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桥兵变时赵匡胤真的是被迫的吗?你怎么看?

当然不是被迫的,只是做做样子而已,谁信谁傻。其实很多宋朝人都不信的。

赵匡胤在周世宗在位的时候就有谋反之心了,他做的准备很多,一开始主要就是收买人心。

苏轼的弟弟苏辙在所著《龙川别志》中说:“周显德中,以太祖在殿前点检,功业日隆,而谦下愈甚,老将大校多归心者,虽宰相王溥亦阴效诚款。今淮南都园,则溥所献也。惟范质忠于周室,初无所附。”

根据这份记载,赵匡胤在满朝中收买人心,先是收买武将的人心,后来就是文官,连当朝宰相都归附了。只有一个范质仍旧效忠后周朝廷。

世宗死后,北边的契丹马上派兵攻打后周,想占小皇帝的便宜。这时候早已经投靠赵匡胤的宰相王溥马上派赵匡胤率领大军去抵抗契丹。在陈桥驿,终于兵变。兵变之后赵匡胤反而返回了开封城,攻打小皇帝的宫殿,因为小皇帝还是有其他忠臣的,在开封的宫殿门口还发生了一场血战。“既入城,韩通以亲卫战于阙下,败死。”

看出事情不对劲的范质,马上去找王溥,他觉得这都是王溥搞的鬼,把军权全都交给了赵匡胤。“质下殿执溥手曰:「仓猝遣将,吾侪之罪也。」爪入溥手,几血出。”王溥没脸,所以啥都没敢说。

后来范质又去找赵匡胤,质问赵匡胤“先帝养太尉如子,今身未冷,奈何如此?”赵匡胤脸皮比较厚,没搭理他,但是宋太宗赵光义脸皮子比较薄,羞愧的汗如雨下。但是范质也知道,木已成舟,再难回到过去,就跟赵匡胤讲条件,让小皇帝把皇位禅让给赵匡胤,但是得保证后周皇族的人身安全。赵匡胤答应了。

陈桥兵变之后,赵匡胤准备南归开封逼宫,临行还在马上假惺惺地跟手下武将约法三章:“上曰:‘尔辈自贪爵赏,逼我为君,今入京师,不得辄恣劫掠,依吾令即当有重赏,不然则连群拨队,有斧钺之诛。’”

宋劭雍所著《邵氏见闻录》说赵匡胤带领大军回到开封以后“兵至如宾”,然而苏辙《龙川别志》却记载了宫殿里的一场血战。我还是更相信苏辙一点。

一开始陈桥兵变的消息传到赵家的时候,晋王辈皆惊跃奔走出迎,这个晋王就是太宗赵光义。赵光义为何“惊跃奔走出迎?”因为他知道预谋成功了,所以惊跃出迎。就像你听说快递员送高考录取通知书来了,你肯定也是惊跃奔走出迎吧。奔走,也就是一路急跑。

从陈桥兵变前后的事情发展来看,赵匡胤都是谋划已久了,说黄袍加身赵匡胤被迫称帝的事情,连宋朝人都不信。

陈桥兵变时赵匡胤真的是被迫的吗?你怎么看?

不出意外的话,这是有史以来最跌宕起伏的过年方式。

正月初一,后周皇帝刚刚离世之后的第一个大年,八岁的继位皇帝还是个不懂世事的一年级新生。突然,传说北方的北汉与辽国联合大兵压境。于是,朝堂之上大家好像一阵惊慌,宰相范质很快恢复了重臣风范。于是,令殿前都检点也就是首席禁军司令员赵匡胤领兵出征,迎击趁着后周悲伤之际图谋不轨的外敌。事后证明此时辽国一团政权内乱,根本无暇出兵,边境线上除了北风呼啸,一无所有。

正月初二,名将慕容延钊做先锋部队,首先开拔,剑指边防要塞。而开封府市集到处疯传点捡要换天子了。前敌总指挥赵匡胤在家庭出征欢送会上,郁郁不乐,诚惶诚恐外头没有来由的谣言。此时,赵匡胤有个霹雳妹妹,随手抽出擀面杖,追着赵匡胤满院子追打,边打边骂:大丈夫一点鸡毛小事不敢承担,回家吓唬妇女,成何体统!”赵匡胤于是好像顿悟了,从此人生的河流突然拐弯了。

正月初三,赵匡胤带领人马不大着急的出发了,走了一天,好不容易走了四十里路。于是,在陈桥驿过夜。此时的赵匡胤用的是完全可以砍头的方式过了夜,大战在即,统兵首领竟然好像喝得酩酊大醉,早早上床,一夜酣睡如雷,据说。

正月初四,赵匡胤依然浓睡未醒,军中一帮高级部将,把他从被窝里拉出来,把一件“连夜赶出来的”只有皇帝可以穿的黄袍硬要叫他穿上,赵匡胤誓死不从,中途甚至抽出宝剑试图斩杀苦苦劝他的部将。几次三番之后,赵匡胤叹了口气,勉强接受黄袍加身,于是挥师回京。开封城守将好兄弟石敬瑭等看到赵哥哥“叛军”,喜滋滋的打开了城门。

正月初五,八岁的皇帝心悦诚服的把皇帝的位置禅让给德高望重的赵匡胤。情急之下,似乎退位诏书未曾准备,说时迟那时快,但见有大臣从袖口里抽出了拟好的诏书,只等幼皇帝签字。用赵匡胤做节度使所在地宋州的“宋”作为国号。

从此,大家一起忘了北汉与契丹,接着过年。

其实,也算大幸,总监制总导演第一男主角赵匡胤兵不血刃的拿下皇位,而往往历史上的政变都是以血流成河开始的。

更幸运的是,赵匡胤是中国历史上有限的几个杰出皇帝之一。

陈桥兵变时赵匡胤真的是被迫的吗?你怎么看?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都是以当代人的视角在记录史实,不可避免的要对历史进行一定的加工、修饰、重构,以服务于当时形势的需要。

就是在这样的多次加工“美颜”之下,陈桥兵变才变成我们现在熟悉的模样。

北宋张舜民在《画墁录》中记载道:

“太祖北征,群公祖道于芳林园,既授绥,承旨陶穀牵衣留恋,坚欲致拜,上再三避。穀曰:‘且先受取两拜,回来难为揖酌也。’”

在赵匡胤率军北御契丹时,有个叫陶穀的官员竟然未卜先知一般,要对赵匡胤行帝王之礼,还说等赵匡胤回来之后就不能对他行作揖礼一道喝酒了。

这分明时知道赵匡胤回来就是当天子了,而且这位陶穀在赵匡胤回来后需要禅让继位时,他已经提前写好了诏书。

与张舜民同时期的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也记载道:

“京师间喧言:‘出军之日,当立点检为天子。’富室或挈家逃匿于外州,独宫中不之知。”

陈桥兵变发生之前,社会上已经有赵匡胤要发动政变传言,显然赵匡胤将发动兵变一事已成为公开的秘密,这至少说明赵匡胤的宣传工作做的极好,掌控了社会舆论。

《涑水记闻》和《画墁录》是民间文人笔记,若是正史也如此写那还了得?

那怎么办?只能重构这段历史,突出北宋得国的正义,塑造太祖仁德的光辉形象。

薛居正《旧五代史》这样记载:

“显德七年春正月辛丑朔,文武百僚进名奉贺,镇、定二州驰奏,契丹入寇,河东贼军自土门东下,与蕃寇合势,诏今上率兵北征。癸卯,发京师,是夕宿于陈桥驿。未曙,军变,将士大噪呼万岁,擐甲将刃,推戴今上升大位,扶策升马,拥迫南行。”

薛居正将陈桥兵变重构为宋太祖是被逼迫的。这一说法为正史以及文人士大夫所采纳。

此后经过代代加工、取舍和“美颜”,最终陈桥兵变最经典的版本出现了。

“军中共议推戴。戊夜,军士聚于驿门。俄而列校毕集,曰:‘我辈出万死,冒白刃,为国家破敌。天子幼,不如先策点检为天子,然后北伐。’于时,太祖以饮饯宣劝至醉卧阁中,不之省。迟明,军士控弦露刃,直扣寝门,相与扶太祖出听事,被以黄袍。诸校列拜曰:‘诸军无主,愿策点检为天子。’传呼万岁,声闻数十里。太祖叱之,不退,即共拥太祖就马南归。”

官家、史家和士大夫的不断加工,重构,效果很明显。

经过历代的加工,重构,宋太祖被士兵逼迫而黄袍加身已经成为事实的真相了。

或者说,事实就是如此。

不管你们信不信,修史者和赵宋皇帝是信了。

陈桥兵变时赵匡胤真的是被迫的吗?你怎么看?

谢楼主邀!陈桥兵变赵匡胤究竟是否被逼迫,那就要从他入仕开始!

赵匡胤927年3月21日出生祖籍河北涿州市,生在洛阳,父亲赵弘殷,母亲杜氏,因父亲本为战将,所以赵匡胤自幼学习武术,颇有武术造诣,流传至今的太祖长拳相传就是他所创立,宋太祖共有兄弟三人,兄赵光济、三弟赵光义,四弟赵廷美。赵匡胤于后汉隐帝时投奔郭威。郭威建立后周后,赵匡胤开始进入军旅,郭威死后非常受到周世宗柴荣器重,于征伐南唐时屡建战功。

周世宗柴荣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在位期间,整军练卒、裁汰冗弱、招抚流亡、减少赋税。后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经济开始复苏。南征北战,西败后蜀,夺取秦、凤、成、阶等四州;南摧南唐,尽得江北淮南十四州;北破契丹。可惜在连克二州三关之后突然疾病,不等到退回关里便驾鹤西去,英年早逝。

柴荣在作为郭威的养子的时候便与赵匡胤等青年将领交好,在攻打北汉刘崇之战时,虽然后周军队在先帝郭威的手下训练有素,但是柴荣并非郭威的亲生孩子,只是他的养子,再加上柴荣并非行伍出身,没有经过军队的历练。手下这些老将便各怀心思,战争一开始,周右军指挥樊爱能、何徽便败下阵来,仓皇逃跑,后周军阵脚大乱,千余兵降汉。

周世宗见情势危急,领亲兵冒箭石督战。赵匡胤见此情景,便站出来振臂高呼:“主上面临险境,我等当拼死一战!”又让禁兵将领张永德率弓箭手抢占左边高地。二人各率精兵两千,左右夹击,以死拼杀,顿挫敌锋,加上周世宗亲临督战,后周军士气大振,人人奋勇争先,局面很快转危为安,最后获得了胜利。

战争结束后,亲眼目睹了这些老将的作为的柴荣非常生气,同时也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将七十余名将领斩首,将赵匡胤等一众青年将领提拔到了关键位置。柴荣之所以这样做是有原因的。首先五代十国事情原本就是一个乱世,“天子宁有种乎.兵强马壮者为之耳。”消灭了这些手握重兵不听皇命的老将,就是为了保卫自己皇权的安全。

其次,柴荣心里有很大的抱负,他的目标就是重新统一中原。建立一个新的大一统的国家,必须要自己掌握强大的军队。将自己的心腹人等提拔到管理岗位上来,有利于自己目标的实施。可是柴荣千算万算最后还是没有料到自己会英年早逝,以至于自己家的皇权被自己提拔的将领所篡夺。

柴荣病重时,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意为临终托孤。公元960年年幼的周恭帝刚刚继位,辽国大军来犯,宰相范质急忙让赵匡胤领军抵抗,路过在陈桥驿时天色已晚,便驻扎下来。到了晚上赵匡义、赵普和许多将领,便密谋策划。而赵匡胤当天心情不错,还喝了点酒,早早的就睡下了。

清晨时分,弓上弦、刀出鞘的将军们还有赵光义、赵普等一干人等,便包围了赵匡胤的寝店。门外的将领们齐声喊道:“诸将无主,愿立点检作天子!"听见这话,赵匡胤十分吃惊的样子,酒醒了披衣起床。一个将领拿着天子穿的黄袍,不由分说,就给赵匡胤披在身上。这时,门内外的将士,齐刷刷地跪了下来,一边向赵国胤磕头,一边高呼“万岁!万岁!”然后又一齐站起来,七手八脚地把赵匡胤簇拥出门外。另有一人已把赵匡胤的坐骑牵来,几位将领把他搀扶上马,要他率领大家顺原路回都城汴梁。

赵匡胤说道,“你们贪图富贵,立我为天子,我有号令,你们能听从吗?听我的号令,我可以当这个天子,否则,我不能作你们的君主。”所有将领都恭顺地回答说:“一定听从您的号令,决不敢有所违背,”赵匡胤又说:“现在的太后、主上,和我有君臣关系,不得惊犯他们;朝中公卿大臣,和我比肩同列,不得对他们有所侵凌,府库商店,不得抢掠。服从命令的,我有重赏,违背命令的,决不宽恕室”将领们又齐声答道:“请您放心,一定照办"然后,赵匡胤才整顿军队,秩序井然地开向汴梁。

后面的事情就是赵匡胤到了京城,京城守将石守信、王审琦本是赵匡胤禁军中的弟兄,立马开城迎接赵匡胤入城,将领们把范质、王溥找来。赵匡胤见了他们,装出为难的模样说:“世宗待我恩义深重。现在我被将士逼成这个样子,你们说怎么办?”范质等不知该怎么回答。有个将领声色俱厉地叫了起来:“我们没有主人。今天大家一定要请点检当天子!”范质、王溥吓得赶快下拜。随后众军胁迫周恭帝禅位。赵匡胤正是继位建立了宋朝。

这是整个陈桥兵变史书上的记载,这是一场没有喋血宫门,伏尸遍野,没有烽烟四起,兵连祸结的兵变。史书似乎总是有意的要把赵匡胤写成是被迫继位的,试图改变这是夺权谋反的性质。那么赵匡胤究竟是真的被逼迫,还是这原本就是一场策划许久的阴谋呢?

首先赵匡胤兵变其实早就有预兆,就在柴荣死后,新帝继位,出于对五代十国时期发生的掌握兵权的将领往往都要篡位的堤防。民间流传着“点检做皇帝”的谶语,朝堂上便有了先下手为强,解除赵匡胤兵权的声音。但是周恭帝不信,认为他是父亲的亲密战友,不会行不忠之事。不过为了预防起见,把赵匡胤改任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

可惜的是后周君臣打错了算盘,后周军队将领的一干人等都是当年跟随柴荣打天下的那些年轻将领,互相交好,有的比如高怀德是赵匡胤的妹夫,而被换上来的赵匡胤的继任者慕容延钊是赵匡胤的少年好友,禁军中其他的几个重要岗位都是赵匡胤的把兄弟之类,撤换赵匡胤,丝毫没有动摇他在军权上的控制。而对他的撤换已经让他觉得不反早晚自己遭殃,不如先下手为强。

另外,契丹南侵的消息并不是真正的战报,在柴荣死后半年时间内,京城一直流传着契丹要趁机南侵的传言,弄的人心惶惶,最后在需要它出现的时候,便成为了战报送到了宰相范质的手上。范质是一位典型的文吏,治国理政可以但对战事一窍不通,接到奏报后根本没有核实信息的准确性,就草草派出了后周的军事顶梁柱赵匡胤。

此外,陈桥兵变当晚,赵匡胤作为一名究竟沙场的老将,如果真的战事紧迫,怎么会那么佛性的在距离京城并不远的地方休整一晚,并且还喝了酒。唯一能解释的就是并没有什么辽兵入侵,这一切都是他和他的团队编造出来的,目的就是为了这晚的兵变。如果他真的是被迫的,带兵多年的老将怎么可能不知道手下的大将们都在密谋什么,如果是在密谋谋害他岂不是危险。

还有赵光义是他的弟弟,赵普是他最亲近的谋士,如果真的夜宿喝酒,最正常的应当是对影成三人,而不是一人饮酒醉。能说明白的只能是他已经胸有成竹,全权让自己最信任的两个人去安排了。那件准备好的黄袍恐怕出发之前就带上了吧,真的是临时起意的话,谁会有这样的心思。

总之在各方面准备妥当的情况下,赵匡胤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幕黄袍加身的好戏,顺利的夺得了后周的皇位,从历史贡献上来说,赵匡胤算的上是一位好皇帝,他基本上结束了唐末以来的乱局,重整了河山。可是靠阴谋得来的皇位多少让人诟病,而且正是因为如此,这件事情的参与者赵光义受到启发也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同样用阴谋的方式在“烛影斧声”之后夺取了哥哥的皇位。这样的结局也让后人唏嘘不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