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权投降曹魏后,刘备为何还会善待黄权的家眷?
刘备登基以后,一顿操作猛如虎,张口就要讨伐东吴。为什么?自己的兄弟因东吴而死,刘备没地方发泄,如果不给关羽、张飞报仇雪恨,他睡觉都不安生。
所以当不少人表示反对的时候,刘备依旧一意孤行。诸葛亮是一个敏感人物,他的哥哥诸葛瑾在东吴做官,所以他不好说什么,赵云无所畏惧,说了大实话,他告诉刘备,汉贼是曹丕不是孙权,结果就被刘备冷落了。
讨伐东吴的战役中,不光诸葛亮没有跟着去,就连久经战阵的赵云,也没有跟着刘备去。反倒是刚刚投降刘备的黄权得到了刘备的重用。
黄权是蜀中贤臣,无奈投降曹魏。黄权过去是刘璋的部下,张松卖主求荣的时候,黄权可是坚决反对刘备入川的。因为黄权明白,刘备这家伙是个枭雄,他要是入川了,那刘璋根本就扛不住。
可惜刘璋哪里听黄权的,不光把刘备接了进来,而且将黄权贬到广汉做县长了。后来刘备果然像黄权所说的那样,夺取了刘璋的基业。
像李严、吴懿等人,没怎么反抗就选择了投降,唯独黄权一直坚守不出,直到刘璋在成都投降后,黄权这才归顺了刘备,被刘备任命为偏将军。
第一个向刘备提议攻占汉中的,其实不是法正,而是黄权。黄权依旧还是从大局出发来看的,他知道汉中是益州的门户,如果汉中落入曹操之手,那么益州也就岌岌可危了。
为此黄权希望刘备能够早点夺取汉中,刘备刚打算动手,张鲁就已经把汉中献给了曹操。此后刘备向孙权求和,割让荆南三郡给孙权,以此得到了夺取汉中的空隙。
可以说,黄权为刘备的事业,的确是尽心尽力了。在刘备攻打东吴的时候,黄权负责在长江以北防备曹魏大军南下。
结果刘备夷陵之战战败,长江中到处都是东吴的战船,黄权走了好长一段路,都没找到渡江的地方。无奈之下,黄权只能投靠了曹魏,因为孙权是刘备的死对头,那是万万不能投降的。
黄权和刘备,那是君子之交,彼此知心。黄权出征的时候,可没有带上家眷,所以他的妻儿老小,全部都在刘备手里攥着呢!他投效曹魏的消息传来以后,不少大臣都建议杀了黄权一家老小。
可是刘备却叹息了一声表示,不是黄权对不起他,而是他对不起黄权。他的确对不起黄权,如果他能够避免夷陵之败的话,那么黄权也不会有家难回。
魏文帝谓权曰:“君舍逆效顺,欲追踪陈、韩邪?”权对曰:“臣过受刘主殊遇,降吴不可,还蜀无路,是以归命。且败军之将,免死为幸,何古人之可慕也!”文帝善之,拜为镇南将军,封育阳侯,加侍中,使之陪乘。蜀降人或云诛权妻子,权知其虚言,未便发丧,汉魏春秋曰:文帝诏令发丧,权答曰:“臣与刘、葛推诚相信,明臣本志。疑惑未实,请须后问。”后得审问,果如所言。---《三国志》
黄权到了曹魏以后,曹丕当然是非常欣赏他的,早就听说黄权的能耐,所以任命他为镇南将军。这是一个讽刺的职位,因为南方是孙权和刘备的天下,镇南将军就是让黄权镇住自己原来的主子。
为了让黄权在曹魏踏实地做官,曹丕找人告诉黄权,说刘备在蜀中大怒之下已经杀掉了黄权一家老小。黄权也连连摇头,表示他绝对不会相信这种话。
黄权对刘备的人品十分自信,他知道自己和刘备是以君子之风相处的,所以彼此没有谁都不起谁的,刘备也绝对不会找他的家人麻烦。结果再传来的消息,果然证实了这一点。
隔了一年刘备病死了,曹魏群臣都弹冠相庆,跟过年一样开心。可是黄权却感到十分难受,由此可见,他对刘备还是充满了忠诚。
黄权在曹魏混得还真不错。黄权在曹魏做到了益州刺史,司马懿对他这个人非常欣赏,黄权总是毫不掩饰自己对诸葛亮的欣赏,总是在曹魏群臣中赞扬诸葛亮,可见他有君子之风。
他在曹魏混得的确不错,在曹叡做皇帝以后,黄权又被加封为车骑将军,并且有了开府的权力,可见他的地位已经很高了。
他一共有俩儿子,一个带在身边,跟着他一起去了曹魏,那就是黄邕。黄权死后,黄邕继承了黄权的爵位。而另一个儿子黄崇则留在了蜀汉。
明年卒,谥曰景侯。子邕嗣。权留蜀子崇,为尚书郎,随卫将军诸葛瞻拒邓艾。到涪县,瞻盘桓未进,崇屡劝瞻宜速行据险,无令敌得入平地。瞻犹与未纳,崇至于流涕。会艾长驱而前,瞻却战至绵竹,崇帅厉军士,期于必死,临陈见杀。---《三国志》
黄崇在蜀汉并没有受到清算,而且不断加官进爵,做到了尚书郎。可惜在邓艾杀入蜀汉以后,黄崇跟随诸葛瞻一起战死在了绵竹,也算是给自己的忠义之心做了一个交代。毕竟他是叛臣的儿子。
刘备善待黄权的家属,原因比较多了。刘备本身也算是一个讲仁义的人,至少表面上是做得很到位的。这样的人,是不可能轻易将手下人全家给收拾了的。
- 黄权是蜀汉重臣,他投降是情非得已的事情,而且也有刘备的责任在里面。如果刘备杀了黄权的家人,那势必会让蜀中其他官员寒心。
- 黄权带着一支人马投降了曹魏,他们本来就是被迫投降的。如果刘备善待这些人的家人,那么他们也会想办法报答刘备的恩情,至少他们的家眷也是刘备的筹码。
- 黄权本人跟刘备的私交的确不错,刘备也是真的不忍心对黄权的家人下手。事情已经发生了,那就朝着最好的方向发展好了,毕竟刘备的寿命也快到头了。
- 刘备放过黄权,可以体现出自己的大度,让更多人才可以尽心尽力地为他们家工作。黄权的家人们也会把这种恩情传扬出去。
活在这个世上,有些人求名,有些人求利,要想什么都求到手,那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显然到最后刘备是希望在黄权这件事上,求点好名声了。
总结:不杀黄权家人,也是给彼此留有余地。三国之间,说到底其实是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势力之间的斗争罢了。互相投降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果投降一次,就要杀人家老小的话,那将会陷入一个死循环当中。
今天黄权投降曹丕,刘备就杀了他一家老小,那么明天有人投降刘备的时候,那其他人也会这么做,这就造成了一种十分恶劣的影响。
参考资料:《三国志》
黄权投降曹魏后,刘备为何还会善待黄权的家眷?
很少有人知道曹魏政权第一个开府的人是一名降将,这个人就是夷陵之战后刘备手下的黄权,因为夷陵之战刘备大败,身在江北防备曹魏的黄权被东吴断了后路,无法退回蜀汉,因此黄权率领手下一万名蜀军投降了曹魏,受到曹丕的重用。
对于刘备来说,黄权是一名降将,按照《蜀科》的规定,前线作战的将领投降敌军后,他的家属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当有蜀汉有关部门准备按法律逮捕黄权留在益州的家属并治罪的时候,刘备却阻止了,同时,刘备说道:
刘备
黄权没有对不起我,是我对不起黄权,所以他的家眷就不必受到法律的制裁。
对于投降曹魏的黄权,刘备居然没有任何惩罚,而且还善待了黄权的家人,根据史书的记载,黄权留在益州有一个儿子叫黄崇,成年后就被封为尚书郎,这是蜀汉对黄崇的善待,同时黄崇本人也在蜀汉灭亡的前夕,随诸葛瞻在绵竹抵御邓艾而战死,黄崇为蜀汉以身殉国,这是黄崇对蜀汉政权的报答。
为什么刘备会不追究黄权家人罪过,反而善待?
孙权、曹操、刘备三足鼎立
三国时期有一条不成文的法律,将士们在前线作战时,他们的家属会留在后方统一居住,名为安顿,实为人质,这是防止前线将士在作战时,轻易投降敌人,如果控制了他们的家属,前线将士在作战时就会投鼠忌器,不会轻易投降。
比如庞德,庞德在襄樊之战被关羽俘虏,关羽劝降庞德,但庞德誓死不降,英勇就义,庞德不愿意投降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想保住留在后方的家人,所以庞德英勇就义,庞德死后,曹操不仅没有责备庞德的家人,反而给庞德的儿子加官晋爵,因为这就是曹操这样的开创之君所要达到的威慑效果,同时这也是曹操在无数次战争经历中得出的经验。
曹操
比如,曹操征宛城张绣,张绣不战而降,然后曹操看上了张绣的婶娘邹氏,但收编了邹氏,张绣知道后,羞愧难当,于是立即反叛了曹操,突然杀了曹操一个措手不及,此战导致曹操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将典韦战死,事后,曹操在总结这件事情时,认为自己犯了一个天大错误就是:没有扣压张绣的家属作为人质,所以张绣可以肆无忌惮地造反。从此之后,曹操每征服一个势力,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收编人质,控制各方势力,这是曹操的政治的手段。
但是,刘备并不是这样,刘备曾经说过一段有名的话,是这么说的:
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
这话的意思是说:现在与我势成水火的人就是曹操,曹操急燥,我就宽厚,曹操暴力,我就仁慈,曹操诡诈,我就忠厚,每每与曹操相反,大事就能办到。这也就反映了刘备在打天下过程中,采取了曹操完全不一样的策略,甚至是相反的策略,比如笼络人心,曹操是以胡萝卜+大棒,外加控制家属为人质来控制手下人才的,但是刘备不是这样,刘备至死至终都是以仁义来招揽人心的。
刘备
比如陶谦让徐州给刘备,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刘备仁义,得民心,连刺客都不忍心下手杀刘备,这不正说明刘备得民心吗?要知道当时是乱世,丛林法则、弱肉强食本来就是正常现象,如果出现一个仁义之君,那简单就是上天派来拯救黎民的,必定会人人爱戴。
此外,还有一件事说明刘备仁义得民心,就是曹操在公元208年南下荆州,刘琮投降时,刘备率领襄阳军民南下,当时有十多万百姓自愿跟着刘备一起南下,为什么会自愿跟随刘备,原因就是刘备仁义,得民心,当时刘备手下只有几千兵力,百姓却有十几万人,如果不是自愿,百姓早就逃光了,何必跟着刘备。
那么,说了这么多,跟刘备不追究黄权家人罪过,反而善待其家人,有啥关系?
当然有关系,因为仁义是刘备的做人之本和立国之根。
黄权
刘备从小到大,从无到有,没有什么硬实力,也就是出身、财富、宗族这样的硬实力,刘备只有仁义、谦和、宽厚这样的软实力,这也是为什么像张飞、关羽这样的万人敌宁愿誓死跟随刘备的原因,因为用威胁、恐吓、强迫手段是无法让这些英雄人物跟随刘备的。
所以,刘备才会说出与曹操相反就能成就大事的话来,事实上,刘备也是这样做的,刘备对待政权内部的人非常仁义,比如糜芳在襄樊之战投降了东吴,但是刘备却丝毫没有责备糜芳的大哥糜竺,而是像从前一样对待糜竺,糜竺因为糜芳投降一事专门向刘备负荆请罪,刘备都没有怪糜竺的意思,这就是宽厚和仁义。
再回到黄权身上来,黄权虽然投降曹魏,但那是迫不得已的,黄权在夷陵之战的作用就是在长江以北防备曹魏政权偷袭,当刘备在夷陵被陆逊杀得大败时,全军覆没时,刘备一路狼狈逃回永安,而东吴军队一直紧紧追赶,一直追到与永安隔江相望的巫山和秭归一带,这样在江北的黄权已经完全被东吴军队切断了后路,黄权手上虽然还有一万士兵,但是黄权已经是一支孤军,没有补给,没有支援,没有后路,除了投降之外,就只有战死沙场了。
黄权
但黄权没有选择战死,选择投降了曹魏,而不是投降东吴,这是黄权有选择地投降,毕竟当时战场上的双方是蜀汉与东吴,站在黄权的立场考虑问题,这已经是他最尽了最大的努力了,况且夷陵战败的主要原因又不在黄权,而在于刘备,刘备没有责备黄权的理由。
所以,刘备才不追究黄权家人罪过,反而善待其家人的原因就是两个:
1、刘备生来仁义、宽厚,不会轻易责备手下。
2、黄权投降的原因是刘备自己造成的,没有责备的理由。
黄权投降曹魏后,刘备为何还会善待黄权的家眷?
刘备本身就是一个老好人,毕竟一个临死的时候告诫儿子要:“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人,怎么都不会差。
刘备的历史形象虽然不似《三国演义》所体现的那般,绝对的仁厚重义,圣人临凡。但是在汉末军阀之中,刘备绝对是算得上宅心仁厚。古代民间之所以尊刘贬曹,不仅仅是《三国演义》这样文学作品引导所致,而是在那三国乱世之中,刘备确实有着他的闪光点,他一生中的许多行为,能够得到老百姓的认可。
刘备算得上是底层人民出身,虽然头上顶着刘氏皇族的帽子,但实际生活水平和地位都很一般。毕竟一个父亲早逝,依靠母亲织席贩履支撑的家庭,再怎么赚钱,也好不到哪儿去。
相比于曹操、袁绍、孙权等等这些,有着殷实家境的豪强士族子弟相比,他有着更加曲折的经历,也有着更多的人情特质。
底层人民的生活,使他看得到更多的人间百态,民生疾苦。所以我们看到,在那个人命如草芥的乱世,刘备很少乱造杀孽。相较而言,被《三国志》奉为一代明主的曹操,却是有过屠城之举。
最值得一提的是在荆州,面对曹操的大军追击,刘备带着十余万追随他的荆州百姓逃亡。百姓辎重过多,行军缓慢,曹操大军越来越近,有人便劝他丢弃百姓,可刘备却不忍心。这些人既然追随于他,那么他就要对他们负责。
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当然,不仅仅是对百姓,对于自家属下,刘备通常也是宽厚以待。
黄权其实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当初刘备于夷陵之战惨败,不得不退兵。而当时驻扎江北军队防御魏国的黄权,却因为返蜀道路被吴军所阻挡,无路可退。最终,走头无路的黄权选择了投降魏国。
按照军法,对于投降敌国的叛将,是要收押其家眷以做惩罚的。
有司执法,白收权妻子
但刘备对于黄权的背叛,并没有做出任何过激举动。他体谅了黄权的难处的,不仅没有指责他,反而说是自己对不起他,毕竟是因为他的战败,导致了黄权无路可退的困境。
先主曰:“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
刘备对待黄权家人的待遇,一如既往。而黄权留在蜀地的儿子黄崇,后来还入了尚书台,担任尚书郎的官职,最终在邓艾入蜀时战死于绵竹,为国捐躯。
这和于禁的遭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初于禁投降,面临的是和黄权差不多的困境,同样是绝路之下的无奈之举。可是当他回到魏国之后,曹丕却在曹操陵前命人作画羞辱于禁,最终羞愧难当的于禁选择了自杀。
其实不仅仅是对黄权,刘备类似的举动做了不少。比如当初徐庶因为母亲的缘故,弃刘备而去,转投曹操。刘备不仅没有杀他,还放他走了。
再比如后来的襄樊之战中,刘备的小舅子糜芳叛变,开城引东吴大军入城,导致江陵失手,而关羽也因此战败,最终被杀。
按照军法,糜芳的家人应当被连坐。可是当糜芳的哥哥糜竺把自己捆起来去向刘备请罪时,刘备却一点不怪他,仍待他如初。
你可以认为刘备此举有着收揽人心的嫌疑,但是至少他没有造杀戮吧?相较之下,曹操当初因为马超的起兵讨伐,将马超父亲马腾一家二百余口灭门的举动,未免有些残忍。
在我看来,在那个人命如草芥的乱世中,刘备是少有把人命当人命看的高位者,他尊重生命。对于普通百姓而言,这样的人,才算是英雄。
黄权投降曹魏后,刘备为何还会善待黄权的家眷?
黄权投降曹魏后,刘备仍然善待其家属,这并不是刘备在故意施恩,而是刘备和黄权君臣二人相知甚深的一种表现。
历史背景蜀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以为关羽报仇为借口出兵伐吴。据《三国志》记载:
吴人悍战,又水军顺流,进易退难,臣请为先驱以尝寇,陛下宜为后镇。”先主不从,以权为镇北将军,督江北军以防魏师;先主自在江南。
根据这段记载,黄权要先率军试探吴军虚实,刘备在后坐镇,可被刘备拒绝。刘备见黄权对伐吴不是太热心,就任命黄权为镇北将军,自秭归登陆,防备曹军自上庸一线攻击蜀军侧背,自己率军自南线进军。
章武二年,刘备在夷陵被陆逊击败,仓促之下,位于江北的黄权部从秭归上船回蜀的道路全部东吴隔断。为了保全自己率领的万余兵马,黄权在无奈之下,只得率军投降了曹魏。
君臣相知消息传到蜀汉,蜀汉有人进言,应该把黄权的家属抓起来问罪,可被刘备拒绝。据《三国志》:
先主曰:“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待之如初。
刘备说:黄权之所以投降曹魏,是因为我没有听从他的建议而造成的,罪不在黄权,而在我啊!
反观黄权,在投降曹魏后,曹丕为了使黄权彻底归心,命人造谣说刘备杀死了黄权的家人。可是,黄权根本不信。事后果然证明了黄权的判断。
在此之后,刘备仍然善待黄权家属。其子黄崇在邓艾走阴平小路偷袭成都之时,作为部将曾随诸葛瞻出征,并建议诸葛瞻占据涪县的有利地势,把邓艾堵截在江油山区。可是,诸葛瞻却没有听取黄崇意见,后又中了邓艾的激将法,脱离险要,率军在平地与邓艾交锋,中伏自杀。黄崇也随军战死。
从这一件事来看,刘备和黄权这一对君臣虽然相识较晚,但相知却甚深。
刘备与黄权的渊源在刘备刚入川之时,黄权是刘璋帐下极力反对刘备入川的急先锋。
早在刘备攻取益州时,黄权是极力反对刘璋请刘备入川的。据《三国志》:
权谏曰:“左将军有骁名,今请到,欲以部曲遇之,则不满其心,欲以宾客礼待,则一国不容二君。若客有泰山之安,则主有累卵之危。可但闭境,以待河清。”
为此黄权得罪了刘璋,由主簿被下放到广汉做县长。在汉朝时,凡户籍满万的大县,其最高长官称为县令,不满万的,则为县长,看来,黄权是被刘璋贬官了。
在刘备攻取益州时,黄权仍然固守城池,坚决与刘备对抗。直到刘璋投降,黄权才向刘备投降,随即被刘备封为偏将军。
公元215年,曹操击败张鲁,前锋直逼汉中。黄权此时进言,要刘备迅速出兵占据汉中,不然,益州就会始终处于曹军的威胁之下。刘备听从了黄权的建议,出兵抢占汉中,定军山一战,黄忠斩杀夏侯渊,占据了汉中。同时,黄权又利用自己是阆中人的优势,广泛拉拢阆中地区的賨民,为日后张飞能够坐稳阆中奠定了基础,又为蜀汉练就了一直由板楯蛮组成的军队。
结论可以说,黄权始终是忠诚于自己的主公的,先是刘璋,后是刘备,黄权都做到了这一点。正是因为这一点,无论是刘备还是曹丕,乃至于司马懿都对黄权推崇有加。
黄权投降曹魏和后,在曹魏仍然受到重用,最后官至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尤其是开府仪同三司这个官职,是从黄权开始的。
黄权投降曹魏后,刘备为何还会善待黄权的家眷?
黄权投降曹魏后,刘备善待黄权的家眷主要有两个原因,客观上是黄权并没有做出对不起刘备的事情,主观上是刘备和黄权君臣相得益彰,互相钦佩,从而避免了悲剧的发生。
为何这么说,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一、黄权其人其事。
黄权是巴西郡阆中人,是土生土长的益州人。在他很年轻的时候就为郡吏,由于出色政绩而被刘璋召为主簿。
公元211年,别驾张松受到曹操的怠慢,又不满刘璋所为,企图引入刘备取而代之,就劝刘璋迎接刘备入川以共同对抗汉中张鲁。
对于张松的想法,身为主簿的黄权极力反对,他认为刘备是枭雄之辈,把他迎接到蜀中来,很难以属下之礼来对待他,可是蜀中也很难容下两个君主,如此一来,作为原主人的刘璋就有累卵之危。可是刘璋听信张松之言,坚持迎接刘备入川。
刘璋不听黄权之言,又怕他从中掣肘,于是把他外放到广汉县担任县长之职。
此后不久,刘璋和刘备反目,刘备率兵攻打刘璋,经过数年征战,许多郡县望风而降,而黄权闭门坚守不愿投降,直到刘璋投降后才归顺刘备,被封为偏将军。
曹操南下攻占汉中,张鲁狼狈逃往巴中。黄权立即向刘备进言,认为汉中如同蜀地的臂膀和大腿不能够失去,要避免三巴地区不受侵犯,必须保护好汉中。
黄权有此认知和他出生于巴西郡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巴西郡毗邻汉中,深知汉中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刘备让黄权担任护军带着诸位将领一起进入巴中,准备迎接张鲁。可是张鲁已经回到南郑投降曹操。
于是,刘备加紧了对汉中的争夺,最后经过汉中之战,汉水之战等数次大战,终于在汉中击败了曹操,将曹操逼出了汉中,最终夺取了汉中。
虽然此后许多战役都是法正从中参谋和谋划的,可是最初提出建议的却是黄权,因此刘备称王之后封黄权为治中从事。
二、黄权为何要投降曹魏?
刘备汉中称王后,关羽发动北伐。孙权从后偷袭南郡导致关羽兵败而亡,刘备在荆州的地盘也被孙权悉数夺取,从而打破了隆中对夺取天下的战略构想。
刘备对孙权背信弃义的行为感到非常愤怒,于是发动东征。黄权眼见刘备铁了心要攻打东吴,于是对刘备说道,东吴水军强大,而我军顺江而下,进攻容易后退难。不如让我带着先头部队前去试探,你就在后面坐镇指挥。刘备见黄权变相的反对东征,就将他封为征北将军,带着水军都督江北军队去防御曹魏的偷袭。
夷陵之战以刘备失败而告终,黄权都督的江北军队也被孙权的水军截断了归路,没法回到蜀地中去。于是带着部下投降了曹魏。
此时的黄权面临三个选择:
第一个选择就是战死不降。六月的时候,刘备已经兵败,黄权军失去了过江的机会,只能留在北岸。看着游弋在长江上的孙权水军,黄权也只能望江而叹。黄权即使想带兵去和孙权军拼命,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任何机会了,求死而不能。
第二个选择就是投降孙权。刘备东征本就是为了讨伐东吴,孙权是刘备的死敌,此战一败涂地,更是激发了刘备对江东的痛恨。黄权如果跑去投降孙权,这岂不是在伤口撒盐吗?失败本来就是一种非常耻辱的事情,自己忠实的部下居然又投降了,这不是更加令人感到耻辱了吗?善于揣摩人心的黄权当然知道这个意思,因此投降孙权绝对是不可能的选择。
第三个选择就是投降曹魏。既没法战死也没法投降孙权,剩下的出路就是投降曹魏。在僵持了一个多月后,黄权帅众投降了曹魏。黄权这么做既避免了全军覆没,也给刘备留下了足够的尊严。
对于黄权而言,这么做也是逼不得已吧。毕竟曹魏虽然是敌人,也只是长远的敌人,却不是眼前的敌人。樊城之战的失败也不是曹魏造成的,夷陵之战也不是败于曹魏之手,真正地造成这种耻辱的是东吴而不是曹魏,这笔账要算也只能算到孙权的头上,而不是曹丕的身上。
黄权最终选择投降曹魏而不是东吴,也算是对得起刘备对他的知遇之恩吧。就像当年刘备入川攻打刘璋,而黄权闭门坚守一样,做到了一个臣子应该做到的本分。
三、刘备为何善待黄权的家属?
刘备不仅是一个仁人,更是一个讲义气的人,对百姓的仁,以及对身边人的义。如果没有对比,大概就不会觉得这种差别。刘备征战一生没有屠杀过一个老百姓或者一座城池,在他的眼里,天下的百姓都值得善待,怎么下得去屠刀呢?
如陶谦一份求援的信把千里之外的刘备叫去救援。兵力不足,物资不充沛,刘备却沿途收留了大量的流民一同跟随。再如长坂坡带着十余万百姓迤逦而行,丧失了占领江陵的机会而不愿意丢弃他们。
不管是徐州的刘备还是长坂坡的刘备都体现了对百姓的“仁”,正是这个“仁”让许许多多的百姓愿意和他共生死,也是他创立蜀汉的最基本盘。
又如跟随他多年的糜芳、孙乾、简雍、伊籍以及刘琰等等,伴随着他一起出生入死数十余年,没有太多的功劳却也有苦劳,因此建立蜀汉后,刘备给了他们崇高的地位和俸禄,这体现了刘备作为朋友讲义气的出色表现。
反观曹操那些儿时的伙伴如娄圭、许攸等人却惨死于他的屠刀之下。如果是你,你愿意做刘备的朋友还是曹操的朋友呢?我想大部分还是选择刘备吧,够义气!
刘备对百姓的“仁”和对朋友的“义”无不体现了刘备仁德的思想。
放在黄权的事情上,他也对得起刘备,对得起作为一个臣子应该做的事情。
首先他劝过刘备,做到了有言在先;其次陷于绝境而坚持了长时间的战斗;最后选择投降曹魏而没有投降孙权给刘备留下了足够的尊严。
可见,正如刘备所言的那样,黄权对得起我,是我对不起黄权。既然这样为何要去为难他的家属呢?
再说,刘备此时去为难黄权的家属对他而言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呢?跟随黄权一起投降不是几十人而是将近万人,难道这些人的家属都要处置吗?既然如此,为何不都得到宽恕呢?
夷陵之战死的人已经够多了,本来就是刘备决策的失误,导致了许多家庭丧失了大量的亲人。如果要追责,应该是追查刘备的责任吧?如果本末倒置去追查黄权的家属,反而会寒了许多人的心,这么下去,必然导致人心丧失,影响已经陷入困局的蜀汉。
正是如此,刘备选择了不追查黄权的家属,反而宽恕了他们,最后赢得了许多人的赞许。比如黄权留在蜀汉的儿子黄崇最后追随诸葛瞻战死于绵竹,为蜀汉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这也算是刘备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吧。
四、总结。
黄权投降曹魏后,刘备并没有追查黄权的家属,反而善待了他们。留在曹魏的黄权也没有放弃初心,一如既往地坚持本心,并没有表现出对蜀汉的仇视。
因此在他的有生之年中,并没有为曹魏出谋划策进攻蜀汉,也没有从言论上攻击蜀汉。当刘备去世之际,曹魏群臣互相祝贺的时候,唯独黄权没有露出笑意。在大家谈论诸葛亮的时候,黄权总是站起来赞叹不已。
此后,黄权任职于南阳的时候,还为已经死去的诸葛亮修祠祭祀,成为最早纪念诸葛亮的人。
在他去世后和妻子葬在南阳独山之上,其墓前树立这四块墓碑,其中两块是魏明帝曹睿所立,另外两块是其子和故吏所立,可见黄权的一生不但得到了蜀汉称颂,也得到了曹魏的敬重。
做人做到黄权这样,实属罕见吧。
黄权投降曹魏后,刘备为何还会善待黄权的家眷?
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八月,刘备在夷陵被陆逊击败,黄权被阻隔在江北,无奈投降曹魏,那么,刘备为什么还会善待叛国者的家人呢?且听我一一道来。
(一)才称益州 屡献奇谋黄权是益州著名的才士,地地道道的益州本土派,年轻的时候在巴西郡任郡吏,后来被刘璋征召为主簿。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十二月之前,当时张松主张让刘备入蜀,抵挡张鲁,黄权对此相当的反对,他说道:
“主公,左将军有骁勇的名声,现在我们请他来益州,如果我们把他当做部下,那么就不能满足刘备的心愿,可是若是以宾客之礼对待刘备,则一国不容二主啊!如果客人有泰山般的安稳,那么就会反客为主,主人就会有累卵之危啊!”
“所以主公,我们如今尽可以守紧边境,以待时局的稳定啊!”
可是最终,刘璋没有听从黄权的而易见,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十二月,刘备发兵攻打刘璋。
此时,李严、费观、吴懿、张裔、李恢等尽皆投降,只有黄权与王连宁死不屈,直到刘璋投降之后,黄权不得已,才投降刘备。
身为蜀中有名的贤才,刘备对黄权异常重视,当即任命他为偏将军,而黄权感念于刘备对自己态度与重视,也是开始倾心效力。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司隶校尉钟繇等逼近汉中,黄权考虑到曹操的目标可能是汉中,因此,急忙对刘备说道:
“如果失去汉中,则三巴之地就会受到威胁,这就割去了蜀地的大腿与臂膀啊。”
果然,曹操南下汉中,张鲁败逃,于是刘备急忙任命黄权为护军,前往巴中一带迎接张鲁。
但是后来,张鲁归降了曹操,当时三巴之地受到张郃的侵扰,幸亏黄权有言在先,才不至于局势危殆。
而汉中之战之前,更是黄权率先为刘备做出了战略规划,紧接着才是法正的汉中三策,因此,黄权的确是益州本土派中有名的才俊。
(二)进退无路 无奈降魏就这样,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六月,刘备伐吴之时,黄权担任镇北将军,针对当时刘备进军过快,顺流而下,黄权劝阻道:
“陛下,江东士卒骠悍善战,而我军又水路出兵顺流而下,易进难退,臣请求您让我为先头部队去试探敌人虚实,陛下应当在后面坐镇。”
可是当时刘备并没有听得进去,反而是派遣黄权都督江北,防卫曹魏,果然最终大败,黄权进退无路,兵力稀少,不得已投降了曹魏。
而后,有关部门按照规矩,请求诛杀黄权家属,刘备感叹着说道:
“是朕对不起公衡,公衡没有对不起我。”
因此,黄权的家属,没有受到一丝一毫的伤害,而此时,在曹魏被任命为镇南将军的黄权听说刘备诛杀了他的家人,曹丕等也是想看看黄权的态度,黄权说道:
“我与刘备、孔明推心置腹,表达了我的内心,这个事不能轻信,请等待之后的答案。”
果然,消息传来,所有人感叹刘备君臣相知到这种地步。
后来,刘备驾崩,所有人都欢乐,唯独黄权没有一丝笑意,也足以看出他对待刘备、诸葛亮的态度。
所以,刘备之所以不杀黄权的家属,恐怕有着四个原因。
首先便是此次战败,黄权有言在先,是刘备一意孤行没有听从,所以,他怎么还好处置黄权?
其次,本来此次大败,蜀中军心民心不稳,一旦在大肆追责,那么那些投降的人的家属还不是人人自危?万一就此出现内乱,该如何是好?
第三,黄权作为益州本土派的代表人物,众所周知,此次他投降曹魏,罪不在他,反倒是黄权忠心为国,这样的结局如果都要牵连家人,那么益州本土派势力,岂不是寒心?
第四,刘备连叛国者的家属都能宽宥,这不恰好显示了刘备的宽仁与大度,且彰显了自己意识到错误,勇于承认的心理吗?
这样一来,也是团结众人的又一种考量,所以说,刘备做事,当真是滴水不漏啊。
故而,从以上角度来看,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刘备没有牵连黄权的家属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