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继位后,一直为他出谋划策的门人邬思道为什么选择离开?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历史上很多聪明人都明白这件事,越国有范蠡、汉代有张良,可是大多数人,都执着于功名利禄,所以往往走不出这个迷局。
邬思道作为雍正在潜邸的谋士,对雍正登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在小说里,正是邬思道的精心布局,才使得雍正顺利登基。
可是在雍正被确认为继承人的第二天,邬思道就匆忙离开了北京,本应该享受荣华富贵的,为什么邬思道要匆匆离去呢?当然是为了保命。
雍正在登基的前一天晚上,做掉了所有参与夺嫡的家奴。九龙夺嫡是一件惊心动魄的事情,雍正要想在这帮人精中独占鳌头,就必须要设计很多酸甜苦辣的计谋。
这些计谋都要靠府里的奴才们去办,所以他府上的那帮人,其实对雍正是门清。这么一来,等到雍正登基以后,这帮人也就成了知道皇帝秘密的人。
暂时可能不会出问题,可是时间长了,难保这帮人不会说漏嘴。要想让这些秘密彻底埋藏下去,雍正就必须要把这些人都给处决了。
雍正冒着风雪前往皇宫的那个晚上,真的是非常惊心动魄。在隆科多和十三阿哥胤祥的帮助下,他终于成为了康熙的接班人。
这个时候雍正没有忙着高兴,而是匆匆忙忙地赶回了府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要解决一些棘手的事情,那就是杀人灭口。
大晚上雍正把府上奴才们都叫到了一起,表示他们胜利了,毕竟设下了一桌酒菜,让他们大吃大喝一顿。结果一晚上这帮人全部挂了,傻子都知道,是被雍正给毒死了。
可见知道秘密太多的人,其实真的没有好下场。这帮人都是雍正的奴才,没有什么正儿八经的名分可以依靠,所以杀他们跟捏死一只蚂蚁一样简单。
雍正为何不杀邬思道?其实雍正夺嫡成功的那个晚上,回到府上第一个来见的就是邬思道。为什么呢?因为他第一个要杀的就是邬思道。
邬思道这个人极为聪明,又知道了雍正的太多秘密。过去事事都想在雍正前面,那是对雍正有好处的,可是将来不行,因为雍正不允许任何人想到皇帝前面去。
这一点邬思道当然也是意料到了,所以他也给自己留了一条后路,用自己的方法躲过了一劫。
- 第一,邬思道派来了五路人马保护王府,其实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小命。他告诉雍正人多口杂,其实就是告诉雍正,暂时不能杀他,杀了他早晚会传出去。
- 第二,邬思道以三不可用,感动了雍正。邬思道是个残废,形象太差,这是一不可用。邬思道是前朝的罪臣,这是二不可用。邬思道都是阴谋,而皇帝是光明正大的阳谋,这是三不可用。他用这三个理由,既拒绝了封赏,也感动了雍正。
- 第三,邬思道表明自己要半隐的态度。所谓半隐,那就是说自己不打算做官,只想过一些闲散的生活,可是呢,万一雍正想找到他,也能立刻找到。这话就更明显了,邬思道表示自己只想活命,受到一辈子的监视也没关系,终于再次打动了雍正。
雍正也是人,他也是有感情的,至少在那个晚上,雍正的确被邬思道给感动了。但是以后的日子,那就谁也说不准了。
邬思道要不是跑得快,可能早就挂了。当晚被感动,那是邬思道在拖延时间。他知道伴君如伴虎,况且他还是一个对皇帝了如指掌的人。这样的人,早晚都会被雍正给收拾了。
邬思道第二天起了个大早,就打算匆匆忙忙离开北京。什么半隐的鬼话,他也只是随口说说,自己也没放在心上。
可是雍正倒是放在了心上,他让十三阿哥胤祥第二天大早去送邬思道。顺带着把如月送给了邬思道,并且表示,这是雍正皇帝的一片心意。
邬思道立刻领会了其中的意图,可能十三阿哥胤祥还没有反应过来,邬思道知道,雍正这是在他身边安插了一双眼睛。
日后不管邬思道做什么,在哪里,雍正都能够了如指掌。所以说,是雍正逼着邬思道践行了他半隐的梦想。
此后就算邬思道满天下乱跑,其实还是在雍正的掌控之中。所以邬思道索性也就不瞎跑了,他先去了李卫那儿,后来又去了田文镜那里。
这两个人非常关键,都是雍正的心腹大臣。这就是说邬思道的确也在践行半隐的计划,他就是要告诉雍正,他没有跑丢了,还在给雍正干活呢!
如果邬思道一直赖在京城不走的话,可能就真的要被雍正给杀掉了。毕竟雍正也有反悔的时候,不能因为邬思道一个人,就坏了雍正的全盘大局。
总结:可以同患难,但是绝对不能共富贵。跟皇帝打交道,其实古人早就给了很多答案,那就是可以共风雨,不能共富贵。当年越王勾践落魄的时候,范蠡和文种不离不弃地辅佐他,最终帮他灭了吴国。
这个时候文种觉得自己应该得到回报了,而范蠡却执意选择离开。结果我们都知道,想要回报的文种被勾践杀了,而范蠡则逍遥自在地成为了富家翁。
邬思道其实也想学习范蠡,但是他成不了范蠡。因为普天之下,都是雍正的江山。邬思道根本就没地方可以躲藏,为此邬思道索性就不躲了。
让雍正知道他在哪里,但是雍正来找他的时候,还就是找不到。这就是邬思道的本事,既告诉雍正自己在半隐,又不给雍正杀他的任何机会。
参考资料:《雍正皇帝》
雍正继位后,一直为他出谋划策的门人邬思道为什么选择离开?
邬思道作为雍正皇帝夺嫡最大的功臣,最后的遭遇不得不令人叹息。穷其一生的精力帮助雍正皇帝登上帝位,不但不敢居功,反而要想尽办法如何保命,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
那么雍正皇帝为什么要杀邬思道?难道雍正皇帝真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吗?
1)雍正皇帝的心思雍正皇帝刚刚登上帝位,并且还没有坐稳位置,就急着杀邬思道,这是不可思议的一件事。
雍正要杀邬思道,一直是通过邬思道的角度来展现的。而从雍正的角度看,刚当上皇帝就立刻回到家中,并且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找邬思道,从这里看出,雍正对邬思道非常看重。
并且雍正刚刚坐上皇帝,帝位并不是很稳,这个时候他需要的是邬思道的计谋帮助他怎么坐稳江山,一登上帝位就杀功臣,这根本不是雍正想要的。
所以雍正登上帝位前夜回家,并不是专门回去杀邬思道的。如果雍正真想杀邬思道,根本就不会给邬思道说话的机会。邬思道能猜透康熙想什么,雍正自问没有康熙厉害,难道他不知道邬思道能看透他。所以雍正回家不是要杀邬思道。
但雍正也的确没有想好怎么安置邬思道。
2)邬思道对雍正的判断有误!邬思道想自保,所以必须要小心谨慎。对雍正来说,只是杀一个人而已,但对邬思道来说,就是要搭上自己的命了。所以他必须小心,要确保自己安全。
所以当雍正一回来,邬思道就赶快把话和盘托出,为自己的后路打算。还对十三爷胤祥说要拼命退掉铁帽子王!
从后面可以看出,邬思道对雍正的判断还是有误的。雍正对十三爷胤祥的关怀是真心的。并且雍正赏罚非常分明。并且他亲自去看田文镜,其目的是想见邬先生。可见雍正对邬先生也是常放在心上。
3)兔死狗烹,不知进退者的教训太深刻。邬先生作出这样的判断是出于谨慎。另外邬先生夜不可能完全猜出一个人的复杂心思。但有一点邬先生非常明白,兔死狗烹的确是至理名言。
历史上不杀功臣的皇帝不多,只有有限的几个,秦始皇,唐太宗。但有限的这几个中,都是能力超强到可以雄视千古。这样的人能有几个比他能力强,他怎么会杀连他都看不起的人。
李世民一生征战,用兵如神。败在他手下的人不计其数。不管宋金刚还是刘武周,都被他打的抱头鼠窜。他围攻东都洛阳的王世充,窦建德亲率十万大军来救,李世民只率领区区三千人,击败了窦建德的十万大军。这是一位超级战神啊!
但雍正的才华不要说赶上李世民,连康熙他也赶不上啊。所以邬思道这样的人雍正真比不上,这个雍正知道,邬思道也知道。所以邬思道才恐惧。生怕雍正把他杀了。
从邬思道的角度来看,把事情往最坏处想,这是明智的选择,因为这种事不能乐观,一定要做到可控才能活命。
综上所述:雍正不一定非要杀邬思道,但对邬思道来说,就是雍正有一丝可能杀他,他也要做万全的准备。但从后面的情形看出,邬思道的做法是正确的,因为他的确抱住了自己的性命。并且雍正也念他的好,但没有愧疚。这说明雍正认为邬思道做的是正确的。雍正并没有觉得自己有负于邬思道。 所以邬思道的做法是正确的,他必须离开,虽然雍正可能暂时不会杀他,保不准以后会杀他。雍正继位后,一直为他出谋划策的门人邬思道为什么选择离开?
雍正在潜邸时,门人邬思道为他出谋划策十多年,揣测康熙帝王心术,撑握着雍正当时各种各样的心机与许多阴谋机密之事,虽说是帮助雍正登上了帝位,雍正能对他放心么?
留着邬先生是心腹大患,雍正几次都要对他下杀手,都被邬先生用智慧躲过,可谓飞鸟尽,良弓藏,先生不得不防!
邬思道借口自己是瘸子,难登朝庭大雅之堂,深知伴君如伴虎,不接受雍:正的挽留。就这样,邬思道还是被辗转折腾了好几年,最后终于用智慧使雍正彻底对他放了心,安全脱离了虎口,浪迹江湖山水之间,侣鱼虾而友麋鹿去了。
雍正继位后,一直为他出谋划策的门人邬思道为什么选择离开?
《雍正王朝》中,邬思道是四爷请回来,为自己出谋划策的人,请邬思道目的就是夺嫡争帝位的。邬思道在四爷府多年,为四爷培养下一代,为四爷谋划、决断大小事,争圣宠爱,谋帝位。最后,终于达成心愿,大功告成,成了一位默默无闻的成功帝师。可是,很多人会有疑问,为什么雍正继位后,邬思道就匆匆忙忙选择离开呢?答案很简单,因为邬思道想活命。当然,邬思道为什么一定要离开才能活命呢?其中原由很多,具体分析见下:
第一,从雍正角度看,邬思道聪明得令他害怕,他知道的东西太多,雍正容不下他。雍正与邬思道相处那么多年,大概知道邬思道是什么人。在邬思道辅佐四爷夺嫡期间,朝局那么复杂,圣心难以揣度,多少朝廷老江湖,都时常不小心就获罪。可是,邬思道一个非朝廷之人,一个几乎没见过康熙的人,居然能够如此了得。其聪明过人,才学过人,令四爷不寒而栗。况且四爷与邬思道相处那么多年,恐怕邬思道早已将他看透了,四爷在邬思道面前不是全透明也及八九成的透明了。留一个将自己看透的人,就问你怕不怕?何况是皇帝。皇帝需要神秘感,需要森严的等级,才能产生“天子感”,有权威。否则的话,威信不够,则不足以威慑群臣,震慑天下。
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邬思道自己也知道,他知道许多四爷不为人知的秘密。四爷之所以能够夺得帝位,顺利登基,绝对离不开“阴以谋之”。对任何人、常人来说,被人知道自己的私事、不光彩的事,都是极其令人难受的。特别是皇帝,被人知道了不光彩之事,是尊严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因为,若是此人不安好心,可以演变为政治题目,对江山将产生特别不好的影响,结果难以预料。
邬思道,因为他与雍正过去的关系,因为他的聪明。对如今登基为帝的雍正来说,就是一根扎在手上的刺,不去拔出它,隐隐作痛。所以,雍正登基当晚回府,就是来拔出邬思道这根刺的,以绝后患。
还好邬思道够机智,逃过一劫,如果还不赶紧溜,稍迟片刻,说不定就要脑袋搬家了。不考虑其他任何因素,可以说不是邬思道不想留,是他根本留不下来,留下了很快就将成为一具尸体。
第二,从邬思道本身人来看,是一个是非之人,用他于朝廷不利,他留不下来。邬思道,原是无锡一个普通、但有才的书生,也和所有读书人一样,期望通过科举考试入仕,逐高官厚禄,出相入阁,成历史功名。凭借自己超强的实力,考秀才、举人都是头名。康熙三十六年他应试南京春闱,此次考试也信心满满,没想到出榜时他位列幅榜之末,后来经他打探消息得知,两位主考官主考左玉兴、副主考赵泰明都是以权谋私,以“财”非以“才”论名次,颇失公允。于是邬思道就纠集落榜举学子大闹科场,闹到了京城皆知的地步。此案惊动朝野,邬思道被朝廷通缉,后来他就躲了。后来因为康熙四十六年,太后驾崩,大赦天下他才敢出来。不过他的腿在逃亡路上被土匪打折了,本想着去京城投靠他的姑妈,以谋生路。没想到他的大名、才学深得康熙四皇子胤禛的钦慕,刚好在江南募款赈灾的四爷派人将他找到,请回府里为自己出谋划策、给儿子当老师。
如今,邬思道已经在四爷府做事十多年,终得大果。可是,这不是寻常人的成功,而是皇帝,权倾天下,富有四海的皇帝。皇帝行事,必须要考虑政治舆论和导向。
邬思道:“臣原是先帝朝的犯罪之人,这是二忌。康熙三十六年,臣作为举人,在参加应天府会试的时候,曾率领五百考生大闹贡院,虽说是激于义愤,但毕竟触犯了国法,因此获罪入狱。后来朝廷大赦,江苏督抚衙门却不放臣出狱,就是因为臣闹的事太大,震动朝野,天下皆知。幸蒙王爷相救,臣才得以脱身囹圄。皇上如今克承大统,就启用先朝钦犯,到底是先帝朝当年抓臣错了,还是皇上如今用臣错了?用了我这样的先朝罪人,以至于天下议论皇上是不孝之君,臣心何安?人心何安?”
不考虑其他因素,邬思道曾经是是非之人,对朝廷舆论和政治导向都是不利的。首先就有他自己所说的,他是康熙朝的钦犯,如果雍正新登基就用他,那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到底是先帝朝当年抓臣错了,还是皇上如今用臣错了?”若是雍正用他,这样就会导致雍正一上来就否定了康熙。而此时,雍正刚登基,还只能借着康熙的名号、遗命等题目稳住朝局,将康熙朝否定了,那么就有人借此题目做文章,甚至以维护先帝而造反,这将很可能导致雍正帝位坐不稳,就算坐稳了,也要留下不孝的骂名,且势必会将忠于先帝遗命那些大臣向与自己相反的方向推,削弱新朝势力。
另外,由于邬思道毕竟不是朝廷命官,若是用他,还会导致雍正新朝的用人风向发生变化,释放出了不好的人才信号,会搅乱了本来肮脏的吏治。雍正致力于改革弊政,特别是吏治问题,用人本来是头等大事。老子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用邬思道,会产生许多问题,不如不用罢了。
从雍正朝来看,邬思道乃一是非之人,用邬思道弊远远大于利!与其让雍正为难,不如自己躲开。
第三,邬思道不适合为官。其实,从邬思道的本性,过往,才学等多方面也是可以看出来,邬思道根本不是一个适合为官的人。
从他早些年闹科场的事情,可以看出,他生性恃才傲物,胆子过大,不怕事。这对于险象环生的官场而言,太有才,都将无形之中的罪许多人,何况他还恃才傲物,那还得了。官场讲究谨言慎行,邬思道乃书生也,很多时候是会自己按耐不住的,出头的椽子先烂,很可能就要牺牲在官场。虽说经历过人生的风风雨雨,他如今已不是年轻那样有棱有角了,可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最深层那些特性,总是会在某些时刻蹦出来的。
从他为四爷做阴谋之事,可以看出,他本人其实是足够坏的人。官场讲的是光明正大、不留痕迹、平平淡淡地搞事情。一个长期搞阴谋的人,若不是姚广孝那样,一边念佛一边搞阴谋,短期内是难以调整做事之风,他若为官,虽说可凭智慧存活,但难以成势,因为行事之风令人害怕,不和光同尘,就难以在官场存活,就算存活了也只是辛苦的活着,那还不如离去罢了。
邬思道,常年为四爷服务,早已衣食无忧,无欲无求,为官不过名、利、权,他经过人生的坎坷后,大概很多东西早已看透了,如今衣食无忧,也没必要折腾了。况且,他已经年华不在了,虽是龙潜心腹,可是朝廷有用人制度,他一白身之人,无论位置高低,都不大适合了。
另外,从高福被毒死后,邬思道满怀愧疚,可以看出,邬思道情感过于丰富,也不适合为官。
邬思道与其苟且活下为官,深陷官场是非之地,不如由着性子,悄悄离去,享受人生
第四,雍正是个不好侍候的主子其实,就算克服了其他所有因素,邬思道为官了,但是还有一个问题是他解决不了的,那就是雍正本人的特性。邬思道说:“四爷豺声狼顾,鹰视猿听,乃是一世阴鸷枭雄之主……”
如今四爷登基为帝,就更难以侍候了。正如历史之中,真实的雍正一样,为国为民,勤劳刻苦,但也是一个凶残,任性的奇葩皇帝。邬思道了解非帝王的四爷,不代表了解富有天下的帝王。稍侍候不好,脑袋是要搬家的。与其冒风险,不如悄然离去,省时省心。
结语雍正登基为帝,邬思道选择离去的原因,综上,最重要的是邬思道想活命。不过就算雍正不杀他,从多个角度看,他也不适合雍正新朝的官场了。既然自己他自己想活命,且不适合,那不如悄然离去,安度人生。以上是个人的观点,望给位批评指正,欢迎评论交流。
雍正继位后,一直为他出谋划策的门人邬思道为什么选择离开?
真实的历史时间中,没有这个人,但是呢,从电视剧的角度来讲,这正是急流勇退,避免狡兔死走狗烹的悲惨结局。因为他所用的,自己也说是阴谋而飞扬猫,阴谋用于什么策反,用于颠覆政权,皇上怎么能用这样的计谋治理天下呢?所以说这正是他聪明之处,你说对吗?
雍正继位后,一直为他出谋划策的门人邬思道为什么选择离开?
电视剧《雍正王朝》里,雍正皇帝即位当夜回了一趟王府,为何在大位未稳的情形下回潜邸?因为他心里有块心病——邬思道。
雍正回到潜邸后,一进门,就问道“:邬先生呢?”下人答:“在自己屋子里。”然后雍正就去见邬思道了。可见,雍正是为邬思道而来,那为什么邬思道不和大家一起在屋外跪迎呢?因为邬思道已经下定决心要离开雍正,是在向雍正表明一种态度,就是要离开。雍正进屋之后说“你还是你,我还是我,……到了明天,就又是一种忙法了。”是在告诉邬思道,他已经是过去时了,他的那套阴谋论已经不能继续辅助雍正的皇图大业了。紧接着,雍正又继续试探邬思道:“你的名分,容朕再想想。”雍正是真心的吗?邬思道用“三不能用”作了很好的化解,即:其一,自己是残疾之人,有伤圣听;其二,自己是犯罪之人,有损圣意;其三,自己是阴谋之人,有贬圣德。这三条有理有据,尤其是最后的“阴谋论”。邬先生既把之前种种不堪之事的责任揽到自己身上,又把雍正推到正大光明的帝王高度。最后,用一招“半隐”,打消了雍正的疑虑。为什么要“半隐”呢?首先,不隐肯定不行,肯定会被灭口;全隐也不行,也会招来杀身之祸,因为邬思道跟了雍正十几年,全程参与了雍正夺嫡的过程,如果他全隐,让雍正完全找不到他,雍正怎么能放心?万一邬思道出去乱说,去哪里抓他呢?“半隐”名义上是邬思道为自己找一条出路,既有口饭吃饿不死,又能让雍正有需要的时候能找到他。实质上是为了打消雍正的杀心,毕竟跟了十几年,邬思道太了解雍正了。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封建社会历朝开国功臣良将尚不能避免因功高盖主被清洗的悲惨命运,何况邬思道一残疾获罪且行阴谋论之人,能够“半隐”,能够善终,就是最好的结果了。当然,我们无须为其可惜,我认为,能够辅佐胤禛登基为帝就是邬先生最大的抱负,可以说,此生无憾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