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赵构牺牲岳飞换回生母韦氏,孝行可嘉吗?
宋高宗赵构的母亲韦太后,生平还是比较传奇的。她从小家中贫困,曾经跟姐姐一起,在丹阳致仕宰相苏颂家里做小妾。
第一次侍寝苏颂的时候,居然吓尿了。苏颂心里大吃一惊,居然认为韦太后这是大富大贵的特点,所以就把她送到了汴京。结果韦太后就被宋哲宗送给了端王赵佶。
宋哲宗没有子嗣,25岁的他去世后,端王赵佶登基,成为了宋徽宗。而韦太后也就成为了他的妃子。韦太后给宋徽宗生了康王赵构。
靖康元年,金人向宋徽宗索要儿子做人质,所有人都表示拒绝,唯独康王赵构自愿前去,宋徽宗感念赵构的勇气,将他的母亲韦太后封为龙德宫贤妃。
赵构这个人还是比较孝顺的,所以运气也不会太差。当靖康之难发生以后,宋徽宗和他的所有妻儿都被金人掳走后,唯独不在开封的赵构,成了漏网之鱼,前往临安建立了南宋。
赵构拿岳飞的性命作为和谈的筹码的确可耻。赵构做了皇帝以后,前期还算比较励志,重用岳飞、韩世忠等人,收复了不少土地,保住了南方大片江山的稳定。
可是后来赵构开始重用投降派秦桧,画风立刻就变了。他开始反对岳飞北伐,开始与金人商量和谈的事情。
韦贤妃,开封人,高宗母也。初入宫,为侍御。崇宁末,封平昌郡君。大观初,进婕妤,累迁婉容。---《宋史》
甚至为了和谈,拿岳飞作为筹码。岳飞是南宋的顶梁柱之一,也是南宋最有实力的将领。杀掉岳飞以后,南宋无疑就是自毁长城。
可是赵构在秦桧的蛊惑下,依旧签订了这份和约,被称为绍兴和议。具体内容大致如下:
1、宋朝必须要臣服于金朝,宋朝的皇帝,由金朝册封。
2、宋朝和金朝之间划定分界线,东边以淮河为界,西边以大散关为界。
3、宋朝每年必须要金朝缴纳25万两贡银,25万匹绢。
当然这只是表面上的交易,其实背地里还有一桩交易。赵构急切地希望将母亲韦太后给接回来,但是金人始终都不放人。
为此赵构和金人私底下进行交易,只要把韦太后放回来,那么赵构就杀掉金人最痛恨的敌人岳飞。这种无耻的交易,实在是让人看着心烦。
为了达成议和的条件,赵构事先解除了岳飞、韩世忠、张俊等人的兵权,所以要杀岳飞就轻而易举了。
赵构把母亲韦太后给接回来了,也算是一种欣慰了。绍兴和议的所有条件,赵构似乎都不怎么在乎,他唯一在乎的,就是私底下的那场交易,因为可以把母亲韦太后给接回来。
岳飞是公元1142年1月27日被杀的,而绍兴和议是公元1141年就达成了。岳飞被杀的当年,金人同意将韦太后送回来。
太后在北方,闻韩世忠名,次临平,呼世忠至帘前慰劳。还宫,帝侍太后,或至夜分未去,太后曰:“且休矣,听朝宜早,恐妨万几。”又尝谓:“两宫给使,宜令通用;不然,则有彼我之分,而佞人间言易以入也。”---《宋史》
一同送回来的,当然还有宋徽宗的棺椁,当时宋徽宗已经死在了北方。至于宋钦宗不能被送回来,据说也是私底下谈判的结果。公元1142年4月份,金人护送韦太后回来,一直到了8月份,韦太后这才到了临安。
所有人都被赵构的这份孝心所打动了,其实我们不知道的是,赵构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孝顺,他只是借着接回母亲的名义,向金人屈服投降了而已。
身为一国之君,当然不能够随便投降。可是孝道又是宋朝的传统美德,如果以孝道作为幌子,当然可以忍受这种屈辱了。
韦太后终身穿着道服,据说是为了给岳飞守灵。韦太后对岳飞也是早有耳闻,知道宋朝有个打仗很厉害的大小眼将军。可是当她回来的时候,却发现,岳飞已经被他儿子赵构给弄死了。
岳飞没有任何谋逆的行为,这么弄死岳飞当然是说不过去的。后来韦太后听说,赵构是因为换韦太后回来,才弄死了岳飞。
韦太后痛心疾首,从此以后,再也没有脱下过道服。根据韦太后的家人讲解,那是因为韦太后要为自己的儿子赎罪,为岳飞守灵,才会长期穿着道服。
赵构真的孝顺吗?他为什么要让母亲背锅?在我看来,赵构根本就不是一个孝子,他是一个胆小的伪君子。一切都显得那么冠冕堂皇,说什么是为了孝道,其实就是为了满足他个人的投降想法罢了。
自从用了秦桧以后,赵构发现打了这么多年仗,还没有好好享受一下生活。所以赵构决定重用秦桧的主张,开始了投降的步伐。
太后性节俭,有司进金唾壶,太后易,令用涂金。宫中赐予不过三数千,所得供进财帛,多积于库。至是,丧葬之费,皆仰给焉。然好佛、老。初,高宗出使,有小妾言,见四金甲人执刀剑以卫。太后曰:"我祠四圣谨甚,必其阴助。"既北迁,常设祭;及归,立祠西湖上。---《宋史》
但是一味地投降,总归有点没面子。为了所谓的面子,赵构只能搬出自己的老妈韦太后来,说一切都是为了她。
向金人投降是为了韦太后,杀掉岳飞也是为了韦太后。韦太后回来以后才发现,自己被儿子当成了背锅侠。
她的心里当然很难受,但是一切又不能拆穿。毕竟儿子赵构给了她富足安定的生活,她一个妇道人家又有什么奢求呢?
总结:韦太后穿道服不一定是为了岳飞。韦太后穿着道服穿了18年之久,很多人说是为了岳飞,韦太后的家人也认为是这样。我认为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对赵构的无声怨恨。
赵构给了她富足安定的生活,给了她重归自由的权力,给了她至高无上的地位。所以不管怎样,韦太后都不能咒骂儿子不对。
但是赵构把天下第一大锅,都扣在了自己的母亲韦太后头上,杀岳飞的原因扣在了韦太后头上,这使得韦太后有遗臭万年的可能。既然替儿子背了这么大一口锅,无声的怨恨自然是少不了的了。
参考资料:《宋史》
宋高宗赵构牺牲岳飞换回生母韦氏,孝行可嘉吗?
【君子以孝行天下,故而天下无不义之“孝道”。事实上公元1127年一场“靖康之变”,康王赵构已经成了有爹有妈的“孤儿”,尽孝纯属空谈。同年赵构于河南商丘称帝,建元南宋,此刻即便抛开“孝道”,他也难以承受父母双亲作为金人俘虏的事实。之后宋金之间的冲突、争战不断升级,直到1141年《绍兴议和》达成,两家各取所需,基本算是消停了。《绍兴议和》具体文本,似曾没有流传下来。但是就其发生时间点以及事件最终呈现结果来看,金朝敦促南宋诛杀岳飞等主战派忠臣,乃至赵构希望迎回徽宗遗体及生母韦氏,均在本次“议和”商讨范围之内。】
△岳飞北伐节节胜利,朝廷的追命金牌说来就来@北京精气神儿
1131年,宋高宗赵构躲为避金兵追捕,进入了越州古城,时年应邀为府衙题匾,他写下了“绍祚中兴”四字。打这以后,“绍兴”亦代替“建炎”作为宋高宗的新年号。
年号变了瓤儿不变,皇帝仍是挨打的皇帝,老百姓依旧过不安生。朝中“明白人”都明白,主战形同死路一条,因为黄潜善和秦桧的老师汪伯彦,那路当道宰相都是投降派,皇帝也甭提。
@北京精气神儿
小将岳飞偏不信邪,1134年春天,他主动请战上前线了,没想到还打了胜仗。皇帝倍儿高兴,晋升岳飞为靖远军节度使。
1136年第二次北伐抗金,岳家军孤立无援,挫败而归。同年,降金的伪齐政权厉害了,岳家军随即赶去安徽、江西一带增援平叛国军,归来俘获数千兵卒、战马。
1140年,“四太子”完颜宗弼再度南下,急赤白脸打进了开封府。其时岳飞率部迎战,收郑州、收洛阳,一路高歌猛进。做梦也想不到,中朝竟然连发十二道金牌,警告岳飞“住手别打了!速归朝!”。
还想打?您要是打垮了完颜氏,宋钦宗赵桓后脚儿归朝,哥哥回来了,我宋高宗不就废了吗……?做皇帝每天可以吆五喝六,大家伙儿都哈着您,这行谁干谁上瘾。所以,赵构不能纵容岳家军如此豪横下去了。
△《绍兴议和》赔钱割地,丢脸保平安,朝廷欢天喜地过大年@北京精气神儿
可是岳飞并不受意,因为他心里装的是苍生福祉,是山河壮丽,他不想苟且偷生。结果自然是胳膊拧不过大腿,朝廷先是解除了岳飞、韩世忠等抗金大将的兵权,同时积极促成宋金议和。完颜宗弼与岳飞多年战场交锋,他深知这个老冤家倔得像头牛,极有可能蹿出来破坏议和。若想彻底杜绝后患?恐怕只有置之于死地。
公元1141年冬月初七,《绍兴议和》大抵定局,其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北京精气神儿
1) 南宋向金称臣,宋高宗赵构接受金朝册封,保留皇帝称号;
2) 每年元旦及金朝皇帝寿诞日,南宋须遣使朝贡;
3) 东起淮河中游,西到大散关,画一条“三八线”,界线南侧区域归南宋,北侧地盘归金;
4) 河南的唐州、邓州给金朝,陕西商州及甘肃秦州,分给金朝一部分;
5) 南宋每年向金缴纳贡银25万两、贡绢25万匹,自绍兴十二年开始,交货时间是春季,地点是安徽境内的泗州。
不平等条约签订一个多月之后,就在1142年1月27日夜,岳飞冤死狱中。传说那是个除夕夜,但是我查了万年历,当年没有年三十儿,所以27号是正月初一?!
破财消灾,多好的事儿!岳将军您就“不开眼”,死乞白赖充当皇帝过好日子路上的绊脚石,这回一了百了了。
△赵构心里有个“孝”,秦桧坑他于不义,充其量算是愿打愿挨@北京精气神儿
赵构究竟是不是个孝子呢?“孟奶奶”觉得这孩子还行。奶奶也不是亲奶奶,她是宋哲宗赵煦的废后,“靖康之变”掠宗亲都不带她。可是宋高宗登基后,对孟氏一直挺好的,奶奶爱酒喝他给买。奶奶病了,他就衣带不解床前服侍。奶奶没了,他将牌位供在了爷爷的牌位旁边。
岳飞正月儿走的,大概其八月里,未知公历农历,显仁皇后携“先帝赵佶”历经数月颠簸,终于抵达临安府。老太太有福气,大难不死活到八十岁善终,谥号显仁皇后。听说她为了缅怀岳将军,后半辈子只穿道服。
@北京精气神儿
岳飞之死是否决定了韦氏成功还朝,可能并未落实在白纸黑字的台面上,或者说“史书也不等于历史的全部,适度合理的联想亦是研究历史的一种方式”。
总之韦太后回来了,宋高宗赵构脸上有光。岳飞没了,秦桧该骂,但是皇帝您也摘不出去。一国之君任用奸臣、受其摆布,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儿。
△这是个不能封口的结论@北京精气神儿
某种程度上,岳飞的命运与明末大将军袁崇焕相似,他们都曾经拼死为国效力,却又惨死在封建政权淫威之下。
如今几百年光阴逝去,国泰民安的大中国土地上,搞不懂某些不时冒个泡泡的“大神”,为何妄图诟病我们的民族英雄?!我相信英雄都不是完人,但我觉得即便英雄有过上房揭瓦,调皮捣蛋的童年,当代人依旧没有资格对其进行贬损。因为他们为中华民族复兴、崛起所做的贡献,您比不了!!!
赵构如愿履行了孝心,尽到了为人子女的责任。抗金或者议和,功过是非见仁见智,就是“十二道金牌追岳飞”吧,玩儿的忒现了。
以上就是我对“宋高宗赵构牺牲岳飞换回生母韦氏,孝行可嘉吗?”这个问题的粗浅见解,欢迎您来聊天儿呀!
@北京精气神儿
宋高宗赵构牺牲岳飞换回生母韦氏,孝行可嘉吗?
赵构是个无能之辈,杀岳飞的目的,是他想坐稳江山,并不是孝顺母亲的举动,他的母亲才是仁义之人,宁願受屈,也不会出卖国家。如果说成赵构杀岳飞,是为了救母,这是一个毫无意义的说法。
宋高宗赵构牺牲岳飞换回生母韦氏,孝行可嘉吗?
单纯从孝心的角度讲确实孝心可嘉,一个人如果有能力或者有办法尽孝而不尽孝那会被唾骂千古的,尤其是历史人物。吹那些伪君子会说说明大义灭亲,因公废私冠冕堂皇的话。不要说作为人这是最基本的人伦,即使是动物还有反哺之心呢。所以我是认为宋高宗赵构在这个出发点上是没错的,是孝心可嘉的,不应该受到质疑甚至是批判。
如果所谓的从国家利益出发,那宋高宗的这样的行为是不是又是合适的呢?在封建社会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我想作为皇帝具有这样的思想是当然的,封建社会是家天下,所以国家利益和皇家利益往往是有冲突的,尤其是当权者皇帝。比如这个问题问的关于赵构用岳飞换生母的问题,实际岳飞的命运除了皇帝的私心还有岳飞的错误导致最终送了命。
当初皇帝的目标首先是自己来之不易的皇位稳固,不希望岳飞主战并接回被俘的皇帝回国,但是岳飞坚持己见,所以在利益面前岳飞已经注定会被皇帝清除。其次是岳飞上表对皇太子设立进行了意见表达,甚至给出了建议,作为当时统领大军的岳飞的建议在皇帝看来是一种要挟,我认为这才是岳飞最后落得风波亭被杀的主要原因。
所以题主说的因为赵构要换生母所以送了岳飞的命是不完全正确的,但如果问的是孩子为救母于水深火热境地,哪怕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也是应该的值得的观点我还是赞成的。
宋高宗赵构牺牲岳飞换回生母韦氏,孝行可嘉吗?
宋朝从建立就确立以孝治天下的国策,高宗以牺牲岳飞为代价是换取与金国和谈,以保证政权稳固,以便维护其统治,而接生母回来,美其名曰以敬孝道,终结目的也是为其统治服务。
宋政权自建立以来,执行以文制武的政策,导致其军事实力软弱,在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战争使终处于劣势地位,只能以求和的办法来解决,北宋如此这样南宋也是一样。其统治者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采取各种办法如以交岁币形成与金,辽进行和谈,还有以牺牲武将为代价进行和谈岳飞是个例子。
至于说以孝治天下,只不过是一种维护其统治的手段,是用来教育老百姓的一种策略而已,宋高宗接回自己母亲,一方面是挽回皇家的颜面,另一方面是金国人看到太后已没有利用价值了,作为与宋政权的谈判的条件而答应送其回中原。这一切都属于利益交换条件罢了,与高宗是否尽孝道没有什么实质性关系。当然尽孝道也是高宗对母亲的一种自然选择,儿子孝敬父母是人之常情。
宋高宗赵构牺牲岳飞换回生母韦氏,孝行可嘉吗?
如果宋高宗用换回生母的理由
砍下岳飞项上人头
似乎符合中国的传统道德:
岳飞用生命成全皇帝的孝心
也极尽臣子忠心——
君叫臣死臣得死
忠孝两全。
但似乎当时没有换回生母的由头
金国没有提出这样的条件。
收复旧河山
迎回在金国坐井观天的二圣
成为岳飞、韩世忠等将领制造的
社会氛围
让朝廷百官都要为战争服务
让康王赵构(高宗皇帝)成为临时皇帝
全国都要服务于这样的“大局”
这让文官地位一向高于武官的
大宋高层特别是高宗赵构
琢磨怎么干掉岳飞。
权力是上瘾的东西
无数历史和现实的事实证明过
赵构当皇帝不想下台了!
这是岳飞遭到杀害的根本原因!
有岳飞在
赵构敢说不要二圣了吗?
有岳飞在
秦桧敢与敌国签订城下之盟?
只有在杀害了岳飞之后
赵构和秦桧才能做苟且之事。
“绍兴和议”的内容可以归纳为,一宋高宗向金称臣,并且是世代为臣。二宋金两国以淮水为东边界,西以大散关为界;三宋每年给金白银25万两,绢25万匹。四宋割地唐、邓二州及商、秦的一半给金;五金归还死去的徽宗以及高宗生母韦氏。绍兴和议之后,宋金南北对峙的局面最终确立下来,高宗以称臣、割地、纳贡等巨大的代价换回了偏安一隅的梦想和死去的徽宗及其生母韦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