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为什么在自己根基稳定后除掉自己的有功之臣隆科多呀?
帮助雍正顺利登基的,一共有三位功臣,分别是陕甘总督年羹尧、九门提督隆科多,以及十三阿哥胤祥。
这三个人中年羹尧是封疆大吏,主持西北地区的民政军务,实力颇大。而隆科多手握九门兵马,是北京城的实权人物,不可小觑。
至于十三阿哥胤祥,虽然当时没有具体职务,却是雍正最贴心的兄弟,为雍正举荐了不少人才,比如说金南瑛、李卫等。
雍正在登基以后,陆续除掉了年羹尧和隆科多,胤祥后来也病死了,但是胤祥被封为铁帽子王,而年羹尧和隆科多却身败名裂。那么雍正为何要急着除掉隆科多呢?
隆科多和年羹尧联合,想要扳倒胤祥。胤祥被康熙关了十年,一直到雍正上台以后,他才重新被启用,成为了雍正的左膀右臂。这个时候的年羹尧成为了征讨西北的大将军,隆科多成为了军机处大臣兼任九门提督。
- 胤祥则被任命为和硕怡亲王,议政大臣,总理户部事务。原本只有年羹尧和隆科多是雍正最得意的功臣,可是突然插入一个胤祥,这让他们俩有点不适应。
- 而且胤祥是皇子,和雍正的关系非常好,很明显,胤祥是要盖过年羹尧和隆科多一头的。为此年羹尧和隆科多在私底下,肯定是有想过怎么扳倒胤祥的。
- 雍正和胤祥这边也没有闲着,他们对手握大权的年羹尧和隆科多,自然也是不怎么放心。尤其是出征在外的年羹尧,手握大量军队,是最需要重用却又是最棘手的人物。
为此胤祥向雍正推荐了金南瑛做陕西驿道使,陕西是年羹尧的大本营,陕西驿道使虽然只是个四品官,但是这就等于是在年羹尧的眼皮子底下安插了一个眼线。
此后年羹尧的一举一动,雍正和胤祥都会知道的一清二楚。为此年羹尧大为恼火,不过人家毕竟是大将军,不可能直接弹劾一个四品小官。
所以年羹尧就派手下人轮番弹劾金南瑛,目的就是为了把他赶出陕西。可是这种弹劾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雍正明白年羹尧的心思。
玉柱以行止甚劣,夺官,交隆科多管束。羹尧得罪,上以都统范时捷疏劾欺罔贪婪诸状,及妄劾道员金南瑛等,并下吏部议处。上谕曰:“前以隆科多、年羹尧颇著勤劳,予以异数,乃交结专擅,诸事欺隐。”命缴上所赐四团龙补服,并不得复用双眼花翎、黄带、紫辔。---《清史稿》
于是年羹尧索性自己上书,甚至伙同了隆科多一起上书,两位宰府之臣居然同时上书弹劾一位四品官,这种事情还真的是闻所未闻。
很显然这两位弹劾的其实不是金南瑛,而是他背后的和硕怡亲王胤祥。甚至于说,这两个人的目的,是为了给雍正提个醒,这不是找死这是什么?结果金南瑛上了两道奏折,年羹尧和他的朋党们就都下课了,而隆科多也等到了他的厄运。
隆科多自恃功高,丝毫不懂得收敛。隆科多算起来还真的是雍正的舅舅,虽然不是亲娘舅,可是雍正自幼就是隆科多的姐姐孝懿仁皇后抚养长大,所以跟佟佳氏这一族的关系比较亲密。
- 同时隆科多的父亲佟国维,又是康熙皇帝的老丈人兼舅舅,康熙的生母是佟国维的姐姐。由此可见隆科多和皇家的关系,那是相当硬的。
- 再加上康熙临终前将他任命为顾命大臣,帮助雍正皇帝顺利登基,这更是大功一件。为此隆科多在雍正朝的地位是相当高的。
- 地位高了,那么前来攀附的人就多,为此隆科多的党羽可以说是遍布朝野。当年他老子佟国维就被称之为佟半朝,如今隆科多比他老子还要过分。
这次隆科多联合年羹尧弹劾金南瑛的事情,就足以说明隆科多当时已经猖獗到了什么地步,居然连胤祥也敢收拾,甚至可以说这矛头是直奔雍正去的。
就连隆科多的家奴,也知道仗势欺人,收受贿赂。结果这兄弟被抓了以后,居然供出了隆科多收受年羹尧等人的巨额贿赂。
及议上,以时捷劾,请罢羹尧任;以妄劾南瑛,请严加治罪。上以前议徇庇,后议复过当,责隆科多有意扰乱,削太保及一等阿达哈哈番世职,命往阿兰善等处修城垦地。---《清史稿》
隆科多推荐的官员中,也有不少被查贪污受贿的,雍正皇帝那段时间是一想到隆科多就脑壳疼,这家伙现在真事儿不干,就知道捞钱,那哪里还能长久呢?
雍正曾经多次提醒过隆科多,可惜他并不知道收敛,再加上隆科多的儿子、仆人、属下这些人的神助攻,最终雍正还是把隆科多给法办了。
雍正是实权皇帝,隆科多想要建立自己的权力网络。雍正和隆科多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那就是权力,这两个人都非常看重权力。隆科多自从拿到了步军统领衙门的军权以后,立刻就意识到了权力有多么重要。
权力不仅可以让他成为朝中举足轻重的大臣,而且可以左右皇位的人选,这实在是太诱人了,所以隆科多压根就没打算放弃权力。
初,隆科多与阿灵阿、揆叙相党附,既又与羹尧交结。至是,上尽发阿灵阿、揆叙及羹尧罪状,宣示中外。又侍郎查嗣庭为隆科多所荐,坐悖逆诛死,上诘隆科多,隆科多不以实对。五年,宗人府复奏劾辅国公阿布兰以玉牒畀隆科多藏於家,阿布兰坐夺爵幽禁。上命夺隆科多爵,召还京,命王大臣会鞫。---《清史稿》
他在手握大权以后,想要搭建一个权力的网络,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所以隆科多才会愿意和年羹尧这些人打交道。
在他看来,关系多了,路就好走了。可是他不知道的是,一直有一双眼睛,正牢牢地盯着他,那就是雍正的眼睛。
雍正登基的时候已经45岁了,所以他当然也知道权力的重要性。这位做了45年皇子的皇帝,在掌握皇权以后,自然是不可能愿意将权力拱手让人,哪怕是分一部分出去都是不行的。
而隆科多要做的,就是分走一部分权力,甚至是想要架空雍正皇帝。这两人之间的矛盾必然会引爆,所以雍正对他下手,是越早越好。
总结: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鼾睡?这就是雍正除掉隆科多的真正原因,包括年羹尧在内,这些人都是有拥立之功的人,所以他们才会肆无忌惮地胡作非为。
因为雍正一旦收拾了他们,那就会背负上一个忘恩负义的骂名。可惜他们不知道,雍正是个不怕挨骂的人,他要的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哪怕天下文人都在骂他,他也不在乎。
参考资料:《清史稿》
雍正皇帝为什么在自己根基稳定后除掉自己的有功之臣隆科多呀?
向敬之
雍正五年,雍正皇帝突然下令,将正在与沙俄使节谈判边界问题的隆科多,以结党营私、私藏玉牒的罪名,抓捕下狱。是年十月,隆科多被定罪四十一款,被圈禁于畅春园。
畅春园是隆科多作为理藩院尚书兼步军统领,与诸皇子见证康熙皇帝驾崩的地方。由于隆科多有效的武力支持,雍亲王顺利地成为了雍正帝。
雍正帝最初对隆科多极为倚重、隆宠倍加,命其以尚书之职,与廉亲王允禩、怡亲王允祥、首席大学士马齐同为总理事务大臣,负责潜邸以外的军政要务。他由最初分管步军、理藩院,后又管吏部尚书事。
“国家要务,莫大于用人行政。”这是顺治元年六月初二日,大学士冯铨、洪承畴向摄政睿亲王为内阁要权的一句话,传之后世,内阁的权力越来越大。虽然隆科多没有入阁,但他以总理大臣兼吏部尚书,深得雍正帝的认可。雍正即位之初,朝廷铨选官吏,隆科多可以不经奏请,任意挑选。当时的人事任免权,几乎由隆科多和年羹尧操控,一个名曰“佟选”(隆科多姓佟佳氏),一个名曰“年选”。
《雍正王朝》隆科多剧照
雍正元年,隆科多与年羹尧一起被加封为太保,一起被赏赐双眼花翎、四团龙补服、黄带、紫辔,荣耀至极。年羹尧为雍正朝的国舅,而隆科多为雍正帝的国舅。雍正帝专门下谕内阁,要在正式的公文中称谓隆科多为舅舅,这一份殊荣,是有清一代的独一份。
然而,随着雍正疯狂打击允禩集团,追责已死多年的康熙四十七年推举允禩为储的阿灵阿、揆叙,查出当时还是一等侍卫的隆科多,追随领侍卫内大臣阿灵阿等支持允禩。这是雍正极为痛恨的。
隆科多还被查出与抚远大将军年羹尧有交结。年羹尧恃功骄纵,敢对雍正帝无人臣礼,勒令王公大臣跪拜迎送,却还送隆科多金银珠宝,仰起鼻息。足见隆科多的势力影响,已经登峰造极。臣下势重,威胁到皇帝的绝对权威,雍正更要彻底扳倒隆科多。
雍正皇帝为什么在自己根基稳定后除掉自己的有功之臣隆科多呀?
中国封建大王朝有三个有为的皇帝,唐李世民、明朱棣和清胤禛。他们有两个共同点;都有篡位之说,都有一番成就。
李世民夺位是生死相拼,朱棣篡位是明火执仗,胤禛窃位是偷天换日。也许他们害怕愧对祖宗,才殚精竭虑设法证明自己才能,造就了各自的盛世。
既然说雍正窃位是偷天换日,当然有为人不知晓的秘密,被史学界列入了清廷四大疑案之一。
既然是疑案,后人就对隆科多的辉煌腾达和坠入深渊的原因有了猜想。—— 他秘密帮助胤禛窃取皇位有功,事成后被胤禛灭口。
在康熙朝“九子夺嫡”战中,众望所归的是皇八子胤禩,他的“贤王”称号绝不是浪得虚名;还有经康熙授权、手握重兵的征西大将军皇十四子胤禵,也引发朝野的接皇位猜想。可最终,接位的是不显山露水的皇四子胤禛。最关键之点;这是步兵统领、九门提督隆科多在非正式场合(深夜、畅春园、康熙咽气的病房病床前)单独口头宣布的,后亮出的康熙传位胤禛的遗诏也是他提供的;隆科多是胤禛的舅舅,是否公中有私做了手脚?这可是天大的秘密!
还有一个重要涉密人年羹尧,这有个鲜为人知的秘密;当皇十四子胤禵应诏从西北回京奔丧后,年羹尧按胤禛密旨,接管了胤禵留在西北大营的印信,那里面保存有康熙给胤禵的众多密诏。
另一个知情人是嗅觉灵敏、老谋深算的上书房大臣张廷玉,他事先就洞察了胤禛一定要夺位,没有傻乎乎随大流,上皇八子胤禩的船。
雍正登基后重用了他们,除了没封王,能给的荣耀都给了。其中恩赐张廷玉死后“配享太庙”,清史上汉臣的唯一。
最能保守秘密的是死人。所以,当雍正坐稳了皇位后,隆科多、还有年羹尧,必须死!理由任意找,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年羹尧被公开赐死;隆科多是秘密处死,圈禁是幌子,圈禁不到一年就“病死”。
张廷玉活了下来,除了“勤”和“忠”,就是“愚”;看破不说,守口如瓶,“愚”到极致!
不要被电视剧《雍正王朝》中雍正念佛的形象所麻痹。他的八弟胤禩、九弟胤禟,被治罪圈禁后都没活过一年,想想就倒抽凉气。除掉隆科多这种奴才,还有何顾忌?
雍正皇帝为什么在自己根基稳定后除掉自己的有功之臣隆科多呀?
依我看,隆科多并非是雍正的大恩人,为什么?理由有三:
一、按照电视剧中的说法,他是奉康熙皇帝的旨意来辅佐雍正的。
二、为了怕隆科多变卦,康熙皇帝临死前又下了一个处死他的圣旨,放在了张廷玉的手里。并且明着就告诉他:如果他没有按照我的要求去做,张廷玉随时可以拿出这份圣旨置他于死地。
三、隆科多非常清楚的知道,老八如果当上了皇帝,手下一大帮子死党不说,光兄弟就有老九、老十和老十四。那么朝廷中的最高层里能有他的好位置吗?而雍正要是当上了皇帝,除了一个老十三,还能有谁呢?即使当时年羹尧很受雍正的器重,但也会让他远在西北带兵。那么,除了一个张廷玉,朝廷内阁中能让雍正依靠的也就没谁了。故而,如果帮助雍正当上了皇帝,自己便是有功之臣。那么,高官厚禄岂不是手拿把攥了吗!这,无疑也是他当时力保雍正的一个重要因素。
所以说,他绝非是一个发自内心、死心塌地的支持雍正的人,因此,也就谈不上是什么恩人二字了!
至于雍正为什么对他痛下杀手,依我看也是他咎由自取。下面我也陈述一下理由,您看看说的是否到位。
首先,雍正当了皇帝后不仅对他不薄,在一定程度上也把他当成了股肱之臣。可他非但没能像十三爷那样死抱着雍正、鼎力相助,反而居功自傲,不但留有私心,还飞扬跋扈。在雍正下决心整顿吏治的时候,他的儿子依然是招摇过市、无法无天。
其二,犯了皇家大忌,私底下暗通皇子弘时。
其三,在自己的所作所为已经引起雍正不满的时候,不思改悔也就罢了,居然还参与老八一伙的阴谋,企图颠覆雍正。
这些个做法,难道他还不该死吗?
雍正皇帝为什么在自己根基稳定后除掉自己的有功之臣隆科多呀?
此人是备受康熙帝信任的外戚,因在扶立胤禛为帝的过程中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由此成为雍正帝最可依赖的朝臣,并被其尊称为“舅舅”,所受宠遇冠绝群臣。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仅仅过了三年时间,这位权臣便被“拿下”,最终竟落得被圈禁而死的下场。这位经历无比坎坷的奇人,便是隆科多。
隆科多出身满洲镶黄旗,是领侍卫内大臣佟国维之子,世祖孝康章皇后(康熙帝生母)之侄,圣祖孝懿仁皇后之弟,同时也是康熙帝的表弟兼小舅子。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隆科多从一等侍卫做起,没几年时间,便被提拔为銮仪使兼正蓝旗蒙古副都统,前途一片光明。
到了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时候,隆科多又被提拔为步军统领(又称九门提督),掌管京师警卫部队,并监督京师内的宗室王公和部院重臣的动向,位高职重,极受康熙帝信任。九年后(1720年),隆科多被提升为理籓院尚书,仍旧兼领步军统领。
康熙帝晚年,随着太子胤礽废立不定,皇子们争夺储君之位的争斗呈白热化趋势,起初最有力的竞争者,非八阿哥胤禩莫属。胤禩为人谦和、好笼络人,无论在宫中还是外朝,都拥有一大帮“铁杆”支持者。胤禩因有夺嫡之心,便勾结大阿哥胤禔百般诬陷胤礽,终于导致他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的初次被废。
胤礽被废后,康熙帝向群臣征询新储君的人选,结果以佟国维、马齐为首的朝臣,几乎一致性地支持胤禩,只有隆科多等少数几个人默不作声(老子支持胤禩,儿子却不置可否,或者可视为佟家有“两边下注”的心理)。然而康熙帝此时早已看穿胤禩的真面目,所以非但没有答应臣子们的奏请,反而把佟国维等人骂得狗血淋头。就此,胤禩的夺嫡计划彻底破产。
胤禩失败后,先前依附于他的胤祯遂由幕后走向前台,成了储君之位新的有力争夺者。康熙帝在临终前的几年时间里,对于择立哪位皇子接班一直犹豫不定,但是给外人透露出的信号,却是传位给胤祯的可能性更大。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由皇四子胤禛(胤祯的亲哥哥,但两人关系极差)胜出,而在其中起关键作用的,非隆科多莫属。
原来在康熙帝病重弥留期间,隆科多获得传达上谕的权力(“六十一年十一月,圣祖大渐,召受顾命。”见《清史稿·卷二百九十五·列传八十二》),并利用胤祯领兵在外的机会,屡屡单独征召胤禛在老皇帝床前侍疾,结果不久便出现康熙帝驾崩、胤禛接受密旨即位的结果。
对于胤禛即位的合法性,外界颇多质疑,认为是胤禛跟隆科多达成了某种秘密“交易”,才导致这局面的出现。而隆科多之所以选择胤禛而非胤祯,是因为考虑到自己当年曾得罪过“八爷党”集团,一旦胤祯登基,自己恐怕没有“好果子”吃,所以为了保全身家性命,他也只能投靠“八爷党”的死敌胤禛。
雍正帝即位后,对隆科多百般尊崇,不仅公开称呼他为“舅舅”(雍正帝虽是乌雅氏所生,但自幼被孝懿仁皇后抚养,所以视后者如母),还让他承袭一等公的爵位,并以吏部尚书的身份同大学士马齐总理政务。不久,又因为隆科多办事有力,加封他为太保,极尽笼络之能事。然而,隆科多的荣宠只享受了3年时间,便迎来“兔死狗烹”的命运。
其实雍正帝之所以优宠隆科多,无非是借助于他顾命大臣的身份,以证明自己的帝位来源合法。然而等到他清理完政敌、坐稳江山后,便越来越觉得掌握他太多秘密的隆科多是个“危险分子”,令他寝食难安。再加上隆科多日益显露出的恃宠而骄、专权跋扈风气,更是让他感到很有必要扳倒“舅舅”。
于是从雍正三年(1725年)开始,雍正帝以“交结专擅、诸事欺隐”的罪名陆续罢黜隆科多的职务,并屡屡诘问、申斥其罪状。两年后,雍正帝又以“结党营私、私藏玉牒”的罪名,下令将隆科多逮捕、抄家,并圈禁于畅春园。隆科多辛苦一生,最终得到的不过是镜花水月一场。雍正六年(1728年)六月,隆科多病死于禁所。
上谕曰:“隆科多罪不容诛,但皇考升遐,大臣承旨者惟隆科多一人。今以罪诛,朕心有所不忍,可免其正法,於畅春园外筑屋三楹,永远禁锢...”六年六月,隆科多死於禁所,赐金治丧。引文同上。
史料来源:《清史稿》、《清圣祖实录》、《清世宗实录》
雍正皇帝为什么在自己根基稳定后除掉自己的有功之臣隆科多呀?
隆科多颇受雍正恩宠,在朝堂上冠以“舅舅”尊称,享誉朝野,不过,最终被雍正以“四十一条大罪”,落了个“圈禁”而终的下场。
在1722年的某天,畅春园里的氛围也是非常诡异,九门提督隆科自从昨天进入畅春园,一夜未归,直到召集其他皇子进畅春园,隆科多才出现畅春园,并急令步军把畅春园各个出口戒备森严,把严京城,若没他的指示,谁都不能出入。
原来那天康熙提前召见了九门提督隆科多,并直接委以重任,授予领侍卫内大臣、上书房大臣、赐爵一等公,这一夜隆科多可谓是一步登天,并且是授命予宣读传位诏书的大臣,由于隆科多用有效的武力拥立胤禛顺利登上皇位。
不久,但随着雍正的皇位逐渐稳固后,却对昔日的恩人痛下杀手,这是为何呢?
权臣隆科多不仅忘乎所以,还有个“坑爹”的儿子在康熙皇帝在位的末期,隆科多是九门提督兼步军统领,他是上房佟国维的儿子,康熙生母佟佳氏是他的姑姑,康熙孝懿仁皇后的亲弟弟。九门提督在当时,可以调动八旗步军营和巡捕五营,也就说隆科多手握3万军队当时。
所以在康熙油尽灯枯时候,面对“九子夺嫡”的形式愈演愈烈,已经没有精力去调和了,无奈之下,决定授命隆科多宣读继承人的诏书,对于皇子来说,隆科多就是武力支持的重要人物,他倒向谁,谁的胜算就能增加一倍。最终隆科多站对了队伍,胤禛顺利登上皇位,于是隆科多正式成为雍正皇帝的辅臣。
当时康熙任命隆科多为步兵统领,并告诫他,无论什么时候,都只能忠于皇帝,对于其他人拉拢都不要亲近,所以隆科多谨记康熙之言。后来隆科多对八爷胤禩的拉拢,只是表面恭维,其实在等康熙的召唤。
雍正继位之初,为了报答隆科多拥立之功,给予其一系统的特权,加封太子太保衔、四团龙补服、赏赐双眼花翎、紫辔、黄带,荣耀至极。能有这样的待遇,也只有同僚、战功赫赫的年羹尧了。
于是雍正还特意下谕内阁,并要在正式的公文称谓隆科多为“舅舅”,足见,当时雍正有多恩宠隆科多,这一份殊荣,是有清一代的独一份。
雍正三年,雍正对隆科多的态度开始急转直下。原因无非有两点:
其一,隆科多有个“坑爹”的儿子。就在隆科多和马齐等人在军机处商议事务时,有太监来宣雍正召见,于是隆科多就去养心殿见雍正,结果看见自己的儿子玉柱已经跪在雍正面前,以他多年的政治嗅觉,觉得大事不妙。
果然不出所料,他的儿子玉柱强抢民女的罪行,被御史举报,而且还牵扯到佟家的很多人员,隆科多肯定是脱不了关系,要被问罪的,最后被革去步兵统领的职务,并勒令把儿子带回家严厉管教。因此隆科多失宠,他的政治生涯开始走下坡路。
其二,隆科多忘乎所以。开始居功自傲,臣子有功,皇帝高兴了自然会打赏,绝不允许自己表功,那是要挟,对皇权产生威胁,这是不敬之罪。
隆科多和年羹尧,暗箱操控,所谓一个“佟选”、一个“年选”,对其他官员任职予以干涉,利用职权的便利,安插自己的亲信在重要岗位上,但选官一向是皇权所为,皇帝才有权力拍板决定的,但作为一个臣子居然干涉朝廷铨选官吏,不仅擅权,而且有结党之嫌,雍正对此十分恼怒。
此后隆科多很高调,自夸自己权力很大,一呼便有两万兵马聚集,其实这些言语多少都有暴露拥立胤禛登上皇位的真相,自然为雍正所忌讳的。
而且又称康熙驾崩之日,他曾身带匕首在身以防不测,当日畅春园必然是紧张,风云莫测,隆科多随身带匕首情有可原,步军统领所统辖的兵力,确实有两万名兵将,但当时他不在场,也并没有派近侍之人,隆科多重提此事,就是大有不敬,欺罔。
雍正继位之初,当然不敢动手,还需要他来稳固皇位,随着皇权稳固后,雍正就开始清算当年的旧人,其中就包括隆科多。
隆科多被查出索贿受贿,私藏“玉牒”,被雍正幽禁雍正最初对隆科多极为倚重、隆宠倍加,他由最初分管步军、理藩院,管吏部尚书等职。后来又是总理事务大臣之一,和其他总理事务大臣负责潜邸以外的军政要务。
雍正四年,年羹尧“无人臣礼,恃功骄纵”,勒令王公大臣跪拜迎送,那架势可大了。这期间,年羹尧送很多金银珠宝隆科多,仰起鼻息,足见其势力影响有多大,已经无出其右。
后来年羹尧先倒台,隆科多嗅到不祥的预感,于是便开始收敛自己行为,但收贿的事被举报,雍正震怒,暗中调查他,于是以“玩忽职守,为官较贪”治他的罪了,念及拥立有功,所以没打算深究。
然后,隆科多、图里琛被派往边境发表朝廷和沙俄的边境谈判。当时,尽管他的地位“摇摇欲坠”,但他维护国家利益值得肯定的,实地调查、恪尽职守,坚决要求沙俄归还侵占的土地,但是雍正已经不再信任他了。
随后隆科多又被查出私藏“玉牒”,玉牒是皇家的私密文件,这里面记载着皇亲宗室人员的生辰八字,私藏在家中,意味着对皇室不利,意欲谋反。
隆科多虽为九门提督,但是狂妄自大,不光把康熙的御书视为玩具把玩,还称“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是死期已至之时”之语,隆科多的狂妄自比为诸葛亮行为,有大为不敬之罪。
要知道,臣下势重,威胁到皇帝的绝对权威,皇帝绝不能容忍,所以雍正更要彻底扳倒隆科多。于是雍正下令,将正在和沙俄谈判边界问题的隆科多,让侍卫逮捕隆科多,以私藏玉牒、结党营私的罪名,押送回京。
轰动满朝,满朝大臣都没想到隆科多会有如此下场。隆科多面对雍正的质问,只承认自己略有贪腐,索贿收贿,玩忽职守之罪,并没有承认自己有谋反之罪,所以雍正念及拥立之情,并没有立刻处死隆科多,只是幽禁在了畅春园的附近小屋。
隆科多被幽禁后,十三爷胤祥前去拜访他时,隆科多后悔痛哭流涕,求十三爷帮他传话给雍正,希望雍正能给他改过自新的机会,胤祥答应替他把话传到雍正那里,但雍正并未给他机会,最后隆科多被定罪四十一款,被圈禁于畅春园。
不过,雍正给隆科多定的四十一条罪行中,有些也是过于牵强。
一条是,隆科多与年羹尧有交结罪行。那时候隆科多和年羹尧并没有交集,年大将军是雍正府邸旧人,年羹尧是瞧不上隆科多的,于是雍正出于稳固自己的地位考虑,不愿意自己左膀右臂闹僵,想方设法糅合两人为自己效命。
隆科多对年羹尧本来就没有恶意,经雍正这样竭力撮合,自然而然就开始走动了。说二人有交结,也是雍正自己首昌建立起关系的。在年羹尧倒台后,雍正以隆科多不够自重,玩忽职守贪,污受贿为由定罪。
另一条,隆科多交结阿灵阿、揆叙。俩人都不是雍正一朝的,阿灵阿卒于1716年,揆叙卒于1717年,是康熙一朝的事了,况且隆科多当时只是一个一等侍卫而已,并没有什么能量。陈年旧账,雍正对隆科多嫉恨如此之深,可谓新账旧账一起算了,雍正为了不滥杀功臣的骂名,并没有将其处死,而是圈禁畅春园。
隆科多位极人臣,受两代皇帝宠信,又是康熙和雍正交接时候的重要见证者,最终以身败名裂被圈禁收场。一年后,失势的隆科多死于禁所。
结语权臣隆科多虽说是雍正的恩人,但有了权势之后,开始飘飘然,忘乎所以,欲望和野心都开始膨胀了,更是居功自傲,并不是皇帝卸磨杀驴,而是皇帝不会允许有人挑战自己的权威性。自古“伴君如伴虎”,年羹尧和隆科多都是人精中的人精了,然而,在欲望和野心面前,最终都栽倒在对权力和地位的迷失上。
—End—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