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诸葛亮铸直百真的有压迫剥削巴蜀人民吗?
刘备是三国军阀中的异类,因为这兄弟家境贫寒,不要说跟曹操、孙权这种富二代比了,就算是跟一般的村镇干部,那都是没法比的。
可是刘备偏偏要起来做一番大事,要想拉人入伙,那就必须要提供足够的粮食和工资。刘备这一贫如洗,口袋比脸还干净的人,他拿什么去拉人入伙呢?
最初队伍小的时候,不断有土豪表示赞助,比如说张飞、糜竺等人给了不少资金。可是等到刘备队伍扩大以后,这点钱就显得捉襟见肘了。
曹操和孙权同样也曾遇到过捉襟见肘的时候,因为他们的队伍也很庞大,每天的开销都让他们煎熬的睡不着觉。不过他们聪明啊,他们会盗墓,尤其是曹操,发明了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职务,把汉朝北方的大墓挖了个七七八八,这才缓解了经济危机。
刘备自称是汉室子孙,这地底下埋着的,可都是他的列祖列宗,他是不可能盗老祖宗墓的,于是乎一个叫刘巴的兄弟给刘备想了个好办法,那就是铸直百钱。
什么是直百钱?和五铢钱有什么区别?汉武帝时期,打造了著名的五铢钱,也就是说钱币重量五铢,不差分毫。这种钱币的购买力是相当稳定的,所以一直在两汉时期良好流通。
汉武帝被称为千古一帝,可不光是他打击匈奴的功绩,更多的是他在经济民生上的贡献。五铢钱的问世,显然就是一项创举。
成都之围也,备与士众约:“若事定,府库百物,孤无预焉。”及拔成都,士众皆舍干戈赴诸藏,竞取宝物。军用不足,备甚忧之,刘巴曰:“此易耳。但当铸直百钱,平诸物价,令吏为官市。”备从之。数月之间,府库充实。---《资治通鉴》
到了东汉末年,董卓这老兄不老实了,他为了剥削百姓,自己铸了一批劣质的小钱,这种钱的重量比五铢钱差太多了,董卓利用手里的小钱,大量置换百姓手里的五铢钱,这么一来引起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汉朝已经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在一夕之间,就被董卓这大兄弟给毁了。从此以后,北方人宁可以物易物,也不愿意用货币来置换东西了。
刘巴被称为著名的经济学家,这大兄弟对刘备来说的确很有用,但是对百姓来说,那就是个毒瘤。
刘巴铸造的直百钱,面额价值一百铢,可是重量远远达不到一百铢,最大的只有四铢,后来越来越轻,最小的时候,只有半铢。那个时候没有纸币,所以都是根据重量来看价值。
直百钱铸造以后,刘备便用这种钱,大量收购百姓手里的五铢钱,再用五铢钱熔了继续铸造新的直百钱,这么一来刘备的腰包在很短时间内就鼓起来了。
直百五铢和大泉五百这些钱,那都是剥削用的。很显然,直百五铢就是为了搜刮老百姓口袋里的钞票。用比较轻的货币,换取正常的五铢钱。只有四铢重量的一枚直百五铢,就可就从老百姓的口袋里换取一百枚五铢钱。
然后他们再用这一百枚五铢钱,熔成新的一百多枚直百五铢,再到市场上换取老百姓的一万多枚五铢钱。这买卖实在是一点都不亏。
时议者欲以成都名田宅分赐诸将。赵云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不宜夺之以私所爱也。”备从之。---《资治通鉴》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刘备就变得十分富有了。而蜀地的老百姓,可就都穷的叮当响了。如果那个时候有银行和贷款的,那么说不定老百姓未来几十年的钱也会被这兄弟给弄走。
以后老百姓只要活着就给刘备打工就行了,至于工资嘛,想都不要想了。而刘备便可以用这些五铢钱,去魏吴两国换取很多战略物资,毕竟五铢钱在特定时期,还是有购买力的。
- 其实同时期的东吴孙权,比刘备做的更过分,这家伙一出场就发明了大泉五百,也就是一枚货币价值五百个五铢钱,可是大泉五百的重量却只有十二铢。
- 这买卖实在是太划算了,每收购两个半五铢钱,就能熔铸成一枚大泉五百,然后再到市场上换取五百枚五铢钱。
- 这还不算是最过分的,后来孙权觉得这种捞钱方式太舒服了,索性发明了大泉当千、大泉两千,后来更是没人性地发明了大泉五千。一枚钱币,就想要从老百姓手里换取五千枚五铢钱,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玩意儿。
孙权的大泉五千,是王莽篡汉以来,最大的虚值钱。这玩意儿比印钞机来钱还要快,所以东吴到最后,最有钱那就是他们老孙家了。
刘备有蜀锦,所以他不怕直百五铢的危害。和孙权这么一比,我们立刻发现,刘备可真的是有良心啊,居然只发明了价值百倍的直百钱。孙权的那些钱币太夸张,差点把东吴经济给整垮了,所以维持时间不长,最长的大泉五百,也只用了十年时间。
刘备直百五铢用的时间,可就比孙权那些钱币长多了,甚至还流传到了魏国和吴国,依旧具有一定购买力,这是为什么呢?
前后每得蜀锦,殊不相似,比适可讶,而鲜卑尚复不爱也。自吾所织如意虎头连璧锦,亦有金薄蜀薄,来至洛邑,皆下恶,是为下工之物,比有虚名。---《全三国文》
因为当时刘备占据着一样硬通货,那就是著名的蜀锦。蜀锦是蜀地的一种工艺品,广受两汉百姓的喜爱,所以一直在全国各地流通出售。
不能因为刘备占据了蜀地,就中断了对外贸易吧?那些有钱人还是想着穿蜀锦制作的衣服的,为此刘备手里的蜀锦成为了三国时期的硬通货。
既然有蜀锦作为储备物资,相当于现在的准备金,那么刘备超发一些大面额的货币,其实也能够控制得住经济,毕竟蜀锦可以换来源源不断的外来资金。
由此可见,最初刘巴铸造直百五铢的时候,的确是从剥削角度去考虑的,但是刘巴也深知蜀地的这种优越性,所以这是相对的合理剥削,合理剥削。
参考资料:
《资治通鉴》
《全三国文》
刘备、诸葛亮铸直百真的有压迫剥削巴蜀人民吗?
如果某些封建统治者所行施的政治和法律,对劳动人民损害较少较轻的话,那种政治和法律就值得褒扬,因为比起乱政淫刑来,到底是好了一些或好得多。同样,如果某些封建统治者的行为体现出某种封建道德而其目的不是为了损害人民,其后果也不是直接为害的话,那个人就应该看作有道德的人,因为比起不如他的人来到底是好了一些或好得多。刘备、诸葛亮的行为在封建时代,道德标准是很高的
他在这一面的努力,确是达到无以复加的高度,凡是封建统治阶级可能做到的较好措施,他几乎都做——范文澜《中国通史》
总之诸葛亮在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中属于最有良心的那一档。
刘备、诸葛亮铸直百真的有压迫剥削巴蜀人民吗?
发行直百五铢钱
刘备缺钱这件焦头烂额的事情,刘巴轻松就解决了------发行直百五铢钱
直百五铢钱
这个方法其实很简单:“直百五铢钱”重量相当于四枚铜钱,但面值却是100枚铜钱;发行一枚直百钱,就可以回收100枚铜钱,而100枚铜钱的铜熔化后,又可以铸造25枚直百钱,再次投放市场,又可以回收.............这
么下来,简直是“空手套白狼”,怎么会缺钱?
刘备采用后,果然效果非常好。(备从之,数月之间,府库充实。)
因为这个政策,刘备没少挨专家骂!刘备用四枚东汉时的五铢钱,熔掉就可以重铸一枚价值百钱的铜钱,一下子赚了二十五倍,这不是明抢吗?这事干得实在缺德!
发行直百钱缺德吗?我的观点是:这不但不缺德,反而是蜀汉强大的原因之一。
刘巴的做法,乍看之下,似乎和董卓发行小钱,孙权发行“直五百大钱”,朱元璋发行“大明宝钞”没什么区别。
董卓的“币制改革”不到一年就告失败,老百姓宁愿回到以物易物的方式,都不愿意使用董卓的“小钱”(“谷一斛至数十万,自是后钱货不行”);孙权的“直五百大钱”因为不被市场认可,也很快作废;朱元璋的“大明宝钞”就更不用提了,完全就是个笑话。
“直百五铢钱”却一直伴随着蜀汉的兴亡,使用近半个世纪。不但蜀汉自己用,吴魏也认可。
在东吴的墓葬中,发现了数量惊人的“直百五铢钱”,而在北京、河南、安徽、江苏、湖北、浙江、湖南、江西等多地的西晋墓葬和窖藏中也发现了可观的“直百五铢钱”。
董卓铸造“小钱”,弄得民不聊生,蜀汉却是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
这是为什么呢?
发行直百钱的配套政策——官市历史不能断章取义,而应该看全貌。刘巴发行直百五铢钱,还有一个绝对不能忽略的配套政策:官市!
这里实在有必要引用一下,这段信息量非常大的史料原文:
巴曰:“易耳,但当铸直百钱,平诸物贾,令吏为官巿。”
发行直百五铢钱的同时,要用“物贾”来保障其价值,用“官市”的办法让市场认可。
蜀汉有很多商品是国营的,比如盐、铁、锦等,这些物资只能在“官市”才能买到,作为生活必需品,老百姓不买是没办法生活的。而“官市”又只收直百五铢钱。
这样,就等于直百五铢钱的价值被盐、铁等实物充当保证,确保其币值稳定。事实上成为了一种信用货币,类似于今天的纸币。
蜀汉军队
发行直百钱,还有一个明显的好处,就是轻便。
比如某商品价值百钱,如果付五铢钱,需要一百枚,且不说收钱的人得数半天,一百枚铜钱也重达十两(传统十六两制),又沉又不好携带,现在只需掏出一枚直百钱就可以解决,方便得多了。
如果出远门从事商业活动,本来需携带一万钱,七八十斤,现在只需携带100枚直百钱,两三斤重,非常便利。三国时,蜀汉的经济活动最繁盛,货币因素是重要原因之一。
到了诸葛亮时代,直百五铢钱又被一种新的商品保证了其价值-------蜀锦,信誉进一步提升。
今天,全世界最强势的货币是美元,确保美元币值的商品是石油。
直百五铢钱的原理和美元一样,初期以盐、铁确保其价值,后期则以蜀锦这种蜀汉垄断经营的商品确保。
拥有了直百钱,就等于拥有了蜀锦这种高价值商品,所以市场认可度非常高,再加上轻便等特点,很快成为三国最强势的货币。
这种经济政策,又促进了蜀锦的出口。在这种货币体制下,蜀锦等同金钱,蜀汉织锦,几乎等同美联储开动印钞机,整个世界都只能被动接受。
结论:直百五铢钱利国利民三国的货币战争,蜀国完胜;货币战争又带动了贸易战争,蜀国同样完胜。贸易战争的胜利,又促进了政治上的某些优势。
诸葛亮和刘备画
比如蜀汉政府的军费,主要来源于“蜀锦”外销(决敌之资,唯仰锦耳),这就减少了百姓的税负,有利于稳定,所以才会出现即使诸葛亮发动了五次北伐,也仍然可以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
这种经济制度,是刘巴制定的。诸葛亮评价“运筹策于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远矣”,可以说是完完全全的大实话。
当然,刘巴的才能不只有经济,还有法制,政府干预引导市场等,这里不作展开。
诸葛亮拼命出兵雍凉,有多种原因,但我相信其中有一个原因应该是:西出阳关,有一条汉朝开辟的“丝绸之路”,西域和欧洲各国,对丝绸有着海量的需求。蜀汉的拳头产品蜀锦,也是丝绸,而且是中国最好的丝绸。
在这种体制下,蜀汉后期,直百五铢钱重量进一步减轻,就更不是什么“掠夺民财”了,对于信用货币而言,货币重量实在是无足轻重的。
直百五铢钱,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成功的币制改革,足以彪炳史册。
刘备、诸葛亮铸直百真的有压迫剥削巴蜀人民吗?
首先,任何由剥削阶级建立的政权都会剥削、压迫人民,无非手段和程度不同罢了。
其次,直百钱当然是为了牟利,但牟利的范围和对象尚需斟酌。
研究历史绝对不能用现下的思维模式套用于古代。现代生活中,货币不可一日或离,古代则未必。事实上,古代的交易货币化程度相当有限,以物易物始终是与货币并行的交易模式。即便到了大萌,朱八八给官员计禄也是以几石米而非多少钱,至于后世坑爹的胡椒代俸更是喜闻乐见。
即便近代的萌国,常凯申公滥发法币,末了又搞出了大杀器金圆券,魔都城内是鸡飞狗跳,魔都远郊却催生出了一大批米行。很简单,以萌国对于农村薄弱的控制力,城里人没办法,乡下人谁鸟他?他发他的金圆券,咱们用老祖宗的过墙梯——以谷计价,粮食才是硬通货嘛!
所以,搁在一千八百年前的汉末三国,捎带还是个中央政权衰落,地方豪强势力迅速崛起,掌控了国家经济命脉的特殊时代,大耳朵想靠着超发货币割全体蜀人的韭菜?真是想多了。
任何瞎搞八搞的货币政策,必然会遭到民间自发的抵制,结果就是国家货币政策的崩溃,倒退回以物易物的状态,譬如曹魏前期彻底放弃货币交易。
又如中华萌国的范例,城市强推,农村扯淡,鉴于汉末城市化的可怜程度,总体还是个扯淡。
当然,直百钱既出,韭菜还是要割的,个人以为,大致有以下几茬:
其一,发财的军士。
初攻刘璋,备与士众约:“若事定,府库百物,孤无预焉。”及拔成都,士众皆舍干戈,赴诸藏竞取宝物。军用不足,备甚忧之。巴曰:“易耳,但当铸直百钱,平诸物贾,令吏为官巿。”
如史料所载,成都府库被士众一抢而空,刘大哥落个一穷二白,但转过头来又豪气得大赏功臣:
益州既平,赐诸葛亮、法正、飞及关羽金各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其馀颁赐各有差,以飞领巴西太守。
这批物资从哪里来?既然士众已经发了一笔横财,刘备何必又如此重赏?因此,某管
@辽东管宁
的推论有一定道理,刘备的官市也好,直百钱也罢,都是利用超发货币回笼士众手中的财富,然后再以赏赐的形式均衡各处利益。
其二,贸易伙伴
益州有件众所周知的硬通货:蜀锦。个人觉得还得加上一件:井盐。
所谓决敌之资,惟赖锦耳,蜀锦的出口一向是蜀汉收入的大宗。东吴对外贸易繁盛,兼之统治阶级生活需求,必然导致蜀锦依赖,综合观之,蜀汉显然会在两国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
以考古发现而论,刨去蜀中,直百钱大量发现于长江流域。易言之,蜀汉发行的大额货币通过贸易大规模输入东吴,活脱脱一场三国版的通胀输出。
孙权发行大额货币,是否有防守反击的考量不得而知,但蜀汉古墓及窖藏虽有大泉系列发现,数量却非常有限。由于两国贸易的不均衡,孙权的大额货币最终还是砸在了手里,也便导致了大泉当千等发行失败。
刨去割韭菜,个人以为,直百一类的货币已不依赖称重等价。易言之,货币本身的价值与其代表的价值已无太大关系。
古典国家依赖强势武力,一时推行虚额货币尚有可说,但无法长期维持。东吴大泉当千的迅速失败便是例证。
然而,直百钱却可以长期发行,且在国内外广泛流通,充分说明其运行稳定。在货币本身价值与代表价值背离的情况下,若没有国家信用背书,这一现象恐怕难以解释。
个人大胆推测,蜀汉的大钱很可能有某种国家大宗商品储备作为背书。以蜀汉末年府库中天量的锦缎观之,这一储备应当便是蜀锦。在汉末三国甚至其后更漫长的历史阶段,锦缎始终扮演着一般等价物的角色。
蜀汉官方依赖其垄断蜀锦生产的天然优势发行信用货币,这很可以解释直百钱乃至太平百钱的流布天下,甚至可以解释后期钱币铸材的减省——对于信用货币而言,只要建立稳定的信用,材料近乎浪费。
当然,史料太缺,以上不过姑妄言之。毕竟中古时代的货币混乱程度远非现代人所能想象,直百钱发行之时,五铢钱亦在通行,甚至王莽发行的大泉也同时存在。市场对于这些五花八门的货币一定自发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兑换比例,只不过传统史家轻商,语焉不详,后人只能通过考古发现盲人摸象而已。
刘备、诸葛亮铸直百真的有压迫剥削巴蜀人民吗?
刘备不仅铸造“直百钱”,还铸造过“直百五钱”。每当国库空虚,刘备就会通过铸造“直百钱”来掠夺百姓的财富,充盈国库。
这里,直百钱中的“直”和价值中的“值”是通假字。
刘备在进入成都后,由于大肆的封赏老员工导致国库空虚无力支付军费。在刘备为军费而头疼时,刘巴给刘备提出了自己造钱的主意。具体的方法就是:通过铸造更大面额的钱币(一枚钱就相当于过去的一百枚五铢钱),然后通过政府的强制措施,命令百姓用手中的“五铢钱”来换取新版的大钱。这就是“直百钱”名称的来历。
显然,早年卖草鞋的经历,或多或少的培养了刘备的货币意识。刘备在听了之后非常高兴,随即下令开始铸造并发行“直百钱”。
用一百个换一个看起来不亏呀!刘备又是如何通过发行“直百钱”来剥削百姓的呢?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古代人用贵金属做货币的时候,货币的价值与贵金属的含量是密不可分的。当时百姓手中的五铢钱中铜的含量是五铢,重量大约是1.3g,如果用一百枚五铢钱换一枚直百钱,那么一枚直百钱中铜的含量应该是五百铢,总量大约为650g(一斤多)。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恐怖,每次出门买东西都要背几十斤的钱,想着都累得慌。
贴心的刘备为了减轻百姓的负担,他铸造的直百钱一开始只有8~9g重和一枚五铢钱的重量基本相同。这中间贵金属差去的重量也就等于差去的价值,而差值就会被刘备收入国库。人心不足蛇吞象,即使这样刘备依旧不满足,在铸钱的时候还要偷工减料,随后发行的“直百钱”中铜的含量是越来越低,最少的时候铜含量甚至都不到一铢重。
在金钱的诱惑下,刘备终于撕下了仁义的面纱。通过发行“直百钱”刘备的国库很快就充盈了起来,尝到甜头的刘备每当国库空虚的时候就会发行直百钱,于是直百钱就就越来越不值钱,最终导致了“通货膨胀”。
由于直百钱越来越不值钱了,于是刘备就开始铸造并发行更大面额的钱“直百五钱”,也就是说一枚可以换一百五十枚五铢钱,但是它的重量也只有八铢左右。
对于当时益州的百姓来说,没有学问的他们根本无法理解其中的原由,只知道自己手中的钱能买的东西是越来越少了,所以有的百姓就出现了抵触情绪,不愿意兑换,这时刘备就会通过政府的强制手段逼迫百姓兑换。
总结刘备冠冕堂皇的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帜,肆意掠夺益州百姓的财富,这样的做法和强盗并无两样。
以诸葛亮的为人,他可能不会参与其中,可能劝过刘备,但是刘备并没有理睬。
刘备、诸葛亮铸直百真的有压迫剥削巴蜀人民吗?
也不能算压迫,实在是为了自保的无奈之举,蜀地人少,而为了和曹孙抗衡有不得不大量征兵,徭役比较重也是事实,但不这么做刘备早就被曹操灭了。于是大伙只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