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宣帝明明知道“乱天下者,太子也”,为什么不另立继承人?

汉宣帝刘询是苦孩子出身,他的爷爷刘据是汉武帝时期的太子,因为巫蛊之祸被汉武帝给逼死了,刘询全家除了他以外也都被杀了。

就连尚在襁褓之中的刘询,都被关入了大牢。汉武帝去世多年后,刘询才被放了出来,不过也被废为庶民。要不是霍光把刘询给捞上来,刘询是不可能做皇帝的。

汉宣帝刘询是一代明君,甚至超越了汉武帝,成为了西汉最优秀的君王。可是他在教育儿子的问题上却犯了糊涂,因为他儿子刘奭一味地崇尚儒学,这让汉宣帝十分反感。

汉宣帝曾经多次指责过太子刘奭,甚至动过废太子的念头,可惜最后都没忍心。明知道刘奭不适合做皇帝,为什么汉宣帝还是不忍心呢?

汉宣帝怀念发妻许平君,刘奭毕竟是许平君的孩子。

汉宣帝刘询,早年是个平头老百姓,而且是有前科的,所以没有哪家的姑娘想要嫁给他。右将军张安世的哥哥张贺当年可是在刘据府中做事的,他感念刘据的恩情,想要把女儿嫁给刘询,却遭到了弟弟张安世的严词反对。

  1. 而这个时候许广汉的女儿许平君,还没有出嫁,未婚夫就病死了。为此在张贺的劝说下,许广汉终于答应把女儿许平君嫁给了刘询。
  2. 婚后两个人的生活十分幸福,可以说是相依为命。改变他们命运的,那就是霍光的到来。霍光在废了刘贺以后,将刘询立为了皇帝。
  3. 在这之后刘询迟迟不肯立皇后,还让属下人帮他找一把以前的剑,这就是著名的故剑情深。属下人立刻明白了皇帝的意思,于是纷纷上书请求皇帝立许平君为皇后。

可是霍光的媳妇儿霍显心里却不这么想,她想着要让自己的女儿霍成君做皇后,为此在许平君生孩子的时候,买通了御医把许平君给弄死了。

汉宣帝刘询当时也没啥权力,所以他哪里敢跟霍家叫板呢?也就忍住了这口气。许平君和他唯一的孩子刘奭,成为了刘询心里最挂念的那个人。

见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大臣杨恽、盖宽饶等坐刺讥辞语为罪而诛,尝侍燕从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叹曰“乱我家者,太子也”---《汉书》

从此以后,刘奭安保工作就十分周到了,因为刘询要把皇位传给刘奭。霍光死后,霍家造反,刘询灭了霍家满门。刘奭的安全才算是得到了保证。

没办法啊,这是刘询和许平君唯一的孩子,他每次看到刘奭,就会想起刘奭的母亲许平君。所以刘询舍不得废掉刘奭的太子之位,是因为许平君的缘故。

刘奭偏爱儒家,却也没有太多过错。

刘奭也就是后来的汉元帝,这个人其实没什么太大的坏处,也算是一个比较正直的人。汉宣帝的教育其实不存在什么问题,至少人品上是过得去的。

可是刘奭的那几个师傅,全部都是儒学大师,刘奭从小就跟着这帮儒学大师一起学习,自然是对儒学比较感兴趣了。

刘奭有时候觉得汉宣帝治理国家的时候太过残忍,用的刑罚太严苛,所以劝说汉宣帝,要多用儒生治国,不要动用过多的刑罚。

汉宣帝觉得这个儿子是不是脑子有问题?他痛斥刘奭,当皇帝治理天下,就应该法家、儒家结合起来用才对,怎么能纯粹用儒家思想呢?

可惜刘奭对此不闻不问,他依旧我行我素地相信儒家,不愿接受法家思想。为此刘询心里非常难受,他认为将来乱大汉天下的人,就是刘奭了。

可是我们要注意,刘奭并没有把大汉天下搅乱了。他在位期间,虽然没有创造什么优秀的政绩,却也没有给大汉带来太多灾难。

刘奭总体上来说,只能算是一个平庸的皇帝,但是绝对算不上是什么昏君。为此刘询的这种想法,其实并不正确。

刘询是觉得张婕妤所生的淮阳王刘钦更像自己,所以有改立刘钦做太子的想法。可惜一直以来这件事都没有实施,主要还是因为对许平君的愧疚。

汉宣帝也逃不过在家务事上的烦恼。

刘询分明更喜欢张婕妤所生的刘钦,因为他觉得刘钦更像自己,而且张婕妤深受宠爱,他甚至想要将张婕妤立为皇后。

可惜当年霍显毒害太子的事情,让刘询心里依旧留有阴影,为此他担心张婕妤如果做了皇后,会不会为了自己的儿子,毒害了太子刘奭。

由是疏太子而爱淮阳王,曰“淮阳王明察好法,宜为吾子”而王母张婕妤尤幸。上有意欲用淮阳王代太子,然以少依许氏,俱从微起,故终不背焉。---《汉书》

思考再三以后,刘询决定将没有儿子的王婕妤立为皇后,让她来抚养刘奭长大成人。可怜的王皇后,始终没有得到过刘询的宠爱,纯粹就是给他们老刘家带孩子的保姆。

刘钦长大以后,身高体壮,而且十分聪慧,偏爱法家,汉宣帝多次表扬过刘钦,认为这才像他的儿子。

可惜刘询又感念许平君当年的照顾,所以迟迟不肯废掉太子刘奭。就这么一直处于两难的境地,最终下定决心不废太子后,又要想办法来宽慰自己的小儿子刘钦。

所以说刘询在治国方面,雷霆手段,可是在处理家务事上,他也是难以下决断。给了刘钦那么大希望,最后还是让他失望了。同时又让刘奭战战兢兢地活了好些年,生怕被废了。

总结:平民出身的皇帝,更重视感情。

相比较而言,在民间受过疾苦的皇帝,其实更加注重家庭亲情。比如说刘询就是这样的人,他早年就是过着普通人的生活,日子十分拮据,但是感到很幸福。

此后即使做了皇帝,这种感觉一直没有消失过。刘询和许平君患难与共,早就有了十分深刻的爱情和亲情。所以说刘询即使做了皇帝,也不会忘记许平君的好。

所以说,刘奭能够保住太子的位置,其实多亏了自己有一个平民出身的母亲。当然了,也要感谢他老爸刘询是个重感情的人。

参考资料:《汉书》

汉宣帝明明知道“乱天下者,太子也”,为什么不另立继承人?

我是一名文史笔者,我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

“乱天下者,太子也”,汉宣帝为什么不另立继承人?

汉宣帝在位时,太子刘奭觉得汉宣帝刑罚太严苛,劝说汉宣帝要多以儒学治国,这与汉宣帝的以法家治国为主理念不同,因此汉宣帝说出了“乱天下者,太子也”这句话,可见他是不看好太子刘奭的治国能力。然而太子刘奭7岁被立,25岁顺利登帝位后,强盛的西汉随着汉宣帝死去轰然倒塌,国力随之陷入了颓废的长期下行。果然被汉宣帝言中。

这就令人很奇怪了,既然汉宣帝不看好太子刘奭的治国能力,为啥不另立帝位继续人?

古剑情深,对原配妻子的感情,不肯另立太子

太子刘奭是汉宣帝与结发妻子许平君皇后唯一孩子。汉宣帝以古剑情深让许平君成为皇后,但却被霍光妻暗中玩手段弄死了许皇后,太子刘奭就成了汉宣帝对许平君的念想。刘奭尊儒术,与汉宣帝的法家与儒家并行只是治国理念不同,太子刘奭未犯大错,根据立“嫡长子”的传统,汉宣帝没有废太子刘奭的理由。

太子多才多艺,为人仁厚,并大奸大恶之人

刘奭即汉元帝,人品还是不错的,至少不担心他将国家大政方针胡搞一通。汉元帝上台后果然体恤百姓,生活节俭,力行仁政。

但汉宣帝给太子刘奭请的5个师傅都是儒学大师,天长日久的接受老师的教诲,尊儒就是自然结果,所以汉宣帝觉得刘奭尊儒的根源在于自己没选好老师,不能单纯只怪刘奭并改立太子。

废太子可能会掀起一场血雨腥风,太子可能会性命不保

汉武帝因为内心深处存有换太子的想法,引发蛊惑之灾,徐汉宣帝外,太子、卫皇后家族全部死光,汉宣帝是直接受害者,对此汉宣帝是有心理阴影的。且前朝废太子大都落个早死的悲惨下场。他害怕刘奭如果太子地位不保,在汉宣帝死后性命不保。汉宣帝与太子刘奭之母许皇后有深厚感情基础,他不忍心他们唯一的孩子落下悲惨的命运,因此汉宣帝不另立继承人,就是怕太子刘奭被废后死得很惨,汉宣帝百年之后无脸见九泉之下的结发妻许皇后。

汉宣帝自身责任,刘奭多才艺,但治国才能偏弱

汉宣帝之所以能在刘贺之后当上皇帝,成为一代名君,他的平民经历造就他拥有丰富的社会阅读,能忍别人之不能忍,这是他坐稳帝位清扫了霍氏集团的关键因素。然而他自己做上皇帝后,对与原配妻子唯一的孩子刘奭,却犯了天下大多数父母的通病,舍不得让刘奭吃苦,更舍不得儿子像当年自己那样在民间体验平民生活。

汉宣帝虽然在刘奭7岁时封他为太子,然而却没把他当位帝位接班人来培养,培养他为君的基本才能。且汉宣帝也如同大多数父亲一样希望娃多才多艺,让刘奭上了很多艺术兴趣班,刘奭多才艺,善史书,通音律。

但是刘奭的正经本领,即将来作为一国之君所要求的治国安邦本领,以及汉宣帝的法家理念这些看家本领均没传授给刘奭,更没令刘奭积极学习、实践家国政事;相反那些以享乐为主的音乐艺术倒是很精通。

艺术家有几个是雄伟英武男儿?娘娘腔倒是不少,因此刘奭为人柔懦也就很好理解了。这是汉宣帝培养儿子方向出了问题,根本责任在于汉宣帝。汉宣帝难免心里自责,而不另立继承人。

汉宣帝在太子人选上长期犹豫

汉宣帝一直觉得另一个儿子淮阳王刘钦有法家理念符合他的理念,为人处事、聪明健硕“类已”,因此他在帝位接班人上长期在“类已”的淮阳王刘钦,与"不类已"的太子刘奭之间摇摆了很久。最终汉宣帝对许皇后的念想占了上风,刘奭太子地位得保,成了汉元帝。

总结:帝位继承人带上感情色彩,非明智之举

以上四点就是汉宣帝不另立继承人的根本原因,他保全了太子刘奭帝位,以及对结发妻子的感情。但其在选择帝位继承人上带上浓厚个人感情,汉元帝之后,西汉陷入了漫长的下行趋势中,却非明智之举。

我是古诗词文心,一个喜欢写古诗词、文史故事的笔者,欢迎到我主页做客。

如果觉得文心写得好请给我点个赞,如果喜欢文心的文章就点个关吧。谢谢!

汉宣帝明明知道“乱天下者,太子也”,为什么不另立继承人?

汉宣帝刘询为什么没有改立继承人?我认为有两个原因。

第一因为太子是的母亲是他的结发妻子许平君。许平君与他是少年夫妻,两人感情很好,却因为自己坚持己见立她为皇后,成为了霍光妻子的眼中钉,而早早的被害死,这成了汉宣帝心中一生的憾事。

正是这种意难平,使汉宣帝把对妻子的遗憾与愧疚都倾注在他们唯一的儿子身上,对他们的儿子是百般照顾与包容,所以即使汉宣帝对太子有所不满,也不会轻易把他废了。

第二是太子的嫡长子身份。汉宣帝是在发现太子只一味好尊儒术,与自己主张的应该法家与儒家并行的治国理念不尽相同时,说出"乱天下者,太子也"这句话的。

但是废立太子是动摇国本的大事,破一件事比立一件事面临的问题更多,所以太子只要不是有明显过失是不可能轻易废立的,而汉宣帝和太子只是治国的理念不同,并不能成为他被废的理由。

汉宣帝明明知道“乱天下者,太子也”,为什么不另立继承人?

这句话是在汉宣帝临朝时重用法家,崇尚赏罚分明,而太子却认为其手段太酷烈,应当重用儒家仁义之士时,汉宣帝说的。

当时的太子是汉宣帝与许皇后所生,而许皇后是在汉宣帝最落寞时一路相伴、不离不弃的人,汉宣帝对许皇后感情很深,从他立皇后即使面对满朝文武的逼迫与反对也不改初心就可看出。而许皇后后来死在了朝廷与后宫的争斗中,死前没有见汉宣帝最后一面,所以这也是汉宣帝一生的遗憾和愧疚,觉得没有保护好自己的爱人和妻子,而汉宣帝也把这种情感转移到了他们的儿子身上吧。

即使他认为太子太过仁慈,不是很理想的皇位继承人,但出于自身的情感他也不愿意废除太子。

汉宣帝明明知道“乱天下者,太子也”,为什么不另立继承人?

汉宣帝太子汉元帝没那么不堪,只是太过儒弱而已,汉朝衰败主要是在他儿子汉成帝手中敗下去的。

汉宣帝明明知道“乱天下者,太子也”,为什么不另立继承人?

因为汉宣帝和他的太子都是蚩尤后裔,儒家平民,尽管太子与汉宣帝主见不同,但他们本质上都是同一族群,先祖汉武帝导致太子自杀的教训又历历在目,所以就没有另立太子的情况发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