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家王安石张居正商鞅范仲淹,谁对中国历史进程影响最大?

导语:

改革变法最成功的,当然就是商鞅了。商鞅变法使得弱小的秦国逐渐成为了战国时代最强大的诸侯国,为秦始皇一统六国打下了基础。

其实除了商鞅,在历史上还有几位比较著名的改革家,比如说宋仁宗时期的范仲淹,宋神宗时期的王安石,以及明神宗时期的张居正。

这三位都曾经做出过一系列的改革,其中范仲淹和王安石的改革,基本以失败而告终。张居正的改革影响深远,为大明朝续命60年之久。这四个人里,影响力最大的,自然还是商鞅,毕竟他的改革改变的,是整个中华大地的格局。

商鞅变法,得到了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商鞅变法最关键的人物,其实有两个,第一个当然是商鞅,他是变法直接执行人。第二个则是秦孝公,他是秦国的君主,如果没有秦孝公的支持,商鞅变法很难成功。

  1. 商鞅本来是卫国人,卫国是魏国的附属国,所以商鞅按照道理,是要给魏国效力的。可是魏惠王看不起商鞅,结果商鞅就逃到了秦国。
  2. 他来秦国的时候,是带着一本《法经》的,这本《法经》的作者,便是在魏国实行变法的李悝。李悝变法使得魏文侯时期的魏国开始强大,效果是很显著的。
  3. 由此可见,商鞅是带着小抄来到秦国的,秦孝公跟他谈了很长时间,便下定决心支持商鞅变法。可是变法的阻力非常大,尤其是王孙公子这样的贵族力量,是最反感商鞅变法的。

为此秦孝公表示,什么都交给商鞅来处理,他什么都不会管了。这么一来商鞅作出改革,自然会卓有成效了。

最著名的事件,那就是公子虔的鼻子被商鞅给割了。公子虔是秦孝公的亲哥哥,因为秦孝公的儿子犯了法,他作为太子的师傅,需要代替太子受刑。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於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於民。愚者闇於成事,知者见於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谋於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彊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史记》

秦孝公能够做到这一点,可见他是真的支持商鞅进行变法的。因为他心里清楚,只有商鞅变法成功了,秦国才能走出贫弱的处境。

范仲淹和王安石,得不到皇帝的全力支持。

宋仁宗是一个宅心仁厚的皇帝,但同时也是一个比较懦弱的皇帝。很多人说宋仁宗愿意接纳臣子们的建议,所以他是个好皇帝。

可是同时宋仁宗也不敢去对抗一些权贵力量,这是他的缺陷。在范仲淹等人发起庆历新政的时候,宋仁宗最初是大力支持的。

然更张无渐,规摹阔大,论者以为不可行。及按察使出,多所举劾,人心不悦。自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侥幸者不便,于是谤毁稍行,而朋党之论浸闻上矣。---《宋史》

他是一个希望宋朝走向富强的好皇帝,自然要支持变法革新。当范仲淹开始庆历新政的时候,遭到了权贵们的各种反攻。

这个时候范仲淹等人最需要的是宋仁宗的支持,而宋仁宗这边,却因为畏惧权贵们的逼迫,居然宣布放弃变法。将范仲淹、韩琦等人全都赶出了京城,庆历新政自然就失败了。

王安石变法的时候,情况也比较类似。最开始宋神宗是非常支持变法的,可是新派和旧派之间的斗争,使得宋神宗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罢免王安石。

多次罢免之后,王安石心灰意冷,只好跑到江宁隐居了。变法的事业落在了吕惠卿、曾布等人的头上,他们虽然也是变法骨干,可是缺少王安石这样的核心力量,变法的事业就没什么结果了。

等到宋神宗死了以后,宋哲宗上台,高太后执政期间,完全废除了新法,再次启用司马光等一干守旧派,最终王安石变法宣告彻底失败。

由此可见,得不到皇帝支持的变法,根本就不可能推行成功。范仲淹和王安石都没能得到皇帝的彻底支持,结果自然不言自明。

张居正变法的成功,得益于万历岁数太小。

万历皇帝朱翊钧登基的时候,才不过10岁。他老爸死的太早,最初当朝首辅是高拱,张居正和太监冯保合伙,把高拱给挤兑回家了。

此后张居正便手握大权长达10年之久,一直都是大明王朝最核心的政治首脑。既然不需要皇帝的支持,他一个人就能说了算的话,那么张居正的改革必然是相当成功的。

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於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徵银,折办於官,故谓之一条鞭。---《明史》

一条鞭法的改革,维持了长达10年的时间,对大明王朝乃至后期的满清王朝,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张居正这10年里给万历攒下了不少钱,此后万历三大征所需要的花费,大部分都是来自张居正的积攒。说张居正为大明续命60年的时间,一点也不假。

可惜的是,张居正去世以后,他没有安排好接班人。结果万历皇帝把张居正的家给抄了,饿死了十几口人。

总结:变法的关键,是最高领袖是否支持。

商鞅变法之所以成功,那是因为秦孝公百分之百地支持变法。张居正的变法之所以成功,那是因为他就是最高领袖。

范仲淹和王安石的变法,之所以都没有取得什么成就,主要是因为宋仁宗和宋神宗的意志力不够坚定,不愿意一如既往地支持变法。

参考资料:

《史记》

《宋史》

《明史》

改革家王安石张居正商鞅范仲淹,谁对中国历史进程影响最大?

商鞅变法最大,带有根本性。井田制随生产力的发展已不适应生产关系。铁犁,耕牛使得奴隶可以耕更多的地,奴隶要求独立,成为农民,不再为公田耕种,按收成比例上交赋税。 商鞅顺应发展,得到军功地主与农民的支持,变法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并吸取了魏国等变法失败的教训,因此能成功。

主要内容,废井田制,鼓励开荒,多生产粮食布匹的可免赋税,土地私有,可以买卖,以军功定等级,实行郡县制,推行小家庭,兄弟必须立户保证兵源。这些让秦国后来居上,保证统一全国。这些制度成为后世的通行制度。社会从奴隶制转变到封建制。

范仲淹王安石张居正的变法影响很小,只是做修补工作。

范仲淹改革的内容着力于人事,减冗官冗兵,重考核,少荫恩等,改革不彻底,官僚机构臃肿,有其历史原因,因赵宋重文轻武,又养兵备患,禁军集中于汴京训练。

王安石变法着力于经济上的青苗法,效果上是北方差,成扰民,司马光等反对,在南方的改革则较成功,因南方经济较发达,衣民可以借贷。但农民负担并未减轻,宋朝县预算是按开支定收入,即预计要用多少钱,再向农民摊派,无论怎样改,负担只会愈来愈重,鞭打快牛。宋朝表面繁华的背后,是农民军队的积贫积弱。农民后期无地可种,起义频繁,军队形同虚设,作战力极差。王安石最后也隐归,不久新法全部废除。

张居正一条鞭法也只缓解了当时农民负担,增加了税收。人亡政息,改革没继续下去。

改革家王安石张居正商鞅范仲淹,谁对中国历史进程影响最大?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法家”思想文化,在战国争雄时代的一次成功实践。为秦国统一华夏民族分割局面,奠定了以法吏治的坚实社会发展基础,从法制,农耕,商工,兵吏等方面,可以称为一次改变历史的改革运动。

王安石,北宋改革家,通过税制改革缓解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触及了保守派利益而被废除。虽然,为两任皇帝启用,终以失败告终。

范仲淹向仁宗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疏》,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10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意在限制冗官,提高效率,并藉以达到节省钱财的改革主张。欧阳修等人也纷纷上疏言事。仁宗采纳了大部分意见,施行新政。

张巨正,明朝万历时任首辅。他从省议论、振纪纲、重沼令、核名实、固邦本、饬武备等六个方面提出改革政治的方案,其核心就是整饬吏治,富国强兵。

由此可见,商鞅变法改变了华夏民族发展方向。

改革家王安石张居正商鞅范仲淹,谁对中国历史进程影响最大?

这个还就只是商鞅了。其余的都是改革失败家。而商鞅的依法治国,至今还被提起。倒不是说其他的变法不好,事实上他们的思想都是超前的,也是对时政有针对性的,但统治者没有强硬的手段去实施。再好的思想也是白搭。商鞅虽然自己是失败的,但他的变法思想理念却一直被秦国作为国策延续下来了。加快了中国历史进程!

改革家王安石张居正商鞅范仲淹,谁对中国历史进程影响最大?

我认为应该是商鞅的影响最大。商鞅是战国时代秦国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的改革得到秦孝公的鼎力支持,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

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

于是,便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在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在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国家机制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在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的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为秦国下一步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观察评判商鞅变法,不能仅仅看他对秦国的发展强大所起的作用,还要看他对中国的统一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王安石变法,是在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

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至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

但是,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保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在宋神宗去世后,新法基本被废掉。

范仲淹变法,也称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属同一时期的改革。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宋朝的强大,但由于得不到官僚的支持,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张居正是明朝著名政治家。张居正新政是继商鞅变法之后影响最为深远、最为成功的一次改革。

张居正改革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他起衰振隳、力挽狂澜,奇迹般地在北疆化干戈为玉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延长了明王朝的国祚;还表现在一举扭转“神运鬼输,亦难为谋”的财政危机。

张居正的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并没办法改变明朝财税制度深层次的弊病。一方面,开国之初广泛的小自耕农经济在中叶以后便被不可遏止的地权集中浪潮所吞噬,土地集中导致了越来越多的流民,产生大量佃农,地主凭借土地垄断对佃农进行过度盘剥。另一方面,明初按地权分散状态设计的赋役制度日益失效,官府不断膨胀的财政需求和无法遏制的非法征敛成为民间社会的不堪承受的重负,晚明的财税改革已经无力医治这一深入制度骨髓的恶疾,国家机器的败坏已无法挽回。

改革家王安石张居正商鞅范仲淹,谁对中国历史进程影响最大?

首位,必须是商鞅。商鞅变法,彻底使秦国进入了超车道,在乱世中一跃成为超级军事强国。要知道大秦所在的地方是在我国西北,直至现在,西北的发展大家也能看出来。尽管,商鞅后来身死,但一直影响着秦的后续走向,也一直沿着商鞅这位总设计师的方案进行,直至统一。

第二,张居正,通过一条鞭法,强行为大名续命数十年,而且变法中规定全部赋税徭役等折合对应银子数量,彻底确认银本位,对后世影响较大。

第三,王安石,个人战斗力极其彪悍,吵架(论战)从来没输过,连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都甘拜下风;自身文化水平又超高,读书破数十万卷,一个“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冠名,就已经快坐在金字塔尖了;而且为官清廉,绝对的不贪。这些都不重要,王安石看中的是政治,是变法强皇权,强国富民。可惜,想法虽好,无奈识人太有限,最后一场闹剧收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