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修建长城、始皇陵有力地拉动GDP增长、利国利民了吗?

修长城和修始皇陵,看似都是拉动内需的一种好的方式,毕竟国内大基建,让很多相关产业的人员都有饭吃了。可是在秦朝这种事情成立吗?真的有拉动内需吗?

对不起,这个真没有,拉动内需是在有外汇的情况下才产生的一种说辞。而秦朝始终是一个封闭的,朝向针对自我的一个朝代。

那个时候没有什么外汇,外面的世界还比不上秦朝。所以秦始皇修长城和修始皇陵,都是一种耗费人力财力物力的事情。

大基建工程,没有外汇的支撑,只是表面繁荣。

不断卖地盖楼,这似乎是近些年把城市变得豪华的一种方式。可是高楼遍地,真的是一种繁荣的表现吗?我看未必是这样。

大基建工程,的确改变了城市的面貌,让很多老房子得到了拆迁,新房子逐步取代老房子,现代化的气息立刻就出现了。

与此同时,大基建工程,还带来了很多就业岗位,但凡跟建筑业有一点沾边的行业,都能够受惠,比如说建材行业、运输行业、机械行业等等。

可以说这是利国利民的一件好事,不过我们有没有想过,让这么多老百姓挣了这么多钱,这钱该花到哪里去呢?

于是乎所谓的消费升级也就这么出现了,过去街边的一碗麻辣烫,只需要七八块钱。这样消费多慢啊,于是街边小店被取代了,大型商场出现了,商场里一碗类似的麻辣烫,就要花上四五十块钱。

你质问为什么这么贵,人家会说,店租你给吗?这话说得是有道理的,毕竟大基建工程之下,房价在蹭蹭蹭往上涨,这房租自然也就高了起来,毕竟是新的商场,房租高了,肯定是要转嫁给消费者的,商家不可能做慈善,赔本赚吆喝,这就是消费升级。

房价高了,你辛苦在工地上挣来的钱,自然也就很容易再次被吸纳回去,这就是房产资金蓄水池的作用。你肯定会说,反正我又不买房,这个不用你担心,你不买总归有人会买,这就是人家有底气的原因。

为什么呢?因为大基建之下的房产,绑定了孩子的教育,学区房成为了炙手可热的东西,为了孩子的教育,你只能把工地上挣来的血汗钱,再次撒出去。

当然了,这里存在一个买卖自由的情况,也就是说你可以不买。不买的人当然也会承担一些其他问题,比如说孩子教育不到位,比如说房租年年在增长等等。

所以说大基建工程,如果一直这么玩下去,肯定是玩不转的。光靠国内的这种拉动消费的方式,无法长期这么玩下去。于是就必须要依靠外汇的力量。

因为只有外汇大量进入,那么你手里的这些钱才能真正拥有价值。没有外汇,那只有国内承认你手里的钱有用,可是有了外汇,你的钱到国外去一样是有用处的。这就是为什么现代大基建可以搞起来的原因。

秦朝大基建为什么就不能拉动内需呢?

秦始皇是个高瞻远瞩的皇帝,他13登基以后,就开始着手给自己修皇陵,一直到50岁死的时候,都没能修筑完成,还是靠他儿子胡亥添砖加瓦才搞定的。

这一项大基建工程,带动的就业,应该相当庞大了吧?据记载,巅峰时期,动用的工人多达80万人之多。

此外秦始皇还有一项大基建工程,那就是修长城。过去秦国、赵国和燕国这些北方国家,都有各自的长城,以此抵挡匈奴。

秦始皇在一统天下以后,决心将这些长城都连起来,修筑成为一条万里长城,以此抵挡匈奴南下。这一项工程,动用了200多万劳工。

那么干这些活有没有工钱呢?当然是有的。虽然是在服徭役,也就是国家规定的义务劳动,可是秦始皇依旧要给这些劳工们包吃住,再给点基本工资,要不人家打死也不愿意来。

可是贪官污吏实在是太多了,一层层盘剥下来,真正落到劳工们手里的,根本就没几个钱。所以几百万人维持的大基建工程,钱却掌握在极少数人手里。

这种不协调的状态,其实也就造成了大基建无法拉动内需的后果。几百万老百姓们白白付出了劳动力,很多人连小命都搭进去了,却依旧无法有对等的回报,于是陈胜吴广刘邦这些人就冒出来了。

阶梯式人均收入,比GDP更容易反映真实情况。

现在每个城市都在攀比GDP,这是个什么玩意儿呢?也就是城市的生产总值。很多一二线城市,都将进入万亿俱乐部当成一种荣耀。

那么GDP真的可以体现老百姓们的生活状态吗?很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就目前来看,一般一二线城市房产占据了GDP最主要的部分。一栋楼一个亿,那一个小区轻松就给城市创造了几十个亿的GDP,这一切没有多大意义。

我认为真正能够反映百姓贫富差距的指标,应该是阶梯式人均收入。光靠人均收入是不行的,毕竟你跟马云一搞人均,你也有万亿的收入了。

所以应该搞一个阶梯式人均收入,比如说按照年龄段来划分阶梯。30到35岁一个阶段,36到40一个阶段这样来比较人均。

再比如按照学历层次来比较收入,高中以下一个阶段,大专一个阶段,本科一个阶段,这样来算出一系列的均值。

亦或者可以按照职业水平来比较,普通民工一个阶段,公司职员一个阶段,各行业公司经理再分一个阶段等等。

这么一来,你想知道的贫富差距,应该就能够体现的出来。看总量看不出个名堂来,那是忽悠人的,只有具体指标才能够看清一切。

总结:秦始皇的大基建,的确提高了GDP。

秦始皇陵的价值几何?万里长城又值多少钱?这是根本无法估计的价值。所以从GDP的角度来看,秦始皇的这些大基建工程,的确提高了秦朝的GDP。

可是为什么秦朝还是灭了呢?答案很简单,因为这些大基建不利于百姓们的生活。百姓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些时间回家种地,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

虽然这么做GDP下降了一些,但是老百姓们的生活搞好了。统治者难道不应该从老百姓的生活角度来考虑问题吗?GDP真的是一个没用的指标,废除也罢。

参考资料:《史记》

古人修建长城、始皇陵有力地拉动GDP增长、利国利民了吗?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修建大型攻城才能起到拉动GDP的作用呢?最起码的一个前提条件应该是,相对于当时的社会需求和社会生产力来说,存在大量的失业人员,他们需要找到工作来增加收入;其次是,社会需求相对社会生产力来说不足,生产力过剩的情况下,需要创造需求,来把剩余的生产力利用起来,做利国利民的好事。

这就是说,不是在任何情况下,搞大工程都能够拉动内需、增加就业、带动GDP增长。如果说不符合上面这两个最基本的条件,生产力本身是短缺的,而且社会需求相对生产力而言,也没有出现明显的不足,而是处于生产力不足,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的情况下,还抽调大量的劳动力去搞大工程,那就是浪费民力了,不仅对国计民生无益,而且有害。

这也是为什么秦始皇大兴土木、修长城、修皇陵会在后世一直作为治国的负面典型出现的原因。虽然”百代都行秦政法“,但这主要指的是秦朝开始萌芽和确立起来的一些制度,而不是具体的政治举措,尤其是具体的社会政策。在秦始皇完成统一之后,刚结束战乱频仍、诸侯割据的局面,正是老百姓需要休养生息、恢复生产的时候,秦始皇却没有顾及这些,就开始修长城、修皇陵,浪费民力,以致民怨沸腾,最后二世而亡。

长城是不是好东西呢?当然是。早在战国时期,各国就已经开始修筑长城,因为在秦统一之前,匈奴就已经开始出现在北方的草原地区上了,而且也开始威胁内地沿边的秦国、赵国和燕国,这几个国家也分别在自己的边境上修了长城。在其他诸侯国,也存在修长城来减轻防御敌人的军事压力的情况,因为有了长城作为工事,就可以解决很大的人力物力。

但为什么战国时期没有出现类似孟姜女这种以控诉修长城为目的的传说,而是把矛头直接指向了秦始皇修长城呢?实际上,长城主要也不是秦朝修筑完成的,秦始皇只是把之前秦国、赵国和燕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形成一条完整的对匈奴的防御线,工程量并没有那么大。甚至修建和阿房宫、秦直道这样的大项目相比,长城和秦始皇陵的工程了也要小不少。但却依然搞得民怨沸腾,问题出在哪里了?

这就是因为,在战国时期经常长期的战乱,加上秦灭六国的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战争以及屠杀,已经造成了严重的人口减少,破坏了生产力。也就是说,在秦国统一之后,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就是人口减少带来的劳动力不足,许多人正常的保证基本生存的需求都无法满足。那么,在统一之后,正常操作应该是应该尽可能的与民休息,恢复生产,只要不是那么着急的大工程,都应该稍微缓一缓。

但秦始皇的操作刚好相反。他不仅没有考虑统一之后老百姓的期待和需要,反而开始全面折腾。虽然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为形成全国性的大一统奠定了文化基础,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在这个劳动力本来就已经十分缺乏的时候,他却仍然迫不及待的开始大兴土木。修长城还可以理解,修皇陵、修阿房宫显然是没什么必要的。

那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搞这种大型工程虽然占用劳动力,但却能够利国利民,得到后世的好评和传颂呢?比如说都江堰、白堤、苏堤等等全国各地的许多大型水利工程,虽然也是耗费了不少民力的,但因为这些是能够直接造福当地老百姓,而且是可以看得到的好处,所以都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广泛好评,从而被万世传颂。

而长城最大规模的全面修筑,实际上是在汉朝和明朝完成的,而这两个朝代修筑长城的过程却十分平静,几乎没有留下什么太大的反对的历史记录,就是因为这两个朝代在修长城的时候,经过建国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生产已经基本上得到恢复,人口也已经大幅度增加了,这时候抽调一部分人力物力去修长城,就不会太影响正常的民生了。

古人修建长城、始皇陵有力地拉动GDP增长、利国利民了吗?

在冷战的时候,美国提出了一个星球大战的计划!前苏联在听说这个计划之后表示十分吃惊,说这个星球大战计划很有可能将使得前苏联所有的核武器都失效,因此,前苏联搞了100多艘核潜艇!

等到后来前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派专人去美国打听一下,说你们当初把前苏联搞垮的那个星球大战计划究竟是什么。美国人说,哪有什么计划就搞了一些动画片在电视上天天播放,而且我还要用这个星球大战计划搞出了网上高速公路,还搞出了GPS!

什么是拉动GDP?前苏联搞的那个就是一个反面教材,而美国人搞的那个就是一个正面教材!

单纯从这个事情上好像会讲!你可以说前苏联不顾当时的国家实力,中了美国人的计策,单方面的加入到这场军备竞赛!

但从另外的角度上来讲,你单方面的提高军事实力,却没有顾及老百姓的存在,没有将军是技术应用于民用领域,拉动经济增长,拉动民间技术力量的提升,使得投入到军事里面的经济没有办法做到反哺!这样做的做法就很伤!

现如今,美国几个鼎鼎大名的企业巨头除了成立的时间有限以外,如果往上追溯的话,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军事生产的影子在里面,而且正是由于参加过军事生产。参加过战争,所以这些企业最懂得如何将军事上面的财富去投入到民间去获得更多的利益报酬!你比如说波音公司,当初为了生产这个客机差一点点把所有的财富全部打了水漂!

我们话又说回来,收回到秦始皇建设长城这个事情,长城的建立确实是有好处的。稳定住了边关的形势,使得匈奴没有办法在轻松的愉悦过边关,对内部地区进行骚扰,保证了内部地区的稳定的生产秩序和稳定的生活物资输出!

但是对于平民老百姓来讲,(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无论是长城的修建,还是阿房宫的修建历山大墓的修建,都没有经济回报的利益在里面!而且由于秦国人特殊的制度,他们做这些事情反而成为了一种义务,是那种没有报酬的!

这一点近,几年出土的一分秦国的家书就可以可见一斑,一个秦国的士兵在秦国军营里面生活,居然到了那种像家里面讨要粮食的地步!秦国的士兵尚且如此,更何况是那些底层的老百姓,尤其是那些服苦役的底层老百姓!

他们做这些事情完全就没有任何报酬,秦国人管一顿饭,那已经算得上是仁至义尽了!如果做的不好,还有被杀头被流放的危险!

换言之,你就算是看做秦国建设大型工程,雇佣本土老百姓,推动经济发展这个角度上来讲,秦国连工资都不付。拿什么去推动GDP?那什么去发展自己的经济,他建个长城,其实更多的是出于国家安全的角度考虑,出于本土建设的角度考虑,但老百姓的死活他确实是管不上!

说白了,修建一个长城,它没法做到反哺自己本国的GDP发展!

这点大汉王朝做的就比秦国稍微聪明一点儿,为什么他发展丝绸之路?他修建了汉代长城,最主要的就是稳定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带来的是什么,带来的是牛羊,西方的各种各样的物资,以及巨额的财富!这一点,大汉王朝打一个漠北战役,把匈奴人给揍趴下,哪怕花费再大的代价也都是值得的,因为这背后代表的就是巨量商机!

古人修建长城、始皇陵有力地拉动GDP增长、利国利民了吗?

修建长城以古代人的角度去看,貌似是让边境地区形成了有形的保障,使得外族入侵中原没有那么容易了,但长城实际起到的作用并没有我们认为的那么大。我认为长城的作用更大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为生活在长城内的人民心中有一定的安全感,就跟农村房子周围修建个围墙一样,主要的目的只能用来防止那些大型的野兽侵入人类的领地造成对人类造成伤害,真正用来防小偷防强盗是防不住的,但是有那堵围墙和没有那堵围墙,晚上睡觉时的心态是不一样的。

二是由于中原与草原的边境线过于细长,而古代交通又不发达,一旦有紧急军情或者风吹草动的,想要快速通知驻守边境的军士们光靠马的速度是远远不够的,长城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能快速传递信息,这个山头燃起狼烟,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外立刻就能察觉到,从而快速做出反应。

短期来看这些基建工程本身并不能做到拉动GDP的增长,但长远来看,一旦建立起有效的组织防御形式,可以很好的保护内地的农业工商业的生产和发展,使得老百姓可以免受少数名族的劫掠和骚扰,也就等于保护了GDP的增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