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连营,刘备惨败,魏国为什么不趁势进攻,而进攻大胜的吴国?

战争不是说发动,就能像现在这样,隔一个小时就能发动的。在三国时期,这需要长足的计划,尤其是讨伐一个国家,更需要长期备战才行。

当蜀汉大军进军东吴的时候,摆在曹丕面前的问题其实很简单,就两个选择,要么攻打东吴,要么攻打蜀汉。

最终结果我们知道,曹丕选择了攻打东吴。可输掉的分明是蜀汉,为什么曹丕还是要进攻东吴呢?时间点是非常关键的。

01曹丕伐吴,是早就计划好的事情。

从时间点上来看,曹丕伐吴绝对不是一时冲动,因为黄初三年,也就是公元222年8月刘备在夷陵被陆逊彻底击败,黄权投降曹丕。同年11月曹丕伐吴。

那么当时曹丕调集了怎样的兵力来伐吴呢?规模可谓是相当豪华。曹真、曹休、曹仁、张辽等等名将全部上场。

  1. 大军一共分为三路,主帅分别是曹休、曹仁和曹真,都是老曹家的子孙后代。曹休管东路大军,手下带着张辽、臧霸等猛将,目标是抵达洞口要塞。
  2. 曹仁管着中路大军,当时曹仁已经是曹魏武将中的最高领导,被加封为大司马。他带着蒋济、常雕以及王双等人。他们的目标是在濡须口渡江南下。
  3. 曹真管着西路大军,手下带着征南大将军夏侯尚、左将军张郃以及右将军徐晃。他们的目标是荆州南郡。

如果是一路大军的话,那么兵马辎重还是比较容易调遣的,可是这一次就三路大军出马,而且是在3个月之内就要完成所有的物资运输,兵马也要抵达前线。

这件事想来想去都感觉不合理,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曹丕在刘备兵败夷陵之前,就已经开始备战伐吴了。

秋九月,魏乃命曹休、张辽、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须,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围南郡。权遣吕范等督五军,以舟军拒休等,诸葛瑾、潘璋、杨粲救南郡,朱桓以濡须督拒仁。---《三国志》

也就是说当初刘备兵马正强的时候,曹丕是赌刘备能赢的,只要刘备击败了孙权大军,那么曹丕就可以率军南下,一举荡平整个东吴。

02夷陵之战后,曹丕觉得攻灭东吴还有机会。

万万没想到,刘备如此浩大的声势,居然还是输给了陆逊。但是伐吴的计划已经筹备了很长时间,现在放弃的话,那这些筹备工作可就都白做了。

  1. 好在刘备也不是孬种,他虽然败了,可是前期给东吴造成的杀伤力也是不小的。所以这一战东吴的战斗力也损失很大。
  2. 即使从刘备那边俘虏了不少战俘,却也很难在第一时间送到战场上为他们效力。况且夷陵之战打了这么长时间,东吴的人马也亟待休整。
  3. 在这种情况下,曹丕觉得伐吴的机会并没有丧失。他需要的就是刘备和孙权两败俱伤的时候。即使现在刘备的确败了,但是孙权也好不到哪儿去。

这个时候伐吴依旧存在成功的希望,所以曹丕并没有擅自改变原计划,这才能在短短3个月的时间内,就宣布发动对东吴的征讨。

原本是等着刘备击败孙权,他收拾孙权更加容易一点。可是现在等不到了,他需要亲自解决孙权,过程虽然复杂一点,但是也有一个好处,他不需要再为刘备麻烦了。

冬十一月,大风,范等兵溺死者数千,馀军还江南。曹休使臧霸以轻船五百、敢死万人袭攻徐陵,烧攻城车,杀略数千人。将军全琮、徐盛追斩魏将尹卢,杀获数百。十二月,权使太中大夫郑泉聘刘备于白帝,始复通也。然犹与魏文帝相往来,至后年乃绝。是岁改夷陵为西陵。---《三国志》

刘备经此一败,元气大伤,再想要跟曹魏和东吴争夺天下,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了。曹丕一统天下似乎只剩下了一个任务,那就是消灭东吴。

只要东吴被击败了,那刘备的蜀汉,自然是不战而降的结果。毕竟刘备已经是实力最弱小的一个了,根本无法与灭了东吴的曹魏相抗衡。

03孙权不愿遣子为质,给了曹丕伐吴的借口。

早在刘备伐吴的时候,孙权就已经向曹丕称臣了。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过去孙权被称为吴侯,一直都还是汉臣。

即使曹丕篡汉自立,孙权也没有承认过曹丕的正统性。可是现在不同了,孙权主动称臣,并且承诺要把长子孙登送到曹魏去做人质,以此换取曹丕的信任。

谁都明白,孙权这么做是希望曹魏支持自己对抗刘备,即使不支持,至少也不能在刘备东进的时候,同时南下对东吴下手。

是月,孙权复叛。复郢州为荆州。帝自许昌南征,诸军兵并进,权临江拒守。十一月辛丑,行幸宛。庚申晦,日有食之。是岁,穿灵芝池。---《三国志》

这一招的确是非常出色的外交政策,曹丕也欣然答应了这件事,并且封孙权为吴王,加九锡。然而当孙权击败刘备以后,这遣子为质的事情,孙权却一拖再拖。

此后孙权又公然反叛曹魏,不愿意再在曹丕麾下为臣了。这件事是曹丕伐吴的直接导火索。可是这不是主要原因。

我们要知道,孙权叛魏的时间是10月份,仅仅隔了一个月,曹丕就能调遣三路大军伐吴,这是不敢想象的事情。

当然了,曹丕总算是找到了一个说得过去的好借口来攻打东吴。毕竟贸然伐吴,似乎也无法给手下将士们一个不错的理由,这样就无法鼓舞将士了。

伐吴是曹丕早就定下的计策,不管孙权反叛与否,这件事都不会改变。与其说是孙权反叛曹丕,倒不如说是曹丕为了逼迫孙权反叛,提出了一些过分的要求。

总结:江东子弟的防守水平,真不是盖的。
  1. 纵观三国数次大战,只要是入侵江东的,基本上都是铩羽而归。赤壁之战,曹操集中北方大军南征,荆州眨眼间就拿下了,可在夺取东吴的时候,却受到了重创。
  2. 夷陵之战,刘备举国之力东进,孙权甚至打算把荆州还给刘备,以此求和。结果大战还是爆发了,最终陆逊在固守夷陵之际,彻底击垮了刘备。
  3. 曹丕南征,三路大军声势如虹,曹休击败吕范,曹真大破孙盛、诸葛瑾差点夺取江陵城。可惜曹仁却被朱桓击败。恰好又遇上了军中大疫,曹丕不得不选择退军。

这三场大战,全部都是对方入侵东吴的战争,结局都是以对方的失败而告终。可见孙权领导下的东吴,在防守这一块儿是无人可及的。只不过因为防守过当,使得进攻也失去了力道。

参考资料:《三国志》

火烧连营,刘备惨败,魏国为什么不趁势进攻,而进攻大胜的吴国?

夷陵之战后,曹丕放着元气大伤的蜀汉不管,却兴师动众,三次伐吴。

这是曹丕君臣在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策。

防止吴蜀重新结盟

夷陵之战开打之初,曹丕本来是倾向于伐蜀的。

可是,刘晔却指出了不应该伐蜀的理由。

其中,第一条,就是防止吴蜀重新结盟。

吴蜀与魏之间,是两弱抗一强的关系。吴蜀翻脸,对魏国是最有利的。

这一点,魏蜀吴三方领导都是很清楚的。

夷陵之战,是刘备发起的。吴蜀大战,是刘备铁了心要伐吴。

相比之下,已经袭取南郡,全据长江的东吴好处都捞尽了,并不愿意和蜀国继续开干。

因此,刘晔认为:魏国如果伐吴,刘备必然不会因此恢复吴蜀连盟。但是,如果魏国伐蜀,刘备迫于魏国的压力,必然会与吴国修好,吴国也没有理由非要和蜀国干下去。

事实也证明刘晔的判断是基本靠谱的。

后来,魏国伐吴时,刘备不但没有与孙权修好,反而幸灾乐祸,写信去吓唬陆逊。

而在魏国三道伐吴的攻势中,尽管吴国的江陵保卫战打得非常惨烈,但陆逊却始终被牵制在对蜀方向,没有参加对魏作战。

伐蜀的组织难度过大、成本过高

刘晔反对伐蜀的第二个理由是:蜀远吴近。

这一点,早在曹操时期就已经得到了充分验证。

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在董卓、李傕之乱中已经残破不堪,大量人口迁徙到了益州、荆州。而陇西地区,更是在汉羌战争时期就遭到了严重破坏,更不可能作为伐蜀基地。

因此,曹操每次对汉中用兵,都要从中原、河东地区调拨粮草、运夫,补给线非常长。

曹操征张鲁,就赢得有些侥幸。当时,曹军困于阳平关前,粮草不继,已下达撤军命令。

幸亏曹操运气好,张卫军出现失误,曹军才突破阳平关,夺取汉中。

即使夷陵之战使蜀汉元气大伤,但蜀汉再不济,也比张鲁难打吧!

而曹操与刘备的汉中争夺战。曹操治军半年多,做好各种准备,仍然只能只能在汉中相持2个月就被迫退出。

这还不算完。为了支援汉中作战,曹操从各地征调民夫、物资,引发了南阳等地民众叛乱。这些叛乱曾与关羽遥相呼应,搞得曹操差点迁都。

汉中争夺战,距离此时不过只过去了3年,魏的国力并没有显著增长,要伐蜀,组织难度依然太大,成本依然太高!

相比之下,曹魏伐吴的组织难度、成本都小得多。

曹魏的核心地带,在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

从中原出发,无论攻江陵还是下巢湖,组织上都没有任何难度。

曹操四越巢湖,虽然没捞到什么好处,但基本上来去自如,不至于伤筋动骨。

所以,夷陵之战期间,曹丕已经以声援东吴为名义,在魏吴边境集结兵力。

也就是说:无论夷陵之战谁胜谁负,曹丕都是准备伐吴的。

惩罚性进攻

或许,曹丕原本有一举灭吴的企图。

如果吴蜀大战两败俱伤,魏国确实有坐收渔翁之利,一举灭吴的机会。

可是,曹丕期待的“两败俱伤”的局面并没有形成,吴国不但实力未受太大损失,反而因大胜而气势正盛。

因此,曹丕应当也认识到:要一举灭吴,并无机会。

在三道伐吴中,臧霸曾经率军渡过长江。但也只是“杀掠数千人”,不敢深入,就退回江北。

这说明:由于没有水师之利,曹魏就是过了长江有立不住脚,要想一举灭吴是几乎不可能的。曹丕伐吴,是一次目标有限的惩罚性进攻。

曹丕发起伐吴战争之初,孙权曾经派人来认怂:哥,我都称臣了,咱们不打行不行?

曹丕的答复很简单:你早上把世子送来做人质,我下午就退兵。

原来,夷陵之战前,东吴为了稳住魏国,曾向魏国称臣,并不惜忍受屈辱结好魏国。

魏国要钱,要珍宝,如数奉上!

只不过,在送质子的问题上,孙权始终一拖再拖。

夷陵之战后,孙权在质子问题上逐渐强硬。

曹丕认识到:自己被当猴耍了呀!

人家刚当皇帝没几天,就被你这么耍,曹丕不要面子了是吧!

曹丕,当然要发起惩罚性进攻!

正确的目标,错误的时机

曹丕采纳了刘晔的意见,选择了伐吴。

遗憾的是,刘晔的意见,曹丕只听了一半。

刘晔的建议是:在吴蜀分出胜负前,魏国就大举伐吴。吴国在魏蜀分别打击下首尾不能相顾,必定灭亡!

可是,曹丕以“不可失天下归顺者之心”拒绝了。直到夷陵之战结束,孙权态度强硬才出兵“伐罪”。

机会已经错过了!

魏国伐吴时,刘备曾写信来吓唬陆逊:听说你们和魏国开打了。如果我也来凑热闹,你觉得你们挡得住吗?

陆逊的回复很干脆:我只怕您刚刚大败,有心无力呀!

夷陵之战后,蜀国一时间确实难以构成威胁。东吴只要派出陆逊这样的名将防备已经够给面子了,无须安排过多兵力防备。

因此,魏伐吴之战,吴国基本上可以集中绝大多数兵力与魏防守一搏。

当初,曹操“四越巢湖”也捞不到什么好处,才能不及其父的曹丕又哪有机会占到什么便宜呢?

总的来说,吴蜀交兵,对曹魏来说确实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曹丕选择伐吴是正确的选择。只是:时机不对。

曹丕以“不可失天下归顺者之心”束缚手脚,又一厢情愿地期待吴蜀两败俱伤,没有过早伐吴。

到夷陵之战结束后,时机已失,曹丕此时再强行出兵,已不可能有所作为了!

火烧连营,刘备惨败,魏国为什么不趁势进攻,而进攻大胜的吴国?

引言

夷陵之战一把大火把蜀国的精锐烧了个七七八八。

本来就人口不足,士兵匮乏的蜀汉集团,在此战之后陷入了更深的困境。若非是诸葛亮立刻调整对敌策略,与孙吴集团以最快的速度重新建立友好关系,以蜀汉集团此时的实力还能支持多久呢?

反观此时的孙吴集团,在此前就掌握了近乎全境的荆州,扩大了势力范围;而夷陵之战又有了胜军之威,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说,此时进攻吴国都不是最好的选择。可曹丕却还是向孙吴集团发动了攻势。

分析

曹丕其人,有人说他狡诈,有人说他阴诡,有人说其不顾忌兄弟情义。

可事实上,有过曹丕的很多负面都是由刘义庆所杜撰出来的。我不否认曹丕篡汉的事实,但是曹丕对禅让退位后的汉献帝展现出了极大的包容。

这个汉朝的末代皇帝,是少有的禅位后得以善终的皇帝。他活到了公元234年,比曹丕还多活了8年。

至于夺嫡之时与他争斗得不可开交的曹植,曹丕除了有点为难他之外,也没有对其痛下杀手。由此可见,曹丕是顾念兄弟之情的。

而说到能力,在三国所有的“统治者”当中,曹丕的能力绝对是优秀的。或许他比其父曹操要逊色一些,可要是与蜀汉的刘备,东吴的孙权进行比较的话,从其作为而看,并不逊色。

无论是军事还是文学,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曹丕都很好地继承了曹操的遗风。既然能力如此,曹丕难道看不出来夷陵之战后的蜀汉集团已经势衰了么?如果看出来了,为什么不在夷陵之战后攻打蜀汉,反而去攻打胜利者吴国呢?

  • 夷陵之战中蜀汉的损失

从兵力上面而言,蜀汉集团于夷陵之战投入的兵力达到了8万,而且这8万兵马都是蜀汉集团的精锐。

可战后的结果是,这5万兵马近乎全军覆没:

权将陆议大败刘备,杀其兵八万馀人,备仅以身免。

8万兵马全军覆没是什么概念?蜀汉鼎盛之时的兵马都超不过15万,一战折损了一半兵马,想要恢复那岂是易事。所以,自夷陵之战后,直到蜀汉灭亡,其总兵力都没有再超过10万。

如果单单是普通士兵阵亡,那经过长期的经营还可以逐渐地发展,可经此一战,蜀国的将领也是折损了大半:

斩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馀营。汉将杜路、刘宁等穷迫请降。••••••将军义阳傅肜为后殿,兵众尽死,肜气益烈。吴人谕之使降,肜骂曰:“吴狗,安有汉将军而降者!”遂死之。

三军易得,一将难求,仅此一战,蜀汉的上层军事领导差不多全折在这里了,而这些人里还包括马良这位蜀汉集团的重要谋臣。另一重要谋臣黄权也因为退路被截断而投奔了曹魏。

总而言之,夷陵之战对蜀汉可以算得上是毁灭性打击。从上层领导到基层士兵都折损于此战之中,就连最高领导人刘备也在愤懑恼怒之下于隔年的4月一病不起了。

  • 曹丕的选择

如此之大的军事损失,就连君主都因此而一病不起,这正是曹丕趁乱进攻的好时机,可曹丕却没有这么做。

夷陵之战结束的时间是公元222年7月,刘备身亡的时间是公元223年4月。这段时间曹丕在做什么呢?

公元222年的10月,孙权在夷陵之战胜利后不久,就需要迎击曹丕的进攻。对此次的伐吴之战,曹丕势在必得,还下了《伐吴诏》来鼓舞士气。

此次伐吴,曹魏集团和孙吴集团各有胜负。开端的战局是曹丕占有相当的优势:

黄初三年,车驾幸宛,使尚率诸军与曹真共围江陵。权将诸葛瑾与尚军对江,瑾渡入江中渚,而分水军于江中。尚夜多持油船,将步骑万馀人,於下流潜渡,攻瑾诸军,夹江烧其舟船,水陆并攻,破之。

孙吴集团此时多条防线皆处于崩溃状态,除了朱桓一路击败曹仁外,无一胜绩。后来曹丕的大军因为久攻江陵不破,加之有瘟疫影响,只好选择撤军,此次伐吴也就不了了之了。

  • 曹丕为什么不进攻蜀汉

作为一个统治者,曹丕进攻东吴而不借机进攻蜀汉其考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政治与军事双方面的考量。

1、进攻东吴是政治需要

要知道,在夷陵之战前孙权为了避免两线作战,而向曹丕称臣。可在夷陵之战后,孙权就彻底变了一副模样。

原本答应好的派长子孙登到魏国为质的事情一拖再拖,此时的孙权已经不再需要与曹丕虚与委蛇了。蜀汉的威胁解除后,他就可以和曹丕撕破脸了。

正是因为这种“背叛”,使曹丕的政治地位得到损害,原本称臣的人如今却要主动破坏这层关系,这是很难被容忍的。为了增强自己的政治威慑力,曹丕选择攻打东吴。

2、从军事角度看,东吴也是最好的选择

夷陵之战对东吴而言的确是大胜,但东吴的损失也同样不小。况且东吴的兵力基本上都在吴蜀交战的前线上,还没有完全回撤。

曹魏集团与东吴集团的直接接壤处的防守是比较薄弱的,其地势也适合大举进攻。所以在曹丕的大举进攻之下能够在初期得以取得多路的胜利。

东吴一方要不是陆逊提前就预判到曹丕可能会有所行动,而提早地进行防御安排,怕是曹丕还可以取得更多的胜利。

可想要攻打蜀汉就不是这么回事了。攻打蜀汉要么然就借道荆州,从益州方向攻打。且不说东吴不会让孙权借道,即便是同意了,以益州的地势,曹丕想要有所斩获势必要投入极大的兵力和物力。

至于从汉中方面进攻蜀汉,这一点同样是困难的。曹操当初退出汉中时,就意识到想要主动进攻汉中是很难办到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打消耗战。

3、从政略方面看,打东吴是最好的选择

政略包括外交策略、经济策略等方面。

夷陵之战后,蜀汉新败,如果曹魏集团攻打蜀汉,那很有可能让吴、蜀重新建立起外交关系。这绝不是曹丕愿意看到的。

当时的情况是,攻打东吴蜀汉或许坐视不理;而攻打蜀汉,东吴没办法看着。因为如果孙权做壁上观的话,那曹魏集团战争一旦成功,就会完成对东吴集团的包围。

另一方面来说,蜀汉集团于夷陵之战中惨败,想要恢复那需要很长的时间。再加之蜀汉原本就是三方势力中最弱的一方,对曹丕而言进攻的意义远不如进攻东吴大。

之所以进攻东吴,就是因为蜀汉既然已经遭受了大败,那就得让东吴再有一波消耗,这符合曹魏集团平衡敌人实力的战略利益。

结语

刘备惨败,蜀汉集团遭受了巨大损失。此时的蜀汉集团已经退出了争夺天下的竞赛圈。无非就是看看他还能坚持多久而已。

而东吴有了夷陵之战的胜利后,就不再对曹丕称臣,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曹丕的政治威慑力。所以,东吴是不得不打的。

当然,曹丕想打蜀汉也很难,从地理形势来看,对蜀汉发动军事行动的难度远大于对东吴。再说了,蜀汉已经有了一波大损耗,此时只有东吴也有一波大的消耗,才更符合曹丕的利益。

火烧连营,刘备惨败,魏国为什么不趁势进攻,而进攻大胜的吴国?

火烧连营刘备惨败营魏放着弱小的蜀汉不打,为什么攻打东吴呢?

站在曹丕的角度来讲肯定是先打东吴,其理由如下:

〈一〉蜀汉失了荆州龟缩在比较落后的益州,且蜀道难行,当时交通非常之困难,当时的蜀汉已对曹魏不再有任何威胁,且放一边再说。

(二)东吴收回了荆州,可说是事想心成,当时的东吴才是曹魏想统一天下的最大障碍,而东吴拥有的江东是富裕之地,曹魏当然眼睛叮在有肉的地方。

(三)曹魏乘东吴刚与蜀汉发生过战争,同时都消耗不少的兵力,联盟关系己破根本来不及修复,不给两国休生养息的机会,重击还有实力的吴国,若拿下东吴蜀汉会不战而降,即使一下拿不下东吴,也打得东吴原气大伤需几年的恢复才行,这主意的确高明。

题处话:夷陵刘备惨败时若不是赵云来救刘备根本回不去,这里描写赵云的能耐,其实不然,在夷陵交战时曹魏的部队已屯兵吴国边境虎视眈眈,若吴兵继续追击蜀汉会是全军覆没,此时东吴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陆逊上书孙权,于潘璋,朱然商量果断做出决定,停止追击,撤兵驻守东吴的军事要地,做好一切保卫措施,果然曹魏的几处挑战没有成功,陆逊知道他们的敌人是曹魏而不是蜀汉,只有重新孙刘联盟才能稳住局势。

曹魏先打东吴若东吴败了,蜀汉无需再动手,老虎被打掉了,几只羊根本不是个事,是人都会识时务的,可惜曹魏的如意算盘没打成,蜀汉,东吴又重新联盟相持了几十年这是后话。

火烧连营,刘备惨败,魏国为什么不趁势进攻,而进攻大胜的吴国?

夷陵之战前,孙权派人到洛阳称藩。

曹丕认为这是大事,便举行廷议,让大家各抒己见,谈谈对孙权称藩,以及即将爆发的吴蜀大战的看法。

当时的魏廷,大致有三种声音。

一是曹丕主张的,接受孙权称藩,并立即调集大军攻蜀。理由是我泱泱大国,人家孙权来称臣,我如果不接受,怕是会伤了天下人心。而孙权既然已称臣,那魏国就有必要助吴灭蜀。

二是王朗王司徒的建议,他也认为应该接受孙权的称藩。不过他不同意立即出兵,他觉得魏军应该伺机而动,待吴蜀两军相持不下时,派一大将攻蜀军要害之处,寻机一举灭掉蜀汉。

诏议“当兴师与吴并取蜀不”?朗议曰:“天子之军,重于华、岱,诚宜坐曜天威,不动若山。假使权亲与蜀贼相持,搏战旷日,智均力敌,兵不速决,当须军兴以成其势者,然后宜选持重之将,承寇贼之要,相时而后动,择地而后行,一举更无馀事。——《三国志·王朗传》

曹丕和王朗的观点,细节上虽有不同。但核心思想一样,那就是接受孙权的称藩,并以这件事为契机,弘扬魏国的正统性,以及曹丕帝位的合法性。

我们知道,当时魏国建立没多久,曹丕称帝也没多久。孙权如果能投降,的确可以让曹丕的合法性大大增加。

最起码,从名义上来说,孙权称藩后,天下不服王化之地,就只剩下刘备控制的益州了。

而既然曹丕接纳了孙权称藩,那魏军可不就只能打刘备了?

第三种声音来自侍中刘晔。他的观点就与前两种截然不同了。

刘晔对所有人泼了一盆冷水,他说孙权并没有臣服之心,这次只是迫于刘备压力,逼不得已才称藩。

一旦危机解除,孙权肯定要反悔。

而既然如此,那我们就不该在孙权请藩这件事上沾沾自喜。而应该假意纳降,实则暗中调兵遣将,待吴蜀两军相持不下时,攻打孙权,以绝后患。

刘晔的建议说完后,曹丕不乐意了。这与他的主张背到相驰。于是他再次强调“孤何不且受吴降,而袭蜀之后乎?”

(曹丕)帝曰:“人称臣降而伐之,疑天下欲降来者心,必以为惧,其殆不可!孤何不且受吴降,而袭蜀之后乎?”

刘晔也不服,便也坚持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益州易守难攻,即便刘备东征孙权,益州内部空虚,我们也很难趁虚而入。

并且最关键的是,如果刘备知道我们要出兵打他,那他肯定就退兵了,不打了。

所谓的益州空虚局面,届时还存在?

而孙权称藩动机不纯,害怕我们打他。所以我们打刘备,孙权肯定会按兵不动。

到时候,就会变成魏国单挑蜀汉,让东吴坐收渔翁之利的局面。

但反过来,如果我们打孙权,刘备因为和孙权有仇,他肯定乐见其成,正好会出兵,与我们一起胖揍孙权,瓜分东吴地盘。

这样一来,孙权和东吴就完了。而没了孙权的掣肘,刘备的灭亡也是指日可待!

吴悉国应之,而遣使称藩。朝臣皆贺,独晔曰:“吴绝在江、汉之表,无内臣之心久矣。陛下虽齐德有虞,然丑虏之性,未有所感。因难求臣,必难信也。彼必外迫内困,然后发此使耳。可因其穷,袭而取之。夫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不可不察也。”——《三国志·刘晔传》

应该说刘晔的建议还是更有操作性的。

因为他指出了关键点,即孙刘的不同之处。

虽然当时也存在这种可能性——那就是刘备和孙权听说魏国出兵,两边都不打了,共同对付曹丕。就像215年,听闻曹操拿下汉中,孙刘瞬间和解那样。

趁夷陵之战伐吴,也非板上钉钉的机遇。

但不管怎么说,以当时情况而言,不动刀兵则罢。要动刀兵,伐吴明显比伐蜀要更有操作性。

然而,刘晔说完后,曹丕还是不听。

于是一时之间,讨论陷入僵局。

这时候,王朗充当和事佬,提出折中意见。

王朗说刘备已经出兵了,而孙权此时还没有起兵,对我们肯定还有所防备。并且南方这时候是雨季,不利于我们的大军行动。所以我们还是要攻蜀,只是现在还不行,仍需等待,伺机而动。

“今权之师未动,则助吴之军无为先征。且雨水方盛,非行军动众之时。”帝纳其计——《三国志·王朗传》

相比刘晔,王朗建议更符合曹丕胃口。

最终曹丕采纳了王朗的建议,修改了自己原持有的联吴伐蜀之计,采取坐观成败策略。不对孙权用兵。

为了鼓励孙权,曹丕更拜孙权为吴王,此举相当于承认其割据的合法性。

刘晔对此坚决反对,但曹丕不听。

通过以上史料记载,我们不难看出:

一、朝议时,魏与吴更亲近一些。大部分魏臣都认为应该帮孙权,对蜀汉用兵。

虽说益州易守难攻,魏军的主力也一直在东面防备孙权,部署在西线对付刘备的兵力确实不多。

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就说魏国自始至终就没有打刘备的企图。

毕竟史料当中已经清清楚楚写了“孤何不且受吴降,而袭蜀之后乎?”

并且西线兵力不足,可以从东线调嘛。只要想打,就不算什么难事。

二、刘晔的想法更实际一些。其他人都过于理想了。尤其是王朗,说什么雨水方盛,这完全就是睁着眼睛说瞎话,为曹丕拒绝伐吴建议找借口。如果这也能成立,刘备就不该出兵。合着刘备军队就不受长江中下游的雨季影响了?

王朗那帮人之所以会如此,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吃准了曹丕的心中所想。

主动迎合曹丕。

那曹丕在想什么呢?

根据后来曹丕的一番操作来看。曹丕当时看重的,是所谓的大国风度,是他接受孙权称藩以后,对后来者的示范效应。

他作为篡汉者,心里还是犯虚,不自信。联合东吴对付刘备,附和他巩固统治的需求。

毕竟刘备当时已经称帝,“无可救药”。

而孙权名义上还是汉臣。还可以争取。

至于趁虚而入,先打谁的问题。曹丕一点都不在乎。魏强而吴蜀弱,吴蜀绑在一块也比魏国弱小。曹丕觉得以自己的实力,打谁都是泰山压顶!

他压根不在乎能不能抓住时机灭蜀或灭吴。

这点从他后来对孙权用兵,可以明显看出。

而正是因此,所以曹丕最后采纳了王司徒的建议。坐山观虎斗,既不调兵遣将灭吴,也不调兵遣将吞蜀。

反正就是什么都不干。

后来发生的事,我们都知道。

夷陵之战后,孙权果如刘晔所言,对曹丕开始怠慢。到了后来,更是翻脸不认人,有不承认曹丕是自己宗主的意思。

曹丕大怒,派人到东吴问责,孙权先是派人赔礼认错,拖延时间。待拖了两个月后,又继续不鸟曹丕。

被孙权一番戏耍,曹丕真的怒了,欲亲自讨伐东吴。刘晔见曹丕被愤怒冲昏头脑,立即劝曹丕不要出兵。他的理由是“彼新得志,上下齐心,而阻带江湖,必难仓卒。”

当初东吴人心惶惶,你不打。现在人家东吴士气正盛,你再去打,能有什么好果子?

但曹丕不听,指挥二十万大军,兵分三路讨伐孙权。结果败兴而归。

两年后,曹丕在没有机遇情况下,再次不顾劝诫,二度兴兵伐吴。结果又是铩羽而归。

不久后,曹丕病死。曹叡继位。

曹叡采纳群臣建议,对外防御,对内恢复生产秩序,发展经济。从而奠定了后来司马氏一统全国的实力基础。

对吴蜀防御,休养生息策略,其实贾诩早年也对曹丕提过。

帝问诩曰:"吾欲伐不从命以一天下,吴、蜀何先?"对曰:"攻取者先兵权,建本者尚德化。陛下应期受禅,抚临率土,若绥之以文德而俟其变,则平之不难矣……用兵之道,先胜后战,量敌论将,故举无遗策。臣窃料群臣,无备、权对,虽以天威临之,未见万全之势也。昔舜舞干戚而有苗服,臣以为当今宜先文后武。"文帝不纳。后兴江陵之役,士卒多死。——《三国志·贾诩传》

曹丕问贾诩,我想统一天下,你觉得吴国和蜀国,我应该先征讨哪个?

贾诩答道,哪个都别打。你建议应先治理好国家,实力上来了再动武。

曹丕不听,结果无功而返。

总的来说。

刘备惨败,益州空虚,所以就要打刘备,这是正常人的理解。

但是在曹丕看来,无所谓刘备怎么样,也无所谓孙权怎么样。

孙权请藩,朕同意了。那就该伐蜀。

孙权竟然敢戏耍朕,是可忍孰不可忍!朕非得教训这老小子!

蜀,不伐了。朕要伐吴。

打仗还看时机?笑话。我泱泱大国,带甲之兵几十万。朕想打谁,还看机遇?

朕不需要!干就是了。

这便是火烧连营,刘备惨败,魏国为什么不趁势进攻,而是进攻孙权的原因。

火烧连营,刘备惨败,魏国为什么不趁势进攻,而进攻大胜的吴国?

夷陵之战后,曹丕不进攻惨败的刘备反而进攻大胜的孙吴,曹丕的战略决策无疑是正确。但运气差了点,又是疫疾捣了乱。

历史上无数次疫疾像一只黑天鹅,不期而至,时时左右着世界的格局,影响着历史的进程。

但三国时期的疫疾,却是大概率事件。无论曹魏还是蜀汉、孙吴,都屡屡毁在疫疾上,却总是重蹈覆辙。根本而言,还是人谋,准备不足。

三方面因素决定了曹丕决定伐吴的正确性

首先,刘备惨败,几乎是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刘备经过汉中之战的高强度对抗,兵力消耗很大。随后关羽发动的襄樊之战,致使荆州精锐完全丧失。

夷陵之战,刘备是倾全国之力,精锐尽出,但仅仅凑集了三万多的兵力。张飞的部属,因为失去了主帅,也暂时丧失了战斗力。但此战蜀军精锐几乎消失殆尽,除了汉中魏延那点兵力,就只剩下赵云带到永安的一万人马及从夷陵逃回的一万左右的残兵败将。

刘备的蜀汉,完全丧失了作战的能力。如果曹丕选择与刘备开战,只是浪费时间,贻误战机,给孙权以喘息的机会。

其次,孙权大败刘备,但也有很大的消耗,实力受损。

夷陵之战,陆逊大获全胜,没有史料记载其战损情况。但从战役过程来看,绝不是一把火就把刘备烧走了,而是经过了一系列的苦战。

陆逊传:黄武元年,刘备率大众来向西界,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督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

黄武元年(222年),孙权命陆逊率领五万精兵西出,抵御刘备的进攻。

在陆逊与刘备交战之前,刘备已经夺取了峡口,在巫地(今湖北巴东)击破吴军李异、刘阿部,占领了秭归。

李异、刘阿部是吴国在最西线防御蜀汉的军事力量,绝不是摆设,也是具备相当实力的。虽然不是被全歼,但也有很大的损失。

陆逊上任后,采用诱敌深入的策略,完全撤出高山峻岭地带。刘备派遣前部督张南围攻驻守夷道的孙桓。尽管孙桓顶住了张南的进攻,没有被攻破,陆逊避免了过早的消耗兵力,但孙桓却有一定的损失。

陆逊火烧连营,蜀军大乱,吴军发起全面进攻,但蜀军也进行了顽强的抵抗。

最终蜀军大败,损失惨重,但吴军也不会是毫发无损,必定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关键一点,刘备所带之兵,不是荆州兵而是西蜀的兵力,除了战死,剩余大部分残兵还是逃回了永安。只有黄权五千兵力,几乎没有受损,但却投降了曹丕。

因此,此战,陆逊战胜刘备,并没有发财,不仅兵力上没有战俘得以补充,而且粮草几乎都被烧掉,得不到补给。

此战,双方损失都不小,孙权的势力也受到很大消耗。

第三,孙权获胜,士气大振,但那是对蜀汉而言。在实力上曹魏对孙权还是碾压式的优势。

曹丕坐山观虎斗,不仅毫发无损,还得到了黄权五千兵力的补充。

曹丕以逸待劳,趁夷陵之战后孙权没有得到及时调整的机会,发动了讨伐孙吴的战役,从士气上对孙吴也是很大的震慑。

从以上三方面来看,曹丕的决策和把握时机的能力还是很卓越的。

江陵之战,说明了曹丕决策的正确性

曹丕没有采纳刘晔的建议,联手夹攻孙权,却在孙权大胜之后展开进攻,是有原因的。

刘晔传:后备果出兵击吴。吴悉国应之,而遣使称藩。朝臣皆贺。

黄初元年(220年),曹丕下诏群臣商讨刘备是否要进攻孙吴。

群臣认为蜀国是小国,名将只有关羽,关羽一死,实力大损,必定不会出兵。但侍中刘晔却认为刘备必定出兵,以证明自己依然强大。

果然,刘备出兵进攻孙吴。

孙权举国之力对抗刘备,同时派遣使者向曹丕称臣。群臣都祝贺曹丕,唯独刘晔持不同看法,认为:“吴国一向没有臣服之心”,主张联合刘备夹击孙权。

但曹丕没有采纳刘晔的意见。

孙权夷陵之战击败刘备之后,就反叛了。

从这个过程来看,曹丕没有采纳刘晔的意见似乎是错误的,其实不然。

试想一下,如果曹丕出兵夹击孙权,孙权就面临国破家亡的局面。孙权宁愿把荆州让给刘备也不愿意国亡。

刘备的意图是为了夺回荆州,孙权让出荆州,刘备就会停止进攻,不敢冒险进一步东击孙吴,孙刘就会再次联盟。这对曹丕来说就很尴尬了。

刘备敢于进攻孙权,也是在赌曹丕会趁机夹击孙权。

豹眼认为,此时曹丕坐山观虎斗是非常高明的决策,如果采纳刘晔的建议就会很被动。

魏书·文帝纪:是月,孙权复叛。复郢州为荆州。帝自许昌南征,诸军兵并进,权临江拒守。

黄初三年(222年)十月,孙权反叛,曹丕从许昌率军南征,各路大军齐头并进,孙权据江坚守。

【魏书载丙午诏曰:"孙权残害民物,朕以寇不可长,故分命猛将三道并征。今征东诸军与权党吕范等水战,则斩首四万,获船万艘。大司马据守濡须,其所禽获亦以万数。中军、征南,攻围江陵,左将军张郃等舳舻直渡,击其南渚,贼赴水溺死者数千人,又为地道攻城,城中外雀鼠不得出入,此几上肉耳!而贼中疠气疾病,夹江涂地,恐相染污。

从魏书记载曹丕诏令来看,当时曹丕三路伐吴,水战击败吴军吕范,斩首四万,缴获战船万艘;大司马曹仁据守濡须,擒获一万多敌;中军围困江陵,左将军张郃击南渚,吴军被淹死的就有数千人。

但由于吴军发生了疫疾,曹丕担心被传染,就决定撤军。

此时,孙权再次称臣求和,曹丕接受了孙权的请求。

因此,曹丕南征是势在必得,但运气差了点,因为疫情而退军。虽然也是准备不足,但几十万人的防疫问题是很难掌控的。

豹眼认为,他没有趁刘备进攻孙权之际夹攻孙权,以及在孙权大胜之后果断发动攻击,其决策是非常正确的。

注: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删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