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入关最惨烈的战争是哪一场?
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
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这是阎应元的绝命诗,讲的是什么呢?本来江阴县城已经宣布投降清朝了,清朝的县令也前来接管这座城市了。可是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的剃发令下达到江阴城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岂能就这么剃发?
为此江阴百姓在阎应元的带领下,坚决反抗剃发令。而多尔衮的命令十分强硬,他表示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赋闲在家的阎应元再次复出,带着江阴百姓抵抗了清军24万大军81天的进攻。
整个江阴城,没有一个百姓选择投降,最终造成了清军伤亡7.5万人,折损3王18将的战绩。破城后,阎应元英勇就义,江阴百姓无一投降之人,全城百姓惨遭屠戮,最终仅剩下53名老幼。
当常州府还在炫耀自己每年考中了多少清朝进士的时候,它下辖的江阴县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参加清朝的科举。一直到乾隆皇帝为阎应元修建了祠堂,事情才得到了缓和。
每次提到这一段历史的时候,都不禁让人潸然泪下。如果当初大明的城池个个都像江阴一样,满清的铁骑岂能打进山海关?
满清这24万人的部队,一大半都是汉人,可悲可叹。明末清初最大的一个特点,那就是人人争着做汉奸。这在民族史乃至世界史上,都是非常罕见的。欧洲列强扫荡美洲大陆的时候,印第安人奋勇反抗,哪怕被灭族都没有选择出卖自己的同胞。
很难想象,明朝灭亡的时候,这帮明朝的将帅们,到底是怎么个摇尾乞怜的样子。满清入关的时候,只有8万铁骑,剩下的都是汉人部队。
前期投降的有吴三桂、孔有德等人,他们都被封为了王爵。后来的人也就跟着抢着要投降满清。当清军的铁蹄南下的时候,四镇军阀的部队几乎全部投降。
为首的刘泽清和刘良佐,这俩货压根就没有抵抗,归附南明的时候鱼肉乡里,清军来了以后,立刻举双手投降。高杰被杀后,他的部队群龙无首也就投降了满清,黄得功在前线英勇就义后,他的人马也投降了满清。
整个南明弘光朝廷,所有有战斗力的军队,都投靠了满清。这让那些有骨气抗争的人,该如何跟清军做斗争呢?
史可法在扬州城,拼死作战到底,最终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阎应元所面对的,其实不仅是满清的军队,更多的是汉人军队。
以刘良佐为首的投降派,为了在清军面前邀功,主动承担起了这次攻打江阴的重任。可是他万万没想到阎应元带领的江阴军民们,一个个作战勇猛,没有退缩的。
为此刘良佐损失惨重,手里的9名上将5死4伤。他军中的满人大将觉得汉人没什么用,所以就自己爬上了云梯,结果被割掉了脑袋。
换上孔有德和博洛,依旧无济于事。刘良佐打不下江阴城,多铎非常生气,所以就派遣孔有德、博洛和尼堪带着红衣大炮前去攻城。红衣大炮是哪儿来的呢?当年毛文龙被杀以后,他手下的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三人带着红衣大炮投靠了满清。
满清有了红衣大炮以后,南下攻城可就顺利多了。别说他们战斗力有多强,没有这些大炮,他们连山海关都打不进来。努尔哈赤都是被红衣大炮给炸死的。
博洛带来了20万大军,打了刘良佐一顿以后,便猛攻江阴城。结果连攻8天,都没能打下来。
久攻不下,博洛也是觉得很尴尬,这才动用了劝降的计谋,结果由于阎应元等人的果敢,使得江阴城百姓没有人愿意投降。
当然了81天的坚守过后,江阴城内弹尽粮绝,还是没能守住这座小城。那些大言不惭说要反清复明的人,在这81天里到哪儿去了?
大清兵力攻城,应元守甚固。东平伯刘良佐用牛皮帐攻城东北,城中用炮石力击。良佐乃移营十方庵,令僧陈利害。良佐旋策马至,应元誓以大义,屹不动。及松江破,大清兵来益众,四围发大炮,城中死伤无算,犹固守。八月二十一日,大清兵从祥符寺后城入,众犹巷战,男妇投池井皆满。明遇、用皆举家自焚。应元赴水,被曳出,死之。---《明史》
阎应元被抓后不屈被杀,家中老小都不愿投降清军,一同被杀。整个江阴县衙43人举火自焚,没有人愿意投降清廷。
数日后,多铎下令屠城,百姓没有一个愿意顺从清军,妇女投河、男人战死,就连7岁的孩子都知道抗清。屠城结束后,清廷还有脸出榜安民,发现整个江阴城,只剩下53个老幼。
若我国人有江阴气节,300年后日寇哪敢侵华?300年后,日寇侵华,如法炮制一般。他们先占领东北,学习满清入关,随后迅速攻占华东地区。历史就跟轮回了一般,又一次烽火四起,又一次汉奸遍地。
可惜我们不知道教训,我们知道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却不知道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历史再次重演的时候,却看不到江阴81日的骨气了。如果我中华子弟当初众志成城的话,哪里容得日寇如此猖獗?
总结:多尔衮为何对剃发令如此坚决?多尔衮这个人很有投资头脑,他手里的资本并不多,但是他装作非常有本钱的样子。为此吸纳了一大批汉人将领带着军队前来投降。
等到他们投降以后,即使发现满人的实力不够强,也已经上了贼船。当然也有重新下贼船的,比如说后来的李成栋。
多尔衮之所以坚决执行剃发令,也是为了塑造一种权威。如果满人的命令不能坚决执行,那么汉人会觉得他们没有权威。
为此即使江阴事件闹得再大,多尔衮都必须要坚持剃发令。这也是在告诫天下其他城池,满人的命令没有商量的余地。其实,要是再多两个江阴城,多尔衮的那点本钱也就打光了。
参考资料:《明史》、《南明史》
清朝入关最惨烈的战争是哪一场?
你说的应该是“江阴八十一日”;1645年夏,江阴人民为抵制剃发令,在江阴典史阎应元和陈明遇、冯厚敦等人率18万义民进行的反清斗争。因为前后长达81天之久,故被称为“江阴八十一日”。城破后全城殉国,无1人投降,全城百姓仅存53人。清军折损3个王爷,大将18名;清兵24万大军携200多门大炮围城,一共损失的士兵有75000余人。江阴方面,守城81日,城内死者97000余人,城外死者75000余人。
1645年江阴降清,照例颁布剃发令;但是遭到全城百姓激烈反对。江阴县令方亨见局势不可控制,就密告常州府请求派兵,准备物力镇压。但密信被截获,江阴人民推陈明遇为首,以“大明中兴”为口号正式反清。
消息传开后清军马上派兵镇压,闰6月21日围城,7月1日正式攻城。江阴城军备不足,抵抗形势十分严峻,于是陈明遇请赋闲在家的闫应元出来主持大局。
闫应元知人善用,一上任便将江阴的防守管理的井井有条。在闫应元的指挥下清军损失惨重,只能望城兴叹。于是几次派人以高官厚禄劝闫应元等人投降,但被断然拒绝。
江阴城外外无援军,内无粮草的情况下,坚守81日被破城。清军开始屠城,江阴百姓男丁战死,妇女投河;两日后清军封刀时,全城百姓只余53人。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江阴人民真正做到了孔夫子所说的:“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
清朝入关最惨烈的战争是哪一场?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清军入关,只在山海关前与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展开一场激战,便顺利进京。其后,清军似乎一帆风顺,没有遇到大规模的抵抗,如秋凤扫落叶,锐不可当,凡抵抗者,皆不堪一击。北方如此。进军江南,也仅在扬州发生激烈战斗,其他战役,就无足轻重了。这给清朝统治集团造成一个错觉,以为不会再有更大的战斗了。
一、一切皆因剃发始入关初,实施政策还是相当谨慎的。就说剃发易服,清入关前,对此要求十分严格,凡投靠或投降清朝者,必先剃发易服,否则,就不是它的臣民。进入北京初,照例宣布: "官民俱著遵制剃发。” 20天后,忽然下令,取消剃发的规定,又宣布:“自兹以后,天下臣民照旧束发,悉从其便。"以多尔衮为首的统治集团, 自知在北京立足未稳,惟恐因剃发激怒广大汉族士民,势必会威胁到清朝建立对全国的统治。此项政策,果然受到汉族士民的欢迎,直接起到了稳定人心,稳定清朝统治的作用。
其实,这只不过是多尔衮的权宜之计。当他感到统治稳固时,不再向汉人让步,重新宣布剃发易服的政策,如拒绝执行,就视同叛逆,给以严厉的处罚。他始料不及的是,重颁剃发令,却激起江南广大士民的激烈反抗!
江阴士民坚决拒绝剃发,不惜以生命和鲜血来维护汉族的文化传统。一场武装反抗的战斗终于爆发了。
顺治二年五月中旬,清军进入南京城,弘光政权垮台,消息传出,原明地方府县政权亦告结束。清军统帅豫王多铎派出各级官吏接收各地方政权。
二十五日,明江阴知县林之骥既不想投降清朝,也不愿为明朗尽节,遂弃官而去。江阴县一时无官而治。直到六月二十日,清朝任命的知县官方亨赴江阴上任,说明清朝开始接管全县,开始了它对江阴县的统治。
方知县一上任,先收缴本县人口地亩图册,献给上一级府官,由府再送达南京,表示江阴已归顺清朝。过了数日,常州太守便通知准备剃发。法令尚未公布,城内外安堵如故,没有迹象表明他们不接受清朝的统治。
闰六月一日,方知县到庙进香。诸生及耆老等跟随至文庙。众人便问: “今江阴已顺,想无事矣。”方亨说,也没有什么事, “止有难发耳。”诸生等很惊讶,说:“发何可难耶?”方亨严厉地说: “此清律,不可违!"说完,他就回县衙去了。
诸生等数十人,聚集于明伦堂,对薙发的事,发泄强烈不满的情绪。有个叫许用的诸生,以激烈的情绪高喊: “头可断,发不可薙!”群情为之激愤,大有一触即发之势。这时,府上有关薙发的命令正好传达到江阴,其命令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两句话,可见命令是何等严厉,简直以生命相胁!方知县指使书吏,将此命令抄写,张贴公布。
不料,书吏将笔投掷于地,恨恨地说: “就死也罢!”方知县大怒,正要下命令,对他施管刑惩罚,书吏却满不在乎,置之不理,与在场的人哗然而出。
城北门,有一群少年, “素好拳勇”,听到方知县要强行薙发的消息,顿时愤怒起来,不约而同地宣布起兵,立即得到城内百姓的响应,城“四门应者万人”。方知县眼看民众造反,将衙门紧闭,不敢出门,急忙向上司报告: “江阴已反,速下大兵来剿。”他将此信交给亲信衙役,命他出城,呈送上司常州太守宗灏。还未出城,就在城门边被严守四门的起义人截获,愤怒已极的人们将送信的衙役杀死,同时,涌入县衙,将方知县抓获,先是囚禁起来,但他态度顽固,不支持起兵,遂被杀死。
这是六月二日发生的事。标志江阴士民武装反抗薙发的战斗正式开始。事情很快闹大了,消息四面传开,得到了城内外士民的势烈支持,起兵第二天,周围乡民跟踪加入,达数万人,有的书说有10万人。江阴士民包括城外四乡的农民,其起兵的原因很简单,实无复杂之处。当方亨来上任,他一身清朝服装,江阴人并不反感,而是和平地接受清朝委派官员来此治理。
惟其听到必须薙发的严令,才被激怒而一发不可收,激变成乱,为“护发”而战。这是清朝实行政策不当而引发的斗争,江阴士民的初衷,并非反对清朝对江南的统一,亦非为忠明而斗争。
二、江阴守卫战斗争刚刚开始,有敷万之众,却无首领主持大计。开始,他们推举居住江阴城的明守备陈瑞之,作为他们的首领。陈拒绝不从,乡兵将他杀死。本县典史陈明遇被推为首领,徽商邵康公懂得军事,众拜为将;安徽人程璧,在江阴县城内开当铺,自愿出资为兵钠;原明兵备张调鼎,原是福建人,能铸大炮、造火药,也被义兵请出来发挥作用。
还有,被杀死的陈瑞之,其子为求活命,愿将自己的技术献出来,为义兵造木炮、火閧、火砖。起兵的人都知道,清朝必将发兵进攻,为做好迎战的准备,他们将城中一切有技能,有专长的人都请出来,制造各种武器,以打退清兵的进攻。
果然,清军闻讯,赶来江阴,企图将“叛民”一举镇压下去。
第一次来,只有300人,遭到失败;其后,又来过两次,攻西门,再攻北门,都没得逞。尽管清军不多,已给守城造成巨大压力。毕竟起兵的都不是正规部队,虽说人多,仍不敌训练有素的清军。
典史陈明遇自感能力不足,又请出原典史阎应元为首领。应元任职典史时,善捕盗、懂军事。清军进入南京后,他看到原县令林之骥弃官归家,便携全家撤出城,迁到祝塘镇(江苏江阴南几十公里处)暂居。六月十五日,陈明遇派人前去祝塘,将应元迎入江阴城。应元表示: “如果你们都听从命令,我便当首领,否则,我不能做你们的首领。”大家都表态同意。
应元得到城内人拥护,马上进行军事部署: “四门分堡而守,如南门堡人即守南门。”他命义兵用大木将城门塞断,一人守一垛。如战斗时,则两人守之,昼夜轮换,每10人一面小旗、一铳,每百人一面大旗,一架红衣大炮。每垛上瓦4块、砖石一堆。清兵攻城时,头顶船、棺木或牛皮等物遮护身体,欲靠近城下。而城上人则用炮、石、箭弩一齐投下, “无不立碎”。
清兵又乘城内吃饭的时间进攻,架数十个云梯而上。凡城垛凹进处有两对守卫的人,发现清兵登城,即发铳击毙。清兵登城困难,就在城下掘洞。守城人也有办法对付:将长阶沿石投下,或将旗杆截为几段,每段都钉上钉子投到清兵的头上;或用木炮投到城下,清兵感到此物很怪,便争相抢夺,忽内机发反射,都被射死。
城上的箭不足,应元学“草船借箭”的办法: “束草为人,人竿一灯立睥睨间,兵士伏垣内击鼓听噪”,像是缒城袭击清兵营的样子,清兵于惊慌中不辨真伪,发矢如雨,都落在草人身上,守城的人不费一刀一枪,都得到了难以数计的箭矢。
当夜深人静时,应元派遣身强胆大的人,缒城而下,顺风放火,清军见烈焰冲天,个个魂飞胆丧,四处逃窜,自相践踏,死伤累累。清军无计可施,被迫撤离。
清军南下以来,除个别地方,几乎是如入无人之境,没有敢以兵对抗的,明“守土官非降即走,间有拒守,攻之辄拨,迟亦旬日耳”。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在这小小的江阴城下,竟遭到如此惨败,无不为之“大骇", “闻之皆胆落",如攻城不被打死,则彼此庆幸。
武力攻不破,又改用诱降,劝他们放弃武力对抗。指挥攻江阴的大将,其中有原明降将刘良佐,他率清军攻击城东北角,没有取得突破,遂移营十方庵,指使其僧众“望城跪泣,陈说利害”。守城的人根本不听。刘良佐策马至近城处,亲自劝说阎应元与守城者向清朝投降。
应元大声痛斥: “我一典史卑官,死而足惜?汝受朝廷封爵,今日反来侵逼,汝居何心!"刘良佐满面羞愧,无言以对。 几次劝说均无效,最后,清军把豫王多铎的招降书射入城内。招降信中有句话说: “明已亡,何苦死守!"守城的人就在此信上又加了一句话: “愿受炮火,宁死不降!"便将此信又射出城外,向清军表示抗拒到底的决心。
起初,清军统帅并没有把江阴的事放在心上,以为无须动员多少军队,就可以把城拿下,或诱之以利,很快会投降的。
两个月过去了,江阴没有被攻克,劝降也不起作用,清军遭到一次又一次地失败,损失也越来越重。江阴的事闹大了,清军统帅不敢忽视江阴,不断增调兵力,在占领松江后,便将大队兵马调到江阴。由贝勒博洛亲自统率马步兵达20余万,调来攻城大炮也日增,达到每五六尺间隔就放置一门炮,向城上狂轰不止。
三、城破屠城江阴的形势日益严峻,阎应元与守城的人们已陷入困境。八月十五日正是中秋佳节,应元要与全城士民共度佳节。他发放赏月钱,与兵民赏月。将酒抬上城楼,一边饮酒,一边弹奏、高歌。诸生许用作《五更曲》,命善于唱歌的人演唱这首曲子。清军也停止了攻击,都侧耳静听城上的美妙歌曲。据史载: “时天无纤翳,皓月当空,清露薄野,剑戟无声。”歌声、乐器打击声,在沉寂的夜中格外响亮,仿佛来自天上。据说,连清军也“心为之泣下"。
佳节已过,清军继续强化进攻的势头,天天用巨炮猛轰,企图轰塌城墙,打开缺口,为清军攻城打开一条通道。城内兵民昼夜坚守,已是疲惫不堪,加之伤亡日增,守城的实力已呈衰竭之势。
八月二十一日,入夜,清军所有大炮连续袭击,据说铳子重6.5公斤,威力十分强大,很快将部分城墙轰开,正赶上下雨,守城的人无法将缺口堵上。清军用计,左右两路发炮不止,多放置铁石,惟独中路发炮只配置火药,不放铁石,只有响声,却不伤人。而烟漫障天,咫尺不辨。守城的人误以为炮声霹雳,清军不敢入城。
这正好上了清军的当,清军就是乘中路的黑烟作拖护,突入城内,跃马上城,飞矢如雨,将守城人击溃,江阴城终于陷落。
清军迅速集结城上,害怕中埋伏,在城上持刀立视半日,至午后,侦察不见伏兵,这才下城,纵兵大杀。城内士民与清军展开巷战,死者遍街巷。阎应元作为全城总指挥,面对清军杀入城内,仍坚持战斗,背中3箭,知道难逃虎口,纵身跳入湖中,因湖水过浅不死,被清军抓获,于当夜被押在栖霞禅院,就地被杀。陈明遇死得也很壮烈,全家投火自焚死。还有一些原明士绅,也都为明尽节而死。
史载,清军攻陷江阴后, “屠城凡三日”,所谓“晨出杀人,暮则归营”。能躲过3天屠杀的,侥幸活命;躲不过的,自然死于3天屠杀。这方面的传闻很多,不一定像传说的那么恐怖可怕。
从起兵,到城破,江阴士民坚守了81天。据统计,城内死9.7万余人,城外死7.5万余人。两项合计,共死17万余人。
这些数字显然夸大了。以明末江南市镇发展水平衡量,江阴不过是个小县城,其城内人口不会达到10万,城外人口不会超过5万。不只是江阴城,凡有关清军下江南所谓屠城的人数无不被奇大。就说张献忠在四川杀人之多,其数字达到荒谬的程度!总之,战争会死人的,至于死多少,还是采取分析的态度,不可尽信之。
清军在江阴城下损失也不小。参加围城、攻城的人数达到24万,死者6.7万,巷战死7000人,凡“损卒”为7.5万有奇。其实,这些数字未必准确,姑妄听之。
阎应元、陈明遇及其他尽节而死的,都可称为仁人志士。他们为“护发”而不要命,展开残酷的流血斗争,是否值得,姑置不论,但他们敢为自己的主张、追求、信仰而进行战斗,以至壮烈而死,实属可歌可泣。
时人高度赞美: “八十日戴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六万人同心死义,存大明三百里江山。”其实,不完全是为存“大明江山”,起因是为薙发,并非为恢复大明而争。当然,其起兵的事, 自然会与“大明”联系起来的。就论其精神、节操,上述赞美,阎、陈等一大批人当之无愧!
由此,人们又不胜感叹: “向使京口如是,则江南不至拱手献人矣。"换言之, 自明末至南明诸政权,皆腐败透顶,不可救药,也只能“拱手献人”。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清朝入关最惨烈的战争是哪一场?
真是天大的笑话,哪三王?哪十八将?清军入关八旗军总共才12万人,都来攻打江阴了?李自成不打了?各地不防守了?
东林党真无耻啊,在北京折腾死了崇祯,在南京折腾死了弘光,清军攻陷南京,南明东林党人全部跑去清军报名当官,南京东林党领袖张傅病危,反而只有一个被东林党污蔑贬低成狗的马士英去看望,南京陷落,马士英去太湖组织军队继续抵抗,后被俘不屈就义!
相反投降的东林党及其后人,篡改历史掩盖东林党集体投降的史实,编造出什么江阴保卫战,我相信江阴有过小规模的抵抗,但绝对不是传说的给清军造成那么大损失,什么三王十八将,什么7.5万,全是扯淡的,洪承畴,李自成,李定国加起来都做不到,何况几个读书人和平民?
忠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为读书人,读书人精致利己,又掌握著书立说话语权,编造了太多的谎言了
两个字:无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