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三国君主归顺晋朝后,封魏为王、蜀为公、吴为侯?

这个问题挺不错的!

确实,当年当年三国归晋,魏蜀吴三国的君主都活了下来,还被封了爵位。不过他们的爵位却高低不同。

其中魏帝曹奂是陈留王,蜀帝刘禅则是安乐公,而吴国国君孙皓仅仅是个侯爵,是为归命侯!

这是为何呢?咱一个一个来讲!

首先说安乐公刘禅,他的蜀国是第一个被灭的!

当时司马家还没有代魏自立,虽然掌控了实权,但名义上还是魏国,所以这个安乐县公是曹奂封的。

为何会这样封刘禅呢?

两个原因

魏国当年代汉自立的时候,曹丕给汉献帝仅仅封了一个山阳公,并没有以王爵供之!

那么对于打着汉室正统的刘禅自然不可能高过汉献帝啊,不然岂不是在承认当年的蜀汉就是汉室正统咯?

第二个原因,当时是司马昭的爵位是晋公,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你这刘禅不可能比司马昭还高吧?你给曹奂十个胆儿,他也不敢!

不仅如此,在封完刘禅没多久,司马昭就被晋升了晋王,算是高过刘禅一头。

至于为何会封这么高的,那自然是做出来给孙吴看的,要让他们知道,投降会得到善待,会有高爵。

然后是曹奂的陈留王,这个是司马炎封的!

这个其实久比较好理解了,原因无非一点,显示自身的正统性。

因为晋是从曹魏禅让而来的,从法理上讲他是曹魏的延续。那么司马炎肯定要拔高曹魏在三国之中的正统性。那么刘禅都是“公”了,曹奂铁定不能比他低啊。

当然,这里面同样也有着安抚作秀的成分在里面,陈留是曹操起兵故地,当年曹魏就是在那里发家的。司马炎将其封回故地,以王爵待之,如此更显自己的宽厚。

对于那些有感曹魏,不忿司马的人,算是一定的安抚。

至于孙皓为何最终仅仅只落得个侯爵!

主要是因为他们家不姓刘啊!

人家刘禅他爹刘备,好歹是刘皇叔,名义上的汉朝宗室。跟着汉献帝一起称公那是没问题的。

你孙皓呢?

孙权当年最高也就是个吴侯,至于后面的称帝,那根本就不被承认!

所以按照爵位传承,孙皓他只能称侯!

当然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司马炎不是太爽东吴。

当年蜀汉投降后,吴国居然还硬扛了快20年,令司马氏颇为恼火。

按照敬酒不吃吃罚酒的原则,自然是不会给与其太多的优待。

为什么三国君主归顺晋朝后,封魏为王、蜀为公、吴为侯?

司马昭灭掉蜀汉后封刘禅为安乐公,司马炎接受曹奂禅让为帝后封曹奂为陈留王,司马炎灭掉吴国封孙皓为归命侯。

魏、蜀、吴三国不管是接受禅让,还是自立为帝,都已经建国称帝,之所以司马氏家族对于他们的国主在归顺晋朝后,得到了不同的封爵,这主要是政治需要。

01

新朝对旧朝国主封爵是惯例,献帝刘协禅让后,被封山阳公

国家被灭,或者新朝建立,对前朝国主都会有封爵,但情况不尽相同。

周武王灭商后,封商纣王儿子武庚于殷地,称邶国,祭祀商朝宗庙,但没有记载其爵位。由于武庚串通管叔、蔡叔谋反,被周公消灭。

因为商纣王荒淫无道,商王帝乙庶长子微子启抱祭器归顺周朝,武王克商后,封微子启于宋,封公爵。

《荀子·儒效》记载: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周朝分爵位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公爵最高。像周公旦、姜太公立下如此大功,也仅仅是封为侯爵。封公者仅有几位:

虞 姬姓, 公爵。系太王子仲雍之後,武王克商:泰伯仲雍之後,得周章已为吴君,封其别子为虞公。  虢 姬姓,公爵。系王季子虢仲,文王弟也。仲与虢叔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於盟府;而文王友爱二弟,谓之二虢。武王克商,封仲於宏农陕县东南之虢城。 虢 姬姓,公爵。系王季子虢仲,文王弟也。仲与虢叔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於盟府;而文王友爱二弟,谓之二虢。武王克商,封仲於宏农陕县东南之虢城。

由于周朝天子称为王,诸侯国君主不能以王相称。公爵与其他爵位一样都是诸侯国,仅仅是等级不同。

周武王仅仅封了父辈后裔为公爵,功臣及子弟最高是侯爵,但前朝商的后裔封赏却是公爵,也是唯一的姬姓以外的公爵,封赏不可谓不厚。

秦始皇登基后称为皇帝,废掉了分封制,改为二十等爵位制度,最高等级是列侯,分县、乡、亭侯三级。

秦朝灭亡,秦王子婴投降了刘邦。项羽进入咸阳后,杀死了子婴。项羽分封十八位诸侯王,但没有分封秦氏子孙,这恐怕是项羽最失策的地方之一。

刘邦称帝后,异姓诸侯王搞得他狼狈不堪,不得已分封的异姓诸侯王逐步被除掉,也就顾不得前朝那些事了。临死之际,还跟大臣们白马盟誓:“非刘氏为王者,天下共击之。”从此开始,东西汉遵循这一规则,一般不再分封异姓诸侯王。

王莽篡汉后,降皇太子刘婴为定安公(也称安定公),食邑万户,封地百里。

王莽从安汉公—宰衡—假皇帝—真皇帝,一路走来,中国历朝除了贵族革命和平民革命之外,另开了篡夺之例,美其名曰“禅让”。

曹丕接受献帝禅让后,封献帝刘协为山阳公,食邑万户,允许在其封地奉汉正朔和服色,建立宗庙以奉汉祀。这基本遵循了王莽接受禅让后的旧制,但曹丕给与献帝的待遇比王莽要好得多。

这或许是天下没有统一,还有蜀、吴的存在,是从政治需要出发考虑的吧。

02

蜀主刘禅被封安乐公

景耀六年(263年),司马昭派遣钟会、邓艾讨伐蜀国。魏将邓艾偷渡阴平,攻克绵竹,兵临成都城下,刘禅投降。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记载,蜀汉灭亡后,司马昭将后主刘禅及蜀汉大臣迁往洛阳,封刘禅为安乐公。食邑万户,赐绢万匹,奴婢百人,其他物品也与之相匹配。刘禅的子孙有三人被封为都尉,封侯者有五十多人。尚书令樊建、侍中张绍、光禄大夫谯周、秘书令郤正、殿中都张通并封列侯。

刘禅被封安乐公,从历史渊源来看,是符合惯例的,不说很厚,但也不薄。后世灭亡之君一般也遵循了这一传统。

03

司马炎接受禅让,魏主被封为陈留王

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接受魏帝曹奂的禅让,建立晋朝,是为晋武帝。

晋武帝封曹奂为陈留王,食邑万户,宫室在邺城,给与他使用天子旌旗,备五时副车,行魏国正朔,郊祭天地、礼乐制度,都仿效魏初期的制度,上书不称臣,受诏不拜。

从司马炎给与曹奂的地位、待遇、结局来看,可以说是历代亡国之君中最好的。

这也是出于政治的需要。

曹操奉迎天子以令诸侯,此时,汉室已经名存实亡,曹操经过一生打拼才得来的霸业。

曹丕继承曹操爵位后,起码在魏国,人心、群臣已经归顺了曹魏。曹丕接受献帝禅让,应该是顺应大多数人心、臣心的。曹丕封献帝为山阳公,也符合一般的传统。

但毕竟禅让这事,都是逼迫的,并非真心把帝位传给他人,就是自己的儿子也很少主动传位的,何况是外人呢?

这令时人及后世,诟病很多。

司马炎接受曹魏的禅让,比起曹丕来,遭到的诟病会更大。这不仅仅是在后世,在当时的群臣、民心中就会有很多的反对之声。

当时,太傅司马孚也是司马氏宗族的大臣,在曹奂出城时,拉着曹奂的手,流着泪说:“我到死都是大魏的忠臣。”

司马氏上位已经是无力改变的局势,但许多大臣心中并不认可,只是出于无奈罢了。

这与曹丕称帝时的情况大不相同。为了笼络人心,司马炎对曹奂格外宠遇,也就在情理之中。04

吴主孙皓国灭投降,被封归命侯

天纪四年(280年),孙皓率领太子孙瑾等人,主动到晋将王浚营门投降。然后被送往晋都洛阳,被封为归命侯。

此时,晋朝建国已经十多年了,偏居江南一隅的吴国,迟迟没有归顺,一直在与晋朝对抗。

司马炎代魏称帝后,雄心勃勃,准备出兵灭吴,统一全国。但却遭到了以太尉贾充为首的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吴有长江天险,且善于水战,北人难以取胜。况且近几年来西鲜卑举兵反晋,此时灭吴,并非天时。”

而羊祜、张华、杜预等人却认为孙皓腐化透顶残暴不仁,此时正是灭吴之际。如果错过了时机,吴主更立新主,励精图治,再去灭吴就相当不容易了。

两派意见争锋相对,最终司马炎站在了主战派一边。

司马炎经过长达十年的充分准备,派遣二十万大军,分六路进攻东吴。这个过程自然让司马炎伤透了脑筋。灭掉吴国后,可想而知,孙皓就不太可能再得到多么优厚的待遇了。

05

封赏有别,完全是出于政治需要

司马炎代魏称帝后,心里并不轻松,他很清楚,虽然登上了皇位宝座,但危机依然存在。

从朝廷内部来看,其祖父、伯父、父亲为了给司马氏家族夺取帝位,诛杀了曹爽三族及其附属势力,残酷的屠杀,造成的阴影依然横亘在人们心中。

从外部来看,蜀汉虽平,但孙吴仍在。虽说孙吴不足以与晋抗衡,但仍然是一个不小的威胁。

要巩固政权,完成统一大业,就必须采取怀柔的政策。

司马炎在即位第一年,就下诏让陈留王曹奂载天子旌旗,行魏正朔,一切礼制仿效魏制。同时,赐安乐公刘禅子弟一人为驸马都尉,第二年又解除了对汉室的禁锢。

这些举措不但缓和了朝廷内患,尤其是消除了曹氏家族对司马氏统治集团的心理恐惧,对感念曹魏的臣民也起到了笼络作用,而且还安定了蜀汉人心,进而赢得了吴人的好感。但在一统天下之后,吴主孙皓已经失去了任何利用价值,而且孙皓在主政时期,荒淫无道,在吴国臣民心中并非明主,而是地地道道的暴君。过高的礼遇,反而会引起吴国臣民的反感,不利于以后的统治。

这就是政治,其实,司马炎如此对待三位不同的国主,还是非常高明的,是正确的策略。

为什么三国君主归顺晋朝后,封魏为王、蜀为公、吴为侯?

魏王曹丕在代汉称帝后随即将汉献帝改封为山阳公,而晋朝代魏后却将魏主曹奂封为陈留王,蜀国灭亡后,蜀汉后主刘禅被封为了安乐公,照比魏国末帝爵位低了一级,而最后灭亡的吴国,其主孙皓则被晋帝封为归命侯,其级别又比蜀主刘禅低了一级。之所以三位末帝归降后待遇和地位不同,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之前的地位各不相同。

虽然蜀汉嚷嚷了几十年自己是正统,曹魏是反贼,但是其实蜀汉君臣上下心里都明镜儿似的,所谓的正统和人心早已经到了曹魏一方,自己的蜀汉虽然自称是延续大汉正统,但是无论地理位置、经济实力和人口数量都无法和曹魏抗衡,自己的所谓“大汉正统”实际上只是偏安一隅的一个地方政权罢了。这一点不仅蜀汉君臣心知肚明,就连魏、吴两国也是清楚的,并且晋国得之于曹魏,自然要将曹魏地位抬高,奉为正统,从而证明自己得国之正,晋王代魏称帝后随即将魏主曹奂封为陈留王,以示恩宠,同时也是为了安抚曹魏旧臣。另一方面三国之中,魏国的国力之强盛,地位之重要,在当时的天下百姓之中也是众所周知的,并且魏国皇帝是主动禅位,所以必须得到礼遇。

实际上三国之中,蜀国是最先灭亡的,并且同吴国不同的是,蜀国最终还是灭亡在了世仇的魏国手中,虽然当时魏国已经是司马氏的天下了,但是曹氏皇帝仍然是国家的合法元首,所以蜀国灭亡后,司马氏授意魏帝将蜀主刘禅封为安乐公,因为蜀汉自称延续汉朝,而汉朝则有一条祖制,那就是“异姓不得封王”魏国皇帝将投降了的蜀主封为比王爵低一级的公爵也算是皇恩浩荡了。其实,当时还未代魏自立的晋王之所以以公爵之尊对待蜀主刘禅,其主要有三个目的:第一、表示承认蜀汉为汉室血统,体现晋王的怀柔政策;第二、以此向还未归附的东吴示意,明确表示:归顺有高爵,反抗则必死;第三、晋王为了安抚曹魏旧臣,让他们看到,只有曹魏故主封的是王爵,而自称正统的蜀主封的只是公爵,这一举动也明确表示承认代汉的魏国的正统地位,而日后晋王代魏也将是承袭正统。

而相比魏国和蜀国,最后一个灭国的东吴就无关紧要了,东吴灭亡时晋室已经代魏称帝,并且晋国当时伐吴的过程非常顺利,几乎没遇到有效的抵抗,吴国无论投降或是抵抗,就当时的形势而言已经意义不大了,吴国的灭亡已成定局,所以晋朝皇帝不会给予吴主过高的爵位,并且,东吴孙氏并非皇族出身,在三国中也是最晚称帝的,并且东吴曾经经常向魏、蜀称臣,左右逢源,其地位明显低于魏、蜀二国。晋帝司马炎在灭亡吴国之后册封吴主孙皓为归命侯,从归命二字上我们可以看出,晋朝认为孙家的最高爵位只能是侯,仅管孙氏一族曾经当过皇帝,但是最终还是回归到魏国给他们封的侯爵位置。

历史大潮,浩浩汤汤,昔日战国时三家分晋,后又有魏蜀吴三家归晋,历史往往惊人的有趣,三国的舞台中,曹氏、刘氏、孙氏纠缠数年没有结果,反而是司马家笑到了最后。魏主禅晋后受封为王爵,蜀主归晋受封为公爵,吴主降晋受封为侯爵,王、公、侯爵位的不同代表了晋朝对魏、蜀、吴三主不同的态度。

原创:历史课课代表

为什么三国君主归顺晋朝后,封魏为王、蜀为公、吴为侯?

首先要说一下,蜀汉刘禅投降的时候魏国还在,刘禅的安乐公是魏国所封,并非晋国,魏国曹奂在禅让皇位后被司马炎封为陈留王,吴国被灭以后孙皓则被封为归命侯,这三种不同的封号是有其特定含义的。

封刘禅为安乐公一是为了招揽蜀地人心,二是为了树立一个榜样给吴国看。

刘禅是三人中第一个国灭投降的皇帝,蜀汉投降以后,魏军虽然攻占了蜀地,但是蜀魏两国敌对时间很长,司马昭为了避免蜀地出现动乱,一方面重用蜀人治理蜀地,以拉拢蜀地的地方士族,另一方面则对刘禅加以厚封,以安抚蜀地还对刘氏政权有好感的人士。

在汉献帝禅位以后,被魏国封为山阳公。刘禅这个蜀汉皇帝,对于魏国来说是从来没有正式承认过,但是在投降以后依然被封为安乐公,和汉献帝退位以后的爵位相当,可以说这个封爵已经非常高了。

另外司马昭这么做也有向东吴表示自己会宽大对待敌人的意思,以便为未来攻打吴国减轻阻力。实际上后来在攻打吴国时,这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促使孙皓下定决心投降。

曹奂被封为陈留王,则是为了安抚还忠于曹魏政权的那些人士。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夺取魏国政权以后,经历了司马师、司马昭时代以后对魏国的朝政控制已经非常严格了,那些敢于公开反对司马家族的人也大多被消灭。但是在朝堂之上,对于曹魏依然抱有好感的人还有不少,像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就一直为魏臣自居。

这种情况下,司马炎也希望通过厚待曹奂,以尽可能的安抚这些还忠于魏朝的大臣。汉献帝禅位以后是山阳公,所以司马炎干脆把曹奂封为王,显示自己比曹魏当年还要宽厚,以安抚朝臣。

另外晋朝的法统继承自魏国,此前刘禅被封为安乐公,封曹奂为陈留王,可以显示曹奂比刘禅地位高贵,也能增加晋朝自己政权的合法性。

封孙皓为归命侯,则是因为此时孙皓价值已经不大,所以被封的最低。

孙皓是三国里最后一个国灭投降的皇帝,此时对于司马炎来说,天下已经平定,也没有什么敌人还在和晋朝对立,继续厚待孙皓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起不到什么示范作用,因此并不需要过于优待。

当然,孙皓毕竟是自己主动投降,所以司马炎也不可能把他封的太低。孙权当初向曹操称臣时曾经被任命为南昌侯,所以封孙皓为侯也是一个比较恰当的爵位。

为什么三国君主归顺晋朝后,封魏为王、蜀为公、吴为侯?

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取代魏国,一扫蜀、吴,对三国的亡国之君都进行了封赏。先是代魏后,封曹魏的亡国之君曹奂为陈留王;蜀国投降后,封蜀汉的投降后主刘禅为安乐公;灭掉吴国后,封东吴的末代皇帝孙皓为归命侯。

魏为王、蜀为公、吴为侯,一级更比一级低,而之所以会有如此封赏,全然是由于两个原因:名分和局势。

一,名分

古代改朝换代都极为讲究一个名分,认为皇帝是真龙天子,必须是天命所归的天选正统才能继承大位,无名分则不立。而魏、蜀、吴三国的名分却并不相同,有的有的是继承前朝的延续,而有的则完全是没有名分的诸侯自立为王。

魏国

魏国是当时是天下认可的正统,尤其是对于晋朝而言,司马炎就是篡取了曹魏的天下,所以曹魏就是他们的前朝,对于他们来说,必须得承认曹魏正统的名分,如果不承认,就等于变相的不承认自己正统的名分。

司马炎仿照曹魏立国皇帝曹丕的做法,强迫曹魏最后一任皇帝在太庙禅位于他,自然也要和曹丕对待汉献帝一样,不能亏待曹魏的亡国之君。

曹丕取汉时,因为汉室是正统,他不好直接灭掉汉室皇族,为了名正言顺,让天下归心,只能强逼汉献帝颁布诏书让位与他。

汉献帝让位给曹丕之后,曹丕封汉献帝为山阳公,虽名为功,各种待遇却完全是王爵的待遇,食邑足足万户,甚至曹丕为了彰显自己的气度,还让汉献帝可以保持自己的帝王威仪,出行可以使用帝王的车架,在自己的封地内继续实行汉法,可以不尊重魏国制定的新法,也不用上朝,甚至不用听魏国君主的命令。

司马炎同样如此手段的取代魏国之后,依然延续了曹丕对汉献帝的封赏,如此这般封赏了魏国亡国之君曹奂,不过在封号上直接为陈留王,而没有用公爵之名。之所以如此,无非是事所势也。

当时的汉室天下完全就是四分五裂的状态,各地诸侯纷纷拥兵自重,汉室仅有的土地本就是曹魏的开国皇帝曹操打下来的,所以曹丕可以只给汉献帝一个公的封号,因为那时候的汉室已经有名无实。而曹魏不一样,司马炎取代曹魏的时候,曹魏的天下还完整,且都是曹氏自己打下来的天下,和司马家没什么关系,所以曹魏是名存实也存,所以司马炎给了一个完成的王侯封号。

蜀国

蜀国又叫蜀汉,甚至在当时蜀国自己人看来,自己都是大汉。可见他们是继承了前朝汉室的名分的。但是这个名分却并不完整。

相较于真正统一了天下的大汉来说,蜀汉只能算是一个偏安一偶的国家,并没有真正的恢复大汉的统治。而且当时大汉的亡国之君汉献帝是明明白白昭告天下让位给了曹魏皇帝曹丕,等于说把汉室的正统之名让给了曹魏。虽然蜀汉皇室也流淌有大汉皇族的血,且也只是旁支,这样算起来,虽然有正统之名,但却不是完整的名分。

所以,作为一个偏安一偶的政权,蜀汉虽然有名分,却不完整。在投降之后在待遇上虽然能够得到一部分正统投降皇帝的待遇,但是却不可能和真正的正统降帝刘协、曹奂一样,有王爵的待遇,就只能退而求其次,当了个公爵。

吴国

相较于前两者,魏国是大汉正统禅位继承未来的天下正统,有完整正统的名分。蜀国是大汉汉室血脉的延续,有部分正统的名分。而吴国,祖上以及前身就完全没有帝王的事例,和人家相比起来就完全是一个野路子自立为帝的国家。

而且吴国的建立,显然并没有得到北方曹魏以及西蜀的认可,他们没有任何名分,完全就是自己建都称帝,没有任何继承和延续之说。对于其他两国来说,他们就只能算是一个诸侯国,并不能算是一个皇室政权,因为完全没有正统的名分。

而一点正统皇室名分都没有东吴,在投降之后,显然不可能享受皇帝投降的待遇,只能按照诸侯王投降的待遇来封赏,就只能堪堪的得了个侯爵的封赏。

二,局势

魏国

司马炎篡取曹魏的皇帝之位时,北方百姓认的还是曹魏这个皇室,而不是司马氏这个皇室。同时曹魏在各地还有不少的忠臣兵马,为了收曹魏百姓以及各地兵马臣子之心,司马炎必须得给足曹魏亡国皇帝面子,才能安抚这些人的心。

就像曹丕取代汉室之后,为了安抚大汉士林以及群臣的心,还说了一句和汉献帝平起平坐,共享天下。要知道那时候的汉室早已经名存实亡,而现如今的曹魏可不一样,并没有多少凋零惨淡的光景,还是一片祥和盛世。

所以为了守天下之心,必须和曹丕对刘协一样对待曹奂。不然篡位之后,可能屁股还没做热,就回面临各地反叛并起的情况。

而且当时天下还没安定,尚且有蜀国和吴国两个政权没灭,如果你不给足曹奂赏赐,不是正好给了这两个国家名号?在加之你连自己的前朝皇帝都不好好对待,这两个国家又怎么会轻易投降?势必会抗争到底,封曹奂为王,也是为了个蜀国、吴国的君主立个榜样。

蜀国

蜀国投降的时候,在成都之外的地图地方还有不少蜀国的军队未灭,各地都还没有攻取。为了让蜀国的其他将领安心投降,并且尽快的收复蜀国的江山土地,司马炎就得对刘禅足够的好,给足他封赏。不然让那些军队义愤填膺的想要为自己的皇帝报仇就不好了,虽然掀不起什么大浪,但是毕竟麻烦。

而且当时的吴国还在负隅顽抗,如果刘禅得不到一个好结果,估计东吴决计会反抗到底,不死不休。给刘禅一个好的结局也是给东吴孙皓立下一个好的榜样。

吴国

吴国既亡,天下大定,前面的魏国和蜀国都已经搞定了,吴国一灭,就再也没有那个势力可以反抗晋朝了,所以司马炎也不需要在去立榜样。

再加上吴国那时候已经没有什么兵力了,吴主孙皓人品不良,残暴无度,自然也没有几个忠臣义士一直忠诚于他,更加用不着安抚谁。

所以司马炎可以完全不给孙皓面子,只给他封一个侯爵,意思意思得了。

之所以三国亡国之君的封赏各不相同,全然就是因为名分和局势这两个因素的影响。三国各不相同,君主封赏自然也不相同 。

文:唯恋无名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原创首发,请勿转载,了解更多有趣历史,喜欢我请关注唯恋无名。

为什么三国君主归顺晋朝后,封魏为王、蜀为公、吴为侯?

我是日航君,为您解答。

其实我认为这个问题的提法有一些问题,因为三国君主未必是“归顺”晋国,或是被胁迫或是自愿,这里面就千差万别了。既然说三者有差别,那肯定是有原因的。究竟原因是什么呢?下面请听日航君为您分解。

一、魏为王

被封为王的曹魏君主为曹奂,他最终被封为了陈留王。史书上是如此记载的:

“十二月壬戌,天禄永终,历数在晋。诏群公卿士具仪设坛于南郊,使使者奉皇帝玺绶册,禅位于晋嗣王,如汉魏故事。”

也就是说,曹奂仿效着汉献帝禅让一事将皇位禅让给了司马炎,最终司马氏代魏,建立了晋国。作为回报,曹奂被封为了陈留王,得以安享晚年。曹奂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我们还是要从曹髦时代说起。

在高贵乡公曹髦在世的时候,司马昭已经表现出了非常明显篡位之心了。但是司马昭想要加封自己为晋王,受九锡。熟悉禅让篡位套路的同学都知道,下一步司马昭就该胁迫魏国的皇帝禅让了。

高贵乡公曹髦当然也知道这一点,因此曹髦便想与司马昭拼死一搏,因此干脆率兵要杀司马昭。但是最终失败,曹髦也被司马昭指使的成济给杀害。此事流传下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话。因此曹髦之死,司马昭遭受了极大的政治压力,不论是在朝堂之上还是在民间,人们都将司马昭视作乱臣贼子,司马昭只得暂停了自己代魏的步伐。

此后的转折点便是在灭蜀之战了。通过灭蜀之战这场大战役,司马昭在大魏建立起了不世功勋,重新笼络了人心,再次开始了代魏的步伐。但是司马昭寿命颇短,还没有代魏成功本人就先死掉了。因此最终代魏一事只能由他的儿子司马炎开展了。

虽然有着伐蜀的功劳,但是司马氏仍然不能忽视曹魏长时间内在魏国笼络的民心,因此即便是废除了曹奂的皇位,一样要给曹奂加封为陈留王,表示对于曹奂的友好。这样的做法一方面是做样子给天下百姓看,一方面是给朝臣们看,表现我司马氏代魏并不会影响到你们。

二、蜀为公

在蜀国灭亡后,刘禅被迁到了魏国境内。当时司马昭下诏书说:

“惟景元五年三月丁亥。皇帝临轩,使太常嘉命刘禅为安乐县公。”

因此刘禅被封为了安乐县公。刘禅为何会被封为公呢?我想原因是多样的。

第一,刘禅是主动投降的。我们上文曾经说过,司马氏伐蜀有着一个重要的目的那就是为自己代魏提供功劳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下,一旦伐蜀失败,恐怕面对司马家的将是非常大的舆论压力和政治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刘禅主动投降帮助了司马氏完成了灭蜀大业,对于司马氏来说刘禅简直是恩人啊!因此刘禅主动归降功劳极大,值得被封为这个公。

第二,为了笼络蜀汉旧臣。刘禅投降,不仅仅是刘禅这个人投降,而是以他为代表的蜀国投降。俗话说得好,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蜀国虽然小,但是里面也是有着许多旧臣的。这些旧臣很容易成为不安定因素,因此如何笼络好这一批旧臣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只得通过先笼络刘禅的方式进而笼络这一批旧臣。不过司马昭对于这一批旧臣也非常不错,据记载:

“尚书令樊建、侍中张绍、光禄大夫谯周、秘书令郤正、殿中督张通并封列侯。”

基本上蜀汉重臣都成为了列侯,可以说是非常丰厚的赏赐了。

第三、为了做出一个姿态给东吴看。我们都知道,消灭蜀国之后,下一步就是消灭东吴统一天下了。因此司马昭对于蜀国的旧主和旧臣待遇都非常好,就是为了向吴国表示我们司马氏非常仁慈,只要你们放弃抵抗归顺我们,那么待遇一定非常好。这种姿态不一定是出于真诚,但是一定对于吴国的君臣来说有着比较大的冲击力的。

三、吴为侯

孙皓则相对来说惨了,仅仅是被封为了归命侯。据史书记载:

“孙皓穷迫归降,前诏待之以不死,今皓垂至,意犹愍之,其赐号为归命侯。进给衣服车乘,田三十顷,岁给谷五千斛,钱五十万,绢五百匹,绵五百斤。”

说实在话,这个诏书已经说了一个孙皓仅仅被封侯的原因。归纳一下是这样的:

第一,孙皓是穷迫而降。不像刘禅一样“识时务者为俊杰”,孙皓选择了拼命抵抗,并且给晋国造成了一定的麻烦。因此孙皓投降的时候,待遇肯定没有比较识相的刘禅好。毕竟孙皓是极力抵抗才投降的,属于“反面典型”,像刘禅那样直接投降的才是值得表扬的。

第二,孙皓已经失去了利用价值。说实话,当时三国归晋,对于司马炎来说已经没有什么能够威胁他的力量的了。因此司马炎就没有必要像笼络刘禅一样去笼络孙皓了,因此仅仅给孙皓封侯。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