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城之战,韩信和张良跑哪里去了?
张良的名声实在是太好了,那么张良身上有没有劣迹呢?我认为在刘邦被封为汉王以后,张良有吃两家聘礼的嫌疑。
刘邦被项羽贬入蜀中后,张良表示不能跟随刘邦前去,他要回去找韩王成,因为他毕竟是韩国人。走之前,张良给刘邦出了火烧栈道的计谋,以绝后患。
而当时张良告诉刘邦暗度陈仓的计谋了吗?并没有!这一计谋是后来韩信想出来的,也就是说,张良或许是要把刘邦困在汉中了。
好在后来在萧何的建议下,张良任用韩信为大将军,这才有了暗度陈仓的策略。此后韩信披荆斩棘,帮助刘邦问鼎天下。那么彭城之战的时候,张良和韩信去哪儿了呢?
张良的确有两手准备,他毕竟没有看透天下一统的意义。- 一心想着辅佐韩王成:
在张良的心目中,刘邦是那个英明的君主,是值得托付之人,所以张良在天下纷乱的时候,甘心辅佐刘邦成就王业。
此后项羽灭了秦帝国,分封天下诸侯。张良本就是韩国旧臣,所以并没有表示要跟随刘邦入蜀,而是跟随韩王成等待时机。
没想到项羽并没有让韩王成就国,而是跟随他去了彭城,被软禁了起来。理由很简单,因为张良曾经怂恿韩王成帮助过刘邦。
汉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王赐良金百溢,珠二斗,良具以献项伯。汉王亦因令良厚遗项伯,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遂得汉中地。汉王之国,良送至襃中,遣良归韩。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史记》
那么张良为什么没有跟随刘邦入蜀呢?我认为这是认知上的一种偏差,因为当时项羽灭秦以后,天下大定。张良觉得已经是没有仗可打了,至少没有那种除灭暴秦的仗可打了。
接下来的工作,那就是辅佐韩王成,把韩国好好建设好。毕竟张良是韩国贵族,世代都深受韩国国君的厚恩。
再说了,跟着刘邦去了蜀地,真的有机会再次出来吗?张良心里没底。为了能够帮刘邦更好地出蜀地,张良甚至花钱买通项伯,让项伯怂恿项羽将汉中之地也封给刘邦。
- 对刘邦的前途感到迷茫:
刘邦有了蜀地和汉中,居高临下,就更加有机会出蜀了。但是唯一让人不放心的,那就是出路的问题。
张良并没有实地考察过蜀地的艰难,所以他也没把握认定刘邦可以出来。这个时候他重新投效韩王成是比较明智的抉择。只不过在后人眼中看来,这有吃两家聘礼的嫌疑。钓着刘邦不放,还要去建设韩国。
项羽将汉王朝放在了身边,那么张良也就跟着韩王成一起到了项羽身边。本来张良只想着成为韩国的相国,没想到项羽将韩王成给杀了。
项王竟不肯遣韩王,乃以为侯,又杀之彭城。良亡,间行归汉王,汉王亦已还定三秦矣。复以良为成信侯,从东击楚。至彭城,汉败而还。---《史记》
从此张良心灰意冷,只好再次跑到了刘邦身边,帮助刘邦平定天下。彭城之战的时候,张良当然就在刘邦身边。56万大军被项羽3万大军所败,这也是张良所没有意料到的事情。
张良毕竟是战略上的高手,在战术运用上,张良还是比不上韩信的。所以说彭城之败,张良也是无能为力的。
韩信对刘邦好歹还是忠诚的。- 韩信索要代理齐王:
韩信运气比较好,因为他遇到了一个比较识货的萧何。不是刘邦看得起韩信,而是萧何看得起韩信,刘邦相信萧何,这才把大将军的位置给了韩信。
此后韩信帮助刘邦出蜀地,平定三秦,灭亡魏国、赵国、齐国,一时间声威大震,在北方中原地区,建立了强大的威信。
当刘邦和项羽在彭城鏖战的时候,韩信手握重兵,此刻正在北方攻打齐国。虽说郦食其用一条肉舌头,就解决了齐国,让齐国诚心投降刘邦。
信引兵东,未渡平原,闻汉王使郦食其已说下齐,韩信欲止。范阳辩士蒯通说信曰:“将军受诏击齐,而汉独发间使下齐,宁有诏止将军乎?何以得毋行也!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馀城,将军将数万众,岁馀乃下赵五十馀,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於是信然之,从其计,遂渡河。---《史记》
可是韩信在谋士蒯通的建议下,还是决定发动对齐国的征伐。最终郦食其因此被齐王杀害,而韩信也灭了齐国,斩杀项羽大将龙且。
这个时候刘邦彭城之战恰好大败,他被项羽围困在荥阳城,眼看着就要玩完儿了。他立刻写信给韩信,命令韩信前来救援。
结果韩信却借此跟刘邦要了个代理齐王的职位,刘邦多滑头啊,什么代理齐王,直接封韩信为齐王,毕竟不花本钱,这齐国本来就是韩信打下来的。
- 韩信不忘旧日恩情:
韩信得到了齐王的位置以后,这才带着大军南下救援。不仅解决了刘邦的困难,而且还一举消灭了项羽。
可以说韩信在这件事上,做的还是非常地道的。因为当时他完全可以自立为王,独树一帜。那个时候可没人比他更牛。
韩信谢曰:“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史记》
而且项羽也向韩信抛出了橄榄枝,至少也能封个齐王。再加上谋士蒯通的建议,希望韩信能够自立。
在这么多有利因素的影响之下,韩信还是决定要报效刘邦,因为他忘不了当年是刘邦将他从一个无名小卒,推到了大将军的位置上。
在他这个位置之上,还能想着感恩,我觉得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不过也因此可以得知,韩信只懂军事,并不懂得政治。从他开口要代理齐王的时候,刘邦就已经宣判了他的死刑。
总结:彭城之战,韩信和张良都帮不上刘邦的忙。彭城之战是以刘邦为首脑的一场战争,56万大军被项羽顷刻间瓦解,这是刘邦做梦都想不到的事情。
韩信当时正在攻打赵国和齐国,而张良又没有预料到项羽来的如此快,手段如此狠。所以说这两个人都帮不上忙,而刘邦显然也不是项羽的对手。
参考资料:《史记》
彭城之战,韩信和张良跑哪里去了?
彭城之战,韩信和张良刚刚出远门。大战就爆发,因为战争时间太短,两位大神以赶不快回来。
彭城之战,韩信和张良跑哪里去了?
彭城之战是楚汉战争中一次重要的战役,是楚汉两强刘项间第一次面对面的对决,交战结果刘邦大败,退回荥阳、成皋一线防守。
题主提出的关于张良和韩信的去向,小编在此回答如下。
一、张良随刘邦参加了彭城之战。
据《史记》《汉书》等史料记载,汉二年(前205年)三月,刘邦安排萧何留守后方,筹集军资,负责前方后勤供给;周勃等继续围困章邯的废丘城,并守卫关中。刘邦率张良、曹参、灌英、樊哙、吕泽等汉军兵将及魏、河南、韩、殷、赵五诸侯总兵力五十六万,分兵北、中、南三路进军楚国首都彭城,并占领了彭城。
正在齐国作战的项羽得知彭城被刘邦攻占,便带三万精骑兵出其不意地突袭刘邦率领的大军,结果刘邦被项羽打得大败而逃。刘邦率部分将士逃到汉军将领吕泽(刘邦大舅哥)守卫的下邑城(这也是彭城周边唯一没被楚军攻破的城池),侥幸躲过了项羽的追杀。
刘邦狼狈地逃到下邑,疲惫地从马车下来,身体靠着马鞍,问身边的张良:“谁要是能打过项羽,我就将崤山以东的土地都给他。”接着,张良为刘邦献出了一策,这就是史上有名的“下邑问策”。张良的策略大概意思是,如今能打过项羽的有三人,即英布、彭越和韩信。
刘邦下邑问策后,便有了随何说英布,刘邦建荥阳、成皋防线,刘邦在荥阳一线缠住项羽主力,韩信趁机带汉军主力征魏、攻赵、降燕、灭齐。张良的计策为刘邦最后反败为胜取得天下立下汗马功劳。由此可以确切说,张良随刘邦参加了彭城之战。
二、彭城之战韩信去哪了?
通过史料可以证实,韩信没有参加彭城之战。彭城之战后,刘邦退守荥阳一线才将韩信从关中调到楚汉对战前线,京索是韩信参加的对楚军的第一次作战。那么韩信为什么没有参加彭城之战,他留在关中做什么?
实际上,从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军,韩信为刘邦兵出陈仓献计后,整个三秦之战再到彭城之战,这个期间正史都没有记载韩信的行踪和功绩。小编分析可能有如下原因。
一是韩信出陈仓计划失败而暂时失去信任。
萧何追回韩信拜为大将军,刘邦也给了韩信军队指挥权。但韩信给刘邦出的策略是让樊哙兵出陇西,给章邯造成汉军要从陇西方向进入三秦之地的假象,起到迷惑章邯的作用,而汉军主力偷袭陈仓关。结果,韩信的声西击东并没有让章邯上当,等汉军到达陈仓关时,章邯已经死死守着陈仓关,这就等于韩信的计划失败了。刘邦见陈仓难以攻下就想退回汉中。此时多亏刘邦身边一位叫赵衍的人,为刘邦提供了一条秘径可以绕道陈仓关背后,这才有了刘邦军队攀小径攻陈仓背后进入三秦的事情。韩信首次计策失败而失掉刘邦信任,因此三秦之战、彭城之战都失去了参战机会。
在此再次说明一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并非史实,它是来源文学创作。
二是,虽说刘邦授予韩信大将军,但韩信在此前并无作战战绩,有可能还没有得到刘邦的军队指挥权,或者说韩信在汉军中寸功未立,一下子就成为大将军,众将士不服“至拜,乃韩信也,一军皆惊”,刘邦以此也可能没有将军队交给韩信指挥。
三是韩信有可能在彭城之战期间或围攻废丘的章邯,或守关中。
总结,张良参加了彭城之战,而韩信缺席了彭城之战,当时他人在关中。
彭城之战,韩信和张良跑哪里去了?
韩信极有可能在刘邦身边,张良是在刘邦身边。
彭城之战刘邦组织的联军56万人马被项羽3万精骑打败。是历史上以少胜多著名战役。当时刘邦集团主要成员除萧何在后方坐镇其余都随刘邦进攻项羽老巢彭城。
刘邦布置的彭城之战前期非常成功精彩,迷惑项羽,宣布号召诸侯反楚,进攻时机选择,人员调遣等等都非常到位,只是占领彭城之后骄傲轻敌被项羽所败。
韩信、项羽都是悲情英雄,司马迁对两个人处于同情敬佩心态,对两个人事迹写的很详细,为了写好韩信曾去韩信家乡考察。
司马迁距离韩信、项羽生活年代较近,应该对两个人情况比较了解,涉及的事情不应该遗漏。韩信被萧何推荐,和刘邦谈话被任命为大将军,然后是彭城兵败收集散兵和刘邦汇合,阻止住楚军追兵在京索之间。
汉军进攻关中和彭城这段时期韩信记载基本属于空白,有可能韩信围攻废丘的章邯,公元前205年汉军水灌废丘章邯自刎。章邯是秦国上将军,名将,被项羽封为雍王。如果韩信破废丘,导致章邯自刎是真实的,那么司马迁一定会写入列传。司马迁不会埋没韩信战绩,司马迁用“国士无双”“无世出”之词赞扬韩信,对韩信是崇拜同情的,以致于曾国藩怀疑司马迁写韩信的战术战绩是否真实可靠。
张良“下邑之谋”建议刘邦利用韩信、英布、彭越三人可以打败项羽,韩信极有可能跟随刘邦而被张良所了解,如果在废丘围攻章邯不一定能见到了解韩信。刘邦正是在萧何、张良双重建议才开始让韩信北上开辟第二战场的。
张良应该在刘邦身边。项羽想占有韩国封地,就以韩王成没有军功和张良助汉为由没有给韩王成封地,后来又把韩王成杀掉,使张良逃亡到刘邦那里。张良曾写信迷惑项羽,使项羽率兵攻伐齐国田荣。刘邦彭城战役失败后张良曾提出“马邑之谋”。张良是谋士,应该跟在刘邦身边,不可能带兵在外作战。
彭城之战,韩信和张良跑哪里去了?
当时张良应该是跟随刘邦在军中的,韩信历史没有明确记载在哪里,不过可以想象韩信大部分时候都是独立在外的,这时的韩信已经独挡一面,他没有参与彭城之战,战争的走向也没有韩信参战的痕迹,刘邦后方有萧何,所以韩信应该领兵不多,处于待命观望状态!
彭城之战,韩信和张良跑哪里去了?
引言:彭城之战,是项羽的巅峰之战,项羽以三万兵力打败刘邦六十万大军。
当时关中已经大势已定,刘邦亲率大军出兵攻打项羽,此时正好张良来投靠刘邦,有了张良的刘邦觉得韩信可有可无,所以收回了韩信的兵权,命韩信留守关中,此时留守关中的还有萧何。韩信留守关中,但心里放不下刘邦,因为他知道刘邦不是项羽的对手,所以写信给刘邦让告诉刘邦战略战术,而刘邦根本没在意。因为刘邦身边有谋士张良陈平,武将有曹参周勃。而且自己将近六十万人马,项羽只有区区三万人,刘邦非常有信心打赢这场仗。对于韩信说的话根本不以为然。
事情的结果我们都知道了,彭城一战,汉王刘邦近六十万大军,被项羽三万骑兵打的落花流水,溃不成军,连汉王自己都差点成了楚军的阶下之囚。这是刘邦最惨痛的一次败仗。一夜之间尸横遍地,兵力折损一半。但是刘邦张良不愧是人中龙凤,打了败仗的刘邦跟张良一直在反思,张良固然聪明,但是
他精通的是阴谋与纵横家的学术,曹参周勃固然勇猛,但是也只能跟钟离昧季布之流过过招,遇上项羽他们还不够看,刘邦固然有能力,但是最多也只能指挥十万大军,指挥五六十万大军超出了刘邦指挥能力,所以失败也在情理之中。
结语:所以,彭城之战时,张良在刘邦的身边,而韩信被刘邦留在了关中,这也是彭城之战刘邦失败的原因。这一战的失败也让刘邦承认了韩信的能力,这也是刘邦能成就霸业的原因,他知错能改是最难能可贵的。他知道论玩军事还得是韩信,事实证明确实如此,最终打败项羽的还得是韩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