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当了皇帝之后,为什么一定要寻找建文帝?
朱棣哪里是要找朱允炆,他是为了掩盖自己逼死皇帝侄儿的罪行罢了。朱棣的小心思是:我那不叫造反,叫清君侧。也就是清除皇帝身边的奸臣,我跟侄儿皇帝关系好着呢!
可是朱允炆自己一不小心放了一把大火把自己给烧死了,这就比较意味深长了。朱允炆就是要让朱棣背负上弑君杀侄的罪名。
因为即使朱棣不杀朱允炆,战败的朱允炆将来要么就是朱棣的傀儡,要么就被朱棣以各种残忍的方式杀害,反正没有好下场。
与其受到这样的待遇,朱允炆不如结果了自己。这样可以让天下人都知道,朱棣是什么货色,即使自己丢了天下,也别让狼子野心的朱棣得了天下。
朱允炆侄儿还是太天真了,不知道你叔叔一肚子坏水吗?朱允炆的如意算盘打得不错,可是朱棣也不是傻瓜。这个弑君杀侄的罪名,他能承担吗?当然不能,至少在史书上是不能留下这方面痕迹的。
于是朱棣在朱允炆死后,假装不知道他死了,开始紧锣密鼓地寻找朱允炆的下落,据说郑和下西洋就是为了寻找朱允炆。
事情巧妙就巧妙在朱棣的构思上,如果大张旗鼓地说,我要去找侄儿的下落了,那鬼才相信你,肯定是你把朱允炆害了,然后猫哭耗子假慈悲。
因此朱棣的计策就更深了一步,他没有明摆着去找朱允炆,而是偷偷派了人去找。就算是派郑和下西洋,表面上也没有说是为了找朱允炆。
然后呢?然后骚操作就来了,他悄悄地让一小撮人放出风去,表示朱棣在偷偷寻找朱允炆的下落,这么一来事情的真实性可就强太多了。
大家忽然之间就会有一种错觉,原来朱允炆当年没有死,而是化妆逃了出来。于是这么多年来各种传奇的故事也就出现了。
或云帝由地道出亡。正统五年。有僧自云南至广西,诡称建文皇帝。思恩知府岑瑛闻于朝。按问,乃钧州人杨行祥,年已九十余,下狱,阅四月死。同谋僧十二人,皆戍辽东。自后滇、黔、巴、蜀间,相传有帝为僧时往来迹。---《明史》
既然朱允炆没有死,那么大家可就不能说是朱棣弑君杀侄了。是朱允炆自己把江山弄丢了,自己活着却不想着夺回江山,所以也有活该的成分。
这样一来朱棣的目的可就达到了,自己的名声上少了这么一大罪状,在做皇帝的道路上可就顺畅多了,至少也能给宗室们一个交代了。
朱允炆到底什么下场?有人说朱允炆去四川出家做了和尚,有人出朱允炆东渡出海,有人说朱允炆云游四方,反正没有人说朱允炆死了。
朱棣躲在被窝里都要笑醒了,这帮老百姓可真的好诓骗,而且这些故事编得也太巧妙了,连朱棣自己有时候都信以为真。
甲子,遣使齐蜡书四出,促勤王兵。乙丑,燕兵犯金川门,左都督徐增寿谋内应,伏诛。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纳燕兵,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明史》
那么朱允炆到底是什么下场呢?其实只有朱棣知道。如果朱允炆还活着,那么朱棣敢轻易就登基吗?当然不能,他这心里放不下啊,毕竟真正的皇帝还活着,他这个皇位是坐不稳的。因此我可以断言,在朱棣破城以后,朱允炆其实已经死了。
至于死法的话,那可就有点多了,具体是哪种死法,我们也不敢说,毕竟没有亲身经历过那段乌七八糟的历史。
- 死法一:自尽而亡。不管是火烧皇宫而死,还是用剑自刎而死,朱允炆在丢了天下以后,极有可能用这种方法结束自己的一生。
- 死法二:被朱棣所杀。朱棣破城以后,朱允炆压根就无路可逃,就算化妆成平民也可能死于乱军之中,因此被朱棣杀害的几率非常大。
不管是哪种死法,都是朱棣想要掩盖的。毕竟就算朱允炆是自尽而亡,朱棣本人也脱不了干系,因为是他清君侧逼死了朱允炆。
一旦这件事坐实了,那朱棣的名声可就臭了。只要他没有弑君,一切都还有回旋的余地。因为历史上弑君的臣子,没有几个有好下场。
弑君登基的皇帝,基本都没好下场。历史还真的有不少弑君登基的皇帝,比如说宇文化及杀了隋炀帝以后,自己登基称帝,结果短暂的小帝国顷刻间就倒闭了。
- 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儿子刘劭,弑君登基仅仅三个月,就被他的弟弟后来的孝武帝刘骏给赶下了台诛杀了。
- 南朝宋明帝刘彧诛杀了自己的侄儿前废帝刘子业登基称帝,结果南朝宋国力衰败,宗室斗争不断,他死后仅仅7年,南朝宋就灭亡了。
- 后梁太祖朱温的儿子朱友圭,在他老爹生病以后,带兵诛杀了老爹朱温,自立为帝。结果被自己的弟弟朱友贞带兵逼死。
这些皇帝都是通过弑君夺取了皇位,但是没有哪一个有什么好下场的。朱棣是饱读诗书之人,他明白弑君的罪名可大可小。
虽然自己是篡位登基,但也不想背负这么一个可大可小的罪名,这不利于自己的统治是一方面,这也极容易成为后世之人攻讦自己的理由。
所以朱棣必须要想办法给自己洗白,最好的洗白方法,那就是从侧面证明朱允炆还没死,一切不就天衣无缝了吗?
朱棣的确是这么干的,也让当时的人彻底相信朱允炆还没死,但是你想要找到他?那是不可能的事情,这是一个死结。因为朱允炆被找到了一定被朱棣抓获,所以他不会轻易露面,因此朱允炆的下落也就成了一个谜。
总结:朱允炆的下落,或许也是朱棣找人编的故事。现在流传了很多朱允炆下落的故事,其实这些故事我认为都是朱棣捏造出来的。一方面偷偷派人去找,一方面编造一些故事,这样一来事情就逼真许多了。
其实朱棣本人早就高枕无忧了,因为就算民间找破天,也不可能找到朱允炆的下落。要是朱允炆真的还活着,那他留在南京的那个儿子肯定会被朱棣杀掉。
可是朱棣始终没有对这个孩子下手,只是将他关在了凤阳而已。这说明什么?这说明朱棣毫无压力。朱棣的意思是:你们随便找,找到算我输!
参考资料:《明实录》、《明史》
朱棣当了皇帝之后,为什么一定要寻找建文帝?
话说,朱棣是个宅心仁厚的皇帝,寻找建文帝正是体现了这一点。还有,建文帝是他侄子,不是外人,更要不遗余力的寻找了。毕竟,亲情是人世间最难割舍的事情,尤其是朱棣这种有情有义之人,更是视为禁脔,不容他人指点。
同样,朱棣又是个帝王,兼具最无情之人。寻找建文帝,便是他内心深处最迫切要做的事情了。却是为何?盖因他的皇位来之不正,是清君侧得来的,有必要寻找建文帝,去做一个亲眼见证,否则有人议论,于心也不安啊!再者,寻找建文帝,也是为了确认一个事情,那就是建文帝还活着吗?这很重要,涉及到国家大事,可马虎不得。于是,朱棣寻找建文帝,那是既期待,又忐忑啊,可谓心理极度复杂,一般人怕是想不来。何况,是平头老百姓,升斗小民了。
最后,朱棣寻找建文帝,是一个掩人耳目之举。一方面,是为了体现朱棣的宅人仁厚,上文也说了。另一方面,朱棣寻找建文帝,却是为了政治宣传,一来安抚建文帝的死忠分子,二来,引蛇出洞,看看那些事不希望他当皇帝。如此,上下其手,双手行动,可谓巩固皇位的不二法宝。按部就班,一顿猛操作,那朱棣的皇位,也就坐实了。或者,即使建文帝重新出现了,亦或者真的没死,那影响也是有效。对于朱棣来说,见招拆招,他也不怕,跑了的皇帝,最后也不是皇帝了。
总而言之,朱棣寻找建文帝,恐怕不是无的放矢,也不是无心之举,更不是心血来潮,而是另有打算,或者心有一计,或则赶尽杀绝矣。其中之门道,非一言以蔽之也,然就帝王心术者,亦实属大不正也。朱棣当了皇帝之后,为什么一定要寻找建文帝?
1402年7月13日,燕王朱棣率军直逼南京城下,此时若城内有位得力的大将誓死保卫京师,朱棣也会束手无策。正当朱棣心神不宁之际,南京城的金川门被慢慢打开,开门迎接朱棣的是谷王朱橞与曹国公李景隆,朱棣顺利进去了南京城。
谷王朱橞是朱元璋第19个儿子,虽说谷王朱橞(1379~1428)比建文帝朱允炆(1377~?)还小两岁,可谷王是建文帝的叔叔啊,明太祖朱元璋把皇位传给侄子,谷王多少也会有些不痛快,虽然他自己跟皇位毫无关系。打开金川门迎接朱棣,也算是发泄了一下内心的小情绪,同时也讨好哥哥朱棣,朱棣登基后也没有亏待谷王。不过天道轮回,谷王自持迎驾朱棣有功,以后的日子里飞扬跋扈,最后被明宣宗给弄死了。
谷王的作为我们姑且可以理解,可曹国公李景隆的行为实在让人费解,李景隆是李文忠之子,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为大明立下了汗马功劳,后被朱元璋封为曹国公,李文忠去世后,其子李景隆世袭了爵位。建文帝登基后,成为了建文帝的肱骨之臣,同时也是削藩的积极支持者。朱棣起兵时,李景隆被拜为大将军,率军讨伐燕王朱棣,可他实在是个无能之辈,多次被燕军击败。没想到,当朱棣率军逼近南京时,李景隆竟然打开金川门迎朱棣,实在可耻之极。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在朱棣登基两年后(1404年),李景隆遭到周王、成国公、刑部尚书、吏部尚书、礼部尚书等人连番弹劾,被削爵圈禁,后悄然死去。
朱棣被迎进南京城后,他率人急匆匆直奔皇宫,此时皇宫一片火海,朱棣顾不了太多,冲进皇宫,四处寻找,他要找一个人,那就是建文帝,活的建文帝他是没有看见,倒是发现了几具烧焦的尸体,朱棣此时并不知道烧焦的几具尸体是谁。但他的眼睛看到了梦寐以求的龙椅,现在近在咫尺,于是他快步向龙椅走去,正在此时他听到了一声咳嗽,来人并问朱棣是先祭拜太祖,还是先坐上龙椅。朱棣大惊后,同此人密谈了一番。后来朱棣先祭拜了太祖朱元璋,再几次三番的谦让,没有办法才勉为其难坐上了龙椅。
大家一定好奇跟朱棣说这些话的人是谁吧!他叫杨荣,是建文帝时期的翰林编修,翰林编修也就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也就是皇帝的秘书兼老师,几乎是与皇帝朝夕相处,那么杨荣到底知不知道建文帝的去向呢?
建文帝的去向在历史上是个谜!有人说建文帝在朱棣攻破南京的前夜,就已经从密道逃出了皇宫,四处逃窜,后来出家了。也有人说建文帝从海上逃到了国外。出家之说,近些年也被很多人莫名的宣扬,说在某某地发现了建文帝出家的证据,其实都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出家说的真实性。
朱棣登基后,杨荣一路升迁,被授文渊阁大学士,入阁拜相,终老一生。明成祖朱棣又先后派郑和七次下西洋,这一举动,被后人认为是朱棣派郑和去海上寻找建文帝。
针对这些故事,我们听听也就好了!建文帝朱允炆从小在皇宫长大,他出逃起码要带一批人,那谁陪建文帝出逃的呢?没有人能给答案。朱棣派郑和下西洋,在茫茫的大海上去寻找建文帝,建文帝又不是有翅膀的鸟,有点脑子的人都知道这是个笑话。
朱棣得位不正,这就需要掩饰。建文帝的去向之谜其实就是朱棣等人策划的一场骗局,故弄玄虚,让后人有无数个猜想。朱棣的目的很简单,随便大家怎么猜,反正我是没见着建文帝的人。我只是为了“清君侧”,铲除奸佞之人,皇帝丢了可不关我的事。我也是没办法,大家非要我登基称帝的。
说到底朱棣心里跟明镜似的,建文帝就是在城破后自焚而亡的,这些事情,在朱棣赶到皇宫后,等待他的杨荣都告诉了他!一切都结束了,因此朱棣才高高兴兴地去祭拜了朱元璋。以后关于建文帝的故事,都是朱棣集团有意炒作的。
朱棣当了皇帝之后,为什么一定要寻找建文帝?
明朝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推翻了建文帝朱允炆,自己做了永乐大帝。尽管是建帝削藩逼反了朱棣,但朱棣兴兵的理由并不充分。
皇位来之不正
明太祖朱元璋有遗训:如果朝廷有奸佞,藩王可以起兵诛讨。但还有一条,即皇帝征召藩王,藩王铲除奸臣后要尽快离京。而朱棣仅以清除建文帝身边主张削藩的齐泰、黄子澄为由,打出了“清君侧,靖国难”的旗号,杀了建文帝派到北平的官员,便悍然起兵了。建文帝表面上免除了齐泰、黄子澄的职务,试图与朱棣讲和,但朱棣没有收兵,一直攻到了南京城下。
朱棣率军进入南京后,皇宫起火了。朱棣派人寻找建文帝的下落,找到了马皇后被烧的尸体,指认为朱允炆。据说朱棣哭着说:“怎么会这样呢,这小子痴呆了”。后来,朱棣在给附属国的诏书中称:没想到建文为奸佞所逼,点燃宫殿自焚了。实际建文帝下落不明,让朱棣十分担心。
古代做皇帝讲究正统,曹操再强势,声誉不如刘备,一部《三国演义》充满了褒刘贬曹。朱棣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朱元璋的长子是朱标,马皇后所生,根红苗正,朱元璋当皇帝后就被立为太子。而且朱标威望很高,如果不是他英年早逝,朱元璋不会担心皇位继承问题,进而立孙子朱允炆为皇太孙,并大杀开国功臣,扶植自己的儿子们掌兵权、守边疆,四子燕王朱棣由此做大。至于朱元璋为什么没有立能力突出的朱棣为太子呢?很大可能是朱棣的亲生母亲出身较低,属于旁系,只能在长子朱标一脉中确定太子。
按照正常的顺序,朱棣当不上皇帝。而且,朱棣的”靖难之役“本质上就是造反篡位。如果建文帝仍在人间,势必有东山再起之势,朱棣的皇位如何坐得安稳?
建文帝的影响让朱棣忌惮
朱允炆的年号是建文,与朱元璋的洪武相对,意思是要实行文治。建文帝依靠三位儒家师傅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按照儒家思想实行仁政,改变了朱元璋时期严苛的法令,减免了百姓的税负,分田给平民,赢得了政通人和。不过建文帝缺乏从政经验,对削藩之事操之过急,而且在朱棣起兵后,他还抱有仁义之心,下达“毋使朕有杀叔父名”的旨意,让朱棣屡次逃生,终成颠覆之势。
与建文帝相比,朱棣则睚眦必报,残杀了建文帝倚重的黄子澄、齐泰、方孝和对抗他的铁铉等大臣,祸害他们的家眷,牵连他们的家人。直到朱棣的儿子朱高炽当皇帝后,才逐渐给这些人平反。
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朱棣在南京并不舒坦,加上他防备驻守边疆的诸王,把他们内迁,导致边疆防守空虚,于是他做出一个重大决定——迁都北京,形成了“天子守国门”的局面。朱棣的一生都在战斗,五征蒙古,南收安南,派郑和下西洋,创造了强大的帝国,彰显他的功绩。
寻找建文帝之谜
对下落不明的建文帝,朱棣一直在寻找,派出了两路人马。一路是根据建文帝逃到海上的线索,派郑和下西洋。郑和七下西洋,有六次是在朱棣当皇帝期间,其中肩负着寻找建文帝的任务,耗费巨大。
除了在水路寻找建文帝,朱棣还派大臣胡濙在陆地探寻,足足找了16年。《明史.胡濙传》记载,在永乐二十一年,即朱棣去世前一年,胡濙回来在晚上去见朱棣。本来朱棣已就寝了,听说胡濙来了,马上召见。胡濙详细地向朱棣汇报了自己的见闻,清晨才离去。之前,朱棣派郑和下西洋,这下释然了。
胡濙向朱棣说了什么,无从得知。据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南京陷落后,建文帝穿僧服出宫,隐居在民间,后来专心修行,再无复位的打算。也许是这些让朱棣放心了,后来建文帝没有什么动静,估计是去世了。
朱棣当了皇帝之后,为什么一定要寻找建文帝?
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因太子朱标早逝,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并直接传位于朱允炆,朱允炆继位称为建文帝,也是大明第二个正统皇帝。建文帝削藩引发朱元璋四子朱棣以靖难名誉造反,造反成功攻入南京后不见建文帝,建文帝就成了历史之迷。朱棣造他爹朱元璋立的皇帝建文帝的反,显然是大逆不道,当了皇帝也是不合法的,建文帝如果还在,朱棣当皇帝就更不合法,所以朱棣极其心虚。朱棣找建文帝有两种可能,一是建文帝已经被朱棣灭了,但朱棣必须作作样子,杀建文帝这个大逆不道的罪名千万不能背,所以尽力寻找建文帝,以此说明他没杀建文帝。二是只要建文帝没死还在,他坐的皇位就更不合法,朱棣的皇位就坐不安稳,所以朱棣必须找建文帝,以确定建文帝到底死没死,如没死还在,朱棣也必须作出适当处置,以绝后患。所以以上两种情况,朱棣就必须找建文帝。
朱棣当了皇帝之后,为什么一定要寻找建文帝?
有建文帝在,朱棣就睡不着觉,他就是一个篡位夺权的假皇帝,受后世人唾骂!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