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对于帝国制度的贡献是什么?

帝国制度是相对于周王朝的封建制度而言的。

董仲舒这个人,可以说是学问高深的儒学家,也可以说是投其所好的投机分子。他坚定不移地实行了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信念,结合各种思想融入他所谓的儒学之中,使得汉武帝对他言听计从。

他所构建的帝王制度,本身和周朝的封建制度是没什么太大区别的。但是有一点进步,那就是他强调了大一统的重要性,这是很难得的。

01《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董仲舒就是个贩卖学问的,皇帝需要什么,他就贩卖什么。儒家有不合适的地方?没关系,切掉。别的学术里有什么不错的地方?没关系,加进来。

  1. 这就是董仲舒所宣传的儒家思想,其实就是百家思想融合在了一起,杂糅而成的一种新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实是不准确的,因为百家的思想都被融合进了董仲舒的儒家思想里,又怎么能说被罢黜了呢?
  2. 这就好比,大学里面所学的数学,过去数学是分成了基础数学、微积分、几何、代数等等各类不同方向各自发展的,可是大学高等数学一本书里,把他们全都给涵盖了。
  3. 这种谁看了都很舒服的思想,汉武帝看了当然非常高兴,他认为董仲舒实在是太有才了,所以就把改革思想的事情交给了他。

其实这里我们就能看得出,董仲舒所要打造的,那就是思想上的统一性。过去秦始皇完成了六国大一统,所以他能够名垂青史。

可是一统六国的秦朝只维系了15年之久,压根就靠不住。为什么?因为人的思想得不到统一,光在形式上搞统一,那是没什么用处的。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

为此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思想上统一的要求,也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想法。这不是说百家学说没了,而是他们的精华部分被董仲舒给汲取了,儒家思想也不是完全彻底地流传了下来,那些不利于统治的思想也都被抛弃了。

为此在思想上的大一统,在汉武帝时期终于构建了起来。汉武帝为什么能成为和秦始皇并驾齐驱的人物?可不仅仅是因为他喜欢打匈奴哦。

02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

天人感应这个思想就非常大胆了,有点类似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不过孟子提出的那个年代,还是各国争霸的年代,所以他有胆子提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的年代,可是汉武帝大一统的时代,这个时候董仲舒敢于向皇帝提出这样的思想,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

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以此见天意之仁,而不欲陷人也。---《春秋繁露》

所谓天人感应,其实有很多种理解。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种理解,完全颠覆了我们对封建社会的认知。

他这里强调的天,并不是皇帝,而是黎民百姓。这里的人指的才是皇帝。天人感应的核心思想就是,希望皇帝能够感受到民间疾苦。

  1. 董仲舒认为,百姓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如果百姓身处水深火热之中,那一定是朝廷做得不对,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解释。
  2. 秦朝末年为何有那么多农民起义军呢?如果皇帝能够管理好这个国家,让百姓都安居乐业,谁会愿意跑出来冒着杀头的风险造反呢?
  3. 周星驰电影里有句话十分中听,天下有多少乞丐,不是丐帮帮主决定的,而是皇帝决定的。如果皇帝足够英明,百姓安居乐业,鬼才愿意出来做乞丐。

道理其实是一样的,董仲舒提出这个思想,目的就是希望继往开来的君主们,能够对天下百姓心存敬畏之心。

因为百姓可以成就你的皇位,百姓也可以推翻你的皇位。诚如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说法是一个道理。

03三纲五常,奠定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

封建社会最大的一个特点,那就是有皇帝。所有大臣、百姓全都围绕着皇帝转悠。汉武帝时期,其实皇帝的概念并没有深入人心。

即使孔子时期已经提出了君君臣臣的思想,可是那是一个乱世,大家都有各自的君臣关系,所以君主思想也不够深刻。

《诗》云“宜民宜人,受禄於人”为政而宜於民者,固当受禄於天。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晁,而享鬼神之灵,德施於方外,延及群生也。---《汉书》

为此董仲舒在君君臣臣的思想引导之下,大胆提出了后人为之诟病的三纲五常。三纲五常中,最重要的一点,也就是君为臣纲。

正如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一样,董仲舒认为君为臣纲,那也是一种天理,是亘古不变的道理,皇帝就应该被所有臣子们所拥戴,皇帝的命令就应该是所有的臣子都要执行。

这就好比每天人都要吃饭睡觉一样,你可以饿肚子或者熬夜,但是一直这么搞下去,早晚得挂了,因为这是自然规律,不遵守自然规律,当然是要被自然所淘汰的。

董仲舒的这一席话,说得汉武帝热血沸腾,他忽然就觉得自己是真正的天神之子了。这种思想普及以后,皇帝的地位就更高了,而臣子们对皇帝自然就更加忠心了。

总结:后世封建王朝的帝王制度,其实是董仲舒确立的。

汉武帝之前,天下处于半分封半郡县的状态,每个分封的诸侯王们都有资格建立自己的小王国。这些小王国完全可以不用听从汉朝皇帝的调遣,因为他们有自主的赋税、军队,还能够私自铸造钱币。

这严重威胁到了汉朝皇帝的统治,为此才爆发了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七国之乱虽然被平定了,可是这种局面依旧存在。

那么汉武帝便启用了两种方法杜绝这种情况的存在,我们比较熟悉的当然是主父偃的推恩令,这是从形式上彻底解决了诸侯王做大的可能性。

还有一种方法是从思想层面上改变人们对皇帝的看法,那就是董仲舒提出的帝王制度了。这玩意儿把帝王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将君臣关系确定为一种自然规律。

这么一来臣子们想要造反的,就必须要掂量掂量了,是不是真的要倒行逆施,违背自然规律。所以后世的大一统王朝也就能够长期延续下去了,否则一旦新皇即位,就一定会有臣子造反,为什么?因为一朝天子一朝臣。

参考资料:

《春秋繁露》

《汉书》

董仲舒对于帝国制度的贡献是什么?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他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确立了儒学的作为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官方统治思想的主导地位。

董仲舒思想的主要特色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引入阴阳五行理论,构建"大一统"和"天人感应"的新思想体系,他的思想是西汉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选择出适合中国历史的官方哲学,对巩固汉代统治秩序与维护大一统局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为后世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

秦灭亡后,诸子百家学派非常活跃。汉初近六七十年,以"清静无为"为特点的黄老之说盛行全国,汉初统治者希望以黄老的"无为"和"好静"作为手段,收到"民自化"、"民自正"、"民自富"、"民自朴"的效果。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黄老之说到了汉武帝时代,给诸侯和富贾豪强以扩张势力为非作歹提供了机会,加剧社会两极分化,激化阶级矛盾,已不适应统治阶级要求了。而博大精深的儒学理论正好迎合了汉武帝这种需求。儒学以"仁政"为核心的政治观和道德观,以及具有包含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伦理等内容丰富的特点,使得这一学说被统治阶级全面利用,这一学说在和平时代控制人民更具有适应性。

当然,英明的汉武帝对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极端主张并未完全实施,而是在保证儒学的官方学术、政治主导思想的前提下,在学术、思想领域走的是"悉延百端之学"。也就是说汉武帝没有排斥百家,但不管怎样,儒家学说自此成为统治者的正统官方学说,对后世的影响一直到现在还没有终断。(图片来自网络)

董仲舒对于帝国制度的贡献是什么?

董仲舒对于中华帝国制度的贡献巨大,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中国大一统社会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也为汉民族的最终形成确定了理论体系。。

秦灭六国建立了大一统的国家后,即在中央确立了以皇帝为首的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土地制度方面实行废井田开阡陌,还采取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秦王朝还进行了焚书坑儒,采取愚民政策,用法家的严型峻法控制百姓的言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为子孙后代皇位永续采取的这一系列措施,唯独少了思想建设,没有把六国遗民的思想集中统一到秦帝国的旗帜下,最终导致陈胜吴广起义后的一呼百应。

秦帝国灭亡后,汉初用黄老之术,采取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政策,经过“文景之治”,国力逐渐恢复,到汉武帝时,国势达到强盛,在强大的政治、军事、经济背后,尚缺少维系正形成中的汉民族的统一思想。正是这时,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恰恰符合了封建国家统一思想的需要。

自从董仲舒将儒学推荐给汉武帝、使之成封建国家思想核心后,两千多年以来,儒家思想不仅成为汉民族的指导思想,而且向外输出,东到朝鲜、日本,南至越南,形成了儒家文化圈。而且,历史上诸多曾入主中原终被同化的民族,也是败给了儒家文化。

董仲舒对于帝国制度的贡献是什么?

董仲舒对大汉王朝制度的贡献

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得到汉武帝的采纳,于是在中央兴办太学,在地方兴建学校,聘用儒家士子授业,当时主要教授四书五经,学成之后品学兼优的人,朝廷可以提拔为官,于是天下人纷纷进校为学,实现学而优则仕的梦想,通过这一措施,营造了很好的读书风气,民间读书人由此大力推崇儒家思想,儒学于是奠定了思想上的霸主地位,使儒学逐渐成为正统思想,从而确定了西汉乃至以后各封建王朝的文化标准。

儒家学说之所以得到汉武帝的认同,主要就是儒家思想能够起到教化民众,维护思想统治的作用,比如其中的“三纲五常”对维护封建秩序的作用是极大的,董仲舒不仅提出意见,还身体力行在各地行办学校授课,大力推行他的思想体系。

通过皇帝的号召,官员的实施,儒师的讲学,民众的跟从,社会的造势,使儒学大放光彩,最终让儒学思想深入人们的灵魂中,形成一套统治人心的文化制度,文化制度的完善促成了政治制度的强化,各项制度也随之巩固。

结语:董仲舒可以说是帝国制度的一块基石,他宣扬的思想牢牢稳住了人们的思想不开小差,从灵魂深处稳固了大汉王朝。

董仲舒对于帝国制度的贡献是什么?

汉武帝即位后,让各地推荐贤良文学之士,董仲舒被推举参加策问。汉武帝连续对董仲舒进行了三次策问,基本内容是天人关系问题,所以称为“天人三策“。第一次策问,汉武帝问的主要是巩固统治的根本道理,第二次策问,武帝主要是问治理国家的政术,第三次策问主要是天人感应的问题。

董仲舒在对策中,详细阐述了天人感应,论述了神权与君权的关系,并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

汉初实行黄老之学,无为而治。经济发展很快,出现了文景盛世。但在景帝时代出现了吴楚七国之乱。统一的国家将面临着分裂的危险。景帝时任博士的董仲舒认为,重要的问题是要巩固集中统一的政权,防止分裂割据的局面出现。董仲舒从儒学经传中寻找统一的理由,他从《公羊春秋》中找到了“大一统“。董仲舒就根据《公羊春秋》的记载,提出了“大一统“论。他在《天人三策》中说:“《春秋》所主张的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适合古今任何时代的道理。

“大一统“既然是宇宙间最一般的法则,那么封建王朝当然要遵循。这就是董仲舒所要设立的政治哲学的核心。他根据"大一统“的普遍法则,提出了思想也要“大一统“的论点。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说:“只要不是在六艺之列的,(所谓“六艺“,就是过去读书人必备的六种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和孔子那一套儒家思想的人。都不许其发展下去,不允许和儒家思想一起存在。那些乱七八糟的教派和学说就不会再来迷惑百姓,国家的法律和制度才能显示出地位。老百姓也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教育子孙后代“。只有思想统一才能有统一的法度,百姓才有行为的准则,这样才能维护与巩固政治的统一。用思想统一来巩固政治统一,思想应该统一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上,百姓也知道该遵循什么,怎么做了。只有政治统一才能长治久安,当时汉代的政治是统一了,但不稳固。统一思想成了大一统的关键。于是,董仲舒多次强调要用孔子儒学统一天下的思想。

在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思想要大一统的建议之后,施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将儒学作为正统思想,从此汉代思想界树起了儒学的权威,产生了中国特有的经学以及经学传统。汉代立五经博士,明经取士,形成经学思潮,董仲舒被视为“儒者宗“。

董仲舒对于帝国制度的贡献是什么?

董仲舒的贡献就是强化了君权,搞了场造神运动抬高了皇帝的地位,让皇帝能更加随心所欲的应用权力!

董仲舒能被汉武帝重用,主要是因为“天人合一君权神授”迎合了汉武帝的口味,所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说白了:汉武帝是汉景帝第十子,即位是不符合嫡长子继承制的;而且汉武帝继位之后,今天地震明天洪水,灾难片样的没完没了;汉武帝自己心里也发虚!董仲舒这一套给汉武帝吃了安心丸,坚定了汉武帝的政治自信;

分享知识,手留余香!欢迎点赞、转发、评论,喜欢的点个“关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