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肃真的至死都不同意东吴与刘备集团翻脸吗?
东吴境内,唯一认清自己实力和需求的,可能就是鲁肃了。他没有周瑜的那种嚣张气焰,也没有吕蒙的鲁莽冲动,一直强调联刘抗曹,这才促成了三分天下。
可以说,没有鲁肃在的话,赤壁之战孙权和刘备根本就打不赢。周瑜死了以后,鲁肃便接管了东吴大都督的职位,他始终坚持联刘抗曹的战略方针,在他活着的时间里,至少是不错的。
鲁肃没什么军事才能,所以只能在政治上做博弈。在鲁肃活着的时候,为东吴建立了不小的功勋,那就是从刘备那里要来了长沙、桂阳、零陵三郡。这在东吴历史上,是非常伟大的功绩了。
因为自从孙权接管江东以后,只有两次开疆拓土的事迹。第一次就是鲁肃拿到了荆南三郡,第二次则是吕蒙偷袭了荆州夺取了南郡。
备既定益州,权求长沙、零、桂,备不承旨,权遣吕蒙率众进取。备闻,自还公安,遣羽争三郡。肃住益阳,与羽相拒。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俱会。---《三国志》
虽然第二次所获取的资本和利润更加多,可是如果没有第一次夺取荆南三郡作为铺垫的话,那吕蒙压根也无法完成后来的偷袭。
那么鲁肃是怎么得到荆南三郡的呢?这就不得不佩服鲁肃这个人的政治谋略了。他并没有动用武力强行夺取,而是通过政治谈判达到了这一目的。
- 首先,鲁肃一再强调,荆州是东吴的地盘。即使这件事并不成立,可是刘备根本经不起鲁肃这么不断重复这件事。在东吴的逻辑里,赤壁之战他们出力最多,成果应该也最多,而刘备应该连根毛都不要拿。
- 其次,鲁肃不断前去索要荆州。刘备拿下南郡后,鲁肃就去了一次,刘琦死了以后,鲁肃又去了一次,刘备在益州时,鲁肃与关羽单刀赴会又要了一次。
- 再者,鲁肃趁火打劫,趁着刘备腹背受敌的时候,果断讨要荆州。当时刘备急切地想要攻占汉中,可是传来东吴打算武力夺取荆州的消息以后,刘备立刻带兵前往荆州,打算和东吴死磕,结果汉中被曹操占领,这个时候刘备才做出了退让。
这么几步骤走下来,刘备实在是没办法了,只好把荆南三郡割让给了孙权,以此换取他在汉中与曹操决战的机会。
鲁肃深知自己的军事才能不足,所以只有靠着政治上的博弈,才能够为东吴争取更多利益,显然这种争取方法更加合适。
鲁肃到死,都没有放弃过孙刘联盟。按照时间来看,鲁肃是最早提出隆中对的那个人,当然那是东吴版本的隆中对,和诸葛亮的没法比。毕竟孙权的江山完全是继承来的,没费什么功夫。
鲁肃告诉孙权,他要做的,就是联合刘表,一起对抗北方的曹操,以此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虽然这神似隆中对,但是跟隆中对的水平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肃对曰“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三国志》
后来刘表变成了刘备,那么鲁肃自然就要改变策略,让孙权联合刘备,一起对抗曹操。因为在鲁肃看来,不管是刘备,还是孙权,都没有实力单独对抗曹操。
刘备骑兵、步兵强大,孙权是水军强大,都是属于偏科的孩子。而曹操是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好少年。所以要想跟曹操对抗,孙刘必须要抱团才行。
可问题来了,荆州的事情不解决,孙权是绝对不会罢休的。而曹操更是煽风点火,把周瑜任命为南郡太守,这么一来孙权就更火了,一口咬定是刘备抢占了他的荆州,有天子诏书作为证据。
可鲁肃这就比较为难了,因为他始终坚持联刘抗曹,现在显然孙权是中了曹操窝里斗的奸计,而且还很有道理。
连刘抗曹的整体方略,其实一直都是鲁肃死死撑着,如果没有鲁肃的话,那孙权早就和刘备撕破脸皮了,那天下也早就被曹操给收复了。
曹操很喜欢用离间计这一招,当年曹操夺取西凉的时候,根本不是马超的对手。但是他离间了马超和韩遂之间的关系,这才轻而易举地夺取了西凉。荆州的事情也是如出一辙。
鲁肃一死,孙刘联盟就算是彻底破裂了。不能用人品来衡量一个政治人物,鲁肃之所以坚持孙刘联盟,并不是说他人品有多好,而是他认为,只有孙刘联盟,才能抵挡曹操的南下。
为此鲁肃才会如此坚持这件事,可是他也有病重去世的时候,他死后,这件事就算是彻底告吹了。
因为孙权急切地要夺取荆州,吕蒙也急切地想要建功立业。东吴的将士们早就磨刀霍霍,想要对刘备集团动手了,再也没有一个真正拥有大局观的人。
蒙乃密陈计策曰“令征虏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蒋钦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应敌所在,蒙为国家前据襄阳,如此,何忧於操,何赖於羽。且羽君臣,矜其诈力,所在反覆,不可以腹心待也。今羽所以未便东向者,以至尊圣明,蒙等尚存也。今不於强壮时图之,一旦僵仆,欲复陈力,其可得邪”---《三国志》
吕蒙带兵偷袭荆州,斩杀关羽,看似是一步非常了不起的棋,其实这件事却深深伤害了孙刘联盟之间的关系。
此后孙权和刘备的关系直接破裂,刘备带领大军亲征东吴,虽然被东吴打退了。可是东吴和蜀汉的元气大伤,再也没有任何一家拥有北伐的实力。
要不是曹丕也不懂军事的话,在夷陵之战过后,他那三十万大军,必然是可以横扫东吴,荡平天下的,所以说孙权家族能够统治江东那么多年,还真的要感谢一下曹丕军事上的无能。
总结:鲁肃是东吴最有全局观的人。鲁肃活着的时候,孙权和刘备始终相安无事,即使荆州的事情再棘手,鲁肃都能够用怀柔政策不断跟刘备耗下去,从而使得东吴获得更多的利益。
这么做有一个很大的好处,那就是避免了孙刘两家直接开战。而孙权能够不断从刘备那里得到一定的好处,虽然每次都不多,至少不会引起大规模的战争。
这才是真正的政治家,真正的领袖人物不是动不动就要喊打喊杀的。因为动刀兵必然要有大量伤亡,布置不当的话,还可能让曹魏捡便宜。
参考资料:《三国志》
鲁肃真的至死都不同意东吴与刘备集团翻脸吗?
没有!已经翻脸了,看到很多连三国志鲁肃传都没看过的人,就来在哪瞎说。事情发生在借荆州之后。
《三国志•鲁肃传》先是,益州牧刘璋纲维颓弛,周瑜、甘宁并劝权取蜀,权以咨备,备内欲自规,仍伪报曰:「备与璋为宗室,冀凭英灵,以匡汉朝。今璋得罪左右,备独竦惧,非所敢闻,原加宽贷。若不获请,备当放发归於山林。」后备西图璋,留关羽守,权曰:「猾虏乃敢挟诈!」及羽与肃邻界,数生狐疑,疆埸纷错,肃常以欢好抚之。备既定益州,权求长沙、零、桂,备不承旨,权遣吕蒙率众进取。备闻,自还公安,遣羽争三郡。孙权借南郡以后,孙权觉得刘璋益州治理的很差,想起了周瑜和甘宁劝他取蜀,打算过南郡进攻益州,路过南郡被刘备拦下
《三国志•刘备传》权不听,遣孙瑜率水军住夏口。备不听军过,谓瑜曰:「汝欲取蜀,吾当被发入山,不失信於天下也。」使关羽屯江陵,张飞屯秭归,诸葛亮据南郡,备自住孱陵。权知备意,因召瑜还。刘备拦下后,孙权不听非要派孙瑜去打,鲁肃传记载刘备当时完整的话,刘备说刘璋是我宗亲兄弟,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我替他赔不是,你真的要打刘璋我就披头散发归隐山林,不让天下人认为我刘备是个背叛宗亲的人。刘备还派手下在长江各个地方拦截东吴。
孙权知道后觉得刘备和刘璋真的兄弟情深,也不想和刘备闹翻就撤军。
刘璋听说后,刘备真是我的兄弟啊,就邀请刘备入蜀一起对付张鲁
但谁也不知道的是,刘备一入蜀立刻露出真面目,背叛孙权和刘璋,背信弃义攻打益州还派关羽防守东吴。
由于刘备背盟三方关系瞬间破裂,孙权大骂刘备是狡猾的敌人,竟然欺骗我。
因为刘备背盟,鲁肃和关羽都担心对方会打过来,双方领地交错在一起经常发生小规模战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鲁肃缓解双方关系,让刘备用长沙桂阳零陵三郡作为赔偿。
《三国志•刘备传》二十年,孙权以先主已得益州,使使报欲得荆州。先主言:「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权忿之,乃遣吕蒙袭夺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从刘备传可以看出,刘备同意把长沙桂阳零陵三郡给东吴,这样刘备在荆州只有一个武陵郡,而武陵郡就是一个蛮族领地汉人很少,等于荆州已经是东吴的了,所以刘备耍赖说打下凉州,整个荆州再还你。
鲁肃有不是傻,背信弃义之徒怎么能信,打下凉州肯定会对东吴动手,鲁肃当机立断让孙权发兵打长沙桂阳零陵三郡。
吕蒙打三郡之前写信给三郡太守,长沙桂阳两郡不但不上报关羽,还表示归附东吴服从安排,就连益州汉中郡的张鲁也非常鄙视刘备这种小人,就算在曹操那当奴隶,也不当刘备座上宾。
刘备在三国时是一个臭名昭著的人,被后世人给洗白了,真正看过三国志的人都知道刘备有多虚伪。
鲁肃真的至死都不同意东吴与刘备集团翻脸吗?
与甘宁一样为孙权献上了“东吴”版隆中对的鲁肃,自然是一个非常有格局和眼界的人,他在东吴任职乃至大都督的期间都没有和刘备代表的集团翻脸。然而鲁肃在纵横三国过程中崛起,也绝不仅仅是一个憨厚、没有城府的人。对于孙刘联盟他有着自己深刻的看法。
之所以鲁肃在任期间迟迟未与刘备集团翻脸,还是在于三国之间的力量权衡,这种态势鲁肃特别清楚。
他认为孙刘两家都没有单独对抗曹魏的本事,如果两虎相争,得利的就是曹魏,并且孙刘两家翻脸,很可能给了曹魏瓦解双方联盟的机会。
其实鲁肃并不是说是刘备集团的奸细,而是他生前刘备集团的势力还非常微弱,一直到刘备占据西川,三国鼎立的局面才逐渐开朗,而刘备占据荆州和益州对于孙权集团来说已经是尾大不掉,所以如果鲁肃活到了219年,也同样会白衣渡江攻取荆州,毕竟江东姓孙不姓鲁。
所以说鲁肃至死不和刘备集团翻脸在一定意义上说是正确的,因为当时三国鼎立的态势不允许孙刘两家翻脸。但是当刘备跨有荆益,一切就不一样了。
鲁肃真的至死都不同意东吴与刘备集团翻脸吗?
虽然不能这么说,但是鲁肃却被人说是不是蜀国的奸细,可见鲁肃的格局是多么的宏大,然而鲁肃一死,三国就结束了。
为什么说鲁肃一死,三国的结局就注定了,诸葛亮也无力回天,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曹操自从官渡之战击败袁绍之后,北方再无敌手,经过了几次战争,曹操基本上算是掌控了北方势力。除了西凉的马腾韩遂,汉中的张鲁有些麻烦。再也没有能够阻挡曹操在北方称雄的人了。但我们也都清楚,曹操作为一代枭雄,绝不甘心只在北方称孤,他的最终目标必然是趁势统一全国。只是当时的北方还不稳定,曹操还需要时间来安抚地方势力,理清朝中错综复杂的势力。
当孙权击败了陈祖,终于跨出了历史性的一步,将这个阻碍了江东势力发展的眼中钉拔掉之后。曹操没办法再等下去了,因为曹操害怕孙权趁机攻下了荆州。这样的话,孙权就占据了整个长江之险,那么曹操统一全国就会变得十分艰难。所以曹操在自己的内部还不够稳定的情况下,选择了南征。但曹操并没有称心如意,而是在赤壁栽了跟头,大败而归。只占据了荆州北部的南阳郡,曹操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计划就此破灭了。
而这次战斗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在赤壁之战中成就了两个人的威名,一个是周瑜,另一个是诸葛亮。诸葛亮是在三国演义中舌辩群儒,借东风,草船借箭等等而成就了他的足智多谋。但在真实历史上,则是三十出头的周瑜带领数万军队击败了将近二十万的曹操大军,从此声名大振。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经典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由此可见,周瑜已经不弱于历史上任何一位名将了。
但无论演义也好,还是史书记载也罢,他们都忽略了一个人,他就是鲁肃。在三国演义中,鲁肃就是一个受气包的存在,两头都给他为难。但真实历史上的鲁肃却是一个极具战略眼光的人才。当时就是鲁肃说服了孙权联刘抗曹,一手促成了孙刘联盟。
同样鲁肃也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人,尤其是他的战略眼光非常精准。鲁肃在投奔孙权的时候,就为孙权提供了战略部署,精彩程度不亚于隆中对,而且比它更早。孙权后来的行动就是以它为标准的。并且鲁肃还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那就是目前曹操势力强大,不是一个人能抵抗的。所以选择只有三种,一种是孙权投靠曹操,不战而降。一种是孙刘各自为战。最后一种则是两国联盟共同抵抗曹操。
而鲁肃穷其一生都在为孙刘联盟奔走。当鲁肃去世之后,孙刘联盟立即就破灭了。孙权派吕蒙偷袭了荆州,导致关羽身死。之后还引发了夷陵之战,这让本来就受创的蜀国更是雪上加霜。最后刘备病死白帝城,给诸葛亮留下了一个烂摊子,就算是诸葛亮再厉害也是无力回天。因为此时的情况已经是不可挽回了,诸葛亮也不可能像之前隆中对设想的那样,荆州和汉中同时进攻中原。而且夷陵之战已经损失了大部分的蜀国精锐了,更是让诸葛亮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所以在小编看来,鲁肃一死,三国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了。因为在当时最理智的一种方法就是孙刘联合起来,才能击败占据北方的强大的曹魏,这个道理很多人都知道,而且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证明了这一点,南方是很难击败北方政权的。但是鲁肃死后,孙刘两国因为各自的利益,不愿意共存。那么各自为政的孙刘,也就难逃灭亡的结局。
鲁肃真的至死都不同意东吴与刘备集团翻脸吗?
子敬接受了孔明联合抗曹的思想理论,所以一直在两家周旋,但其对东吴对孙权忠心不貮,对孔明始终够朋友。
鲁肃真的至死都不同意东吴与刘备集团翻脸吗?
也不是你别把鲁肃想的那么高尚,当时他其实就是想保持孙刘联盟不破裂,主要还是害怕曹操趁机偷袭,在魏国还那么强大的时候暂时不会破裂,一旦刘备坐大了马上就会和曹操联盟,这个可以参考刘备伐吴时投靠曹丕,所以说国家之间没有永远的盟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