苏轼的三位夫人谁最有才华?
苏轼是个吃货,我们都知道。他到了黄州发明了东坡肉,到了惠州吃起了羊蝎子,到了海南更是边看海景边烤生蚝。到最后来一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啥功业?吃呗!
其实这只是苏轼的一个侧面,作为堂堂大宋第一才子的苏东坡,自然是有不少美女追求的。苏东坡二十出头便考上了进士,长得又帅气,脑子又好使,而且是个正直的人,简直就是行走的荷尔蒙,多少双眼睛盯着他,甚至皇帝都想招他为驸马。
那么谁能够有幸陪伴这么一位可爱的吃货才子,走过一生呢?其实并不只有一位,而是三位。在苏轼的人生中,至少有三位夫人。她们分别是:王弗、王闰之以及王朝云,看样子这是跟老王家杠上了。
你别说,这里面王弗和王闰之还真的是堂姐妹关系。而王朝云则跟她们不是一家人,是歌伎出身。那么这三个女人中,哪一位最有才呢?谁最配得上苏轼呢?
论才学,首屈一指的,必须是苏轼的原配夫人王弗。王弗这个女人是真的了不起,我们肯定都读过苏轼那首《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里悼念的就是自己的亡妻王弗。
那么她身上有怎样的特点,会让苏轼这么一位豪放派的词人,如此牵肠挂肚呢?主要还是王弗这个人很有才华,却不轻易显露才华。
王弗好歹也是出身名门,她的父亲王方那也是进士及第的人才,16岁的王弗嫁给了苏轼以后,从来没有显露过自己读过书。
可是有一次苏轼在想一些文章的时候,总是想不起来,可王弗在一旁听了,立刻就能帮他回忆起来。而苏轼询问王弗时,她总是谦虚地说自己只是略懂而已。
这让苏轼感到十分吃惊啊,这可是娶了一个活宝回来啊,于是常常和王弗一起研究一些学问,可谓是受益匪浅,后世都称呼王弗是苏轼的贤内助,这一点也不假。
此外,王弗这个人虽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但是她看人很准。苏轼在前厅会客的时候,王弗就会躲在后面听他们的谈话,事后向苏轼讲述自己对这些人的评价。
结果这些人的评价全部都言中了,这不得不让苏轼感叹,自己果真娶了一个贤惠的活宝回来,自然更是爱不释手了。
可惜的是,王弗只陪伴了苏轼11年时间。在她27岁的时候,因病离开了苏轼。这让苏轼思念了一辈子。
最懂苏轼的女人,自然就是王朝云。其实苏轼有很多女人,尤其是姬妾几乎是成群结伴的那种。毕竟是行走荷尔蒙,吸引女性是再自然不过了。再加上他为官多年,人到中年以后,也有了点钞票,在风月场所有点开销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在众多姬妾当中,苏轼最看重的就是王朝云了。王朝云不是苏轼明媒正娶而来的媳妇儿,她只是苏轼的小妾。12岁的时候王朝云就入了苏门,成为了婢女,到了18岁以后,王朝云正式被苏轼纳为小妾。
苏轼这张嘴爱吃也就算了,还爱说话。而且一言不合就要开怼,不光怼王安石,还要怼司马光,结果就是谁当权他就怼谁,那谁还敢跟他好好相处啊。
于是苏轼被各种贬谪,在苏轼被贬谪到岭南的时候,他的众多姬妾都散去了。唯独王朝云誓死相随,可见王朝云对苏轼是真爱啊。
苏轼很自信自己的学问,他喜欢吃肉所以肚子很大,曾经躺在摇椅上问王朝云,我这肚子里装着的可是满腹文章?朝云微微一笑,指着他的大肚皮说:这里面装着的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
苏轼听着虽然哈哈大笑,但是他也知道王朝云戳中了自己的痛点。苏轼就是一个不合时宜的人,因此才会被各种贬谪。因此苏轼将朝云当成自己的红颜知己。
朝云不仅能歌善舞,为贬谪中的苏轼解乏,而且能够读懂苏轼的诗词,了解苏轼的心境,可以说是苏轼贬谪路上最合适的伙伴。
苏轼曾经写了很多诗词赞美王朝云,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那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可不仅仅是描写西湖,其实指的就是王朝云。
还有那首《朝云诗》,是专门为王朝云所写:不似杨枝别乐天,恰如通德伴伶玄。阿奴络秀不同老,天女维摩总解禅。
在朝云34岁去世的时候,苏轼也为她写了一首著名的《悼朝云》,其中这两句感人肺腑:伤心一念偿前债,弹指三生断后缘。归卧竹根无远近,夜灯勤礼塔中仙。
朝云曾经给苏轼生下过一个儿子,苏轼那叫一个高兴,当时苏轼已经47岁,也算是老来得子了。可是苏轼却给这个儿子写了一首自嘲的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苏轼这一生,实在是太聪明,也正是因为他的聪明,才给他惹来了这么多祸端,因此苏轼希望自己的儿子愚笨一些,这样可以少很多磨难。可惜这个孩子在不久之后也夭折了。
总结:最真实却最没有存在感的妻子,王闰之。很多人提苏轼的媳妇儿,总是忽略这女人。为什么?因为她没有王弗的才学,也没有朝云的知心,她只是一个很平凡却善良的女人。
其实过日子,要的就是这样的女人,因为王闰之是真正脚踏实地跟苏轼过日子的人。王闰之嫁给了苏轼以后,善待苏轼和前妻的三个孩子,而且将苏轼家的家务操持得井井有条。
她就是一个平凡的女人,甚至被人称之为村姑。可是我觉得苏轼的人生里,如果没有王闰之,那将会一塌糊涂,至少家务事就够他烦的了,王闰之解决了苏轼所有的后顾之忧。
可惜王闰之活得也不长,在她46岁的时候,不幸因病去世。从此苏轼的人生急转直下,失去了为他操持一切的贤内助。
参考资料:《宋史》
苏轼的三位夫人谁最有才华?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文采飞扬、才华横溢,除了才华外,他还风流倜傥,英姿焕发,是个痴情种,国民老公,在那个年代,他身边应该是妻妾成群,然而苏轼的一生就只有三个女人,而且还不是同时的,这三个女人,一个是他事业上的贤内助,一个是贤妻良母,一个是他一生的挚爱、红颜知己。
王弗,事业上的贤内助娶王弗时,苏轼刚十九岁,风华正茂,当时年仅十六岁的王弗的家乡是四川眉州青神县,那里山川秀美,岷江穿境而过,在漫天曼陀花雨中,山岭青翠,碧水潺湲,佳气葱郁,生于江畔人家的王弗,在苏轼的眼里就是世间美丽的女子。
婚后,二人恩爱情深,王弗生性安静谨慎与生性洒脱豁达的苏轼互补,两人琴瑟和谐,情深至笃,婚后两年,苏轼赴京赶考,不懈努力,终于考中了进士,不久因母亲去世,回家守丧。
又过了三年,苏轼携王弗进京居住,王弗不仅年轻美貌,还很孝顺,可以说,在苏轼刚出道的几年中,他的知识长进,政绩裴然、政声雀起,与王弗这个贤内助是分不开的。
可惜天命无常,年仅27岁的王弗就去世了。苏轼依父亲苏洵言“于汝母坟茔旁葬之”,苏轼还在埋葬王弗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株松树以寄哀思。
王闰之,无怨无悔的贤妻良母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早就仰慕和向往苏轼的人格魅力和博学多才,发誓非他不嫁,以至于差点就成为剩女,在王弗去世三年后,21岁的她如愿的嫁给了苏轼,成为苏轼的第二位夫人。
对王闰之,苏轼同样也是有发自肺腑的深情,后来王闰之也逐渐成为苏轼的贤内助,她视姐姐王弗所生的儿子苏迈如同己出,是一个具有美好品德的贤妻良母,在苏轼深陷“乌台诗案”最难熬的日子里,都是王闰之的默默陪伴,毫无怨言,苏轼也是没齿难忘,在他被贬黄州的时候,因为孤单落寞,非常思念王闰之,有词为证:
《南歌子.。感旧》
寸恨谁云短,绵绵岂易裁。半年眉绿未曾开。明月好风闲处、是人猜。
春雨消残冻,温风到冷灰。尊前一曲为谁哉。留取曲终一拍、待君来。
这首词,上篇以景情相生与渗入意念的笔法,传达了苏轼与王闰之相互思念的心态;下篇以景融情与回味的笔触,似梦非梦地期盼王闰之的到来,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妻子的深情厚意。
在陪伴苏轼25年后,王闰之染病也去世了,在这25年里,王闰之陪伴苏轼走过了他人生最重要的25年,苏轼宦海沉浮,几升几降,两人都鹣鲽情深,王闰之的逝去,苏轼悲恸至极,痛断肝肠,他写下了字字饱含血泪的《祭亡妻事》:
我曰归哉,行返丘园。曾不少许,弃我而先。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乾。旅殡国门,我少实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呜呼哀哉!
苏轼死后,他的弟弟苏辙将其与王闰之合葬,实现了祭文中“惟有同穴”的愿望。
王朝云,苏轼的红颜知己苏轼的第三任妻子叫王朝云,原是他的侍妾,比苏轼小26岁,王朝云因家境贫寒自幼沦落在歌舞班中,她天生丽质,聪颖灵慧,虽混迹烟尘之中,却独具一种清新洁雅的气质。
王朝云先是第二任妻子王闰之的侍女,后才被苏轼收为侍妾,在苏轼的妻妾中,王朝云最为灵秀,善解他的心意,有一天,苏轼下朝回家,饭后在庭院中散步,突然指着自己的腹部问身边的人:"你们有谁知道我这里面有些什么?”
端茶的说“您腹中都是文章。”苏轼连连摇头。
扫地的说:“您满肚子的都是见识。”苏轼还是摇头。
到了王朝云,她微笑着答道:“大学士一肚皮的不合时宜。”
苏轼闻言,连连点头,称赞她:“知我者,唯有朝云也。”从此对王朝云倍加爱怜,后来,王朝云在惠州为苏轼生下一子,苏轼还为此作了一首自嘲诗: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妾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但谁也没想到,仅仅十个月后,这个孩子就在金陵夭折了,自此以后,王朝云再也没有生育,直到她去世前还在为此伤心难过,苏轼并没有为此责怪她,反倒是对她呵护有加。
在三个夫人中,苏轼为王朝云写的诗最多,对她的评价极高,苏轼在《惠州荐朝云疏》中说:“有侍妾王朝云,一生辛勤,万里随从。”又在《朝云墓志铭》中说王朝云:“敏而好义,事先生二十有三,忠敬如一。”
苏轼的原配王弗最有才华三位夫人中,论才华,首屈一指的必须是苏轼的原配夫人王弗,王弗出生在书香门第,父亲是四川青神县的乡贡进士,因此,她从小也读了不少的书,她在陪伴苏轼读书时,如果苏轼偶尔遗忘了某些知识,她都能给苏轼提醒。
苏轼并不知道王弗读过书,因此,对她刮目相看,他们时常在一起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二人情深意切,恩爱有加。
然而幸福的生活总是短暂的,他们仅仅过了十年的婚姻生活,王弗就因病去世了,这对苏轼来说是那么的残忍,他时时刻刻都在怀念王弗,即使在她去世十年后,苏轼还写了一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来悼念亡妻: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运用分合顿挫、虚实结合以及叙述白描等多种艺术手法来表达苏轼对王弗的无限怀念与深深眷恋,同时又夹杂着对自己身世的感慨,从而使这首词的情感表达得深婉而真挚,读来使人不禁泪流满面。
在那个年代,苏轼能如此,确实令人敬佩,爱要爱得这般豁达、明亮,九曲柔肠,而不是生前辜负,死后说相思,对每个爱人都尊重,彼此之间没有模糊的替代,清楚的知道自己需要谁,需要的是什么,若爱的时候只爱一个人,不要有旁枝进来缠夹牵扯,这爱就如舍利,金贵完美。
苏轼的三位夫人谁最有才华?
苏轼的一生,和三位王姓女子似乎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缘。
苏轼,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他生性豪放,为人率真。就是这样一位非常有成就的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大文豪,一生的感情也是非常丰富,充满了曲折离奇。
虽然苏轼的两位妻子和一位侍妾对他的一生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她们或为他解忧、或跟随他颠沛流离,都是他身边相当得力的助手。苏轼作为大文豪为她们留下了许多歌颂的诗篇,甚至成为后世的传世佳作,经久不衰。
在三位王姓女子中,当数他的结发妻子王弗最为有才,她与苏轼度过了短暂的十一年,后因病离世,只留下一个年仅六岁的儿子苏迈,却是苏轼一生最为得力的贤内助,有"幕后听言"的故事。
苏轼是进士王方的学生,因其聪明好学,王方喜爱在心。在一次投笔竞题中,苏轼题名:“唤鱼池”,王方的女儿王弗送来了题名:也是“唤鱼池”三字,令众人都惊叹不已:“不谋而合,韵成双璧。”
王弗聪慧谦谨,知书达礼,她嫁给苏东坡时,因为人谦虚,从未对丈夫说自己读过书。
婚后,才露出了她的"庐山真面目,"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成天陪着他,她的记性非常好,苏轼读书时有遗漏的地方,她立刻就能为他指出来,苏问她书中的内容时,她都能回答上来。
或许,她的学问压根就不比苏轼的学问低,只是不想压过她丈夫的风头吧,这样有才的女子,又这样谦虚,真是世间少有,难怪苏轼会对她一往情深。
苏轼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拜访他的人自然不在少数,每当他与访客会面时,王弗就会立在屏风后面,仔细听他们的对话,对于他们谈话的内容,王弗也会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当她把自己对访客的性情或为人告诉苏轼的时候,结果全都说在点子上了,使苏对她刮目相看。
在与苏轼相濡以沫了十一个年头后,王弗因病去世,年仅二十七岁,苏轼作了《亡妻王氏墓志铭》,以悼念亡妻,他两次写到“呜呼哀哉(哎呀,悲哀呀),表明自己对失去爱妻的沉痛心情。
有一年,东坡来到密州,夜里,他梦见了爱妻王弗,于是写下了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的三位夫人谁最有才华?
论才华,苏轼第一位夫人王弗比另外两位要略胜一筹。三位夫人分别是王弗、王闰之和王朝云,古代女子能有名字,可以说值得骄傲,更别说还有“字”,苏轼三位夫人不仅有名字而且放在今天也不算土气,可见,苏轼对夫人的尊重,夫妻关系也不错。
不过苏轼的初恋不是王弗,而是他口中的“小二娘”,是他的堂妹,苏轼13岁的时候,堂妹因其父的调任,寄居在苏轼家,这一呆就是五年,两人天天玩在一起。苏轼非常调皮总是气走老师,不得已父亲苏洵亲自当老师。苏轼读书,堂妹就无所事事,之后,苏轼提出让堂妹和他一起读书,父亲苏洵为此高兴一番,觉得儿子觉悟很高,其实,苏轼只是想有人一起玩。
两人渐渐长大,小二娘的父亲回来了,他要带女儿走,还给女儿许了一门亲事,对方是一个叫柳仲远的商人。这一年苏轼18岁,堂妹15岁。苏轼写道:
羞归应为负花期,已是成荫结子时。
几十年后,小二娘先于苏轼去世,苏轼深情写下:……万里海涯,百日讣闻。拊棺何在,梦湿濡茵。长号北风,寓此一尊。
这就是苏轼的初恋,小二娘如果一直跟随苏轼学习,相信也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女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写给王弗的,他们感情很好,可惜王弗福薄命浅。苏轼与王弗,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是苏轼自己的选择。苏轼有一个好有叫王庆源,王庆源与王弗的哥哥认识,竟而苏轼与王弗结识。王弗也爱好诗书与苏轼兴趣相投,王弗的父亲王方也非常中意苏轼,特别是老人家摆个“鸿门宴”给鱼池取名,苏轼以“唤鱼池”更令未来岳父青眼有加。
顺理成章,两人择吉日成婚,王弗聪明贤惠,博闻强识,也留下了“幕后听言”的千古美谈。大文豪苏轼交友广泛,但是对王弗可谓言听计从。王弗也懂得给丈夫面子和尊严,总是选适当的时候提出建议。可见,王弗的才华是非常得苏轼的认可。可惜,两人仅仅相守了十年,王弗就病逝了。
王弗是个贤媳,去世后,苏轼的父亲苏洵为她素食三日,建议将王弗葬在苏轼母亲的旁边,苏轼照做了,又在安葬的山头,种了三万株松树。
四年后,苏轼娶了王弗的妹妹王闰之,王闰之已经21岁了,在古代也算错过最佳择偶年纪。王家没有在王闰之最好的年纪把她嫁出去,应该是与苏家已有婚约,而这个婚约极有可能是王弗临终的遗言。
王闰之的容貌,学识都不及姐姐王弗,以苏轼的眼光应该看不上她,不过,他们的婚姻竟然成了一段佳话。王闰之擅长的是养蚕做饭的家务活,她不会论诗作对,这也使得王弗促成这段姻缘的说法增加了可信度。
苏轼对王闰之感情与日俱增,不是因为她是王弗的妹妹,而是王闰之靠自己的修为赢得了这一切。本来她没有名字,闰之是苏轼给她取得,还有字:季璋。没有姐姐的才情,王闰之一心相夫教子,照顾家庭,熙宁四年,苏轼任杭州通判,节假日总是拜访朋友不回家。王闰之在家,要照顾姐姐留下的儿子苏迈,还要照顾自己的孩子苏迨和两个侄孙,加上年迈的婆婆。
因为苏轼爱干净,家里的地面和家具总是被王闰之擦了又擦,一尘不染,王闰之总是做好美味的饭菜等待苏轼回来,自己从不先吃。日久见人心,苏轼从此不让王闰之空等,他还赞美王闰之是“老孟光”,孟光是东汉著名的隐士梁鸿的妻子,就是“举案齐眉”的主人公。
侍妾王朝云是王闰之为苏轼选的,她觉得自己不会琴棋书画,姐姐去世十年后苏轼《江城子》也令王闰之“泪千行”,她想找一个女子填补苏轼心中的这段空白。王闰之陪伴了苏轼25年,也撒手人寰了。
泪尽目干。旅殡国门,我少实恩。唯有同穴,尚蹈此言。呜呼哀哉!
苏轼在祭文中写道,死后与她同穴,没有多少才华的王闰之却用自己的贤惠换来了丈夫死后同眠的深情。苏轼去世后,他的儿子也遵循他的遗愿,把他与王闰之合葬。
现在只剩下王朝云,苏轼可能跟王姓女子特别有缘,认识王朝云是在杭州做通判,与王闰之一起游西湖时,他们在酒楼吃饭,王朝云是席间助兴的舞女。
王朝云5岁时被卖给大户人家做童养媳,15岁时终于逃了出来,靠卖艺生活。苏轼赞美她的舞艺,王闰之看在眼里,暗中把王朝云买了下来,给苏轼做丫鬟,那一年苏轼40岁。显然王朝云与苏轼有更多的共同话题,还能很快把苏轼的词唱出来。王闰之临终要王朝云无论如何不能离开苏轼,王朝云也用她的行动践行了诺言。
晚年苏轼仕途更加不顺,被贬到遥远的惠州,遣散了丫鬟,只有王朝云始终陪伴左右,跋山涉水。在惠州,王朝云还给苏轼生了一个儿子,不过之后身体一直不好,最终在34岁那年也离苏轼而去。苏轼把她葬在惠州西湖,墓边筑“六如亭”。
可以说,苏轼的三位夫人都非常贤惠,也是人生之大幸,即使不会做诗,没有博闻强识,用心的生活一样换来幸福,这也是王闰之的修为和幸运。人生总有缺憾,王弗才华横溢,可惜去世太早。
苏轼的三位夫人谁最有才华?
我来回答下。
苏轼之所以可以在逆境中可以如此的豁达,除了他能很好调节自己外,和他身边陪伴的人是分不开的。他的三位夫人和一众儿子们给了他莫大的鼓励。
三位夫人中,王弗最有才,另二位也是相当优秀。
苏轼的第一位夫人王弗是个聪明恬静的女子,他听苏轼读书,往往沉默不语,却能在苏轼语塞的时候给予提醒,常让苏轼刮目相看。王弗识人胜过苏轼。苏轼交友甚广,且交友不择,王弗经常提醒他不要与那些唯唯诺诺的小人有过多来往,当时的苏轼往往不以为然,而当他被曾经的朋友陷害时才知道自己妻子的眼光是多么锐利。
王弗心灵手巧,兰质蕙心,却不幸英年早逝,死的时候才二十六。关于王弗,苏轼有那首著名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当苏轼在政治上遭到挫折,他自然想到了王弗,苏轼心中觉得只有王弗才能理解他的心境。
如果说王弗是个贤妻的话,那么苏轼的第二任夫人,王弗的妹妹王闰之就是个彻彻底底的良母了。王闰之也许给不了苏轼心灵上的安慰和文学上帮助,但是她尽心扶持苏轼,相夫教子,对姐姐的儿子也是视如己出,一心一意为了家殚精竭虑。王闰之陪苏轼度过了人生的起伏,“乌台诗案”时她忧心如焚,一气之下烧毁了苏轼获罪的“始作俑者”——全部的书稿。
苏轼显达的时候,她不卑不亢,苏轼落难的时候,她不离不弃。
王闰之在苏轼被贬往惠州前就不幸去世,接下来陪伴苏轼的是侍妾朝云。
朝云小苏轼几十岁,是王闰之在杭州的时候买回来的。她天生伶俐乖巧深得苏轼喜爱。苏轼曾经一次问众妾自己肚子里装的是什么,众人七嘴八舌,有说是文章的,有说是见识的,只有朝云说苏轼肚子装的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
一句“不合时宜”引得苏轼哈哈大笑,一句“不合时宜”道出了苏轼人生的全部苦涩的缘因,苏轼引为知己。
朝云和苏轼曾经有过一个孩子,但是不久就夭折了,这让朝云深受打击,从此一病不起。在惠州的时候,朝云尽心抚慰苏轼,给了年老的苏轼心灵上的慰藉,让苏轼迅速从失意中走了出来。
苏轼是豪放词的杰出领袖,但他也有凄婉动人的婉约词,著名的“天涯何处无芳草,多情却被无情恼”就是写给朝云的。据说朝云听了这句次之后感时伤怀,竟泪流不止,真是性情中人。朝云后来死在惠州,她一身信佛,相信一切皆空,还劝苏轼不要伤心,苏轼自是再淡定之人,也不能不心痛不已。
当苏轼到儋州的时候,他身边陪伴着的只有他的三子苏过。苏过至孝,连叔父苏辙都夸赞他,常常用他作为榜样来教育苏家的其他子孙。苏过是苏轼儿子中才华最出众的,在儋州的时候他不但照顾父亲的起居,还陪父亲一起做学问,父子二人是为知音。时人称苏过为“小坡”,称苏轼为“大坡”,苏轼衣钵有人矣!
有人说,要是苏轼在当时稍微收敛或妥协的话,即使不能位列公卿,难道不能平平安安免去灾祸吗?可真如此的话,那还是苏轼苏东坡吗!
苏轼的不平凡一生大致可以用他的《定风波》概括: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若有不同意见,欢迎交流与讨论!
苏轼的三位夫人谁最有才华?
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有太多的好诗流传至今,它们有些被收编成册奉为经典,有些则作为教材案例收入语文教材,供人赏读和学习。
苏轼除了在文学上造诣颇深,在对待自己几任妻子时,也用情至深。
其中一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更是道出苏轼对亡妻王弗的爱和思念之情。
苏轼一生有两位夫人和一个妾氏,她们分别是王弗、王闰之和王朝云。
最后才华的第一任妻子:王弗王弗是苏轼的结发妻子,她的父亲是乡贡进士王方,王弗自小就很聪明,在父亲的教导下,更是长成了聪慧谨慎、知书达礼的女子。
王弗16岁的时候嫁给了19岁的苏轼,结婚前她没有告诉苏轼说自己读过书。
婚后,苏轼每次读书,她都会陪在苏轼身旁,苏轼有时候忘记书中内容,她会在旁边提醒。
苏轼很惊讶,问王弗其他书中的内容,王弗都能答上来,可见,王弗是一个内敛有才华的女子。
苏轼和王弗结婚后,两人感情很好,可王弗陪伴苏轼11年左右就去世了,只给苏轼留下一个年幼的儿子苏迈。
王弗1039年出生,1065年去世,去世在开封。
王弗去世后,苏轼将爱妻葬在眉州(今四川眉州市),后来还因为做梦梦到王弗,写了催人泪下的悼念亡妻的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王弗已经去世10年,苏轼和她一生一死两相隔绝。
苏轼克制住自己不去思念,可心里却一直都忘不掉亡妻。
妻子葬在千里之外,苏轼再也不能和她倾诉心中的苦闷和心事,就算两人相逢,自己这几年四处奔波,灰头土脸,早已鬓发如霜,老了很多,妻子该是认不出了吧。
晚上做梦,忽然间回到了家乡,亡妻还是16岁少女的模样,坐在窗前对镜梳妆,两人面对面相顾无言,只有脸上的泪止不住的流淌。
想象着那明月照耀的,栽着松树的坟山,就是苏轼想念妻子,肝肠寸断的地方了。
苏轼对王弗感情深厚,让世人感动,而他的这首悼念亡妻的诗,更是受到了世人的很高评价。
温顺贤惠的第二任妻子:王闰之王闰之是苏轼的第二任妻子,同时也是王弗的堂妹。
王弗去世后留下个6岁的儿子——苏迈,而苏轼又正值壮年,于是就娶了王闰之,一方面可以照顾儿子,另一方面可以帮忙打理生活。
王闰之比苏轼小11岁,给苏轼生了两个儿子,一个是苏过,另一个是苏迨。
她有了自己的儿子后,对王弗的儿子还是如往常那样好,做到“三子如一”,可以说得上是一个温顺顾家的贤妻良母。
王闰之陪伴苏轼25年,而这25年也是苏轼仕途和生活最为动荡的一段时间。
王闰之陪伴苏轼人生大半,跟随他辗转杭州、密州、徐州、湖州、开封等地,却不觉辛苦,尽心尽力照顾好家庭,让苏轼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和快乐。
王闰之1048年出生,1093年去世,去世时四十多岁,苏轼在给王闰之写的《祭亡妻同安郡君文》中写道:
昔通义君,没不待年;嗣为兄弟,莫如君贤。妇职既修,母仪甚敦。三子如一,爱出于天。
从中可以看出,王闰之是一个典型的家庭妇女,她照顾家庭爱护孩子,特别温顺且贤惠。
聪明最懂苏轼的妾氏:王朝云王朝云不是苏轼的妻子,而是妾氏,她因为小的时候家里贫寒,就沦落到歌舞班谋生。
虽然王朝云沦落风尘,但是她聪明灵慧,气质出尘,12岁时就被苏轼收为侍女。
苏轼和王朝云遇见时的情景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苏轼一见王朝云就眼前一亮,目光被她吸引,甚至为她写下千古名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初遇王朝云就心动了,将对方收为侍女,等到王朝云18岁时又将她纳为妾氏。
如果说王闰之是苏轼大方得体的贤内助,那王朝云就是苏轼的红颜知己,她特别懂苏轼。
在苏轼仕途不顺被贬到惠州时,王朝云经常唱《蝶恋花》,来排解苏轼内心的烦忧。
两人都是容易伤春悲秋的人,可谓是意气相投。
后来王朝云去世,苏轼从此就不再听这首词了。
王朝云为苏轼生下一个儿子,可惜半岁就早早夭折。
1096年王朝云染病去世,去世时才34岁。她虽为妾氏,但对苏轼的忠贞相随,一点都不输正妻王闰之。
以上就是苏轼和两任妻子、一位妾氏的故事了,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最有才华的是苏轼的第一任妻子王弗,毕竟她出生书香世家,比后面两位更聪慧更有才华也不奇怪。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