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灭之前倭寇猖獗,大清入主中原时,倭寇怎么又没有出动侵略呢?
倭寇早就有了吞并大明的计划,早在朱元璋时期,其实就有倭寇的存在。倭寇的主要组成人员,大致有日本本土人加上明朝海盗集团。
因为有不少明朝人在倭寇团队当中,所以说他们对大明朝哪里兴旺发达且战斗力差,那是了如指掌。为什么倭寇在山东打了一阵子,立刻转战南方?
因为他们发现山东是京畿重地,根本不好打,为此他们转战南方,跑浙江和福建去了。这里不光经济发达,而且战备能力很差,为此让他们得手了很多次。
一直等到嘉靖年间,抗倭英雄戚继光、俞大遒等人出现后,情况发生了转变。他们在浙直总督胡宗宪的领导下,基本肃清倭寇之乱,可谓是功德无量。
所以说明朝末年,其实倭寇已经很老实了。而且日本在万历年间,也逐渐结束了战国时代,在丰臣秀吉的努力之下,走向了统一。所以类似倭寇这种杂牌军,基本不存在了。
丰臣秀吉领导下的日本,大有吞并明朝的想法。抗日战争时期的日本,野心非常大,他们打算吞并咱们,包括整个亚洲,继而建立大东亚共荣圈。这种想法从明治天皇时期就已经成型了。
可是我们不知道的是,其实早在几百年前,日本就有了这种想法,而且还付诸实践了。丰臣秀吉在完成日本大一统以后,野心并没有收缩。
他组织了大量人马前往高丽,想要以这里作为跳板,继而称霸大明朝。野心勃勃的丰臣秀吉,陆续派遣了数万人马前往高丽。
高丽懵了,他们也没招谁惹谁,怎么就这么倒霉呢?所以他们急忙向自己的宗主国明朝求救。当时明朝的皇帝是万历皇帝朱翊钧,就是那个三十年不上朝的皇帝。
他得知这个消息以后,果断采取了正面应对的措施,派遣李如松带领明朝大军前去高丽支援,最终在这里与日本军队厮杀了多次。
当日本节节败退的时候,丰臣秀吉病死的消息又传来了,为此日本军队不得不全部撤回日本,打消了攻占明朝的计划。
也就是说,过去那帮倭寇,其实已经被丰臣秀吉的正规军给收编了。他们不再是小打小闹的状态,而是以国家的姿态来入侵明朝。
清朝时期,德川幕府闭关锁国,没有入侵的想法。其实日本和我们的发展势头非常相似,在丰臣秀吉病死以后,日本又一次出现了动荡。这个时候德川家康站了出来,成为了日本的领头羊。
与此同时,清朝也逐渐取代了明朝,成为了中华地盘上的主人。那么这个时候倭寇怎么就没有入侵动乱中的清朝呢?
要知道就算顺治皇帝入关了,当时的清朝和明朝也没法比。因为南边还有大片地盘没有收复。而且清朝的人马很少,根本无法与明朝相比较。
尤其是到了康熙年间,又是平定三藩,又是灭噶尔丹,又是跟沙俄打仗,又是收复台湾。这一系列操作的过程中,倭寇如果入侵,简直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可是我们别忘了,日本和中国很像,时代进步在同一时期,时代退步也在同一时期。当清朝选择闭关锁国的时候,日本的德川幕府也采取了相同的策略。
虽然有天皇在上面,但是日本当时的实际统治者,一直都是德川幕府。自从德川家康取代丰臣秀吉,成为大一统日本的领袖以后,德川家族就一直都是日本的实权家族。
一直到了明治维新之前,德川庆喜主动交权以后,日本的权力才再次回到天皇手里。而这个时候也已经到了清朝光绪年间。
所以说长达两百多年的时间里,日本和清朝一样,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之中。大家互不侵犯,因此就没有倭寇这一说法了。
其实严格意义来说,明朝郑芝龙是倭寇的余孽。因为郑成功的关系,郑芝龙的身份,一直都是很多人不愿意提起的事情。其实郑芝龙是正儿八经的倭寇余孽。
他和汪直没什么两样,都是明朝人,都在海上讨生活,都曾经跟明朝的官军交战过。而且郑芝龙的实力相当强大,强盛时期,有300条战船,手下的将士足有20万人之多。而且他跟日本的关系很好,手下有不少人都是日本人,连他的夫人、郑成功的母亲也是日本人。
如此庞大的一支力量,如果真的变成了倭寇,其实对危如累卵的明朝来说,是一件非常头疼的事情。毕竟当时明朝要应付的对手太多了。
北边有后金,西边有高迎祥、李自成和张献忠,他们没工夫腾出手来对付郑芝龙。为此明朝积极采取了招抚的政策,甚至不惜将整个福建划为郑芝龙的势力范围,让他担任了福建总兵。
从一个海盗头子,一跃成为了明朝的总兵,而且还给了这么一大块地盘,总算可以光宗耀祖。郑芝龙当然非常高兴。
当时明朝在南方海域基本上都是郑氏家族在把持着,这也算不错,毕竟这样一来其他国家的船队,就没办法在这里打开一条殖民之路了。可惜的是,后来他被所谓的三省王爵所吸引,成为了清朝的瓮中之鳖。
总结:倭寇基本被戚继光灭光了。真正的那一批倭寇,是葬送在戚继光、俞大遒这帮抗倭名将手里的。他们在浙江福建等地的抗倭行为,彻底打消了倭寇入侵明朝的想法。
所以说倭乱在嘉靖晚年,其实已经逐步肃清了。万历时期的倭寇已经不成气候,只有到了天启年间的郑芝龙,才再次成为了明朝巨大的威胁,不过也被招降了。
如果倭乱当时没有平息,一旦遗留到了明末清初,那可就好玩了,南方大片土地,或许就沦落为倭寇的殖民地了。
参考资料:《明史》、《清史稿》
在明灭之前倭寇猖獗,大清入主中原时,倭寇怎么又没有出动侵略呢?
清朝入主中原之后,倭寇没有来侵略,主要是日本的德川幕府,正在忙于做两件事,没有精力顾及明末清初的大变动。
其一、日本德川幕府正忙于镇压国内的起义九州岛原半岛和天草岛的农民与天主教徒因为缺乏粮食,而发动了反对幕藩封建压迫的大起义,这次起义爆发于1637年。
1637年正是明朝与满族八旗军激烈交战的时候。
岛原起义直接撼动了幕藩领主的统治,幕府动员18个藩10多万的兵力,仅幕府就耗损40万两军费。
起义军的“马步枪”,命中率也很高,幕府军伤亡很大,幕府专使板仓重昌在1638年元旦的总攻中被击毙。后来,幕府宰臣松平信纲赶到岛原,调集各藩军12万余人,加紧围攻原城。
与此同时,又有荷兰人的帮助,德川幕府勉强镇压了这次起义,其实岛原起义,有点类似李自成的起义。
明朝是三线作战,西北李自成的起义军、东北的八旗军、台湾的荷兰军,所以明朝很快就衰落了。
而德川幕府非常狡猾,它联合荷兰军来镇压国内起义,最终没有触动它的统治基础。但是日本也无力顾及明朝的事情。
其二、德川幕府比较重视国内管理,实行严格的《锁国令》,禁止滞留外国5年以上的日本人回国从1633年2月到1639年7月,德川幕府的德川家光,连续五次颁布所谓的“锁国令”。
其中主要内容是:禁止日本船出海贸易和日本人与海外往来,偷渡者要处以死刑。
禁止滞留外国5年以上的日本人回国,1639年,德川幕府发布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锁国令。
禁止一切滞留外国5年以上的日本人回国,这就等于对日本的海盗组织,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倭寇”,下达了撤回国内的最后通牒。
而且严禁偷渡,偷渡者要被处以死刑,这样的措施,事实上就是从源头上防止倭寇的产生。
综上所述,德川幕府时期,日本的正规军被岛原起义削弱了,所以不可能再次出现丰臣秀吉那样的用正规军,来侵略朝鲜和明朝的事情。
又因为当时日本的锁国令:禁止一切滞留外国5年以上的日本人回国,事实上就是对日本民间浪人发展成海盗的一种限制,在明灭之前倭寇猖獗的现象,从此也就基本上逐渐消失。
在明灭之前倭寇猖獗,大清入主中原时,倭寇怎么又没有出动侵略呢?
日本之所以在清朝入主中原之际没有趁乱侵扰,这就得感谢明朝在其日薄西山之际,一战把日本打成了“宅男”,从而为清朝争取了两个多世纪的东亚和平!
自明朝中叶以来,随着明朝国势的日渐衰退,对岸的日本又开始变得不安分。那段时期与明朝干仗的日本人,实际上分为两拨人马。
第一拨人马,是嘉靖年间侵扰明朝东南沿海地区的倭寇。嘉靖年间,在“道士皇帝”嘉靖神仙般治国态度的“加持”下,成功的把明朝带入内忧外患、南倭北虏的困境。及至嘉靖后期,东南沿海的倭患达到高潮。
不过,当时在沿海地区大肆劫掠的倭寇,绝大部分其实都是明朝自己的海盗,当中只有一小部分是真倭。而这些真倭主要由日本落败武士和狼人组成,他们是动荡的日本战国时代的特定产物。这拨人马后来在戚继光、俞大猷、谭纶等抗倭名将的打击下,最终被明军彻底荡平。
第二拨人马,是万历年间侵略朝鲜半岛的日本军队。万历初年,在内阁首辅张居正的主持下,明朝开启了从经济、政治到军事的全方面改革,史称“张居正改革”。改革在短时间内便取得巨大的成就,明朝的国力快速复振,开创了万历中兴的良好局面。
而在明朝迅速回血的同时,对岸的日本也走向了统一。日本战国末期大名丰臣秀吉,以关白之身份,实现天下布武,基本实现了对日本的统一。此时的丰臣秀吉掌握了日本有史以来最大的权势,小小的日本已经装不下他的野心。于是,他很快便把侵略的目光投向东亚大陆。 公元1592年,丰臣秀吉集结了14万大军入侵朝鲜,妄图“假道入明”,进犯明朝。
在凶悍的日军面前,承平已久、武备废弛的朝鲜军队就是不堪一击的“战五渣”。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李氏朝鲜“三都失守,八方瓦解”,国土几乎全部落入日军之手。眼看自己的忠藩被揍,而且敌军还磨刀霍霍的冲着自己来,明朝当局自然不能放任不管。
同年岁末,万历皇帝以辽东总兵李如松为提督,兵部右侍郎宋应昌为经略,率明军四万余人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在六年多时间里,明军在朝鲜半岛上先后两次击败日军,以伤亡3到6万人的代价,歼灭日军8万余,取得万历朝鲜之役的胜利。
明朝万历朝鲜战争的历史意义:事实上,明朝万历朝鲜战争的胜利,对整个东亚的历史走向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是一战打出了东亚两百多年的和平。经此一战,日本彻底被打成了“宅男”。此后不久,随着丰臣家的西军战败,德川家的东军成为日本的新主人,德川家康建立起新的幕府政权,日本从此进入到江户时代。
而江户时代的日本,跟同期的中国一样,也采取闭关锁国之策,关起门了当“宅男”,直到明治维新后,对外侵略的野心才再度爆发......
当然,明朝也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由于帝国最精锐的边军在此战中损失太大,导致明朝此后在辽东的军事存在极大的减弱,这才给野心勃勃的建州女真(满清)有了可趁之机。万历末年,建州女真开始不断吞灭东北的势力,并最终在明灭动乱之际,趁机入主中原,窃取了大明江山。因此,某种意义来讲,明朝对日本的打击,可以说是给满清做了“嫁衣”!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文作者:小贱贱)
在明灭之前倭寇猖獗,大清入主中原时,倭寇怎么又没有出动侵略呢?
因为明朝太弱,清朝太强,所以明朝的时候,倭寇猖獗,清朝的时候就不敢来犯了。
其实还真不是这样,在明朝最强大的那段时间也是有倭寇的,我没记错的话是永乐十八年,大败倭寇于福建。
想回答这个问题就先要明白倭寇是怎么来的,倭寇最早应该出现在元朝至正年间,主要活动的地方也不是后来的福建,而且山东,其组成就是一些流浪的浪人,也就是海盗。
明朝建国以后一直都有倭寇侵绕,不过并不多,有记载的主要都来自于嘉靖年间,差不多有百分之八十。
为什么这段时间会突然增多呢?这就要提到日本战国时代了,大家认为是几个村打群架也行,反正就是当时的日本很乱,整天你砍我,我砍你,于是就出现了一个问题,社会结构变得松散,无业游民更多了,跑到海上当海盗的也多了。
一群偷摸做进出口贸易的大商人也加入其中,平时是商人,到了海上就是强盗。
嘉靖年间还有一个“朝贡之争”,事件经过网上很全我就不说了,总之明朝开始了异常严厉的海禁政策,一直到“隆庆开关”,那为什么到隆庆以后倭寇就少了呢?
一方面是戚继光,俞大猷等人练兵确实很有成效,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日本结束了战国时代,开始稳定了,再后来不还有丰臣秀吉和明朝在朝鲜干仗的事情嘛。
丰臣秀吉死了之后,德川家康建立了德川幕府,也就是很多日本动漫都会提到的江户时代。德川幕府也有一个特点,闭关锁国,管的很严,这跟葡萄牙人,西班牙人也有关系,不过跟本文没关系,就不展开讲了。
所以说日本人也不能出去了,那些抢劫的大家都老老实实的回家种地吧。
崇祯作为最后一代,居然没啥倭寇的记载。
到了清朝就更有意思了,日本锁国,我也锁国,而且把沿海居民都给牵走了,即使有抢劫的。你得先登陆再跑五十里地才能抢,那真去抢劫真是好逮住,跑都不好跑。
再说了日本人也出不来,所以在两边管的都很严的情况下,也就没啥倭寇的事情了。
(不管是明朝海禁还是清朝,其实都有官方的贸易通道,而且每个皇帝的要求也不一样。)
在明灭之前倭寇猖獗,大清入主中原时,倭寇怎么又没有出动侵略呢?
有过心思,德川家光很热心,但没有合适的机会.
1627年皇太极第一次欺负朝鲜后,德川家光在1629年正式派出使者玄方、平智到朝鲜访问,很“热情”地提出德川将军要到天朝上国进贡,表示他们要拿女真蛮夷的人头给明朝送礼,要朝鲜为四万日军准备好足够的军粮.1645年南明隆武政权向日本派出了使者,要求德川家光借兵3000人,还要德川家光出售武器给南明。德川家光虽然表面上拒绝,但私下里秣马厉兵.1646年满清逼近福建,郑芝龙也派遣使者到日本求助。德川家光小叔、御三家之首的德川赖宣觉得机不可失,向其请缨要带十万浪人大军外加西国、中国的大名,组成庞大的联军帮助南明。问题是德川大军还没有进行动员,郑芝龙就投降了,计划再次取消。郑成功进攻南京时,德川幕府又起了反清复明的信思,也派出海军准备登录华北。结果他们的水师遭到了台风,连中国大陆的边都没摸到。三藩之乱时,日本照样要出兵,但朝鲜怕它乘机打自己,坚决向清朝通知了日本动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