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尔泰为什么说神圣罗马帝国“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

任何人说话,其实都是带有时代的局限性的。伏尔泰也不例外,神圣罗马帝国,是一个长时间大范围的政体,伏尔泰说他既不神圣、也不罗马,而且不是个帝国,这是有时代局限性的。

因为神圣罗马帝国存在的时间相当长,从公元962年到公元1806年,长达八百多年的历史,这在世界史上也是一个存在相当长的帝国了。

而伏尔泰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为了抨击14世纪路易四世和查理四世这俩皇帝统治之下的神圣罗马帝国。而14世纪之前,和14世纪以后的神圣罗马帝国,其实伏尔泰是承认的,他在自己的著作《风俗论》里也曾经提到过这一点。

由此可见,这句话是后人断章取义了。神圣罗马帝国能够存在这么长时间,肯定是有它的过人之处,不是伏尔泰一句话就能够彻底抹杀的。

路易四世和查理四世都不是省油的灯。
  • (1)、路易四世的倔强。

路易四世在1328年成为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不过当时欧洲是政教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也就是说教皇的权威在一定时期,是比皇帝还要高的。

而法国扶植起来的阿维尼翁教皇,总是掣肘路易四世。为此路易四世心里非常不爽,索性自己也扶植起了另一名教皇尼古拉五世,以此来跟法国的傀儡教皇对着干。

这件事引起了巨大的震荡,两派教皇互相厮斗,路易四世得以渔翁得利,他规定了德意志国王的选举,以后就不需要通过教皇的认可了。

可是人家也不是傻瓜,路易四世发家致富的道路上,一大帮人从中作梗,他们在教皇克雷芒六世的帮助下,选出了新国王查理四世。

这下子路易四世恼羞成怒,决定与查理四世及其背后的力量开战,没想到还没打他就挂了。

  • (2)、查理四世的妥协。

查理四世登基称帝以后,决定扶植自己的卢森堡王朝,自然就要削弱强大的捷克家族那个时候的德意志帝国内,存在着大小上百个诸侯。

查理四世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就是与小诸侯们联合起来打击大诸侯,以此彰显自己至高无上的皇权,要么就是联合大诸侯一起分割德意志帝国。

这俩办法其实明眼人一眼就看得出来,第二种办法风险是最小的,因为大诸侯的实力强大,所以查理四世,必然是要做出让步的。

决定查理四世及其子孙命运的,当然是1356年他颁布的《黄金诏书》。在诏书当中,他强调了两件事:

  1. 第一,皇帝必须由七大选侯选举产生,皇帝死后,暂时没有继承人时,由萨克森公爵和莱茵宫廷伯爵共同摄政。
  2. 第二,七大选侯在自己的领土内,有税收权、铸币权、采矿权、贩卖食盐权等权力。这是第一次明确了这些权力的归属。

这封诏书问世,其实就象征着查理四世,向大诸侯们妥协了。因为就连皇帝的继承人,都需要由选侯们来决定,这简直有点太过分了。

查理四世死后,他的这份诏书,完全成为了地方诸侯控制新皇帝的有利武器。所以说伏尔泰称这个时代算不上是一个帝国,这是有道理的。

总结:这一时期,神圣罗马帝国的皇权被分散了。

因为路易四世的妥协,使得皇权表面上得到了提升,其实多了很多限制。此外这个时候神圣罗马帝国也丧失了对意大利部分地区的控制权。

就连罗马教廷也脱离了神圣罗马帝国的控制,七大选侯,有资格决定皇帝的任免,这就是说皇权已经被教权架空。

伏尔泰为什么说神圣罗马帝国“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

谢谢邀请,分享知识,传播价值,我是史海泛读。

这句话来源于18世纪法国的大思想家伏尔泰的《风俗论》,在此书中伏尔泰描述了德意志时期神圣罗马帝国的情况:

“这个国家过去称为神圣罗马帝国,现在还是这样称呼,但他既不是神圣的,也不罗马的,更不是什么帝国”

此处伏尔泰所指的神圣罗马帝国,主要是指神圣罗马帝国中后期的情况,即德意志时期的神圣罗马帝国。

▲法国大思想家伏尔泰

历史背景

公元800年,在成功帮助教皇利奥三世复位之后,教皇为了报答查理曼的恩情,亲手将皇冠戴在了查理曼的头上,称其为罗马帝国的皇帝,而这个罗马帝国,则是神圣罗马帝国的起源。

读者肯定要问,为何称其为神圣罗马帝国,而不直接称其为罗马帝国?

  • 一个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查理曼所建立的法兰克帝国,其本质是由日耳曼民族所建立的,缺少合法性。日耳曼民族虽然在原罗马帝国的领土上面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但为了表明自己建立国家的合法性,查理曼建立的帝国急需要获得一个合法性的证明,从内心上来讲,查理曼更愿意称自己为西罗马帝国的继承者。但是在当时被认为是正统的东罗马帝国来说,承认一个由蛮族建立的帝国为罗马帝国的继承者是不可以忍受的,在东罗马帝国看来,西罗马帝国虽然灭亡了,自己仍然是罗马帝国的继承者。因此虽然查理曼大帝屡次派遣使者前往君士坦丁堡,要求东罗马帝国承认自己为西罗马帝国的继承者,但君士坦丁堡方面一直对于此事拒绝承认。
  • 在这样的情况下,查理曼开始考虑求助于罗马城的教皇为代表的基督教宗教势力。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基督教仍然保留了下来,并且成为了西欧社会的主要宗教信仰。同时在东罗马帝国,基督教也处于一个统治地位,因此在得不到东罗马帝国承认的情况下,如果能取得教会的承认,也是一个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而罗马城则是基督教圣使徒彼得和保罗的埋葬处,罗马城的神圣性对于基督教而言不言而喻。因此如果能获得罗马教皇的认可,至少能够在宗教领域取得和东罗马帝国平等的地位。
  • 因此查理曼虽然获得了罗马帝国皇帝的称号,但是这个皇帝是由教皇所授予的,是基督教宗教势力涉入世俗王权的一种体现,体现了宗教的神圣性,世俗王权的合法性需要由教皇来确认,因此这个罗马帝国也被称为神圣罗马帝国。在加洛林王朝的后续几代帝王当中,每当遇到难以处理的纷争时,都会请教皇出面来解决,在漫长的内战当中,只要获得了教皇的认可,就能够获得战争的胜利。比如833年,虔诚者路易(查理曼之子)与洛塔尔(虔诚者路易之子)之间爆发了父子战争,教皇最终站在了洛塔尔这一边,使得自己的父亲被迫退位。

▲查理曼被教皇加冕为罗马帝国的皇帝是神圣罗马帝国的开端

为何伏尔泰口中的神圣罗马帝国,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

原因一:宗教改革之后,罗马教廷的权力受到极大的削弱
  • 1517年,德意志地区的教士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宗教改革的兴起和罗马教廷的腐败有很大的关系。当时的罗马教廷在德意志地区不仅征收传统的什一税(所谓什一税是指要将自己收入的十分之一上交给教会),还在德意志地区贩卖“赎罪券”,声称犯了罪的人只要购买了赎罪券,死后就不会下地狱。这种赤裸裸的剥削行为,引起了德意志地区各个诸侯的不满,因为教廷的沉重剥削,损害了德意志地区各个诸侯的利益。
  • 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宣言发布后,得到了德意志地区各个诸侯的支持,因为马丁·路德声称,信仰上帝不需要通过罗马教廷作为中介机构,教皇也没有存在的意义。既然人人都能直接信仰上帝,不需要通过了罗马教廷和教皇作为中间人,那就更不需要向教皇缴纳税收了,也就废除了什一税。
  • 很明显这样的改革是教皇所不能够接受的。这直接导致了欧洲宗教战争的爆发。其中德意志地区所爆发的三十年战争最为典型。福音新教联盟和天主教同盟大大出手,宗教战争的结果是新教与天主教达成了和解,新教诸侯不用返还侵占的天主教教廷的财产,神圣罗马帝国境内,同时允许新教和天主教的存在。
  • 罗马天主教廷宗教势力的衰退和德意志地区诸侯世俗王权的强大,大大削弱了神圣罗马帝国的宗教“神圣性”,宗教力量已经开始无法左右世俗王权了。

▲马丁·路德,其掀起的宗教改革运动削弱了罗马教廷的势力

原因二:神圣罗马帝国没有很好的继承罗马文化,只有罗马的“形”,没有罗马的“魂”
  • 罗马帝国之所以能在世界文明历史中占有一席之地,不单单只是因为其拥有无边的辽阔的疆域。更因为璀璨的罗马文化,给后世带来巨大的影响,比如现在世界各地所通行的法律,基本都是以罗马法为蓝本制定的,包括我国如今的法律也是。
  • 神圣罗马帝国是建立在西罗马帝国废墟之上的。虽然查理曼号称自己是罗马帝国的皇帝,但是后建立的神圣罗马帝国并没有继承罗马的文化。在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曾经璀璨的罗马文化,都被淹没在了废墟之中。大量的罗马古典的文集著作,不是被烧毁了,就是被掩埋在了废墟之下。日耳曼蛮族的入侵对罗马文化的毁灭是彻底的。其结果就是西欧彻底陷入了受宗教控制的中世纪,思想和文化受到了基督教的严厉控制。任何违背基督教官方的观点和想法都会被视为异端邪说。所以这个神圣罗马帝国并不是真正的罗马,只是继承了罗马帝国的躯壳,而没有继承罗马文明的精神,因此它不是真正的罗马。

▲因捍卫“日心说”而被宗教裁判所判为“异端”并火刑处死的意大利思想家布鲁诺

原因三:神圣罗马帝国诸侯林立,帝国的皇帝只是联盟的盟主,而非真正的中央集权的帝国
  • 神圣罗马帝国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帝国。查理曼死后就把自己的帝国进行了分割,他的儿子虔诚者路易又对帝国进行了分割,分成了三个王国。之后的德意志时期的神圣罗马帝国,境内更是诸侯林立,在早期的萨克森王朝、萨利安王朝和霍亨斯陶芬王朝早期,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还有比较大的权力,但世俗王权与教权一直都在争斗。
  • 到了霍亨斯特芬王朝晚期,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权力受到诸侯极大的限制。到了查理四世时期,对诸侯做出了巨大的让步,颁布了1356年金玺诏书,宣布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由选举产生,七个选帝侯享有被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资格。神圣罗马帝国更像是一个封建诸侯联盟,而帝国的皇帝更像是联盟的盟主。这与罗马帝国高度集权的行省制度截然相反。罗马帝国的皇帝对各地的行省享有直接控制的权力。特别是皇帝直辖省更是由皇帝直接进行管理。因此与真正的罗马帝国相比,神圣罗马帝国谈不上是一个真正的“帝国”。

▲十世纪时诸侯林立的神圣罗马帝国

(本地图作者:Sémhur, 翻译:Buernia. 引用自维基百科)

结语:

所以伏尔泰对神圣罗马帝国后期的评价是准确的,它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不帝国。

伏尔泰为什么说神圣罗马帝国“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

这话是法国思想家伏尔泰说的,他说“神圣罗马帝国虽然名字好听,可既不神圣、又非罗马,更非帝国”。

为什么非神圣?

这个国家是由三个阶段演变的:法兰克王国——新罗马帝国——神圣罗马帝国,这是一个教帝统一的国家,可实际上教、帝之争却延续了千年之久,从建国开始就一直没停过。

十一世纪后,教皇的权力达到了顶峰,严重威胁到了皇权,为了争夺主教的叙任权,教皇和皇帝发生了多次激烈冲突,即使在最后双方各退一步,签订了和平条约——《沃尔姆斯协约》,可双方的斗争也是一直没停过,直到拿破仑时期还在持续着。所以它“非神圣”,而是交叉着明争暗斗。

为什么非罗马?

公元961年,经过四处征战后的奥托一世在相当于现在德国、奥地利、捷克的国土上建立了帝国,并由教皇约翰十二世加冕为帝,以古罗马帝国皇帝继承人的资格,正式成为罗马皇帝。

十二世纪,著名的征服者腓特烈大帝征服了意大利,被正式称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其领土包括了今天的德国、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意大利北部和法国东部、荷兰、比利时等地。但这个帝国却不是罗马人的,而是由日耳曼人建立的德意志国家,所以说它“非罗马”。

为什么非帝国?

十三世纪后期,由于没有任何一位国王能得到认可,出现了二十多年的“大空位时期”。(在帝国的规定中:只有进军意大利、获得教皇加冕者才有资格称为“皇帝”,可这段时间并没人能同时获得这两种“光环”,所以没人能被称为“皇帝”)

在“大空位时期”也出现了许多独立的封建领主,各路诸侯和骑士之间的纷争和内乱不断。1356年,查理四世发布了黄金诏书,宣布皇帝须由捷克国王、普法尔茨伯爵、萨克森公爵等七人选举产生,“皇帝”已不是君权神授,而是最强者得之,“神圣罗马帝国”已是名存实亡了。所以说它“非帝国”。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