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导火线是什么?
从李渊把兵权交给李世民的那一刻开始,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间的斗争就已经开始了。如果玄武门之变非要找一个导火线,那么就是李渊始终不肯表态,且将军权交给李世民,导致了玄武门之变的惨剧。
李渊是开国之君,他当然是有权衡臣子的能力。李建成和李世民虽然是他的儿子,但他们的背后有一帮大臣相助,平衡了这两人的关系,那么李渊就能够平衡朝中臣子们的关系。
一、李渊玩权谋玩砸了。李建成作为他的嫡长子,也是一个智商不低的优秀接班人。可是李渊却觉得,这么早立太子,不利于皇位的稳固。
- 为什么呢?因为朝中的大臣们,明知道李建成将来会做皇帝,那么他们一定会提前投靠到李建成麾下,而忽略李渊的感受。理由很简单,这帮人要为自己的未来打算。
- 为此李渊必须要平衡李建成的力量,所以他想到了李世民。李世民是他的嫡次子,好歹也是皇家子孙,把他扶植起来跟李建成斗法,那李渊岂不就可以坐享其成了么?
- 于是李渊开始给予李世民兵权,他希望李世民能尽快上道,让一帮大臣跟随他混饭吃。这样一来太子一派和秦王一派就能够平分秋色。
这一招历朝历代很多帝王都这么玩过,最著名的当然是东吴大帝孙权了。他的太子孙和是个老实人,一帮江东士族誓死跟随。可孙权觉得这太孤单了,所以他又把另一个儿子鲁王孙霸给扶植起来,让他和太子孙和的所有待遇都一模一样。
这么一来大臣们就懵了,因为他们不知道孙权将来要把皇位传给谁。于是乎朝中就分成了两派,一派支持太子孙和,一派支持鲁王孙霸,孙权始终可以稳坐钓鱼台。
十月,加号天策上将、陕东道大行台,位在王公上。增邑二万户,通前三万户。赐金辂一乘,衮冕之服,玉璧一双,黄金六千斤,前后部鼓吹及九部之乐,班剑四十人。于时海内渐平,太宗乃锐意经籍,开文学馆以待四方之士。---《旧唐书》
李渊也希望造成这样的局面,他认为只要皇子们互相争斗,那他这个皇帝就能始终手握大权。结果万万没想到,李世民可是真狠啊,直接杀了俩兄弟,逼迫父亲退位,李渊这算是彻底玩砸了。
二、谁也想不到,李世民是个天才军事家。李渊把李世民扶起来,本来也没什么大惊小怪的。无非就是玩点权谋,等到岁数大了,再确定接班人,基本还是李建成无疑。
可以说从一开始,李世民就成为了李渊玩权谋的棋子,到最后这颗棋子的下场,不出意外会很惨,参考孙权的儿子鲁王孙霸,直接被杀了。
四日,太宗将左右九人至玄武门自卫。高祖已召裴寂、萧瑀、陈叔达、封伦、宇文士及、窦诞、颜师古等,欲令穷覆其事。建成、元吉行至临湖殿,觉变,即回马,将东归宫府。太宗随而呼之,元吉马上张弓,再三不彀。太宗乃射之,建成应弦而毙。---《旧唐书》
如果李世民是一个平庸之人,那结局肯定和孙霸一模一样,成为父亲的棋子,最后被父亲无情地抛弃。
可是万万没想到,李世民实在是太牛了,他上了战场以后,有如神助,到处在打胜仗。平定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等人,在唐朝军队中,成了说一不二的人物。
直到这个时候,李渊也开始有点慌了。从史书上的介绍来看,这个时候的李渊,假装许诺要把太子之位留给李世民,而且不止一次这么说过。
那么我觉得这种情况是不可能的,当时的李渊应该是比较忌惮李世民的,他会更加偏向李建成,等于说到后来,是李渊和李建成联手在对抗李世民,以此达到平衡。
李世民近乎夸张的战绩,已经让他成为了众矢之的,当时除了和父兄剑拔弩张之外,李世民没有第二个选择。
除非李世民放弃所有兵权,表示功成身退,最后会被李建成无情杀害。不过李世民不是傻瓜,这种节骨眼上,谁会退一步呢?
三、玄武门之变前,李渊应该就被控制住了。在史书上来看,玄武门之变这件事,李世民是非常无辜的。因为就算李世民不杀李建成,当时李建成也在玄武门埋伏好了,准备诛杀李世民。
李世民是在无奈的情况下,被动选择反击,这才不小心杀了俩兄弟。而事实真的是这样么?我觉得不是。
六月庚申,秦王以皇太子建成与齐王元吉同谋害己,率兵诛之。诏立秦王为皇太子,继统万机,大赦天下。八月癸亥,诏传位于皇太子。尊帝为太上皇,徙居弘义宫,改名太安宫。---《旧唐书》
李建成有埋伏,我想这是有可能的,但是李世民浑然不知,这是不可能的。在玄武门之变的前一天晚上,李世民把所有心腹大将都喊到府上开会,这件事轰动可不小。
而且人家有埋伏,你还能绝地反杀,你真的以为你是天选之子么?没有强大的武装力量作为保护,李世民怎么可能反杀李建成呢?
所以说,这就是螳螂捕蝉,却不知道蝉是黄雀放在那边的陷阱。结果李建成一股脑钻进了陷阱,只能束手待毙了。
- 这里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玄武门之变的时候,李渊在干些什么?据史料记载,当时李渊正在宫中游湖。
- 玄武门闹出这么大的事情,两帮人马剑拔弩张,已经是血流成河了,李渊会一点消息都得不到么?如果是正常情况下,当然会得到,可惜当时并不正常。
- 我认为当时的李渊,早就被李世民给控制住了。要么是周围的人被李世民收买了,阻断了李渊的所有耳目,这才使得李世民有充足的时间干掉俩兄弟,再进宫逼宫。
等李渊知道一切以后,宫中的军权已经被李世民接管了,李渊也只能叹口气,把李世民立为太子,随后主动退位,做太上皇去了。
总结:各有各的谋划,只能说李世民技高一筹。到了他们那种地位的人,你说一点阴谋诡计都没有,那简直就是在骗三岁的孩子。所以李渊、李建成包括李世民都是老谋深算的人。
李渊想着俩儿子斗来斗去,最终获利的是他。而李建成想的是,把李世民给诛杀了,自己这个太子的位置就能保住了。
至于李世民,那就比他们俩更高明了,他利用李渊的这种心理,逐渐掌握军权。又充分了解了李建成的一举一动,所以可以安稳平定玄武门的埋伏。
这件事没有对错,导火索是李渊将军权交给了李世民。谁都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做出最合适的选择,仅此而已。只是后来李世民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所有子嗣都杀光了,的确有些残忍,但是又能怎么办呢?
参考资料:《旧唐书》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导火线是什么?
从本质上说,玄武门事变的导火索,是由于李建成一系加快了“去李世民化”的步伐。面对这一局面,后者不甘被“兔死狗烹”,于是果断进行了一场军事冒险。
而让李世民如此果断的,还有他父亲李渊的态度。我们时常认为,李渊的“和稀泥”行为,是引发“玄武门事变”的罪魁;但纵观史料我们可以发现,在李氏兄弟的争权过程中,李渊显然是支持李建成的,而且在李家的事业前期就有这个苗头。
刘文静之死、收复河北事件,体现出李渊对李世民的打压如果问谁是李世民的心腹智囊,我们都知道是房玄龄、杜如晦,毕竟“房谋杜断”;但在这二位之前,李家刚刚太原起兵的那段时间,肩负这一重任的是刘文静。
早些年,刘文静担任晋阳令,而裴寂担任晋阳宫监,这二位是情投意合的好哥们,以至于“相与同宿”,也就是睡在同一间房。
巧的是,在李渊担任太原留守后,刘文静成了李世民的忠实粉丝,他曾赞扬这位少年"豁达类汉高,神武同魏祖"(即兼具刘邦和曹操的优点);而裴寂则是李渊的死党,关系铁到敢冒着杀头的危险把晋阳宫的宫女送给李渊娱乐。
而接下来,刘文静为李家作出的贡献可以用“杰出”来形容:
他协助李世民促成李渊起兵,四处招兵买马,并配合李渊演戏除掉副留守高君雅(隋炀帝杨广的人);
决定西定关中后,他担任李渊的行军司马,为了稳定后方、扩充力量,他提出联合突厥的主意,并亲自北上操办;
在唐军西进途中,刘文静带着500突厥兵、2000突厥马雪中送炭,被李渊盛赞:“...皆君将命之功也”;
在唐军主力攻打长安之际,刘文静率军扼守潼关,击败并俘虏隋军大将屈突通,解决了唐军的后顾之忧;
在大唐立国后,刘文静受命率人在隋朝开皇律令的基础上修订新法,奠定了唐代法令的基础。
而相比较之下,裴寂却主要作为李渊的近臣出现,功劳与刘文静根本无法相提并论,但其职务却一直压着刘文静一头。于是,这二位曾经的好哥们矛盾日渐凸显。
公元619年,刘文静酒后对一向无所事事、却位居自己之上的裴寂吐槽了几句,就被李渊以“谋反”之罪诛杀,丝毫不顾一旁苦苦求情的李世民。李渊只是替裴寂出气?没这么简单。
而在刘文静被杀期间,河北枭雄窦建德在突厥的支持下,大肆袭扰李家的老巢太原。为了让自己的铁哥们立功(也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人比刘文静优秀),李渊任命从未打过仗的裴寂为晋州道行军总管,全权负责讨伐刘武周。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这位仁兄的带领下,唐军被刘武周部将宋金刚打得溃不成军;紧接着,敌军兵临太原城下,留守李元吉却直接开溜,太原顺利落入敌手。其后对方乘胜南下,无法抵挡的裴寂昏招迭出,甚至逼迫百姓焚烧房屋、坚壁清野,结果部分百姓直接揭竿而起,与刘武周内外呼应。
此时,唐王朝东边的地盘几乎全部落入敌手,长安为之震动。
但是,即使到了这个时候,李渊也不愿拉下脸面,让大唐的头号统帅、自己的二儿子——李世民出马救急,他甚至考虑放弃崤山以东、龟缩固守关中。
最终,李世民主动请缨,北上血战近一年,不仅收回了太原,还将刘武周势力彻底铲除。
虽已功高震主,但迫于形势,李世民仍被重用从上述两起事件可以看出,虽然身为父子,但李世民日渐增长的战功、势力,已经引起了李渊的忌惮与不安;也许,他更多的是为太子李建成铺路。
但太原事件证明,在强敌环伺、凶险万分的创业期,李家的生死存亡,离不开李世民的打拼;虽然李靖等人也很优秀,但他们哪有自家人可靠?
于是,在灭掉刘武周后,刘渊放手让李世民东征“郑王”王世充。公元621年,唐军围攻洛阳不下之际,枭雄窦建德携平定河北之威、率领十余万大军前来替王世充解围。李世民临危不惧,他分兵继续围城,自己则率领精骑飞奔虎牢关,并在此地击溃河北大军、生俘窦建德。最终,此行唐军“一石二鸟”,一举歼灭了两大最强劲的对手。
立下不世之功的李世民,被李渊封为“天策上将”。但其后他在天策府广招文士,引起了太子李建成的极度忌惮:你打仗就是了,对治国这么上心,有何企图?根据史料推测,从这时起,太子与秦王的明争暗斗正式上了一个新台阶。
就在这期间,名将李靖辅助赵郡王李孝恭平定了江南萧铣;公元622年,窦建德的部将刘黑闼等人起兵,河北地区再度失去控制。而当李世民出师击败叛军、取得阶段性胜利后,却被李渊临阵召回,“乃以兵属齐王元吉”;不久后,太子李建成亲自出马、捡了个现成,将刘黑闼残余一网打尽。
其后,除了辅公祏谋反被迅速平定外,大唐基本统一了中原,王朝的最大敌人只有北方的游牧民族突厥人,但北方边患、古而有之,并不影响中原王朝步入正轨。
此时,正是收获的季节,但按照常理,也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时期。那大唐最大的功臣是谁?当然是李世民。
李世民如果没翻身当皇帝,也许他就是因“功高震主”被杀的大唐头号功臣公元624年,日渐步入正轨下来的大唐政局中,太子与秦王的博弈成了头等大事。
史书称,李元吉试图命人刺杀李世民,被李建成阻止;
6月,李建成、李世民各自偷偷招兵买马;太子亲信杨文干被人举报(高度怀疑是李世民的人干的),“谋反”被灭。得知内情的李渊对俩儿子各打五十大板,将他们的一些部下发配了事;
7月,在城南围猎之际,李建成送给李世民一匹时常抛橛子的烈马,试图让二弟“失手摔死”;
然而就在8月,突厥颉利可汗率军逼近关中,仍旧是由李世民出马才摆平此事;接下来的一整年,大唐都忙于应对不断袭扰的突厥人。
到了公元626年6月,李氏兄弟的宫廷争斗再度白热化。
首先,李世民的亲信张亮奉命前去洛阳结交豪杰,被李元吉抓捕下狱、严刑拷打;
同时,李世民应约去李建成府上喝酒,却因中毒而“暴心痛,吐血数升”;
李建成、李元吉通过皇帝后宫日夜“诽谤”李世民,让李渊“信之,将罪世民”;陈叔达认为:
秦王有大功于天下,不可黜也
即李世民的功劳实打实的摆在那里,你不可能直接把他废了,最终李渊才没有采取行动。而接下来,李建成等人则采取了更狠辣的行动:架空李世民。
第一步,将李世民的智囊调走,断其左臂:
建成谓元吉曰:“秦府智略之士,可惮者独房玄龄、杜如晦耳。”皆谮之于上而逐之。
第二步,把李世民的武将分为己用,断其右臂。趁着突厥人入寇之机,李建成建议由李元吉替代李世民出征,并且大量征用秦王府的精兵猛将:
建成荐元吉代世民督诸军北征;上从之,命元吉督右武卫大将军李艺、天纪将军张瑾等救乌城。元吉请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玄及秦府右三统军秦叔宝等与之偕行,简阅秦王帐下精锐之士以益元吉军。
甚至有人传言,李建成等人计划趁着出师劳军之际,将变成光杆司令的李世民直接弄死。
但无论这种说法是否属实,若王府的精英都被调走,李世民离被“烹”也差不远了。毕竟我们可以发现,李渊对李建成言听计从。
兔子急了还咬人,况且李世民从来都不是个善茬。他果断召集自己的一众心腹,集齐自己暗中豢养的800勇士,在玄武门设下圈套,将自己在战场上的战术用在宫斗中,险中求胜,一举除掉太子、齐王,甚至逼退自己的父皇,成功的从岌岌可危的功臣,转身为大唐的接班人。
因此,如果抛开双方当事人的血亲关系,玄武门之变,本质上只是大唐开国功臣不甘面对“兔死狗烹”命运的一次激烈反抗。而导火索,正是李建成等人(也许还包括李渊)咄咄逼人却不够狠辣的动作。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导火线是什么?
要说“玄武门之变”的导火索,确实是不太好回答。笔者经过反复思量,认为刘文静之死或许是“玄武门之变”的导火索。当然了,这仅是笔者的一孔之见,在没人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抛出来,就当做抛砖引玉吧。
在唐初的功臣中,无论是从资历还是功绩,刘文静都在裴寂之上。可是唐朝建立后,裴寂的地位却扶摇直上,位居刘文静之上,这就使得刘文静很不满。而且,裴寂利用李渊的宠信,不断在政治上打压刘文静,终于,刘文静爆发了。
话说在某一晚,刘文静在家中与兄弟饮酒,酒后发狂拔刀砍斫厅柱,称定要斩杀裴寂。没想到酒后的失言却被一个失宠的小妾告发。虽经刘文静抗辩和李世民力保,但刘文静仍然被李渊以谋反为名处死。
刘文静之死的深层次原因从表面上看,刘文静之死是其自身嫌功大赏薄,有怨望之心,触犯了李渊的忌讳。再加上裴寂推波助澜才被杀。但实际上,这是李渊为了化解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间即将发生的争斗而采取的釜底抽薪之计,当然了,抽的自然是李世民这口锅下面的柴火。
李渊自起兵反隋以来,军功之大无人能超过李世民,而作为太子的李建成按照礼制必须要待在长安,这就极大地影响了李建成的功业。如果说李世民是个安分守己的王爷那也就罢了,可恰恰相反,李世民利用出征的机会不断充实自己的幕府,把很多猛将纷纷收入帐下,假以时日,李世民羽翼丰满,李建成是根本控制不住他的。
早在晋阳之时,刘文静就和李世民关系最好,据《新唐书 刘文静传》记载:
既又见秦王,谓寂唐公子,非常人也。豁达神武,汉高祖、魏大祖之徒欤!
由此可见,刘文静对李世民的期许是刘邦和曹操一流的人物,评价不可谓不高!
在唐朝未建立之时,刘文静对李世民的评价再高,大家也就姑妄听之罢了,可是随着唐朝的建立,这个评价就有很大的问题,这就是不甘于臣服的一种表现!
李世民对刘文静也抱有极大的好感,每逢出征,总是和刘文静同行,这就引起了李渊极大地怀疑。李世民在外掌军,刘文静在内呼应,如果将来自己有一天驾崩,这天下还能是李建成的吗?
李渊并不像后人评价的那样无能,而是一位老练的政治家,可是面对自己家庭中即将出现的争斗,他也确实很为难,毕竟手心手背都是肉,处理了谁自己都会心疼。这也是帝王们的悲哀吧!
但是,处理不了李世民,难道我还处理不了刘文静吗?杀死刘文静,就相当于断了李世民的一条臂膀,同时也算作给了李世民一个严重警告。所以说,刘文静就是唐朝皇室太子之位争夺战的一个牺牲品。
见到自己最得力的助手要被杀,李世民极力营救。可是,此时的李世民远没有消灭窦建德和王世充之后具有的那般权势,营救失败。
刘文静之死才应该是“玄武门之变”的导火索刘文静之死,最得意的不是李渊,而是李建成。作为封建社会正统的继承人,他具有先天性的法理优势,这一点是李世民无论如何比不了的。
刘文静死后,李世民确实是消停了一段时间,在政治上也不是很活跃,安心在家里养河西之战中受的伤病。但这并不意味着李世民放弃了夺嫡的野心,反而这种欲望更加强烈了起来。
如果说,刘文静未死,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间的争斗还未显现出来的话,那么,随着刘文静的死,本来隐藏在水下的矛盾一下子浮出了水面,暴露在世人面前,也由此埋下了日后“玄武门之变”的种子。所以,笔者认为,刘文静之死才应该是“玄武门之变”的导火索。
结论李渊之所以放弃李世民,并不是他不喜欢李世民,因为在政治家眼中是没有感情的,他们有的只是利害关系。为了唐朝的长治久安,李渊必须要遵循封建礼法中立嫡以长制度,不然就会给王朝带来隐患。
但是,李渊又不忍心快刀斩乱麻,彻底废掉李世民,这也是李渊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之处,所以,李渊只能出下策,杀死刘文静,断掉李世民的臂膀,使其无力与李建成对抗,安心做一个太平王爷。可是,李渊错了,从他杀刘文静那天开始,不仅李世民不会饶了李建成,李建成也不会放过李世民的。他杀死刘文静不仅没能起到化解矛盾的作用,反而激化了矛盾,这是李渊无论如何没想到的。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导火线是什么?
据《新唐书》的记载,公元626年“俄而突厥寇边,太子荐元吉北讨”的这一件事情,是玄武门之变的导火索。
公元626年,李世民和李建成的争斗也进入了白热化,刚好这一年,突厥军队入侵,他们突破到了黄河岸边,正在猛烈攻打河岸边上的“乌城”。
太子李建成上书朝廷,推荐四皇子李元吉任主帅,率兵出击。李元吉一口气提出了要征调李世民部下的文臣武将随军北上。李渊知道怎么回事,但是他并没有阻止,最后,李元吉也拿到了秦王府点兵的花名册。
(突厥南下)
见于《唐书卷七十九 列传第四(李元吉)》:突厥郁射设入围乌城,建成荐元吉北讨,乃多引秦王府骁将秦叔宝、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玄与行,又藉秦府精兵益麾下。帝知之,不能禁。
突厥南下,国难当头,出兵抗敌、保家卫国是每一个国人的义务,贵为二皇子的李世民更应该有这个觉悟。而李元吉名正言顺地执行“釜底抽薪”之计,李世民根本没有办法拒绝李元吉的征调申请。
不同意,那就是无视国难,这是罪过;同意了,那天策府文臣猛将士兵将会被抽掉一空。这些兵到了战场之后,李元吉只要更将换佐,他就完全可以把李世民的兵全部控制在手上,从此这些兵跟秦王府就没什么关系了!
(李建成与李元吉)
妥妥的“阳谋之道”,阳刚至大。李世民和他的那些四梁八柱们,根本无法破掉这一招阳谋,最后不得不以“力”来破掉李建成的这一招计谋。兄弟相残,李渊的“平衡之术”也终于翻车!
李建成的计谋也太急,两人互殴,本来双方的手上都有武器的,现在还没当上皇帝就想把别人的“武器”给下了。另一个也急了,武器没了那还了得,没了武器以后就变成了“待宰羔羊”了,那也只能拼死一搏了。
“玄武门之变”,历史上说李元吉淫乱后宫,明眼人都知道这不是一码事。在事实上,它的导火索是“突厥南犯”,而炸药桶则是李渊的“平衡之术”。
(李渊父子)
皇帝,人人都想当,因此它的危险系数极高。所以,帝王就必须用到“平衡之术”来对部下进行制衡,这边强了就压一压,那边弱了就提一提。这样一来,他们出了矛盾,才都会来找皇帝评理,皇帝也就控制了局面。如果他们出事了,不找皇帝评理,反而自己解决了,那事情才是大条了!
第一点:李渊的军队班子,基本有三股力量。其一,从龙派。这一派以女儿平阳公主、李神符、李神通、李孝恭、李道宗这些本族将领为首,以及一些外姓将领为辅。
而平阳公主,也是南征北战,巾帼不让须眉。手下也曾经拥有马三宝、何潘仁、向善志、丘师利等等将领,军方背景也是十分雄厚,她的立场是“从龙”、两不相帮,而“两不相帮”也就是支持李建成了。
(铁娘子李三娘)
其二:太子派。这一派在军方以谢叔方、唐宪、罗艺、薛万彻为首;在利益团体方面,则以裴寂、王珪、韦挺、 李纲、 窦轨、 裴矩、魏征、冯立这些人为首,可谓是人材济济。
其三:秦王系。李世民方面,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高士廉、段志玄、尉迟敬德、侯君集、秦叔宝、程知节、张公谨、张亮、屈突通、长孙顺德为之效死。
第二点:太子派与秦王系力量对比。按“长子继位制”,李建成具有继承大位的名份,他的妻子郑观音,出身于中原郑氏之后,郑氏也是当时顶级的世家门阀之一。
因此,李建成极得人心,围绕在他身边的都是一些世家、贵族门人。
裴寂,裴氏家主,跟李渊是老铁关系;韦挺,关中大族韦氏,势力强悍;窦轨,北周神武公窦毅、北周皇室襄阳长公主(北周文帝宇文泰第五女)之后:裴矩,隋朝老臣,其政治资源雄厚惊人。
(皆高门大族之人)
而四皇李元吉是支持李建成的,他的妻子杨氏,是隋朝皇族观王杨雄之女。
杨坚在世时,强行地把祖先安装到“弘农杨氏”的族谱之中,也可见“弘农杨氏”势力雄厚之处,杨氏出身于“弘农杨氏”,她与李元吉的结合,也是一场政治联姻。
反观李世民方面,尽是一些破落子弟、寒门庶子。
长孙无忌,关陇破落贵族之后,在舅舅家讨饭吃着长大的;房杜二人,落魄书香门弟之后;秦叔宝,山东著名响马;程咬金,巨寇大匪出身。。。
按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的发展演变,天下世家分为九品,六品以下者皆为寒门,跟老百姓没啥关系。
(程咬金)
李世民在与李建成的权斗中,可以说是全面落于下风,他只能依靠着自己惊人的魅力来招收人才,依靠这些寒门庶族的力量,来跟李建成的“大位名份”相对抗。
李世民战功赫赫,他被任命为天府上将之后,开府仪同三司,也同样有了招收人才的权力,天策府也开始发展壮大起来了。
第三点:李世民全面被动,以力破计,先下手为强!
但凡李世民还有点“自保”之力,他也不会如此疯狂地绝地反击。“能动手的就别吵吵”,李建成这一边还在绞尽脑汁,搞阴谋阳谋呢,李世民这边早已经不跟你玩这个了,因为玩不起了。
李世民在与他的心腹大舅子多次密议,最终决定发动。
(李世民与长孙无忌密议)
他们先买通了一个叫做“常何”的玄武门守门小将。在李世民的“有心算无心”之下,李建成一方最终大败。
“玄武门之变”,是一次风险极高的“刺杀”行动。一旦李世民失败,可想而知他的下场,就算李渊下不了手,等到李建成登基,必然是一杯毒酒了事,而跟着李世民一起搞事情的那些武将,肯定也是满门清算的下场。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李世民率领亲军进入玄武门,控制了玄武门,并且在玄武门前布下了伏兵。
等到李建成和李元吉上早朝经过玄武门的时候,伏兵尽出,太子李建成肯定是首要目标,所以先被射死,而“李元吉”用弓差点把李世民勒死???总而言之,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最终都死了。
(历史上李建成先被射杀)
事后,李世民让尉迟恭入宫逼迫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当天,李渊被迫退位,被尊为“高祖”。
兄弟恩德因权失,父子情怀为利休!天子之家,哪来的亲情?两兄弟围绕着“权力”而展开的一场血淋淋的兄弟相残故事,也给大唐的“储位之争”开了一个好头。
文——千古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导火线是什么?
最根本的原因是李世民、李建成二子争储。导火索嘛,可以认为是太子建成的那杯毒酒(并不是是真的)……
《旧唐书》九年,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谋害太宗。六月四日,太宗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于玄武门诛之。甲子,立为皇太子,庶政皆断决。太宗乃纵禁苑所养鹰犬,并停诸方所进珍异,政尚简肃,天下大悦。
《新唐书》八年,进位中书令。初,高祖起太原,非其本意,而事出太宗。及取天下,破宋金刚、王世充、窦建德等,太宗切益高,而高祖屡许以为太子。太子建成惧废,与齐王元吉谋害太宗,未发。九年六月,太宗以兵入玄武门,杀太子建成及齐王元吉。高祖大惊,乃以太宗为皇太子。八月甲子,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遣裴寂告于南效。大赦,武德流人还之。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导火线是什么?
小樊闲聊来解答,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导火索是什么呢?下面我来一一阐述再来寻找答案
第一:李世民战功卓著,功高盖主唐高祖李渊于公元 618 年 5 月称帝建唐。之后为统一全国,先后进行了六次大规模战役。光秦王李世民就指挥了四次,且次次大捷。赫赫战功堆积起来的不是满足和骄傲,而是失落和失衡。李世民有勇有谋,刚毅果断,所向披靡,战无不胜。他觉得自己才是开疆拓土、指点江山的不二人选。
第二:李渊曾多次明示或暗示封李世民为太子隋末唐初高祖私下许立秦王为太子的记录甚多:
1、隋末李渊父子在晋阳起兵时,史载:“上之起兵晋阳也,皆秦王世民之谋。上谓世民曰:若事成,则天下皆汝所致,当以汝为太子。世民拜且辞。”
2、唐 军 攻 克 长 安 后,“及 为 唐 王,将 佐 亦 请 以 世 民 为 世 子。上 将 立 之,世 民 固 辞而止。”
3、武德四五年间,“太宗功业日盛,高祖私许立为太子。”《隐太子建成传》
4 、贞观九年,唐太宗曾对臣下言:“武德六年以后,太上皇有废立之心。我当此日,不为兄弟所容,实有功高不赏之惧。”《忠义》
5 、624年夏。仁智宫事发,庆州总管杨文干称兵作乱,高祖命秦王领兵平乱,行前高祖私谓李世民曰:“文干事连建成,恐应之者众,汝宜自行,还,立汝为太子。吾不能效隋文帝诛杀骨肉,废建成封作蜀王,地既僻小易制。若不能事汝,亦易取耳。”《隐太子建成传》
第三:高祖过于偏袒太子李建成武德七年七月,李渊曾当着三个儿子的面呵责秦王:“天子自有天命,非智力可求;汝求之一何急耶?”。即使仁智宫事件和杨文干作乱事发后,李渊依旧“薄太子罪”,仅将数名东宫官员流放了事,于此更可见李渊对太子袒护到何种程度。于临政变发生的前几天,元吉等曾当面请其父诛杀世民,李渊则称:“是有定四海之功,罪迹未见,一旦欲杀,何以为辞?”齐王即诬称秦王“反逆”,“但须速杀,何患无辞?”《巢剌王元吉传》
李渊未置可否。太子、齐王可与其父当面议论诛杀秦王之事,其父仅以无理由为托词而竟无一词责斥,则不难想见李渊之立场与态度。
第四:秦王府主导的一场政变武德年间,唐高祖嫡出三子相互勾心斗角期间,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曾认定:“秦王府中所可惮者,唯杜如晦与房玄龄耳。”《杜如晦传》临政变的前一天,因太子率更丞王晊的告密,秦府已得知了太子、齐王欲在昆明池宴别时“拉杀”秦王及坑杀秦府诸将的政变计划,秦府文臣武将群情汹汹,均欲先发制人。在集议决策时,李世民曾令尉迟敬德私召房、杜入府商议。此二人初以“敕旨不听复事王,今若私谒,必坐死,不敢奉教”为对。李世民竟怒取佩刀付敬德,令再促二人,且云“若无来心,可断其首以来”。此情节足见秦王对房、杜二人倚仗之深及相互契结之密。由此可见,房、杜二人在秦府谋臣智囊群中明显起着决策核心的作用。
房玄龄曾私谓长孙无忌曰:“今嫌隙已成,祸机将发,天下汹汹,人怀异志。变端一作,大乱必兴,非直祸及府朝,正恐倾危社稷。此之际会,安可不深思也!仆有愚计,莫若尊周公之事,外宁区夏,内安宗社,申孝养之礼。古人云:为国者不顾小节。此之谓欤!孰若家国沦亡,身名俱灭乎?”《房玄龄传》此计划长孙无忌极为赞成,李世民亦表同意
不论文臣武将,每个人都想做皇帝的功臣,李世民掌了权他们才能得到更大的好处,皇家内部没有伦理可言。兄弟几人都在顾忌犹豫的情谊与血缘,而各自手下的利益争夺中,一切的一切伦理、情谊、手足都化作虚无,灰飞烟灭。
总结:初唐历史因唐太宗君臣对武德朝起居注、实录的大量歪曲篡改,导致两《唐书》、《资治通鉴》等旧史记载颇多回护、隐漏、失实之处,而贞观君臣篡改国史的总根源,则无疑渊源于玄武门之变这一重大政治事件。时至今日,玄武门之变虽大致脉络清晰,但史事细节依旧疑云重重,斧削之后残留史料的记载,不少地方仍有太多的错讹与缺失、断环;
至于李世民是因为战功赫赫心里不服,还是高祖私下暗许未果,又还是父亲偏袒太子我认为关系都不大。小编认为应该是秦王府蓄谋已久的一场政变。还好李世民也是一代明君,贞观之治更是把初唐打造成为繁荣强大的帝国,万国来朝,被称为天可汗。
欢迎大家阅读评论,也希望能在评论区多多交流,如果喜欢这篇文章记的点点关注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