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杀皇帝的成济,当时是怎么想的?

曹髦不甘司马昭专权,仅率亲随和宫人出宫讨伐,为司马昭部将成济杀死。曹髦是皇帝,一个将军敢于在大街之上公然刺杀皇帝,他是怎么想的呢?

成济表示,我就是纯粹按照领导的要求去办事,谁知道不小心就帮领导背了一个天下最大的锅呢?这一个不小心,可是创造了一个历史。

不过我们要理解成济,这哥们脑子毕竟不好使。在背后出主意的人,才是最坏的家伙,这个人就是贾充。

说贾充大家不知道,但是说贾南风,大家一定已经准备好唾沫星子臭骂这个女人了,贾充就是贾南风的父亲。贾南风就是西晋惠帝司马衷的第一任皇后,因为她导致了八王之乱,继而引发了五胡乱华。

领导就喜欢说话说不全,让你自己猜。

当时成济是太子舍人,不过他是给司马昭打工的,因此曹魏皇帝曹髦是指挥不动成济的。曹髦是个有想法的皇帝,他觉得司马昭早晚要篡位,所以打算要先弄死司马昭。

可是曹髦的处境和当年的汉献帝一模一样,也是一个亲信都没有。他找来商量对策的人,转眼就把他给卖了。

恨得牙痒的曹髦实在是被逼得没办法了,索性带着宫里的一帮太监宫女出征,打算直奔司马昭府邸,去宰了司马昭。

中护军贾充又逆帝战於南阙下,帝自用剑。众欲退,太子舍人成济问充曰:“事急矣。当云何?”充曰:“畜养汝等,正谓今日。今日之事,无所问也。”济即前刺帝,刃出於背。---《汉晋春秋》

时任中护军的贾充,那更是司马昭的铁杆粉丝了,他带兵将曹髦给拦住了。曹髦毕竟是皇帝,没人敢动手。这个时候成济抛出来问该咋整。

这个时候贾充的领导艺术就体现出来了,他来了一句:司马昭平时养着你们干什么吃的?这还用多问?

这话水平就高了,因为贾充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办,说一句迷迷糊糊的话,既能够表现自己的权威,又能够让事态得到控制,剩下的就是手下人自己临场发挥了。

成济听了贾充的话,摸摸脑袋,似乎恍然大悟,于是就拿着戈跑过去把曹髦给宰了。曹髦当场死亡,贾充也懵了。

这事儿可都是成济自己的主意,跟我一毛钱关系都没有!贾充第一时间撇清了弑君的嫌疑,成济傻不愣登地还在那儿等着赏赐。

很多单位的领导都喜欢这么指挥手下人,因为话要是说得太明白,出了事儿岂不就是领导负责了?就是要说一半,让你自己悟,办好了是领导的功劳,办坏了你得全权背锅。领导最多会来一句:我是这个意思吗?我让你这么干了吗?

成济表示彻底上当了,可惜为时已晚。

在单位犯错误还算轻的,最多是给领导背锅,被开除。可是成济这回犯的错误,可是无法挽回的错误,因为他弑君。

这件事谁敢背?贾充是直接领导者,但是他是中层干部,他肯定不负责。要么是执行人负责,要么是法人的法定代表人负责,项目经理是不可能为这件事负责的。

因此贾充躲得远远的,那么司马昭会负责吗?当然也不会,他是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公司想要继续经营下去,他的名声就不能太臭,所以必须要找人背锅。

成济这才明白过来,合着打一开始你们就想着坑我呗?还真的是这样,别看贾充说得那么大义凛然,很多不负责任的领导,在关键时刻,总会让员工前去顶包,你的小脑袋瓜子要想清楚了再出手,别意气用事了。

显然成济是要为这次弑君活动负主要责任的,司马昭立刻大骂成济,并且痛哭曹髦,宣告天下,这个成济是临时工,属于无证上岗,跟我们司马公司一点关系都没有,顶多算个劳务分包,现在宣判他死刑以儆效尤。

天子知事泄,帅左右攻相府,称有所讨,敢有动者族诛。相府兵将止不敢战,贾充叱诸将曰:“公畜养汝辈,正为今日耳!”太子舍人成济抽戈犯跸,刺之,刃出于背,天子崩于车中。---《晋书》

成济总算是知道,自己彻底上当了。“这还用多问?”这几个字实在是博大精深,是真的要问清楚了才能动手,否则给自己惹来的或许就是杀身之祸。

成济心里苦啊,但是有苦难言,只能被司马昭给宰了。同时被杀的,还有成济的哥哥成倅。成倅:我招谁惹谁了?

《魏氏春秋》里有一段比较搞笑的记载。

在《魏末传》里,弑君的其实是成倅和成济两兄弟,当时曹髦被杀了以后,天下人都痛骂司马昭,无奈之下,司马昭只好把这两兄弟拉出去做替死鬼。

在《魏氏春秋》里,成倅和成济兄弟俩心里非常不服气,自己分明是为了给领导办事,事情办成了还要收拾自己,这不是卸磨杀驴吗?

为此成倅和成济索性光着身子爬到了屋顶上,痛斥司马昭无情无义,或许就是希望把事情搞大了,来几家媒体好好采访一下。

成济兄弟不即伏罪,袒而升屋,丑言悖慢,自下射之,乃殪。---《魏氏春秋》

显然《魏氏春秋》的制作团队当时在场,采访到了这一条新闻。司马昭怒不可遏,派人用乱箭将成倅和成济给射了下来,这才平息了风波。

总结:做替罪羊之前,想想值不值得。

其实有很多人是甘愿做替罪羊的,在很多电影里,不少人给自己的朋友背锅进去了。多年以后出来,朋友为了报答他,给了他一大笔钱。

这是你情我愿的事情,那倒也算了。可是成济实在是太亏了,因为他在背锅的整个过程中,压根就不知道自己充当了什么角色。

那个一本正经的领导贾充嘿嘿一笑,不知道躲哪儿去了。大领导司马昭东张西望,表示全然不知成济的所作所为。

这样的替罪羊,是最无奈的。因为他们给人家背了锅,甚至丢了性命,结果还要遭受万人唾骂,甚至会连累家人。三思而后行,这可不是一句玩笑话。

参考资料:《三国志》、《晋书》、《魏氏春秋》

敢杀皇帝的成济,当时是怎么想的?

成济一矛将当朝天子穿成了串,成济这一矛,刺出了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的第一,他是第一个敢在大庭广众之下杀掉自己皇上的人。

1

魏帝曹髦带领几百人,出宫要讨伐乱臣贼子司马昭,司马昭赶紧派人阻拦曹髦出宫。

司马昭的几波人马因为各种原因,最终没能拦住曹髦,曹髦就这样冲出皇宫,进入到了洛阳城中。

这个影响是非常大的,让司马昭气歪了鼻子。

就在曹髦一路狂奔时,贾充带领中护军阻拦住了曹髦。

说来很讽刺,贾充带领前来阻拦曹髦的中护军是专门用来保护皇帝的禁军,如今选择一致将枪头对准了皇帝。

曹髦毕竟是曹操的后代,拔剑带头冲杀。

帝自用剑,众欲退。

天子毕竟是天子,那是神明般的存在,众人都不敢上前,这时候太子舍人成济问贾充:大人,现在可咋办啊。

贾充说了句千古名句:

畜养汝等,正谓今日。今日之事,无所问也。

司马公平时养活你们,就是为了今天,今天的事怎么处理,有什么可问的。

然后成济就一矛刺出,曹髦被穿串了。

济即前刺帝,刃出於背。

权臣弑君,自古有之,但当街刺死自家皇帝的,成济前无古人,投一份。

偷腥都是在家里拉上窗帘,关上灯,哪有当街就比划的。

这位下令的贾充和动手的成济下场如何呢?

2

当朝天子当街成串,司马昭找来智囊商议,现在该如何善后。

陈泰说:只有将贾充腰斩,才能平息这场风波。

可实际结果呢?

下令的贾充无事,还步步高升,动手的成济三族被灭。

司马昭为何没杀贾充呢?动用电视剧《天下第一》中的一句话:谁下的手不重要,谁下的命令才重要。

按道理来说,罪魁祸首是下命令的贾充才对,为何成济成为了背锅侠。

贾充这个人要说聪明在三国之中,也许排不到前面,要说机灵,在三国时代妥妥的前三甲。

贾充必然是接到了司马昭的命令,不然他才不会下杀皇帝的命令,还是在大街上,机灵鬼贾充绝对不会擅自做主的。

贾充只是制片人,司马昭才是导演,导演自然不会找制片人的麻烦,只能委屈一下成济了。

3

成济怎么想的呢?让你杀就杀,你还以为杀鸡呢?那可是皇帝。

成济是为了邀功吗?

不是,曹髦只带了几百人去讨伐司马昭,傻子都知道这是绝对不可能成功的事情,单单挡在曹髦面前的中护军,曹髦都冲不过去。

既然不可能伤害到司马昭,又哪来的功劳呢?

不错,曹髦带人在大家上扬言要诛杀司马昭,影响的确很坏,可成济能想到这么多吗?

成济能当街捅死皇帝,他没这个脑子去想事情的影响。

成济纯粹是傻,如果给成济脸上贴点金,那就是“士为知己者死”。

司马昭也许平日里真的对这些人不错,因此在听到贾充的话之后,就直接动手了。

能干出这种事的人,真的不要指望他想那么多。

总结

成济完全就是傻,听完贾充的蛊惑之后,自以为要报司马家的大恩,直接动手。

看了武侠剧就会幻想成为盖世豪侠,看了古惑仔,监狱里就陆续有人报道。

成济完全就是“热血”,这种人,想不了那么多。

敢杀皇帝的成济,当时是怎么想的?

这个人脑子不好使。

首先杀皇帝是十恶不赦的大罪,既然当了枪,就要有当枪的觉悟,用自己的命,换家族百年的腾飞。

可是成济事后居然和哥哥脱光了跑到房顶上,大骂司马昭,说他不厚道。

这只能说明他脑子不好使了。司马昭厚道不厚道不是你一个手下人能评论的,而且弑君这个事难道他真的认为司马昭能给他抹平了吗?

我以前说过,如果穿越是成济,那么正确的做法是:

当成济看到曹髦冲过来,根本就不用问贾充,直接冲上去把曹髦杀掉,然后回头再把贾充杀了。

之后抱着曹髦的尸首大哭,等待司马昭假装听到信儿过来,就上去说,曹髦和贾充起冲突,贾充失手杀了曹髦,自己不得已杀掉贾充,为了不让司马公被人指责。

如今皇帝已死,自己让司马公为难了,只求一死。贾充是乱臣贼子,司马公之前被他骗了。

话里话外一定要句句说贾充弑君,句句提点司马昭你的名声要紧。

当时的情况是,皇帝死了,贾充也死了,司马昭急需一个缓和气氛提高自己声望的人,这个人就是成济。成济保护司马昭的名声,杀掉了弑君者,这样朝里朝外都是个交代。

司马昭只要不糊涂,肯定会留下成济性命,而且听成济说话有调理办事狠辣,其实是个可以托付大事的人。

敢杀皇帝的成济,当时是怎么想的?

太蠢了呗,当时司马昭已派出大军,想把皇上堵在宫里瓮中捉鳖,好准备下一步或毒杀或废帝,没想大庭广众弑君。遇上曹髦的兵将多的是,但前几批一被呵斥立即奔走相避,也就成济这傻乎乎的听贾充一说,赶紧跳上去杀了曹髦,拍马屁拍在马蹄上,灭族是必须的

敢杀皇帝的成济,当时是怎么想的?

成济真是三国第一蠢人啊,他是汉末三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亲手杀死皇帝的将军,而他敢怎么做,竟然是受了司马昭心腹贾充的指使,自古弑君的几乎没有一个好下场,头脑简单只知愚忠的成济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如果不是因为自己亲手弑杀了君主,在人才济济的三国成济绝对是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色。

魏正元元年(254年),大将军司马师废掉魏帝曹芳,改立魏文帝曹丕庶长孙、东海王曹霖庶长子高贵乡公曹髦为帝。曹髦不像曹芳那般懦弱无能,他从小便聪颖好学,文才武略皆通,崇拜夏朝君主少康。虽然曹髦是由司马师拥立为帝,但他早就知道司马氏兄弟专擅朝柄为所欲为,对兄弟二人专断国政感到极为不满。曹髦不是懦弱胆小的废帝曹芳,看到司马氏兄弟权力日益强盛,不甘坐以待毙的曹髦已将生死置之度外,随着司马师去世,继任大将军的司马昭气焰更加嚣张,这让曹髦更是下定决心要除掉司马昭。

甘露五年(260年)五月初六日夜曹髦与侍中王经、尚中王业和散骑常侍王业在宫内密谋除掉司马昭,但王沈和王业二人胆小怕死,前脚刚跟曹髦约定,后脚便跑向司马昭那里告密。见计划泄露,曹髦知道横竖都是死,也不管那么多,直接拔剑登辇,率领殿中宿卫和奴仆300多人呼喊着出了宫。刚到东止车门,便碰到从宫外率兵欲入宫的司马昭之弟屯骑校尉司马伷和他的部下,曹髦左右大喊“天子在此谁敢阻拦”,司马伷的士兵吓的四下而散。

这边刚吓走司马伷的士兵,后脚司马昭心腹中护军贾充便率领大批军士从外进入,两班人家直接在南面宫阙之下打起来了,曹髦更是坐在车驾上亲自用剑拼杀。由于都怕伤及天子,贾充手下都表现出了胆怯,畏缩着不敢向前。当时贾充部下、太子舍人成济也在攻打皇帝的队伍当中,成济问贾充“事急矣,当云何?”(事情紧急,大人你说该怎么办?)而贾充显然是经过司马昭授意,这一次闯宫就是冲着曹髦来的,见成济这么问,又看这楞头青一副热血沸腾的样子,便大声对成济说到:“(司马公)蓄养汝等,正谓今日。今日之事,无所问也。”(司马公养你们这些人,正是为了今日。今日之事,没什么可问的!)此话一出,这不是明白着要让成济当机立断弑君吗?剑拔弩张的紧张关头,也容不得成济多想,既然贾充都发话了,那做就是了,于是成济立即抽出长戈上前,锋利的刀刃一下子就刺穿了曹髦的身体,直接从后背透出,曹髦当场便被他弑杀于车下,死时尚不足二十岁。

成济就这样不明不白成了汉末三国史上唯一一个弑君的臣子,自古以来弑君的臣子几乎没有什么好下场的,成济也一样,最后遭到了族灭。

司马昭授意贾充杀死曹髦,成济却阴差阳错当了出头鸟,弑君是大罪,成济的结局可想而知。

得知皇帝被弑杀的司马昭假惺惺的为之痛苦流涕。在曹髦的丧礼上,尚书左仆射陈泰知道这一切都是司马昭指使的,但他也知道如今奈何司马昭不得,不过正可借此机会除掉他的心腹贾充,因为正是贾充带兵入宫才酿成这起惨剧,陈泰对司马昭表示:“独有斩贾充,少可以谢天下耳”(只有杀掉贾充,才能稍稍谢罪于天下)。贾充是司马昭心腹,怎么可能单凭陈泰一句话就杀之。在《三国演义》里描述的大体和正史无异,不过,为魏帝曹髦吊丧的人中当时也包括了成济,陈泰点名要杀贾充,司马昭则当场就令军士将成济拉出去斩首,成济当时就破口大骂“奸臣贼子,是汝使我杀陛下。”

弑杀君主是大罪,成济最终免不了一死。在正史中,成济兄弟死的很惨,据《魏氏春秋》记载,当得知自己称了替死鬼的成济兄弟并不服罪,兄弟两人光着身子跑到屋顶对司马昭破口大骂,被军士从下射杀。另据《三国志·三少帝纪》和《晋书·文帝纪》记载,司马昭又上书中请求诛连成济的亲属,获得郭太后准许,诛灭了成济的三族。总之,在这起弑君事件中,成济本人终究是充当了司马昭弑君的执行者和替罪羊,而且还连累家人遭到族灭。

三国史上第一蠢人,不计后果弑君

自古以来弑君都是第一号大罪,弑君者几乎都没有好下场,司马师司马昭兄弟生前敢于废君却从未行弑君之事。可想而知,在当时的情况下,成济这一刺,弑的不仅仅是君,连同自己的性命和家人的性命都连累了。

成济弑君,不管是冲动也好,还是真的当时就是奔着杀死皇帝而去的,他此举都是不可取的。毕竟不管怎么说,身为大魏皇帝的曹髦,他的所作所为再夸张,在君权神授的古代,任何人都是不能挑战的,更何况是成济这样莽莽撞撞的人,仅凭贾充一句话就敢公然杀死皇帝,这完全就是作死的节奏啊。

所以说,无论遇到什么事都切记要冷静,成济就是血淋淋的教训,一个小小的太子舍人就敢弑君,估计他当时想着杀死了皇帝,司马公就可以堂而皇之的当皇帝了,自己因此大功封侯拜相不在问题了,殊不知,正是因为有了成济这样的出头鸟,才给了司马昭和贾充机会,仅凭一句话就把他给忽悠了,成济是该有多蠢啊。

敢杀皇帝的成济,当时是怎么想的?

司马师死后,曹髦果断意识到这是个收回皇权的好机会,便一面下诏,命令司马昭留守许昌,让尚书傅嘏率军回到洛阳;一面着手筹划宫廷政变,打算干掉司马昭。

但是,曹髦的计划被司马昭识破。

接到诏书后,司马昭采纳钟会的计策,亲自率兵回洛阳。

景帝(司马师)崩,天子(曹髦)命帝(司马昭)镇许昌,尚书傅嘏帅六军还京师。帝(司马昭)用嘏及钟会策,自帅军而还。——《晋书·文帝本纪》

曹髦见司马昭带着大军回京,无奈之下,只好接受现实,封司马昭为大将军。

从此,司马昭开始独掌大权,曹髦则继续被司马氏架空。一次宝贵的翻身机会,就这样与曹髦失之交臂。

这件事后,司马昭知道曹髦不是善茬,便很少进宫面见曹髦。

平时处事,司马昭也是极为谨慎,绝不给曹氏做掉他的机会。

时魏高贵乡公好才爱士,望与裴秀、王沈、锺会并见亲待,数侍宴筵……时景文相继辅政,未尝朝觐,权归晋室。——《晋书·司马望传》

其实,单从这则记载就不难看出,司马昭很早就与曹髦翻脸了。

曹髦想干掉司马昭,只是苦于没有机会。

司马昭也想除掉曹髦,只是找不到借口。

就这样,司马昭和曹髦相互提防,面和心不和地相处了五年。

到了公元260年五月,曹髦忍无可忍,命令皇宫戒严,卫士全副武装,准备等司马昭哪天入宫朝觐时,将其做掉。

但不料,曹髦的计划遭身边近臣告密,被司马昭知道了。

五月戊子夜,(曹髦)使冗从仆射李昭等发甲于陵云台,召侍中王沈、散骑常侍王业、尚书王经,出怀中黄素诏示之,戒严俟旦。沈、业驰告于帝,帝召护军贾充等为之备。天子知事泄,帅左右攻相府。——《晋书·文帝本纪》

司马昭知道曹髦的计划后,有意思的来了。

按照大众的印象,这场火拼是曹髦挑起的。

比如《三国演义》中,就是这样的描绘的:

司马昭得知曹髦写《潜龙诗》讽刺自己,勃然大怒,带剑上殿,羞辱曹髦。

受了一番羞辱,曹髦也忍无可忍,决定率宫中的几百御林军与司马昭火拼。

结果曹髦刚出宫门,就碰上贾充引数千铁甲禁兵,呐喊杀来。

而让曹髦没想到的是,贾充身边的成济还是个愣头青。二话不说就刺死了自己。

整个事件的过程,给人的一种感觉是曹髦很鲁莽,成济更鲁莽,完全没有脑子。

可按照史料记载,大众关于曹髦主动带兵挑战司马昭的印象,其实是错的。

比如《汉晋春秋》和《魏晋世语》中,就详细记载当时的火拼过程:

沈、业奔走告文王,文王为之备。······文王弟屯骑校尉伷入,遇帝於东止车门,左右呵之,伷众奔走。——《汉晋春秋》

高贵乡公之难,以掾守阊阖掖门,司马文王弟安阳亭侯干欲入。干妃,伟妹也。长武谓干曰:“此门近,公且来,无有入者,可从东掖门。”干遂从之。文王问干入何迟,干言其故。参军王羡亦不得入,恨之。——《魏晋世语》

王沈、王业把曹髦的计划告诉司马昭后,曹髦还未行动,司马昭那边就先下手了。

等到曹髦知道后,他这时候有两个选择。

一是像曹芳那样,认怂,任司马昭宰割。

二是为了尊重,杀出皇宫,与司马昭拼!

我们知道,曹髦的性格颇似曹操,他不想忍辱偷生,便选择了火拼。

可是,当曹髦带兵刚走到宫门口时,司马昭的弟弟司马伷就已经带着人马进入皇宫,并在宫里的止车门与曹髦迎面相遇。

司马伷前来,目的很明确,就是把曹髦堵回去。不让他出宫。

曹髦为了冲出皇宫,随即又转到东掖门。

而当时,除了司马伷外,贾充和司马昭的另一个弟弟司马干、参军王羡也带人来了。

只不过,他们被满宠的孙子满长武挡在了阖闾宫门之外,被迫绕道东掖门,而曹髦此时已经到了东掖门,双方正好碰面,这才给人一种曹髦先动手,司马昭被迫迎战的错觉。

所以说,整个事件过程,其实是司马昭先下手,曹髦属于是被迫迎战。

说到这里,有个问题。

为什么曹髦一定要杀出宫外?他就在宫里等司马昭来了,再找他火拼不行吗?

不行!为什么不行呢?

因为曹髦的兵少,才几百人。如果在皇宫内火拼,他必输无疑。

但如果曹髦能冲出皇宫,把事闹大,闹得天下人皆知,逼迫士族站队,那事情的结果可能就有转机了。

这就跟当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权,用兵变方式强迫大家站队是一样的道理。

司马懿不政变,大家都不会吭声。

但司马懿做出行动后,马上就有太尉蒋济等人站出来支持他。

并且,如果曹髦真能迎头撞上了司马昭,他在混战中还有干掉司马昭的可能。

比如按照《晋书》的记载,曹髦领兵与贾充的兵马火拼时,亲自用剑拼杀,并扬言有敢动者灭族。小兵们担心伤了曹髦会被灭族,都准备逃跑。

所以说,曹髦在关键时刻冲出宫去,其实是一步好棋,这远比他认怂,留在宫里等司马昭来收拾自己靠谱。

只不过,成济这个二愣子,居然在大庭广众之下,把曹髦杀了。

那么,成济为什么敢杀曹髦呢?他当时又是怎么想的呢?

这个问题,我们不是成济肚子里的蛔虫,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

但需要注意的是,成济的职务是太子舍人。

根据曹魏的官制,太子舍人的上级领导是少府或光禄勋,不是中护军。

成济作为太子舍人,他为什么要去请示不是自己上级的中护军贾充呢?

这明显就说不通嘛。

所以我个人觉得,成济杀曹髦,原因或许很简单,就是他想政治投机,通过杀曹髦来获取司马昭的青睐。让自己平步青云。

而贾充因为是司马昭的心腹,成济可能认为贾充的建议,就是司马昭的意思。

于是,他就去咨询贾充。

注意,是咨询,并非请示。

贾充用不着自己亲自动手,当然是建议成济杀了曹髦。

成济得到贾充的建议后,认为稳了,便果断杀了曹髦。

只不过,成济没想到曹髦死后,影响会那么严重。司马昭会受到那么大舆论非议。搞得司马昭非常被动。

而让成济最没有想到的是,司马昭会卸磨杀驴,用自己家族的人头平息非议。

怎么说呢,“保证”这种东西,最不靠谱。

更何况,司马昭还没给成济什么保证。

做人,还是要脚踏实地的。不要总想着走捷径。因为走捷径,意味着风险也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