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说陶谷“依样画葫芦”没什么贡献,为何不将其贬职?

陶谷就是个投机分子,他在后周做官做得顺风顺水,一看赵匡胤要篡位,二话不说提笔就要给周恭帝写禅让诏书,因此有了迎立之功,被赵匡胤封为礼部尚书。

可是他这个礼部尚书,其实没什么实权,也就给皇帝草拟一些圣旨。为此他心里也很不服气,希望能够得到重用,他觉得自己的功劳很大,能力又强,凭什么没有实权呢?

陶谷怂恿一帮枪手给他制造舆论,让他们在赵匡胤身边说陶谷的好话,顺带着再谈一谈提拔他的事情。可是赵匡胤听闻这件事以后,连连大笑,他表示陶谷这种翰林学士,也就知道依样画葫芦似的草拟诏书,这有什么功劳可言呢?

赵匡胤虽然没有提拔陶谷,但是也没有贬谪陶谷。陶谷一直在礼部尚书、刑部尚书、户部尚书任上终老。

陶谷这个人,是个忘恩负义的家伙。

陶谷曾经在后晋、后汉和后周都做过官,尤其是在后汉刘知远时期,陶谷得到了提拔。提拔他的人是后晋时期的宰相李崧。

昉曰:"无他闻,唯陶给事往往于稠人中厚诬叔父。"崧叹曰:"穀自单州判官,吾取为集贤校理,不数年擢掌诰命,吾何负于陶氏子哉?"及崧遇祸,昉尝因公事诣穀,穀问昉:"识李侍中否?"昉敛衽应曰:"远从叔尔。"穀曰:"李氏之祸,穀出力焉。"昉闻之汗出。---《宋史》

等到后汉建立以后,李崧失去了权位,而且得罪了当朝宰相苏逢吉。这天李崧就问自己的侄儿李昉,这朝中现在对他的评价怎么样。

李昉告诉李崧,这个陶谷在朝中成天在说你的坏话。李崧长叹了口气,真是后悔当初自己提拔了陶谷,原来是提拔了一个白眼狼。

此后李崧全家被抄,满门遭到苏逢吉的杀害,陶谷也是出了不少力气的。这种人如果还能在宋朝得到重用,那真是没天理了。

陶谷是个伪君子的形象。

到了后周,陶谷依旧在朝中做官,可以说是个不倒翁,皇帝年年换,他就是不倒。这次他奉命出使南唐,当时南唐的皇帝还是中宗李璟,李煜还没有登基。

宰相韩熙载看陶谷一本正经的样子,就想看看他是不是个真君子。于是韩熙载让歌女打扮成普通的女子,每天在庭院里打扫,结果陶谷就被这女子给吸引了。

陶谷情之所至,甚至给这歌女写了一首《春光好》的情诗。几天以后,陶谷得到了后唐中宗李璟的召见,在酒席上陶谷依旧一本正经,搞得自己像个君子一番。

仕周为右散骑常侍,世宗即位,迁户部侍郎。从征太原,时鱼崇谅迎母后至,谷乘间言曰:“崇谅宿留不来,有顾望意。”世宗颇疑之。崇谅又表陈母病,诏许归陕州就养,以谷为翰林学士。---《宋史》

可是当李璟将那个歌女喊来,唱出了陶谷的《春光好》时,陶谷这才恍然大悟,这是装不了了,于是开始大吃大喝,丑态百出。

陶谷依样画葫芦的事情,传遍了天下。

陶谷兜兜转转,又混到了宋朝开国。他给宋太祖赵匡胤写了禅位诏书,因此供奉翰林院。可是陶谷觉得这不够啊,自己功劳这么大,好歹也能做个宰相吧?

于是陶谷便派遣自己的亲信到赵匡胤那边鼓吹自己,结果赵匡胤却认为,翰林学士起草那些诏书,都是抄袭了前任的版本,只需要换几个字就可以了,这属于依样画葫芦,哪有什么大功劳可言呢?

初,太祖将受禅,未有禅文,穀在旁,出诸怀中而进之曰:"已成矣。"太祖甚薄之。尝自曰:"吾头骨法相非常,当戴貂蝉冠尔。"盖有意大用也,人多笑之。子邴,至起居舍人。天禧四年,录谷孙寔试秘书省校书郎。---《宋史》

陶谷得知这件事以后,甚至给自己写了一首自嘲的诗:官职须由生处有,文章不管用时无。堪笑翰林陶学士,年年依样画葫芦。

这件事算是彻底传开了,赵匡胤听说以后,更加不愿意重用陶谷了,只是给了他一些闲散的工作去做。

等到陶谷出使吴越国的时候,吴越王钱俶在宴会上,给陶谷端来了大大小小的螃蟹,从大到小都有。

陶谷想要讥讽一下钱俶,就指着这些螃蟹说:这真是一蟹不如一蟹。意思很明白,当年吴越国的开国之君钱缪何等英明,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到了钱俶时就更没用了。

钱俶被讽刺得面红耳赤,他当然要挣回一点面子,所以他让御膳房准备了一万葫芦羹,表示以前先王的御厨经常做这道葫芦羹。现在的御厨只是依照原样做了一些而已。

这意思就更明白了,陶谷这个人最著名的事情,当然就是依样画葫芦的事情。钱俶这么做是为了讽刺陶谷依样画葫芦罢了。

总结:陶谷这个不倒翁,毕竟资历深厚。

赵匡胤虽然没有贬谪陶谷,却也没有给予他比较重要的职务,而且他岁数那么大了,也发挥不了多大作用了。

陶谷凭借自己在后晋、后汉、后周的资历,到了宋朝依旧可以做一个不倒翁。可见赵匡胤之所以任用陶谷,没有贬谪他,也是因为这一点。不过对于他的为人,我个人是不齿的。

总结:《新五代史》、《宋史》

宋太祖赵匡胤说陶谷“依样画葫芦”没什么贡献,为何不将其贬职?

陶谷名气不大,却是个“有故事”的人。从个人才华和能力来说,陶谷在当时绝对是一流,赵匡胤说他“依葫芦画瓢”,不光不公允,还很“忘恩负义”。想当初,若不是陶谷,老赵登基将遭遇大尴尬。

显德七年正月初三,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率大军杀回开封,逼幼帝柴宗训逊位。范质、魏仁浦、王溥等大臣,见木已成舟,在与老赵达成优待柴氏条款后,承认了改朝换代的事实。

于是,所有朝官集中于皇宫,见证最后的禅让程序。就在老赵准备登殿,完成过户手续时,他发现一件要命的事——禅位诏书居然没准备!

禅位诏书就相当于买卖双方,达成的交易合同,是老赵皇位合法性的背书。赵普、赵光义等人兴奋过了头,竟然把这么关键的事给忘了。可是禅让大殿已经开始,总不能按个暂停键,改日继续吧?大宋江山该多晦气!

老赵脸色铁青,后周个别不服气的遗臣,抻长脖子等着看笑话。

就在这时候,时任翰林学士的陶谷,不慌不忙从袖口中拽出一份文书,面露得意地对老赵说:禅位诏书在此!

陶谷的及时救场,避免了大宋帝国“开业大桀”。因为这个功劳,陶谷从吏部侍郎,被提升为礼部尚书。那么,陶谷是不是就凭借这一次功劳,尸位素餐混吃等死的庸碌之辈呢?不是!陶谷很有才华。

陶谷此人,“自五代至国初,文翰为一时之冠”,脱脱评价陶谷说:

“谷强记嗜学,博通经史,诸子佛老,咸所总览;多蓄法书名画,善隶书。为人隽辨宏博,然奔竞务进,见后学有文采者,必极言以誉之。”

周世宗柴荣在位期间,陶谷提出攻取江淮的平边策。柴荣致力于统一天下,先南后北,还是先北后南,一时难以决策,陶谷的先定江淮策略,深得柴荣欢心,由此确立了先南后北的统一策略。

陶谷从后晋开始出仕,历经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四朝,在波谲云诡的政坛上稳打稳扎,一步一个脚印,展现了出众的政治才华。

因此,陶谷绝不是一个只会“依葫芦画瓢”的庸才。那么赵匡胤为何不顾事实,“忘恩负义”地评价陶谷呢?下面进入陶谷的“精彩人生”故事会。

陶谷是个品行低劣的伪君子

1.陶谷的“仙人跳”

陶谷曾受柴荣之命,出使南唐,刺探虚实,为军事行动做准备。结果这家伙被南唐玩了个“仙人跳”,闹出了千古笑谈。

南唐宰相韩熙载,看着道貌岸然的陶谷,轻蔑一笑:我看这家伙绝不是耿介端正之人,你们看我怎么让他原形毕露。

韩熙载让人从秦淮河上召来一个歌妓,叫秦蒻兰,让她扮作驿站工作人员的女儿,每天在院子里扭着小细腰洒扫。果然,陶谷转不开眼,挪不动步,定不住魂了。几天下来,秦蒻兰成了陶谷的“房中客”。陶谷还深情地给秦蒻兰作词一首《风光好》:

“好姻缘,恶姻缘,只得驿亭一夜眠,别神仙。 琵琶拨尽相思调,知音少。待得鸾胶续断弦,是何年?”

就当陶谷享受天上掉下来的艳遇,乐不思周时,南唐后主李煜宴请陶谷。席间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李后主双手击掌:上节目!一群花枝招展的姑娘们翩翩而至,款款起舞。陶谷看着看着,脸色变了——原来,这群姑娘中的女一号,竟然是秦蒻兰。

在南唐君臣的谑辱中,陶谷满脸羞愧。回到开封,陶谷不敢实情相告,哄骗柴荣说,南唐准备很充分,不宜进攻。让陶谷无地自容的是,他的《风光好》,居然抢在他前面传入开封,传得风风雨雨。

陶谷遭遇“仙人跳”的故事,后来被广泛改编,红遍大江南北。比如元朝剧作家戴善夫的《陶学士醉写风光好》,唐寅的画作《陶谷赠词图》,傅抱石先生也有一副同名画作《陶谷赠词图》。这些作品,让陶谷成了耻辱的“网红”。

2.陶谷的“厚皮功”

陶谷曾经有一次出使吴越,吴越王钱俶热情招待,蒸了一大桌螃蟹。没想到陶谷看不起钱俶,冒出一句,“这螃蟹真是一个不如一个”,意思是你们老钱家一代不如一代。

钱俶也是个厉害角色,回了句:先生莫怪,我那厨师擅长做葫芦羹,依样胡乱做的。意思是,你这“依样画葫芦”的东西,也有资格讽刺我?

在外总被人“剐蹭”,回到家陶谷还是这个命。他有个小妾,原是太尉党进家的婢女。有一次陶谷以雪煮茶,得意洋洋地对小妾说:“你在党家可曾看到这么高雅的茶?”

小妾一撇嘴:“党太尉是粗人,哪会这个,他只知道在销金帐中浅斟低唱,饮羊羔酒。”销金帐是用金线编制的罗帐,羊羔酒是非常名贵的宫廷御酒。毫无疑问,小妾实际上是在讽刺陶谷:就你这寒酸劲,还跟人家党太尉比?

好在陶谷脸皮厚,“仙人跳”那样的国际笑话,都不能影响他四处露脸,这些“小打小闹”而已,习惯了。

陶谷是个唯利是图的老政客

1.恩将仇报

陶谷最无耻的一件事,就是伙同苏逢吉,害死恩人李崧。李崧是后唐、后晋两朝的重臣,官居宰相。

李崧很赏识陶谷的才华,将他从地方一名小小的判官,一路提拔集贤校理、监察御史,从此陶谷开始步入仕途快车道。

后汉建立后,李崧遭受苏逢吉排挤。陶谷见风使舵,迅速调转船头,成为苏逢吉迫害李松的马前卒。李崧大为感慨:我哪里对不住他姓陶的了?

李崧被迫害致死后,有一次他的族侄李昉去拜见陶谷,陶谷居然恬不知耻地对李昉说:“当年害死李崧,我出过大力!”

2.投机营私

陶谷历经四朝,都能稳步提升,跟他善于投机有很大关系,谁有权势他就投靠谁。

后周的时候,魏仁浦为宰相,他不知道从哪儿论关系,居然称魏仁浦为“舅舅”,顺着魏仁浦这根藤,一路爬到中高级官阶。北宋成立后,他又迅速甩掉魏仁浦,投入到新贵赵普的怀抱,曾经帮赵普排挤掉窦仪。

陶谷为了让他儿子顺利通过选拔考试,居然买通主考官。这件事让两名当事人被降职,陶谷仅仅被罚奉两年,让明清两朝的官员们羡慕得直掉眼泪。

“历经风雨”的陶谷,觉得自己该“见彩虹”了,所以,他又勾结党羽,让他们不断在赵匡胤面前推荐自己,也想领略一番一览众山小的终极荣耀。没想到老赵呵呵一笑:

“吾闻翰林草制,皆检前人旧本,俗所谓依样画葫芦耳,何宣力之有?”

陶谷不过是照前人版本,依葫芦画瓢而已,哪见到他有什么贡献了?一句话堵死了陶谷进取的路。从此,陶谷待在尚书位置上纹丝不动,直到翘辫子。唯一让他欣慰的是,他死后,赵匡胤下旨追封他为“尚书右仆射”,终于宰相了!

陶谷名声这么臭,老赵为何如此宽容,不撸掉他呢?我想原因无非以下三点:

  • 其一,陶谷是有才华的,能力上足以胜任。

陶谷虽然声名狼藉,但是不能否认他的能力。所谓“依样画葫芦”,只是老赵不想提拔陶谷的借口,也表明了对陶谷为人的鄙视。

  • 其次,陶谷对北宋建立有大功。

当初若不是陶谷,那场禅让典礼,恐怕会变成千古笑话。投机分子陶谷,早早预备好了禅位诏书,等于用他的无耻,成全了老赵的体面,这份功劳老赵不能忘。

  • 最后,留用陶谷与北宋以文抑武的政策有关。

五代皇帝流水线的混乱局面,让老赵深刻体会到一点,文官是猫,武官是狼。所以,老赵对武将的遏制不遗余力,对文官集团给予了几千年历史上,最尊崇的地位,希望通过文官集团,帮助他打压武将势力。

这个政策受惠的不光是陶谷,比如陶谷选官舞弊,类似的案件不止一次,居然没有一位因此被夺职,更别说掉脑袋了。

陶谷真该摸摸自己的脑袋,庆幸自己生在了好年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