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李清照在赵明诚离世后,还嫁了一渣男,有历史出处吗?
关于李清照改嫁的事情,其实大家心里都很清楚,这的确是真事儿。但是由于正史上没有明确记录,而且碍于李清照在文坛上的地位,所以这件事常常被人打马虎眼,糊弄过去。
李清照是宋朝著名的词人,但是她并没有参与到政治当中来。我们可以看看任何一部正史,几乎写的都是政治人物,所以李清照不上正史也是情有可原的。
莫说李清照改嫁的事情,就连李清照嫁给原配丈夫赵明诚的事情,其实在正史上也只有一笔带过,根本就没有他们是否相爱、婚后生活之类的描述。
01李清照嫁给张汝舟,纯粹是被骗婚。李清照生得好,她是礼部员外郎李格非的女儿,李清照也嫁得好,她嫁给了宰相赵挺的儿子赵明诚。
赵明诚可不是一般的花花公子,他还是有两把刷子的。不光对考究文玩古迹有一定的造诣,在文学上也是颇有名气的。
可是赵明诚跟李清照的文采对比一下,立刻就相形见绌了。据说当年赵明诚写了一堆诗词,顺带着把李清照的一首诗放在里面让朋友看。朋友唯独挑出了李清照的诗,表示这一首足以盖过其他所有人的诗句。
赵明诚知道文学成就是不可能比得过媳妇儿了,所以他在金石考究上下足了功夫。为此还搜集了大量相关的文物。这些东西后来成了李清照一辈子的负担。
赵明诚英年早逝,恰逢北宋王朝灭亡,李清照带着赵明诚的这些文物南下,结果路上遭遇了多次劫匪的打劫,文物基本丢光了。
- 不过张汝舟不知道这个消息,他认为李清照手里的这些文物字画都还在,这可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所以张汝舟就对丧偶的李清照各种嘘寒问暖,最终博得了李清照的好感。
- 李清照是个才女,所以她跟天下其他女人不一样,她敢于追求自己的真爱,这一点是无可厚非的。赵明诚已经死了,李清照当时也还是徐娘半老,自然敢于大胆地再嫁张汝舟。
- 没想到的是,张汝舟在婚后得知李清照穷得叮当响,李清照也声称,赵明诚的那些古玩字画都没了,所以张汝舟反倒感觉自己被骗婚了,越想越气就对李清照拳脚相加。
李清照什么人?大才女,自然是果断要与他离婚。当时老婆告丈夫是要坐牢两年的,李清照才不管这些,宁可坐牢也要摆脱张汝舟,可见李清照的性格是比较刚强的。
02当时有不少记载,都说明了这件事的真实性。张汝舟的下场其实也不好,虽说是他骗李清照在先,可是他啥也没骗着不说,还把自己的官位给丢了,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婚后李清照发现张汝舟科考作弊这才得了官位,本来这是他们夫妻的私事,李清照也不会傻到说出去。可是张汝舟性情大变以后,李清照实在是找不到理由告发张汝舟,只好把这件事捅了出来。
右承奉郎、监诸军审计司张汝舟属吏,以汝舟妻李氏讼其妄增举数入官也。其后有司当汝舟私罪徒,诏除名,柳州编管。李氏,格非女,能为歌词,号易安居士。---《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李清照运气好,她是宋朝文坛的大才女,文坛上的好友纷纷搭救,她只坐了两天牢就被放出来了,而张汝舟运气就没那么好了,他被罢官不说,名声还臭了几百年。
易安再适张汝舟,未几反目,有启事与綦处厚云:‘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苕溪渔隐丛话》
由于这件事没有出现在《宋史》这一类的官方史书中,所以不少人质疑这件事的真实性,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当时的一些记录来了解一下这件事。
- 证据一、北宋魏王赵廷美的七世孙赵彦卫,在他的著作《云麓漫钞》,就记载了李清照写下的一封信《上内翰綦公启》,这里面就详细介绍了张汝舟骗婚的过程。赵彦卫生于公元1195年左右,李清照卒于1155年,前后相差40年,算是比较接近那个时代了。
- 证据二、南宋史学家李心传,在《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也曾经提到过李清照改嫁张汝舟的事情。李心传出生于1166年,官至工部侍郎,不仅有地位有身份,而且距离李清照那个年代很近,没理由胡编乱造这件事。
- 证据三、南宋著名文学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也提到了李清照改嫁张汝舟,后来两人反目成仇的事情。胡仔出生于公元1110年,卒于公元1170年,与李清照活在同一个年代,如果他敢造假,以李清照的脾气,早就打到他家门口了。
- 证据四、苏门四学士之一晁补之的侄儿晁公武,在私藏著作《郡斋读书志》中,也提到了李清照被骗婚这件事。他出生于公元1105年,卒于1180年,和李清照也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况且他们家是诗书传家的大族,说谎是要负责的。
其实除了这些,还有不少私人著作也都记录了相关的事情,所以说李清照改嫁这件事,应该属实。至于有没有被骗婚,其实全凭李清照一张嘴了。
03张汝舟是否背锅?其实都是李清照说了算。虽然有这么多记录证明李清照的确改嫁了,可是没有哪个证据可以明确表示,李清照是被骗婚的。
毕竟当初李清照嫁给张汝舟,是她心甘情愿的事情,两个人在婚前也的确是相得益彰,这才走到了一起。
视听才分,实难共处,忍以桑榆之晚节,配兹驵侩之下才。身既怀臭之可嫌,惟求脱去;彼素抱璧之将往,决欲杀之。遂肆侵凌,日加殴击,可念刘伶之肋,难胜石勒之拳。局天扣地,敢效谈娘之善诉;升堂入室,素非李赤之甘心。外援难求,自陈何害,岂期末事,乃得上闻。取自宸衷,付之廷尉。---《云麓漫钞》
那么为什么有骗婚这一说呢?按照李清照的说法是,张汝舟为了赵明诚留下的文物,这才娶了李清照,可是李清照把这些东西视为珍宝,且已经遗失了不少,不可能再给张汝舟了。
为此夫妻两个人产生了很大的矛盾,张汝舟一怒之下,就揍了李清照一顿。李清照这才冒着坐牢的风险,把张汝舟给告了。
整件事真正的参与者只有张汝舟和李清照二人,而李清照的话语权显然占据了上风。这就好比个人去跟媒体吵架一样,宣传力度完全不同。
为此张汝舟彻头彻尾成了一个卑鄙小人,而李清照不仅保留了自己的清名,而且还得到了当时不少文人的同情。这一局,李清照完胜。至于真相,往往只有当事人才知道。
总结:就算改嫁,其实无损李清照的名声。不管李清照有没有改嫁张汝舟,其实都不影响李清照在文坛上的地位,因为她的文学成就实在是太高了。
就现在的教科书上都有大量李清照的诗词,李清照的名声已经由她的诗词传遍了大江南北,谁都能朗朗上口地叹一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不过也正因为如此,所有的舆论导向也就都倾向于同情李清照的那一面。其实回头看看,李清照除了挨了一顿胖揍,并没有失去什么,而张汝舟却丢了官位,丢了名声。
参考资料:
《苕溪渔隐丛话》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云麓漫钞》
听说李清照在赵明诚离世后,还嫁了一渣男,有历史出处吗?
1129年8月,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病逝,这一年李清照四十六岁。
李清照心痛欲碎,大病不起。她写了许多悼亡的词,多半失散了。只有《偶成》还在:
十五年前花月底,相从曾赋赏花诗。
今看花月浑相似,安的情怀似昔日。
当时,李清照不光是名满京城的才女,女诗人。更是当朝宰相的儿媳妇,金石名家江宁(南京)知州赵明诚的遗孀。
李清照手里的金石书画,都是硬通货,多少人想得到却没有办法。所以,李清照就像今天很多小广告里说的那样,夫亡无子,继承的有矿。想一夜暴富,最好的办法就是娶了李清照。
于是,争论了多少年的李清照二婚事件,便浮出水面了。
赵明诚去世三年,移居杭州的李清照身边,鬼鬼祟祟踉踉跄跄的来了个张汝舟。这个跟李清照做过一百天夫妇的男人,被这位著名的女词人以“妄增举数入官”罪告发,经皇帝判罪流放,二人离婚。
这起当时轰动一时的离婚案,在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里详细记载:“(绍兴二年九月戊子朔)右承奉郎,监诸军审计司张汝舟属吏,以汝舟妻李氏讼其妄增举数入官也。其后有司当汝舟私徒罪,诏除名,柳州编管。(十月已酉行遣)李氏,格非女能为歌词,号易安居士”。
这里,李清照后夫的名字官职,罪名,包括李清照是李格非的女儿,都记载的很清楚。
李清照在《投内翰綦公崇礼启》描述误嫁张汝舟过程:“既而仓皇,因成造次,信彼雌黄之说,惑兹似锦之言。弟即可欺,持官文书来辄信;身儿欲死,非玉镜架亦安知………”
李清照这封信是写给翰林学士綦崇礼的,也就是这位大学士将李清照从监狱里救了出来。按照宋朝的法律,告发自己的亲人,无论罪名成立与否,都要入狱两年。而李清照只住了九天监狱,就被解救出来了。
李清照出来后写信给自己的恩人,解释:自己是在病中乏智,张汝舟热情表白,弟弟也是热心,想让我这个姐姐过上好日子。于是,没有过多分辨好坏就嫁给了张汝舟。
李清照一进张家的门,很快就发现,张汝舟却是个渣男。她发现张汝舟的官是妄增举数来的,弄虚作假。主要的是,他逼迫李清照交出价值连城的金石书画。轻则辱骂,重则拳脚相加。一般的女人一定是嫁鸡随鸡了。而李清照却做出了惊人的举措,她告发丈夫的违法行为并要求离婚。
关于李清照二婚是有确凿记载的。
绍兴十八年(1148)李清照65岁时,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里说:易安再适张汝舟,未几反目,有启事与綦处厚云: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传者无不笑之”。
绍兴十九年,王灼《碧鸡漫志》里说:“易安居士………再嫁某氏,讼而离之,晚节流荡无依”。
1151年,晁公武在《郡斋读书志》里说:“格非之女……然无检操,晚节流落江湖间”。
很多记载都证实李清照的二婚,但多数是说李清照再嫁是失节的。按照宋朝时的传统观念,李清照这样的名门闺秀,再嫁简直是成何提统?
“人比黄花瘦”,“惜春归去,几点催花雨”,“望断归来路”。千年以后,我们再读这些李清照的名句。怎能不由衷的敬佩这位千年前女人?她的勇敢,勇气,率真,她的至情至爱。
听说李清照在赵明诚离世后,还嫁了一渣男,有历史出处吗?
“词压江南,文盖塞北;才高学博,近代鲜伦。”后世对于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有着极高的评价。不过,人有一得必有一失。有着强大背景和突出文学成就的李清照,在婚姻一事上,却是差强人意。
两任丈夫,一个临阵脱逃,一个以身试法。以至于,后期的词风尽显疲态。“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四十五岁的李清照遭遇丧夫之痛,其丈夫赵明诚不幸病故。后又开启了另一段婚姻,嫁与张汝舟为妻。正是这次结合,令后世产生诸多的质疑。
千古的才女,婚姻的“败将”公元1101年,18岁的李清照与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彼时,李清照的父亲任礼部员外郎,赵明诚之父则是吏部侍郎。两家联姻,自是暗合“竹门对竹门,木门对木门”的传统婚姻观念。
不过,更令人咋舌的,是李清照的强大背景。外公王珪,历仕三朝,官至宰相,时称“三旨相公”。这还不算,舅舅王仲岏的两个女儿,一嫁蔡京,一嫁秦桧。 蔡京是其表姐夫,而秦桧就是表妹夫。
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后官至尚书右仆射。这官职,在唐宋时期,左右仆射均为宰相。所以,李清照也是宰相的媳妇。 强大的背景,令日后的李清照得以免去牢狱之灾。
建炎三年二月,丈夫赵明诚已是江宁知府。而此时却发生了叛乱,御营统治官王亦起兵造反。得到消息的赵明诚不仅没有亲自指挥平叛,反而偷偷地拿着绳子从城墙上攀爬出去逃跑了。
有夫如此,李清照也是大摇其头。怒其不争之下,吟出了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名句。数月后,适逢时局动荡,金人大举进犯,李清照夫妻二人只得南逃。
同年八月,赵明诚途中染病,不幸身亡。 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已四十九岁的李清照,亲书了一封信交给翰林学士綦崇礼,以表感激之情。
信中详细说出了再婚及入狱的经历。李清照说自己孤身一人,且重病在身之时,官员张妆舟对她频频致意,“信彼如簧之说,惑兹似铺之言…,既尔苍辈,因成造次。”
在与张汝舟结婚婚后,发现两人“视听才分,实难共处。”这让李清照十分痛苦。且张汝舟还实施家暴,“遂肆侵凌,日加殴击”。 按宋代刑律规定,“妻子告夫,即便属实,仍需服徒刑二年。”
李清照实在忍无可忍,在得知张汝舟以不正当手段得到官职的情形下,甘愿承受牢狱之灾,毅然到官府揭发,并要求解除婚约。 其后,张汝舟被撤职除名,二人解除婚约,按律李清照被关入监狱。
这时,綦崇礼伸出援手,被关九天后李清照终被释放。(这封感谢信,后来被宋人赵彦卫,存于云麓漫钞卷十四中)。 关于李清照改嫁一事,宋代多有记载。
如南宋著名史学家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右承奉郎、监诸军审计司张汝舟属史,以汝舟妻李氏讼其安增举数入官也。其后有司当汝舟私罪徒,诏除名,柳州编管。”
又如,王灼的《碧鸡漫志》记载,李清照 “再嫁某氏,讼而离之”;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记载 ,“再适张汝舟,未几反目”;洪适的《求释》、晁公武的《都斋读书志》等等。
后世对李清照改嫁一事的质疑一、首先对李清照改嫁一事提出质疑的,是明朝万历年间的学者徐火勃。其理由有二,一是绍兴二年时,李清照已年近五十,似无改嫁的可能。张汝舟追求如此年纪之李清照,令人不可思议;
二是宋代官宦出身的妇女,一般是不允许改嫁的。特别如李清照,其父李格非是提点京东刑狱。其夫赵明诚出身宰相之家,宦家庭出身的李清照不可能改嫁。
二、到了清代,质疑之声再起。学者卢见曾根据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真挚坚贞、生死不渝的感情生活,夫妇志趣相投、同研金石的人生佳话。李清照曾言: “虽处忧患而志不屈”,岂有李清照背负之理?由此推断改嫁之事不可能发生。
三、学者俞正则,则以史家编年的方法排比岁月,认为《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的作者李心传,其所居之地与李清照远隔万里,很可能是误传讹传。
而李清照的那封信,虽记载了改嫁、不和及矛盾加剧的整个过程,但文笔劣下,却又似经后人篡改过,信中有关改嫁方面的内容,是后人恶意加上的。
据信的内容分析,应是李清照感谢崇礼解救“颁金通敌”案的信函。即有人诬蔑她曾把玉壶献给金人,为了洗清罪名一事。
四、近代学者况周颐写文考证了李清照与张汝舟在赵明诚死后的行踪,认为两人的踪迹各在一方,判然有别不可能有婚配之事等。
而学者黄墨谷认为李清照如果真的改嫁,且还因改嫁而涉讼会好意思向前夫的亲戚求援吗?赵明诚的表甥菱在《四六谈磨》中引用李清照对赵明诚表示坚贞的祭文,仍称清照为“赵令大李”。
难道他对清照改嫁之事会一无所知为? 李清照自传性文章《金石录后序》约作于绍兴五年(公元1135),却只字未提自己改嫁之事、清照晚年曾自称“嫠妇”,意即寡妇若改嫁后又离婚的话她能这样自称吗?
所谓的推断或质疑并不合理一、年届五十不能结婚的理由近似荒唐,谁说五十岁没人追求没人爱?以李清照当时的名气及社会背景,无人追求反倒是怪事一桩。 而张汝舟追求李清照,自然是别有用心。
一来觊觎李清照所搜集的金石文物;二来利用李清照的关系,为日后的仕途作打算。李清照的信中,也感觉到他之前对自己的好,只是花言巧语;
二、古代妇女守节之风,只是到了明、清时期才渐趋严格。宋朝不仅民间改嫁之事极为平常,就连宋皇室宗女亦有诏准改嫁的例子。
三、认为天各一方并无结婚的可能也是不堪一驳。李清照在当时已是名气很大,就算天各一方,张汝舟难道不能与之书信往来表达爱意? 更何况李清照在前夫去后,一直处在颠沛流离中。其后张汝舟一直陪着李清照,悉心照料,若二人天各一方,又如何照顾?
至于说李清照的那封信文笔劣下,不像出自本人之手。试问刚出狱之人,心力交瘁之时向朋友写上一封感谢信还要啥文笔,追求什么文采?如果这封感谢信写得文采斐然反倒令人怀疑;
四、李清照与前夫赵明诚二人一直恩爱有加,甚至双方家族并无矛盾或怨恨,且赵明诚是正常死亡。在这样的情形下,李清照后来涉讼,赵家出力帮助,也是人之常情。
至于自称寡妇,当是李清照不愿提及与张汝舟的一段短暂而不堪的婚姻。李清照宁愿坐牢也不愿维持,其厌恶之情可见一斑。
结语:若说李清照改嫁之事,只存在于宋朝的个别史料中,那自然只能看作孤证,其可信度必然大打折扣。然而,宋朝大量的史料都作同一记载,显然是确有其事了。
听说李清照在赵明诚离世后,还嫁了一渣男,有历史出处吗?
李清照出生在一个世代书香门第的家庭,父亲李格非是宋神宗熙宁九年的进士,家境富裕殷实且藏书甚多,从小就饱读诗书,打下了深厚而坚实的文学基础。她是宋代婉约派词人的代表,她的词语言清丽、格律雅致、意境悠长、情真意切,享有“千古第一才女”的美誉。
可就是这样一个才貌双全的奇女子,中晚年的生活却极为不顺。在四十五岁时,和她情投意合、相濡以沫、琴瑟和鸣的丈夫赵明诚去世,给她带来了沉重的打击。由于南宋初期战乱频频,从此她开始了居无定所、颠沛流离的迁居生活。在她身心俱疲、心力交瘁的时候,经人介绍认识了监诸军审计司的官吏张汝舟,草率再婚,几个月后又草草离婚,让人唏嘘惋惜。后世文人对此多有议论:“不终晚节,流落以死,天独厚其才而啬其遇,惜哉。”
对于李清照再嫁张汝舟,历史上确有其事。宋代规定,女子主动提出离婚要刑狱两年,李清照受友人綦崇礼的照拂,和张汝舟离婚后仅仅入狱九天就得以释放。她写给翰林学士綦崇礼的感谢信《上内翰綦公启》中明确写道:
既尔苍皇,因成造次。信彼如簧之说,惑兹似锦之言。弟既可欺,持官文书来辄信;身几欲死,非玉镜架亦安知?僶俛难言,优柔莫诀,呻吟未定,强以同归。
视听才分,实难共处,忍以桑榆之晚节,配兹驵侩之下才。身既怀臭之可嫌,惟求脱去;彼素抱璧之将往,决欲杀之。遂肆侵凌,日加殴击,可念刘伶之肋,难胜石勒之拳。局天扣地,敢效谈娘之善诉;升堂入室,素非李赤之甘心。
这封《上内翰綦公启》是她的亲笔信,信中把再婚和离婚的理由和细节交代的清清楚楚。还有南宋史学家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写到:
右承奉郎、监诸军审计司张汝舟属吏,以汝舟妻李氏讼其妄增举数入官也。其后有司当汝舟私罪徒,诏除名,柳州编管。(十月己酉行遣),李氏,格非女,能为歌词,号易安居士。
所以李清照再婚一事,确实是真真凿凿。那么李清照再婚的对象张汝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凭什么可以打动一代才女李清照呢?为什么几个月后又草草离婚呢?
张汝舟看似道貌岸然,实则是一个不择不扣的渣男。他是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进士,官不大,只是一个监诸军审计司的小官。按道理说,张汝舟官虽小,但要再婚娶一个妙龄女子也不是什么难事,可他却沽名钓誉,看中了才气横溢、年近五十的李清照。在他们刚接触时,张汝舟那真是殷勤备至、嘘寒问暖、甜言蜜语,一下子抓住了李清照情感无依、孤苦漂泊的软肋,所以李清照就迷迷糊糊地嫁给了张汝舟。婚后,张汝舟的野心和虚伪便暴露无遗。他把李清照当成献媚和炫耀的资本,经常要求李清照作词送他的上级,而且他对李清照珍藏的金石文物觊觎已久,想方设法据为己有。李清照稍有不从,还动手打人。这让李清照深感失望,因此不顾牢狱之灾也要坚决离婚。
李清照再婚并非晚节不保,实则更加令人尊敬。李清照就是这样真性情。爱,则深爱,就如她和赵明诚两人举案齐眉、夫唱妇随。不爱,则毅然决然,绝不苟且将就。谁说女子再婚就是晚节不保?谁说女子离婚就是大逆不道?放到现代社会,这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就是在宋代,女子再婚的例子也不少呀!随便举一个例子,范仲淹的母亲改嫁长山朱氏,还把范仲淹改名为朱说。这有损范母的贤德了吗?范仲淹的母亲去世后,朝廷还追封她为一品的秦国夫人。这说明在宋代,女子改嫁并不是背道离经、伤风败俗的事情。我们又何必拿这个事情去诋毁李清照的品格呢?相反,我们应该更加尊敬她,应该为她敢爱敢恨、高洁不污而点赞!
李清照婚姻的不幸,更加无损她诗词的瑰丽伟大。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琴棋书画、金石花鸟无所不通。她的诗词更是独步天下,自成一派,把婉约词风推向无人企及的高度,词作技巧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
在她创作的诗词中,我们也能洞悉和品味她的人格,就像她的作品,一样令人崇敬,令人惊叹。她早期的词多以歌颂爱情为主,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后期的词多以感叹人生为主,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同时,她词作中也不乏笔力苍劲、豪迈奔放的作品,比如《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又比如《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读这些作品,又感觉她有巾帼不让须眉之刚毅,又有遨游天地间摘星揽月之豪气。她的诗词,既有柔美,又有刚强,既有哀叹,又有豪迈,既可细腻得丝丝入扣,又能奔放到气吞山河。所以,一段不如人意的婚姻,丝毫不影响她诗词的瑰丽伟大,丝毫不影响她千古第一才女的美誉。
李清照晚景颇为凄凉,她无儿无女,孤苦无依,飘零至死。可她却为我们留下了千古不朽之作,让我们可以尽情徜徉在美妙绝伦的诗词意境中,欣赏可赏之人,赞美可赞之物,感叹可叹之事,歌颂可歌之气,领悟可悟之道,思念可念之情。
李清照,历史和文学都应该对你说:谢谢独一无二的你!
听说李清照在赵明诚离世后,还嫁了一渣男,有历史出处吗?
李清照,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罕见的能流芳千古的才女了,被称为“千古第一才女,但是,尽管李清照的才华出众、词作精彩,但是在北宋、南宋动荡不堪的背景之下,她的感情史确实十分凄惨了。
李清照,出身书香门第,其父李格非是北宋文坛名士之一,藏书非常丰富,其母是宰相长女,同样精通文墨,在父母熏陶之下,李清照自小便富有诗名、才华过人。这样的一个才华过人、聪慧贤淑的女子,一生中有这样三段感情。其一,李清照18岁嫁给了门当户对的丈夫赵明诚,赵明诚自小便喜爱收藏书籍字画等,是当时有名的金石学家因此,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可以说兴趣爱好一致,婚后两人更是情投意合、如胶似漆。但是好景不长,朝廷党争愈演愈烈,赵李两家都被卷入其中,赵明诚一度被入狱罢官,尽管之后复出,但是却在上任途中一病不起,最终永远的离开了李清照,李清照在经历了丧夫之痛之后便一个人流落到了江南一带。
在赵明诚去世之后李清照一个人流落在江南等地生活无依无靠,在感情方面也没有一个可以寄托的人。就在李清照无依无靠感情空虚之时张汝舟便趁虚而入,李清照也获得了自己的第二段婚姻。但是,这段婚姻也是李清照的又一悲剧,我觉得是因为张汝舟并不是真正的喜欢李清照并且张汝舟是一个十分贪图美色的人,成亲之后张汝舟便开始贪图李清照和他亡夫收集价值连城的古籍,李清照不久就发现了张汝舟的意图,并且李清照当时并不像张汝舟想象中的那边有钱,因为当初在赵明诚死的时候这些东西就随着居无定所的李清照丢失了,因此这段婚姻早已没有了刚开始的柔情蜜语,张汝舟更是开始对李清照家暴。面对这样的一段婚姻,李清照无法忍受下去,直接告发了张汝舟官职来源不正,最后锒铛入狱,这第二段感情也宣告了结束。
当时妻子告发丈夫,同样要受牢狱之苦,所以李清照告发张汝舟之后也被入狱。但是,由于有赵明诚表弟綦崇礼的帮忙李清照入狱并没有多久就被释放出来了。綦崇礼是李清照亡夫赵明诚的表弟,宋高宗十分信任綦崇礼,所以綦崇礼在皇帝面前为李清照美言几句便将李清照救出。赵明诚的表弟对李清照表示了自己的爱慕之心,但是备受伤害的李清照已经不愿再与其他男子纠缠所以便写了封信感谢綦崇礼,就没有与綦崇礼有过多的联系,并且李清照当时就因改嫁被当时士大夫污垢残害,最终还是选择一个人默默度过余生。
我觉得古代女子对贞洁看得极为重要,即使丈夫去世,也会为了守贞不再嫁人,但是李清照并非古时候一般的女子,她还是希望追求自己幸福的生活所以并没有守寡。关于这个,史说不一,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李清照所处的那个年代并不安宁,并且传言说李清照身边带有很多亡夫的宝物,还有为了完成赵明诚的遗愿《金石录》,所以李清照在思考很久之后并没有选择一个人生活。
我认为中国古代文学上能有李清照这样的作家确实是一大幸事,她虽然是一介女流但是很多作品都抒发了她的爱国之情,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历史上李清照十分爱国并且在古时候追求着一种男女平等的思想,这在当时的年代是十分难得了,也让我们看到了古代女子想要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并且李清照的词是我们中国女作家爱国主义创作的先河。返回搜狐,查看更
听说李清照在赵明诚离世后,还嫁了一渣男,有历史出处吗?
应该有。听说此事在当时的文坛挺轰动的,不少文人就此事纷纷赋诗,有的不理解,不赞同;有的挖苦、嘲讽,当然也有同情、担忧的。文人们的这些诗作不会“空穴来风”,他们的这些诗作无疑就成为佐证。再则李清照作为当时最有名的词作者,而且还有专著流传与世,是不折不扣的名人,她的身世不会没有记载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