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和袁绍谁厉害?

曹操和袁绍年青的时候,都是热血青年,在共同抗击黄巾军和反对董卓擅权的斗争斩露头角。

但随着天下大乱,两人都有了志在天下的野心。虽然袁绍凭借着四世三公的深厚人脉成为了十八路诸侯之盟主,但他毕竟自小在优越环境中生长,为人骄横丶自大。而曹操父辈来自宦官家庭,曹操举孝廉从基层干起,从小交结三教九流,敬重义士,能拢络天下豪杰。

在关羽温酒斩华雄上,就是曹操独具慧眼,力排众议,为刘关张登堂入室起了关键作用。

在官渡之战前,在袁强曹弱的不利形势下,郭嘉就给曹操分析了袁曹两人的人格优劣:袁绍十无能(任人唯亲丶心胸狭窄丶人心涣散丶骄奢必败等)。果然,袁绍不听众谋士之言,相反还一言不合关人滥杀。尤其逼走了许攸,送来了特密情报,让曹操一举烧毁乌巢粮仓,一下扭转战局,曹操消灭了北方最大劲敌,确立了半壁江山。

袁绍不善用人,放着一手好牌最后都打成了烂牌。袁绍和袁术兄弟都会翻脸丶袁绍儿子袁谭和袁熙都会兄弟反目,失败的结局是必然的。

而曹操和夏侯氏之间兄弟情深,特会爱惜人才,曾发布《求贤令》,不管阿狗阿猫,只要有才尽可自荐。曹操拥有了三国最大的武将库和智囊团,决非滥芋充数。

袁家从豪门富贵走向丧门犬,而曹操从玩世不恭而成为了一代枭雄,天地之壤!

曹操和袁绍谁厉害?

山野老人回答这个问题:

曹操和袁绍谁厉害?

对于这个问题早有结论:曹操在官渡之战前,郭嘉与荀彧就有明确的结论。

郭嘉认为曹操与袁绍比,有十个方面比袁绍强;荀彧认为曹操有五个方面比袁绍强。

山野老人认为,尽管郭嘉与荀彧的观点比较客观,但是相对于袁绍来说,还是有失公正。

因为郭嘉与荀彧当时说这话的背景是官渡之战前夕。

官渡之战前夕,曹操担心袁绍力量太强大,自己无法战胜袁绍。

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咨询郭嘉与荀彧。

郭嘉与荀彧为了打消曹操的忧虑,才将曹操与袁绍相比较,主要意图是为了鼓励曹操积极应战。

从这个角度看,郭嘉与荀彧对袁绍的评判都有失偏颇。

山野老人以为,如何评价这两人,应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一,官渡之战前,袁绍比曹操厉害。

为什么说官渡之战前袁绍比曹操厉害?

山野老人列举三个方面的例子。

第一,董卓进京,更换皇帝,天怒人怨,曹操与袁绍都想报复曹操。在这一事件上,袁绍与曹操相比,袁绍的表现令人敬佩。

朝堂之上,董卓要更换皇帝,袁绍公开反对。

董卓威胁袁绍说:“小子,今天下大事岂不由我董卓决定?我今为之,谁敢不从?尔谓董卓刀为不利乎?”

袁绍说:“天下健者,岂为董公?”说完,横刀长揖而去。

曹操虽然也想除掉董卓,但曹操只是利用诡计,企图趁董卓熟睡之际,行刺董卓。

计划失败后,曹操偷偷摸摸潜逃。

第二,社会影响力与气魄,袁绍与曹操强。

袁绍离开董卓后,能迅速组织十八路诸侯公开反对董卓。

尽管这件事情失败了,但是从社会影响力来看是声势巨大,对董卓形成了无形的压力,最后迫使董卓迁都关内。

曹操逃离京城后,也举兵反对董卓,但是曹操的行动仍然是偷偷摸摸。

第三,袁绍与曹操都有以弱胜强的战例,但是曹操的官渡之战相对于袁绍的占领冀州差远了。

袁绍离开京城后,被封为渤海郡守,此时韩馥是冀州牧。

袁绍的渤海郡与韩馥的冀州相比真是微不足道。

从地盘上讲,袁绍仅有一个渤海郡。

管辖网上资料显示:韩馥的冀州分置魏郡、广平、阳平、钜鹿、常山、安平、平原、乐陵、博陵、渤海、章武、河间、清河、赵国、中山国等十三郡二国,下辖123县。袁绍的渤海郡仅仅是韩馥辖区的一个郡。

从实力上讲,用韩馥手下官员的话说“冀州虽然较为偏远,但坐拥百万士卒,囤积的粮食足以支撑十年,袁绍不过是客军,要仰您鼻息,覆手就能将其解决。”

在如此悬殊的情况下,袁绍却“不战而倔人之兵”,让韩馥将冀州拱手送给袁绍。

袁绍是怎样实现这一目的的呢?

袁绍首先让公孙瓒进攻冀州吓唬韩馥。

公孙瓒怎么会听从袁绍的呢?

袁绍告诉公孙瓒,占领冀州后,我们两人平分冀州。

于是公孙瓒不惜一切进攻冀州。

之后,袁绍又派自己的外甥高干去冀州恐吓韩馥。

让韩馥感到,只有把冀州让给袁绍,才能抵御公孙瓒。

韩馥迫不得已,将冀州拱手让给袁绍。

由此,袁绍不费一兵一卒占领冀州。

之后,公孙瓒找到袁绍,敦促袁绍履行诺言。

之后,袁绍为了冀州,打败公孙瓒,独自占领冀州。

曹操的以弱胜强战例,就是与袁绍展开的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的艰难与袁绍占领冀州的容易,相比起来,袁绍显得更加有智慧。

二,官渡之战后,曹操比袁绍厉害。

官渡之战,袁绍与曹操的力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曹操由弱小变强大;袁绍由强大变弱小。

官渡之战后,曹操变得越来越厉害。

山野老人从以下三个方面举例说明。

第一,袁绍的政治敏感性不如曹操。

对于汉献帝,袁绍与曹操都想迎接到自己身边,最后却被曹操接到了许昌。

对于迎接汉献帝,袁绍内部有两种主张,一种主张迎接汉献帝,这样可以以汉献帝的名义发号施令。一种认为把汉献帝请到自己身边,捆住了自己的手脚,遇事都要请示汉献帝,不请示汉献帝又会遭到人指责。

在袁绍犹豫不决的时候,曹操听取荀彧的建议,迅速行动,将汉献帝接到了许昌。

尽管曹操内部只有荀彧与程昱赞成迎汉献帝都许昌,曹操还是不管多数人的反对,听取少数人的意见,果断行动。

第二,袁绍的决判断力不如曹操。

许攸原是袁绍手下的谋士,在袁绍与曹操对峙官渡的时候,许攸建议袁绍趁机袭击许昌,这样就能轻松取胜。袁绍没有采纳,错失良机。

后来,许攸投奔曹操,建议曹操袭击袁绍的粮仓乌巢。

这个建议风险性很大!

首先许攸这个人就值得怀疑,他原是袁绍的心腹,在决战的关键时刻,投奔曹操,是真投降,还是来做卧底?这个让人难以判断!

其次,乌巢是不是袁绍的粮仓?谁也不知道!

其三,如果乌巢是袁绍的粮仓,一定会有重兵把守,偷袭能否成功?

曹操面对这么多的不确定,毅然决然亲自带兵偷袭乌巢,焚烧了袁绍的乌巢粮库,由此彻底改变了战局。

第三,袁绍的决策力不如曹操。

袁绍与曹操都有过继承人的抉择问题。

袁绍在小儿子袁尚与大儿子袁谭之间难以抉择;曹操在小儿子曹植与大儿子曹丕之间难以抉择。

最后曹操通过密卷调查,确定了曹丕的王太子地位。之后,对于曹植身边的人给予了无情打击。

杨修就是死于党派之争!

袁绍却在袁尚与袁谭之间,犹豫不决,最后酿成灾难!

三,造成这样结局的依据是什么?

为什么在官渡之战之前,袁绍具有曹操不可比拟的优势,官渡之战后,反而让曹操占了上风?

山野老人认为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只有一点,就是两人的修养差别很大!

袁绍与曹操曾经是很好的朋友,他们在一起曾经议论过这样一个问题:

袁绍与曹操共同起兵反对董卓,袁绍问曹操,如果失败了,你打算怎么办?

曹操说,我想听听你的想法!

袁绍说:“如果失败了,我南面占领黄河,北面占领燕、代,兼并乌桓,然后向南争天下,这样做就可能夺取天下!”

曹操说:“如果失败了,我将搜罗天下人才,利用人们的智慧,用符合天下人心的方法去争天下,这样就会无往而不胜!”

两下比较,袁绍与曹操的高下优劣,就十分明显了。

之后曹操确实是这样做的,曹操提倡唯才是举。袁绍那里的优秀人才,如荀彧、郭嘉等都跑到了曹操那里,曹操最后利用优秀人才统一了北方。

曹操和袁绍谁厉害?

罗贯中厉害

曹操和袁绍谁厉害?

大家好,我是司马迁粉丝,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大家共同交流。

曹操和袁绍谁厉害基本上已经是定论了,没有什么可比性,无论是当时的人还是后来的人,都认为曹操的综合能力比袁绍厉害很多。

将二者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郭嘉和荀彧。二人都是曹操的谋士,下面我们分别看一下他们是从哪些方面认为曹操比袁绍厉害的。

《三国志•荀彧传》记载:袁绍给曹操写了一封信,言语傲慢无礼。让曹操无比愤怒,想举兵和讨伐袁绍,于是就去证书荀彧的建议,荀彧就说了一段十分著名的话:

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

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

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土卒虽众,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

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此德胜也。

夫以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太祖悦。

荀彧认为袁绍在度量上、谋略上、用兵上、德行上与曹操还是存在较大差距。荀彧的看法并不是孤例,同样是曹操谋士的郭嘉也有类似的看法。

郭嘉在荀彧的基础上,又更进一步分析,认为曹操在十个方面都比袁绍厉害,即所谓:道胜、义胜、治胜、度胜、谋胜、德胜、仁胜、明胜、文胜、武胜。

原文如下:

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

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

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慑,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三也。

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四也。

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

绍因累世之资,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诚而行,不为虚美,以俭率下,与有功者无所吝,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愿为用,此德胜六也。

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也,所谓妇人之仁耳,公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此仁胜七也。

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八也。

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九也。

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十也。公有此十胜,于以败绍无难矣。

归结起来就是袁绍心胸狭窄、任人唯亲、用人而疑、多谋少决、赏罚不明、妇人之仁、沽名钓誉。曹操是赏罚分明、任人唯贤、治军严明、心胸宽广、智谋过人。

那么荀彧、郭嘉二人作为曹操的手下,是不是对曹操有溢美之辞,而对袁绍有诋毁之辞呢?他们持论是否客观呢?从曹操、袁绍二人的实际表现来看,可以荀、郭二人的比较还是比较客观的。

比如袁绍,用人而疑,手下的田丰、沮授都是一流谋士,为袁绍提出过很多良策,但是袁绍都不接纳。田丰屡次进言导致袁绍生气,就把田丰关入大牢,官渡之战失败后竟然因为田丰之前预言成真而把田丰杀了,这就是外宽内忌,容不下人。

多谋少决,曹操外出征伐时,许都空虚,有人谏言袁绍趁机袭击曹操后方,袁绍优柔寡断不干,错失大好时机。类似之事很多,足以说明袁绍难成大事。

再看曹操,心胸宽广,面对杀子仇人张绣,不计前嫌的接纳他,终为自己所用。而其不计前嫌、胸怀宽广的作风也赢得了很多有才之人为之效劳。另外,曹操赏罚分明,属下立功从不吝啬封赏,士人争为其所用。

总之,曹操除了出身没有袁绍好之外,其他方面几乎处处占上风。

曹操和袁绍谁厉害?

根据我的分析,袁绍更强,分为三个时期。

一、青年时期,袁绍已经服丧6年,并且懂得在洛阳养望了。

而曹操仗着太监爷爷的人脉镀金,结果逃回家去了。

二、中年时期,袁绍辅助大将军何进诛宦,名震天下。成为十八路诸侯讨董的盟主,更是计夺冀州,勇胜公孙,扶植曹操击败了袁术-公孙瓒-陶谦的包围圈,天下一等一的牛人。

而曹操带兵追击董卓被徐荣完败,去扬州征兵又士卒哗变,不得以去投奔河内的袁绍。随后在袁绍的帮助下击败兖州的黑山军,成为东郡太守,无奈杀边让、屠徐州、挖坟墓,失尽人心,导致陈宫张邈背叛,引吕布入兖。曹操正面战场上数败于吕布(吕布带的还只是临时集合的部队),幸好在大哥袁绍的帮助下击败吕布,夺回兖州。

三、中老年时期,袁绍借助刘虞旧部的力量再次击败公孙瓒,然后亲自上阵用地道打破易京,彻底消灭公孙瓒势力。随后回军南下,简精卒十万骑万匹,与曹操决战。兵法云“敌半渡可击”,袁绍让颜良进攻白马吸引了曹操视线,随后自己大军轻松渡过黄河,一路碾压至官渡,压缩曹操的战略周旋空间,迫使曹操集中兵力决战,并且在合兵战中击败曹操,迫使曹操只能回营固防。随后袁绍一边筑高塔用弓箭打击曹营士气,一边派兵截粮,同时煽动曹操境内背叛。一时间曹操正面战场干不过,境内四下叛乱收不上粮,甚至一度到了本土作战粮食还不如对手的悲惨境地。只是奈不过曹操运气好,审配在后方收了贪臣许攸的家属,一把年纪的许攸居然一脑热就投降了曹操,帮助曹操偷袭了袁绍最重要的运粮队,最终险之又险地翻盘。袁绍见势不妙先行撤退,曹操也不敢北上,依然是僵持对峙之局面。无奈寿命到了,才给曹操进入河北的机会。

曹操和袁绍谁厉害?

曹操和袁绍谁厉害?回答了,曹操厉害,文韬武略,胸怀大志,足智多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