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朝的两位开国君主和季汉的刘备中,为什么刘备和刘邦经常受到个人品德方面的指责,而刘秀却没有?

是刘秀能力更强吗?可刘备和刘邦作为真正白手起家的君主,对抗同时期军事能力远超自己的对手(曹操、项羽),并不止一次取胜,刘邦更是逼的项羽乌江自刎,至于刘秀的对手……是刘秀品格真的更好吗?可刘邦刘备在残暴程度和屠城方面和同期对手比起来(项羽,曹操、孙权),题主个人以为绝对算的上是道德标杆的,而刘秀却纵容手下吴汉屠城劫掠,在这方面和同期对手(隗嚣、公孙述)比起来似乎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差距?

导语:

不得不说,刘秀把自己的形象搞得太完美,其实哪有完美的人呢?刘秀的确优秀,但是身上绝对有缺点。可是他是最后的胜利者,所以就算是缺点,也会被他的后世子孙美化成为优点。

相对而言,刘备就比较惨了,他的王朝失败了,在三国纷争当中,刘备的蜀汉帝国,最终输给了曹魏帝国,写《三国志》的陈寿,也转而投向了司马家,所以刘备的缺点自然是没有人替他掩盖了,也就造成了后世对刘备褒贬不一的态度。

刘邦的名声其实也不是很好,为什么呢?因为司马迁是偷摸着把《史记》给写完的,而且藏于深山。司马迁被刘彻给阉了,他心里对老刘家是有偏见的,所以项羽成了高大威猛的英雄,而刘邦则成了个不学无术的流氓。但是司马迁对刘邦是有褒有贬,也突出了刘邦用人有术的特点。

我认为,对任何一个人都应该持有褒贬不一的态度。如果一味地夸赞这个人,要么是这个人你惹不起,要么是你想要拍马屁,要么就是有人欺骗了你。

刘秀用完了郭圣通,就把她们母子给废了,过河拆桥不过如此。

刘秀是个少年英才,年仅30岁就成为了东汉的开国皇帝,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他手下的一干文臣武将也都是少年天团,比如说邓禹是24岁的大司徒,贾复是16岁的冠军侯、18岁的左将军。创业团队平均年龄25岁左右,这就是刘秀最大的资本。

但也正是因为团队太年轻,所以他们没有多少强大的后台可以依靠。当刘秀的哥哥刘演被更始帝刘玄杀掉以后,刘秀不得不选择假装臣服于刘玄。

十七年,废皇后郭氏而立贵人。制诏三公曰“皇后怀执怨怼,数违教令,不能抚循它子,训长异室。宫闱之内,若见鹰鹯。既无《关雎》之德,而有吕、霍之风,岂可托以幼孤,恭承明祀。今遣大司徒涉、宗正吉持节,其上皇后玺绶。阴贵人乡里良家,归自微贱。自我不见,于今三年。宜奉宗庙,为天下母。主者详案旧典,时上尊号。异常之事,非国休福,不得上寿称庆”---《后汉书》

刘玄将刘秀派遣到河北去招降河北的豪族,其实就是为了逼死他。在这种情况下,刘秀当然是要反抗刘玄的,可他没有足够的力量,那该怎么办呢?

于是刘秀只能选择借助河北集团的力量,他娶了郭圣通为妻,可此前他已经有了一任媳妇儿杨丽华,甚至发过誓娶妻当娶杨丽华。

可惜这个时候的刘秀只能靠着河北的力量才能崛起,郭圣通是阳康思侯郭昌的女儿,同时也是真定王刘扬的外甥女。

这个刘杨在河北地区是个一呼百应的人物,手里也握有重兵。有了刘杨的支持以后,刘秀终于有了和刘玄叫板的资本。

  1. 等到刘秀称帝以后,碍于河北集团相助的功劳,不得不将郭圣通立为皇后。可是在刘秀除掉刘杨的势力以后,郭圣通也就被刘秀给废了,转而将杨丽华立为皇后。
  2. 郭圣通的儿子刘疆是当朝太子,看着自己的老妈被废了,杨丽华上位了,他不仅没有反抗,而且主动申请,把太子之位让给杨丽华的儿子刘庄。
  3. 在历史上给出的评价是刘疆识大体,实际上刘疆还不是被逼的么?难道他是傻瓜么?放着皇位不要?关键是,如果他赖在太子位上,可能会曝尸荒野。

刘秀用完了河北的力量,狠心把郭圣通母子给全都废了,这种事情显然是忘恩负义的行为。可是历史对这件事却各种美化修饰,强行把刘秀表现得逼不得已、大义凛然、无可奈何。

吴汉屠戮成都百姓,刘秀会不知道?事后也不责罚?

刘秀的大司马吴汉,应该也是一位少年英雄,他所带领的军队是刘秀的正规军,算得上是王牌部队了,所以军队纪律相当好。

任何一个时期,纪律表现优秀的部队,都能够成为笑到最后的部队。比如说三国的曹操,他的部队纪律就比强大的袁绍要好得多。

明旦,岑降吴汉。乃夷述妻子,尽灭公孙氏,并族延岑。遂放兵大掠,焚述宫室。帝闻之怒,以谴汉。又让汉副将刘尚曰:“城降三日,吏人从服,孩儿老母,口以万数,一旦于兵纵火,闻之可为酸鼻!尚宗室子孙,尝更吏职,何忍行此?仰视天,俯视地,观放麑啜羹,二者孰仁?良失斩将吊人之义也!”---《后汉书》

吴汉不辱使命,在进攻蜀地的时候,吓死了公孙述,公孙述手下大将延岑只好开城投降,于是整个蜀国被吴汉给平定了。

吴汉进入成都以后,在三天时间里,把城中一干百姓都安顿的很好,大有王者之师的形象,赢得了百姓们的一致好评。

可是三天以后,吴汉却下令屠城,所有的士兵在成都城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你能想象到的坏事儿,他们都干完了,成都城一眨眼就从天府之国,被吴汉变成了人间地狱。

这件事或许不是刘秀主使的,在事后他也曾责备过吴汉。可是对吴汉并没有任何处罚的措施,该做大司马依旧做大司马,甚至刘秀还给了他各种奖赏。在吴汉晚年,刘秀甚至以霍光的葬礼规格来安葬吴汉。

可见在刘秀心目中,百姓不算什么,功臣才是最重要。这是人之常情,是个人都能理解,但是我们有必要提出来,不要完美地去看刘秀这个人,他只是为了追名逐利,不是为了什么百姓安居乐业。

刘邦和刘备的形象,相对来说就更像一个人了。

一提到刘邦,第一个想到的,绝对不是汉高帝,而是流氓这个字眼。这哥们好歹也是个亭长,可是整天不学无术,什么偷鸡摸狗的事情都干。

好不容易带兵起义了,他的这种习性依旧没有改变。比如说为了自己活命,把儿子女儿多次踹下马车;为了不受项羽威胁,任凭项羽烹杀他老爹,还要分一杯羹;为了一统江山,出尔反尔,撕毁鸿沟条约等等。

但是刘邦也有知人善任的能力,身边聚集了张良、萧何、韩信等等一系列的人才,这也是值得称颂的。这样的人才算是一个正常的人,只是比正常人多一些智慧、胸襟和胆略。

刘备其实也是类似,他的形象在《三国志》中,是有褒有贬的。他背叛刘璋夺取益州,就是他的不仁不义,他也铸大钱剥削百姓,他为了关羽、张飞舍弃天下,可见他不适合成为帝王。

可就是这样的刘备,依旧是一位枭雄,能够从织席贩履之徒,成长为一国之君,这世上又有几人呢?没有超强的意志力、交际能力、胆略、智慧,是不可能成功的。

总结:刘邦刘备有血有肉,刘秀只能束之高阁了。

刘邦和刘备,在史书中的形象,那是十分鲜活的,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相对真实的形象。可是刘秀的形象实在是太模糊了,因为所有缺点都被掩盖,彰显出来的都是优点。

所以我们平头老百姓,对刘秀的印象,是远远没有刘邦和刘备深的。我们更愿意相信史书中的刘邦和刘备是正常人,而刘秀可能真的是位面之子吧。

参考资料: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在汉朝的两位开国君主和季汉的刘备中,为什么刘备和刘邦经常受到个人品德方面的指责,而刘秀却没有?

历史是后人所写,写史的人主要依据是前朝的史官所记叙的资料。刘秀所以挨骂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刘秀的存在感太低。也就是说,前朝留下的资料太少,后世史官没有发挥的余地。那么刘秀身为开国皇帝为什么存在感那么低呢?

1.可供评述的政绩不足。刘秀在给后世留下的可供评述的政绩不足是刘秀存在感低的重要原因。秦始皇被历史评为暴君,但秦始皇给后世留下了万里长城。隋炀帝虽然昏庸,但隋炀帝却给后世留下了京杭大运河……而刘秀施政以照搬西汉政策为主,也没有留下什么文明古迹,功绩平平。

2.个性不够强。 中国历史上那些名传千古但却骂名多多的人物,其实都有着很鲜明的个性特点。比如刘邦的流氓习性、刘备的“弃妻自逃”、曹操的“宁可我负天下人”等等,而刘秀却平平无奇:不杀功臣、不做错事、爱情专一,让后世史官没有更多的着墨点。

3.世家豪族压制。刘秀靠联姻获得了河北世族的支持,并凭此夺得了天下,因此他当政时期,世家豪族有着很大的权利,皇帝当得缩手缩脚,想做的事情也做不起来,后世当然也就无从评价。

在汉朝的两位开国君主和季汉的刘备中,为什么刘备和刘邦经常受到个人品德方面的指责,而刘秀却没有?

刘邦和刘备都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帝王,刘备是刘邦的后代子孙。刘邦和刘备有很多的共同点,他们都是出身贫寒,都有一帮从始至终跟随自己打天下的手下,都是厚黑学的杰出代表。他们为了大事都选择了抛妻弃子,刘邦为了逃命把儿女踢下车,刘备长板坡也是抛下妻子逃跑,他们都经营过巴蜀。总的来说刘备是最像老祖宗刘邦的人。

刘邦出身于平民,从小到大游手好闲不干活,喜欢结交好友,平时也以信陵君为偶像,给人感觉就是不务正业,为此他爹经常骂他,认定他是败家子。刘邦给人最不好的映响还是为了逃命,踢儿女下车,还有就是项羽要煮他爹,他还要项羽分一杯羹。给世人的感觉就是个毫无底线的流氓。

刘备是三国时期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他出身平民,是刘邦的后代。刘备给世人不好的映像除了几次兵败抛妻弃子外,就是认为他假仁假义,江山是哭出来的。还有一点就是就是认为他假冒汉室宗亲。

其实站在当时的角度来看,刘邦当年游手好闲结交的好友都是天下杰出的人才,都是开国功臣。刘邦本人也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从他身上看到了很多优点,如把胜负看作常事,败了再战,永不屈服。用人识人更是眼光独特,这些优点同样出现在刘备身上,刘备确实是刘邦的后代,在古代宗室宗亲很严格的,想假冒不可能,更何况古人对孝道很重视,不会冒认祖宗。只能说到刘备这一代经过推恩令,刘备已经沦落为普通百姓了。说刘备假仁假义的人有没有想过,如果一个人一辈子都在假仁假义,那不就是真仁真义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