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赵王如果用李牧取代廉颇为主帅,然后用廉颇守长城。长平之战赵国是否会胜?

长平之战的胜负关键,在于赵国把廉颇给换成了赵括,而秦国同时将王龁换成了白起。廉颇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防守长平三年,与秦国对耗了三年。

而赵括是赵国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奢也是一代名将,可是赵括从来没有带兵打过仗,纯粹只是理论知识充沛。

王龁的战斗力很一般,但是白起我们都知道,这家伙号称杀神,被秦昭襄王拜为武安君,战国时期,谁听了武安君的大名,都要瑟瑟发抖。

战争的结果我们都知道,赵括和40万赵军都被秦军斩杀,赵国从此失去了和秦国相抗衡的实力。其实赵国还有一位名将,那就是李牧。如果替换廉颇的不是赵括,而是李牧,是不是会扭转战局呢?

李牧号称是战国末期东方六国最杰出的将领。

首先要说明一点,李牧和长平之战还是有时差的,长平之战结束多年,李牧才小有名气。所以说当时赵孝成王是不可能启用李牧的。

赵王迁时代,李牧成为了抵御秦国最重要的将领。其实李牧早在对付秦国之前,就已经闻名天下,那是因为他对匈奴的有效进攻。

李牧这一生大致分为了两个阶段,前半生专心对付匈奴,后半生努力抵抗秦国。两者都取得了卓越的功勋。

  • 一、抵御匈奴。

李牧对付匈奴的办法很单一,那就是防守。最早李牧是将人马退入营垒之中,完全不跟匈奴交战。连续好几年时间,李牧都没有与匈奴交手。这一招似乎跟长平之战的廉颇有的一比。

这么一来不光匈奴人瞧不起李牧,就连赵王也觉得李牧不靠谱,就把他换下,换了人过去。结果换人过去,屡屡战败,不得已再次请李牧出山。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史记》

这里就体现出廉颇和李牧的区别了,李牧表示,如果重新启用他,他还是会像过去那样防守,赵王只好允诺。

结果李牧又守了好几年,匈奴人根本就占不到便宜,性子逐渐急躁了。赵国这边的士兵们,一个个群情激昂,也想把匈奴人胖揍一顿。

李牧觉得时机到了,先派遣几千人马作为诱饵,等到匈奴人的大军杀来以后,李牧左右爆炒,大败匈奴,斩杀对方十多万人马。此后十多年,匈奴人都不敢靠近赵国边境。

古人讲,十年磨一剑,李牧用了多年的隐忍,换来了最后一刻的胜利,这样的结果,前期多少努力都是值得的。

  • 二、对抗秦军。

1、肥之战。

李牧在北方边境的表现十分优秀,所以就被调回来成为了赵国的相国。可惜赵孝成王和赵悼襄王都相继去世,新上台的赵王迁,我们都知道是什么货色。

秦国大将桓齮攻打平阳,斩杀10万赵军,随后又出击上党,直奔邯郸而来。李牧认为秦军士气高昂,所以再次采取了深沟高垒的办法,完全不跟秦军交战。

桓齮也是一位将才,他想要用围城打援的办法击败李牧,所以就带领主力进攻肥下。只要李牧肯出来相救,那桓齮就有办法灭了他。

可是李牧却表示只有严守才有机会,跟着对手跑只能受制于人。赵军还是不肯出来,结果秦军就有些松懈了,主力都去了肥下,大营里人马并不多。

为此李牧突然出击,攻占了秦军大营,秦军所有辎重器械都被李牧俘获。李牧断定桓齮会前来救援,所以再次运用了对付匈奴的办法。

他先派少量人马在正面与桓齮交战,主力大军则分为两路,从两边夹击秦军,最终大破桓齮。

2、番吾之战。

秦始皇心里很不爽啊,不仅秦军大败,连主将桓齮都逃到燕国去了。为此秦始皇再次派遣了两路大军进攻赵国。

一路从河北临漳北上,打算度过漳水进攻邯郸。另一路则是主力人马,从上党地区出发,在背后攻打邯郸。这方法也很妙,可见秦始皇也是深通战略的。

赵悼襄王元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庞煖破燕军,杀剧辛。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史记》

李牧分析战况以后,认为邯郸的南边有漳水和赵长城抵挡秦军,至少可以拖住秦军一段时间。而北方却十分危险,为此李牧决定自己北上出击,将司马尚安排在邯郸以南驻守赵长城。

李牧北上击败了清军以后,立刻率军挥师邯郸,与司马尚会合以后,再次击败了南边的秦军。可以说李牧的运动战是打得十分灵活的。

这样的李牧,可以破长平之战么?我觉得不行。

其实廉颇和李牧一样,都是世之名将,他们都知道该如何对付对手。从李牧的战绩上我们也能看得出,他的作战方法和廉颇的战斗理念是类似的,遇到强大对手的时候,以防守为主,找到机会再进攻。

由此可见,如果李牧出兵长平,他依旧会跟廉颇一样,再守上了两三年。可是这是赵孝成王要的效果么?当然不是。

如果换李牧去,还是防守的话,那为什么要把廉颇拿下呢?由此可见,李牧去了,也必须要按照赵孝成王的命令,对秦军发起主动进攻。

而当时只要谁主动出击,谁就输了一半。这就是秦昭襄王在算计着的事情。由此我们可以看得出,即使李牧再厉害,一旦他主动出击,那么就违背了他的战斗法则。

那么李牧就不能正常发挥,自然也就斗不过白起了。到时候赵国还是会损失惨重,所以说这是一场死局,不是主将个人能力强弱所能决定的。

总结:长平之战,斗的不是将,而是国君。

其实长平之战的胜负,并不是依靠主将强弱来决定的,而是依靠两位国君的态度。秦昭襄王是沉得住气的国君,他们也是消耗严重,但是他挺过来了。

他宁可全国上下所有人每天少吃一顿饭,也要支援前线。可是赵孝成王就不一样了,他其实还能顶得住,可他不想再咬咬牙了。

结果沉不住气的赵孝成王,最终输给了沉得住气的秦昭襄王。由此可见,即使把廉颇换成李牧依旧不能改变这一事实。

参考资料:《史记》

长平之战,赵王如果用李牧取代廉颇为主帅,然后用廉颇守长城。长平之战赵国是否会胜?

如果没有长平之战这场大决战,那么就会有持久战!持久战,赵国更不行!

长平之战,赵王如果用李牧取代廉颇为主帅,然后用廉颇守长城。长平之战赵国是否会胜?

希望不大,赵国长平之败归根结底是赵国国力不够,耗不起。廉颇也好,李牧也罢,对待秦国靠的是以守为攻,双方拼消耗。说白了就是看秦国和赵国谁更有钱。士兵战斗力的话,双方差不多,但是比钱粮的话,肯定是握有巴蜀的秦国更能撑的久一些。

长平之战,赵王如果用李牧取代廉颇为主帅,然后用廉颇守长城。长平之战赵国是否会胜?

如果是前期的话还有希望,如果已经是准备换廉颇的时候就希望不大了,那时赵国的钱粮已经耗尽了,必须速战速决,那李牧的回旋空间就不足了

长平之战,赵王如果用李牧取代廉颇为主帅,然后用廉颇守长城。长平之战赵国是否会胜?

粮食

长平之战,赵王如果用李牧取代廉颇为主帅,然后用廉颇守长城。长平之战赵国是否会胜?

这个问题也是我一直在想的问题 我不否定当时换廉颇时双方已经比的是秦赵两国的国力 看谁能坚持的住 可显然赵国是撑不下去了 按照廉颇的打法 赵国都要这么耗死了 赵国应该是必败了 可我却有些不同的观点 换李牧过来 赵国虽然不一定会赢 但我肯定却也不会输 为什么 战国四大名将 李牧可能是最少被提及的 在描述他不多的战役里 可以看出李牧这个人是个非凡的统帅 能攻善守 即使是各个方面都很恶劣他也能扭转乾坤 他是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在军事上几乎没有弱点的统帅 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一点也不会比韩信差 所以我不敢说他一定能打赢白起 但是把大部分赵国男儿带回来还是没问题的 那时赵国虽然国力有些消耗 但元气还在 秦国想灭赵就不会那么容易了 战国四大名将 李牧的名气没有其他三个大 可他却是最能利用手中的资源创造奇迹的统帅 其他三人的战法都需要身后国家给予强力支持 白起 打歼灭战一流 可同样自身的伤亡也不小 秦国强大 经得起他折腾 廉颇防守无懈可击 不给对方一点可乘之机 但也比较被动 王翦就更狠了 恨不得把秦国所有队伍都拉出去打 以绝对的实力征服 唯独李牧 哪怕只有几万败兵 残兵 他收集起来 整顿一下 就能抵挡住王翦 搞得王翦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 只能用反间计来对付他 这也说明了 在正面战场上 要打败李牧很困难 所以长平之战 李牧来了代替廉颇 赵国至少能不输 至于能不能打败白起 这个就谁都说不准了 战场上变数太大 只能想象了 毕竟白起大大也不是好惹的 白起在当时东方六国心中 就像我们现在核弹一样 是真正的大杀器 所以我大致认为 赵国不会赢 会比较完整的退回国内 秦军占据了上党休整 双方罢战 毕竟只要李牧没有破绽 白起也不会进行军事冒险的 他们是将军 不是赌徒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