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古人在台面上对做官遮遮掩掩,很不愿意做一样,其实心很想的?

一、严嵩不想做首辅。

大明王朝1566里有这么一段非常经典的对白,沈一石被抄家以后,胡宗宪连夜被嘉靖皇帝召入京城,带来了沈一石家里的账本。

嘉靖知道胡宗宪是严嵩的门人,所以在看完账本,知道浙江官吏贪污了七八百万两银子后,选择让胡宗宪将账本抬到严嵩家里去。

这是为什么?为的就是要看看,严嵩是不是也参与其中。严嵩握着胡宗宪的手,深切地说儿子不如弟子,儿子不知道感恩,但是弟子知道感恩。

严嵩当时已经年过八旬,胡宗宪也已经56岁了。严嵩笑称,自己这个内阁首辅是个媳妇儿,他胡宗宪这个浙直总督也是个媳妇儿。

所谓媳妇儿,就是天底下最难的一个人,既要对公婆孝顺,又要对丈夫关爱,还要时刻照料孩子们的生活,家里的柴米油盐样样都要她来管,往往还例外不是人,到处受气。

严嵩认为自己和胡宗宪一样,都是处处都要照顾到位,过得十分艰难。言下之意就是他们俩谁都不想做这个官,可是呢?偏偏还就是有人非要来抢这个官来做,比如内阁次辅徐阶就盯着首辅的位置,江苏巡抚徐有贞就盯着浙直总督的位置。

严嵩这话,其实就有点假了,虽然内阁首辅和浙直总督的确很艰难,但是他们手里的权力可是掌握着成千上万人的生死,这种权力是随随便便就有人愿意放下的?

胡宗宪要在浙江沿海抗倭,所以他放不下手里的权力。严嵩要照料一大群跟随他的人,包括他的儿子严世蕃,所以他也放不下权力。

这都是嘴上说说的话,实际上,谁都无法轻易地放下这个权力。古代人的官场,其实就是这样,表面一套,背地里一套,你以为现代不是这样了吗?嘿嘿。

二、雍正不想做皇帝。

《雍正王朝》里有这么一段,雍正登基以后,他那几个兄弟当然是不服气的。毕竟大家都有才能,而且大家都觉得自己不比雍正差多少。

为此这帮兄弟们成天都在给雍正捣乱,雍正这心里也是难啊。一边要面对兄弟们的冷嘲热讽,一边要处理军国大事。

当时雍正正在实行改革,河南的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几乎得罪了天下读书人。火耗归公和养廉银子的事情,又把地方官员给得罪透了。西北战场还在打仗,南方灾害也没有断绝。

雍正是真的觉得自己很难很难,他当着朝臣和兄弟们的面,指着龙椅对兄弟们说,你们现在谁要坐这个龙椅,立刻就可以坐上来。

言下之意就是说自己很艰难,是你们所不能想象到的。如果你们想要坐上这个龙椅,就必须要承受这样的艰难。

而实际上呢?雍正可能会把皇位让出来吗?显然是不可能的。但凡有哪个兄弟敢上去摸一下,雍正都能把他给宰了。

至高无上的权力,是永远不可以受到侵犯的。雍正表面上说自己不想做皇帝,只是为了说出自己的艰难,但是他不可能放弃皇位,这是为了自己的私心。

如果你当真了,那就要闹笑话了。就连十阿哥胤䄉这种猪脑子的人,都没上套,可见古代官场说一套做一套的事情,其实早就屡见不鲜了。

三、学而优则仕。

他们这种现象就跟什么一样呢?每逢过年走亲戚的时候,我们都会穿着带兜的衣服,为什么?方便亲戚长辈们塞红包用。

但是等到长辈们塞红包的时候,我们都会说:我都这么大了,不要了不要了。可是心里想的却是,快到兜里来。

道理其实是一样的,表面上这帮人一个个都不想做官,都不想拥有权力,可是实际上,罢官比要了他们的命还要艰难。

古代人讲究学而优则仕,讲究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就是说你读书、练武做这些艰难的事情,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入朝为官。

虽然过程比较难见,但是背后的付出总是会有回报的。一朝成名天下知以后,你能够得偿所愿成为朝廷官员。

可是到了那个时候,你又会换上另外一副嘴脸,表示: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这可不是你最初的梦想,你之所以当初那么努力,就是为了做官,就是为了封侯。

在古代,读书人根本就没有第三条出路。要么做官,要么就只能终老于乡野,做一个教书匠。可是绝大多数读书人,还是想着要做官的。

因为只有做了官,有了一个大平台,你这一身的才华,才有施展的空间。所以说那些说我不想为五斗米折腰的,都是假话。他们不是因为五斗米的问题,而是因为折腰的问题。如果不折腰的话,谁不想做官?

四、听话要听话音儿。

为什么有些人适合做官,有些人真的不适合做官呢?因为做官的人,说话只说三分,剩下的都要靠听的人去悟。

这里面学问就大了去了。因为你没有这方面悟性,可能剩下七分一点也悟不到。比如说领导当着小舅子的面,在你跟前提了一下招标的事情。

仅仅是提了一下,什么信息都没有透露。而领导的小舅子就是包工程的。那么你是怎么听这话的呢?这里面就有玄机了。

如果领导是个耿直的BOY,那么他说这话就没有什么隐含的信息。可是如果领导一贯的作风就是说话说三分,剩下七分自己悟。那你就要好好想想,这里面的深层次含义了。

当然了,社会的正义之风是不能被破坏的,如果领导真的有这方面意思,那么对不起,这就是在犯纪律,不过好像也没有群众会知道。怎么个处理法,你又要掂量了。

为啥古人在台面上对做官遮遮掩掩,很不愿意做一样,其实心很想的?

想多了,古人对做官是很渴求的,直接求官的都有。

你看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想要渡湖却苦于找不到船只,圣明时代闲居又觉愧对明君。

坐看垂(zuo)钓(guan)之人多么悠闲自在,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

“求官”两个字孟浩然就差贴脸上了,只不过用诗表达出来,总比直接说“我要做官”要含蓄点。

再看看谪仙人李白的《与韩荆州书》:“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

士人一经您的接待延誉,便声名大增,所以屈而未伸的贤士,都想在您这儿获得美名,奠定声望。

李白彩虹屁拍来,为的什么,还不是想寻个门路好做官。

所以,古人这不叫遮掩,叫含蓄,你要真不让他当官,他发牢骚都能发死你。

为啥古人在台面上对做官遮遮掩掩,很不愿意做一样,其实心很想的?

人都喜欢隐藏自己的私心.做一个儒雅之士.先客套谦让.最后顺理成章?挞到自己的目地?当官能享受荣华富贵.留芳千古.肝脑涂地.也在所不辞。正所为伴君如伴虎.一朝天子一朝臣?天下人人皆知[祈祷][祈祷]

为啥古人在台面上对做官遮遮掩掩,很不愿意做一样,其实心很想的?

中国古代的官员晋升前,总要推就一番,就是皇帝即位也要装作谦让一番才行,哪怕是通过战争、政变夺取皇位的也是如此。比如宋太祖赵匤胤的陈桥兵变,他一手炮制了部下强迫他“皇袍加身”的假象。历史上也出现过少数被强行黄袍加身的皇帝。例如南宋第四位皇帝宋宁宗赵惇,被韩侘胄、赵汝愚推上皇位举行仪式时,发生了赵惇不想穿龙袍而绕宫廷拄子在前面跑、众臣在后追的笑话。最后赵惇被强行皇袍加身。

而历史上也有少数真正不愿做官者。如东晋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南北朝时被称做“山中宰相”的陶弘景,宋代隐逸诗人被称为“梅妻鹤子”的林和靖,他终身隐居西湖拒绝入仕。清代大才子“随园老人”袁枚,33岁辞官隐居南京随园。但是多数人是喜欢做官的,他们做官前表现出的遮遮掩掩往往基于如下考虑:第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谦虚”美德使他们不得不如此。第二、为自己留条后路,今后在官位上一旦出现差池,自己事先巳说过的德才不够云云,将是一种借口。第三、也有部分真心认为自己难以胜任即将就职岗位之人。

其实,中国人喜欢遮遮掩掩的习惯,不只在做官时,在其他方面也是如此。

为啥古人在台面上对做官遮遮掩掩,很不愿意做一样,其实心很想的?

古人为官者,多数是靠科举入士的,都读圣贤书,读书明礼义廉耻,内心还有点廉耻感,大概是这原因吧,今人?????????????????

为啥古人在台面上对做官遮遮掩掩,很不愿意做一样,其实心很想的?

你说的不清楚是古装戏吗?或是古代发生的事,希望把问题说得清楚明白反正我是一头雾水不太明白,抱歉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