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是不是三国之中的:搅屎棍?
孙权绝对是三国历史上,第一搅屎棍。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哥们没有他哥哥孙策的雄心壮志,没想着一统江山,却也足够贪心,非要夺取荆州。
他这辈子就打下了一块地盘,那就是荆州。可是他打下荆州以后,却没想着北伐,反而是把荆州守得固若金汤。
用句俗话说,这就是占着茅坑不拉屎。人家刘备辛辛苦苦,按照隆中对的规划,拿下了荆州和益州,有了两个可以北伐的地盘,孙权非要来搅和一下,抢走一个。
01孙权是建立三国鼎立的关键人物。孙权就是不希望看到刘备做大,但是也不希望看到刘备消失。按理说,促成三足鼎立局面的人,其实就是孙权。
- 曹操南下夺取荆州以后,其实孙权已经感觉到了力不从心。如果当时只有他一个人面对曹操,那么说不定他还真的会投降,为什么?因为心里没底气。
- 这个时候孙权意识到了盟友的重要性,盟友不管可以帮助他对抗曹操,关键时刻还能抗揍,为他遮风挡雨。
- 所以在赤壁之战过后,孙权也是有意扶植起刘备这股力量的,因为他希望刘备能够出面挡在他跟曹操之间。刘备为了自己活下去,一定跟曹操死磕,这样孙权就减轻压力了。
- 于是孙权就答应了将南郡送给刘备,他不是傻瓜,好好的南郡,不可能白白送出去,当然是希望刘备帮他对付曹操了。
曹操要南下,攻打南郡是最方便的,所以孙权可以高枕无忧很长一段时间。可是呢,如果刘备的实力过于强大了,孙权心里又不高兴了。
为什么?因为孙权担心刘备这个时候成为第二个曹操,原来的盟友一夜之间,成为了对手,这是一件要命的事情。
即使要命,孙权也得下手。因为孙权不能让刘备太强大,刘备拿下了荆州、益州还有汉中,显然实力要比曹操强了,所以孙权只能下黑手把荆州抢过来。
魏帝问曰“吴王何等主也”咨对曰“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也”帝问其状,咨曰“纳鲁肃於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於行陈,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州虎视於天下,是其雄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三国志》
这样一来,孙权的实力增强,而刘备的实力削弱,三足鼎立的局面再次被维持住了。孙权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你问他要不要天下?他连连摇头。
02孙权拿下荆州以后,坚决表示不北伐。荆州是四战之地,这地方很不好防守。但是危机危机,有危就有机。占据荆州虽说不太好防守,但是也比较适合北伐。
从荆州出发,渡过汉水,过了樊城就是一马平川的中原地区。当年诸葛亮之所以希望在这里北伐,就是看中了这里的地形。
这里比益州和汉中要舒服太多了,至少运送军粮的路途要轻松很多。后来诸葛亮和姜维多次北伐,都是因为粮草的问题,北伐才以失败而告终。
陆逊别取宜都,获秭归、枝江、夷道,还屯夷陵,守峡口以备蜀。关羽还当阳,西保麦城。权使诱之。羽伪降,立幡旗为象人於城上,因遁走,兵皆解散,尚十馀骑。权先使朱然、潘璋断其径路。十二月,璋司马马忠获羽及其子平、都督赵累等於章乡,遂定荆州。---《三国志》
如果他们有了荆州,那么他们就可以从荆州北伐,这顺当得多。那么孙权夺取了荆州以后,他是什么态度呢?他连连摇头。
他认为,荆州这地方不适合北伐,只适合在原地固守。为此孙权加重了该地区的防守工作,一边是要防守北方的曹魏,一边则是要防守西边的蜀汉。
如此重要的战略要地,他不想着从里面找获利的方法,却想着把自己的生财之道给一点点堵死,这就是孙权对自己未来的构想。
他觉得自己有了江东和荆州这两块地盘,就已经非常不错了,他没有一统天下的志向,也就只能这么瞎过过了。
03孙权也有自己的难言之隐。孙权所统领的江东,并不是他打下来的江山,而是他哥哥孙策打下来的。所以说军中很多将领,对孙权其实没什么感情,他们都忠于孙策,这才顺便忠于孙权的。
所以年幼的孙权上位的时候,这帮人宁可跟随程普和周瑜,也不会愿意跟着孙权。好在程普和周瑜都是支持孙权的,孙权的位置这才保住了。
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句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然性多嫌忌,果於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至于谗说殄行,胤嗣废毙,岂所谓贻厥孙谋以燕翼子者哉。其后叶陵迟,遂致覆国,未必不由此也。---《三国志》
所以说,他在军中没有一定的威信,他自己后来也不带兵,虽然带兵出征过几次,可是全部都是以失败而告终,最惨的一次他带领10万大军,被张辽800人打得面目全非。
从那时候开始,孙权就失去了自己带兵的想法,这在乱世是非常要命的,因为手下人一旦不忠诚,那孙权的位置可就危险了,但是这又有什么办法呢?
- 还有就是江东豪族们的问题,这些豪族们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军队,有的三五千人,有的七八千人,虽然不是很多,但是江东的主要战斗力,都要依靠他们团结起来。
- 这帮人会不会愿意支持孙权北伐呢?如果北伐,由哪一家人的军队作为先锋呢?先锋就好比是赌石头,成功了回报的确高,可是失败了那就是一败涂地。
- 没有哪家人会愿意自己家的人马做先锋,因为一般来说都是去做炮灰的。这么一来孙权可就犯难了。如果他们不支持北伐,孙权又非得北伐的话,势必会产生矛盾。所以孙权向他们表示妥协了,毕竟还得靠这帮人守住江山。
豪族们认为守住基业就很不错了,没有人会愿意为孙权的帝王大业买单。既然人心不齐,北伐大业自然是要被搁置了。
总结:孙权这个搅屎棍还是比较有政治能力的。在军事上,孙权的确没什么本事。赤壁之战是周瑜和刘备指挥的,夷陵之战是陆逊指挥的,这都没孙权什么事儿,可是他的政治才能相当高。
孙权能够在19岁的时候坐稳大位,随后让张昭、周瑜这帮老臣,对他服服帖帖。此后更是不断提拔自己的心腹到军中,比如吕蒙、朱然等人,以此稳住军中的权力。
等到他称帝以后,开始搞权谋之术,通过鲁王和太子之间的斗争,除掉了四大家族中的大一批掌权者,使得东吴的皇权前所未有地提高。
他这一生最恨的事情,那就是他哥哥没多活几年,给他把天下全都打下来多好啊?他就可以在一统天下的江山里搞政治权谋了。慢着,真的打下了天下,孙策还会把大位让给孙权么?想都不要想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
孙权是不是三国之中的:搅屎棍?
孙权不仅仅是三国中的搅屎棍,还是三国中的小强。我们看《厚黑学》,里面对三国的各国君主都有评价,曹操是心黑,刘备是脸皮厚,而孙权是心黑加脸皮厚。不过孙权心黑黑不过曹操,他只是夺了荆州就止步了,脸皮厚厚不过刘备,向曹操、曹丕称臣称几天就受不了,又和曹丕翻脸了。
其实,这一切都是孙权为了一个战略目标而做的。他的一生,就是为了这个目标而奋斗的。这个目标就是当年他和鲁肃定下的,那就是全据长江,称帝王之号,然后再图天下。为了这个目标,孙权一直在努力着。
在他确定目标后,就开始向荆州发起攻击。他讨杀黄祖,进兵江夏,可这时曹操派兵进出淮南,威胁孙权的侧翼,使得他只得撤回。在赤壁之战前,他的部下大都惧怕曹操的势力,劝孙权迎接曹操。孙权最终还是没有听从,他拔刀砍案,定下了联合刘备共抗曹操的决策。结果,赤壁一战成功,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基础。
在此后,孙权继续为全据长江而努力。他一步步向长江上游发展势力。虽然和刘备反反复复,最后,为了夺回借给刘备的荆州,他不惜撕毁盟约,武力袭取了荆州,擒杀了关羽。
到了刘备出兵伐吴的时候,孙权以向曹丕称臣为条件,得到了曹丕的支持。他大胆起用名不见经传的陆逊,在夷陵之战中打败了刘备。从此,东吴的疆界基本成型,直到灭亡都没有太大的变化。
我们可以看到,孙权领导下的东吴,为了自己的目标,他绝不手软。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中,孙权的东吴就打了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两个,而且还都打胜了。这就足以证明孙权的能力。
说孙权是搅屎棍,是站在蜀汉的立场上说的。这是说孙权朝秦暮楚,为了自己的目的,一会跟刘备结盟,一会向曹操、曹丕称臣。一会打曹操,一会打刘备。这实际上是孙权的策略变化,其目的也只不过是想实现自己全据长江的战略目标。
在当时的三个国家中,孙权是把外交手段使用到极致的人。他利用曹操和刘备互为死敌的情况,利用外交手段,不断的转换结盟的对象,为自己获得最好的战略优势。这使得他在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中能够摆脱不利的形势,取得了胜利。
当然,这种朝秦暮楚的作风,使得孙权获得了三国第一搅屎棍的称号。不过孙权并不这么看,他完成了接过孙策职位时的嘱托,“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最终,孙权完成了全据长江,建号帝王的目标。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是非功过,留待后人评说吧。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孙权是不是三国之中的:搅屎棍?
孙权绝对不是搅屎棍
东汉末年,继承哥哥孙策的事业,在张昭、周瑜、鲁肃等人的协助下,联合刘备,在赤壁大败曹操。后又联合曹操攻击蜀国,杀刘备大将关羽,夺取荆州,并在彝陵战役中大败刘备。公元二二九年在湖北武昌(今湖北省鄂州)称帝,国号吴。后迁都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在位时,曾派卫温率领万人船队与夷洲(今台湾省)取得联系。死后追封为吴大帝。
人们总是看不到孙权的雄心大志呢?那是因为孙权是一个城府很深的人,他把自己的野心隐藏了起来,不到最后绝不暴露出来。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看下孙权在夷陵之战前后的表现。
当时刘备大军压境,孙权必须防止北方的曹丕趁火打劫,所以他竟然向曹丕称臣,要知道当时曹丕和刘备都已经称帝了,此时孙权竟然可以委曲求全,这种忍耐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不过你可能会问了,这不只能说明孙权胆小吗,表面上看确实是这样,但是孙权向曹丕称臣之后,在一件事上却暴露了他绝非胆小怕事。那就是他没有改用曹魏的年号。年号在古代可以说是皇权的象征,我们看三国经常说建安多少多少年,那个建安就是汉献帝的年号,明朝后很多皇帝都直接用年号来称呼了,像是崇祯、康熙、乾隆,这些都是皇帝的年号。而孙权却继续使用汉朝的年号,说明他并非真心向曹魏称臣,这只是权宜之计。
两年后,孙权开始用自己的年号。这时候他已经和皇帝没什么区别了。8年后,公元229年,孙权终于在历经10年的韬光养晦后登基称帝。而孙权建立的吴国,是魏蜀吴三国里寿命最长的国家。
所以孙权并不是搅屎棍的角色,而是比较雄心的君王,他对欲望有很强的控制力,能隐藏自己。赤壁之战是在他决定迎战后才发生的,也因此才有了后来三足鼎立的局面。之所以孙权在三国中的重要性会被忽视,是因为他善于隐藏自己的野心,不到最后绝不暴露出来。
孙权是不是三国之中的:搅屎棍?
简单来说,孙权可以说是汉末三国最强的搅屎棍了。
算起来,汉末三国中,曹魏和蜀汉朝统一之路迈进的关键战役都是被孙权搅和失败的,从这两家的角度看,孙权是绝对的搅屎棍,可反过来,从孙权的角度看,大幸啊。
赤壁之战:刚刚灭了河北的曹操趁着刘表病死的良机南下,须臾之间便取得荆州的控制权,把刘备打得惶惶犹如丧家之犬,眼看就能平定江南,继而席卷天下。关键时刻孙权出场,联合刘表,一把火烧地曹操无奈北返。
偷袭荆州与夷陵之战:刘备高光击败曹操夺得汉中,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逼得曹操想迁都以避锋芒,加上曹操地盘叛乱无数,出现“黄河以南,几不为王土”的局面。关键时刻,吕蒙白衣渡江,袭取荆州,关羽分分钟战败生死,之后的夷陵之战更是灭掉蜀汉诸多精锐,导致蜀汉江山摇摇欲坠。
从这个角度看,孙权的操作简直满分,毕竟不论是让曹操赢了赤壁还是让刘备夺了中原,接下来孙权都只能等死,不可能再有作为,但孙权一出手,两种局面都没发生。
就属性分布而言,孙权的典型的政治满点而军事普通,让他自己带兵跟曹操、刘备任一个打,都是必败无疑,但当战局扩大到阵营的时候,两个枭雄都吃了瘪,时局评语也从“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变成了“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可这个属性在他中晚年出现了明显的下降,本来嘛,曹操刘备是同龄人,孙权比他们矮了一辈,养生技能更是吊打两位老前辈,等他们上天,孙权收拾曹丕和刘禅这两货不是轻而易举?然而孙权连合肥都没冲过去。
如果孙权在赤壁之战时昏庸一下,听张昭的投降,那曹操肯定一统天下;如果孙权在关羽北伐的时候昏庸一下,全力配合,那刘备统一的概率大增;如果孙权能够一直保持着两场战争时期的水平,东吴估计不至于一直困在江东。
当然,把孙权说出搅屎棍也是不大恰当的,因为这个词指的是喜欢兴风作浪、到处搞事,只求把好事搅成坏事的家伙。孙权的举动,显然是想把自己的坏事变成好事,只是相对应的,曹刘的好事就黄了,他能做到三分天下,怎么也脱离这个词的范畴了。
孙权是不是三国之中的:搅屎棍?
孙权不是搅屎棍,反而是三国时期的绝对主角。
小说里写的很热闹,但三国时期真正的大规模集团军战役其实只有三次: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三次里孙权打了两次,还都胜利了。
官渡之战确定了曹操对北方的统一,赤壁之战确定了天下三分的局面,夷陵之战促进了蜀汉的灭亡。可以说三国前期是曹操的战场,中期则是孙权的舞台了。
孙权是不是三国之中的:搅屎棍?
《三国演义》中关于孙权的描写是三家中最少的,甚至比曹丕还少。说到江东猛虎,大家还是愿意把这个称号堆在孙坚和孙笨身上,而江东的各类重头戏,基本都是历任大都督在演绎,所以孙权总给人一种打酱油的感觉。
但请注意,若没有孙权的大胆放权,你们这些外姓的大都督,还能搞什么飞机?
由于曹操的起点过于高,所以零散的诸侯很难有着能与其直接抗衡的实力。曹操对江东也一直虎视眈眈,而新上任的孙权也缺乏为自己立威的机会。在“内忧外患”之下,孙权果断听从周瑜、鲁肃的建议,联合刘备等集团,开始与曹操抗衡。历史上赤壁之战的主角可不是诸葛亮,而是孙家集团,也正是这一把大火,基本把天下烧成了三块。
这个时候,曹操集团的势头被压下去了一点,江东的威望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你说孙权不想夺天下,那不可能,不然他也不会着急和刘备讨荆州,以至于孙刘联盟愈发的不稳固。而在斩杀关羽夺回荆州,又在猇亭之战大破蜀军后,季汉集团元气大伤,若能再削弱曹魏的势力,孙权应该看到了天下归一的模样。
但是,孙权的问题没出在外交上,而是出在家事上。自太子孙登死后,孙权立二字孙和为太子,又给了四子孙霸一样的待遇,久而久之孙霸觉得自己也有机会登大雅,就拉帮结伙开始与孙和明争暗斗。朝堂上的官员们也纷纷战队,并且不少人为了私人恩怨也开始从中起哄,在多年的乱斗中,最终孙和被流放,孙霸被赐死,孙权传位给一个还没有政治能力的孙亮身上。
而孙亮之后又被孙綝所废,孙休上位又诛杀孙綝清肃朝纲,息战事,明文教,兴仁政之道。孙休死后孙皓上位,亲自为姑姑孙鲁育平反,这二宫之争才算完事。
孙皓可是废太子孙和的儿子,从小就生活在恐惧之中,本身就可能有心理疾病,所以孙皓上位后的逐步黑化,也是意料之中的。
试想,若东吴没有发生二宫之争,或许孙氏集团还有能与司马集团一战的能力,可惜事与愿违。
总得来说,孙权作为集团的管理者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说他是“搅屎棍”恐怕不合适…公孙渊这种才属于搅屎棍…
文/逻辑文史游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