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为什么能成为一代武圣?除了王朝的吹捧还有什么深层的原因吗?
完美的英雄人物百分之七八十都是人为塑造出来,以此激励后人的。我说这话可能有点诛心,但是绝对没有夸张,甚至可能有百分之九十九的概率。
显然关羽也是这样,他作为武圣人深入人心,无非是后人为了纪念他的忠义而无限夸大了他的各方面品行。其实关羽也是人,也会犯很多常人犯的错。如果把一个人描绘得完美无缺,那么其中必有谎言。
关羽的武圣人形象,很多人说要感谢清朝。大多数人表示,在清朝以前,大家认可的武圣人,一直都是岳飞。这一点无可厚非,岳飞是民族英雄,为了忠义含恨而终,堪称武圣人。
但是很多人在推翻关羽是武圣人的同时,有没有想过,其实岳飞也是人为吹捧出来的呢?其实南宋初期岳飞是真的该杀的一位将领,至少从宋高宗赵构的角度上来说的确如此。
可是为什么后来岳飞的名气越来越大了呢?第一南宋后世的皇帝,全都不是赵构的子孙后代,你以为古代人个个要生儿子是生的玩吗?在你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后,只有你的亲儿子才会给你擦屁股。
赵构把皇位传给宋孝宗这个干儿子以后,宋孝宗立刻就为岳飞平反了,而且还主张要北伐,完全不给太上皇赵构面子。
到了韩侂胄要北伐的时候,需要扶植一些北伐的英雄形象,所以才会让岳飞的孙子岳珂开始宣传岳飞的光辉事迹。
岳珂这家伙抓住了时机,把岳飞的各种英雄事迹放大了若干倍来宣传,把岳飞这么一个人活生生给描绘成了高不可攀的神。这么一来岳飞可就成为了武圣人,其实在此之前,姜子牙才是真正的武圣人,可是姜子牙是不是也是这个套路呢?
所以说我们在诋毁关羽不是武圣人的同时,也必须要认清一点,世上本没有什么武圣人,是后人想让你变成武圣人,你才会成为武圣人。
清朝入关以后,岳飞就不适合再做武圣人了,因为岳飞抵抗的大金,就是清朝人的祖先。因此清朝人在武将中千挑万选,就选中了人们印象深刻的关羽,从此关羽成了武圣人。
关羽能成为武圣人,和他挂印封金的行为是脱不了干系的。很多人对这一段故事非常感兴趣,在演义里甚至有了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英雄事迹。当然这是有艺术加工的成分在里面,不过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关羽在这件事的整个过程中,展现出了什么叫做忠义。
当时刘备被打跑了,再次丢下了自己的媳妇儿。关羽也败给了曹操,本打算一死了之,可是还有两位嫂嫂需要保护。
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三国志》
如果关羽死了,那这两位嫂嫂可就倒霉了。为此关羽便投降了曹操,不过跟曹操约定了,以后但凡找到了刘备,一定会去追随刘备,就这么保住了两位嫂嫂的性命。
此后关羽就跟着曹操混了,曹操是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就是为了笼络关羽。在关羽斩杀颜良解白马之围后,曹操更是将关羽封为汉寿亭侯。
就算是这样依旧改变不了关羽寻找刘备的决心,因此曹操觉得关羽是世上最忠义的人,等到关羽离开寻找刘备的时候,曹操并没有多加阻拦。
这件事很感人啊,曹操对关羽实在是太好了,而且还给了关羽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跟着刘备只会颠沛流离,跟着曹操绝对可以吃香的喝辣的。
换做任何其他人,根本就抵抗不了这样的诱惑,可是关羽偏偏能人所不能,这就是关羽能够被封为武圣人的重要原因。
前途生死未卜,但是忠义绝对不能丢弃。就算有更好的选择,可过去的原则也不能落下,这就是关羽值得我们敬佩的地方。
忠义才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现在很多有才能的人,一言不合就要到米国去,理由很简单,因为那边的各方面条件都比我们这儿强,工资高很多,也尊重你的科研成果,科研环境也相对公正,几乎不存在教授抢论文的现象,所以去那边才有更大的发展。
从个人角度上来说,这无可厚非,毕竟自己的人生只有一次,选择更好的环境去工作生活,这没什么可指责的。
但是从忠义的角度上来说,这件事就有些说不过去了。国家花了大价钱,用最好的资源来培养你,最后你却以这种方式来报效祖国,难道还有忠义可言吗?
很多人说时代不同了,这都21世纪还谈什么忠义?我想说的是,这正是我们所缺失的一样东西,我们自己却浑然不知。
为什么钱老会顶着那么大的压力回来帮我们培养人才?为什么两弹一星的那么多教授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待遇,毅然决然选择回国?
邓老和杨振宁是前后院的同学,邓老完全可以像杨振宁一样,在国外搞科研,甚至可以拿诺贝尔奖,可是他却选择回国帮助祖国发展。
乍一看,现在杨振宁小日子逍遥自在,而邓老早就去世多年。可是邓老造福了我们整个民族,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的这种忠义之举。
这就是忠义,是流淌在我们骨子里的东西。现在我们唤不醒它,那是因为它还在沉睡,而且时常被忘记。
总结:忠义的表率,需要树立,而不是厚此薄彼。很多人读了几本书,就开始诋毁关羽,认为关羽是个成事不足的家伙,而且高傲自大,最终让刘备丢了江山。
这是关羽身上的缺点,恰恰证明了你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不是人为掩盖缺点的关羽,这样的武圣人,难道不是更值得尊敬吗?
像岳飞、关羽这样的忠义表率,其实我们没有必要厚此薄彼,大家都是武圣人。本来就是为了教化百姓,为什么还要分出个一二三名来呢?因此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我更加钦佩关羽,因为关羽的忠义,是你我都做不到的。毕竟这个时代是,每个月多给一千块钱,你就会跳槽的时代。
参考资料:《三国志》
关羽为什么能成为一代武圣?除了王朝的吹捧还有什么深层的原因吗?
关羽及其神化
在许多古代历史人物中,关羽是人们最熟悉而且被神化了的人。从前,由城镇到乡村,到处有关帝庙,包括戏剧在内的各种文艺形式都广泛深入地传颂着“关公”的事迹。尤其是在戏剧中,关公戏成为专门行当,有独特的唱腔和服装道具。关羽受到人们无比的崇敬,享受着比任何神祇都旺盛的香火。
关羽在历史上是怎样一个人,又是怎样被神化的呢?关羽(?——219年),字云长,河东解县(今山西永济)人,生于东汉末年。曾与张飞共投刘备,一起镇压过黄巾起义。刘备与他们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这一奌在戏剧中发展成为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关羽“随先主(刘备)周旋,不避艰险”,对刘备一贯忠心耿耿,生死不渝。在刘备不得志的时候,关羽一度被曹操擒获,曹操用高爵厚禄来笼络他,封为汉寿亭候,但他仍然表示决不背弃刘备。以至曹操赞叹地说:“事君不忘其本,天下义士也。”在当时军阀混战之际,背主他投是很平常的事,曹操的许多部将都是“取于亡虏之内”,关羽能在危难时刻,义不背主,确实是难能可贵的。仅反映关羽这阶段活动的戏剧就有《屯土山》(《约三事》)、《破壁观书》(《秉烛达旦》)、《白马坡》(《斩颜良》)、《战延津》(《诛文丑》)、《战汝南》、《月下斩貂蝉》、《灞桥挑袍》、《过五关》、《卧牛山》(《收周仓》)、《古城会》等一大批系列剧目,这里实际是将关羽当作最高忠义典范来加以艺术塑造。
关羽的历史活动对刘备影响最大的,还是镇守荊州这一段。荆州是刘备手中仅次于益州的第二个根据地。诸葛亮早在隆中对策时就分析了荆州在战略上的重要性,他指出“荆州北据汉沔,利尽东南,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他为刘备预定了统一中原路线,一条是“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一条是“将荊州之军,以问宛洛”。既要守住荆州,又要相机北伐,是刘备荆州守将的中心任务,这是关系到刘备集团生死存亡的重任。刘备将这一任务交给关羽,表明刘备对关羽的无比信任,关羽在刘备集团中的地位仅次于诸葛亮。关羽在荆州面对南北两个敌人,构成荆州争夺的三角关系。荆州在刘备手中,对孙权是一个来自上游的強大军事压力,因此势在必夺,甚至不惜破坏孙刘联合这一外交生命线。对曹操也比来自益州的威胁大的多,他也不愿关羽得志,最有效的对付办法,则莫若破坏孙刘联合,使关羽时刻有后顾之忧。关羽在最初处理这个问题时,无论外交和军事上,都曾收到较好效果。他遵照诸葛亮的决策,将荆州东部割给孙权,缓和了孙刘关系。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大举北伐,围曹仁于樊城,水淹七军,擒于禁,杀庞德,“威震华夏”,甚至曹操都想迁都“以避其锐”。反映这一历史事件的关羽戏有《单刀会》、《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刮骨疗毒》等,足戏剧中关羽最阔气的阶段。
威震华夏是关羽军事成就的顶点,也是他悲剧的开始。曹操集团料到“关羽得志,孙权必不愿也”,于是拉拢孙权从背后侧击关羽。关羽对这一奌原来有所戒备,曾在沿江一线留有重兵。但是孙权荆州守将吕蒙,也更熟悉关羽的弱点,他利用关羽的刚愎自用、骄傲轻敌和求功心切,假托有病而将荊州军务权交当时还不太知名的陆逊。关羽果然中计,不以陆逊为意,撒掉一部分荊州守军,后方空虚,江陵被吕蒙偷袭,关羽在从樊城回军途中,于临沮(今湖北南漳)被吕蒙军擒杀,荆州全部被孙权集团占领。由于与刘备集团存亡攸关的荆州被关羽失掉,所以过去人们多据此责难关羽,批评他冒险进军、破坏了孙刘联合又刚愎自用。这个分析不全对,关羽进军是执行诸葛亮的隆中决策,时机也不能说是不成熟,不能认为是冒险;说关羽刚愎自用当然有之;至于孙刘联合的破坏,主要责任还在于孙权,而不应全诿之关羽,这一奌又是关羽荊州之失的重要客观原因。新编历史剧《荆州之战》,在综合了从《水淹七军》到《走麦城》等系列剧目的基础上,出以新意,总结关羽荆州之失中主观错误的经验教训,是有意义的。但这只能认为是戏剧,据此来全面评价历史上的关羽,则失之于公平。
由上可见,历史上的关羽,就是刘备部下一员重要将领,以忠勇著称,当时人们对关羽的看法,都没有超出这个实际。与关羽同时人杨戏所著《季汉辅臣赞》说“关、张赳起,……雄壮虎烈”。比关羽晚一些的陈寿在《三国志》中评关羽“有国士之风”,为刘备“爪牙”之臣,与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世为虎臣”。实际上关羽的成就,不曾超过他同时代的某些人,在很长一个时期内,他沒有曹操和诸葛亮声望高。从西晋到北宋,人们一直将关羽当作虎将看待。不料到了北宋末年,死了八百多年的关羽,忽然官运亨通,扶摇直上。从宋徽宗时起,谥号由侯进而为王,成为“武圣”,与孔子的文庙并列。明万历时又进爵为帝,被敕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并赐陆秀夫、张世杰为其左右丞相,元帅由岳飞代,伽蓝为尉迟恭代。清代更屡封至“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头衔长达二十六字之多,抬到吓人程度。
作为历史上一员将领,关羽沒有岳飞那样的武功,可是岳飞却为他配祀;作为道德形象,他也远不如孔子那样“德配天地”,可是他却以一介武夫而与孔子并祀。对关羽死后这一地位变化,清代学者曾感到莫解。尤侗说:“公亦汉臣耳,而尊之曰帝,三国诸君安在哉”(《西堂杂俎》)?赵翼说:“何其寂寥于前,而显烁于后,岂鬼神之衰旺亦有数耶”(《陔余丛考》)?他们当然不能了解这个问题的实质,实际这里的关羽已不再是历史人物,而是变成神,变成了某种道德化身的偶像,这个关羽的岀现,只能从其社会基础来考察。
宋以后,随着地主阶级土地占有的发展和专制主义的强化,封建社会基本矛盾也日趋激化,农民反抗地主阶级的斗争出现新的形势。为维护封建统治,地主阶级一方面加紧利用国家机器进行镇压,一方面也加强了思想统治,于是出现了强调忠君、守节的理学,企图要求人们服膺封建的剥削和压迫,不要反抗。为此,地主阶级要求塑造一个体现这种忠义说教和显示精神威摄力量的化身,以实现地主阶级的统治意图,这就出现了武圣关羽这个偶像。为什么在这里选中了关羽?那是因为南宋偏安以后,处境很像三国时的刘备,因此极力强调刘备的炎汉正统,关羽对刘备的忠心不渝,正合乎武圣形象的需要。褒关羽,贬曹操,以至抑武则天,大体都从这时开始,正源于此。至于地主阶级为什么非由历史上来找偶像不可,那是因为现实中并不存在,而历史人物则是可以随心所欲来打扮的。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一切死亡先辈的传统,好像噩梦一般,笼罩着活人的头脑。恰好在人们彷彿是一味从事于改造自己和周围事物,并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时,恰好在这样的革命危机时代,他们怯懦地运用魔法,求助于过去的亡灵,借用他们的名字、战斗口号和服装,以便穿着这种古代的神圣服装,说着这种借用的语言,来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场面”(《马恩选集》两卷集第一卷223页)。
地主阶级主要是通过两种手段来宣扬武圣关羽偶像。一是把它塑造成维护封建正统的忠义化身,来宣扬纲常伦理,在思想上麻痹劳动人民。清乾隆帝在敕封关羽上谕中就赞“关帝在当时力扶炎汉,志节凛然”(《清通典》)。尤侗赞关羽像说:“匪直也勇,匪直也智,其一心乎汉室者,盖曰窃取乎春秋之义”(《西堂杂俎》)。一是给关羽披上“伏魔”外衣,用以恐吓劳动人民,妄图防止农民反抗。翻开我国大量的地方志,凡有关帝庙记事的,差不多都有所谓“关公显圣”镇压人民反抗的谎言。遍布全国城乡的无数关帝庙,实际是封建地主阶级神权的“派出所”。地主阶级通过对关羽偶像的宣扬,确实收到了思想统治的效果,损害了劳动人民印斗争精神。
当然,仅仅是统治阶级的宣扬,还不足以说明关羽何以那样深入人心,实际上人民也按照自己的要求来塑造关羽,尽管两者是宻切连系在一起的。人民不仅把关羽看作是武圣人,更看作是一个了不起的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尤其如此。就是忠义,劳动人民也予以自己的内涵,当然这并不否认统治阶级的忠义说教在起主要作用。在反民族压廹斗争中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忠在人民中包含忠于民族的内容;义往往也成为劳动人民内部团结的思想基础,虽然这也是小生产者狭隘性的意识表现。正因为有这点,关羽形象有时也有鼓舞人民斗争作用的一面,因而获得人民崇敬。太平天国《天情道理书》中就以关羽为忠勇的榜样说“扫灭世间妖百万,英雄胜比汉关张”。清代义和团和许多反清结社都设有关帝像,宻室称为忠义堂,室中设桃枝,象征桃园结义。人民强调的是关羽的忠勇、正义精神,而且认为关羽是站在自己方面。人民之所以在斗争中有时也说明需要这一偶像,说明在沒有先进阶级领导时,其斗争手段与意识,还不能不带有原始性并受封建宗法思想的束缚。
如同对待关羽社会形象一样,对待关羽的艺术形象,也要全面分析。戏剧形象的关羽,既是武圣,又是英雄,关羽戏可以说是精华糟粕并存,瑕瑜互见。
时代变了,人们的思想感情也变了,封建地主阶级所塑造的关羽偶像,已随其阶级基础的消灭而一去不复返;就是广大人民也不需要以关羽那样的义气来保持人与人的关系。关羽的神圣外衣是被剥掉了,留在人们心目中的有关关羽的戏剧和故事,仍然有可汲取的东西。
关羽为什么能成为一代武圣?除了王朝的吹捧还有什么深层的原因吗?
在明朝和清朝期间,上到朝廷,下到民间,很多人都在朝拜这位威震三国的武将。而不管是平民,还是士兵、商人乃至士大夫,越是在古代历史上生活不太稳定的人群,越需要通过供奉关羽,从而求得心灵上的庇护。
关羽的义代表一种普世交际的价值观。正是因为代表一种人际交往的准则,所以被推举到一个道德的高度。中国有历史人物封神的传统,只要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几乎没有第二个历史人物可以像关羽一样覆盖如此之广的人群:帝王喜欢他的忠;民间喜欢他的义;商人喜欢他的诚;作为著名的武将,他当然受军人喜欢(关羽崇拜达到巅峰正是在以军事贵族立国的朝代);由于夜读春秋(虽然这是编的),文人士大夫也没有反对他的理由。换句话说,关羽覆盖了传统中国的所有主要人群,其他的潜在竞争者(例如岳飞、姜子牙、诸葛亮)都没有如此之广的覆盖面。关羽是一个表现了最多概念的化身,千百年来,凝聚在关羽身上的忠、信、义、勇等,无不透露着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与理想。商人们尊奉着重信讲义的武财神,老百姓则把关羽当作消灾祛病的万能神,武士们依照着关羽生前的英勇事迹将其视为战神,文人中也有将其视作考试神的。就这样,关羽被当作万能神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
儒释道三派都将关羽列入门墙。儒家列关羽为武圣,与文圣并列。释家就是佛教列关羽为护法神,道教列关羽为关圣帝君。也就是说关羽横跨三界,为众 家认同。同时也说明了关羽所代表的普世的人际交往的道德基础实际也是被三大教派所认同,具有普世价值。
此外,晋商在关羽成圣的过程中也是功不可没。关羽的老家解县是中国最大的盐产地,在古代中国,盐是国家财政收入重要来源,由于山西处于北宋和北方少数名族夹杂区,开放边贸后,作为产盐地的盐商受到实惠,开始逐渐崛起,这就是晋商。关羽作为解县出了名的武将,本地有关羽战胜蚩尤,保护盐池的传说。宋朝时宋徽宗把关羽封为盐池之神,盐是晋商的财富之源,关羽自然也得到晋商供奉。于是随着晋商的影响力增大,对于关羽的信仰逐渐扩大,宋元时期,关羽已经被封为王,到了明清时期,影响进一步扩大,原来的民间信仰由晋商带到官僚阶层,进一步到国家阶层,达到顶峰,被封为帝。明初,关羽就被明朝进行国家祭祀立庙,到了万历时期,万历帝在万历朝鲜战争对于关羽进行祭祀祈祷,还有所谓关羽保佑治水的原因,治水成功和万历朝鲜战争胜利后,关羽被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升格为帝,万历皇帝信仰道教,关羽这个道教的封号,确立了他在道教有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清朝时期,晋商地位更加强大,还有毛氏版本演义的推广,关羽的地位继续巩固提高,关羽继续被封为帝,只是名号有些改变,雍正帝甚至下令关帝庙改成“武”庙,与孔子的“文”庙对应,洛阳关羽墓改为关林,与孔子墓地孔林相对应,在中国,将圣人的墓地成为“林”的只有孔林与关林。
中国人崇拜的不是某一个历史人物,而是某一个抽象概念。仅仅是因为这些概念过于抽象,人们才用一个历史人物来赋予它形象。概念是超越人群范畴、可以被人们共享的,只不过某些概念对某些人群更加重要。我个人认为:关羽成为一代武圣,绝不是官方造神创圣而来,这是市民文化对关羽的推崇,加上官方崇拜一同产生的结果。正由于民间的与官方的需求互为表里,互相促进,这才有了全国性的,对关羽的信仰,也才有了现如今,文拜孔子、武拜关羽的情况出现,可以说是时势造英雄。
关羽为什么能成为一代武圣?除了王朝的吹捧还有什么深层的原因吗?
罗贯中先生笔下的关羽与吕布,是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当中的两个重要人物。可谓武功盖世,数一数二。关羽被老百性尊称为关公、武圣人、财神爷。建庙侍奉,接受人间香火致当今。吕布武功盖世可称天下第一,但是,所作所为被天下人耻笑,被天下人唾弃。其主要原因在于:
一,关羽有真本事,真功夫,英气盖世,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同囊中探物,令天下佩服。罗贯中先生笔下的关羽:温酒斩华雄;为回报曹操力斩彦良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刮骨疗伤等英雄气概,深受老百姓喜欢并被官方接受。
二,符合儒家文化的“礼、义、仁、智、信”的全部标准。适应封建主义思想和统治阶级的价值道德观。在曹营以礼仪对待两位嫂夫人;以重义厚道对待朋友,在华容道放走曹操;以智勇过五关斩六将;以信义放弃曹操高及荣华富贵诱惑,克服万重困难,千里追随刘备不放弃等等。
三,从罗贯中先生笔下,关羽和吕布的故事,我们可以得出一结论:适者生存,逆者灭亡。关羽的所作所为,符合封建社会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价值观。符合“礼、义、仁、智、信”。关羽符合标可奉为神。吕布礼、义、仁、智、信、道德全失,落得个首身分离,千古唾弃。当前,我们树立的是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实现中国梦为主流意识。大家要从关羽和吕布的故事中得到启示。
关羽为什么能成为一代武圣?除了王朝的吹捧还有什么深层的原因吗?
谢邀。
关羽之被奉为一“武圣”,
除了其本身武艺高强外,还与明清封建王朝宣扬忠孝仁义有关。
《三国演义》小说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此外江湖组织的核心——侠肝义胆之楷模
使其拥有立像建庙之本。
社会环境需要关羽“神”其位,有传承正统的概念;还兼民生扶正锄斜之诉求。
简单几句,不当见谅。
关羽为什么能成为一代武圣?除了王朝的吹捧还有什么深层的原因吗?
关羽能成为中国一代武圣,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自身原因。生逢乱世,幼年不幸,长大后与刘备、张飞结交,镇压过黄巾起义,被加封为别部司马,后来在徐州之战失败后,被迫投降曹操,勇冠三军,号称“万人敌”。帮助曹军斩杀袁绍部将,拜偏将军,受封汉寿亭侯。最后他又想办法离开曹营,找到刘备,继续辅佐刘备。赤壁之战后,参与攻取荆州地区,促成三足鼎立。刘备入川后,授假节、襄阳太守,长期镇守荆州。建安二十四年,水陆并进,举兵攻打樊城。水淹七军,威震华夏,迫使曹操一度产生迁都避难的想法。后来由于疏忽大意,丢失荆州,败走麦城,兵败被杀。从关羽的人生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位武艺超群,有勇有谋的将才,生前获得过诸多荣誉和很高的社会地位。更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他不忘旧主,不贪功名,是一位义薄云天的义士,兵败被杀也使他成为一个悲情人物,所有这些为他在民间收割了大量粉丝,奠定了坚实的群众怀念基础。
二、文学原因。民间对关羽的了解大多来源于文学名著《三国演义》,而《三国演义》对关羽是进行了全方位包装的,可以说是开了小灶,格外关照的。在外表上,身高八尺,面如重枣,一副高大威严的样子,投降曹操后,被曹营众人称赞为“美髯公”,外表形象是很受人欢迎的;在武功上,手提青龙偃月刀,跨下赤兔马,往阵前一站,光气势就能杀人。罗贯中用了大量精彩的故事情节来放大的关羽的武功,比如“温酒斩华雄”,诛颜良,捉文丑,“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无不是在说,关羽艺高人胆大,武艺超群,以至于民间用“关羽面前耍大刀”来和“班门弄斧”相提并论;在个人修养上,作者更是施展了他高超的文化手段,不吝笔墨,大肆渲染了关羽的忠义、诚信、刚正、孝道、智慧、重情等诸多古代中国的传统美德,千里走单骑就是忠义之举,斩河北名将就是为了兑现对曹操的承诺,独创“刮骨疗伤”的故事,邀请的医生是神医华佗,这个故事让关羽成为“军神”,等等,大家看看《三国演义》自会明白,不用多叙。虽然关羽的性格也有不好的一面,比如高傲,“虎女安嫁犬子?”,对黄忠与自己同列五虎上将极为不满,但是这些小缺点都被他集众多优点于一身给掩盖了,试想,谁无缺点呢。所以《三国演义》如此打造关羽,能不让民间老百姓对关羽顶礼膜拜吗?更有戏剧、民间快板、评书等大众娱乐节目以关羽为题材,把关羽的形象再次夸大,直至羽化为神。
三、政治原因。我们知道儒家思想维系中国上下几千年的封建正统文化,它推崇封建的仁、智、礼、义、信,历代统治者也大肆宣扬儒家思想,提倡忠君,而关羽身上正好体现了这些封建统治者想要的东西。他们往往会树立标杆,以此要求臣民视为榜样,仿效学习,从而达到他们统治万年不倒的心愿。于是,在历代统治者的大力支持下,建武圣庙,立关羽像纪拜关羽,民间把关公的画像作为门画春节张贴,等等封建活动蔚然兴起,关羽去世后,得到曹操表封荆王。蜀汉后主时期,赐谥号“壮缪”。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朝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直到今天,中国民间依然有拜公关的风俗习惯。其实,除了关羽,武将里还有尉迟恭敬德,张飞等等,只是没有关羽的影响大而已。我们知道,诸葛亮后人也是有纪念的,比如修建于古代的成都武侯祠,还有大圣人孔子,这都是统治阶级的需要,也迎合老百姓对传统美德的爱戴和维护。
如果说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我想应该就是政治原因吧。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