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范蠡明知长子去救次子不会成功,还让他去救,而不坚持己见?

范蠡是个干啥成啥的人,你说气不气人?他在越国做大夫的时候,帮助越王勾践灭亡吴国。泛舟太湖以后,他觉得日子过得很无聊,就做起了生意,结果成了大富翁,被人称之为陶朱公,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大财主。

至于他和西施之间,在传说中也终成眷属。此后范蠡有三个儿子,不知道是不是跟西施生的,这三个儿子可不是省油的灯。

次子在外面杀了人,按照道理是要杀头的。可是范蠡有钱啊,不管哪个时代,兜里有票子,万事好商量。他认为只要花钱就能把这件事给摆平了。

01长子宁死也要带钱去赎回次子。

次子杀了人,本来就已经给范蠡惹了不少麻烦了。这边长子听说了这件事,立刻要求范蠡把钱给他,他去把次子赎回来。

长男曰:“家有长子曰家督,今弟有罪,大人不遣,乃遗少弟,是吾不肖。”欲自杀。其母为言曰:“今遣少子,未必能生中子也,而先空亡长男,柰何?”硃公不得已而遣长子,为一封书遗故所善庄生。曰:“至则进千金于庄生所,听其所为,慎无与争事。”长男既行,亦自私赍数百金。---《史记》

可是范蠡明白长子的秉性,他表示不赞成,而是想要让小儿子去赎回他的二哥。可是长子这边听了可就不乐意了。

  1. 长子拿着刀架在自己的脖子上表示,今天这件事儿要是让他办了,那就算了,要是不让他办,你范蠡就先给你大儿子收尸好了!
  2. 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范蠡就算再聪明,也没办法在这几个儿子里做出个权衡来,眼看着大儿子就要抹脖子了,范蠡的老婆跑又跑出来劝范蠡,还是让老大去好了,不然老大抹脖子了,她也就不活了。
  3. 范蠡心里当然不忍,于是勉强答应了这件事。为什么长子一定要去救弟弟呢?我相信这是出于对弟弟的关心。

但是更可能是因为长子太爱惜钱财了,花这么多钱去救弟弟他不心疼,但是如果能少花一点,自然是更好了。

范蠡的三儿子是个花花公子,他哪里懂钱财来之不易的道理。所以说范蠡的长子,一直请求要去,是为了给父亲省钱。

02长子为了省钱,害死了次子。

长子为了救弟弟还留了一手,他带着范蠡的千两黄金前去送给了庄生,自己兜里还揣着几百两黄金另作他用。

这个庄生是范蠡的旧相识,两人早就通了书信,所以庄生也明白范蠡长子的来意,他收了钱,告诉长子,让他快点离开楚国,就算他弟弟被放出来,也不要问长问短的。

硃公长男以为赦,弟固当出也,重千金虚弃庄生,无所为也,乃复见庄生。庄生惊曰:“若不去邪?”长男曰:“固未也。初为事弟,弟今议自赦,故辞生去。”庄生知其意欲复得其金,曰:“若自入室取金。”长男即自入室取金持去,独自欢幸。---《史记》

长子留了个心眼,他把自己私下带来的几百两金子送给了楚国的其他人,让他们帮忙在宫中探听消息,最好是能救出他弟弟。

庄生这个人是个实在人,他不愿意收这些钱,打算等到事情解决以后,再把这笔钱原封不动地退还给范蠡。

他进宫告诉楚王,说天上有颗星星比较怪异,这可不利于咱们楚国,最好还是大赦天下,才能破解这一麻烦。

  1. 楚王这个二愣子听得一愣一愣的,连连点头,就要大赦天下。宫中的人听说楚王要大赦天下,立刻就跑去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范蠡的长子。范蠡长子又惊又喜,他喜的是弟弟要被放出来了,惊的是送给庄生的千两黄金岂不就白送了吗?
  2. 左思右想以后,长子还是决定要跟庄生把这笔钱要回来。于是他跑到庄生那儿辞行,并且表示咱弟弟马上要被楚王大赦天下给放出来了,意思很明确,就是要让庄生把钱退给他。
  3. 庄生二话不说,就把钱原封不动地还给了长子,但是他心里恼羞成怒。于是连夜进宫告诉楚王,说了一系列范蠡次子的坏话,直接导致楚王在大赦天下之前,先把范蠡的次子给杀了。

长子还在屁颠屁颠地高兴拿回钱财的同时,却已经听说次子被杀的消息了。他这才知道事情办砸了,只好把弟弟的尸体给拖回来了。

03范蠡长子为什么这么爱钱?

长子拖着次子的尸体回来以后,家里人都哭成了一团,唯独范蠡在那边傻笑。他告诉大家,他早就知道长子此去肯定是要杀掉次子了。

吾固知必杀其弟也!彼非不爱其弟,顾有所不能忍者也。是少与我俱,见苦,为生难,故重弃财。至如少弟者,生而见我富,乘坚驱良逐狡兔,岂知财所从来,故轻弃之,非所惜吝。前日吾所为欲遣少子,固为其能弃财故也。而长者不能,故卒以杀其弟,事之理也,无足悲者。---《史记》

倒不是说长子不爱自己的弟弟,而是长子这家伙太贪财了。当年范蠡创业的时候,次子和三子都比较小,可是长子岁数已经不小了。

长子明白一个道理,钱难赚,那啥难吃。长子在创业的时候,帮了范蠡不少忙,是最辛苦的一个,虽然懂得挣钱的方法,却也明白了挣钱不易的道理。

所以三个儿子里,最心疼钱的,那就是长子了。可是三儿子就不同了,他一出生的时候,范蠡就很有钱了,什么玩具周边随便买,整天游手好闲,他对钱一点兴趣都没有,所以去了才能把次子救回来。

总结:那么范蠡明知道会有这样的结果,为什么还要答应这件事呢?

其实范蠡本来是想要通过钱财救自己的次子的,毕竟一条性命,不是钱财能换来的。可是他的思想在斗争,因为次子杀了人,这本身就是杀头的罪。

他有钱就可以拿钱去换儿子的命,那被杀的那个人的家人,又拿什么去把亲人的命给换回来呢?所以他最初认为,杀人偿命,这是天经地义的道理。

这两种思想本来就在斗争当中,这个时候范蠡的长子以死相逼要去救次子,而且老婆也不依不饶地要让长子去。

范蠡于是心一横,决定让次子伏法算了。毕竟他手里有一条人命,犯了罪自然是要受到处罚的。那个年代的人,跟现在人不一样,他们有礼义廉耻的观念。

所以说范蠡答应让长子去,不是不知道结果,恰恰是因为知道结果会怎样,才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参考资料:《史记》

为什么范蠡明知长子去救次子不会成功,还让他去救,而不坚持己见?

【天生决定个人的性格,环境教育决定你的人生。】

作者:冷清先生,个人史学作品,严禁抄袭剽窃。

范蠡长子救死次子的故事,出自《史记范蠡传》,这是一个富有哲理的故事。范蠡有三个儿子:长子、次子、少子,长子从小跟随范蠡夫妇做生意,吃尽人生苦难,长子爱惜钱财是创业守成的好手。次子出生后性格倔强好斗,出门经商长途贩运,免不了争执护财而打斗,次子是看家护院的好手。少子出生后,范蠡夫妇生意做大富甲一方,范蠡人称“陶朱公”,少子根本不知道人生艰难,他就是个公子哥们花钱的主。

长子是创业守成的一把好手,次子是长途贩运护卫钱货的好手,次子养尊处优是花钱的主。天生决定个人的性格,环境和教育决定你的人生。次子常年出门经商,性格倔强刚强而好打斗,长期为了利益和尊严与人打斗,物极必反必然失手弄出人命。欠债还钱、杀人偿命是天经地义,范蠡觉得千金之子不该斩首于市,于是萌生贿赂官员救保次子性命,并且付诸行动,决定派小儿子持1000两银子去楚国行贿。

这里要声明的是,杀人和行贿都是犯罪,冷清先生并非要宣扬犯罪,这里要讨论的是人性的优缺点和极端事物的关系。二子与人相斗致死人命,触犯了当时的王法“杀人偿命”,结果很可能被判处斩首。范蠡也知道次子死罪,但是希望次子能保住性命,是范蠡为人之父的人之常情,故此范蠡决定花重金救次子的性命。在范蠡看来,能否把1000两银子送给管事的人,是保住次子性命的关键。

范蠡知道长子从小跟随父母做生意,他知道挣钱的不容易而惜财,长子的优点在这时就变成缺点,长子根本不能完成这个任务。小儿子一生下来,父母已经是大富翁了,他养尊处优只知花钱,根本不知道钱打哪来的,小儿子根本不吝惜金钱。范蠡让小儿子去送礼行贿,小儿子一定会按照范蠡的交代把钱送出去,因为小儿子根本就不在乎金钱来之不易。

长子知道范蠡派小弟去送钱,他因为吝惜金钱就想自己去,范蠡不让长子去,长子就找母亲闹事,寻死觅活的好不烦人,范蠡实在执拗不过,只好同意长子去送钱。范蠡知道大儿子吝惜金钱,很可能把事情办砸了,他特意叮嘱大儿子:到了楚国以后找到管事的庄生,只管把钱送出去别管结果如何,立即离开楚国回到宋国来。长子走的时候,还私自多带了几百两银子。

庄生是楚国大臣,家里很贫穷,但是为官清廉,从不接受贿赂,深受楚国人的爱戴敬仰,楚王也喜欢庄生,对他言听计从。范蠡长子到楚国后,就写信给庄生,请求庄生救下自己的二弟,并且托人把1000两银子送进庄家。长子并没有立即离开楚国,而是在楚国住了下来,用私自带来的几百两银子,上下打点有关的楚国贵人。庄生看了范蠡的书信,决定帮助范蠡救他的二子,他本不想收受贿赂,打算事情办完以后把钱还给范蠡。

庄生去见楚王,说:“近日星象怪异,有害于楚国呀!”楚王问:“怎么办?”庄生说:“只有大王实施仁德破解祸害。”楚王说:“先生不用再说了,我照做就是。”楚王遂派人封存了三钱之库(国库)。楚国贵人急忙告知范蠡长子:“楚王要大赦了。”长子问什么缘故?贵人说:“昨晚,楚王派人封存了国库。楚王每次大赦,都会先封存国库,故此知道楚王要大赦。”

范蠡长子暗自思量,楚王要大赦了,我二弟自然就出来了。既然,二弟突遇楚王大赦,这个事就和庄生没有关系了,那么钱不是白送了吗?于是范蠡长子决定要回银子,就去庄生家见庄生。庄生看到范蠡长子吃了一惊:“你怎么没有走?”长子说:“就是没有走,当初,为我二弟的事情来,现在二弟要大赦了,所以来辞行。”庄生知道范蠡长子是来要钱的,就说:“银子在里屋,你拿走吧!”范蠡长子拿回了银子,心里暗自高兴。

庄生觉得被范蠡的儿子给出卖了,就去见楚王说:“前几天,为了星象之事,让大王实施仁德。我在街市上听百姓非议,说大王大赦是受了陶朱公的贿赂,为的是释放陶朱公的儿子。”楚王听后说:“寡人大赦罪人,是为了实施仁德,不是为了释放陶朱公的儿子。”楚王随即命令,先把范蠡次子斩首了,过了一天才宣布大赦罪人。范蠡长子惜财反复无常,不但没能救保二弟,反而把二弟给救死了,只好载着弟弟的尸首回宋国。

《史记》原文:“至,其母及邑人尽哀之,唯硃公独笑,曰:‘吾固知必杀其弟也!彼非不爱其弟,顾有所不能忍者也。是少与我俱,见苦,为生难,故重弃财。至如少弟者,生而见我富,乘坚驱良逐狡兔,岂知财所从来,故轻弃之,非所惜吝。前日吾所为欲遣少子,固为其能弃财故也。而长者不能,故卒以杀其弟,事之理也,无足悲者。吾日夜固以望其丧之来也。’”

范蠡说不是长子不爱其弟,而是知道生活艰辛,金钱的来之不易,因为吝惜钱财而害了弟弟的性命。人的性格是天生的,个人的人品和能力是环境和教育决定的,人品能力高的人当然比人品能力低的人强。但是,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物极必反,具体事物要具体对待。特殊情况下,能力强人品高吝惜钱财的人却不一定办成特殊之事;能力不强人品不高不珍惜钱财的人,反而能办成特殊之事。

我是冷清先生,为您推送不一样的历史真相,如果您喜欢敬请关注冷清先生头条号,谢谢!

为什么范蠡明知长子去救次子不会成功,还让他去救,而不坚持己见?

谢邀,这个范蠡救子出自《史记》,在没有其他史料印证的背景下,我只能说下自己的想法,可能会带有个人色彩。

原文大意

陶朱公就是范蠡,他有三个儿子,二儿子在楚国杀了人,被判死刑,范蠡打算派小儿子去处理此事,大儿子以自杀威胁要去,加上范蠡妻子的劝说,大儿子去办理此事。

结果因为吝惜钱财,惹恼了庄生,弄巧成拙使二儿子被杀。死讯传来,范蠡并不意外,因为他认为大儿子的性格和成长经历,导致了此事的发生。

范蠡原本的救人想法

对于二儿子之事,范蠡第一句是“杀人而死,职也。然吾闻千金之子不死於市。”意思是,杀人者抵命这是常理,可是我听说家有千金的儿子不会被杀在闹市中。

这里应该是个转折的语意。即范蠡本身认为二儿子之事,是需要抵命的,我猜想范蠡心中的底线是,二儿子是咎由自取,如果被杀也是情理之中。

但传闻家有千金不会被杀于市,这里是可以采取用钱消灾的方法试试,既然用钱消灾,必定不能吝惜钱财,所以成长于万贯家产背景的小儿子是最佳人选。“至如少弟者,生而见我富,乘坚驱良逐狡兔,岂知财所从来,故轻弃之,非所惜吝。”也是与前文相印证。

消灾的办法由于不确定,范蠡决定是写信让庄生想办法帮忙。

大儿子救人的成功率

大儿子的性格和成长经历:从后来范蠡所说是少与我俱,见苦,为生难,故重弃财。”,可推测他是与他父亲一起吃过苦的,并且从一开始就参与了家族事业,然后长子说,“家有长子曰家督”,说明他还负责督管日常家事,接班人地位无疑。

虽然大儿子吝惜钱财,范蠡有点不放心,但他叮嘱了一句,“至则进千金于庄生所,听其所为,慎无与争事。”就是全部听庄生的安排,不要做其他的。其实根据后文推算,如果大儿子听了庄生的话“可疾去矣,慎毋留!即弟出,勿问所以然”,也就不会弄巧成拙。

范蠡内心的比较:用钱财抵命不一定能成是基础。小儿子不吝惜钱财,但从小成长于优渥的环境,为人处世不知怎么样?或者说在范蠡心中担心小儿子是否会因为自身富贵而轻贱贫穷的庄生;大儿子吝惜钱财,但跟着一起经商,经商需要处理各方关系,大儿子跟着范蠡耳濡目染,有优势,所以在救人这事成功率上,推测范蠡心中是,100%>小儿子≥大儿子。

那么大儿子如果按照范蠡的嘱咐和庄生的安排,这事也是板上钉钉的。

大儿子的行为

1、“家有长子曰家督,今弟有罪,大人不遣,乃遗少弟,是吾不肖。”欲自杀,这里,大儿子竟然以死相挟,强调名声对他的影响,然后妻子也打边鼓,“今遣少子,未必能生中子也,而先空亡长男,奈何?”

2、“长男既行,亦自私赍数百金”,大儿子应是为了保险起见,私自多带了几百金作为备用,这里推测大儿子也知道千金救人,但不明白为何不给庄生酬劳。

3、“而硃公长男不知其意,以为殊无短长也。”这里,大儿子认为庄生没有什么能耐,结合上文看,应该是“庄生家负郭,披藜藋到门,居甚贫”的原因,按常理看,能左右此事必然一国之君,至少是非富即贵,所以后来“不过庄生而私留,以其私赍献遗楚国贵人用事者。”,大儿子又用私带的几百金去贿赂达官贵族。

4、“庄生知其意欲复得其金,曰:“若自入室取金。”长男即自入室取金持去,独自欢幸。”这里,大儿子竟然把送的钱又拿走,还很开心。

这里推测,大儿子跟随范蠡经商,吃了很多苦,也懂得花钱打理关系,只不过想用最少的钱发挥最大的作用,现在不都强调性价比,经商之人也是人精。只不过大儿子没学到精髓,只学得表象,所以用百金贿赂贵族,而又要回了前面给庄生的千金。

大儿子的地位

按古代嫡长子制度,大儿子应该是接手父亲的事业,地位也是固若金汤,为何受到范蠡安排小儿子一事,就以死相逼?

事有反常必有妖,我觉得大儿子应该是有顾虑,或者自身能力不足,在原先的经商过程中,被范蠡点过许多次错误,为了巩固地位,想干出成绩,所以急于请求办理此事。越是求成越容易出差错。

本想花少量钱办成事,证明自己的能力,结果相反。

庄生的作用

从后面大儿子对庄生的言行,猜测是范蠡没有跟他过多提及此人,推测一是无业务往来,二是“以廉直闻於国,自楚王以下皆师尊之”,此人为人清廉正直,“此硃公之金。有如病不宿诫,後复归,勿动。”,日常经商打点也没有涉及此人。

所以,庄生接到范蠡的信后,以星宿之事帮忙,也不是看重钱财;范蠡给千金,是知道庄生为人廉直,不会要他钱财,也不知道庄生会采取什么方法。如果庄生要钱,结合前面“千金之子不死於市”的说法,应该是有庄生的单独一份。

后来,大儿子以百金贿赂贵族,这相当于把行贿一事摆在明处,如果有好事之人查到痕迹,很有可能误了庄生的廉直之名。这与前面大儿子顾虑自己的名声相类似,所以庄生及时挽救,撇开关系,给人感觉就是大儿子补了一刀。

范蠡的考量

前面说了杀人者抵命这是常理,所以能否救回对范蠡来说结果不太重要,救回更好,救不回也是正常。

加上大儿子的成长带来的吝惜钱财缺陷,范蠡想用此事作为接班人的一次考量,所以没有跟大儿子详细说明庄生此人的性格和能力,如果大儿子知道,想必不会私自携带百金,即使后面花百金给贵族,也不会再去庄生那要回千金。

结果二儿子死亡,“其母及邑人尽哀之,唯硃公独笑”,范蠡的独笑,耐人寻味,推测也是明白这事考量,最终失败了,但或许会给大儿子带来成长的感悟,让这个接班人将来变得更好。同时,也表明态度,希望大儿子和妻子不要太过自责,毕竟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综上,范蠡在这事上,是明知长子去救次子成功率低,还让他去救,是因为第一,杀人偿命,因果循环,能否救回已不是最重要的;第二,小儿子去救也不能保证百分百成功;第三,大儿子作为接班人,能力不足,想要再成长需要经过大事的磨砺。

最后再猜想下,坚持小儿子去救,结果一样未知;大儿子心中有隔阂,担心地位不稳。不如让接班人磨砺下,何必坚持己见呢?

为什么范蠡明知长子去救次子不会成功,还让他去救,而不坚持己见?

让长子尽义。

为什么范蠡明知长子去救次子不会成功,还让他去救,而不坚持己见?

范蠡有三个儿子,其中长子和次子是来陶邑之前所生,小儿子是来到陶邑之后所生。这三个儿子各有特点,长子虽然老实,但爱财如命。次子长相凶悍,到处惹是生非。小儿子最为聪明,而且不爱财。让范蠡遗憾的是,他的二儿子最终被大儿子“害”死了。

原来,范蠡的二儿子有一次和人斗殴,失手杀人,被楚国抓了起来。范蠡说:“杀人偿命,我没什么可说的。但我毕竟是我的儿子,我不希望他死于大庭广众之下。”于是,范蠡准备了千两黄金,装在一个箱子里,然后让小儿子到楚国找一个叫庄生的老朋友,让庄生帮忙疏通,尽量不要让二儿子死在街市之上。

范蠡派小儿子去楚国,他的大儿子不愿意了,大儿子认为父亲不信任自己,竟然要挥剑自杀。范蠡无奈,只好改由大儿子去楚国。大儿子临行前,范蠡说:“这一趟楚国之行,若是你三弟去,你二弟还有可能得救;若改成你去,你二弟必死无疑。我本意是让你三弟去,但你执意要去,并非我不信任你,你既然去了,就要听我的安排。”

大儿子听完,不太服气,但表示愿意听父亲的话。

范蠡于是写了一封信,然后交代儿子:“到楚国之后,见到庄生,把信和这一箱子黄金给他,什么都不要说,他让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千万不能忤逆他的意思。”史载:

为书遗故所善庄生,因语长子曰:“至,则进千金于庄生所,听其所为,慎无与争事。”

大儿子来到楚国后,把黄金和父亲的信一起交给了庄生。庄生告诉他:“你二弟的事情交给我了,你赶紧回去。”

大儿子口头上答应,但内心却害怕庄生收钱不办事,于是偷偷在楚国住下,观察庄生的一举一动。

庄生本不是贪钱之人,他和范蠡有旧情,本打算把事情办了,再把钱还给范蠡。于是,庄生入宫面见楚王,对楚王说最近某某星宿不利,需要天下大赦才可化解。楚王向来信任庄生,准备大赦,范蠡的二儿子也在大赦名单之中。

长男以为赦,弟固当出,千金虚弃,乃复见庄生。

大儿子并不知道大赦是庄生促成的,他听闻楚王要大赦,心想:既然要大赦,弟弟本来就要出来了,何必白白浪费那一箱子黄金呢!于是,他又去找庄生,打算索回那箱黄金。

庄生看到范蠡的大儿子又来见他,惊讶地说:“我不是让你赶紧回去吗,你怎么没走?”后来,庄生让他拿走了那箱黄金,然后气冲冲地入宫了。

范蠡的大儿子还没来得及离开楚国,便听闻楚王杀了一位囚犯,大儿子走近一看,看到的竟是弟弟的尸首。原来,庄生在楚国历来受人尊重,说一不二,他让范蠡的大儿子先回去,大儿子却因为贪财忤逆庄生。庄生一气之下,进宫劝楚王:“大王本想大赦,但外面都在说大王只是赦免陶朱公的儿子。”楚王为了堵众人之口,先杀掉了陶朱公的二儿子,再大赦天下。于是,范蠡的二儿子就这样被杀了。

二儿子去世后,范蠡的妻子和大儿子都很伤心,范蠡对大儿子说:

吾固知必杀其弟也,彼非不爱弟,顾少与我俱,见苦为生难,故重弃财。至如少弟者,生而见我富,乘坚策肥,岂知财所从来哉!

意思是说:我早料到你去楚国,你弟弟必死。你并非不爱你弟弟,只是你生在我创业时期,知道爱惜金钱。而你三弟生在我富贵时期,不贪恋金钱。我派你三弟去,是因为他能舍弃财物,而你却做不到。也就是因为这一点,你最终害死了你弟弟。不过,你弟弟杀人偿命,我本就在家等待为他办丧事了,你也不必伤心。

范蠡作为一代“商圣”,拥有非凡的看人识人本领,他当年能预见到勾践会“鸟尽弓藏”,如今又预测到大儿子会因贪财而害死弟弟-。陶朱公范蠡,果然不简单。

为什么范蠡明知长子去救次子不会成功,还让他去救,而不坚持己见?

人斗不过天!就像你一意孤行一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