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和刘宋之间有个桓楚,为什么正史没列入?

桓温是东晋权臣,他活着的时候,一天到晚想着要取代东晋,建立自己的王朝,可是一直下不了这个决心。他还比不上曹操,曹操好歹加九锡称魏王了,可他连九锡都没加上。

谢安天天在朝中拖延桓温加九锡的时间,结果把桓温给活活拖死了。桓温死了以后,他儿子桓玄就很不高兴了,本来有机会做皇太子的,现在连个王爵都继承不了。

长大以后的桓玄,因为桓温曾打算造反的原因,所以总是被东晋朝廷所怀疑,能做的官也都是一些不沾权力的小官。

不过桓玄的父亲桓温和叔叔桓冲常年在荆州地区有威望和人脉,这也就成了桓玄发家致富的基础了。在王恭与朝廷丞相司马道子之间闹掰了以后,桓玄果断霸占了荆州,成为了一方诸侯。

这个时候他不光要做地方上的诸侯,他还想着称帝。于是在除掉司马道子、司马元显和刘牢之等人以后,桓玄开启了自己的篡位之路。

在夺取东晋朝廷控制权以后,他将本族的兄弟们各自封为地方上的封疆大吏,自己独掌朝中大权,俨然成为了另一个曹操。

此后他完成了父亲桓温没有完成的梦想,加九锡,封楚王,建立了桓楚王国。随后更是废掉了晋安帝,自立为皇帝,建立了桓楚政权。

桓玄遇上了人生宿敌刘裕。

刘牢之是被除掉了,北府兵也成了一个摆设,但是部分北府兵的将领其实还没有气馁。尤其是刘裕,依旧有恢复北府兵的想法。

在桓玄称帝以后,刘裕带兵在京口地区起义,招纳了不少北府兵的旧部。他的老上级刘牢之是被桓玄给害死的,所以他跟桓玄之间必然是有深仇大恨的。

再加上桓玄篡夺了东晋的江山,刘裕骑兵讨伐桓玄就有了名义。刘裕先攻占了京口和广陵,将这里的桓家将领都给宰了。随后带兵进军建康。

当时桓玄也比较紧张,他任命桓谦为征讨都督,前去与刘裕决战。可惜前锋部队在与刘裕交战时几乎全军覆没,显然桓玄的人马是打不过刘裕的。

这个时候桓玄想了个馊主意,居然让一帮道士做法来对付刘裕,这简直是昏了头的招数,要是做法真的有用,曹操敢随便挖掘汉朝的陵墓吗?

做法没用以后,桓玄又集结了两万人马来对抗刘裕,刘裕这边鸡贼啊,他先故作疑兵,导致桓谦停滞不前,此后又以北府兵名将的身份震慑住了桓谦手下的那些将领,这些人昔日很多都是北府兵的将领,他们知道刘裕有多厉害。

裕率义军至竹里,玄移还上宫,百僚步从,召侍官皆入止省中。赦扬、豫、徐、兖、青、冀六州,加桓谦征讨都督、假节,以殷仲文代桓脩,遣顿丘太守吴甫之、右卫将军皇甫敷北距义军。裕等于江乘与战,临阵斩甫之,进至罗落桥,与敷战,复枭其首。玄闻之大惧,乃召诸道术人推算数为厌胜之法。---《晋书,桓玄传》

因此这一战刘裕彻底击垮了桓谦的人马,桓玄得知以后,知道健康大业不保了,所以就带着士卒们西逃去了。

桓玄西逃以后,其实他的江山基本就保不住了。本来地位就不稳,又加上不断更换战略要地,自然是落得败亡的下场了。

桓楚政权只存在了3年,算是东晋的一部分。

桓玄在登基称帝的时候,并没有对东晋皇室斩尽杀绝,这可能是他的失误,也可能是一种战略构思。尤其是桓玄没有宰了晋安帝,所以很多东晋的大臣和宗室们,都还抱有复国的希望。

语其所亲云“恐己当死,故与时竞”元兴中,衡阳有雌鸡化为雄,八十日而冠萎。及玄建国于楚,衡阳属焉,自篡盗至败,时凡八旬矣。其时有童谣云“长干巷,巷长干,今年杀郎君,后年斩诸桓”其凶兆符会如此。郎君,谓元显也。---《晋书,桓玄传》

这就是桓玄做事不够干净的结果,当时晋安帝还是有一定号召力的。所以在桓玄兵败如山倒的时候,大家想着的不是如何帮助桓玄恢复江山,而是想着如何帮助晋安帝重新夺回帝位。

毕竟东晋皇帝在位,那么东晋这帮士族大臣和宗室大臣们的地位都能够得到保障。如果是桓玄在位的话,一切就要重新去平叛了,这帮人心里可没有安全感。

因此桓玄被杀了以后,桓楚政权就立刻被东晋给取缔了,大家对东晋还是有感情,这是没办法的事情。

而且桓玄的桓楚政权只存在了3年时间,地盘也没有东晋王朝大,这期间东晋王朝等于是没有中断过,所以他们在历史上的地位自然是没有东晋王朝高的。

桓楚政权是东晋的一部分,所以无需另外作史。

东晋王朝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王朝,因为从司马睿建立东晋开始,其实皇帝就没什么实权,军政大权一直都在权臣手里,一时间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说的就是王导之流。

后来又有旧时王谢堂前燕,说的谢就是谢安这一族。此外桓温、王恭等人,一直都是觊觎皇位的权臣。因此整个东晋一百来年,全部都是权臣执政期间。

任何一个时期,其实都可以拿出来算作一个权臣时代,桓玄建立的桓楚政权,只是这众多权臣时代中的一个。

他虽然建立了政权,但是政权存在时间短。相反那些士大夫能够长达百年将家族立于不败之地,反倒是比桓玄更加厉害。

因此我认为桓楚政权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取代东晋,因为如果这算是取代的话,那么东晋从建立开始就一直在被人所取代。

桓楚政权在东晋王朝内部建立,也在东晋王朝内部灭亡。所占据的时间也是东晋王朝的一部分,甚至连朝臣、贵族都跟东晋王朝一样,所以桓楚政权没有必要另外作史。

总结:相比而言,还是刘裕厉害点。

刘裕在击败了桓玄以后,逐渐平息了东晋内部的叛乱,将东晋重新拉上了正轨。他甚至带兵北伐,一路打下了长安,大有恢复中原的迹象。

可惜这个时候他的首席军师刘穆之死了,为此他只能赶回去提前称帝。刘裕号称是皇帝杀手,这辈子至少杀了六个皇帝,桓玄舍不得杀的晋安帝也死在了他手里。

可见刘裕这种杀伐决断的人,才能建立大业。桓玄毕竟是有些优柔寡断了,光靠家族的基础,是很难建立大业的。

参考资料:《晋书》

东晋和刘宋之间有个桓楚,为什么正史没列入?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桓楚政权,东晋末年篡晋自立的一个短命政权,算是东晋灭亡前的一次预演。其虽昙花一现,世人多不知,但其建立者桓氏家族却大有来头,不可一世。

桓温未遂,桓玄得逞(谢安)

桓楚政权存在于公元 403 至公元 404 年,因其建立者为桓氏家族的桓玄,国号为楚,史称为」桓楚」。

为啥要配一张谢安的图?这里还要从桓玄的父亲桓温说起。所谓「桓与马,共天下」,桓氏与司马氏共享天下,,可见桓氏在当时的势力与影响力。

桓温作为桓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攻灭成汉,多次北伐,名声大振,势倾天下。把持朝政,升为丞相,还桓温有篡位之心,在谢安等人的谋划和压制下,桓温被活活熬死。

桓温死后,其子桓玄继续他父亲未办成的事业。于公元 403 年 12 月,篡晋自立。

短命桓楚,半年而亡

桓玄建立桓楚登上皇帝宝座后,骄奢淫逸,荒淫无道,饮酒作乐。天下人逐渐怨声载道,民心思变。

北府兵的著名将领刘裕率领刘毅,何无忌,刘道规举兵反桓。攻京口,斩徐州刺史桓修。克广陵,斩青州刺史桓弘。后又大败桓谦,卞范之部队,桓玄被迫撤出首都建康,逃往荆州。

桓玄在逃亡途中,编写所谓起居注,总结与刘裕对战的经历。自吹自己算无遗策,都耐部下作战不力,不听调度云云,还将这份起居注宣扬远近。只可惜他只在纸面上总结,而真正的御敌之策却没有任何时效,最终兵败被杀。

桓租玄从当皇帝到被杀,不过半年时间。虽然后来桓谦,桓振等也相继称帝,几年后才被彻底剿灭,但已经翻不起什么大浪来了。

十六年后,天下再变(宋武帝 刘裕)

攻灭桓玄,匡扶晋室的大功臣刘裕,在 16 年后,即公元 420 年,建立刘宋政权。晋朝彻底灭亡,中国自此进入南北朝时代。

刘裕是楚元王刘交的二十二世孙,刘交为刘邦之弟。曹魏篡汉,司马篡魏,刘裕废晋,历史总算又回到了刘氏的手中。

东晋和刘宋之间有个桓楚,为什么正史没列入?

主要是桓楚太短命了,在历史上缺乏存在感。

东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比较憋屈的朝代,对外有五胡乱华,北方的中原大地被胡人占了,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自己只能是偏安于江左,无力恢复中原。对内则是权臣作乱,由于东晋皇室乃是南渡而来,属于外来户,掌控能力一般,不得不依靠江左的世家大族帮助巩固权力,这也就造成了东晋王朝门阀作主的尴尬局面,王谢袁萧等大家族,轮番上阵,争权夺利。

而在门阀士族的权力争斗中,小家族的出身的桓温成为了最大赢家。桓温所在的桓氏家族,在东晋门阀中,实力一般。虽然出过江左八达桓彝这样的名士,但其底蕴较弱,无法与王谢这样的大家族相提并论。

直到桓温的横空出世,此人少年便有壮名,十八岁单枪匹马,手刃杀父仇人的事迹更是名动天下。后来桓温娶公主,当驸马,又在军旅之中得到外戚庾翼的赏识,仕途通顺,一路荣升,最终出镇荆州,成为东晋王朝镇守一方的大将。

当然,这对于桓温来说仅仅只是开始。出镇荆州之后,桓温先是通过攻灭成汉,平定蜀地,建功立业。随后又在朝堂之上斗垮殷浩,由此成为东晋朝堂之上最具话语权的人物。

后来,大权在握的桓温,通过三次北伐,在朝堂内外彻底的确立自己的权威,就连东晋皇帝的废立,也仅在其一念之间。当初桓温第三次北伐失败,朝中反对势力蠢蠢欲动,桓温直接带兵入宫,废黜掉皇帝司马奕,另立会稽王司马昱为帝,以此来为自己立威。

由此可见,当时桓温的权势,在东晋朝堂已经到了可以只手遮天的地步,就连谢安这样有着顶级门阀为后盾的国之柱石,都只能是暂避其锋芒。

当然了,谢安也很厉害,正是由于他的存在,使得一直心有异志的桓温不敢轻举妄动,最终至死也没敢篡位。

值得一提的是,桓温虽然一生没能完成称帝梦想,但桓氏家族却因为他成长为东晋的世家大族,为后来的桓玄篡位打下了基础。

桓玄是桓温幼子,桓温去世之时,他才四岁。然而估计桓温也没有想到,二十年后,这个小孩竟然踏着他的脚印,一步步走上了顶峰。当年桓温去世,虽说桓氏家族没有被清算,但是由于桓温之前的作为过于犯上,所以朝廷对于其家族颇有忌惮,将其权力尽可能限制在封地,桓玄也因此无法像其他世家大族子弟,早早的就走上仕途。

桓玄都快三十岁了,却只能在一个小地方当太守。当时桓玄因为不得志,甚至都已经辞官,回封地当自己的贵族公子去了。然而,桓氏毕竟是世家大族,底蕴深厚,是桓玄的最大资本。后来东晋王朝内乱,桓玄因为家族势力受到拉拢,左右逢源之下,一步步攀升,最终出镇荆州,重新走上了当初父亲桓温的道路。

当然,相比于桓温因军功的入主朝堂不同,桓玄在荆州时就已经公然和朝廷搞对抗,最终率兵攻入建康,以强硬手段拿下东晋大权。

当时的桓玄已经时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所以桓玄也不墨迹,他效仿历代篡位前辈,先是进位为楚王,裂土封国,然后加九锡,又加车马仪仗及乐器,走完了禅让的一系列流程。最后接受晋安帝禅让,登基称帝,改国号为楚,是为“桓楚”。

从理论上讲,桓玄是按照正规流程,接受东晋皇帝禅让而称帝建国的,有着东晋皇室的法统,应该算是东晋王朝的传承。即和曹魏这些政权一样,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之一。

但是,在一般的朝代划分中,桓楚是不被承认的。因为其存在感实在太低了,桓楚建国仅仅三个月不到,就遭到了刘裕率领的北府军讨伐,仅仅数日,便被赶出了建康,桓楚政权宣告结束。从晋兴宁二年十二月到三年三月,桓楚政权也就存在了三个月,堪称中国历史上最为短命的朝代。即使是算上桓玄最后兵败身死,也就半年的时间。

这样的存在时间,基本上就是刚成立就灭亡了,根本没能建立起有效的统治。人家王莽的新朝,好歹还实行了一段时间的托古改制,你这桓楚什么都没做就没了,着实有些说不过去。

此外,桓楚政权本质上是桓玄叛乱夺权所建立的,虽然有着禅让等正规流程,但是在东晋统治范围内却没有得到普遍认可。尤其是禅让退位的晋安帝司马德宗,后来又重新坐上了地位,恢复了东晋王朝的法统。这意味着之前的禅让被推翻了,更不被承认,那么桓楚政权自然不能算是正规的改朝换代了。

这与历史上的候汉政权其实性质差不多,当初侯景叛乱,在建康接受梁帝禅让,建立候汉政权,名义上取萧梁而代之。但是萧梁其实并没有灭亡,仍然在和侯景军队战斗,并且最终灭掉了侯景,恢复了萧梁的正常统治。

从实际角度而言,不管是侯汉还是桓楚,那都是一次叛乱而已,不将其列入正统朝代也说得过去。当然,桓楚毕竟存在过,而且有着正规手续,不能完全忽略。所以,对于历史上这种朝代,史学界通常会在其前面加上一个“伪”,以表示其名不副实。

东晋和刘宋之间有个桓楚,为什么正史没列入?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因为桓玄是臣子起兵造反而篡夺皇位,而且从当时的史料来看,他的篡晋后一番乱政,是不得人心的,这也是为什么他从篡晋到身死也就满打满算两年时间。这样一个政权自然是不会列入正史的。正史的把这件事叫做“桓玄之乱”!

下面我就详细说说这次叛乱:

一、东晋朝廷的乱象

淝水战后不久,东晋上下内外协和的局面不幸消失了。太元八年(383 年)八月,在宰相谢安命将出师的时候,又命琅邪王司马道子录尚书六条事(录尚书事什么都管,加“六条”,意为只管六条范围以内之事,内容从略)。

司马道子是孝武帝的兄弟,面且是一母所出,所谓“亲贤莫二”。太元十年,谢安去世,就以道子领扬州刺史、录尚书、都督中外诸军事,大权都掌握在他的手里了,他后来被改封为会稽王。

道子信任王国宝(王坦之的儿子,谢安的女婿,谢安发觉他品质恶劣,不加任用)。朝政浊乱,徭役繁重,据范宁说,当时百姓“殆无三日之休,至有生儿不复举养,鳏寡不敢嫁娶”的情况。

孝武帝太元二十一年(396 年)九月,张贵人因恐色衰被废,用被蒙住孝武帝的头部,使他窒息而死,推说“因魇暴崩”。司马道子昏庸糊涂,竟没有追究。太子司马德宗即位,是为安帝。安帝是晋朝第二个白痴皇帝,连冷热饥饱都分辨不清,朝政自然更不必说。司马道子和王国宝更加肆无忌惮,道子甚至把东宫的兵都让国宝率领。

安帝隆安元年(397年),镇守京口的兖、青二州刺史王恭派使者到江陵,与荆州刺史殷仲堪商议起兵讨伐王国宝。

这时桓温的儿子桓玄正在荆州。桓玄字敬道,很有才气。太元末年,曾被任为义兴太守。他郁郁不得志,登高望震泽(太湖),叹道:“父为九州伯(九州指天下;伯,霸主),儿为五湖长!"即弃官而归。他在荆州闲居,很为殷仲堪所尊重。他劝仲堪与王恭同盟起兵,说这是齐桓、晋文的举动。

司马道子懦弱无能,听得东西两面要同盟起兵,便把一切问题推在王国宝身上,责令他自杀,派人去向王恭谢罪,于是风波暂时平息。

道子的儿子元显,年才十六岁(道子本人也不过三十三岁),他却不肯罢休,说必须防备王、殷异动。道子就任命这个大男孩做将军,让他统率一部分军队。道子又结谯王司马尚之及尚之的兄弟休之做心腹,一同筹划对付王,殷的策略。

隆安二年(398 年),王、殷果然再次起兵。道子害怕,不知如何是好,把事情都交给元显,自己一味饮酒,逃避到醉乡中去。元显很有点勇气,但不过是个没有实际经验的纨绔子弟而已。王恭军的内部矛盾却帮他解脱了这次危机。

王恭用的是北府兵。北府兵大将刘牢之不赞成起兵,又受元显使者的游说,把王恭抓起来,送到建康处死。其时,殷仲堪用杨佺期为前锋,桓玄领第二拨队伍,自己随后,已经进逼建康。

会稽王道子用桓脩(桓冲子)的计策,宣布用桓脩代殷仲堪为荆州刺史,任桓玄为江州刺史,杨佺期为雍州刺史。桓、杨大喜,要接受朝命。殷仲堪大怒,命将士退兵。桓、杨掌握不住所领队伍,只得仍与仲堪合作。朝廷无可奈何,把荆州还给殷仲堪。从此桓玄屯兵夏口,与殷、杨貌合神离。道子父子又渡过了第二次危机。

这年,东部还发生了天师道首领孙泰起事的事件。孙泰是钱塘(今杭州)人杜子恭的徒弟,做过新安太守,信奉他的人极多。他以讨王恭为名起兵。会稽王道子使元显把他诱杀。信徒们都认为他是尸解成仙。孙泰的侄儿孙恩逃到海岛上,纠合死党,准备报仇。

隆安三年(399 年),荆州桓玄与浙东孙恩都强大起来,已不是司马道子,元显父子所能制服的了。以后,从北府兵中崛起的刘裕经过几年的努力,先后消灭了这两股势力,东晋的实权也完全落到刘裕的手里。

晋朝弄到如此地步,司马道子、元显父子不能辞其咎。司马道子有病,而且每天都喝得大醉。元显便让朝廷解除他的司徒、扬州刺史官职,由他自己做扬州刺史。道子酒醒知道后,大光其火,但已毫无补救的办法。

这个十八岁的权奸以庐江太守会稽人张法顺为心腹,满朝文武都怕他们两人。当时东部各郡有许多原来的官奴,他们被免除奴隶的身份后,做了官吏士人的客户(佃客之类)。元显把他们征发到京师当兵,叫做“乐属”。被征当兵的自然不“乐”,那些失掉客户的官吏士人也都抱怨。

这年十月,孙恩乘此机会,从海上起兵登陆,杀死上虞县的县令,进攻会稽郡的郡治。会稽内史王凝之也信奉天师道。他得到孙恩起兵的消息后,不出兵,不布防,天天在府里的道室中拜神念咒。属员请他发兵,他说:“我已借到几万鬼兵,扼守各处要隘,不怕贼兵来犯。”等到孙恩兵近,鬼兵影踪不见,他才准许部下出兵,然而已经来不及了。孙恩攻破郡治,杀死王凝之。

王凝之的妻子谢道蕴(谢安兄谢奕的女儿)是著名的才女,她拔刀出门,杀了几个人,才被擒获,孙恩倒没有杀她。吴郡、临海(今属浙江)、义兴(今江苏宜兴)的地方长官都闻风逃走。会稽、吴郡、吴兴(今浙江湖州)、义兴、临海、永嘉(今温州)、东阳(今属浙江)、新安(今浙江淳安)八郡的党徒,一时起兵响应,十来天中,发展到了几十万人。朝廷直接统辖的地区几乎全部失陷,建康城内也有潜伏的党羽,形势紧张极了。

晋谢琰、 刘牢之统兵镇压孙恩。孙恩所部都是乌合之众,哪里敌得过久经训练的官军。谢琰很快收复了义兴、吴兴,留屯乌程(今浙江湖州),使刘牢之继续进军,渡浙江(钱塘江),收复浙东各郡。

孙恩只靠夭师道煽动群众,其实并无作为。他起初听到八郡响应,洋洋得意,对部下说:“天下大局已定,我辈不久就可以到建康去了。"后来知道刘牢之军到达江边,才有点失望,但仍自欺欺人地说:“我占有浙东,还可以做个勾践!”又过了几天,知道刘牢之军已经渡江,便老着面皮说:“孤不以逃走为耻辱!”下令叫男女信徒二十多万人跟着逃走,并沿途抛弃财物子女。官军急于掳天,追得慢了,孙恩才得以脱身,逃上海岛。

孙恩起得快,败得也快,然而事情并没有完。刘牢之纵兵劫掠,士民大失所望。各处城里的居民几乎逃光,过了个把月,才慢慢地有人回来。官军的暴行正是为孙恩的再起布下的种子。

这场为时短暂的战役使一个人崭露头角,他便是后来成为南朝刘宋开国皇帝的刘裕。刘裕字德舆,小名寄奴,彭城人。《宋书·本纪》说他是汉朝帝室后裔,这种事谁搞得清楚,无非是以认个阔祖宗为荣而已。“寻根”是好的,但是以不耻贫贱为善。

刘裕出身贫苦,种过田,捕过鱼,赌输了拿不出钱,被大族刁氏绑在系马的桩子上,是个出自草莽的英雄。当时他在刘牢之部下只做个参军,有一次奉命率几十个人打探敌情,遭遇敌军几千人,他率部迎击,手下全部阵亡,他也从高处跌下。敌兵想下去杀他,他执长刀向上砍杀了好儿个人,奋身上去,大喊杀贼,杀得敌兵都不敢上前。刘敬宣见刘裕出去的时间太长,恐怕有失,领兵往寻,见他独当几千敌兵,无不钦佩,于是进兵杀败了这支敌兵。刘裕从此成为名震一时的勇将。

二、桓玄起兵进占建康

在东部各郡扰攘之秋,西部也不太平。殷、杨和桓玄三个人,各有特点。殷仲堪多疑,缺乏决断能力,不是干大事业的材料。杨佺期的远祖是汉朝望族,因渡江较晚,被名门大族看得低人一等,而佺期本人也确有粗犷的缺点。

桓玄与父亲比较,显有逊色,但才力在殷、杨之上。殷仲堪联杨制桓,但又不能完全信任佺期,这样的联合自然必败无疑。朝廷要分化这三人,即因桓玄要求增加所统范围,加桓玄都督荆州四郡军事(四郡指长沙、衡阳,湘东,零陵)。杨佺期想先动手,袭击桓玄,殷仲堪不肯,苦苦劝阻。杨佺期无可奈何,只得歇手。

殷仲堪不肯动手,桓玄却反要先下毒手了。这年荆州大水,殷仲堪尽力救灾,把仓库存粮都用光了。桓玄乘此机会,以杨佺期不救洛阳为借口,发兵西上,进攻江陵。殷仲堪召杨佺期来救,杨佺期认为江陵缺粮,难以拒敌,要他到襄阳去。殷仲堪心慌,就骗杨佺期说已经收集了大批粮食。杨佺期信以为真,领兵到江陵,才知道上了当。桓玄兵到,打败杨部,杀死杨佺期。殷仲堪想逃往北方,也被追兵擒获杀死。

荆,襄都到了桓玄手里。隆安四年(400年),朝廷不得不依照他本人的意愿,任命他都督荆,江、司、雍、秦、梁,益、宁八州及扬、豫八郡诸军事,领荆、江二州刺史。桓玄自说自话,使兄桓伟做雍州(襄阳)刺史,侄子桓振做淮南太守。这样一来,西起蜀中,东到历阳(今安徽和县),芜湖,都在桓玄的势力范围之内了。

桓玄是个野心家,事实上已显而易见。朝廷(实即司马元显)要分化三人,欲扬桓抑殷,可谓愚蠢之至。司马氏的国运已经危如累卵了,然而司马元显却自我感觉好得很。元显也当上了录尚书事,和父亲道子各有一座府第。人们叫道子为东录,叫元显为西录。东录门前冷冷清

清,西录门前一天到晚停满了车马。

元显的亲信不是自命为豪杰,就是自诩为风流名士(风流指风度)。元显骄傲自大,公卿百官见了他都拜。政府财政困难,元显的家财却日增月长。这种情形,显然是难以长久维持的。

孙恩一直在海岛上窥伺时机。晋谢琰镇守会稽,他自负十几年前大破苻坚大军的战功,不把“孙恩小贼”放在心上,戒备松懈。隆安四年五月,孙恩再次登陆,攻陷余姚、上虞,进迫会稽。

谢琰亲自领兵出战,兵败后被部下所杀 。孙恩越闹越厉害,晋朝只有再令北府兵出征一法。十一月,刘牢之领兵东征,孙恩又撤到了海岛上去。

隆安五年(401 年),孙恩改变进兵方向,北上攻海盐(今属浙江),但为刘裕所败。孙恩沿杭州湾北岸进军,击退刘裕的追兵(刘裕带的是一支不满一千人的小部队);五月,攻陷沪渎垒(在今上海市青浦东北旧青浦西),杀吴国内史袁山松;六月,沿长江西进到丹徒(今镇江),所部有海船一千余艘,战士十多万人。建康为之震动。

元显害怕了。桓玄听到孙恩进逼京师,立即集结军队,上疏请讨孙恩。元显对孙恩、桓玄都怕,无论哪一个来,自己都必死无疑。幸而刘裕带的小部队日夜赶路,和孙恩同时到达丹徒。

孙恩并不注意这支小部队,他率领一部分人众,登上了江边的蒜山(今存孤峰,其余部分已淹没)。城中的守军不敢出战,穷苦的百姓并不害怕,有些挑着担子走路的人索性立定了看陌生的队伍。刘裕却不顾疲劳,指挥所部,冲杀上去。孙恩的将士仓猝遇敌,惊慌失措,乱逃乱奔,跳山落水的为数很多,他本人也狼狈不堪地逃回船上。然而,他毕竟人多,整顿了一下队伍,便继续向建康推进。幸而援军渐次集中,刘牢之也赶到京口以西江中的新洲,于是孙恩不敢再进,退出长江,由海道北上到郁洲(在今江苏灌云东北)。

朝廷嘉奖刘裕的功劳,任命他做下邳太守,追击孙恩。孙恩连战失利,扬帆南撤。十一月,刘裕又在沪渎、海盐大破孙恩军。孙恩浮海远逃,势力远不如前了。

孙恩从建康附近撤退后,桓玄宣布解严。元显方才惊魂稍定。然而,不久之后,桓玄对朝政的责难又使道子、元显紧张起来,于是张法顺献计,用刘牢之为前锋,元显自率大军随后,讨伐桓玄。这条计如能实施,也未必能够成功。更糟的是:张法顺面见刘牢之商量此事,刘牢之以为难办。张法顺还见元显,说刘牢之不可靠,不如先把他杀掉。元显不听,后来果然出了乱子。

安帝元兴元年(402 年)正月,下诏宣布讨伐桓玄,元显自任元帅,仍用刘牢之做前锋都督。桓玄得到在建康之族人的密报,吃了一惊,想采取守势,坚守江陵。长史卞范之说:“元显口尚乳臭(这年元显虚岁二十一),只要兵临近畿,马上会出现土崩瓦解的形势。”

桓玄才发布檄文,宜布元显的罪状,发兵东下。元显见了檄文,胆战心惊,二月,下了船却不叫开船。在另外一头,桓玄出发后,老是怕不能得胜,预作返回江陵的打算,船过寻阳(今江西九江西),还没有发现官军踪迹,胆子才壮起来。如此看来,两军的统帅都怀着一肚子鬼胎,元显当然是无能之辈,但桓玄也不是真豪杰,还够不上奸雄的资格。

这是一次儿戏式的战争。桓玄军一鼓攻克历阳(今安徽和县),如此而已。刘牢之到了建康西南长江中的溧洲,便按兵不动。他听了桓玄所派说客的话,决心倒戈。他的儿子敬宣,外甥何无忌和参军刘裕都劝他不要走这条路,他固执不听,理由是“平玄之后,令我奈骠骑何!”骠骑指元显,他的官是骠骑大将军。

刘牢之素来讨厌元显,他实在想先和桓玄合作,除掉道子,元显父子,然后再找机会推翻桓玄,取而代之。他以当代名将的资格,自以为有条件做到这一步,而不知一反再反,终于众叛亲离,陷入灭亡的境地。

三月,刘牢之投降。桓玄兵到建康,只喊一声“放仗(放下武器)!"元显率领的军队便溃散了。元显走马进东府,跟随他的只有张法顺一人一骑。元显问父亲怎么办,道子只对着他哭。捉他的人紧跟着来了,元显成了阶下之囚。

三、桓玄叛晋建立桓楚政权

桓玄进了建康,自任(当然号称有诏书)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录尚书事、扬州牧、领徐、荆、江三州刺史,假黄钺。他废黜会稽王道子(不久被毒死,年仅三十九岁),杀司马元显,张法顺等。

他任刘牢之做会稽内史,牢之见一上来就被剥夺兵权,要想造反,部下都不愿意。刘裕认为“桓玄新近得志,威震天下",反他是不可能成功的。参军刘袭说得最干脆,“将军往年反王兖州(兖州刺史王恭),近日反司马郎君,现在又要反桓公,一人三反,何以自立!”他说完就头也不回地走了,将佐僚属也多半离他而去。刘牢之走投无路,自缢而死。刘敬宣与宗室司马休之等逃投后秦。

刘牢之既死,桓玄除掉了一块心病。同年,孙恩在临海被当地军队打败,跳海而死。余部只剩几千人,推孙恩的妹夫卢循为首。桓玄想安抚这股力量,便任命卢循做永嘉太守、卢家本是北方大族,卢循本入也很有学问,做个太守完全能够胜任。然而他并不想做这个官,不久又攻打邻近州县。桓玄派刘裕前去镇压,卢循立足不住,便和部将徐道覆航海南走到岭南去了。

桓玄一步步地向皇帝的宝座迈进。

元兴二年(403 年)正月,任大将军。这自汉以来已是司空见惯。做这官的必定专擅朝政,九月,即命桓玄为相国,封楚王,加九锡。十月,逼晋安帝写禅位诏,禅位于楚。十二月,桓玄在姑孰即位做皇帝,国号楚。

刘裕等的就是这个时机。当初桓玄新得天下,人们希望他改变会稽王父子的弊政,使天下稍得安宁。但是他奢华放纵,大兴土木,改造宫室,逼得很紧;人家有好的书画、园林,也想方设法占为已有。

他于政事没有什么兴革,却只抓些无关紧要的小事,如奏事的文书上写错了个别字之类,以表示什么都瞒不过他,而积压大量奏案,不去处理。他又想废钱用谷,恢复肉刑,加以想法多变,朝令夕更,把政事搞得一团糟。

天也不帮忙,元兴元年,江南浙东大灾饥荒,富人穿着绸衣,怀藏金玉而饿死的大有人在,穷人是更不消说。这虽不能由桓玄负责,但自桓玄来后就出现这样的重灾,人们是不会不怪到桓玄头上去的。

四、桓玄一步步的走向死亡

元兴三年(404 年)正月,益州刺史毛璩首先宣布讨桓,发兵东下。二月,刘裕和刘毅、何无忌等又在京口起兵。这三个人,照桓玄的认识,“刘裕足为一世之雄;刘毅家里存粮不满一石,赌起钱来敢一掷百万;何无忌酷似其舅(刘牢之)。”他们都是敢作敢为富于冒险精神的人物。

二月二十七日,刘裕推说打猎,和何无忌纠合了一百多人。次日早晨,京口城门刚开,何无忌身穿传诏书的服装,诈称朝廷使者,当先进城,一百多人跟着一拥而人。守将桓脩大概连真假还没有弄清楚,便被砍了脑袋。刘裕得了京口,军中急需一个处理事务的主簿,刘毅推荐刘道民,说没有比他更适当的人了。道民是刘穆之的小字,他字道和,莒县(今属山东)人,博览群书,有文才,做过官,也有吏才,这时正闲居京口。刘裕也知道这个人,立刻派人去请。他听见城里喧闹,出来探望,正与使者相遇。他一上任,一切事务很快都有条有理。

京口对岸的广陵,有桓弘驻防。他的主簿孟昶、参军刘道规(刘裕弟)都参与反桓密谋。举事之前,刘毅到了广陵,决定与京口同一天发动。孟昶劝桓弘打猎,天还没有亮,开城门放猎人出城。孟昶和刘毅、刘道规带几十名壮士进府,桓弘还在吃粥,就被杀了。他们随即率众渡江,与刘裕会合。

刘裕尽管取了两座名城,军队却不过一千七百人。二十九日,他发布檄文,宣布讨伐桓玄。桓玄得报大惊,命吴甫之、皇甫敷率军拒敌。三月,刘裕在江乘(今江苏句容北)遇吴甫之军,一战大胜,斩吴甫之。进至江乘以南的罗落桥,遇皇甫敷军,发生激战。刘裕军初战不利,他自己也被敌兵重重包围,靠着大树苦战,幸而援军赶到,射倒皇甫敷,才反败为胜。

桓玄得了二将死讯,更加害怕,命桓谦等率众二万在覆舟山(在今南京太平门西侧)待敌,他自己命人备好船只,预作逃走打算。三月初二,刘裕军饱餐既毕,抛弃余粮,推进到覆舟山东。

刘裕命弱兵登山,多张旗帜。桓谦得探子报告,只知道山谷中全是刘裕军,不知道有多少,胆先怯了。刘裕、刘毅等分作几队,直前冲击。刘裕身先士卒,将士人人死战,喊声惊天动地,又趁东北风急,放火焚烧,烟焰漫天。桓谦带的兵,大部分是北府旧兵,对刘裕又怕又服,都不愿意为桓家出力,很快就溃散了。

桓玄得了败报,出城上船,浮江而去,到了寻阳,又带上囚徒晋安帝,于四月中回到江陵。他自称算无遗策,只因诸军违背了他的节度,才陷于失败。凡此种种,再次说明他不是一个好的政治领袖。

桓玄仍想反扑。五月,峥嵘洲(在今湖北鄂州境江中)之战,刘毅、何无忌、刘道规一举把他的水军击败。桓玄常在座船旁备有小船,预备战况不利时先逃,因此士气甚是不振。他回到江陵,见人心已乱,谁也不听他的号令,就带了少数随从出逃,在江陵以南的枚回洲,被益州兵杀死。

刘毅、何无忌等行动迟缓,又不知道桓玄已死,桓振因此得以据守江陵,与东军相持。但这只是垂死挣扎而已。义熙元年(405年)正月,刘毅等进人江陵,迎安帝回建康。柯振还在苦战,甚至一度再进江陵,不久终于战死。

桓氏灭亡了。晋朝也变成刘裕的天下。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东晋和刘宋之间有个桓楚,为什么正史没列入?

桓楚本就是短命的非正统王朝,当然不会被正史列入

桓楚的建立,其实颇具有戏剧性,东晋的皇帝本就是傀儡,到了桓楚掌权的时代,桓楚连傀儡都不愿意让皇帝当了,公元403年,软弱无能的晋安帝被桓玄逼迫禅让,以桓玄封地在古楚国,定国号为“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因皇帝姓桓,又称桓楚

不过桓玄显然没有当皇帝的命,不到半年就被刘裕等人攻灭,皇权重归司马家

由于桓楚政权是建立在东晋之上,最后的法统也名义上还给了司马家,所以历史学者一般都认为桓楚是一个篡夺东晋的伪政权,就像金人建立的伪楚政权一样,并不能算作单独的朝代,当然也不能进入正史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东晋和刘宋之间有个桓楚,为什么正史没列入?

历史上有很多政权事实上是被历史所忽略的。这些被忽略的政权,要么是存在时间过短,要么就是政权不具备合法性。正因为如此,这些政权才不会被记录在正史之中。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历史上不仅桓楚政权没有被正史记录,还有很多,比如唐朝时期窦建德的夏国、薛举的西秦政权、李轨的凉政权、刘武周的定杨政权、王世充的郑国、萧铣的梁政权、李子通的吴政权、林士弘的楚政权、梁师都的梁政权、辅公祏的宋政权、宇文化及的许政权以及刘黑闼的汉东政权。这些都是属于隋末唐初的割据势力。桓楚政权和它们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

桓楚政权的建立者乃是东晋政权的重臣桓玄所建立的。桓玄是桓温的庶子,也是最小的儿子。自幼深得桓温所喜爱。宁康元年桓温去世,当时年仅五岁的桓玄承袭了桓温的爵位封爵南郡公。也就是说桓玄在还穿开裆裤的时候,就已经成为了东晋政权最顶尖的那一群人了。长大后的桓玄也十分有才华,对于诗书杂艺等方面都有不俗的建树。但桓玄却一直没有正式被朝廷重用。虽说桓玄贵为国公,但那只是一个空头衔罢了。桓玄之所以不被重用,还是因为受到了父亲桓温的影响。东晋政权一直都存在臣子夺权甚至意义篡位的情况。而桓温当年就是其中的一员。因此朝廷对于桓玄一直都十分的警惕,所以并没有征召其入仕。直到其二十三岁的时候,多方托关系的桓玄才被任命为太子洗马。

入仕后的桓玄混的也并不如意,一直深受排挤。所以不久后的桓玄就辞官回到了南郡封地居住。在此期间桓玄也深受司马道子以及王忱等人的可以针对。桓玄数次上书朝廷诉苦伸冤但也于事无补。因此桓玄决定不在被动行事,他开始借助自己父亲和叔叔的势力为自己铺平道路。荆州刺史殷仲堪就是这样成为了桓玄的棋子。之后桓玄更是利用了东晋朝廷内部的矛盾,引发王恭和殷仲堪去对抗司马道子。后来双方更是大打出手兵戎相见了。桓玄也在此期间经过一系列的运作,使得自己成为了对抗朝廷的盟主。后来还是东晋朝廷软弱,桓玄势力和朝廷势力和解,这段争权夺利的戏码才告一段落。

桓玄虽然是一个自以为是妄自尊大的人。但他很明白自己和殷仲堪等人并不是一路人。他们迟早都会因为利益对彼此下手的。因此在桓玄和朝廷和解后,桓玄开始清理内部势力,殷仲堪等人就是在这个时期被桓玄清除。桓玄也顺利的夺取了荆州的实际控制权。元兴元年,以司马道子等人为首的中央势力决定清除桓玄势力。但没想到反被桓玄击败。桓玄更是顺势入主朝廷,对司马宗族大肆屠杀清理。

桓玄上台后确实做了一些实事,如罢黜奸佞之徒,擢用俊贤之士等政策,都城之中也一度有了欣欣向荣的气息。不过很快,桓玄凌侮朝廷,豪奢纵欲,政令无常,故令人民失望。之后更是由于大灾荒饿死人无数,桓玄之前的屠杀也让朝廷对他非常不满。在这种情况下,桓玄明白只有篡位自保。因此在大亨元年,桓玄命临川王司马宝逼迫晋安帝抄写禅让诏书,由兼太保、司徒王谧奉玺绶,将晋安帝的帝位禅让给桓玄,由此桓楚政权建立。

但桓楚政权非常的短命。从桓玄称帝到兵败出逃,共经八十天。从称帝到被杀,前后不到半年。桓玄死后、虽然皇权归还给了东晋皇帝,但是,桓谦、桓振、桓石绥依次称了帝。整个桓楚政权断断续续的存在也不过三年而已。这样一个政权自然是不被正史所承认的。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多多关注支持一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