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父母去世时,地主拒绝安葬,朱元璋称帝后这个地主的下场如何呢?
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忒穷了,刘邦创业的时候好歹是个亭长,大小也是个吃皇粮的编外人员,刘备创业的时候,好歹也有编草鞋的手艺,勉强能对付生活。
朱元璋小的时候,那家里穷得,老鼠来了不是哭着走的,而是根本走不了!因为全家就指望着哪天有只老鼠过来给他们加餐了。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祖上八代全部都是清一色的农民,这也就算了,安贫乐道的小日子其实也不错。可他老爸朱五四辛苦努力了一辈子,最后发现连家里人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
结果导致,朱五四夫妻俩、大儿子朱重四全部饿死了,三儿子朱重七为了活命,做了倒插门。结果全家就剩下了朱重八和他二哥朱重六,以及大嫂和侄儿。
刘继祖人好,给了朱重八一块地安葬父母。人到了这个关头,其实什么事儿都能干得出来了。但是朱重八还要活命,而且年纪很小,所以跑去央求地主老爷刘德,希望他能给他一块地安葬父母。
为了补贴家用,朱重八打小就被父亲送到地主刘德家放牛了。因此朱重八好歹也是刘德家的长工,彼此之间都比较熟悉。
现在朱五四全家死了这么多人,朱重八哭着求地主老爷刘德给他一块地安葬父母,可惜刘德这家伙死活不答应。
那个时候正值荒年,谁家的日子都不好过。刘德也不是我们想象中那种特别土豪的地主,他们家也就是比一般农民多了几块地和几头牛罢了。
走投无路的朱重八,根本不知道怎么安葬父母,这个时候一个大善人刘继祖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刘继祖给了朱重八一块地,这才如愿将朱五四夫妻俩和大哥给安葬了。这么一来这个家就算是支离破碎了。
至正四年,旱蝗,大饥疫。太祖时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贫不克葬。里人刘继祖与之地,乃克葬,即凤阳陵也。太祖孤无所依,乃入皇觉寺为僧。---《明史》
家里人商量了一下,再在这里待下去,早晚都是个死,还不如分道扬镳各自谋生去。为此朱重八和二哥朱重六以及嫂子、侄儿各自谋生去了。
朱重八从和尚,成为了帝王,刘德咋整?朱重八投奔了皇觉寺,成为了这里的一个打杂的小沙弥。这本来也是安身立命的办法了,毕竟寺庙都有田产,可以勉强养活和尚。而且会有大量香客前来供奉,吃喝是没问题的。
但是朱重八来了不久,便遇上了荒年,寺庙的田产没了收入,香客们也不来供奉了,这下子一大帮子和尚,必须要寻求谋生之路。
只有化缘这个老本行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但是化缘也是有潜规则的,需要统一安排化缘的路线,毕竟不能弄劈叉了,你前脚刚去,他后脚就来,这样人家也会烦和尚的。
为此跟老和尚关系好的,都被分配到了富裕的地方,朱重八这种没有关系背景的,又没有贿赂老和尚的,就只有被安排到了最穷的一条线上。
可以说这条线上全部都是要饭的,朱重八能捡回一条命,那还真的是靠着自己的努力了。三年以后,朱重八回到了皇觉寺,这个时候不怕惹事儿的小伙伴汤和,给朱重八写了一封信。
主要就是怂恿朱重八造反,朱重八这锃光瓦亮的脑袋上立刻冒出了一层冷汗,他还没反应过来,就被寺庙里的其他和尚举报了。无奈之下朱重八只能走上造反的道路了。
后来他加入了郭子兴的起义军,逐渐成为主帅,继而开创了大明王朝。这简直就是传奇的人生,千古以来的独一份。
他做了皇帝以后,回来找刘继祖报恩,可惜刘继祖已经去世了。为此朱元璋只好给了刘家一大笔钱,又封了刘继祖的儿子为侯爵,表明好人要有好报。
九月丙申,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明史》
至于那个不肯给块地安葬朱五四夫妻的地主刘德,这个时候居然还活着,而且早就已经是瑟瑟发抖了。令人意外的是,朱元璋并没有因为当年的事情就责罚刘德。
朱元璋表示,当年刘德的所作所为,其实并不过分。给朱元璋提供了工作,其实这已经算是救了他们家一段时间了。至于不给地,这不算过分,只是自私而已。
他刘德哪里能想到,当年的放牛娃,日后会成为大明天子呢?所以说朱元璋既往不咎,其实也可以理解。
朱元璋小时候也没少给刘德添堵。他还是朱重八的时候,带着一帮小伙伴给刘德家放牛。他们喜欢玩游戏,朱元璋总是自称为天子,这帮发小都是他们文臣武将。
后来果真应验,像汤和跟周德兴,日后都成了他手下的大将。不过这个时候他们还没出息,连一顿饱饭都吃不上。
朱元璋和这几个小伙伴就在幻想着吃大餐,海鲜自助的那种。想着想着口水就流下来了,甚至眼泪都流下来了。
汤和哭着说:重八哥,我想吃牛肉,吃完了打死我都行。朱重八看兄弟们一个个渴求的样子,于是咬咬牙就把地主家的那只小牛给杀了吃了。
几个小家伙饱餐了一顿以后,嘴巴边上的油还没擦干净,就再次哭了起来。他们给刘德出来放牛,结果把人家的小牛吃了这还得了?
朱重八想了个好办法,还有一根牛尾巴没有吃完,他就把这根牛尾巴插在了石头缝里。回头他就跑去告诉刘德,说他们家的小牛疯了,直奔山涧那边跑,汤和他们正拽着呢,就是快坚持不住了。
刘德立刻带人过去,汤和跟周德兴他们躺在了地上,表示实在是拽不住,小牛已经掉下山涧了。这给本就不怎么富裕的家庭,无疑是雪上加了一层霜。刘德也只好作罢。
这当然是一个很低级的传说,不过这也说明,朱重八在地主家放牛的时候,其实没有受多大苦,刘德这个人还算凑合。
一点感慨:最穷无非讨饭,不死终将出头。用朱元璋的人生来诠释这句话,我觉得是最好不过的。人生哪有什么一帆风顺,遇到一点小风小浪,如果就放弃了,那才是得不偿失。
最差不过出去要饭嘛!现在要饭的也成了一份收入不菲的工作了,所以说能体面地活着,就已经很不错的,没有走到绝路的时候,只要心态好,大不了一切从头开始。朱元璋显然就是心态非常好的那种人。
朱元璋父母去世时,地主拒绝安葬,朱元璋称帝后这个地主的下场如何呢?
朱元璋八代贫农,父母给地主当佃农,小时父母双亡,没有葬身之所,可怜的朱元璋向地主请求安葬父母,却遭到地主残忍拒绝。以朱元璋嫉恶如仇的性格,他称帝后这个地主会有什么下场呢?结局让我们大跌眼镜。
朱元璋出生在一个贫苦的佃农家庭,生活特别艰辛,父母给地主刘德拼命干活,朱元璋很小便给刘德家放牛,一年下来却连个温饱都混不着。更残忍的是,老天爷也来添乱,淮南一带发生瘟疫和饥荒,朱元璋一家几乎都饿死了,父母也相继离世,只剩下朱元璋的哥哥,面对尸骨未寒的父母,求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不知如何安葬。
没办法,朱元璋和哥哥一起找到地主刘德,跪在地上请求他给一分地安葬父母。
刘德看着衣不蔽体,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兄弟俩,说出了一句令人绝望的话:你父母种我的地,我养活你们一家子,现在他们死了还要我管?做梦吧你们!
朱元璋停止了哭泣,因为他知道哭也没用,然后站起来拉起大哥,默默离开。
就在朱元璋陷入绝望时,一个人伸出了援手。
刘继祖是刘德的亲哥哥,也是一个地主,但他还有怜悯之心,看到朱元璋兄弟的窘境,他主动提出送给朱元璋一块地,让他们安葬父母,贫农朱五四和妻子终得入土为安。
对朱元璋而言,刘继祖的帮助就像阴霾寒冷中一缕明亮温暖的阳光,让他知道人间尚有情义温暖。朱元璋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刘德的无情无义,他牢牢记在心里;刘继祖的大恩大德,他也牢牢记在心里:你们给我朱元璋的,我迟早会有一天加倍奉还!
在艰苦创业的道路上,朱元璋忘记了很多人很多事,但永远记得刘继祖和刘德这对地主兄弟,若干年后,他登基为帝,建立大明,衣锦还乡,无限风光。
朱元璋想报答刘继祖的恩情,一打听才知道刘继祖已经去世,但他仍然下诰封刘继祖为义惠侯,让他的儿子继承侯爵位,世袭罔替,表达刘继祖的感激之情,词曰:
朕微时罹亲丧,难于宅兆,尔发仁惠之心,以己沃壤,慨然见惠。安厝皇考妣,大惠云何可忘!因赠以侯,并赠其妻娄氏为侯夫人,仍为文以祭。宅兆即今泗州祖陵是矣。不讳龙潜之事,不忘马鬣之恩,存故旧,报德施,大哉圣孝,真只千古矣!报完恩,朱元璋又找来刘德,这个薄情寡义的地主仍然健在。
刘德双膝跪地,面如死灰,一个劲磕头认罪,但他知道等待自己的或许是诛灭九族。
朱元璋蔑视地看着这个可怜虫,想起了他自己当初的样子,再想想九泉之下的父母,他更加痛恨刘德,恨透了这个毫无人性的地主恶霸,恨不得将之碎尸万段。
朱元璋慢慢走近,搀扶起哆哆嗦嗦的刘德,开口说道:
“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耶?”刘德啊刘德,你当年所作所为也算是人之常情。再说朕当时那么贫穷,你也不知道我今后会做皇帝呢?罢了罢了!这事已经过去,朕不计前嫌了。
刘德不敢相信皇帝说的话,恍惚了半天才反应过来,再次跪拜高呼:皇上万岁!
朱元璋非但对刘德既往不咎,还赠予他30顷良田,免除其十年赋税徭役。
刘德跪在地上,痛哭流涕,他已经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悔恨和感激之情。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朱元璋阴险、严酷、刻薄、寡义,对开国功臣甚至救命恩人,动辄大开杀戒,但这件事却让我们认识到一个不一样的朱元璋。
朱元璋是一个典型的双面人,对搜刮民脂民膏的贪官污吏,对威胁皇权和大明江山的人,他铁血、无情、残酷;对普通百姓,哪怕是曾羞辱自己的人,只要没有威胁,他大度、仁慈、怀柔,这就是炉火纯青的帝王权术。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朱元璋父母去世时,地主拒绝安葬,朱元璋称帝后这个地主的下场如何呢?
这不是戏说,而是真事。朱元璋没有发迹之前,家境赤贫,一家给地主刘德家做佃户,朱元璋本人也给刘德家放过牛。后来赶上灾荒,朱元璋父母兄侄过世,因为家中无田又无钱,连父母兄侄下葬都成了大问题。走投无路的朱元璋为了能让父母早日入土为安,向地主刘德求助,希望刘德能够给自己一块薄地,安葬父母兄侄。可是,这位刘德偏偏是个不愿行善之人,根本不愿意借地给朱元璋,言语也很不友善。
就在这个时候,刘德的兄弟刘继祖出现了,这是一个比较有善心之人,史载“继祖与妻娄氏辄启太祖:吾饶于地,曷不谓我,任择用,岂吝耶?”什么意思?我地多,你咋不跟我说,偏去找我那为富不仁的兄弟呢?你随便挑块地,赶紧让父母入土为安吧,我不会吝啬这点儿地皮的。自此,朱元璋才得以让父母兄侄入土为安。而这块地,就是后来位于明中都凤阳的明皇陵核心区域。此后,朱元璋远走他乡,谋求生路。
后来,朱元璋参加了红巾军,逐渐脱颖而出,最终开元建国,建立了大明王朝。成为了皇帝的朱元璋始终没有忘记当年一张芦席裹着下葬的父母兄侄的惨相,于是在父母当年的安葬地大兴土木,建立了恢宏的明皇陵,并追尊父母为帝后,追封兄侄为王。同时,朱元璋也没有忘了当年的刘继祖,刘继祖对于朱元璋的滴水之恩,朱元璋记了一辈子。所谓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但是,朱元璋报的可不是涌泉,而是江河湖海。朱元璋成为皇帝之后,刘继祖已故,朱元璋不仅对其后人大加赏赐,而且还追封已故的刘继祖为义惠侯,封其妻娄氏为侯夫人。要知道,这个义惠侯可是世袭罔替的,而且明朝侯爵的地位很高,就连明朝的开国元勋刘伯温也没有得到,仅仅封了个诚意伯。恐怕连当年的刘继祖也没有想法,一个小小的善念,给后代换来了两百余年的贵族待遇。
那么,刘德的结局如何了呢?朱元璋杀了他报仇没有?如果这样想,就太小看朱元璋了。知道朱元璋成为皇帝的刘德如同热锅上的蚂蚁,生怕朱元璋秋后算账。于是,负荆请罪,求皇上开恩。朱元璋倒也没有为难刘德,不但没报复他,还给了他一笔赏赐。朱元璋的理由是,如果没有当年刘德的为富不仁,或许就没有今天朱元璋的成就了。当然,这样的小人物已经不值得身为皇帝的朱元璋动刀了。或许也有他兄弟刘继祖的情分在里面,很难说。不过,刘德估计回家得懊悔死,一点赏赐和绵延二百余年的义惠侯爵位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如果当初他有那么一点点善心,这个义惠侯或许就是他家的了。只可惜,历史没有如果,他能保住小命就已经是万幸了。
朱元璋父母去世时,地主拒绝安葬,朱元璋称帝后这个地主的下场如何呢?
朱元璋出身佃农之家,祖祖辈辈都是务农的,家里条件十分困难。
朱元璋全家都是租种地主刘德的土地。朱元璋长到十二三岁时,为了减轻家里负担,父亲朱五四送他去为地主刘德放牛。
放牛娃朱重八:
朱五四一家虽说租种刘德家的数十亩田地,全家人辛勤耕作,可大部分收成却要交给刘德。
遇上荒年减产,刘德也不减租,该多少还得要多少;偶尔丰年多收了三五斗,刘德就急忙忙的跑来加租,所以常常辛苦一年,一家人还是忍饥挨饿。
后来朱元璋对地主老财下手非常狠,也和他小时候的经历有关。
放牛娃朱元璋勉强有了碗饭吃,还是很开心的。当时很多人家“取草之可茹者杂米以炊”,连饭也吃不上,只能吃草根树皮。
朱元璋食量大,刘德给的一天两窝头根本不够吃,总是饿着肚子放牛,刘德还经常找借口对他非打既骂。
那一年江淮地区爆发瘟疫,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头一个染上了,又没钱医治,很快便去世;接着大哥朱重四、母亲陈氏和侄子接连病故。
一家九口,半月之间死了四口。朱元璋想向刘德讨一块巴掌大地皮埋葬父母,刘德一口回绝。
幸亏刘德的哥哥刘继祖菩萨心肠,对朱家深表同情,给了兄弟二人一块地。
朱元璋的父母别说棺材了,连块板也没有,只能用破草席一裹埋掉。
后来朱元璋在《大明皇陵之碑》中说:“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意思是连棺材也买不起,破衣烂衫地卷着草席埋葬了父母,哪里还能用美酒佳肴来祭奠呢。
父母死后。朱元璋无计谋生,只得去当和尚。
和尚也吃不饱,他便游方化缘,白天里走村串户化一钵饭,夜里随处安歇。
某日朱元璋已饿了两天没吃东西,路过一个叫剩柴村的地方时,见村中有棵柿树,上面还有几个果子,朱元璋大喜,摘下吃了,总算没饿死。
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还亲自去看过那棵老柿树,把自己的龙袍脱披在树上,封柿树为凌霸侯。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屌丝逆袭当了皇帝。 朱元璋当了皇帝,首先便是为自己的父母大修陵墓,在父母坟前建了皇城、砖城、土城三道,殿宇、房舍千余间,陵丘、石刻无数,让父母在地下享受荣华富贵。
他始终忘不了当年对他有恩的刘继祖,想找到他报答他。
可惜刘继祖已去世多年,朱元璋便封刘继祖为义惠侯,表彰他当年救驾之功,爵位由刘继祖的儿子继承,还赏赐了许多田地给刘家。
朱元璋又下令让人把刘德抓到自己面前。此时的刘德早已吓得魂飞天外,跪在地上如同一只磕头虫一般,牙齿直打哆嗦。
也不怪他害怕,欺负皇帝是什么罪名,大家都清楚。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朱元璋要把刘德五马分尸时,朱元璋却做了奇怪的决定。
他不但赦免了刘德的罪,还赏他三十顷土地,并且十年不用交租。
刘德怀疑是不是自己听错了,跪在地上都不敢起来。
朱元璋亲自把他扶起来,说到:
“以前的事情不怪你,你也不知我会有如今”。朱元璋解释说,以前你曾经给过我一口饭吃,这个恩德我不会忘记。
当年你不给我土地葬父母,也是人之常情,世上人都嫌穷爱富,不是你一人之罪。
朕现在贵为天子,岂能再与你计较?只是今后要在桑梓多做善事,不然到时新账旧账一起算!
朱元璋的做这种以德报怨的事,主要是要收买人心。
通过多年的锻炼,朱元璋已经掌握了“帝王心术”,他需要在老百姓中树立起自己的大仁大义的形象,不能显示出皇帝的小肚鸡肠。
刘德这种人杀不杀对他来说不要,天下的民心才是重要的。
作者:歪眼小史工作室—— 冯生
朱元璋父母去世时,地主拒绝安葬,朱元璋称帝后这个地主的下场如何呢?
中国人的乡土观念很浓厚,“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等一直是许多中国人的人生目标。称帝后的朱元璋又怎能例外?朱元璋想必大家都很熟悉,明朝开国皇帝,一生痛恨贪官污吏,积极打压贪官污吏,这一点确实为百姓谋取很多福利。但是朱元璋他脾气古怪,动辄斩首抄家,百姓苦不堪言。
朱元璋衣锦还乡,乡人知道他要回来后,走路时腰杆儿都挺直了。但朱元璋要回家乡的消息可吓坏了一个人。
他是谁呢?这个人就是刘德。名字是个好名字,可他为人处世的品行却与他的名字完全相反。
在朱元璋当和尚前,朱元璋一家都在为地主刘德“忙碌”。父母种的是刘德家的地,朱元璋放的是刘德家的牛。如果不是因为天灾,朱元璋估计就要放一辈子的牛了。
上苍估计不舍朱元璋放一辈子的牛,因此在元朝末年,安排旱灾先行,蝗灾紧随,瘟疫殿后。这三大灾害降临人间来势凶猛,所到之处常常十室九空。
朱元璋一家也不能幸免。原本的一大家子人,转眼间就只剩下了朱元璋和他二哥两个人。虽说朱元璋老爸勤劳奋斗了一辈子,但这个吃人的社会又怎能允许他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呢?朱元璋本来以为刘德会念在往日为他家劳作的份上,给自己一块贫瘠的土地埋自己父亲。但刘德不仅不同意,还说了许多不堪入耳的话。
不愿意可以理解,但是落井下石就让人不耻了。这一刻朱元璋是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
但这个世界总是有善良的人存在的,天无绝人之路。同乡的刘继祖(刘德哥哥)不愿看到朱元璋的父母暴尸荒野,就给了一块仅供他父母栖身的地方。地方虽然小,但雪中送炭也好过锦上添花。
衣锦还乡的朱元璋怎会忘记这昔日的恩情,只可惜当时刘继祖已经去世。朱元璋依旧封他为侯,赐他爵位,允许世袭,这无疑是对刘继祖涌泉相报了。
恩也还了,不过这旧账算的却不明不白。出人意料的是,朱元璋不仅没有算这笔帐,反而奖励刘德一些良田。朱元璋的这一举动让很多人糊涂了。
其实也不难理解。第一、当时明朝初建,根基不稳,朱元璋要是杀了刘德,恐怕会引起百姓的恐慌。
朱元璋此举不仅能安抚民心,而且还展现自己的大度,提高自己的形象,一箭双雕。第二、别人帮你是情分,不帮你是本分。并不是每一个人有乐于助人的好品质。
朱元璋经过这么多年的磨练,也是彻底理解了这一句话从心里真正放下了这件事。
虽然朱元璋脾气古怪,可从本质上他并不是一个滥杀无辜的人。
历史上误传朱元璋听信谗言斩杀忠臣,其实他有自身的判断,谁又能真正举出他滥杀忠臣的事例呢?
皇帝就要有皇帝的气度,朱元璋不罚反赏财主的行为的确令人叹服,看来皇帝也不是随便一个人就能当的。
其实当今社会也是这样,在你落难时,总有人不愿意对你伸出援助之手。来日你若是富贵通达,也就不必在意这些事了,得饶人处且饶人。
朱元璋父母去世时,地主拒绝安葬,朱元璋称帝后这个地主的下场如何呢?
俗语道后患无穷,今天咱讲讲后福无穷的故事。
话说在这元末之时,汉族老百姓们实在忍受不了暴元的残酷统治,纷纷揭竿而起,但动乱之时遭殃的还是无辜的百姓,在某年大战之后又是陈尸乡野,尔后便爆发了极为严重的疫情,在这场灾祸之中,一个少年的父亲,母亲,哥哥全都染病而亡,这个少年便是朱元璋。面对突如其来的的灭顶之灾,朱元璋苦苦的哀求地主东家能行行好,给块葬身之地,结果地主竟然无动于衷把朱元璋轰了出去,后来,同村的另外一家富户名为刘继祖,他看朱元璋是在可怜,对他说,你想要地埋葬你的父母,为什么舍近求远呢,和我说就行了嘛,我手上有片地你拿去赶紧处理父母的后事吧。
就这样,朱元璋终于埋葬了父母,并且向刘继祖告谢后便离开了家乡,他的奋斗史大家几乎都是耳熟能详了,他参加了红巾军,后来一步步的走向了人生的巅峰,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做了皇帝的朱元璋时常回忆起这童年的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他曾经说,朕昔寒微,生者为衣食之苦,死者无阴宅之难.....尔刘继祖发仁惠之心.....至今难忘。但遗憾的是,当朱元璋称帝之时,这位仁义的刘继祖已经病逝了,朱元璋将其后人找来,对其大加封赏,并且给刘继祖重新修建坟茔,追封其为义惠侯。最牛的是这个“职称待遇”是可以代代传,辈辈用的。而当年拒绝朱元璋的那个地主,听说朱元璋成为皇帝后,吓的屁股尿流以为自己死定了,自己到南京找朱元璋承认错误希望能跳过一劫,没想到朱元璋竟然真的放过了他,对其说,如果没有你当年的绝情,也许不会有我朱元璋的今天。你走吧,我不会为难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