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到死之前找到建文帝了吗?
从史料上来看,朱棣的确没有找到建文帝朱允炆。当年皇宫一把大火,把宫殿都给烧毁了,朱允炆的尸体也没有找到。
为此一系列传说就传开了,有人认为朱棣后期一直在寻找朱允炆,就连郑和七次下西洋都是为了寻找朱允炆的下落。
那么问题来了,朱棣为何大张旗鼓地寻找朱允炆呢?会不会是一种欲盖弥彰的做法?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告诉世人,建文帝不是被他逼死的,他还活着,只是逃窜在民间。
这样他就不用背负弑君杀侄的罪名,而且因为建文帝的失踪,他也就可以勉为其难地登基称帝了。可以从明朝户籍制度上看看这件事。
明朝户籍制度非常严格,流民是一种耻辱。朱元璋对税收这一块儿管理的十分到位,而跟税收直接挂钩的,自然是人口。当时每个家庭都有户口本,当时叫户帖。这里面详细记载了每一户人家的家庭成员姓名、数量、财产等。你家有多少财产几个人分别叫什么,看一眼户帖就能一清二楚。
- 里甲制度:
后来老朱又推行了里甲制度,将每110户编为一个里,生产力比较强的前10户称之为里长,其他100户人家分为10甲,每甲10户人家。
迨造黄册成,以一百十户为一里,里分十甲曰里甲。以上、中、下户为三等,五岁均役,十岁一更造。一岁中诸岁杂目应役者,编第均之,银、力从所便,曰均徭。他杂役。凡祗应、禁子、弓兵,悉佥市民,毋役粮户。额外科一钱、役一夫者,罪流徙。---《明史》
那些鳏寡孤独者,负担不了徭役的人,自然是不需要去劳作的,但是必须要有详细的记录,而且每年都会有严密的核查。
朱棣登基以后,完全可以重新做一次人口大普查,只要朱允炆躲在民间,用不了多久,就能从这一严密的户籍制度中暴露出来,因为他没有户帖,谁家也不能凭空多出一个人来。
- 严查流民:
老百姓也不会为了朱允炆,冒着杀头的危险将他藏在家里,因为户口是要核查的,一旦查出多一个人,那么就要盘问你是哪来的,原来户籍在哪里,为什么搬家。
因为流民在老朱看来,是一件非常可耻的事情,你为什从乡下搬到上海城里?还不是因为发展不均衡嘛!老朱不希望看到这种情况出现。
为此老朱对流民的调查是非常严格的,只要你们这里多了一个流民,那一定要查清楚他的来龙去脉,一级一级往上报。
- 没法做和尚:
此外朱允炆的确可以去做和尚,不过很可惜的是,和尚也需要从业资格证,也就是度牒。除了度牒以外,他们也是被编入户籍的,名下有地的就要交税,没地的虽然不用服徭役,但是也必须记录在案,称之为畸零。
所以说偌大的明朝,你让朱允炆往哪儿逃呢?除非真的是逃到了海外,这种记录比较小,因为当时乘船出海的风险很大。明朝末年李定国坚决反对永历皇帝出海,认为出海遇到风浪就是个死,可见朱允炆也不会傻到出海。
朱棣继位不合法但是合理,朱允炆带着儿子出逃的可能性不大。朱允炆是朱元璋钦定的皇帝,是老朱正牌继承人。如果朱棣可以武力夺权的话,那证明朱元璋的二十多个儿子都可以武力夺权。
由此可见朱棣登基,其实是不合法的。但是呢,在当时那个情况下来说,这是合理的。因为朱棣打下了南京城,而朱允炆不见了。群龙无首的情况下,朱棣只能选择登基。
太子文奎。建文元年立为皇太子。燕师入,七岁矣,莫知所终。少子文圭。年二岁,成祖入,幽之中都广安宫,号为建庶人。英宗复辟,怜庶人无罪久系,欲释之,左右或以为不可。帝曰:“有天命者,任自为之。”大学士李贤赞曰:“此尧、舜之心也。”遂请于太后,命内臣牛玉往出之。听居凤阳,婚娶出入使自便。与阍者二十人,婢妾十余人,给使令。文圭孩提被幽,至是年五十七矣。---《明史》
那么朱允炆有儿子吗?还真的有,他有俩儿子,一个太子朱文奎,一个次子朱文圭。这俩儿子中,有合法继承权的朱文奎,碰巧也在大火中失踪了,你说这事儿巧不巧?
朱文圭倒是活了下来,但是当时只有2岁大,可能让朱文圭来做这个皇帝吗?当然不可能,所以朱棣登基是合理的,有利于国家的稳定。
当时南京城兵荒马乱,朱允炆一个人逃走,已经是十分吃力的事情了,况且他还要带着自己的太子一起出逃?
真当明朝的户籍制度是摆设吗?任何一个流民,只要拿不出户口本来,在当时来说都会引起官吏们的注意,从而收监盘问。
我看朱允炆带着儿子出逃以后,根本就出不了南京城,更别说去哪个寺庙当和尚了。所以出逃的可能性其实并不大。
朱棣为何要假惺惺地寻找朱允炆呢?当时朱棣表现得十分伤心,认为朱允炆被大火烧死了。可是找来找去,就是找不到朱允炆的尸体。我就有一个疑问了,都烧成炭了,这是怎么辨认朱允炆的呢?皇宫里除了皇帝,还有侍卫,除非一个侍卫都不在了,但是朱棣不好做这个保证。
在朱棣的心目中,朱允炆应该已经死了。可是如果他成为了逼死皇帝侄儿的元凶,就会遭到天下人的唾弃。
为了降低自己的名誉损耗,朱棣当然要告诉大家,朱允炆其实没有死,只是逃走了而已。熊熊大火把宫殿都烧塌了,也没能烧死朱允炆。
那就改立太子朱文奎做皇帝吧?真是不凑巧,太子朱文奎也跟着朱允炆一起逃走了,完全找不到人,所以朱棣就只能做了皇帝。
这么一来一切就比较顺利了,要当皇帝,必须讲究一个顺理成章,否则后世一定会有不少人提出质疑和反对,朱棣这是在给子孙后代减少麻烦。
总结:我认为朱允炆已死,朱棣在虚张声势。从明朝严格的户籍制度上来说,朱允炆是真的无处可逃。如果他要出海,就必须要有一支像样的船队才行,至少是一艘庞大的船只。
很可惜这种出海记录在当时也没有,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朱允炆在朱棣攻破南京的时候,其实已经死了。
之所以朱棣不让朱允炆死,是为了给自己博一个好名声。这就好比是唐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以后,在历史书上修改为:是他们先动手的!唐太宗只是正当防卫罢了。
参考资料:《明史》
朱棣到死之前找到建文帝了吗?
持这种观点就是建文帝在朱棣攻进南京之际没被大火烧死,而是打开朱元璋留下的一个铁箱子,拿出里边的度牒,袈裟,僧帽,剃刀化妆成僧人逃出南京。
1399年,朱棣的两名下属被南京处死,随后朱棣以“清君侧”靖难起兵造反。
朱棣打下南京后,不见朱允炇的踪影,在“生要见人,死要见尸”的驱动下,也为了确保自己皇位的稳定,在陆路,水路都进行了寻找朱允炆的下落。
水路派出的是心腹太监郑和七次下西洋,出发点为泉州,据说是建文帝,从这里出逃至海外。
陆路派出的是户部给事中胡濙,此人花掉14年的功夫遍寻朱允炆的下落,就连自己的母亲去世都没能尽孝道。1423年,胡濙从江苏吴县急急忙忙回来向朱棣汇报捜寻情况,君臣密秘谈论了朱允炆的下落。
近年历史学家徐作生经过查阅文献和实地考察指出,建文帝1423年死于江苏吴县穹窿山,终年46岁,葬于皇驾庵后的小山坡上。
其实朱允炇很有可能已经死了,朱棣这样高调寻找朱允炆的下落,无非是转移矛盾稳定政局,堵天下人的嘴,议论他篡夺朱允炆的皇位。当时,朱棣的锦衣卫和东厂可不是吃素的,朱允炆想活着的可能性不大。
朱棣到死之前找到建文帝了吗?
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我们分几种情况来分析。
1,朱允炆死于大火。
这种概率是非常大的,因为朱允炆知道和自己爷爷最像的四叔同样心狠手辣。与其活着受屈,不如投火而死。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朱棣就没有必要找他了。而朱棣大张旗鼓地寻找朱允炆,也可能只是为了给自己开脱没有逼死自己的侄子。
2,朱允炆成为流民。
成为流民的概率不大,明朝的户籍制度是非常完善的。一个流民到处跑,是非常容易被发现的。谁用愿意去收留一个烫手山芋在家里呢。如果朱允炆成为流民,那么很容易被朱棣逮到,那么也逃不了被灭口的命运。
3,朱允炆成为和尚
明朝当和尚可没那么容易,朱允炆跑出来当和尚的话也逃不了要查户口。朱允炆执证期间也没培养过多的死忠,势力没渗透太远,要当和尚隐藏自己身份,需要一群人,一个庞大的势力去维护。
4,流亡海外
相比于前两种,流亡海外相对安全一点,也是除葬身火海最有可能的一种情况。毕竟出了海,朱棣想找到他就没有那么容易了,茫茫海外各洲各国,到哪找去呢?
所以我的观点是,要么葬身火海,要么流亡海外。前者概率更大,都被人抢了帝位了,如果想活,禅让给叔叔,求个安定的一生也不是不可以。流亡海外也是无法复国的。
朱棣到死之前找到建文帝了吗?
朱棣找没找到建文帝朱允文是个千古谜案。朱棣夺取了朱允文的江山,不成功叫篡逆,成功了叫承运天命。但朱允文是他父亲立下的正统皇帝,虽然失败了,但还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对于这一点他害怕极了。而且象方孝儒这样至死都骂着不认可他当皇帝的人,如果还有,他们还可以制造舆论,一有风吹草动都威胁着自己的江山。一定要找着朱允文,杀了他才能永绝后患。
在中国境内他靠层层地方政权要赶得朱允文无藏身之地。但还是没有找到,于是派郑和七下海洋,下决心找着朱允文。为什么要下海洋呢?南京临着长江,朱允文若驾一叶轻舟从水路跑了,大陆上藏不住,到海外什么地方建立一个逃亡政府与朱棣分庭抗礼,这还了得。
世间总是一分为二的,首先朱棣这个篡逆皇帝成了一代明君,把国家治理得很强盛,历史评价上对于的篡逆罪名可以别作论处了。就说郑和七次下海洋,肯定没有找到朱允文,要找到了朱棣可以大诏天下,杀了朱允文以绝天下对朱允文存在的影响。单从为找朱允文这一目的,让郑和七次出洋,耗费了巨大国力,也没找着朱允文,这得不偿失。然而正是郑和七下海洋发现了南海诸岛开拓我国的领海面积,这对我国立下了千秋功业。
还有一点,教人十分费解的事。按说在大陆上朱允文应无藏身之地,但我们这里有一个村庄好几千口人都姓建。据说他们是朱允文的后代,因为怕追杀不敢姓朱明白自已的真实身份。但他们又不肯忘掉祖先朱允文而全都姓建,这是朱允文的帝号。真也如此,宋人编纂的《百家姓》里没有姓建的。
朱棣到死之前找到建文帝了吗?
应该没有
朱棣到死之前找到建文帝了吗?
这个问题的前提首先是要建文帝是活着的,然而很可惜,建文帝在朱棣攻入金陵之后必然已经身陨……
- 燕王朱棣起兵靖难始于朱允炆的削藩之举,
彼时朱允炆新君临朝,颇想有一份作为,手下亦有方孝孺,齐泰,黄子澄之流出谋划策,一个想做明君,一个想当能臣,双方一拍即合。
而始于朱元璋的太祖分封被认为是威胁中央集权同治的最大弊病,所以老朱尸骨未寒,孙子就开始大刀破斧的削藩了!
只是想法是好的,手下人办事能力太差,不想反的最终都被逼反了!
朱棣何许人也,那也是一路战场杀伐过来的狠角色,怎会坐以待毙,而朱元璋封藩王,建藩镇的初衷也被朱棣拿来做了起兵的借口!
明太祖朱元璋不仅分封诸子为藩王,而且在其成法中有一条是关于“靖难”的。朱元璋当国时,恐权臣篡权,规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权利,他在《皇明祖训》 中说:“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后来的朱棣即以此为理由,指齐泰、黄子澄为奸臣,须加诛讨,并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即靖祸难之意。故而靖难之役中朱棣的口号是“清君侧,靖国难”。
到靖难之役真正打起来的时候,燕王这边是有惊无险,屡屡逆境翻盘,而朱允炆却是一手好牌打的稀烂!
靖难之役以朱棣的胜利而告终,战争虽结束,与此相关的历史却在发展。燕王进京后,宫中起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有的说建文帝于宫中自焚而死,或云建文帝由地道出亡,落发为僧,云游天下,传说他于正统朝入居宫中,寿年而终;又有一说建文帝逃至东南亚,郑和下西洋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寻找建文帝。
燕军进入南京后,朱允炆在皇宫放火,朱允炆本人不知所终;此后其下落成为谜团。朱棣入城后,派人指认一具烧的面目全非的尸体为朱允炆,并执其手哭“傻小子,何苦如此!”。随后六月二十日,以天子礼葬朱允炆,造成建文帝已死的假象。
以上所述,也就是题主所问的由来,朱允炆假死脱身,朱棣暗中追查,为此建立了赫赫有名的锦衣卫……
然而事实真是这样吗?个人觉的这种说法是完全站不住脚的,我更倾向于朱允炆在朱棣攻入皇宫以后,或自杀,或被杀,就已经死掉了!
但是朱棣不能说人被他杀了啊,朱棣起兵以后,自始至终都打着清君侧的名号,可没说自己是为了谋权传位的!真打到眼前了,人要是就不死。就杵在你面前,那多尴尬啊!难道还真能清完君侧,打道回府不成?
所以,朱允炆必须死,但又不能让别人知道朱允炆死了,即便不是朱棣动的手,也会有人说是被朱棣逼死的。那最好的办法就是失踪,人间蒸发了!结果人人都能接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