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政府有财政赤字还能运行下去,而古代朝廷国库如果没钱就难以为继?

因为古代朝廷没有使用金融手段,中产阶级也没有现在这么多。

古代一直执行重农抑商之策,也就是对商业活动进行抑制。管仲提出盐铁收归国有然后进行收税,到西汉之时,时隔几百年,依旧还被进行大讨论,要不要国有化。这个讨论记载在《盐铁论》中。

古代朝廷的运作主要依靠税收,他们税收的基础不是工商业,而是人口,丁税是他们的主要税种。

这实际上对人口增加起到抑制作用,人越多,税越重。后来清朝实行摊丁入亩,人口一下子就炸了。

从康熙时期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到雍正时期的开始普遍推行“摊丁入亩”,乾隆在他爷爷和父亲的基础上继续实施,乾隆朝人口从一亿到三亿。

如果缺钱怎么办?

1、巧立名目

他们就会开发出新的税种,苛税就是这样出来的。比如崇祯年间为了平定辽东增加辽饷、练饷、剿饷,宋朝的鼠雀耗,也就是收上的粮食被动物损耗,这笔钱要老百姓出。“支移”和“折变”以及预收,反正名目很多。

太多之后老百姓受不了,当受不了的人达到一定数量,那就如同火山一样爆发了。

2、主动贬值

刘备占领成都之后,府库被抢和赏一空。没钱了,怎么办?刘巴说这个很好办,你发钱,发百钱。然后派官吏,让老百姓必须要使用你发的货币,这样钱很快就到手了。因为你铸个铜钱的成本并不高,但标为百钱,中间的差价就是刘备集团的尽收入。

3、借钱给老百姓收利息

这件事情是王安石干的。王安石变法中最核心的一点就是青苗法。也就是将平时朝廷用于平抑粮价的钱用来放贷给老百姓,然后收取利息。这个比刘巴的做法要高明一点。不过王安石的变法的确有效果,为什么会废止呢?

因为当这笔钱交给地方官吏,将这个当作是考核业绩的标准之一,你猜这么官吏会怎么做?他们当然会强迫老百姓贷款。因为钱贷出去越多,代表收益就越大。

4、抓贪官

这种用的比较少,最典型的就是,将和珅清算之后,清朝的国库一下子就有钱了。当然汉朝将大将军梁冀清算之后,当时就免了天下人一半的税。这些都是特殊情况下的特殊手段。

结语:

这4种大概就是古代朝廷的运作方式,这个和现代不一样。现代可以发行债券,等于向老百姓借钱,这一点在古代皇帝的脑袋中是无论如何都想不到的,因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难度还要向老百姓借钱?

最多拿点官爵之类的卖。

支撑现代债市交易还需要一个强流行性,只有突显波动性,才能吸引老百姓来玩。这一点又和古代的文化思想相冲突。在古人看来这不是变相让老百姓变得功利吗?不是变相诱导人心向功利方向转变吗?这不是变相鼓励老百姓从事商业活动吗?这与重农抑商相违背了。

所以他们不会想到这个,只会想到怎么收上来,怎么支出去。如果什么都折腾了,收支还不平衡,他们就没有办法了。

古代和现代有一个最大的不一样,古代的土地大多是没有金融属性的,但现代土地是可以升值增值的,这是一笔很大的额外收入,完全可以保障赤字的合理性。

为什么政府有财政赤字还能运行下去,而古代朝廷国库如果没钱就难以为继?

这个问题就涉及到了古代和现代财政体系的差异,现代社会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都从深度和广度上比古代有大大的延伸,经济层面的多样性更是增加了国家财政的稳定性。

古代的朝廷财政,起自于封建制度下的经济体系,主要以农业和手工业税收、人头税为主。因士农工商的阶级划分导向,商业一直处在被抑制状态,商品经济的发展难以扩张,成功商人的最高价值观、终极目标就是不当商人,要么买房置地当地主、要么科举入仕当大官,由此商业税未能成为封建王朝税收主流。在此背景下,朝廷财政便主要依靠在了男耕“农业”和女织“手工业”的税收上面,一旦土地兼并激化、自耕农体系破坏、失地流民数量达到临界值,农业、手工业、人头税三者为主的赋税体系就会奔溃,朝廷收入减少,财政入不敷出,渐而等来农民起义战乱对社会财富、土地资源的重新洗牌。而现代商品市场下的经济体系则不同,工业税、商业税等税种与传统的农业、手工业税收项目一起构成了现代的税收体系,体量庞大、税额激增。此外,现代国家作为一个经济体,还可以通过增发国债、投放货币等方式获得除税收之外的财政收入来支撑国家运转,财政出现赤字也不至于吊死在税收一棵树上。税收、货币和国债是现代国家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但增税、投放货币、增发国债都必须控制在市场能够承受的范围内。法国波旁王朝为摆脱巨额财政赤字强行增加税收,结果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大革命兴起;希特勒上台后,通过开动印钞机狂发马克的方式还清了一战赔款,但却引发德国严重的通货膨胀,使得通过对外战争摆脱国内经济的思潮萌生;奥巴马政府因财政紧张面临政府关门危机,国会激烈争论、一波三折勉强同意增发国债,美国天量的主权债务也会是未来世界经济的一大隐患。

——*竹山的清溪涧*坚持原创!您的关注是我最大的动力!感谢您的关注和点赞评论!@世界大历史 @先启历史 @史论纵横 @青言论史 @狄飞惊 @史之策 @文史野狐禅 @历来现实 @小小嬴政 @人生触底反弹

为什么政府有财政赤字还能运行下去,而古代朝廷国库如果没钱就难以为继?

现代国家有现代金融啊。

一个现代国家有财政赤字,可以发行公债募集资金。公债的基础,是政府的信用和人民对国家未来的期望值。

现代国家,大部分都可能会发展好一些。

有些时间是例外,如东北战事失利的国民政府,人们对未来的期望是非常糟糕,你发行公债,每人买。只好发金圆券,通胀上天。

古代中国,一直没有发展出公债的金融工具,天子向天下人借款,说不过去啊!

崇祯没银子时,要大户们捐款,是硬捐,捐了就不还了。一听要捐款,崇祯的亲戚们都病倒了,崇祯又慌了。

如果给崇祯灌输一点现代金融观念,情况好多了。

皇帝可以先借嘛!

搞个公债,借款后,三年之后付息,以东南诸省的赋税作为抵押,每月一分利息,三十年还清。

皆大欢喜。

世界上,最早发行公债的政府是意大利的城邦国家。

这些意大利城邦都是做生意出身,借起钱来毫不脸红。

北宋末年,一个禁军一年至少要花费50贯。

没有钱,禁军凭什么给你卖命啊?

真正上前线,士兵的待遇要翻番。

种师中去拯救太原,因为被朝廷逼的太紧,没有带足够的金银犒赏,至少是5万大军溃逃,只有几个亲兵陪着种师中战死。

岳家军十万大军,一年开销500万贯。

荆湖两路和江南西路的资源,全部供应岳家军。

(银锭)

清军入关之前,是很少发俸禄的,银子都是靠抢的。

所以八旗都喜欢跟主子到关内抢一遭。

崇祯就惨了,打一仗,损失十万大军,就会连带损失1千万两白银。

崇祯还遇到了西班牙金银禁令。

当时是小冰河期,还是西班牙和荷兰、英国争夺海上霸权的最后时期,西班牙禁止向东亚输入银子。

为什么政府有财政赤字还能运行下去,而古代朝廷国库如果没钱就难以为继?

首先,我要告诉你的是,古往今来,哪个国家的政府没钱了都难以为继!现在的美国政府也不例外。

虽然同为政府,可在运行机制上有着天壤之别,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先说古代朝廷,这样的政府一般都是用暴力推翻上一任政府建立而来。建立之初,都会重新发行自己的铜质钱币,以示万象更新,改朝换代。上任政府发行的货币,基本上含铜量好点的,也任其流通,不过会逐步回收后重新铸造。也有直接下令作废的。比如明朝对待元朝的纸币,完全废除,因为纸根本就没啥利用价值。

别信电视剧上演的,百姓都拿着银子去消费。古代,勘测和开采技术有限,银子作为贵金属,可没有今天这么多。所以,银子都是被朝廷政府用来做储备货币的。通过所有的税收都必须以白银计价的方式,让流通在民间的白银再回流到朝廷手里。百姓之间的商品交换基本都是铜钱。

铜钱和白银之间可以用相应的比例兑换。就和现在兑换外汇的汇率有点像。这个比例也经常发生变化,各个时期都不一样。百姓用辛辛苦苦自己赚下的铜钱先兑换成白银,然后再去缴纳朝廷的赋税。

古代朝廷政府获取白银的方式除了通过赋税收取外,还有古代国企,盐铁专营,这也使得白银大量回流朝廷。朝廷再用回来白银去兑换人民手中的物资。

当朝廷发生对外战争,镇压内部起义或者某个帝王挥霍无度时,就会使朝廷消费白银的速度远远大于白银回流的速度,白银大量集中到各个权贵手中,这就造成了朝廷缺钱。

朝廷缺钱,用借的方式一般是借不来的。朝廷一旦到了这种地步,基本时日无多,谁会把钱借给一个快死的人呢?就只能用横征暴敛的方式,这就更加剧了内部矛盾,使朝廷死的更快。

每个朝代的政府都拥有货币发行权,在宋朝,金朝和元朝,还发行过纸币,纸币这玩意,一定要有国家信用背书才行。那时的朝廷哪有这些道德底线呢,朝廷财政吃紧,就会马上印钞。国民党在大陆统治时,不也用过这招嘛。但是,这只能让百姓增加对朝廷的憎恨,造反的人很多。

北美大陆刚开始是没有政府的,各个州都是些大农场。他们之间的商品交换一般都用黄金来做货币。也用其他稀有的东西。经过发展,独立战争前,北美各州已经出现了许多规模不小的城市,各行各业云集城市,当然,就有专门做货币生意的银行家们。

纸币,在国人的认知里就是政府发行的货币,稍微理解深点的,明白那就是政府给人民开具的借条。这张借条政府用国家信用担保。

那么,欧美国家的英镑,美元他们从哪里来的?

最开始的时候,中国用铜钱流通的时候,在欧洲大陆上,那里的人也是用金属实物来进行交换的。他们基本使用金币。好几百种各式各样的金币,乱七八糟,铸造金币的人都是些会打铁的铁匠们。

欧洲从罗马帝国解体后,小国林立,加之他们的国民大都经营海上贸易,所以,国王们也管不住金币的铸造权。只要是黄金就可以流通。

人们把挣到的黄金都会拿到铁匠铺去加工一下,以便于携带。久而久之,人们发现,不如把黄金直接放在铁匠铺,然后让铁匠出具一张手续,在商品交易的时候,直接把这张手续给对方,就不用拉着沉重的黄金到处跑了。类似于我国古代的票号,飞钱。这样,市场上到处是各种各样铁匠手续,但是,人人都认可。

既然,铁匠出具的手续可以当黄金使用,聪明的铁匠就悄悄地出具了很多这样的手续借给没有钱的人做本钱,现在叫贷款。当把手续还回来的时候,就悄悄地销毁。从中赚取不菲的利息。有些铁匠干脆停掉了原来的生意,专门开始干这个,银行家们诞生了。银行的鼻祖是铁匠!

英国国王需要对外作战,当然需要大量的金钱。这时,有个非常聪明的铁匠,这时应该叫银行家了,给国王出主意说,我可以贷款给你,永远不需要你归还本钱,每年只需要把利息给我就行。只是把国家的税收拿来担保。我会给你开具手续,纸质的,这个手续就是英镑。英镑可以在全国流通,因为后面有我库房里大量的黄金做后盾,那英镑随时可以换黄金。国王用英镑可以购买任何商品来支撑战争。英镑诞生了。

美国政府成立后,美国宪法只规定了货币由国会发行,并没有注明必须由政府发行。美国政府运行当然也需要资金,所以,由美国大银行家摩根,洛克菲勒等联合了全北美2800家私有银行,成立了美国第一银行,借款给美国联邦政府,美元诞生了。

大家可以看出,美国政府和英国政府从一开始就是借钱过日子的,他们借多少钱,央行就发行多少相应的美元。他们的赤字根本不可怕。把美元在市场上全部收回来,赤字就没了。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美国的经济体系是靠全国的私人银行支撑的。即使美国政府倒闭关门,都不会影响国家的经济运行。

为什么政府有财政赤字还能运行下去,而古代朝廷国库如果没钱就难以为继?

最简单的理解就是钞票如白条。

为什么政府有财政赤字还能运行下去,而古代朝廷国库如果没钱就难以为继?

在现在新闻之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么一个词:财政赤字。财政赤字,简要来说就是一个国家的支出大于收入,因此出现了这种情况。

很坦白地说,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的财政收入都是“财政赤字”的,就单单某个国家来说吧,他的负债率达到了26万亿了,可是人家照样还是世界第一了。

而在中国古代,一旦出现“财政赤字”那是无法想象的事,最典型的就是明末崇祯,当时辽东年年要打仗,北方又经历了“小冰河时期”,百姓生存不下去,而朝廷又拿不出赈灾的粮食和饷银,而同样的北方辽东士兵的军饷也无法按时发放。

就在这内忧外患的情况之下,明朝终于因为这巨大的“财政缺口”被冲垮了,最终李自成攻入了北京,明朝至此灭亡。

那么为何古代朝廷一遇到财政赤字,立马就没钱了呢?

“财政赤字”在古代也有,短期内可以维持,长期必出乱子

其实明朝末年的“财政赤字”这个缺口还真不能怪崇祯,相反他是因为前几代皇帝的瞎折腾,最终这个“烂摊子”交到了崇祯的手里,而崇祯又无法弥补这个巨大的“窟窿”,最后大明朝被击垮。

而同样的例子在汉武帝时期也是如此,在小学历史课上小编依稀记得汉武帝将汉朝带到了最高峰,但是同样的,汉朝也是因为他而差点灭亡,为何?

汉武帝一生的武功确实达到了极致,如果说秦始皇统一六国为中国奠定了统一的根基,那么汉武帝就是奠定了中国版图的基础,。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其版图仅仅只有300多万平方公里,而当时南边的南越和西域等国都没有纳入秦朝版图,而汉武帝当年为了和西域三十六国联合共同打击匈奴因此派出了使臣前往西域采取“合纵连横”想要共同打击匈奴。

虽然汉武帝的战略设想未实现,可是张骞却因此开辟出了一条“丝绸之路”,从此汉文化扎根在西域,西域也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但是另一方面,汉武帝就如同当年的秦始皇一般,他想一代人完成几代人的功业,因此在位期间是穷兵黩武,和匈奴每年都在打仗。

卫青、霍去病虽然打垮了匈奴的主力,可是却也打垮了汉朝七十年的积蓄,汉武帝晚年整个汉朝的财政已经到了崩溃边缘,若非汉武帝还有桑弘羊这个理财能手支撑,整个汉帝国就会崩溃。

而面对汉朝这巨大的窟窿汉武帝是怎么做的呢?加征税收,当时朝廷没钱,可是汉朝百姓却有钱,因此汉武帝就向老百姓加征税收。

而老百姓当时就因为和匈奴连续作战早已经疲惫不堪,哪里还有余钱呢?因此对于汉武帝的政策也是老大不愿意,因此往往会少报自己的实际所得税。

为了能够从百姓手中征集到足够的财政来继续对抗匈奴,汉武帝不得不执行“告缗令”。

任何人可以揭发揭发瞒报财产数额的情况,只要一经属实,那么举报人就可以获得被举报人一半家产,而且被举报人的家产也会全部充公。

“此令一出”,许多心怀鬼胎的人见机大发“国难财”,而整个汉朝也是自上而下崩溃,汉武帝晚年,如果他不及时调整政策的话,汉朝最终也是秦朝的下场。

为何古代王朝财政赤字就会发生动乱?

其实从汉武帝的事情我们大致就能发现,为何古代朝廷“财政赤字”了就会立马发生动乱呢?原因也很简单,税收过重。

朝廷没钱,那么统治者必然会想方设法地搞银子,由于古代经济模式比较单一,他们的税收大致就是农业税、人头税、手工业税为主,而这些占据了国家财政的大头。

可是当国家一遇到重大事故急需资金的时候,往往国库里的钱就会入不敷出。

现代社会遇到“财政赤字”我们有很多种手段,比如最典型的向邻国借钱,或者政府以黄金等东西向民间借钱。

可是在中国古代,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为何这么说呢?

首先就皇帝的特殊身份来说,皇帝是高高在上的,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意思就是在当时整个社会,所有的东西都是属于皇帝的,皇帝没钱了向人借钱岂不是天大的笑话?

在明朝末年,崇祯帝当时也有类似举动,可是最后的结果是啥?响应者寥寥无几,甚至还有人公开提出反对,最后只收到了捐款几千两,而这些白银去支付那巨大的财政缺口简直就是九牛一毛。

可是当后来李自成进城的时候,从明朝官员的家里抄家得来的钱将近有7000万两,所以明朝的灭亡是朝廷没钱,官员有钱。

而皇帝借钱借不到,那么用什么办法呢?那么办法只有一个:加征税收。本来百姓就因为各种天灾人祸已经活不下去了,在这个时候你还要加征税收,这不是把人家往绝路上逼吗?因此在明朝末年,各地都有起义军,起义军越是多,明朝的苛捐杂税则就越严重,这就是一个死循环。

而其次,皇帝想要借钱,你让人家拿什么去借?现在社会人们交易通常都是以纸币为主,甚至已经开始流行电子支付或者数字货币。

可是在古代,人家可是实打实的实体经济,人们日常生活交易的货币就是金银铜,财政赤字简单来说就是国库没有了“金银铜”了,因此现代社会向民间借钱,人们至少还可以用类似黄金作为抵押物,甚至以“股份”、“政策”、“公债”代替都可以,因为现代社会有一套完整的“金融体系”。

可是你在古代拿什么去抵押,人们日常生活的交易货币就是这个,你拿一手空头支票去换人家的真金白银,你觉得民间百姓会有这么傻吗?

这也是为何现代社会发生了“财政赤字”还能维持,古代国库没钱了立马就动乱了,士兵的军饷、赈灾的粮饷都是需要从国库拨款的,你连这些都发不出来还要加征税收,这不是变相让人死吗?

可惜的是,崇祯当时没有那么大的魄力,但凡懂一点现代的“金融常识”,明朝也不会灭亡了,不过真要是这样,崇祯也就不是崇祯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