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彻晚年为什么一定要废太子,仅仅是因为所谓的巫蛊之祸么?

太子刘据,在汉武帝时期,还是非常有威望的。每次汉武帝出游,都是把国家大事交给刘据来处理,人家处理的不仅有条有理,而且还平反了不少冤案。因此刘据很得民心。

那么问题来了,汉武帝为什么要逼死刘据?单单是因为巫蛊之祸吗?还是说巫蛊之祸只是手段,背后有更深层次的目的呢?

我认为汉武帝早就想要拿下刘据了,主要有三点原因。第一,汉武帝觉得刘据很不像自己。第二,刘据背后的卫氏集团痕迹太深。第三,汉武帝老迈昏聩了。

在汉武帝眼里,似乎没有儿子可以继承他的皇位。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汉武帝希望自己的接班人,能够跟他一样,成为一位宏图大业的君主。很显然他生的这几位都不够格。

因此汉武帝心里非常难受,他一直希望能够培养出一位新的接班人,好不容易看到刘弗陵聪明可爱,有一点影子了,可是他岁数太小,而太子刘据是他的拦路人。

汉武帝自信自己能够活到将刘弗陵培养成人的地步,因此他宁愿放弃现任的太子,也要完成自己的心愿。

其实这就是彻头彻尾的自私,正是因为他的自私,才造就了太子刘据的悲剧。这世上能有几个人跟汉武帝一样呢?实在是太少了,千古以来,一只手都能数清楚。

所以说汉武帝的要求太高,就算没有刘弗陵,他也看不上刘据。汉武帝的政治手腕强硬,而且军事能力很强,可太子刘据,在政治上偏温柔,而且没有一点军事才能。

汉武帝简直很无奈,自己培养的卫青、霍去病都成为了战场上的奇才,为什么自己的儿子这么没用呢?他很担心自己去世以后,这大汉朝的江山落在刘据手里,会变成什么德行。

春三月甲子,立皇后卫氏。诏曰:“朕闻天地不变,不成施化;阴阳不变,物不畅茂。《易》曰‘通其变,使民不倦’。《诗》云‘九变复贯,知言之选’。朕嘉唐、虞而乐殷、周,据旧以鉴新。其赦天下,与民更始。诸逋贷及辞讼在孝景后三年以前,皆勿听治。”---《汉书》

为此汉武帝一旦发现了新的培养对象,就会果断抛弃现在的这位。毕竟汉武帝自认为自己还很年轻,真的可以长命百岁。

刘据身上的外戚痕迹太浓重。

在汉武帝时期,大汉朝最牛的外戚集团,那当然是卫氏集团。首先有大将军卫青,其次有骠骑将军霍去病,这两位在军中的地位无人可及,整个大汉朝的绝大多数军队,都需要听从他们俩的号令。而他们恰好都是卫氏集团的成员。

卫青是刘据的舅舅,霍去病是刘据的表哥,这么一层关系夹在里面,使得卫氏集团的地位更加难以撼动。

除此之外,卫氏集团最牛的,当然就是和汉武帝并驾齐驱的卫子夫皇后。皇后的印玺是可以调动宫中禁卫的,可见皇后也不是个摆设。

后起之秀当中,卫青的三个儿子也都封了侯,卫氏家族和朝中各大家族之间,也有联姻关系,这使得卫氏家族已经成为了大汉朝第二大豪族。

那么第一大豪族是哪一家?当然是老刘家。当家作主的老刘家,自然要坐稳第一把交椅,可是汉武帝刘彻,不允许除了老刘家以外,还有这么牛掰的家族存在。

再给卫氏家族发展个两三代下去,那么他们肯定能操控老刘家的江山。当年一个吕氏家族,只用了一代人的努力,就架空了老刘家的江山,这才过去几十年时间,汉武帝可是没有忘记的。

贵戚近臣多奢僣,充皆举劾,奏请没入车马,令身待北军击匈奴。奏可。充即移书光禄勋、中黄门,逮名近臣侍中诸当诣北军者,移劾门卫,禁止无令得出入宫殿。于是贵戚子弟惶恐,皆见上叩头求哀,愿得入钱赎罪。上许之,令各以秩次输钱北军,凡数千万。上以充忠直,奉法不阿,所言中意。---《汉书》

因此要想拔除卫氏家族对大汉朝的垄断根源,那就只有废了太子刘据才行。让卫氏家族彻底没有盼头,这样一来,其他家族的崛起,才能制衡卫氏家族。

有人问了,为什么汉武帝不索性把卫氏家族的人都杀了?这就非常不妥了,因为卫氏家族的卫青和霍去病,毕竟为大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个时候屠戮他们的子孙后代,会让后人唾骂汉武帝过河拆桥,这点脸面,他还是要的。

汉武帝是真的老迈昏聩了。

只有汉武帝自己一个人没有发现,他的确已经老了,而且老得不重用了。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人岁数越大,这疑心病就越重。

为什么?因为没有安全感了。年轻的时候可以谁都不依靠,所有事情自己都能解决,因此不会受到任何人的要挟,可是岁数大了以后,很多事情是力不从心的,因此处处都要受制于人。

时间长了以后,这人的心思就想歪了,有疑心病也就成了很正常的一件事。汉武帝此时就是疑心太子刘据了,因此他就是要废掉太子刘据。

他认为自己很年轻,废掉一个太子,他还能再培养一个太子出来。但是如果太子篡位夺取了皇位,那自己就被架空甚至被杀掉了,这可就得不偿失了。

这种事情后世可没少干,李世民架空李渊,杨广有嫌疑谋害杨坚,李亨架空李隆基等等,父子之间为了权力的斗争,在历史上并不少见。

是时,上春秋高,疑左右皆为蛊祝诅,有与亡,莫敢讼其冤者。充既知上意,因言宫中有蛊气,先治后宫希幸夫人,以次及皇后,遂掘蛊于太子宫,得桐木人。太子惧,不能自明,收充,自临斩之。---《汉书》

因此汉武帝未雨绸缪,趁着自己还有点力气,就把这个有嫌疑的太子给做掉了。等到他反应过来的时候,发现太子也没啥过错,可一切已经来不及了,这就是老糊涂的结果。

总结:人老了,真的要放权,要不会做出一些无脑的事情。

历史上但凡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人,一般都是到死才会放权,不管是太后、皇帝、权臣,都是一个德行,为什么?因为他们担心放权后不得善终。

可是岁数大了以后,人自然会做出一些幼稚的判断,甚至会毁掉年轻时好不容易建立的形象。所以说岁数大了就应该放权了,何必如此执着呢?为了整个天下,也为了后世有一个安定的环境,合理放权是没错的。

参考资料:《汉书》

刘彻晚年为什么一定要废太子,仅仅是因为所谓的巫蛊之祸么?

题主好!汉武帝具有"雄才大略"的口碑,是被历代史学家公认、文学家歌颂、政治家垂范的历史明星。然而司马光却在《资治通鉴》里,不厌其烦的用大量笔墨,专门写了汉武帝和长子刘据的事情。叫"戾太子事件"。戾是谥号,意指蒙冤受屈之意,加"水"为淚(繁体)。太子指刘据,武帝长子,卫夫人生。刘据因“巫盎"之祸拒绝被捕受辱自杀,孙子汉宣帝刘询继位后追谥"戾",重修陵寝,供奉祭祀。实际上,这段冤案是汉武大帝一手造成,既不显山露水保全自己,而又了却心中夙愿的一大"力作"。常说"虎毒不食子",况人乎?帝王心事深似海,清官难断家务事,其中的缘由,唯大汉江山作证。刘据、江充之辈只是匆匆过客,正如刘彻手中运筹帷幄的一枚棋子。

汉武帝刘彻

而立得子,七岁封谪

汉武帝即位后十余年无子,直到宠幸卫夫人生下三位公主后,时年二十九岁才得第一位皇子。而立之年得子,自然欣喜异常。又是作《皇太子生赋》,又是建祠大赦天下。元狩九年将年仅七岁的刘据立为皇太子,册立卫子夫为皇太后。请当时有威望大儒石庆,石德,周勃之孙周建德等人先后做太子傅,教习礼义,研读《公羊传》治国经略。

平衡朝中力量,起用外戚,军权不旁落。

匈奴是汉朝的一大顽疾,前朝多以“和亲“方式稀释矛盾争端。武帝力主克匈,多次对匈奴用兵,收效甚微。汉武帝为了抗击匈奴,重用外戚力量。这样的想法,一是军权不旁落外人之手,二是平衡朝中力量。卫夫人当了皇后,儿子立为储君,自然引起他人不满,武帝异母同父兄弟十三人皆封王,各怀心胎,咄咄逼人。特别是"金屋藏娇“的陈皇后,是刘彻姑姑的女儿。因陈未留一子半嗣,被武帝疏远,陈常去姑姑处诉苦,姑姑拿卫家人出气拆刘彻的台。于是派卫青去边疆立功,凯旋而归被封关内侯。霍去病是卫青外甥,跟随卫青屡立战功,被拜为大司马。自此,卫,霍家地位显赫,门庭若市。权势灸人,引起武帝不安。

刘据(影视资料)

再得四子无忧,太子羽翼渐丰,禀性仁厚,办事认真,难驭群臣。

太子为性格仁慈宽厚,温和谨慎,武帝嫌他不像自己,"及长,性仁恕温慎,上嫌其材能少,不类己“加之又得四子,心里渐渐对皇后,太子疏远"宠漫衰,(皇后太子)常有不自安之意“。武帝常巡视在外,政事交太子处理。武帝用法严厉,多用酷吏,冤错假案多,被太子平反,从而得罪了这些人。皇后劝太子不应该擅自有所纵容而宽赦罪人,武帝听后赞赏太子,而对皇后的说法不以为然。很明显是欲擒故纵,只是太子不知其中奥妙,以己孤行,武帝等待时机。

卫青

侫臣构陷,巫盅案发

太子为政时得罪了不少酷吏,卫青,霍去病相继去世后,外戚势力大减。侫臣蜂拥构陷太子,据说太子鼻子大,汉武帝在甘泉宫养病时,江充告诉太子说“太子不要进去,陛下有诏说厌恶太子的大鼻子,进去须用纸盖住鼻子“。等太子走后,江充对武帝说“太子不想闻陛下身上的味道,故此掩鼻"。招致武帝迁怒太子。这就是"太子岳鼻"的典故,可以看出父子之间已有间隙。此时恰好太子的一位叫公孙敬声(丞相公孙贺之子)的表兄弟,因贪污军饷犯事待处理,有一位叫朱安世的通缉犯被捕下狱,上书诬告公孙敬声和阳石公主(卫皇后之女)私通以及行巫蛊诅咒天子之事,因这事,公孙丞相父子,皇后两位公主均被斩杀,刘据在朝堂上再无外家相护。想想看,一个通缉犯的上书能直接呈送御案,还居然知晓公主和谁私通,知晓丞相等人在甘泉驰道埋偶人(木偶人),诅咒皇帝这种应该是隐秘至极的事情?

外戚势力殆尽,太子抱恨悬梁

武帝派宠臣江充查巫盅,先从其他嫔妃查起,延至皇后宫内一无所获后,终于在太子东宫挖到了桐木人偶,班固《汉书,五子传》载:"充遂至太子宫掘蛊,得桐木人。时上疾,避暑甘泉宫,独皇后,太子在“。太子矫诏用兵欲斩杀奸臣,势单力薄出走,后官兵追捕,在民宅饮恨自尽(上吊)。皇后卫子夫自杀,抗击匈奴功臣公孙贺族灭,卫青之子长平侯卫伉牵连而死。江充查案用酷刑和栽脏认罪,大臣和普通百姓惊恐之下胡乱指认,数万人死于非命。

两点思考

一是用一位网友的话:"而这(戾太子事件丿件事情无不在无声中向人们诉说,国无二主,也就是为何中华几千年封建社会为何经常出现少帝?而上一位皇帝为何不在有生之年,直接辅助下任皇帝上位的原因之一"。

二是:班固评曰"巫盅之祸,岂不哀哉!此不唯一江充之事,亦有天时,非人力所致焉“。

卫皇后卫子夫

图片来自网络,不便当删除

刘彻晚年为什么一定要废太子,仅仅是因为所谓的巫蛊之祸么?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既昏庸又有才干的皇帝,一向迷信的他曾经为了笼络术士栾大,竟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这样一个没啥能力的人。

汉武帝想要废除太子,并不仅仅是因为他迷信和昏庸,更多的是因为无情。

汉武帝有多无情

汉武帝是个花心的人,有男宠,更有许多妃子。一开始他的老妈为了他们母子的前途,让他娶了长公主的女儿陈阿娇,年少的刘彻还表示一定要好好爱她。

谁知汉武帝成为了皇帝后,就将往日的山盟海誓全都抛之脑后,一向精明又了解弟弟的平阳公主瞅准机会就为汉武帝介绍美女。在一场宴会上,汉武帝喜欢上了年轻貌美的卫子夫,当然,这也是他的一时兴起,他将卫子夫带回宫后就不再理她了。

好在卫子夫能够把握时机,重新获得了汉武帝的宠爱,并生下了三女一子。

没过多久,卫子夫就年老色衰了,汉武帝立刻移情别恋,喜欢上了王夫人,王夫人去世后,平阳公主又很识趣的为他介绍了李夫人。

李夫人去世后,他又开始宠爱钩弋夫人。这些女子都被记录在了史书上,还有许多不受宠爱的嫔妃则连名字都没有。正如《史记》上说:

美女入室,恶女之仇。

后宫的女性要想得宠,要么长得好看,要么有儿子。同理,皇子要想得到老皇帝的喜爱,要么有才华,要么母亲受宠爱。卫子夫失宠后,她的儿子刘据也失去了刘彻的喜爱,但卫子夫母子一直安分守己,汉武帝也挑不出他们的过错,所以两边一直相安无事,直到有件事情的发生。

迷信是一件致命的事情

公元前94年,钩弋夫人怀孕14个月生下了一个儿子,这可把汉武帝高兴坏了,并把钩弋夫人的寝宫改名为了“尧母门”,因为传说尧的母亲也是怀胎14个月才诞下了尧。

这一做法非常不妥当,本来太子失宠后,江充这样的小人就经常找他的麻烦,如今汉武帝这个举动在江充眼里就是要改立太子的前兆,所以他要找准时机来打压太子刘据。

当时正好汉武帝身体不好,精神恍惚,再加上宫里的人总是使用巫术,让汉武帝更加疑心了,江充抓住汉武帝迷信这个软肋后,便向汉武帝诬陷太子实行厌胜之术来诅咒汉武帝。

一开始汉武帝很生气,但还是保留了理智,他命令江充先去调查,但江充铁了心要陷害太子,他的调查结果肯定多有不实。

通常子女面对委屈和危险时,首先想到的是想强大的父母寻求帮助,可是刻薄的汉武帝很少与儿子呆在一起,平时见面非常困难。刘据无奈之下,只能听从少傅石德的建议,先下手为强,假传圣旨杀掉江充。

然而江充的死并不能平息这场纷争,事情反而越来越混乱了,长安城的人甚至传言太子要谋反。本来汉武帝想招太子进宫,但使臣不敢见太子,便谎称太子不仅要谋反,还要杀使臣。在那个通讯不畅的年代,本就有隔阂的父子矛盾更深了,受到牵连的人也越来越多。

后来汉武帝也后悔了,却没赦免刘据,刘据心灰意冷地自尽了,所以说太子是自杀的,并不是被汉武帝废黜的。

结语:刘据之所以会死于非命,完全是因为汉武帝,他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也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如果他平时能多信任、多关爱自己的儿子,事情也不会发展到这种地步。

太子死了,日子还得继续。钩弋夫人的儿子、年幼的刘弗陵成为了太子,可是汉武帝害怕母强子弱,于是便杀了钩弋夫人。也许是后人太过怜悯钩弋夫人,《搜神记》里曾记载,出殡以后,钩弋夫人的尸体也不发臭,反而香气飘出十多里地。于是被葬在云陵。汉武帝悲悼她,又怀疑她不是普通人,就掘开坟墓来察看,棺材是空的,没有尸体,只留下一双鞋子。

皇室享受着无限的荣华富贵,但也承受着冷漠的人心,正如南朝宋武帝的儿子刘子鸾所说的那样,“来世不生帝王家”。

刘彻晚年为什么一定要废太子,仅仅是因为所谓的巫蛊之祸么?

皇帝给自己抄家灭门的汉武帝是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公元前91年,爆发巫蛊之变。最后导致汉武帝的太子刘据被逼无奈自杀、当了三十八年皇后的卫子夫自杀,公主被杀、涉及被杀的丞相朝臣数以万计。此事除了汉武帝个人晚年昏聩之外。还有就是朝廷势力集团之间博弈,太子集团和以江充、苏文为首的政治集团之间博弈。最后是两败俱伤,汉武帝成为唯一的赢家,但付出的代价过于惨痛。必须说明,汉武帝没有更换太子的意思。

这场人伦惨剧的始作俑者就是汉武帝,晚年的汉武帝多疑,惜命和贪权,任何对他的质疑都是汉武帝不能接受的,为了长生不老汉武帝不惜重金豢养方士。结果就是一堆气泡。为此刘据多有劝告。刘据是汉武帝嫡子,而且是卫子夫唯一的儿子。在七岁的时候被立为太子。应该说,刘据自幼就被当接班人来培养,而且刘据表现得也极为优秀,汉武帝对太子刘据也期望颇高。但随时汉武帝的年老,对于权力极为贪婪,刘据年龄的渐长,与汉武帝在施政方式上产生了巨大分歧。汉武帝绝对不允许有人对他提出质疑,父子二人便开始逐渐疏远了。但总体来说,汉武帝对太子还是满意的,汉武帝也是心知肚明的,太子德才兼备,是合格班人。只是随着汉武帝年龄大了疑心太重。而就在此时巫蛊之乱突然爆发,仓促之间汉武帝被江充利用,而刘据为求自保,只有起兵造反。最后被迫自杀,事后汉武帝诛杀江充、苏文满门。但为时已晚。

《资治通鉴·汉纪》记载:“(武帝)嫌其(太子刘据)能少不类己”。意思是汉武帝已经有了更换太子太子的意思未免有些牵强,汉武帝再宠爱刘弗陵也不能让其为太子,毕竟年幼。但对太子的不满也是存在的,而作为太子集团最强力的支持者外戚一族,卫青和霍去病去世、皇后卫子夫年老失宠,太子的势力早已大不如前,如果卫霍二人不死,刘据绝对不至于这个下场。因此上说,站在武帝一边的大臣远远多于站在太子一边的大臣。刘据十分厌恶这些酷吏和方士,巨大的冲突使得江充、苏文必然要陷害刘据以求自保。而巫蛊之术是江充一手策划的,但无疑是针对太子刘据一党。刘据自然不能坐以待毙,自然要诛杀江充。江充报告汉武帝太子造反,而后一系列事情的发展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刘据自杀以后,汉武帝才知道受骗。征和三年,也就是刘据死后第二年,汉武帝族灭江充全家,焚宦官苏文于横门渭桥上。此事才宣告完结。

巫蛊之祸就是因为汉武帝的猜忌引起的,江充又离间汉武帝和太子之间的关系。父子相疑,也说明刘据这个太子并不稳定,父子之间没有得到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视皇权为生命的汉武帝怀疑太子谋反也就不足为奇,但必须要确认的是,当时无论是群臣还是百姓,都已经认定了太子造反,而太子的行为也确实算是造反。因此,哪怕汉武帝知道太子死得冤枉,也不能给他平反。而汉武帝杀江充不是因为刘据,而是汉武帝发现自己被利用,受蒙骗。这才是他杀江充的主要原因。

太子刘据谋反是真的。卫子夫动用长乐宫的守卫也是真的。而汉宣帝给自己的祖父刘据上谥号戾太子,也就是说,在孙子宣帝眼里就是造反,不是也是,宣帝必须维护儒家纲常。巫蛊之祸就是一个政治事件。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刘彻晚年为什么一定要废太子,仅仅是因为所谓的巫蛊之祸么?

山野老人解读两汉三国、与您一道体会历史新感觉!

刘彻晚年为什么一定要废太子,仅仅是因为所谓的巫蛊之祸么?

什么是巫蛊之祸?

网上资料显示:

巫蛊之祸是汉武帝在位后期发生的一次重大政治事件,巫蛊为一种巫术。

当时人认为使巫师祠祭或以桐木偶人埋于地下,诅咒所怨者,被诅咒者即有灾难。

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丞相公孙贺之子公孙敬声被人告发为巫蛊咒武帝,与阳石公主通奸,公孙贺父子下狱死,诸邑公主与阳石公主、卫青之子长平侯卫伉皆坐诛。

武帝宠臣江充奉命查巫蛊案,用酷刑和栽赃迫使人认罪,大臣百姓惊恐之下胡乱指认他人犯罪,数万人因此而死。

江充与太子刘据有隙,遂趁机陷害太子,并与案道侯韩说、宦官苏文等四人诬陷太子,太子恐惧,起兵诛杀江充,后遭武帝镇压兵败,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相继自杀。

壶关三老和田千秋等人上书讼太子冤,终于清醒过来的武帝夷江充三族,烧死苏文。又修建"思子宫",于太子被害处作"归来望思之台",以志哀思。此事件牵连者达数十万人,史称巫蛊之祸。

刘彻晚年废除太子刘据,并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原因很复杂,所谓巫蛊之祸只是导火索。

下面山野老人从三个方面简单回答这个问题:

一,刘彻晚年昏聩,疑神疑鬼。

晚年的汉武帝很少与自己的几个儿子单独相处,性格日益孤僻,疑神疑鬼,有时显得昏聩荒唐。

汉武帝身边又不乏奸佞小人。

如苏文与小黄门常融、王弼等经常暗中寻找太子刘据的过失,然后再去添枝加叶地向汉武帝报告,让汉武帝与太子刘据之间的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

汉武帝自身又十分忌恨外戚专权,汉武帝让小儿子刘弗陵继承皇位的同时,又下狠心处死了刘弗陵的母亲钩弋夫人,就是因为担心钩弋夫人重演吕后悲剧。

刘据册立为太子后,刘据母亲卫子夫不久后被封为皇后。

皇后卫子夫外戚势力显赫。

皇后的弟弟卫青是大将军,执掌大汉帝国军权。

皇后的外甥霍去病也是军中炙手可热的显赫人物,皇后的姐夫公孙贺是丞相。

这些外戚的实权人物执掌大汉重器,让汉武帝如芒在背。

久而久之,汉武帝自然对太子刘据有了警觉与提防。

二,太子天真幼稚,诚惶诚恐。

太子刘据性格天真幼稚、宽厚,汉武帝外出巡幸的时候,太子刘据监国。

太子刘据监国期间重用与自己性格相近的官僚,这与汉武帝严酷残暴的施政风格背道而驰,自然会得罪原来依附在汉武帝身边的那些与汉武帝性格相近的人物。

久而久之,在汉武帝的朝堂之上,就形成了两大阵营。

一类是依附在太子刘据身边的那些与太子刘据性格相近的人物组成的阵营;一类是依附在汉武帝身边与汉武帝性格相近的人物组成的阵营。

对此,太子刘据的母亲、皇后卫子夫忧心忡忡,提醒太子刘据应该与汉武帝保持一致。

汉武帝知道这些后反而鼓励太子刘据做得对,批评皇后卫子夫过于谨慎。

然而好景不长,卫青、霍去病相继身亡,太子刘据失去了外戚力量的支撑,那些对太子刘据不满的人不断地捏造事实,向汉武帝控告太子刘据。

太子刘据对于汉武帝身边的那些小人对自己的控告,又很天真。

如黄门苏文向汉武帝控告太子刘据说:“太子调戏宫女。”

汉武帝信以为真,虽然没有责怪太子刘据,却向太子刘据宫中增派宫女两百人。

刘据知道真相后,虽然对黄门苏文十分愤恨,但也仅仅只是愤恨而已。

太子刘据母亲、皇后卫子夫建议太子刘据向汉武帝申报实情。

太子刘据天真地说:“只要我自己没有做错事,又怕什么苏文的诬告呢?何况皇上圣明,是不会相信苏文等人的诬告的!”

可是,太子刘据没有想到三人成虎的危害。

太子刘据在失去了卫青、霍去病之后,那些对太子刘据不满的人,便不断地捏造事实,向汉武帝控告太子刘据,这让太子刘据诚惶诚恐。

三,佞臣江充歹毒,借刀杀人。

佞臣江充,深得汉武帝信任,太子刘据又与江充不和。

江充担心汉武帝驾崩后,太子刘据登基,会对他不利,便利用巫蛊之祸陷害太子刘据。

太子刘据被迫起兵造反,最后被汉武帝派兵镇压。

造反被汉武帝平定后,太子刘据逃出京城,最后被迫自杀。

综上所述,汉武帝晚年废除太子刘据是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被身边佞臣作弄而导演的一曲悲剧。

刘彻晚年为什么一定要废太子,仅仅是因为所谓的巫蛊之祸么?

世人都说“虎毒不食子”,可是,为了利益相争,在古代帝王家,很少有父子亲情的存在。为了皇帝宝座,每个帝王世家,都在上演着父子相互残杀,这样又造就了多少的悲剧呢?曾有人说过,皇帝之位虽然危险,但却远远不及太子之位所面临的危险。

成为皇帝,虽然会遭遇刺杀,暗算等等,但这些也仅限于外人,而太子之位所遭遇的一切都是由身边亲人带来的。为了争夺一个太子之位,不管是曾经多么好的关系,手足之情在场利益争夺战中都变得毫无意义,史书一直都是胜利者来书写的,成王败寇,却不想登上大位的人,又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

汉武帝刘彻,作为历史上大汉王朝有名的皇帝,他的一生是光荣的,毕竟提起历史上的各朝皇帝,有“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他就是当中的一位佼佼者。但是步入老年,又因巫蛊之祸,从而导致皇后,太子纷纷自杀,这让他追悔莫及,同时也是他人生中的一大遗憾。也有人说,巫蛊之祸,并非小人所为,而是刘彻自己策划已久,为了废太子,扶持自己喜爱的小儿子刘弗陵上位,而引导的一场悲剧。

那么,刘彻晚年期间,到底是想废太子,而策划的巫蛊之祸呢,还是巫蛊之祸,只是一场意外,这些都无从得知。但是我们可以从史料记载中分析出来,刘彻并没有过明确废太子的言论,可能他更喜欢和自己相像的小儿子刘弗陵,但是,刘据的地位应当是不足以动摇的。

首先刘据是汉武帝刘彻的嫡长子,而刘弗陵只是夫人所生次子,在那个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嫡长子具有优先权的观念深入人心,哪怕刘彻再喜欢小儿子刘弗陵,大臣们也不会允许他有半点逾越,即便他是皇帝。而且,在巫蛊之祸之前,刘彻对刘据所表现出来的信任与喜爱是真实的。

虽然刘据没有刘彻那样的雄心大略,但是在当世名师的教导之下,做一个合格的接班人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而且当时汉武帝刘彻已经年老体衰,到了半只脚踏入棺材的年龄,哪怕再喜爱小儿子刘弗陵,为了国家,同时也是为了朝廷稳定,是绝对不可能废弃培养了几十年的继承人,而另立小儿子继承皇位。如果要说巫蛊之祸,只是一个意外,那也是不能让人信服的。

历史上一直都有外戚干涉政权例子存在,在汉武帝时期,最有权势的外戚则是卫氏。相比起汉武帝的第一任皇后刘阿娇来说,汉武帝对他的第二任皇后卫子夫,是有真实情感的。卫子夫是平民之身,但是她最后能够坐上皇后的宝座靠的不仅仅是刘彻的喜欢,她坐上皇后宝座,更加得益于自己的弟弟卫青,随后更是有霍去病这样的侄子为她撑腰,这两位手中所握的实权,已经严重的影响了汉武帝刘彻的地位。这是汉武帝刘彻已经开始考虑到以后是否会发生外戚干政,从而影响朝堂稳定。他便策划了巫蛊之祸来削弱外戚卫氏的势力。

巫蛊之祸发生的时候汉武帝刘彻已经年迈,我们总是说老眼昏花,也许所有的帝王都有一个长生梦吧,所以哪怕是晚年,也都舍不得放权,而且也因为自己的年弱体衰,而变得越来越猜忌多疑。历史上有多少统治者因为在年老昏聩的决策之下,损害了自己的一世英名。

如果说巫蛊之祸并不是汉武帝刘彻所策划的,那么便是因为他昏聩的决定,所下的错误命令。汉武帝晚年十分迷信,过于宠爱江充等人,加之江充又与太子刘据不和。于是不断的离间父子两人关系,日积月累之下,汉武帝刘彻对太子刘据越来越猜忌。巫蛊之祸也可以看成是汉武帝刘彻对刘据下手的导火索。

汉武帝刘彻晚年废太子,原因是巫蛊之祸的说法并不是十分正确的。虽然刘彻晚年期间,因为外戚卫氏的强大而有一定的顾虑,又对自己培养了几十年的大儿子不甚喜爱,却独宠偏爱与自己相似的小儿子刘弗陵,甚至年老体衰从而糊涂,猜忌多疑。

作为曾经英明神武的汉武大帝,他还是有着最基本的判断能力,所以废太子刘据这个想法,哪怕是有过,也只能是一闪而过难以实现。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巫蛊之祸过后,刘彻再未立太子, 直到临死前才传位与刘弗陵。也许到最后,汉武帝刘彻是后悔自己所做的决定的,但是已经追悔莫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