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内阁首辅最差劲的是谁?

内阁首辅从来都是个苦差事,尤其是到了中晚明时期,累死了张居正,逼死了夏言,简直不是人干的事情。要说最差劲的内阁首辅,我觉得是申时行。

申时行这哥们是怎么当上内阁首辅的呢?不是靠他的努力竞争得来的,而是他前面排着的几个要么回家丁忧了,要么死了,一不小心就轮到他了。

那么申时行的内阁首辅是怎么被撤掉的呢?因为他想做和事佬,结果搞得皇帝不待见他,言官们要宰了他,两边不讨好的情况下,他害怕被人给宰了,就逃回老家了。

这么一个内阁首辅,怎么可能管理好这个国家呢?难怪万历朝被称为明朝实际灭亡的朝代,首辅都这么无能了,何况其他人呢?

申时行能成为内阁首辅,纯粹是一个愚蠢的意外。

看过《大明王朝1566》的朋友,一定会觉得,争夺内阁首辅,是一件要命的事情。徐阶在严嵩身边熬了几十年,才算是熬出了头,可是没两年功夫就被高拱给怼下台了。

高拱好不容易在万历初年过上了好日子,成为了内阁首辅,却因为张居正和太监冯保串通,结果这屁股还没坐稳就被赶下台了。

张居正坐上了内阁首辅的位置以后,那叫一个战战兢兢,大权始终牢牢掌握在手里,就算要回家丁忧,他都选择夺情留任,就是担心离开以后再回来就没他什么事儿了。

然是时内阁权积重,六卿大抵徇阁臣指。诸大臣由四维、时行起,乐其宽,多与相厚善。四维忧归,时行为首辅。余有丁、许国、王锡爵、王家屏先后同居政府,无嫌猜。---《明史》

因此能够当上内阁首辅,势必是要经历刀山火海,油锅上走一遭的。可是申时行不同,他绝对是大明王朝所有内阁首辅里的一个意外。

张居正还活着的时候,曾经将老好人申时行弄进内阁,为什么?因为一来他是状元出身,二来他不会说不。张居正的任何指示,申时行都会表示赞成。弄这么一个人进入内阁,就是为了充门面的,别误会,就是充个数而已,没打算重用您。

张居正挂了以后,内阁成员还剩下吕调阳、张四维、马自强和申时行4个人。这个时候申时行的骚操作出现了,吕调阳岁数太大了,所以压根就不来上班打卡,相当于吃空饷的状态,查起来,内阁单位估计还会说他好像来打过卡,不久吕调阳就挂了。

马自强也好不到哪儿去,牙都掉光了才进入内阁,没多久就躺尸了。张四维是个办实事的人,可是张四维他老爸在老家去世了,他可不敢像张居正那样夺情,因为会被口水淹死。

于是张四维就回家丁忧了,申时行摸摸脑袋,这是什么情况?排名最后的申时行莫名其妙地就成了内阁资历最老的成员,他不做首辅谁来做首辅?

于是乎申时行就这么成为了内阁首辅,什么斗争都不需要,前面的老前辈们死的死,丁忧的丁忧,申时行毫无障碍地成为了大家梦寐以求的内阁首辅。

天天上朝就为了跟言官们吵架,申时行真够可以的。

其实当时内阁就申时行一个人,所以他既是阁员又是首辅。为此万历又给内阁添加了4名成员,他们分别是:余有丁、许国、王锡爵和王家屏。

这四个人很有意思,王锡爵这个人本来是御史们推荐入阁的,目的就是为了制衡申时行,毕竟申时行是张居正提拔上来的,御史和张居正势不两立。

可是没想到王锡爵一进入内阁,就各种马屁拍了起来,完全失去了对手的立场,御史们一脸懵逼,原来他们忘了王锡爵和申时行那是同一榜的进士,申时行是那年的状元,王锡爵是那年的榜眼,属于同学关系。许国也是申时行的铁杆。

至于余有丁和王家屏没什么靠山,也只能听命于申时行。这算是一副好牌了吧?绝对是两个王家四个二的牌面,按理说谁也不会把这副牌给打个稀巴烂,但是申时行却不一般。

过去张四维广开言路,各种处置那些依附于张居正的官员,申时行表示这么做不行。可是等他做了首辅以后,为了讨好大部分官员,居然也奔着张四维的办法去做了。

广开言路是好事,可是让申时行没想到的是,这帮御史们喷人的本事实在是太大了,总是把申时行和张居正扯在一起。结果忍无可忍的申时行公开和这帮御史唱起了对台戏。这是一个首辅大臣该做的事情吗?

结果当时的状况就是,一上朝以申时行为首的内阁大臣们,和御史言官们便开始吵架,一直吵到下朝为止。估计当时内阁每天的工作就是整理吵架的素材,我总算知道万历为什么后期不愿意上朝了。

首鼠两端,吓得申时行迈起了小碎步跑路回家。

万历的长子是朱常洛,但是他喜欢朱常洵的母亲郑贵妃,所以想要立福王朱常洵做太子。这件事他也曾经有意无意地透露给申时行。

申时行明白以后,便打算支持万历的做法。可是群臣们不答应,他们是坚决反对废长立幼的,所以申时行又怕得罪群臣。

为此申时行想了一个首鼠两端的办法,他在大臣们跟前跟他们保持一致,到了万历跟前又笑呵呵地赞成万历的看法。

这本来也就能够相安无事地过下去了,此后申时行一直在大臣和万历之间保持平衡,尽量想要把首辅大臣的工作干好了。

结果还是出事了,当时申时行正在外地度假,许国负责主持内阁事务,他和群臣商议以后,决定给万历上书,让他给朱常洛办册封仪式。

时行密上封事,言:“臣方在告,初不预知。册立之事,圣意已定。有德不谙大计,惟宸断亲裁,勿因小臣妨大典。”于是给事中罗大纮劾时行,谓阳附群臣之议以请立,而阴缓其事以内交。中书黄正宾复论时行排陷同官,巧避首事之罪。二人皆被黜责。御史邹德泳疏复上,时行力求罢。---《明史》

可是内阁首辅始终是申时行啊,所以许国就自作主张地把申时行写在了联合上书的最前面。申时行得知以后,立刻给万历写了一封密疏,表示自己在度假,啥也不知道,册立太子的事情皇帝您自己看着办,不要被那帮小人所影响了。

如果只有万历知道这件事,那也就算了,可是万没想到,申时行的这道密疏居然被公开了。这还得了?天下大臣都是小人,只有你申时行是大人物是吗?

大家愤慨于申时行首鼠两端的态度,更有血气方刚之人,扬言要宰了申时行。申时行压根就不敢回内阁啊,只好上书表示辞职回家了。

总结:谁出卖了申时行?

申时行的确是被出卖了,他给万历的密疏,怎么会泄露出去呢?按道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首辅给皇帝的密疏,一般人还真的不敢看。

我认为唯一的可能,那就是万历皇帝在收到群臣的上书以后,迫于压力,只好卖了申时行。申时行到死估计都不明白,为什么会泄密。

参考资料:《明史》

明朝内阁首辅最差劲的是谁?

不请自来,我是不爱长篇大论的文史并蒂,谈一谈我的观点。

1、如果按能力来排的话,我认为最差劲的是万安,作为明朝为数不多靠后宫女子上位的男人,此人能力确实不咋地,“纸糊三阁老”、“万岁相公”非常符合他的气质。

2、如果按人品来排的话,我认为最差劲的是严嵩,此人人送外号“钱痨”,整个大明王朝就没有他不敢贪的钱,什么败坏朝纲、陷害忠良、卖官鬻爵、欺上瞒下,只要你能想到的坏事,他基本都干过。

3、如果按忠诚度来排的话,我认为最差劲的是徐有贞,此人是“夺门之变”的策划者,也是民族英雄于谦被杀的始作俑者,他眼里只有自己官位,没有大明的江山。如果没有他,明朝的历史可能会改写很多。

4、如果按上位方式来排的话,我认为最差劲的是张居正,张居正为了上位,先是联合同窗好友高拱挤走了自己的老师徐阶,而后又联合太监冯保挤走了高拱,手段算不得光明。虽然每个人的上位都充满血腥,但是拿老师和好友开刀的也不多。不过担任首辅后,张居正的改革还是颇有成效的。

5、如果按存在感来排的话,我认为最差劲的是许彬,此人只因替朱祁镇写了一份《罪己诏》而得到赏识,后来在“夺门之变”中向石亨推荐了徐有贞,徐有贞下台后,升起为内阁首辅,仅仅一个月就又罢免了他,在内阁首辅这个位置上毫无存在感。

6、如果按下场来排的话,为人最差劲的是曹鼐,此人科举状元出身,又深得“三杨”赏识,本是前途无量,结果陪着朱祁镇亲征,在“土木堡之变”中被蒙古斩杀于战场,成为明朝唯一一个死在战场上的内阁首辅。

明朝内阁首辅最差劲的是谁?

明朝内阁最差劲的首辅,印象中明宪宗时期,有个叫陈文的,短暂担任过内阁首辅,此人行事卑劣,名声极差,又爱打击报复,政绩平庸,死后还得一身骂名,明史用“鄙猥”二字来形容他,足以见其人品。

宪宗朱见深,脾气好,大度,比较仁慈的一位皇帝。

陈文,本是个大好青年,当年的科举榜眼,进翰林院,后升为侍讲学士,有文采,官场混得开,运气还极好,当朝内阁首辅高谷喜欢这小子,想历练他,举荐他为云南右布政使,当时贵州、云南、广西、广东等地因为自然灾害,闹了很多民变,陈文作为云南右布政使,不但积极为军队补需,还整顿了当地矿业、来往贸易,官商皆称赞。,于是陈文资历好,有文采,有能力,在官场小有名气。

图为现存邓州花洲书院的李贤墓碑。

明英宗时期,陈文再次被内阁首辅李贤举荐,正式进入内阁,可能陈文的官路太顺畅,也可能性格问题,进入内阁后陈文飘飘然,到处行小人之事,他先入大太监王纶一伙,转手将密谋太子之事透露给首辅李贤,又对自己好友钱溥落井下石,李贤因丁忧归家,不久也去世了,陈文接任内阁首辅,终于露出獠牙,不但在朝内排除异己,逢人便说“我不是李贤推荐的”,啪啪打脸。

《明史》说他“及居宫端,行事鄙猥。既参大政,无所建明”,好像在任期间就主持修了本《英宗实录》,没两年陈文也死了,礼员拟上谥号庄靖,不是什么好谥号,就是不好不坏比较平庸的意思,结果众多官员反对,要求撤销,宪宗因为面子问题,最后还是给了,陈文任首辅2年,政绩没有,还得一身骂名。

明朝内阁首辅最差劲的是谁?

历史上普遍认为,明朝最差劲的首辅,是成化年间当了十年首辅的万安。之所以说他是最差劲的首辅,体现在以下几点。

(万安画像)

一是万安靠攀附权贵上位。万安姓万,他与明宪宗朱见深的宠妃万贵妃其实并没有什么关系。但他自称是年轻的万贵妃的侄儿,攀上这层关系当了首辅。

二是万安没什么真才实学。当他见到皇帝的时候,就只会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什么事也做不来,他也从来不做。

三是万安纵容明宪宗玩乐。明宪宗上台后,几乎不出来见朝臣,也不理朝政,只顾在宫中玩乐。而作为首辅的万安,不但不劝说明宪宗勤政,反而还经常向明宪宗进献春药和房中术,纵容其玩乐。

就是这样一个人,连当时的人,都称呼他为“纸糊阁老”“万岁阁老”,可是,他居然能在内阁首辅的宝座上呆十年之久,这还不算最差劲的首辅吗?

不过,我想说的是,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不应该是片面的。虽然《明史》对万安这个人做出非常负面的评价。但是《明史》本身是清人写的,其倾向性问题,历来被人诟病得比较多。而我们今天在讨论万安这个人物的时候,更加不能够只是全盘接受《明史》的观点,而是应该站在今天的立场上,有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照立场。

(明朝党争,图取其意)

如果这样来看万安这个人,实际上,我们会发现,对万安还可以有另外的解读。有哪些解读呢?

一、和。

在整个明朝的政治生活中,“党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这种“党争”,几乎贯穿了整个明朝两百多年的历史,而且愈演愈烈。明朝最后阶段,在军队力量强大的情况下,竟然被农民起义和后金入侵给灭掉,与“党争”太厉害不无关系。甚至当时出现这样一种尴尬的情况,在阉党一党专政的时候,后金和农民起义都没能形成气候。而崇祯皇帝把阉党镇压下去后,明朝却迅速就被打败了。

明朝之所以出现“党争”非常厉害的情况,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朱元璋在加强中央集权的时候,取消了宰相职务,由皇帝直接领导六部。但是这样一来,势必会增加皇帝的负担。如果是朱元璋这样勤政的领导,自然没有问题,但皇帝勤政的本来就不多,再加上他们受到的约束很少,因而更容易怠政。

于是,后世又实行内阁制,选拔官员进入内阁,帮助皇帝干事。其中一个人是内阁的主持,被称为“首辅”。不过,首辅的权力和宰相是有很大区别的,他的权力并不大。因此,内阁的所有人,必然都会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或者为了维护自己集团的利益,与别的内阁成员斗争。这样一来,朝廷里的“党争”,自然就变得非常激烈。

但是我们看到,在万安担任首辅的成化年间,虽然明宪宗朱见深经常躲在宫中享乐,不出来主持工作。但是,整个明朝却没有出现比较激烈的“党争”,应该说,万安是有贡献的。

(明宪宗画像)

二、养。

成华年间,皇帝朱见深常年不出来见大臣,但是整个朝廷却没有出现什么大事,整个国家也是国泰民安,应该说,与万安的执政理念是一定关系的。

历史上说万安不学无术,但是他并不是靠裙带关系上位的,而是通过科举考试入仕的,而且是后来才攀上了万贵妃。这说明,万安并不是不学无术,是有本事的。而他之所以还要那样做,与他的执政理念有关。

古代社会属于农耕经济,发展农耕经济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办法,就是“休养生息”,也就是对民间不干涉不劳役,放手让他们种庄稼,放手让他们生孩子。如果政府能做到这一点,整个国家就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文景之治”就是这样一个成功的经典案例。

成华年间,明朝的国际环境相对来说是比较好的。瓦剌在与蒙古大战以后,陷入了内乱,无力再入侵明朝。同时,之后的蒙古小王子达延汗还没有崛起,因此明朝并没有太突出的国际矛盾。同时,明末由于地球小冰期引起的严重自然灾害还没有发生,因此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风调雨顺的。

有了这样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如果统治者头脑发热,或者大兴兵戈发动战争,或者大兴土木搞大型工程,那么,老百姓依然不能得到安宁。

万安在大臣们向明宪宗提建议的时候,立刻跪在地上,大呼“万岁万岁万万岁”,阻止其它阁臣们说话,就是一种不愿意兴师动众的表现。

(万贵妃剧照)

三、安。

万安这样的官员,在中国古代是非常典型的,也算是古代官员中的大多数。他们进入官场以后,奉行一种“安”的哲学,也就是万事讲中庸,左右逢源,把各方面的关系搞好,尤其是对皇帝忠心耿耿。皇帝需要什么,就投其所好。同时也不揽权,不独裁,不当出头鸟。还有一点,他们不贪腐,不拉帮结派搞“党争”。他们这样做,能保证自己一生平稳,安然到老,安度晚年。

这样的做法,其实已经形成了一种古代特有的“官场文化”,五代时期,有个叫冯道的官员,依靠这种文化,当了“四朝十帝”的宰相。万安也依靠这种文化,最终安全着陆,度过了他平安的一生。

当然了,我们这样解读,并不是要洗白万安。不过,万安的身上,确实有非常多的值得我们现代人研究甚至是借鉴的地方。

(参考资料:《明史》《万历野获编》等)

明朝内阁首辅最差劲的是谁?

1.万安,2.张璁,3.严嵩,4.沈一贯,5.温体仁,6.周延儒,7.张四维,8.李春芳,9.焦芳,10.魏藻德。

明朝内阁首辅最差劲的是谁?

明太祖朱元璋平民出身,曾隐迹于寺庙为僧,然而却能翦除各方强敌,开国立业,何其威风豪壮!时至明末,崇祯帝朱由检临危受命,如履薄冰,力图挽明厦于将倾,到头来竟被昔日驿卒打败,身死人手江山易主,又是何其凄惨悲哀!“诸臣误我”,这是崇祯帝大势将去时的一声哀叹,细思不无道理。在“误君误国”的诸多臣子中,时任文渊阁大学士、明朝内阁首辅,也是有明一代最后一位内阁首辅的魏藻德赫然在列。

明朝大学士、内阁阁臣向来是才学兼备、文采出众之人,这位内阁首辅魏藻德自然也不例外,他出生于万历年间,崇祯十三年状元。崇祯年危机四伏,内忧外患频仍,魏藻德以上陈用兵之事,颇有见地而又与崇祯帝心意相合而被重用。然而就是这么一位学识过人的朝廷重臣却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即德不称才。

“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魏藻德这位“万人之上”的明帝国第二位掌握实权之人,用自己的人生演绎了德行欠缺的祸患。平日里高谈阔论滔滔不绝,极尽谄媚之能,择善言上陈,蒙蔽崇祯帝至深。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大顺军兵临城下,山雨欲来,北京城内人心惶惶,岌岌可危。

崇祯帝深为魏藻德平日里展现的谋略学士折服,危急关头委以重任,下诏加其为兵部尚书、工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成为新一任内阁首辅,希图魏藻德力挽狂澜,驱退起义军。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魏藻德第一次经受考验,就原形毕露。他与前臣于谦的差距,何止十万八千里!

魏藻德被询问退敌之策,却是浑身战栗,一语不发,与往日的善辩跋扈形成鲜明对比。无论崇祯帝如何质问,他始终保持沉默,形同身外之人,崇祯帝气恼不已,一脚将龙椅踹翻。崇祯帝筹集军饷,资备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部,欲调所部进京勤王,无奈国库空虚,只能发动群臣各自出资襄助。魏藻德身为首辅,当此国难理应无所保留,尽献平日所捞“油水”,谁知他只是做个样子,带头“演戏”。

情况危急,后宫皇后妃嫔尚且捐出自己的胭脂钱,变卖首饰充当军饷。魏藻德品德卑劣,妄图保留巨额资财,跳到李自成怀中继续享用。殊不知,覆巢之下无完卵,费尽心机到头来却是人财两空,徒留悔恨。

“上梁不正下梁歪”,内阁首辅装傻充愣,大臣们也各自打着自己的算盘。三月十九日,崇祯帝大势已去,京城正式沦陷。魏藻德等一干重臣被俘,被大顺军关押,严刑拷打求取资财,魏藻德按要求缴纳十万两黄金才暂时得以免受皮肉之苦。他主动请降,进入幕府发挥“余热”,被闯王以“背恩负义”之名无情拒绝。

在起义军看来,魏藻德虽有满腹经纶,却没有品德,无异于一条走狗,遂下定决心尽数取得魏所藏私财后除之。缴纳规定的资财后,魏藻德仍不得脱,只好供出家财藏匿之所,据说其府邸之下铺了满满一层黄金白银。足可见国之蠹虫,其祸甚巨。家财散尽还是没能躲避灾祸,李自成下令将投降官员斩首,以永除后患。

临刑前,魏藻德高声感叹自己有负皇恩乃至有如此下场,悔不当初,倘若崇祯帝泉下有知,必然解气不少。他死后,儿子也被严刑拷打致死,如此下场不可谓不凄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