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韩信在刘项对峙时决定忠于刘邦,后来却要谋反呢?
刘邦看样子是要保住韩信的,因为他将韩信先从熟悉的齐国调往陌生的楚国,随后又将他贬为淮阴侯。
我们都知道,刘邦是要剿灭异姓王的,所有异姓王里就韩信的实力最强大,所以要对付异姓王就必须要先把韩信给办了。但是刘邦舍不得杀韩信,因为他对自己有莫大的功劳。
杀一个普通的功臣,或许历史还不会铭记,要是杀了汉初三杰之一,那历史该如何评价?不到万不得已,刘邦不愿下手。将韩信贬为淮阴侯,或许就是为了饶他一命。
可是韩信搞得清楚状况么?当然搞不清楚。他只知道自己为大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到了最后自己的王爵居然被削了,这还有天理么?所以韩信后来造反了。
楚汉对峙的时候,韩信为何不反刘邦?刘邦那个时候日子很不好过,跟项羽对峙期间,占据了下风。他压根就不是项羽的对手,项羽手里的3万骑兵就可以灭了刘邦56万大军,可见战斗力强弱。但是项羽偏偏灭不了刘邦,因为那帮打不过项羽的诸侯王都投奔了刘邦,团结力量还是不小的。
这个时候刘邦和项羽,都向北方的韩信抛出了橄榄枝。为什么呢?因为当时的韩信是实力相当雄厚的第三方,只要韩信倒向其中任何一方,那么另一方就要死无葬身之地了。
韩信谢曰:“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史记》
项羽派遣龙且前去与韩信决战,结果龙且兵败被杀。项羽立刻意识到了韩信的重要性,所以希望韩信叛汉归楚,到时候可以让他做齐王。
这边韩信也收到了刘邦的封赏,韩信本打算跟刘邦要个代理齐王做做,没想到刘邦直接给了他一个齐王,韩信心里已经很知足了。
一个是项羽许诺的不切实际的王位,一个是刘邦封赏的已成事实的王位,韩信当然是更加倾向于刘邦。
再说了刘邦对韩信的确有恩情,韩信在回绝项羽的时候,也说得比较决绝,因为汉王刘邦对他恩重如山,他如果背叛了刘邦,一定没有好下场。反而过去韩信在项羽帐下,却始终只能是一个执戟郎,得不到任何重用。
很显然韩信这是想到了刘邦对他的好处,同时也想到了项羽对他的鄙视。所以他才会下定了决心要跟随刘邦混。
刘邦一统江山后,韩信为何又要背叛刘邦?韩信这齐王做得很舒服,他在本地也培养起了一帮自己的亲信,逐渐开始真正成为了齐王。可就在这个时候,刘邦的一道诏令下达,将韩信改封为楚王。
这一招比较有意思,因为韩信在齐国逐渐根深蒂固,可是到了楚国,就变得孤立无援了。刘邦这是为了把韩信的王爵除掉,做出了第一步。
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史记》
到了楚国以后,韩信虽然没有降级,可是去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这使得韩信根本就没机会培养自己的力量。
这个时候刘邦又来找麻烦了,他以巡游为名,把韩信叫了过去。本来韩信就对刘邦有所提防了,现在就更怀疑了。
不过韩信还是去了,因为韩信觉得自己没有犯什么罪,而且他将钟离眜的脑袋送到了刘邦跟前,以显示自己的忠诚。
可这个时候刘邦却把韩信给抓了,随后便将韩信贬斥为淮阴侯。其实这个时候刘邦完全可以杀掉韩信,但是他并没有这么做。
而这次放虎归山,其实已经在韩信心底埋下了背叛的种子。韩信知道什么叫做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了,所以对刘邦往日的恩情也都付之一炬了。
这就是为什么后来韩信选择背叛刘邦的原因,刘邦露出了爪牙,却没有置韩信于死地。韩信的背叛也只是苟延残喘罢了。
纵虎归山,是饶他一命?还是不想留下话柄?刘邦这一招就算是到现在,我们都没有一个定论。按道理来说,刘邦在巡视云梦泽,抓了韩信以后,应该就要把他杀掉了。这也是他除掉异姓王的一个步骤罢了。
可是他偏偏在这个时候留了韩信一条命,这是为什么呢?这里就存在两种可能。
- 第一,是刘邦想要放过韩信一次,再怎么说,韩信也是刘邦开创大汉王朝的大功臣。刘邦对韩信还是有感情的,所以不愿意杀掉他。贬谪他是为了保护他。
- 第二,是刘邦不愿意背负杀害功臣的罪名。这次得罪了韩信,那说明韩信心里肯定是痛恨刘邦的,将来自然是要造反,到时候再杀韩信,岂不就顺理成章了?
这两种可能中,我更倾向于第二种,因为不管怎么说,后来韩信还是被杀了。韩信被萧何喊到了吕后那儿,被吕后命人棒杀,这件事刘邦没理由不知道。
信持其首,谒高祖於陈。上令武士缚信,载後车。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上曰:“人告公反。”遂械系信。至雒阳,赦信罪,以为淮阴侯。---《史记》
让吕后出面杀掉韩信,那也不会污了刘邦的名声。而且那个时候的韩信,已经打算造反了,杀了他也是情有可原的事情。
总结:韩信的谋反,就是刘邦一手促成的。从这条线思考下去,我们就会发现,刘邦从一开始就在给韩信布局。他等着韩信一步一步从外面安全的地方跳入这个大坑之中。
韩信这个愣头青,他只知道带兵打仗,玩权谋他还太年轻了。刘邦先剥夺他的军权,把他调往楚国成为楚王,又把他抓了贬为淮阴侯。
做这一切就是为了激怒韩信,等到韩信想要报复了,那么好了,刘邦的大网终于可以收网了,韩信一下子就成了瓮中之鳖网中之鱼。
参考资料:《史记》
为什么韩信在刘项对峙时决定忠于刘邦,后来却要谋反呢?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能从一个无名小卒,一步登天,受封大将军之位,全是萧何的保举之功。然最终身亡钟室,也全拜萧何所赐!
韩信率百万之众,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兵出陈仓,还定三秦,伐魏灭代,败赵降燕,北定齐国,水淹龙且,四面楚歌,逼项羽自刎乌江,为大汉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其一生对刘邦忠心耿耿,谋反之说纯属“欲加之罪”!潍水之战,韩信一举消灭了二十万楚军并杀死领军大将龙且。龙且何许人,项羽部下五虎大将之首,从小和项羽一起玩泥巴长大的小伙伴。
龙且的死亡对项羽打击很大,他从不把曾经给自己战过岗的韩信放在眼里,然而此时,项羽真正的感觉到韩信的可怕了。于是派帐下武涉前往齐国,想离间韩信自立。
武涉面见韩信说:汉王是靠不住的,他现在重视你,是因为有项王在,你对他还用,现在楚、汉成败之间,关键在于你。你和项王曾经有过交情,为什么不反叛汉国来与楚国联合,三家瓜分天下各立为王呢?现在放过这个良机,自下决心投靠汉王来进攻楚国,作为智者难道原本就是这个样子的吗?
韩信谢曰:“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
武涉走后,帐下谋士蒯通也劝韩信自立。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吾岂可乡利而倍义否!”
项羽离间韩信失败,不得已向刘邦提出和仪,签下历史上著名上“鸿沟协议”。然而协议刚签,张良和陈平就向刘邦建议,趁项羽疲劳之师,东返之机从背后袭击。刘邦采纳,同时召集韩信、彭越、英布等五路人马共计50多万人马于垓下合围楚军,最终项羽兵败,逃至乌江后自杀,一代英雄就此谢幕!
天下初定,刘邦大封群臣,四百年汉室由开始。韩信也从最先受封齐王改为楚王,最后刘邦游梦之机又把楚王降为淮阴侯。汉十年(前197年),陈豨反叛。刘邦亲自率领兵马前往,韩信托病没有随同。
吕后趁刘邦不在,让萧何召韩信进宫,韩信深知此去难逃一死,但感念萧何的知遇之恩,没有拒绝。进宫后被吕后关进长乐宫,以谋反之罪把韩信抓了起来。
刘邦曾给韩信许下三不杀之约: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吕后为不违背刘邦诺言,让宫女把韩信眼睛蒙上,用白布缠住韩信身体掉了起来离开地面,然后用竹签把韩信活活捅死。
刘邦讨伐陈豨回来后,听得韩信已死,便问吕后,韩信临死前说了什么。
吕后转答韩信之言:“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由此可见,韩信直到临死之际,才后悔之前没有采纳蒯通自立之计,这足以说明:韩信一生未动过谋反之念。
韩信的死,只是摆脱不了了封建王朝:兔死狗烹的这一历史定律!
为什么韩信在刘项对峙时决定忠于刘邦,后来却要谋反呢?
韩信谋反是假的,他没有想造反,刘邦也知道韩信不会造反。
韩信造反夺权史料记载是与陈豨密室窜连,既然是密室这俩人不说别人怎么能知道呢?这就是史学家应对君主的技巧,既能满足了君主的需要也能满足了自己保留好历史真像的心思。
为什么韩信在刘项对峙时决定忠于刘邦,后来却要谋反呢?
“兵仙”韩信到了也没能明白是谁害了自己,是举荐自己的萧何,还是他口中兔死狗烹的刘邦,亦或者是狠辣果决的吕雉,其实细细琢磨会发现,真正要他命的不是别人,正是他韩信自己!最后被清算时被冠以谋反之名,看似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其实他被诛还真不算冤枉他!为什么这么说,且听笔者为你道来。
韩信选择刘邦是忠诚的表现?汉四年,遂皆降平齐。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原为假王便。”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於荥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於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
说的是刘邦与项羽在对战之时,刘邦这边的压力显然是巨大的,因为他面对的是项羽!作为牵制项羽作用的韩信,虽然将龙且吸引过去将其击败,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刘邦所面临的正面压力,但是韩信在这个时候抛出要稳定齐地的要求,按道理这是帮刘邦稳定齐地的一步好棋,关键是韩信却以齐地多狡诈为由,公然要权!刘邦自然是觉得被人趁火打劫了,以他的性格自然是大发雷霆,觉得自己在这边都热锅蚂蚁了,居然还有让灶台下填柴火的下属,当时刘邦的做法无非是拒绝或者接受。
这个就有问题了,如果拒绝韩信的要权请求,谁能保证韩信不会反戈一击?及时不反戈一击,刘邦的形势就更为严峻了;但是,如果答应其请求,后面的路该怎么走?自己还是不是韩信的上司?这个时候有人给刘邦建议,不仅要给齐王的称号,还得荣隆办一场封赏仪式,其目的无非有这么几点,一是,满足韩信的要求,给他齐王之名来个官方的认证,显得更为正式!二是,安抚作用,防止项羽方面率先拉拢;三是,给对手一个信号,那就是刘邦现在依然很牛,连攻占齐地的韩信都要请示自己,承认他是韩信的主子,对待忠诚的部下给予封赏很正常!
问题来了,韩信攻下齐地之后为什么不直接称王,反而要向刘邦索要?这绝对不是韩信口中所说是为了管理齐地的需要!要知道项羽与刘邦对峙之时的困局,韩信会不清楚?不要以为张亮授命前来纯粹是祝贺与见证者这么简单,他来到韩信的齐地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徵其兵击楚。简单地说就是认可韩信的齐王身份,但是要兵士速度击楚才是最终目的,说白了就是弱化韩信在齐地的兵权!
韩信为何被杀,狂妄还是谋反?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
这是项羽派人游说不成后,齐人蒯通的劝进之言,韩信便说出此番颇有念旧的话!这是韩信的真话吗?是真话,但是却不见得是毫无私心的念旧之言!为什么这么说?项羽派人过来明摆着是拉拢,齐人蒯通的谏言与项羽派人来游说的内容有变化吗?有区别!项羽拉拢的目的就一个合伙干掉刘邦,而蒯通的劝说呢,是韩信单干,置身于楚汉之外的中立方。韩信是何心态?犹豫!其实很简单,他韩信也没有十足把握能成为这第三方,与其这样,不如就战队刘邦这边,况且自己战功不少,而且现在也是齐王,又有什么不好?
也正是这样的小富即安的想法,让韩信在大汉做过齐王,魏王,还有淮阴侯,看似裂土封王,实则是被渐渐架空,徒留王侯的待遇而已!为什么会这样?从有人告密韩信谋反之时,众人的反映就可见一斑。只有陈平点中要害,那就是韩信此人太牛了,于是才有刘邦借伪游云梦泽,拿下真韩信的桥段!被刘邦拿下后的韩信也被褫夺王爷的封号,降为侯爷。韩信此时的表现与当初有人游说他时如出一辙,真正觉得自己功劳大,又没有做出格事情,侯爷的架子还是要有的!甚至在作为淮阴侯之时,连刘邦的连襟樊哙他照样呼啦喝去,更让人家行跪拜礼!你是侯爷人家也是侯爷,而且人家才是真正的皇亲国戚,韩信此举往小了说是狂妄,往大了说就叫僭越!
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报。
韩信被杀是因为自己的狂妄么?不完全是!在刘邦被困固陵之时,韩信能出兵相助不是受命前来,而是采纳张良的计谋,以城池做筹码换来的,这个时候还说韩信忠心耿耿就太假了!在刘邦外出平定陈豨之时,韩信被吕雉与萧何用计斩杀与钟室之内,最后韩信说了一句什么话?吾悔不用蒯通之计!意思当时就应该听蒯通的计策,为什么会失败?被自己家告密了!
结语:韩信之死,很多时候都认为是刘邦与吕雉的“双簧戏”,其实刘邦真要除掉韩信从云梦泽回来,随便安排个什么人给他下绊子,还会继续让他当淮阴侯活着?从刘邦回来之时的“且喜且怜”可看出,韩信被诛杀刘邦心底是杀是留的心结解开了。但是,也不免为韩信的遭遇感觉唏嘘,人才能得!
为什么韩信在刘项对峙时决定忠于刘邦,后来却要谋反呢?
韩信在刘邦和项羽决战的关键时刻选择支持刘邦。他就没有谋反的理由。
在大汉建立后,刘邦把韩信由齐王迁为楚王。韩信就任楚王之后,显示重伤了,对他有救命之恩的漂母,然后任命使他遭受胯下之辱的无赖为楚国中尉。韩信一副衣锦还乡要在楚国踏实过日子的模样,哪有造反的迹像?
韩信唯一让刘邦感觉到忌耽的就是:他收留了项羽麾下大将钟离昧。但这也扯不上造反,因为钟离昧和韩信本来就是好友。
刘邦要想要削弱异姓王,九江王英布,梁王彭越下场都很悲惨。
但是刘邦在对付韩信的问题上感觉到很心虚。因为,他知道韩信是战争指挥的天才,所以武力对付韩信,刘邦没有把握。
这时候刘邦的谋士就像刘邦建议:说陛下假装巡视云梦,而按照规定,皇帝出巡到诸侯边境,诸侯必须到封地的边境去觐见皇帝。这个时候可以乘势起拿下韩信。
于是刘邦采取了谋士的建议,开始大张旗鼓的巡视云梦泽。韩信得到消息后:以为刘邦对自己起了杀心,所以逼迫钟离昧自杀。企图用钟离昧的人头来换取刘邦的宽容。
钟离昧临死之前告诉韩信:今天大王杀我,而刘邦忌惮的就是我带兵打仗的勇猛和大王的谋略;如今大王自毁长城,自断臂膀。明天就是大王死期!
刘邦巡视的云梦泽后,韩信依照规矩,带着钟离昧的人头来到边境地区晋见。当刘邦看到钟离昧的人头后,立即吩咐随从将韩信绑了丢到后车,结束巡视,立即返回长安。
回到长安后,刘邦立即宣布削除韩信,楚王封爵。贬为淮阴侯。
如果韩信想要造反,他就不会刷钟离昧,也不会到边境地区境界刘邦。
所以说韩信造反简直是无稽之谈。他在最能造反的时候没有选择造反。在天下安定之后还想造反?
为什么韩信在刘项对峙时决定忠于刘邦,后来却要谋反呢?
韩信一直没有谋反!他后来所谓的谋反只是刘邦吕后的捏造!这个时候的韩信才三十出头,而刘邦已经接近死亡,所以刘邦担心年轻且功高的韩信后面无人能够约束,他必须在自己死之前将韩信处死。
韩信这个人在历史上是典型的军事天才、政治侏儒。他如果能与王翦一样则结局大为不同。韩信如果想要谋反绝不会在大一统后谋反。当时韩信占领齐国后谋士剻通对韩信百般劝说,甚至用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话。但是韩信也没有谋反之心。
韩信一直对刘邦感恩戴德,认为刘邦对他有提拔之恩,所以不肯谋反。后来垓下之围韩信掌兵几十万,只要他稍微动点歪心,则项羽不会死,刘邦不会成为天下共主,而他也不会变成无用之人。但是韩信政治智商极低,只想正面硬碰硬的消灭项羽,于是刘邦最大敌人,韩信的保命符就被消灭。
韩信如果能学张良,或许也不会死去,但是他一直认为刘邦不会对他太过刻薄。韩信和文种一样太相信了君主的仁慈,所以两人命运一样,和君主只能共患难不能同富贵!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