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的几位帮他夺嫡登基的亲密帮手去哪里了?最终下场如何?

胤禛也不禁暗然,他今夜要下毒手灭口,原是听了文觉的警告,外边允禩党羽如林,政局不稳,放着周用诚一干人无法处置,日后将雍邸的事兜出来,正好给允禩借来推波助澜,所以打算喝酒之后,下半夜动手全部处死。---《雍正皇帝,九王夺嫡》

这里讲到了雍正在夺嫡成功的当天晚上,什么事儿都没做,先急匆匆地赶回家。为什么?因为家里还有一票人在等着他。

这些人全都是参与他夺嫡的功臣,当然也是知道他所有秘密的人。其中就包括邬思道,当然现实中雍正比较重用的应该是戴铎这个人。

邬思道是雍正的首席谋士,雍正所能想到的东西,他都给计划好了。雍正想不到的一些事情,邬思道也给雍正谋划好了。这样的人,在雍正登基以后,完全能够窥测圣意。而且他知道太多秘密,是个累赘,必然是要处理掉的。

为此雍正这趟赶回来,目的就是要杀了邬思道,顺带着整个雍王府里的奴才们,只要是参与过夺嫡的,比如说坎儿这样的,一个不留全部杀掉。

这件事不能假手于人,因为任何人知道这件事,那么这些人必然都活不成。为此雍正打算回来自己把这件事给办了。一桌酒席就能把这帮人都给毒死,这是雍正计划好的事情。那么帮助雍正夺嫡的这帮人,结局究竟如何呢?

邬思道感人肺腑的演讲,帮助他逃出生天。

雍正一回来,邬思道就明白了他的意图。所以不等雍正表明心迹,就必须要先保住自己的命。因为皇帝一旦开口,那一切就晚了。

邬思道先给雍王府派来了五路人马作为保卫,表面上是保护雍王府,其实就是多搞点见证人,毕竟这帮人是他调来的,晚些时候肯定是要问他的情况。

再往后就是语重心长的求饶了,邬思道告诉雍正,自己不能被重用,而且他还提出了三不可用的说法。这一不可用,因为他是个瘸子,哪有瘸子登堂入室做大官的呢?二不可用,他是康熙朝的罪犯,如果雍正执意启用他,那会背负不孝之名。三不可用,他所设计的都是阴谋,而皇帝是走的光明正大的路,完全不对等。

这话说得雍正已经有些感动了,雍正本来就没打算重用邬思道,连个名分都没给人家想好,就急匆匆地赶回来要弄死他,明摆着是不想用他了。

紧接着邬思道又跟雍正说,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他邬思道只求一个半隐,为什么呢?

所谓半隐就是表面上的确隐居起来,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可是呢,又要让雍正皇帝一下子就能找到他,这就是半隐。

邬思道却要静坐,便打发了他去。屋子里只剩下了他一下人,他默默坐着,想入定,但今晚改了积习,再也静不下来。从康熙四十六年夏入京,到现在整十五年半。孤身一人进来,轰轰烈烈做了一番事业,如今又剩下孤身一人,真像一场光怪陆离的梦!一幕幕往事涌上来又压下去,压下去又泛起,再也不得平静。---《雍正皇帝》

这么做有一个好处,就是邬思道既能够浪迹天涯,又能够随时被雍正监控起来。这样邬思道就可以保住自己的小命了。

最终雍正终于流下了眼泪,表示支持邬思道的这一决定,并且放过了邬思道。至于府上的其他参与者,对不起,一顿庆功宴以后,全部被毒死了。真实历史上的戴铎也没什么好下场,在雍正登基以后没多久他就被雍正给杀了。

年羹尧和隆科多,都被雍正拉下马了。
  • 年羹尧:

年羹尧是雍正的铁杆心腹,也是康熙朝的封疆大吏,早在康熙晚年,年羹尧就出任了陕甘总督,手握西北军政大权。

在雍正登基以后,他更是得到了雍正的提拔,成为了西北的大将军,负责平定罗卜藏丹津。年羹尧打仗果然英勇,平定叛乱以后,回朝得到了各种册封嘉奖。

可是这哥们自恃功高,逐渐开始有些搂不住了,变得狂妄自大了起来。为此不少朝臣都在弹劾年羹尧。

随后雍正也实在是忍不住了,将年羹尧一贬再贬,最终年羹尧还是被雍正给杀掉了。在雍正看来这种功高震主的人,是不能留的。

  • 隆科多:

隆科多从辈分上来说,是雍正的舅舅,他们佟佳氏一直都是清朝的皇亲国戚,他的姑姑是康熙的亲生母亲,所以他们是亲上加亲。

在九王夺嫡的时候,隆科多可是起到了关键作用。因为当时他掌握着九门的所有兵马,是北京城内手握实权的人物。

虽然官阶不够高,可是权力足够大。在康熙去世前,将遗诏便交给了隆科多宣读,所以说可操作空间都在隆科多那里。

为此隆科多支持雍正,绝对是雍正取得夺嫡胜利的关键所在。这样的皇亲国戚,又是有拥立之功的功臣,在雍正朝自然是位列宰辅。

可是伴随着他的地位逐渐攀升,结党营私的局面也就形成了。隆科多甚至和年羹尧交好,这两人一内一外如果勾结在一起,那对雍正是非常可怕的伤害。

为此雍正宣布了隆科多41条罪状,将隆科多永远囚禁了起来,最终隆科多是幽禁而死,算是被逼疯了吧。

十三阿哥胤祥,那是雍正的铁哥们。

雍正是个铁面无私的人,他做王爷的时候,大家送了他一个外号叫做冷面王爷,这就是形容雍正人缘不好的意思。

在众多兄弟当中,雍正唯独跟十三阿哥胤祥的关系最好。胤祥一直以左右手的身份出现在雍正身边,帮助雍正解决一些棘手的问题。

 五月辛未,怡亲王胤祥薨,上痛悼之,亲临其丧,谥曰贤,配享太庙。丁丑,噶尔丹策零遣使通问。命暂缓师期,召傅尔丹、岳锺琪来京。移高其倬为两江总督,刘世明为福建总督。壬午,上再临怡贤亲王丧。诏曰:“朕诸兄弟之名,皆皇考所赐。即位之初,胤祉援例陈请更改上一字,奏明母后,勉强行之。今怡亲王薨逝,王名仍书原字,志朕思念。”---《清史稿》

而且在小说里给他定义的角色是一个带过兵的王爷,他有军旅生涯的经历,成为了胤祥帮助雍正的关键所在。

等到夺嫡的当天晚上,胤祥亲自前去夺取了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兵权,使得隆科多不再左右摇摆,全心全意支持雍正登基。

等到雍正上位以后,胤祥被封为铁帽子王,这是满清开国以来第九位铁帽子王,获得这一殊荣的人,除了胤祥,前八位都是开国元勋。

由此可见胤祥在雍正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重要。唯一关系亲密的兄弟,雍正当然舍不得就这么杀掉,所以说胤祥是善终的。

总结:飞鸟尽良弓藏,这是千古道理。

为什么历史越往后人心越不齐?因为谁都明白一个道理,做了功臣,未必就有好下场。自古以来,功臣被屠戮的事情数不胜数。

雍正九王夺嫡的难度,完全不输给开国皇帝。所以说他也有一大帮功臣支持,只可惜这帮人大多数都落得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了。

参考资料:

《清史稿》

《雍正皇帝》

雍正皇帝的几位帮他夺嫡登基的亲密帮手去哪里了?最终下场如何?

文|日尧居

雍正皇帝的夺取政权和治理天下,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必然要使用一些非常规手段,而且要用自己信得过的人

《雍正王朝》中的间谍最核心人物就是间谍头子十三阿哥胤祥极其铁杆邬思道,年羹尧,李卫,这三位,还有两几位活死人,河南的田文静,背叛雍正帝的高福,太监高无庸和那位和尚,但是他们最终的下场各自不一,这取决于他们各自的位置、表现和忠诚度。

一、铁帽子王爷胤祥

十三阿哥胤祥,一直追随着雍正皇帝打天下的间谍核心人物。他帮助雍正皇帝谋取皇位以后,又协助雍正皇帝治理天下,最终做到了鞠躬尽瘁。

在雍正皇帝最初的夺嫡斗争中,由十三阿哥胤祥不断从太子胤礽处获取情报,其中包括太子胤礽与江夏镇的任伯安往来交易内幕。

太子胤礽与任伯安书信内容和太子胤礽暗杀嫔妃郑春华,以及太子胤礽买官卖官等等劣迹,这都是给太子背后一刀的致命打击,甚至比八爷党要整倒太子胤礽还狠。

太子胤礽根本预料不到追随自己的太子党成员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正式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当太子胤礽的失德和种种劣迹被巴结党中的八阿哥胤祀通过康熙皇帝给予打击的时候,在太子胤礽第二次的被废,即将摇摇欲坠。

老四胤禛和老十三胤祥出手了,他们把最重要的江夏镇任伯安藏匿的百官行述抛出来,而且是当着众兄弟和上书房大臣马齐的面直接干的,这就让太子胤礽彻底完蛋而告终。

雍正帝登基以后,老十三阿哥胤祥协助雍正帝树立威信,帮助雍正帝排除异己,最终又帮助雍正帝清理门户,使雍正皇帝牢牢地巩固了政权。

首先帮助雍正皇帝处理军务,在雍正帝不懂军事的情况下,与在旁边看笑话的八阿哥胤祀,展开了夺权运动,最终把八阿哥胤祀清理出权利之外。

而此刻的隆科多本来是雍正皇帝的掌门人,可他以宣诏大臣的身份和掌握九门提督这个要职与雍正帝分庭抗礼,也是老十三胤祥建议雍正帝清理门户,将隆科多打入死牢。

对于年羹尧的处罚,表面看是上书房大臣张廷玉出招,李卫拱火,实际上最终起作用的还是老十三阿哥胤祥的作用。

对于十三阿哥胤祥的作用和他的忠诚度,胤祥享受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世袭罔替铁帽子王待遇,并且全身而退。

二、老鬼邬思道

老鬼邬思道是一位江湖奇才,即精通奇门遁甲,更懂帝王心术的他,自从与雍正皇帝在扬州一面之交之后就觉得这位王爷有帝王之相。

邬思道不但是雍正皇帝登基的幕后操盘手,更是雍正皇帝所谓的粘杆处这个间谍组织的军师,掌握着大量的雍正皇帝登基的绝对内幕。

邬思道自己也曾经说过他干的是一种见不得人的勾当,所以当他进入雍正皇帝的这个阵营以来,他邬思道就留了后手,所以他才能进退自如,游刃而余。

邬思道对于雍正皇帝的间谍组织核心成员的其他三位都曾经有过高深莫测的指点。

比如邬思道离开雍亲王府时曾经对老十三胤祥说过:

与平常人交往,共享乐易,共患难难,与天子交往,共患难易,共享乐难啊!

对于年羹尧这位雍正皇帝的奴才,在他执行完江夏镇的任务以后,又屠杀了这个江夏镇的千余口人这件事上,邬思道已经领教了年羹尧的手段。

邬思道也曾经提醒过他,告诉他不要玩火,意思就是告诉年羹尧,不要忘记了你是雍正皇帝的一条狗,玩火必自焚。

对于李卫,邬思道是比较欣赏的,但是邬思道还是告诫李卫:多少人十年寒窗而求这个顶子而不可得呀,你可要珍惜,而李卫立即表明了态度和立场,这就是李卫的精明之处。

三,年羹尧和李卫不一样的结局

年羹尧本来在雍亲王府的时候,就是一家奴和微末小吏,但是凭着年羹尧的才干和他的狠劲,并且在雍正皇帝夺嫡的过程中,是他年羹尧遏制住了西北的大将军王十四阿哥胤禵,保证了雍正帝的登顶。

这些雍正皇帝都记在心里,否则怎么会称呼他为恩人呢?可是年羹尧这个家贼却不知好歹,居功自傲,和皇帝谈条件,年羹尧忘了眼前这位是决定一个人生死荣辱的皇帝。

雍正帝并不想杀他年羹尧,毕竟除了帮助自己夺嫡以外,还有已成关系,那就是年羹尧是雍正帝的大舅哥,可是年羹尧已经犯了众怒,是年羹尧自己逼着雍正帝杀了他的,应了自作孽不可活这个道理。

年羹尧

至于李卫自不必多说了,这《清史稿》中实际有过清晰的介绍,但是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的李卫对待雍正帝只是体现了一个“忠”字,这就狗李卫受用一辈子荣华富贵。

李卫最终做官一直到了乾隆年间,这与他的为官之道和他一直站在皇族的一边有直接关系,最后善始善终。

邬思道告诫李卫的私房话

最后就是前面说的那几位例如田文静,高福,高无庸等等都类似于粘杆拜唐一类组织的人。

除了田文静外放河南巡抚以外,其他人正像邬思道临行前对十三阿哥胤祥说的一样,那些专一位皇上办秘密差事的人,恐怕今天晚上……然后必定是被杀人灭口。

由雍亲王府的粘杆处演变成的间谍组织分为两大块管理,第一部分就是对雍正皇帝绝对忠诚的人被称之为“粘杆侍卫”,这一类人,雍正皇帝几乎能在保证他们性命的同时,还能让他们收到荣华富贵。

另一个就是粘杆拜唐的间谍组织,这些人往往战斗在外围,在关键时刻还要亲自上阵,多数人被熟悉,被拉拢,比如高福就是这样的下场。其他人最终也很难逃过一个“死”字,因为他们掌握着雍正皇帝的绝对秘密,也只能有这一个下场。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坚持原创,杜绝抄袭,希望网友们提出不同的看法,共同交流。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删除。参考文献:《清史稿》电视剧《雍正王朝》

雍正皇帝的几位帮他夺嫡登基的亲密帮手去哪里了?最终下场如何?

在《雍正王朝》中,胤禩有他的八爷党,但多数都树倒猢狲散。而雍正虽然号称冷面王,为了办差得罪了很多人,但在他身边依旧围绕着不少亲密帮手。他们帮助雍正夺嫡成功,坐稳皇位,开疆拓土,整顿吏治,推行新政,辅佐雍正开辟了十三年的雍正王朝。

这里首推十三爷胤祥。他是铁杆的四爷党,自剧中黄河大水赈灾筹款开始,他就紧密地站在雍正身边,与雍正一起办差。而在康熙去世之后,丰台大营落入胤禩手中,是胤祥从宗人府出来,九死一生,夺回了丰台大营的兵权,雍正这才坐稳了皇位。雍正继位后,无论是整顿吏治,还是推行新政,胤祥都冲锋在前,鞠躬尽瘁。八爷胤禩不死心,借整顿旗务之机联络关外铁帽子王,妄图推行八王议政,逼迫雍正退位。还是胤祥赶到丰台,夺回了兵权,粉碎了胤禩的阴谋。而他也因积劳成疾,仅活了四十六岁就死去了。

其次是邬思道。邬思道本是康熙朝的钦犯,一介刑余之人,得遇雍正,被聘为雍亲王府的西席先生,但暗中却为雍正夺嫡出谋划策,最终成功辅助雍正登上皇位。雍正登上皇位后,邬思道急流勇退,半隐起来,既保住了自己的性命,避免鸟尽弓藏的结局,又能在江湖之远继位关注,帮助雍正,辅佐雍正。

还有李卫和年羹尧。在剧中,这二人都曾是雍正潜邸的奴才。扬州筹款赈灾时,雍正遇到正在要饭的李卫、高福和翠儿,见其可怜,遂将三人带回府中。高福后来因背叛雍正而遭到处死,而李卫不仅得到了翠儿的爱,还被雍正放了外任,自此平步青云,官至两江总督。雍正继位后,李卫在江苏协助雍正推行摊丁入亩新政,卓有成效,成为雍正在地方推行新政的左膀右臂。

而年羹尧是雍正手上一员悍将,办事得力,带兵打仗更是一把好手,雍正曾用他担任陕甘总督,制衡远在西北的大将军王胤禵。但他与李卫最大的区别在于事主之心不诚,他多次企图改换门庭,投靠胤禩和胤禵。雍正继位后,西北烽烟再起,年羹尧被委任为抚远大将军,率军再次平定西北,立下赫赫战功,为雍正扫除了外患。但随后年羹尧倚仗青海之功,眼高于顶,目中无人,渐成尾大不掉之势,甚至连雍正都很难约束他的行为,最终被雍正赐死。

以上就是雍正集团的核心成员,当然在《雍正王朝》中还有一些人,他们虽然不是雍正集团的核心人员,但他们内心认同雍正,是他办事的左膀右臂,比如田文镜、张廷玉等。

田文镜是一位坚如磐石的铮臣、忠臣,在扬州赈灾筹款期间,雍正重用田文镜,并将其带回京城。随后,田文镜被任命为追比国库欠款帮办,最终被贬至陕西做知县。雍正继位后,田文镜刚直不阿,戳穿了山西巡抚诺敏的欺君骗局。后来田文镜担任河南巡抚,治理黄河,整顿吏治,并帮助雍正在河南推行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新政。田文镜于雍正十年病死,谥号为端肃。

而张廷玉在康雍两朝都是上书房大臣,办事得力、勤勉、谨慎、小心,辅佐两代皇帝处理政务,基本没出过什么差错。在雍正被关外铁帽子王和胤禩等人围攻时,张廷玉出言驳斥,有理有据,很快扭转了朝堂的舆论形势。作为雍正的股肱之臣,张廷玉最终获得了配享太庙的殊荣,成为有清一代唯一一个获得此殊荣的汉人。

雍正皇帝的几位帮他夺嫡登基的亲密帮手去哪里了?最终下场如何?

帮助雍正夺嫡的助手主要有两位,年羹尧和隆科多。两个死对头的下场也差不多,前后相差一年,年羹尧被逼自杀,隆科多被圈禁至死。

这也间接证明了,皇帝与功臣的关系,往往没法处理好。

一、年羹尧

年羹尧是雍正的大舅子,在雍正即位时他在青海屯兵,牢牢压制住以为自己会是皇位继承人的十四阿哥,帮雍正稳固了皇位。

雍正即位后也对年羹尧宠信至极,将西北地区军权全交给他,遇事都要和他商量,甚至有一次派快马给年羹尧送去荔枝,可见年羹尧的受宠程度都要超过杨贵妃了。

就在这种情况下年羹尧膨胀了,他的手伸的太长,已经触动了雍正的底线。甚至他进京时,王公以下的大臣都要跪地迎接,而年羹尧骑在马上连看都不看一眼。

功高震主是最为人忌讳的,雍正着手准备灭掉年羹尧。他给年羹尧罗列了92条罪状,又充分运用舆论态势,打造了一种我不想惩治他,但是他罪过太大,我迫于无奈只能杀掉他。

年羹尧被迫自杀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权势太大不知收敛,功高震主。

二是私自结党,党羽占据了要职,对皇权构成了威胁。

三是敛财,收受贿赂。雍正肃贪是出了名的,年羹尧在他眼皮子底下贪污,犯了大忌讳。

二、隆科多

隆科多和雍正的关系不及年羹尧铁杆,因为隆科多曾经投靠过八阿哥允禩。但地位也非常尊崇,为了表示对隆科多的尊重,雍正还尊称他为舅舅。

隆科多虽然死在年羹尧之后,但遭猜忌早于年羹尧。

隆科多被圈禁的原因有:

一是擅权。他比年羹尧低调,但两人罪名差不多,隆科多的表现是见到皇子不行礼,也是颇为嚣张了。

二是自作聪明。

隆科多担心自己会落得狡兔死,走狗烹的结局,从来都不相信雍正会真的对自己好,因此提前做了不少准备。

为了防止雍正抄家,他把财产都转移到了亲友家和寺庙里,还主动辞去了步兵统领的职务。

即使这样做隆科多也没能逃脱罪责,雍正给隆科多罗列了四十一条大罪,将他永久监禁。

对于隆科多来说,他是个识时务的人,但他知道的秘密太多了,下场也就可想而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