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泽乡起义的陈胜吴广到底是不是农民?

陈胜的身份,在史记里其实是有明确记载的。他在河南驻马店的田里干活,闲着没事儿了就拉着一大帮兄弟聚在一起唠嗑,表示这田种的实在是没意思,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由此可见陈胜的确是农民出身,至于吴广,其实关于他的职业,史记里并没有给出交代,只是提到了他是阳夏人,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周口市境内。

他们能够在后面搞起风风火火的起义,而且是带头反叛秦朝的,可见他们自身就很有能力,此外不排除吴广不是农民的身份。而且陈胜即使是农民出身,也不能排除他有贵族的背景。

陈胜字涉,吴广字叔,这本身就不简单。

陈胜和吴广,都是有名有姓的,这在当时那个年代来说,本身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很多人说这是他们功成名就以后才取的,其实并不是。

我们看史记,会发现这么一句话:大楚兴,陈胜王。这个时候陈胜吴广还没有起义,还在造势阶段,由此可见,他们本身就是有名有姓的人。

  1. 我们的汉高帝刘邦,最初可是没有名字的,因为他在家排行老三,所以就叫刘季。后来功成名就了才有了名字。可见陈胜和吴广的出身并不简单。
  2. 除了名字以外,陈胜和吴广居然还有字,这就更能证明一点,他们的父辈或者祖辈,都是贵族出身的人。先秦时期,普通人家谁会给孩子起了名还有字的呢?
  3. 尤其是吴广这个人,从始至终,司马迁都没有说他是农民出身。他们在布条上写上了陈胜王三个字,再塞入鱼肚子里。

这件事看似是一件小事,却暴露了陈胜和吴广识字的事情。那个年代有多少人能识字呢?非常少,刘邦作为一个亭长,都不怎么识字,更别说农民出身的陈胜了。

刚才说吴广这个人不简单,是有原因的,他在起义之前,就十分关爱身边那帮农民兄弟,因此得到了很多人的拥护。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庸者笑而应曰:“若为庸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

为什么那帮人愿意跟随陈胜起义呢?因为当天吴广故意激怒了秦朝的士兵,使得士兵抽打了吴广,这么一来吴广身边的农民当然要保护吴广,结果吴广跳起来把秦朝的士兵给杀了,这才促成了起义这件事。

那么吴广是靠什么来关爱身边的那些农民的呢?在我看来,吴广肯定是平日里给了他们一些照料,最好的办法就是吃的喝的。要想弄到这些东西就必须要有钱,由此可见吴广应该是比较有钱的那种人。

陈胜吴广都做过屯长,这个职位是怎么来的呢?

如果陈胜和吴广都是很普通的农民,那么他们后来是很难得到大众认可的。而且他们在秦朝能做到屯长,其实这已经很不容易了。

什么是屯长?好歹也是秦朝军队中的下级军官,级别再低,那也是正儿八经的公务员。那个时候公务员可不是普通人能够担任的,必须要足够的关系和背景才行。

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史记》

秦国经历了商鞅变法以后,要想做官可以,必须要有相应的爵位才行。而这些爵位,一般都是为秦国立下功劳才能得到。

为此要想成为屯长,管理50个人的小集体,那也要有爵位才行。如果陈胜和吴广过去一直在家种地的话,那么他们的爵位是从哪儿来的呢?

由于吴广没有确切的身份,我们就来看看陈胜吧。陈胜的身份是很明确的,那就是雇佣农民,也就是没有田地,给地主干活的雇农。

这种随时都可能失业的职业,一般都是流民才会干。正儿八经的农民祖上都有田产留下来。为此陈胜家极有可能是逃难到了当地,在这里扎根后朝廷也不分土地。

为此陈胜家里就一直给人家做雇农,那么他们家过去是干什么的呢?藏得这么深,或许是担心被人报复。此后陈胜打着楚国的旗号,所以我认为陈胜跟楚国有一定的联系。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陈胜建立的政权叫做张楚政权,他们最初就是以故去的楚国大将项燕,作为他们的标杆。由此可见陈胜和楚国之间,其实是有一些缘分的。

虽然没有足够的史料证明这一点,但是从陈胜的行为表现来看,的确是这么一回事。陈胜是楚国后裔的身份,虽然无法确认,但是可能性比较大。

六国都被灭了,凭什么就打着楚国的旗号?河南只有一小部分南边的地方是楚国的,剩下的大多数都是魏国的,为什么不打着魏国的旗号?这样不是能招揽更多的人?

后来建立西楚政权的楚霸王项羽,他就是项燕正儿八经的孙子。他这辈子也是为了灭亡秦国,恢复楚国。

楚国和秦国之间的恩怨,实在是太深了。当年王翦带领60万大军南下,经过了艰苦卓绝的战争,这才灭了楚国。

在灭国之战的时候,不排除有人从楚国逃窜到其他地方去。陈胜家族会不会就是这个时候,从楚国逃出去的呢?

总结:识字、有名字、有计谋、有威望,很难想象他们会是纯粹的农民。

陈胜和吴广都是识字的,而且他们各自都有各自的名和字,这一点就已经跟一般的农民不一样了。

除了这一点,陈胜和吴广在起义的时候,不仅很有威望,而且用了不少计谋。一个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人,是很难达到这种标准的。

所以我认为,陈胜吴广就算当时是农民,那他们也应该跟韩信一样,是落魄的贵族。过去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只是后来家道中落了而已。

参考资料:《史记》

大泽乡起义的陈胜吴广到底是不是农民?

纠结这个干嘛!是不是农民很重要吗?它只是一个身份而已,何须打破砂锅问到底,怕不是吃撑了。

或者,该不会是为了深化“农民起义”的这个称谓吧!那倒是没有必要,也犯不着。亦或者,纯粹为了迎合这些年甚嚣尘上的“农民起义”非农民所发起,一股脑痛斥农民的局限性,而大肆攻扞、污蔑之声不绝于耳。

须知,农民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安份守己的群体,更不是什么不稳定份子,至于什么“破坏远远大于建设”之类的摸黑之辞,那完全是无稽之谈、歧视之心在作祟。故借题发挥一下,有必要澄清一下,以堵住悠悠众口。毕竟,难免众口铄金,黑的变成白了,从而颠倒是非区直,遂了某些人不可告人之目的。

当然,也有可能是想多了,压根就没有这样的事。在此,小人提前道歉了,还望海涵见谅,不甚感激。话说回来,回归正题,谈谈陈胜的身份问题。

据史书记载,陈胜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以为“地主种田”营生,苟且而活。还有陈涉应该才是他的正式称呼,以字称之嘛!毕竟古代往往有尊称的习惯,陈胜也不例外。至于为什么叫陈胜,直呼大名,却是一来叫习惯了,二来就是不尊重,有贬低之嫌。不过,生活在当下,这样称呼不足为奇了,也算另类的入乡随俗吧。

另外,对于陈胜是否为农民身份的怀疑,原因有很多,但两类最具有代表性。其一,历史考据学的发展,不可避免的考证到了陈胜身上,想要一探他的虚实,看看史书记载的到底是真的还假的?因而陈胜是否为农民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所代表的意义。何况,“疑古主义“大行其道好些年了,他们最喜欢干这个,简直爱不释手。其二,历史研究的进展,譬如关于“农民起义”有不同的看法,大都因立场而不同,这里就不讨论了。倒是研究的成果可以谈谈,就是“农民起义”的领袖往往不是出身于农民(即使有,也是偶尔),而是所谓的“社会边缘人”、“不得志野心之人”等等,以刘邦为主要代表人物,谁让他成功了呢,自然是大书特书了。进而言之,认为“农民起义”可以重新定义了,不如冠以“民变”之类。到此便不难理解,为何对于陈胜身份那么上心,且斤斤计较了。

总之,陈胜是否为农民未有定论,有的也只是史书定论,而非真实性的考证研究。或许,将来会大白于天下,以继续服务于当下。

大泽乡起义的陈胜吴广到底是不是农民?

大泽乡起义的陈胜吴广是地地道道的农民。

有关陈胜吴广的身世问题,巜史记.陈涉世家》中有两处记载:

(1)“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佣耕",就是被雇去干农活。秦朝末年农民贫富悬殊,那些沒有土地或很少土地的农民,只能靠"佣耕”生活。这部分人就是过去农村中俗称的"长工”丶"短工"丶"觅汉”。陈胜小时候曾去"佣耕”,说明陈胜出身农民,而且家中很穷,你想正是读书的年龄却出去打工挣饭吃,家里不穷不会这样。

有人或许要问,陈胜小时候"佣耕”,长大了又干的啥?

(2)巜史记.陈涉世家》记载"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答案告诉我们陈胜长大后当兵了,并且还混了个"屯长”官职。

秦朝实行的是普兵制,根据《编年记》记载,男子年龄到了17岁都要去服兵役。陈胜当的是步兵。秦朝的步兵编制分为六级,即: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二伍为什,设什长一人;五什为屯,设屯长一人;二屯为百,设百将一人;五百人,设五百主一人;一千人,设二五百主一人。其中,“二五百主”也称“千人”,已属中级军官。

陈胜和吴广都是"屯长”,即手下有50个兵的小官。陈胜吴广服兵役但改变不了原来的农民身份,所以说他们是农民。

大泽乡起义的陈胜吴广到底是不是农民?

大泽乡陈胜吴广农义起义,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此次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秦朝末期残暴的苛政统治。鼓舞了劳动人民反抗压迫和剥削的信心,为后来项羽、刘帮灭秦创造了有利条件,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阳城(河南登封)的两名地方官,押着900名农夫送到渔阳(北京密云)去防守。两名解押压官从农夫中挑选两名办事能干的人当屯长,管理其他人员,这两个人就是陈胜、吴广。

在行程的路上,天下大雨,道路不通,已经误过了到达规定的期限。过了期限,按律该斩。陈胜吴广都意识到:往前走命当该斩,不走也是死路一条。与其都是一死,不如揭竿而起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即死战死沙场,也是一条英雄好汉,死得其所。陈胜吴广一拍即合,杀死两名解押官,带领900名农夫举兵起义。

陈胜任命自己做将军,吴广做都尉,进攻大泽乡。攻克之后攻打蕲县,又接连进攻周边几个县市,一边起义一边扩张队伍,很快就拥有很多的兵车,骑兵,而队伍发展到好几万人。

当起义军逼近咸阳,秦二世惊慌失措。放出骊山的囚犯和奴隶,组编一支声势浩大的队伍向起义军反扑进攻。此时原被灭掉的六国起义队伍都想重新复辟,占山为王,他们的起义军就不愿出兵增援陈胜吴广。这让他们意想不到,措手不及。结果不到六个月的时间,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宣告失败。陈胜吴广也就死在秦兵的乱剑之下。

陈胜吴广是否是农民,历史早有结论,何必疑问。司马迁《史记》中的《陈涉世家》有了明确的答案: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荀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司马迁的这一段描述,很明显地说明陈胜吴广同为农民。司马迁是中国史学之父,他以治学的严谨性和真实性而著称。许多的学术观点具有很高的权威价值,我们没有必要去怀疑司马迁的史料真实性。

《陈涉世家》是司马迁为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所作的传记,此文记述了陈胜吴广起义的全过程及其胜败兴衰。描述了起义军的浩大声势,肯定了陈胜吴广在反抗秦王朝残暴统治斗争中的丰功伟绩。

大泽乡起义的陈胜吴广到底是不是农民?

陈胜,吴广是不是农民不重要,但他们发起的这个历史性起义,一定是农民起义。

大泽乡起义的陈胜吴广到底是不是农民?

陈胜吴广到底算不算农民?并不是!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好回答,无论是陈胜还是吴广的出身记载都不是很多。

《史记》中关于陈胜(既陈涉)的记载是“陈涉少时,常与人佣耕”。

按照这个记载,也就是说陈胜年少的时候,常常和别人一起被雇佣耕田。这样说来,陈胜完全是地道的农民。

但是陈胜在耕田的时候能说出“苟富贵,勿相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这两句话,就说明陈胜是有一定文学基础的。那个年代,读过书的怎么看也和农民搭不上边。

至于吴广,实在是没有记载。不过陈胜字涉,吴广字叔是有记载的,也就是说陈胜吴广不仅有名还有字,这在古代也不是一般人可以拥有的。

普通农民能取个好点的名字就不错了,一般都是大郎、二郎的叫着,名字都没有别说字了。

而且大泽乡起义事件中,也让人感觉两人不像是农民。

陈胜吴广起义的起因是,秦朝征掉人手去戍收渔阳。行进到大泽乡附近,突然遭遇大雨,导致无法按时报道,根据秦朝的律法,失期是要被斩杀的,所以陈胜吴广想要起义自救。

然而在这个戍边队伍中,陈胜吴广均为屯长,也属于领导阶层,好歹也是秦朝的下级士官,怎么看两人都和农民不搭边。

而且陈胜吴广商量起义时,从记载来看,两人定下的计策环环相扣。

先是利用鬼神煽动人心,利用人心杀死县尉,利用公子扶苏和项燕来进行起义,这根本不像是农民能想出来的。

陈胜吴广著名的鱼腹藏帛,上面写着“陈胜王”的字样。

问题是帛是哪来的?这玩意也不像是农民能有的东西啊,古代农民能穿麻布衣服就不错了,结果两人整出来个帛,这可是顶级布料。

能拿出这种东西的,要么两人背后有人,要么两人出身不一般。

通过这些,我觉得两人不是农民,两人是因为秦朝统一六国而家道中落的贵族更加可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