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九子夺嫡"中,八王爷胤禩政治资源雄厚,为何最终会失败?

八阿哥胤禩手里的筹码其实非常多,一来他有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的大力支持,二来他有百官们的阿谀奉承,三来他和佟国维的关系相当铁,四来他什么都像康熙。

有这么四个理由护身,很难想象胤禩会在九龙夺嫡的时候败下阵来。相比较而言,其他几位阿哥,还真的就比不上他。

可是正是因为这几个原因同时加持在一个人身上,反倒是让胤禩成为了无法继承皇位的那个人,这是为什么呢?

一、支持他的俩兄弟都不是省油的灯。

最初八爷党一共有四个人,除了老八、老九和老十以外,还有十四阿哥胤禵。可是后来胤禵自立门户,成了大将军王,所以他跟八爷党也就分道扬镳了。

剩下的这三位中,核心人物当然是八阿哥胤禩,其他两位根本就没有夺嫡的心思。身为皇子,没有夺嫡的心思,首先可以肯定,他们俩没什么大出息。

九阿哥胤禟和十阿哥胤䄉还真不是省油的灯,他们不光没多大出息,反而常常捅娄子。比如说九阿哥胤禟,他是八阿哥胤禩的钱袋子,可是他手里的江夏镇,差点成为胤禛弄倒八爷党的重要筹码。

十阿哥胤䄉就更别提了,他本身身份十分尊贵,是钮祜禄氏温僖贵妃的儿子,他温僖贵妃的亲姐姐是康熙的孝昭仁皇后,她们俩都是辅政大臣遏必隆的女儿。

由此可见十阿哥胤䄉的身份,其实仅次于太子胤礽,比其他任何一位阿哥都要尊贵。可是如此尊贵的十阿哥胤䄉,居然完全没有夺嫡的心思。

不光如此,他更显得像一个酒囊饭袋,常常给八爷党找麻烦。比如说在胤禛追回国库欠款的时候,十阿哥胤䄉的态度让人啼笑皆非,居然跑到大街上贩卖家里的古玩字画来还债。

有九阿哥和十阿哥这两个活宝辅佐八阿哥,那胤禩哪里还有什么胜算呢?打铁还需自身硬,就怕铁里含了铅。

二、一味地学习康熙,反而成了弊端。

在胤禩的人生教条之中,父皇康熙,那就是明君圣主,只要按照康熙的路子好好走一遍,一定可以将清朝带入辉煌。

为此胤禩认为康熙肯定也是这么想的,哪有讨厌自己的人呢?所以胤禩开始学习康熙,不管是处事之道,还是用人的方法,胤禩和康熙都是如出一辙。

尤其是在对待下属的问题上,四阿哥胤禛是采取了严厉的态度,而胤禩则学习康熙,对手下人非常宽容。他也因此赢得了八贤王的美誉。

可是康熙真的喜欢一个如此像自己的人么?我看未必。因为康熙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其实是有一定讨厌成分的。

他一辈子带兵打仗,手里的生死兄弟不计其数,这帮人跟康熙的感情非常深,所以就算他们后来做了为非作歹的事情,康熙也不忍心惩罚他们。

久而久之,这帮人在地方上就逍遥法外了,他们认为自己反正有康熙撑腰,就算捅破了天,最后还有康熙给他们兜着,所以就更加肆意妄为了。

因此康熙也非常苦恼,他自己下不了手,再这么纵容下去,清朝可就完了。为此康熙只能寄希望于下一代了。

可这个时候胤禩偏偏还是要学习康熙的宽容,这就让康熙比较反感了。如果下一代还像自己一样的话,那这世道岂不是要乱了?

三、胤禩受到百官爱戴,这是一个大问题。

名声好,的确不是什么坏处。这说明胤禩这个人为人处世十分周到。他周到到了什么地步呢?但凡有官员有需求的时候,他立刻掏钱,绝对不计较回报,这就是他的周到。

那官员们拿了他的好处,自然要说他的好话,久而久之,胤禩门下的官员们可就越来越多了,也就形成了所谓的党羽。

康熙是最讨厌结党的,因为当年明朝就是因为东林党为患,才会导致亡国的厄运。他看到胤禩身边围着这么多人,心里当然不自在。

再说了如果因为胤禩受人爱戴,那就把他立为接班人,将来等到胤禩上台以后,这帮人肯定会因为拥戴之功,变得张牙舞爪。

如果胤禩处置了他们,就会落得一个忘恩负义的骂名,参考雍正处置年羹尧和隆科多。如果胤禩不处置他们,那大清可就完了。

四、胤禩和佟国维的关系,其实远没有那么好。

佟国维号称佟半朝,他是康熙皇帝的舅舅,也是康熙的老丈人。为此他在朝中的地位相当高。胤禩傍上这个人,那继承人的位置也算是十拿九稳了。

在太子被废了以后,康熙让大家推举新太子,佟国维带领一大帮子的大臣,全都投票给八阿哥胤禩,可是康熙的小心思却依旧停留在废太子胤礽身上。

这就有点尴尬了,不光成为太子的机会没了,还让康熙一眼就看出了谁是八爷党的成员。佟国维为此也付出了非常惨痛的代价,只能选择告老还乡。

其实这次斗争的结果,佟国维心里是很清楚的。如果康熙选了胤禩为太子,那么一切都好说,如果康熙不选胤禩的话,那么佟国维还能让剧中的侄子隆科多继续支持胤禛。

在佟国维眼里,他们佟佳氏是不能倒下的,他看准了接班人就在胤禩和胤禛这两个人当中产生。既然胤禩没希望了,那么隆科多去靠近胤禛,这还是靠谱的。

由此可见,胤禩和佟国维之间,其实就是一个互相利用的关系。佟国维临了还卖了个乖,表示自己坚决支持胤禩,这也是为了给自己的家族留条后路,万一胤禩将来用卑鄙的手段夺取了皇位,那他们佟佳氏至少还能混。

总结:看似都是优势,集中在一起就成了劣势。

大阿哥胤褆有战功,二阿哥胤礽是太子,三阿哥胤祉好读书,四阿哥胤禛冷面无情,十四阿哥胤禵年轻且有武力。

这些阿哥们至少都有一项特长是可以用来夺嫡的,唯独胤禩是有多种优势来夺嫡的阿哥。乍一看,胤禩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其实所有的条件都堆叠在一起以后,也就成为了一种麻烦。因为任何一个条件,都有可能成为胤禩的败笔。

优势多了,那么出纰漏的地方也就会跟着增加起来。很显然胤禩就是这么一个情况,他夺嫡失败,一点也不奇怪。

参考资料:

《雍正皇帝》

清朝"九子夺嫡"中,八王爷胤禩政治资源雄厚,为何最终会失败?

政治资源再雄厚,不也还是康熙给的。谁能皇帝,不还是康熙说了算。胤禩政治资源虽雄厚,但若是康熙不喜欢他,哪怕他有着通天的资源,除非他造反,不然也绝无可能有登基的做皇帝的那一天。

鼎盛时期,胤禩的政治资源是雄厚无比,当时太子胤礽被废,其势力几乎是全盘被胤禩所接受,因此当时他的势力是其余皇子所不能比拟的。他的政治资源到底有多雄厚,这点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要求群臣选举一位皇子为太子时,以领侍卫内大臣佟国维、武英殿大学士马齐、领侍卫内大臣阿灵阿、领侍卫内大臣鄂伦岱、都察院左都御史揆叙、工部尚书王鸿绪等为首的朝中重臣皆联名保奏胤禩为储君,就可看出胤禩的底蕴。当时京城内外,上至内阁大学士,下至地方州县官员,都有隶属胤禩一党的官员。

可以说,那时候的胤禩是无比的意气风华,势力一时无两,远非大爷党、四爷党等势力能比的。

但是,政治资源雄厚,并不代表胤禩他就能做皇帝。遥想当年,太子胤礽的政治资源是何等的雄厚,为储君三十余年,又数次监国,满朝文武近乎一半皆是太子一党,其势力是仅次于康熙。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拥有雄厚实力的胤礽,就因康熙对他起了忌惮之心,仅仅一道废储的诏书,胤礽的势力就土崩瓦解,不复存在。

要知道,胤礽的政治资源可是远比胤禩要来得雄厚数倍,可是就是这样,胤礽依旧逃不过失败的命运。如此,试问连比胤禩都要强的胤礽都失败了,更何况是胤禩呢?胤禩再强,他也强不过身为储君的胤礽吧。

其实,胤禩当不了皇帝,恰恰就是因为他的实力实在太大了。胤礽会被废,究其原因就在于胤礽的势力已经有些超出了康熙的控制,再加上胤礽隐约有了篡位的念头,如此这才有了康熙二次废胤礽的举动。对于康熙而言,在皇位面前,他并没有太多的亲情,一旦有哪位皇子的势力超过其控制,他就会有所行动,就会想尽办法的削弱他,甚至是圈禁他,让他彻底失去夺储的机会。

当时,胤礽被废后,其势力眼见胤礽夺储无望,大多数都选择投靠了胤禩,想将他扶上皇位,因此胤禩的力量再胤礽的势力前来投靠后,是与日俱增,并在极短的时间内,超过大爷党、四爷党,成为当时朝堂上的第一大党。此时,领侍卫内大臣、九门提督、内阁大学士、吏部尚书、兵部尚书、工部尚书等朝中要员,他们皆是隶属胤禩一党。由此,试想这些重要的官职,包括掌控京城重要防卫力量的领侍卫内大臣、九门提督,都隶属于胤禩,康熙岂能不慌呢?

对于康熙而言,如若他再不削弱胤禩,其势力必然会威胁到皇权,甚至是危急到他自己的性命。因此,基于这种意识,胤禩被打压已是不可避免。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先是旧事重提,以各种借口,将佟国维、马齐等隶属于胤禩一党的重臣悉数下狱,剥夺其官职。同年,康熙加封诸皇子,并允其入朝参政,但对胤禩却不行加封,依旧是贝勒爵。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借“毙鹰事件”,康熙怒言:“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借此向外界传达胤禩没有资格夺储的信息,以此削弱其势力。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康熙又停胤禩及属官俸银俸米、执事人等银米,自此后,胤禩在康熙无限制的打压下,算是彻底失去了夺储的实力。

胤禩是成也势力,败也势力。他能在母妃是包衣的背景下,拥有夺储的机会,甚至是险些成为储君,靠的就是他雄厚的政治资源。但是,他之所以会失去夺储的机会,也是因为他那庞大的势力,他的势力实在是太强,强到让康熙有了很强的忌惮心。如此,一旦被皇帝所忌惮,要想成功登上皇位,胤禩唯一的选择就只有造反,如若不造反,那等待他的只有被打压,直至失去夺储的机会。

只得说,胤禩的锋芒暴露的太快,如若他能隐去自己的锋芒,不那么快的将自己的实力全部显现出来,或许以他的贤名,这皇位未必就不是他的。只可惜,胤禩太早暴露,不懂养精蓄锐的他,其结局也只有被打压,被其他势力所围殴,“枪打出头鸟”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

清朝"九子夺嫡"中,八王爷胤禩政治资源雄厚,为何最终会失败?

八爷胤禩之所以夺嫡失败,就是败在了他过早地暴露了自己雄厚的政治资源。

康熙帝这个人愿意给皇子机会,历练他们的能力,在此过程中稍微积攒一点政治资源,他也是能接受的,但他忍不了皇子利用其政治资源去试图左右自己的决策,尤其是对继承人的选择问题,康熙帝更是不允许任何人企图干扰自己的判断,他必须是那个说一不二的人。

但胤禩在一废太子期间所做的几件事,却是彻底往康熙枪口上撞。

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后,皇长子胤禔第一个跳出来,要替康熙帝杀胤礽。康熙帝训斥了胤禔,并公开表示,彻底将其从继承人的名单中排除出去。

之后,胤禔为了止损,开始另起炉灶,支持胤禩夺嫡。因为胤禩生母出身低下,胤禩从小由胤禔的母亲惠妃抚养长大。所以,胤禔希望扶持胤禩上位,自己也可凭着与胤禩的一母之谊捞到些好处。

此时,胤禔结交了道士张明德。张明德见到胤禩后,认定胤禩丰神清逸,仁谊敦厚,福寿绵长,有帝王之相。于是,胤禔便将张明德的这番话告诉了康熙帝,并举荐胤禩为皇太子。

胤禔谋求储位的事刚被压下去,又突然冒出来一个胤禩,关键还是胤禔举荐的胤禩,这不得不让康熙帝怀疑胤禩与胤禔有结党的嫌疑。

于是,康熙帝训斥胤禩,说胤禩柔奸成性,妄蓄大志,九阿哥胤禟和十四阿哥胤禵闻知,携带毒药找康熙帝讨说法,胤禵言语间冲撞了康熙帝,康熙帝大怒,拔刀欲杀胤禵,亏得众皇子求情,方才作罢,遂将胤禵责打二十板,逐出宫去。

胤禟和胤禵这一闹,于他俩本人而言没什么影响,但二人抛去自己性命,替胤禩辩解,甚至不惜冲撞康熙帝,这对胤禩影响极坏。康熙帝认定胤禩势力极大,有必要加以抑制。

不久,胤禔魇镇太子胤礽一事败露,康熙帝一方面将胤禔圈禁,另一方面他深感皇子间夺嫡之争愈演愈烈,为平息局势,遂着手复立胤礽的太子之位。

之后康熙帝便开始渗透,他多次召见胤礽,又在与大臣的交谈中流露出复立之意。渗透了一段时间,他觉得差不多了,遂令文武百官推举新太子,结果却令他大跌眼镜,以佟国维、马齐、阿灵阿、鄂伦岱、揆叙等人为首的朝中重臣联名保举胤禩。

虽然后来康熙帝强行复了胤礽的太子位,但经过太子被废这一事件,康熙帝意识到,胤禩的势力之大已能渗透到朝中重臣,这令他十分担心,一直想找机会彻底打压胤禩。

终于在康熙五十三年,康熙帝巡视热河,胤禩祭奠其母良妃,未能前往,但他出于好心,托太监送了两只鹰给康熙帝,结果送到时已经奄奄一息。康熙帝遂借题发挥,指责胤禩送死鹰诅咒他,包藏祸心,图谋大位,而且还放出话来,说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

既然连父子关系都恩断义绝了,那你胤禩还有什么资格继承皇位呢?康熙帝后来还借此事停了胤禩的俸银俸米,摆明了就是对外界释放一个信号,即胤禩再无夺嫡争储的资格了。更何况,后来因西北战事,康熙帝又开始选择扶植胤禵,胤禩虽仍有一定威望,但夺嫡基本上是毫无机会了。

但在胤禩败落的过程中,他自己其实并未表露出过于急切的夺嫡之心,至少跟皇长子胤禔相比,他还是很低调的。不过,胤禩作为皇子中的佼佼者,有太多人愿意攀附他,以实现自己的目的,即便胤禩自己无意夺嫡,或是想隐藏实力,韬光养晦,他也早已成了朋党利益的代言人,只能被朋党所裹挟,一步步走向了错误的夺嫡之路。

而对康熙帝来说,亲情固然重要,但很难说他跟这些皇子们有多深的感情,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维持皇子之间的均势,以便捍卫其自身权力,避免自己的决策和判断被他人所绑架。

毕竟寡人不死,尔等终究是臣。

清朝"九子夺嫡"中,八王爷胤禩政治资源雄厚,为何最终会失败?

在整个“九子夺嫡”过程中,八阿哥胤禩是唯一一个可以真正和胜利者雍正一较长短的人物。

他政治资源雄厚,身后不仅站着三位成年阿哥,其嫡福晋郭络罗氏的母族势力,更是名震朝野;

他贤名满天下,拥有广泛的朝臣支持;(“议举太子”一事就可以很好的证明)

他政务能力突出,绝对是一个治国御人的好手;

不论从哪方面看,八阿哥胤禩都是问鼎皇位最有利的人选。那么,这么出色的一个皇子,为什么会夺嫡失败呢?小编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八阿哥夺嫡总基调设计失误,越是努力,康熙就越厌恶。

我们知道,四阿哥之所以能够夺嫡成功,除了他实心用事,深得圣心之外;最为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知道“不争是争”,处处显示自己,一心为国、为父分忧的忠孝之心。很明显,康熙非常喜欢这个“明事理”的儿子。

而八阿哥呢?他太想得到储君之位了,所以时时刻刻都在显示自己的“厉害”,不仅假公济私,借着管理户部的机会,为借款的官员大开方便之门;更是广置党羽,形成了赫赫有名的“八爷党”。

在“议举太子”一事上,百官的联名上奏保举八阿哥, 与其说是八贤王深得人心,威望非凡;不如说是,一场变相的“逼宫”。

雄主康熙在位,怎么能容许自己的治下有一个“小朝廷”存在?所以,从此之后,打压八阿哥就成为了康熙的日常功课。

在正史上,康熙对八阿哥在“议举太子”一事的“突出表现”非常厌恶,直接叱骂其是:奸柔成性,枉蓄大志!

可见从此时起,在康熙心里,八阿哥已经被排除在夺嫡序列之外了。

第二、八阿哥被“贤”名所累,无法真正的为国为家,故而其所作所为,与康熙遴选储君的根本原则相背离。

在本剧的最后,八阿哥胤禩彻底失败以后,曾经不无感慨地说道:他这一生都是被“贤名”所累。

细细想来,这一句总结绝对靠谱。在管理户部时,他假公济私、放纵百官拖欠国库欠款以博得美名;追缴国库欠款,本来是他的职责所在,可是他却不愿意得罪人,硬是将此事推给了四阿哥,还说什么愿意“退位让贤”,将管理户部的差事让出来。

一句话,八阿哥为了维持贤名,就必须的放弃国家利益,这是康熙万万不能容忍的

关于这一点,康熙在临终之际曾明确点名:八阿哥处处学朕,又处处学的不像朕。朕是以宽仁治人,他是以宽仁收买人心,朕对下面已经放纵过度,他却比朕还要放纵,即便他的宽仁是真的,也只会把我大清江山彻底毁坏。

可见,八阿哥的假把戏,早就被康熙识破。那么,他的失败其实早已注定!

第三、八阿哥的队伍建设,存在问题。(这是八阿哥夺嫡失败的根本的原因之一)

虽然八阿哥拥有着最为强大的政治班底,但是,在他的阵营里,真正的可用之人,却没有几个。

草包十阿哥直接忽略;

九阿哥虽以阴谋见长,素有“毒蛇老九”的称号,但是,他毕竟阅历尚浅,不能勘破世事,所以,所出计谋多为“短视”之计,不能达到战略上的意义。

十四阿哥能文能武,可惜却早有“异心”,自然不会倾力相助;

好不容易有个佟国维出谋划策,却是一个老奸巨猾的“两面派”,在他的眼里家族利益高于一切。所以,他建议八阿哥接受“刑部换囚案”,怂恿其力争太子之位。

到头来,八阿哥得到的只是一句“其心可诛”的考语,以及康熙越来越多的疏远与厌恶。

而且,八个还有一个先天劣势——他的母亲出身低微,让其上位,难以服众。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故而,八阿哥的失败绝非偶然,是一列不足,引起的必然!

清朝"九子夺嫡"中,八王爷胤禩政治资源雄厚,为何最终会失败?

  说起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九子夺嫡”事件,想来大家都很熟悉,现在也有很多影视作品对其有过描述,像什么《康熙王朝》、《步步惊心》等,康熙的几个儿子们为了太子的人选,可谓是手段尽施,互相排斥、拉拢,其中最大的就是所谓的“八爷党”,“四爷党”,但最后却是最有希望的老八输给了老四,这是为何?

  

  首先看一下“九子夺嫡”中的九个人到底都有谁?他们分别是老大胤禔、老二胤礽、老三胤祉、老四胤禛、老八胤禩、老九胤禟、老十胤、老十三胤祥、老十四胤祯。其中老八的支持者是老九、老十跟老十四,而老四的支持者仅有老十三一个人。这里要额外说明一下的是老四跟老十四可是实打实的亲兄弟,同父同母,母亲都是德妃。

  

  

  再来看一下为什么会发生“九子夺嫡”的事情?按道理来说,老二本来就是太子,在正常情况下根本不可能发生众人争夺太子之位的事情,但康熙实在是活的太久了,在位的时间也够长,这让一直是太子的老二心里难免不舒服,渐渐的就拉拢起了自己的小集团,这当然是康熙不愿意看到的。

  

  因为康熙选择继承人的方式很简单,一个是不能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地位,说到底就是自己只要当一天皇帝,那统治权就要在自己手里。再一个就是要讲究孝道,不能手足相残。为了打击太子,于是康熙杀了太子集团的索额图,过了一段时间后,又把太子废了,于是这就给几位实力不弱的阿哥们看到了夺嫡的希望。

  首先就是老大,结果被康熙斥责了一顿:“躁急愚顽,岂可立为皇太子”,于是老大又推荐老八,而老三这时候向康熙打小报告,说老大私下里请人做法,想要杀了老二,老四却并没有急于求成,反而是替老二求情。之后康熙就请众臣推举一人出来当太子,结果众人都推举了老八,康熙看到后,自然认为众人结党,所以很愤怒,把牵连在内的几个皇子都圈禁了,还训斥老八:“到处妄博虚名”,“是又一出皇太子矣”。所以否定了众人的提议,又复立了太子。

  结果在康熙五十一年,太子又被告发说是与兵部尚书、刑部尚书等人结党,于是第二次被废,并且康熙表示这次谁也不能再提复立,所以“八爷党”又蠢蠢欲动,结果遭到了康熙的大怒:“党羽甚恶,阴险已极,即朕亦畏之。”也就是说老八现在的势力人望就连康熙都觉得可怕,所以对老八是极力打压。而老四的一直韬光养晦,则得到了康熙的肯定。

  至于老十四,虽然有能力,但是一直在外出征,况且还扣着“八爷党”的帽子,康熙还是有理由怀疑的。至于那些流传雍正继位不正,是从老十四的手里夺来的的说法,在此就不做过多讨论了,历史已经证明。

  从以上不难看出,老八还是太冒进了,虽然有人势威望,也很有才能,康熙一度也非常喜欢,但是康熙不愿意看到一个如此势大又不受自己约束的皇子,所以对老八是又爱又恨。况且老八的集团内部,个个皇子虽然都支持老八,但还是有想做太子的想法,人心不齐。而反观老四,做事一直低调,还有老十三不遗余力的支持,况且才能也不输老八,康熙最后选择老四继位,是统观大局的表现。

清朝"九子夺嫡"中,八王爷胤禩政治资源雄厚,为何最终会失败?

题主指的政治资源雄厚是说八阿哥胤禩累积的人望和拜在他旗下的众多皇子官员吧。

这当然也是政治资源,但九子夺嫡难道不是夺康熙心之所向吗?

换一个昏庸低能的皇帝可能这些资源就让他成事了,但康熙这种经过多次政治斗争军事斗争才坐稳位子的皇帝本身自我安全感就很低,对皇权更是独的要死。

康熙可以接受皇子有能力,但绝不会接受皇子有能力夺嫡。“嫡”只能是康熙给,而不能由你夺。

康熙四十七年皇太子胤礽被废,大阿哥胤禔向康熙提议择胤禩为储,这猪队友一炮就把胤禩打入了康熙心中的冷宫。在康熙朝的政治环境下(康熙总揽一切军政大权),胤禩的资源又没法拿来造反,浮出水面的强大人望只是让康熙对胤禩越加提防,最终四阿哥胤禛胜出,不得不说这些资源更多时候是起了反作用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