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大唐”的郭子仪,到底有着怎样的功劳?
郭子仪对唐王朝最大的贡献,那就是帮助唐朝皇帝们找回了自尊心。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皇帝就跟摆设一样,完全没有号召力。
各地的藩镇都打算拥兵自重,郭子仪手握兵权,却能够帮助唐朝皇帝平定四方。而且他还是个十分谦虚的人,皇帝一夸他,他立刻就表示这都是皇帝的英明庇佑所致。
而且每次打完仗回来,郭子仪就把兵权如数交还给皇帝,这让皇帝十分放心。就算有人冤枉了郭子仪,皇帝罢免了,可等到吐蕃入侵的时候,郭子仪依旧不计前嫌给皇帝打工,而且打完了吐蕃后,依旧把兵权如数奉还。
这是什么骚操作?郭子仪这一番操作,那就是为了告诉世人,人心思唐,还没有到那种人人都背弃唐朝的地步。也正是这么一波操作,使得节度使们一个个变得格外老实。
人家会想啊,郭子仪这么战功卓著的人,都心向唐朝,可见唐朝的气数还在,没有到自己篡位称帝的时候。为此唐朝又延续了100多年。
郭子仪绝对是平定安史之乱中的一股清流。平定安史之乱,功劳最大的是哪位?其实历史上没有给出比较明确的答案,因为好几个人都有很大的功劳。比如说郭子仪、李光弼还有仆固怀恩。
可是这三个人里面,很多人只听说过郭子仪,为什么?因为郭子仪实在是太优秀了。不光会打仗,而且会做人。军事、政治他都玩得转,这是李光弼和仆固怀恩比不了的。
李光弼号称是唐朝中兴第一名将,因为很多人普遍认为,李光弼的战功超过郭子仪。可是这哥们不会做人,甚至可以说有私心。
平定战乱以后,其实很多节度使还没有完全归顺。李光弼带着自己的人马在徐州地区拥兵自重。唐朝皇帝心里很不爽,就打算喊他过来见驾。
太尉兼侍中、河南副元帅、临淮武穆王李光弼,治军严整,指顾号令,诸将莫敢仰视,谋定而后战,能以少制众,与郭子仪齐名。及在徐州,拥兵不朝,诸将田神功等不复禀畏,光弼愧恨成疾,己酉,薨。---《资治通鉴》
如果李光弼肯来,那说明他还是忠心耿耿的。结果倒好,李光弼这位中兴第一名将居然害怕被清算,所以压根不敢去见皇帝,坐实了自己打算拥兵自重的事情。因此世人都拿郭子仪和李光弼做比较,李光弼颜面扫地,不久就被活活气死了。
再说仆固怀恩,这位老兄名字比较奇怪,早年是跟着郭子仪混饭吃的。伴随着战功越来越大,他也成为了中兴名将之一。他为大唐做出的贡献实在是太大了,为了请求回纥人出兵,他将俩女儿嫁到了回纥和亲。
为了平息安史之乱,仆固怀恩全家有46人战死沙场。因此他被加封为大宁郡王,朔方节度使。可谓是封疆大吏一枚,地位不输李光弼。
子仪至河中,仆固玚已为朔方兵马使张惟岳等四人斩其首,献于阙下。怀恩闻之,率麾下数百骑,弃其母,渡河北走灵武。余众闻子仪到,束甲来奔,归者数万。怀恩至灵武,啸聚亡命,其众复振。上念其勋旧,不欲罪功臣,厚抚其家,怀恩终不从。其母月余日竟以寿终。又遥授太师、兼中书令、大宁王,余并停。---《旧唐书》
结果却有人诬告仆固怀恩和回纥人有勾结,真的是过河拆桥的一帮白眼狼。唐代宗让仆固怀恩入朝问话,仆固怀恩也不敢入朝,索性也就反了。结果被郭子仪带兵平定。可怜仆固怀恩满门忠烈,最后却落得如此下场。
三大中兴名将中,唯独郭子仪始终屹立不倒。他也曾经跟李光弼、仆固怀恩一样,受到过奸人的陷害,可他却能一一化解,化腐朽为神奇,不得不让人感佩!
郭子仪堪称,史上最听话的能臣。一般有能力的臣子,皇帝都不放心,毕竟能臣造反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比如说汉献帝时期的曹操曹丕父子,曹叡死后的司马懿父子,东晋末年的刘裕,南朝的萧道成、萧衍、陈霸先,北周的杨坚等等,全都是能臣上位。
因此有本事的臣子,总归会受到皇帝的猜忌。而有本事的臣子,本身也不会甘于寂寞,只要皇室暗弱,这帮人就会逆流而上夺取天下,建立属于自己的王朝。
这基本上成为了千古以来的定律,为此皇帝希望有能臣为他做事,却不希望能臣造反,这成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这么一来郭子仪就显得弥足珍贵了,因为郭子仪的能力是超强的。平定安史之乱、收复中原、击败吐蕃、平定内乱,这些都是郭子仪的功劳。
郭子仪堪称当时的战神,只要听闻郭子仪带兵前来,那些前来挑衅的军队,基本上都是望风而逃。这样的大臣算不算能臣?当然是算的。
可是这位能臣,却又是最听话的一个大臣。每次打完仗,这哥们就表示要解甲归田,双手把军权交还给了皇帝。把皇帝感动得稀里哗啦的。
卿入居台铉,出统戎旃,爰自先朝,累匡多难,靖群氛于海表,凝庶绩于天阶。敏事而寡言,居敬而行简,人难其易,尔易其难。 卿秉德资忠,懿文经武,内凝庶绩,外定群凶。为社稷之元勋,实台陛之良辅。爰升太尉,以冠百寮,六府益明,九鼎增重。---唐代宗评郭子仪
就算曾经遭受过奸人的诬陷,被罢免了各种权力,可郭子仪依旧不卑不亢。等到吐蕃人前来将唐代宗赶出长安的时候,郭子仪立刻奉命前来击败了吐蕃,接回了唐代宗。
接回皇帝以后,郭子仪又立刻申请要退休。很显然,郭子仪的意思就是,有用得着我的地方,你尽管招呼,用不到我的时候,我立刻交权,绝对不赖在这儿不走。
这么大本事的臣子,对你又是忠心不二,对权力没有贪恋,上哪儿找第二个去呢?为此唐朝历代皇帝都非常尊重郭子仪。
郭子仪也成为了后世臣子们的楷模,每一代皇帝都推崇郭子仪,因为他们希望自己的臣子中也能出一两个既有能力又十分听话的人。
总结:郭子仪最大的功劳,绝不在战场上。很多人只看到了郭子仪在战场上的功绩,其实这是非常微小的一部分。对郭子仪来说,他最大的功劳,就是给天下人注入了一支强心剂。
他用实际行动告诉天下人,唐王朝还没有到要灭亡的地步。他这位乱世能臣,不仅不会背叛唐王朝,而且还会穷尽一生来保护唐王朝的延续。
这就是郭子仪对唐王朝最大的贡献,毕竟那个时候节度使纷纷自立,但凡有点脑子有点野心的人,都不会继续跟着唐王朝混了,郭子仪偏偏打破了他们的这种想法。可见郭子仪的行为,对唐朝的功绩有多大。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
“重塑大唐”的郭子仪,到底有着怎样的功劳?
大家好,史河风rain曾经看过一篇关于中国古代军事将领排名前一百名的权威文章,文中排名前五的依次为成吉思汗、孙武、韩信、李靖、白起,而本文的主角郭子仪排在第十七。郭子仪作为重塑大唐的著名将领,后世对他的评价是:“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殆三十年。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疾,穷奢极欲而不非之,年八十五而终,其将佐致大官、为名臣者甚众。”那么郭子仪到底有怎样的功劳呢?郭子仪的为人又怎样呢?今天,史河风rain就为大家简要介绍一下郭子仪的主要事迹。
为唐续命一:平定安史之乱公元755年,唐朝发生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当时已经占领了全国70%以上的土地,唐朝的灭亡就在眼前。郭子仪受命于危难之时,他批挂上阵,英勇作战,镇压了叛军,保住了差点灭亡的唐朝。郭子仪率军回到长安,唐肃宗亲自带领仪仗队迎接他,感激涕零地对他说:“大唐是我们李家的江山,但您却有再造之功啊!”
为唐续命二:兵败吐蕃进犯唐肃宗驾崩后,唐代宗即位,怕郭子仪拥兵对自己不利,就解除了他的兵权。这个消息让周圈的国家非常兴奋,远在西藏的吐蕃知道后,马上带兵来犯,长驱直入,直逼京城长安。代宗吓作一团、慌乱逃命,同时命郭子仪带兵前去抵挡。郭子仪因为军权被解、手下没兵,上表请求派兵也被嫉妒他的大臣压了下来,面对这种情况,郭子仪有充足的借口不出兵,可是他没有这么做。他把自己的20多个家丁们召集起来就出发了,加上在路上收编的禁卫军也才近4000人。虽然和敌军相差悬殊,但是郭子仪的精巧用兵,最终获胜,收复了长安。
为唐续命三:单骑劝退回统郭子仪年老后兵权被逐渐收回,在郭子仪69岁这年,边境上突然谣言四起,说他已经去世了。原来是边境一个将士想勾结回统和吐蕃来进攻唐朝,又怕回统和吐蕃忌惮郭子仪不敢前来,才散布了这个谣言。回统和吐蕃信以为真,就出兵入侵,直逼长安。在危急关头唐代宗又想起了郭子仪,马上下令郭子仪去镇守离长安不远的泾阳城,以保护长安不被侵犯。69岁的郭子仪来到战场上,分析情况之后认为与侵犯者生拼硬打必输无疑,所以决定只身前往,去劝说回统退兵,并对拉住自己的儿子说:“如果与他们生拼硬战的话,我们父子都可能牺牲,那时国家也就危险了。现在我前去劝说他们,如果能劝说成功,那是国家的福分。如果不成功,我虽然死了,可还有你们在呀!” 说罢,郭子仪挣脱儿子纵马飞奔,直接来到回统的大营前,劝说回统首领。回统首领一见郭子仪确实活着,赶紧退了兵。 以上是郭子仪最著名的三次挽救大唐于即倒,除此之外,郭子仪一生征战,多次平定地方作乱和打退边疆进犯者,保证了大唐统治近三十年的安稳。另外,郭子仪一心为国,在遭到新主猜忌时不记恨在心,皇帝派遣依然全力而为。同时,在朝堂上不居功自傲,不仗势凌人,行为举止堪称朝堂表率。正是这样的忠心为国、全心辅佐,赢得了皇帝的信任和百官的推崇,也深受百姓爱戴、后世褒扬。
郭子仪拥有精彩辉煌的一生,留下了许多佳话,今天就只是围绕题主的问题做个简要介绍。感谢大家对史河风rain的支持,还望大家继续关照,多多点赞、关注和转发!
“重塑大唐”的郭子仪,到底有着怎样的功劳?
郭子仪做为中唐时期最著名的将领,安东尼以为他的贡献是大唐王朝在遭遇致命打击时能够挽狂澜于既倒。
众所周知,大唐在唐玄宗的手中盛极而衰。安史之乱粉碎了繁华盛世的安逸享乐。代之以滚滚狼烟和残酷的杀戮。大唐王朝仿佛顷刻间土崩瓦解。时势造英雄,郭子仪受命于危难之际,以自己的高超军事才能重整旧山河!
郭子仪领兵数次击败安禄山、史思明叛军,挫其锋芒、灭其精锐、收复两都。大唐王朝在经历一场大病之后又重新生存了下来。
在郭子仪85岁的生命里,他始终不遗余力的为唐王朝贡献自己的洪荒之力!大败吐蕃,安定回纥。最终寿终正寝、配飨庙廷。
纵观他的一生,历经百战、波澜壮阔、熠熠生辉!
“重塑大唐”的郭子仪,到底有着怎样的功劳?
为唐朝续命的郭子仪。
中国传统民间信仰里有三灵官的说法:天官赐福、地官释厄、水官解运。而这个天官的形象就是郭子仪。
“天官”是老百姓对于郭子仪的尊称,就像民间把关羽尊为武圣人、关帝爷一样。这与他为人大度、与人为善、品德淳厚是分不开的。由于其人生轨迹完全符合中国古代所言的“五福”特征,因此被称为“五福俱全”的人物。
据《尚书·洪范》记载:“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汉桓谭《新论》:“五福,寿、富、贵、安乐、子孙众多。”可见五福指的是长寿、富贵、健康、安乐、善终、子孙众多等含义。
郭子仪享年85岁,就是在现在看来也算是长寿了,他一生荣华富贵,善始善终,八子七婿,可谓儿孙满堂。这在古人眼里就是完美人生的一种体现。人们崇敬他,也希望具有和他一样幸福美满的人生,于是称其为“天官”,并绘图加以供奉。
郭子仪出生于华州郑县的一个士大夫家庭,因为家道中落,所以郭子仪没有参加文科,而是参加了武科。成为武状元后,郭子仪以左卫长史的身份前往单于都护府任职。经过多年的磨砺,郭子仪积功成为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
唐玄宗李隆基晚年,天天跟杨贵妃泡温泉、吃荔枝。安禄山终于看不下去了,你们这么嗨皮,我却在朔风凛冽的河北站岗,不行,我也要去温泉假日酒店享受人生,于是起兵造反,史称安史之乱。安禄山一路势如破竹,从起兵范阳到攻陷洛阳,只用了43天。然后玄宗就坐不住了,从长安城逃命去成都,半路上心爱的杨贵妃被侍卫给弄死了,玄宗也没敢说什么,只顾仓皇逃命。逃跑途中太子李亨想,堂堂帝王之尊这也太窝囊了,不肯跟着爸爸去成都逃命了,要拯救万民和唐王朝。于是李亨毅然掉转马头,然后换一条路,继续逃命,一直逃到了宁夏的灵武,在那里被拥立为皇帝,这就是唐肃宗。但是众所周知,唐朝并没有灭亡,而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的人,就是郭子仪。中间过程简单说,就是唐肃宗靠着郭子仪和郭子仪自己推荐的李光弼,唐军与叛军苦战七年,甚至借兵周边的回纥和吐蕃,终于平叛复国。安史之乱之后,郭子仪已经成神了。安史之乱刚刚平定,吐蕃就背信弃义攻入长安,在位的唐代宗李豫又逃跑了,这次逃到了河南陕州。郭子仪靠收集的四千多亡散士兵,白天击鼓张旗,晚上遍地火把,让百姓告诉吐蕃人,“郭元帅的大军从陕西商洛打来了”,然后吐蕃人就被吓跑了。过了两年,吐蕃又来了,这次是和回纥一块。郭子仪这次更厉害,孤身一人去回纥帐中把回纥酋长骂了一顿,然后回纥愧疚难当,决定和唐朝一起揍背信弃义的吐蕃,于是,这次差点沦陷的长安就又被拯救了。难怪唐肃宗李亨说郭子仪:家国虽然是朕的,但全靠你的再造啊!后来被吐蕃赶跑的唐代宗李豫说:我要是一切都听你的,咋会沦落逃命呢!一向桀骜不驯的割据藩镇田承嗣说:“我的膝盖很久没有跪人了,今特为郭令公一跪”。于是,德高望重的郭子仪,很自然的进入了核心领导班子。然后在此期间,给后人留下了一出戏剧醉打金枝,讲的是郭子仪儿子和公主的故事。在宦官弄权的中晚唐,郭子仪依然在核心领导班子的位子上活到了85岁,可见其人政治智慧有多高。死的时候,皇帝又换了,已经是唐德宗李适了。德宗停止上朝5天,让大臣们都去祭奠郭子仪,所有丧葬费均从国库取。可谓是“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侈穷人欲而君子不罪。富贵寿考,繁衍安泰,终始人伦之盛无缺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