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三四代才有了文景之治,为什么朱元璋建国一代就有盛世气象?

开国之君一般都是明君,没本事的人也无法开国。此外年轻的开国之君才有可能立刻创造盛世,朱元璋称帝的时候才40岁,他还有31年的皇帝可以做,所以有足够的精力来治理国家。

刘邦就不一样了,打天下的时候,他就48岁了,等到他一统天下做了皇帝以后,已经55岁了。这个时候已经是刘邦的晚年,他还有7年时间就挂了。

暮气沉沉的老大爷能够开创基业,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了,又怎么能要求他立刻创造一个盛世出来呢?朱元璋就不一样了,这哥们年轻,精力旺盛,为了努力工作,他甚至连皇帝的好帮手宰相都给废掉了,31年的时间,足以让他创造一个太平盛世。

不管能力如何,刘邦压根就来不及搞经济建设。

刘邦48岁起兵,花了7年时间建立了大汉王朝。他这心里别提多高兴了,正打算好好经营这个大公司的时候,忽然发现,不对啊,这些异姓子公司俨然就是一个个独立法人啊!

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就是,汉朝皇权集中制和异姓诸侯王分一杯羹制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为了消除这种矛盾,刘邦只能再次起兵平定各路诸侯。

这些异姓诸侯王,大多数都是跟随刘邦风里来雨里去的好兄弟,可是到了利益分配的档口,刘邦却对他们下了死手。

没办法,跟兄弟感情比起来,还是集团的利益是最重要的。为此刘邦平定异姓诸侯王,又花了很长时间。

刚把异姓诸侯王们都搞定了,只留了一个乖得跟儿子似的长沙王后,这匈奴人又不老实了。当刘邦一统汉朝的时候,冒顿单于也统一了匈奴。

匈奴那地方冷啊,没什么粮食生产,他们为了生存只能南下抢掠。这还得了?刘邦已经年近六旬,可是还是不服老似的要亲征匈奴。

从这件事我们也能看得出,刘邦的儿子没有一个有出息的,刘邦不懂得子女教育问题。康熙年纪大了以后,还能选十四阿哥胤禵做大将军王代替他出征,可刘邦谁也靠不上。

都说养儿可以防老,刘邦吐了口唾沫叹了口气,养儿子就是等着来接管江山的,其他的还有什么用处?为此刘邦又跑去北征匈奴,在白登山差点被匈奴人给活活饿死。

再回来的时候,刘邦已经是垂垂老矣了。他这辈子都在折腾,等到晚年想要收拾江山的时候,已经没有这个时间了。

 高祖击布时,为流矢所中,行道病。病甚,吕后迎良医,医入见,高祖问医,医曰:“病可治。”於是高祖嫚骂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使治病,赐金五十斤罢之。---《史记》

而他的儿孙们,又没有开国之君的那种意志力和锐气,属于资质平平之辈,所以只能靠时间来打造一个盛世太平了。不过能打造出来就谢天谢地吧,总比儿孙荒淫无道,几年时间就把王朝败了得好。

朱元璋精力旺盛,是个年轻且有时间的皇帝。

朱元璋实在是太厉害,我很难想象历史上会有如此厉害的人物。这哥们不光聪明过人,胆略过人,而且精力还十分旺盛。

他25岁开始参加起义军,花了15年时间,在他40岁的时候建立了大明王朝。这在历史上已经算是非常年轻的开国之君了。

朱元璋的身体还非常好,这个时候又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因此他精力充沛,完全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自己的政治、经济规划。

为了不让皇权被掣肘,他废掉了宰相制度。为了让儿孙们没有负担,他诛杀了不少功臣。为了惩治腐败,他诛杀了若干贪官。

在他的统治期内,明朝从一无所有,到逐渐繁荣昌盛,这都是朱元璋辛辛苦苦一点点打造出来的。虽然过程很艰辛,可是朱元璋却一点也不觉得苦。

闰月癸未,帝疾大渐。乙酉,崩于西宫,年七十有一。遗诏曰:“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明史》

如果说雍正是历史上最勤劳的皇帝,那么朱元璋完全可以紧随其后。这两个人堪称历史上勤劳之君的楷模。

在军事上,朱元璋建立了卫所制度,稳定了地方上的军队建设。在经济上,朱元璋搞起了民屯和军屯,又减免了不少赋税,兴修水利,使得农业经济蒸蒸日上。

此外他自己虽然没怎么读过书,可是他却非常重视教育问题,尤其是严格实行科举制度,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

所以说,朱元璋执政的31年时间里,他就已经创造了洪武之治,从一无所有,到拥有一切,这都是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辛勤奋斗出来的。

但凡年轻一点的开国之君,都能创造一个不错的盛世。

除了一些傀儡皇帝,比如说西魏的元宝炬之类的,但凡是开国之君都是有两把刷子的。这些有能力的人,如果上天再给他们一点时间的话,那必然可以创造一个太平盛世。

比如说刘秀30岁登基称帝,带领平均年龄28岁的少年天团开创基业。他在位32年时间,建立了光武中兴的盛世。

唐朝的李世民,虽然不是名义上的开国之君,可是天下基本就是他打下来的。为此他在李渊退位以后,年仅29岁登基,在位23年,也创造了贞观之治。

清朝的康熙皇帝,别看他不是开国之君,可是他在位之初,天下还没有大一统。年仅8岁登基,灭鳌拜、平三藩、灭郑经、讨噶尔丹等等,一辈子都在马背上度过的,和开国之君没什么两样,在位61年,因此他也为康乾盛世开了个头。

所以说,足够年轻的时候登基或者开创基业,再给足够的时间让他治理国家,一般都能够创造一个太平盛世。

总结:可惜的是那些有能力没时间的君主。

历史上很多君主是有能力却没有时间的,比如说南北朝刘宋王朝的开国之君刘裕,他平息了东晋的内乱,又带兵北伐打下了长安,差一点就一统江山了,可惜时间不允许他再出征了,回来登基称帝后,仅仅3年就去世了。所以说珍惜时间对任何人都不是一件坏事。

再比如说赵匡胤也是一样,年仅50岁就被弟弟给害死了,要不也能创造一个盛世。最不可惜的就是有时间没能力的君主,他们赖在皇位上就跟闹着玩一样,活生生把王朝拖垮了,比如说万历皇帝朱翊钧、道光皇帝旻宁等等。

参考资料:《史记》、《明史》

汉朝三四代才有了文景之治,为什么朱元璋建国一代就有盛世气象?

明朝开国后在朱元璋的大力整治下,创下“洪武之治”的历史功绩,汉朝我们首称“治世”的乃是第五位皇帝开启的“文景之治”。从感观上我们会觉得汉朝好几代人完成的治世,明朝仅开国一帝就达成了,这个感观错觉与两个王朝开国后的帝王更迭有关。而从根本上讲,一是因为汉朝处于封建社会的摸索阶段,明朝处于封建社会的成熟阶段,两者施政环境不同;二是因为汉初是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明朝则是强化政府职能,扩大政府规模,这样一来执行力提高,管理力度加大,更快达到治世的局面。

历史错觉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山东定陶称帝,这标志着汉朝的建立,时年刘邦54岁。值得一提的是《汉书》、《史记》对其年龄记载有冲突,此为前者记载的年龄,《汉书》注载刘邦53岁就挂了。但不管怎样,刘邦去世的时间确切记载为公元前195年,也就是说他只在位7年。刘邦去世后则有吕后临朝称制,这期间西汉共有三位“傀儡皇帝”,第一个是汉惠帝刘盈,在位7年啥也干不成,23岁便匆匆谢幕,历史学家普遍认为他的死与吕后专权、残暴不仁有关。

刘盈跟一个宫女生过一儿子,名刘恭,这便是西汉第三位皇帝,即汉少帝。吕后在汉少帝时期更喜揽权,且大肆提拔吕氏外戚,西汉自白马之盟后首次出现异姓诸侯就在这个时期。这个刘恭不管怎么说也是刘家血脉,因而对吕后所为多有抱怨,尤其是知道吕后害其生母的事情后,说了句“后安能杀吾母而名我?我未壮,壮即为变”。吕后便废黜刘恭,然后处死。

汉惠帝还有一个儿子名叫刘义,吕后废掉刘恭后,便立了刘义为帝,更名刘弘,史称汉后少帝。在后少帝时期,吕后病逝,周博、陈平这些旧臣便开始反扑吕氏集团,但朝臣认为刘弘并非汉惠帝亲生子,应该废黜。所以在选定代王刘恒作为新皇帝并迎入长安后,诛杀了后少帝刘弘,这个倒霉孩子没死在吕后手上,反而死在一群大臣手里。此时已经到了公元前180年,距大汉开国已经过去了22年。

大臣们拥立的刘恒便是汉文帝,其在位时间为公元前180年至公元前157年,共23年。刘邦执政的7年,加上文帝执政的23年,这30年才算是西汉开国后正常发展的时期。明朝是1368年建立的,朱元璋是1328年出生的,开国时仅40岁,人家一直活到1398年,71岁去世,执政时间高达40年。就算加上汉景帝执政的16年,文景之治达成实际上只用了46年,洪武之治用了40年,二者的时间差距并无感观上那么明显。

无为胜有为的治世

“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史记.平准书》

再者说来,文景之治虽用时较长,但效果总体上是此洪武之治好的,因为这个时期的主导思想还是“黄老无为”,即弱化政府职能,使民间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社会恢复受到的政府干预较少。如《史记》记载,政府在较少干预的前提下,财政支出必然减少,府库充盈则无需通过税收压榨民众,民间自然也就富裕了。

洪武之治则不同,朱元璋在政治上极力加强皇权,从分化权力上就得扩大政府规模。比如左右丞相制度,朱元璋废丞相制度后亲力亲为,看上去是简化中枢,其实是加重皇帝负担,为内阁产生奠定了基础,内阁一般设五至六名阁臣,是否加大了人员开支?是否扩大了政府规模?是否要提高政府的财政收入?那么民间财富是否就被榨取了呢?那么榨取谁呢?当然是得罪过朱元璋的地区!

  • 以朱元璋时期各典型地区为例:

洪武三十一年,陆本为定海知县,上任时,县城早已“民困赋租,逃亡者众”。陆本无奈,“推诚招谕”方能“民复其业”。-------《宁波府简要志》

定海乃今天舟山,原来是方国珍的地盘,所以朱元璋对这里的人民很不友好,重税之下将很多民户逼成了军户。洪武洪武二十二年,宁波府昌国县有民入海,违反了朱元璋“片板不许下海”的政策,故被认定为“民尝从倭为寇”,将昌国县一县百姓全部谪为军户,发配宁波府充军。

朱元璋击败张士诚后,开始报复苏州、松江、嘉兴、湖州一带的百姓,因为他们曾经是张士诚的支持者。朱元璋将该区域土地重组,执行全国最高的农业税率,使该地区亩产量的一半以上都上交了国库(含地租折合)。古代农业税税率一般在十税一到三十税一之间,亩产一半的税收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反观文景之治,汉文帝二年和十二年分别两次“除田租税之半”,汉文帝十三年,全免田租。

再往近了看,元朝“吴中素号繁华”,明朝首辅大臣朱国桢谈到元代江南时也说“赋税甚轻,徭役极省”。可见两大治世的手段乃天壤之别,轻徭薄赋在洪武之治中并不普遍。而且张士诚治下的民众,在洪武时期“迁徙实三都,戍远方者相继”,且“至营籍亦入隶坊”,等于这个区域的人民充军都是被打入贱籍的。据《寓圃杂记》记载,洪武至明英宗期间,江南核心区域“邑里萧然,生计鲜薄”,恐怕是历史上除了清军挥师南下,江南地区最黑暗的时期。

“赋重役繁,富者贫,贫者无以为生,大多忍饥寒以支礼义,细民终岁不知盐肉之味。”——《南昌府志》

再如今天的江西地区,元末一度是天完政权的势力范围,据《南昌府志》记载,洪武时期的江西地区也因税收过重而陷入黑暗时期。湖南则更惨,当年陈友谅之子陈理被困武昌(今鄂州),长沙府湘乡县的义兵头领易华,紧急征集了10万8000石粮米补给武昌。陈理失败后,朱元璋便以10万8000石粮做为湘乡县永远不变的粮食征额,而在元代,此县一年只用缴3.3万石粮。湘乡因此遭遇了史上长达三百多年的“堕粮之灾”,据《长沙府志》记载,湘乡“民愈困而追索愈迫,财益尽而取派益繁”,“盛世”之下的人民以采蕨为食,大量在籍人口流亡,所以明初的黄册制度看似不错,但也为明朝贴上了永远查不清户口的烙印。

此类似情况也不止是湘乡,如浏阳在元朝每岁缴粮4万石,洪武时期需缴8万。据《茶陵州志》记载,宋元时期,茶陵每年赋税“粮不上四五千石”。但因元末向陈友谅缴税,被朱元璋定下46860石9斗的定额税赋,翻了10倍之多。所以洪武二十四年茶陵还有12500户,永乐十年就只剩8700户,明武宗正德七年降到6500户,朱元璋的子孙们不敢更改朱元璋定下的税赋额度,就这样在籍户口不断减少,当然查不清户口!

有为与无为的表现和诱因

税收其实并非人间疾苦的最强手段,洪武之治正体现一个“治”字儿!相比较文景之治“以德化民”的主导思想,明朝洪武时期体现了大政府小社会的特点,即朝廷对社会机制运转的干预非常严重。这个尤其体现为明初的苛法严繁,洪武时期是将百姓圈禁于方圆几十里的地面,所谓的里甲制度,确实是有效的户籍、土地管理制度,但其严苛的规定更像高压统治。里甲制度下的人民不得随意活动,甚至唱戏听曲都要限制,乡间晚上若有聚饮,则参与人员都会被充军发配!

(宵禁后空荡荡的街巷)

若你对清朝入关后,百姓并无过多反抗还有好奇,那就想想洪武时期的这个社会治安管理规定,清朝与之相比宽松太多。洪武时期还有一些禁令,如平民百姓不许穿靴,违者充军,可以说明初军户规模的扩大很大程度要归功于“陷民于法”的指导思想,时有臣奏“本朝军伍,皆谪发罪人充之”。福建泉州等地一些百姓通过自残砍手指的方式躲避充军惩罚,但沙县一帮人民想效法此举时,被朱元璋亲令处死,家中成年男子一律坐法,女子则流放,并将此行为记录于《大诰》中。

但值得肯定的是,洪武之治确实令元末社会结构崩溃恢复了正常,至少国家机器在开国皇帝时期就步入正轨。明初无论是统一战争,还是国内的经济文化发展,都取得较大成就,这也正是“有为”的结果。朱元璋之所以敢于“有为”,是因为封建社会发展至明朝,已经提供了太多治国范本,加之他是一位勤勉好学的皇帝,是一位极具魄力的皇帝,能够将前朝范本说一不二的推行下去。

(叔孙通)

可汉朝开国并没有这样的施政环境,因为汉朝的一切都还需要自己摸索。比如刘邦立国时的大礼之争,叔孙通还得带着几百个太监排练如何跪拜皇帝。再比如郡县制还是分封制的行政体制摸索,秦朝搞郡县制二世而亡,项羽恢复分封制也众叛亲离,刘邦可不得摸石头过河?其实汉初的“无为而治”也是一直在摸索,刘邦去世后,吕后为分封吕氏亲族,故而要放弃掉叔孙通搞的“儒家大礼”,因为她要摆脱非刘氏不王的束缚,所以才选择“道法自然”的黄老思想,此前活跃的法家思想也一并被扼杀,直到晁错当上了御史大夫,法家思想才活跃起来。但他的削藩又一次将法家思想拉下台,以至于文景时期再不敢大动干戈。

我们所说的“黄老”思想,其实在吕后时期有一个代表人物,即刘邦的老伙计曹参,他在吕后扩大政治斗争期间,主导了国家的治理,所以黄老思想能够延续至汉文帝、窦皇后的内心之中,汉文帝时期更是将黄老之术当成了国策。这个思想要求朝廷担任一个保证和平的角色,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减少对社会经济的干预,放任自流就会使民间经济获得发展。经济发展的成果会让人们自然而然的接受新兴政权。 所以汉初做到了“除苛削之法,去烦苛之事”,以至于“上无苛令,官无烦治”,政府规模也小了,开支也少了,民间疾苦也就少了。

综上来看,汉初与明初的两大治世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儿,既不是同一个历史进程的阶段,也不是同一个模式下的果实。我感觉汉初的治世更加难得,明初的治世更为激进,但就人民的体验来讲,汉初的老百姓要快乐的多。所以汉初可称盛世,明初恐怕就只能称治世了。

汉朝三四代才有了文景之治,为什么朱元璋建国一代就有盛世气象?

从古到今,每一个能够将天下打下来的人,必然一朝的开国明君。另外一方面也就只有圣明的君主才能够创造出一个王朝的盛世,但是在历史上有种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在他们大一统之后,有的朝代直接就能达到盛世,但是还有一些君主在传了好几代之后才达到这种景象。

只为明显的就是汉朝还有明朝两个朝代,在汉朝传到文景二帝之时,才出现这样的景象,但是在明朝却在朱元璋的手里就达到了这样的盛世局面,那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朱元璋比较优秀吗?

年龄决定了治国策略

首先先说一下汉朝,作为大汉朝的开国第一人,刘邦打天下的时候已经48岁,在古代也就相当于晚年了,在他打下天下就已经到了垂暮之年,已经55 岁了,他也知道自己活不长了,再加上一位晚年得志的老人来说实属不易,如何能够给你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来开创一个盛世局面呢?能够安享晚年就是他最大的心愿了。

我们再说一下朱元璋,这个家伙在得到天下的时候才正值壮年,年富力强。这位也不是个善茬,朱元璋完全在用自己的思想打造自己的王朝,他的勤政是看得见的。也可以这么说,朱元璋有想要将王朝治理好的美好愿望,而他也有这种条件,他还拥有这种能力,因此明朝开局即巅峰的现象也不奇怪。

作为刘邦什么事情都亲力亲为,当初打匈奴的时候还要自己去,结果没把自己给留在那里就算上天保佑了。再加上他不放权,不搞经济建设,作为一个帝王整天为了自己的那点利益,忙于王朝内斗,上天给他的这点时间,他都用来内折腾了。

本来就是一个老人了,还在那里折腾,这就花了他不少的时间去内战,哪有精力去管自己打下的天下,哪有心思和能力治理这天下?再说说朱元璋,这个家伙年轻啊,有精力去折腾,他废除了宰相制度,还为自己的儿子接手扫清了所有的障碍,明朝的所有事情都是朱元璋一点一点弄出来的。

朱元璋在军事上,创立了卫所制度,为了监察百官,搞出来了个锦衣卫直接对他负责;经济上,又搞起了屯田制,再加上减免赋税,明朝国力蒸蒸日上。

两人传承的国家不同

刘邦传承的是当时残暴的秦朝,对于秦朝来说那可就是污点满满的类型,什么焚书坑儒,什么建立阿房宫,反正总的来说百姓是苦不堪言啊,但是至少好歹是自己人,还有些优惠政策可取,那个时候农民起义,只是为了能够得到好一些的照顾,但是由于秦王朝的暴力镇压,才是使得出现了许许多多的人站出来去结束这样的暴力统治。

但是朱元璋却拿的是元朝的玉玺,元朝可是游牧民族的统治,再加上实行了等级制度,当时的百姓地位低下,人们的反抗力度极大的增加,农民起义不断,百姓无时无刻不在反抗,他们希望的是直接推翻这个政权,而不是为了和他们谈条件,毕竟他们已经没有办法忍受元朝的统治了,所以只有彻底打倒,才能够使得他们安心。

那是时候的人是团结在一起的,也就是说,不管是谁站出来都是民心所向。但是这民族起义的最后果实却落到了朱元璋手里,影视剧里对于朱元璋有着各式各样的介绍,但是最统一的就是他打败了元朝建立了明朝,明朝实际上实在大统一的时候建立的,没有像汉朝那边一样的大分裂。朱元璋是在元朝的版图上建立的明朝,而刘邦确实在大分裂以后慢慢统一的,用时时间长那是肯定的了。

再者还有一点原因,虽然明朝与汉朝都会面临北部游牧民族的威胁,汉朝时期的匈奴带给汉朝的压迫远比明朝时期的北元要小的多。朱元璋分分钟靠着强劲的军队将北元势力摧毁,然后投身入国内的经济建设,而刘邦时期的汉朝还在于匈奴和亲,内忧外患的大汉在刘邦手上没有丢了就不错了,还指望着他出现盛世,不太可能。

时针说

朱元璋和刘邦之间不但有年龄的差距,在能力上也是有很大差距的。汉高祖刘邦只是一个懂得用人的人,他之所以能够统一全国得益于自己的部下。

朱元璋疑心重,事必躬亲,哪怕是刘伯温等人非常优秀,朱元璋也是对他们仅仅是使用而已,国家大的方针策略全都是是自己划定的,这样既有能力,又有精力,既有本事,又会用人的人,在开局便使得明朝呈现出盛世之景。

汉朝三四代才有了文景之治,为什么朱元璋建国一代就有盛世气象?

首先纠正一下,汉朝不是三四代才有文景之治,而是第二代。

汉文帝是汉朝第三任受历史承认的皇帝,但是汉文帝并不是第三代人,作为汉高祖刘邦的第四子,汉文帝刘恒是第二代人。

现在说说为何汉朝盛世出现较慢,明朝盛世气象出现的更快。

先看看汉朝初年为何不易。

汉朝初年不易,主要是秦朝末年以来,天下大乱,先是各地反秦势力和秦朝的战争,之后是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十八路诸侯混战不断。

垓下之战项羽被消灭后,汉朝并没有消停,刘邦消灭异姓诸侯王过程中,先后发生了陈豨叛乱和英布的反叛。

在北方,又与匈奴发生冲突,汉高祖刘邦被围白登山。

长期的战乱,百姓流离失所,全国经济破坏严重,百废待兴,国家的恢复需要更长的时间。

而称帝时的刘邦已经五十多岁,生命所剩不多,在位只有8年,又如何在一代人内从落魄实现盛世气象?

明朝初年比汉朝初年社会更稳定。

相比于汉朝初年的战乱不断,国家经济破坏严重,明朝虽然也经历了长时间战乱,但明朝建立后,除了北部边疆仍然不断和元朝残余势力发生战争,但明朝内地稳定。

明朝建立后,内部的相对稳定,加快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再加上明朝初年人口数量远多于汉朝初年人口数量,更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复苏。

和汉朝初期的分封制不同,明朝虽然也采取了分封制,但是明朝的分封形式并不是放手不管,中央掌握着对全国、包括诸王封地的控制,可以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相对稳定的内部政治环境,加上人口基数,朝廷制定有步骤的恢复和发展规划,明朝迅速恢复。

不同于刘邦的老年为帝时日不多,朱元璋称帝时正值壮年,执掌朝政达31年,没有皇位的变更造成的动荡,国家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比汉朝更快的出现了盛世气象。

对此,大家认为呢?

欢迎大家积极评论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喜欢的朋友随手关注,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本文由津城沐雨原创,严禁洗稿抄袭,侵权必究!】

参考文献:

《史记》,《汉书》,《明史》。

汉朝三四代才有了文景之治,为什么朱元璋建国一代就有盛世气象?

因为明朝的生产力相较汉朝有了很大的进步。粮食品种,耕种之法,生产工具,这些都让明朝的生产力要高于汉朝

汉朝三四代才有了文景之治,为什么朱元璋建国一代就有盛世气象?

朱元璋有盛世气象?大前提就错了吧,北元一直都没消灭,给后世留下了巨大的隐患,选朱允炆做皇帝,如果不是朱棣篡位成功,极有可能二世而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