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是否是明皇权失去对江南官绅集团制约能力的节点?

宋朝重文轻武的思想,导致文官集团始终比武将集团地位高一个档次,文官执掌兵权也是比比皆是。到了明朝以后,这种情况荡然无存了,那么你们觉得明朝文官会甘心吗?

如果历史上没有发生过这种特例也就算了,可是整个宋朝文官比武将地位高,已经存在了三百多年,明朝那帮文官自然也想要得到这样的特例。

很可惜,朱元璋和朱棣,都是武将出身,他们没有偏爱文官的嗜好。为此土木堡之变,才会成为文官夺权的重要转折点,从这个时候开始,文官再次压制武将的局面也就出现了。

土木堡之变,最大的赢家是文官集团。

明英宗朱祁镇在位期间,北方的瓦剌人在也先的带领下南征,在没有任何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朱祁镇决定御驾亲征。

朱祁镇身边的王振,是这次御驾亲征的主要怂恿者。朱祁镇对王振也是言听计从,就连户部尚书王佐、兵部尚书邝埜等人,都要靠边站。

帝知谦深,所论奏无不从者。尝遣使往真定、河间采野菜,直沽造干鱼,谦一言即止。用一人,必密访谦。谦具实对,无所隐,不避嫌怨。由是诸不任职者皆怨,而用弗如谦者,亦往往嫉之。比寇初退,都御史罗通即劾谦上功簿不实。御史顾躭言谦太专,请六部大事同内阁奏行。---《明史》

正统14年7月19日,朱祁镇带着大军出了居庸关,路过怀来,到达宣府,继而到达了大同。这一路走来,明军并没有与瓦剌人交锋。

当时瓦剌人知道在明朝境内作战,不利于他们取胜,所以故意诱敌深入,将大军撤往北方。朱祁镇得知这个消息以后,自然想着继续北进与瓦剌人交战了。

  1. 可前线人马惨败,朱祁镇只好选择退兵。如果退兵路线是先前计划的那条,那朱祁镇一点麻烦都没有,因为他们本打算从大同经过蔚州,再由内长城的紫荆关回到北京。
  2. 可是由于王振担心自己家乡蔚州的庄稼地被明军给踩踏了,所以就改道从原来进军的路线回程了,结果在回程的路上遭到了瓦剌人的围追堵截,20万大军死伤过半。
  3. 朱祁镇本人也在这场大战中被俘虏,得知这个消息的明廷,那就跟遭了晴天霹雳一般。兵部尚书于谦,立刻做出反应,他与孙太后商量了一番后,决定将郕王朱祁钰立为国君,再派遣各路援军勤王,坚决守住北京城。

从这个时候开始,明朝文官集团,正式成为了明朝的核心骨干。他们手握兵权,完全有实力跟皇权相抗衡。土木堡之变的最大赢家,就是这帮文官了。

江南士绅集团的猖獗,在这个时候尚未体现出来。

我们都知道明朝的灭亡,首贼当然是吴三桂。如果他能早点赶到北京,那李自成也不至于这么快就打下北京城。他所在的山海关,距离北京城只需要一个星期的路程,可是他走了半个月,而且还只走了一半路,很明显就是不想救崇祯了。

其实使得明朝灭亡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力量,那就是江南士绅集团。从明朝中期开始,江南地区的富庶已经彰显了出来。

绸缎商、盐商都是富得流油的大土豪。除此之外,在江南做官的这帮人,也就跟着发达了起来。靠着死工资他们是活不下去的,必须要有一定的隐性收入。

这么一来江南士绅集团便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也有了自己的组织。这帮人官商勾结,一致对外。这里的外,当然是明朝朝廷了。

他们虽然赚了很多钱,但是交税却少得可怜。明朝皇帝也没有雍正杀大户那种气魄,所以只能忍气吞声。

那么等到急用钱的时候咋整呢?只能向穷苦的老百姓增加赋税。有钱人的钱掏不出来,只能去掏穷人的钱,为什么?因为穷人可怜啊。

这么一来穷人被逼急了,只好选择跟随李自成、张献忠这帮人起义了。像张麻子这种人,在历史上是很少的,雍正算一个,可是明朝皇帝里却没有敢拿有钱人开刀的。

江南士绅集团便是以这种自私自利的方式,将大明王朝一步步推向深渊的。他们的钱越来越多,那么周围百姓就越来越穷,赋税却一直在增加,这种恶性循环谁都吃不消。

江南士绅集团,应该是嘉靖年间养出来的。

明英宗朱祁镇时期,其实江南士绅集团并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明朝文官集团逐渐掌握了军政大权,才是朱祁镇时期所发生的。

朱祁镇死后传位给儿子朱见深,朱见深传位给儿子朱佑樘。朱佑樘只有一个儿子朱厚照,所以只能传给了朱厚照。

士大夫侧目屏息,不肖者奔走其门,筐篚相望于道。世蕃熟谙中外官饶瘠险易,责贿多寡,毫发不能匿。其治第京师,连三四坊,堰水为塘数十亩,罗珍禽奇树其中,日拥宾客纵倡乐,虽大僚或父执,虐之酒,不困不已。---《明史》

朱厚照太贪玩,所以没有儿子,等他死后,只好把皇位传给了堂弟朱厚熜,也就是嘉靖皇帝。从嘉靖皇帝上台以后,江南士绅集团逐渐便形成了一个组织。

尤其是在严嵩父子的庇佑之下,江南士绅集团,只知道给严嵩父子送钱,却不知道堵住嘉靖的嘴。这让嘉靖非常烦躁,可是嘉靖还必须要靠着严嵩父子给他捞钱。

这又是一个死循环,最后嘉靖觉得自己老了,没几年奔头了,所以就把严嵩给赶下台了。可是他对江南士绅集团一点办法都没有。

总结:总不能直接杀大户吧?

明朝皇帝是比较有教养的,从小诗书礼仪学了个遍,他们的母亲一般也都是平民出身,所以没有太多骄纵霸道的皇帝出现。再加上那帮大臣们的劝慰,明朝皇帝相对比较规矩。

因此,他们不管做什么,都要讲究一个道理。至少群臣会告诉皇帝,这个不能干,那个不能杀。这么一来江南士绅集团就有了天然的保护伞。

他们完全可以肆无忌惮地敛财,一旦皇帝要拿他们开刀,朝廷里一定会有人为他们说话。尤其是明末东林党人,他们这帮人据理力争,宁可死谏,也要保住东林党在南方的家业。

遇到这帮扯犊子的文官,明朝的皇帝表示很艰难啊。他们真的提不起决心杀大户,所以只能苦了自己了。难怪崇祯临死前,会写下:群臣误我。

总结:《明史》

土木堡之变是否是明皇权失去对江南官绅集团制约能力的节点?

算是,从洪武年间开始到土木堡之变时候,武勋们所剩无几。且当时江南地区经济文化都优于北方,造成王朝中士官江南人居多。再加上经历从宋朝开始的重文轻武。这都造成当时文官比武官权重,江南文官占比又多。土木堡之变之后文官缺少了武官的平衡,造成后期明王朝皇权削弱小,江南官绅顺势做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