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前期到处投奔人,为什么到哪谁都很尊重很客气?
我们一般只关注刘备后期功成名就的那段日子,其实刘备人生中,最精彩丰富的,是他尚未成功的时候。
那个时候不管他去哪儿,都能够得到诸侯们的友好款待,不管是辽东公孙瓒、徐州陶谦、兖州曹操、河北袁绍包括荆州刘表,都对刘备十分尊重。
那么是什么让这些诸侯对刘备这个一文不名的家伙,如此尊重呢?难道真的是因为他皇室后裔的身份吗?当然不是。
刘备的汉皇后裔身份,根本就不值钱。刘备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人,这一点其实一点也不要去怀疑,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身份真的不值钱。
刘备所在的村子,全部都是姓刘的,他们家族几百几千号人,全都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再说汉皇后裔在当时的汉朝,没有百万,也有七八十万人。
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胜子贞,元狩六年封涿县陆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家焉。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雄举孝廉,官至东郡范令。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三国志》
如此庞大的汉室后裔群体,难道这些地方诸侯们,看到一个就要尊重一个吗?显然不是的。这些汉室后裔中,只有那种还有爵位和官位的人,才值得尊重,比如说幽州刘虞、扬州刘繇、益州刘焉以及荆州刘表。
除此之外,那百八十万的汉室宗亲,不会有人正眼去看一眼。因为汉武帝推行推恩令,把诸侯王们的家产是一分再分。
尤其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更是被大家瞧不起。为什么呢?因为刘胜生了一百多个儿子,他们家是分的最惨的,经历两三代人,有些就被分成平民了。
所以说作为刘胜的后代,刘备是一点光都沾不到的。他自幼父亲早逝,就跟着母亲在家做草鞋卖草鞋,日子过得很清苦,那个时候怎么没人说他是汉室后裔,来尊重一下呢?
刘备靠的是学识和胆略,征服了天下诸侯的心。刘备年少的时候,曾经在叔叔的资助下,出去游学。他眼光十分独到,年纪轻轻就靠自己的努力拜在了东汉大儒卢植的门下。
灵帝末,黄巾起,州郡各举义兵,先主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有功,除安喜尉。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着马枊,弃官亡命。---《三国志》
可以说卢植是刘备的启蒙恩师,也是刘备人脉的起点。在这里他遇上了帮他起家的好同学公孙瓒。公孙瓒是官二代,有他的帮助,刘备后来起家就方便多了。我们看看刘备的生平:
- 在黄巾起义的时候,刘备并没有置身事外,而是组织起了一帮民兵,参与了平定叛乱的事情。就算是王公贵族也做不到的事情,刘备一介平民居然能办到,这着实不易。
- 得了一个县令以后,因为不满上司的勒索,索性挂印离职,还把督邮给打了一顿,这种气魄在史书上虽然只有匆匆一笔,可是当时的人听说后,肯定是要竖起大拇指的,认为刘备是个有气节有胆略的人。
- 投奔公孙瓒以后,帮助老同学抵挡冀州牧袁绍,多次获得战功,可见刘备是真的有本事的人。在做平原相的时候,刘平不服气刘备的管辖,所以买通刺客去刺杀刘备。可是刺客见到刘备以后,却不忍心下手,还把这件事告诉了刘备。可见刘备到底有多得人心。
- 在徐州陶谦前来求援的时候,刘备仅仅带着几千人马,就敢前去与曹操十几万大军相抗衡。这种英雄气概,终于震慑了天下,从此刘备威名远播。这是拿命拼来的,要知道如果吕布没有偷袭曹操的大后方,那刘备必然会战死在徐州城下。
由此可见,前期的刘备表现可圈可点,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大英雄。正是因为刘备的这些卓越表现,才赢得了天下诸侯们的尊重,绝不是因为他汉室后裔的身份。
刘备是老刘家为数不多有担当的人。汉献帝初期,天下诸侯中,老刘家的人并不少。刘虞占据幽州、刘繇占据扬州、刘表占据荆州、刘焉占据益州。这些都是非常大的州郡,可见老刘家的人还是掌握了主动性的。
可是他们不团结,也没有报效天子的想法,一个个只想着守住自己的基业。结果刘虞成了公孙瓒和袁绍手里的玩物,刘繇被孙策气死,刘表和刘焉这两个只想着做土皇帝,完全不顾汉献帝的生死安危。
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於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三国志》
居然是曹操这么一个毫不相干的人,千里迢迢把汉献帝给接回来。可见当时老刘家有担当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这个时候刘备以英雄的姿态出现在天下人面前,情况就不一样了。刘备始终有匡扶社稷的心愿,似乎也有这方面的能力。
很多诸侯甚至认为,刘备是老刘家唯一的希望了。也的确是这样,老刘家的诸侯们都没有足够的野心,只有刘备有可能成为刘家江山的护佑之人。
刘备前往荆州刘表处的时候,深得刘表的器重。为什么呢?因为刘表自己已经年迈,失去了斗志,但是他希望看到刘备能够为汉室江山继续斗争下去。
同样的道理,刘璋能够安然将刘备迎入益州,并不是说刘璋就一定要占刘备的便宜,让他去白给自己打仗,而是因为刘璋认为刘备有匡扶汉室的能力,汉室兴旺,对刘璋没有任何坏处。
总结:一身英雄气概,却被皇叔之名所累。我们看演义,刘备整天被叫做皇叔。其实在《三国志》里,没有任何人叫刘备皇叔的,这辈分是没法论的,汉献帝的辈分比刘备大好几代,所以皇叔之名是不成立的。
但是正因为如此,刘备常常被人误解,认为他是因为皇叔之名才得到了天下人的认可。所以说这是一种高级黑。演义名义上是褒刘贬曹,其实就是在贬低刘备。
刘备是个哭哭啼啼的人吗?当然不是,刘备在《三国志》里一滴眼里都没有流过,反倒是曹操流了至少6次眼泪。
刘备从草根,一路成长,20多年没有成就依旧不气馁,最终成就帝王大业。这种人我实在是找不到任何理由去黑他,毕竟他是很多人应该学习的楷模。
参考资料:《三国志》
刘备前期到处投奔人,为什么到哪谁都很尊重很客气?
刘备先后跟过多位老板。
跳槽时,刘备往往能得到各位老板最“顶格”的欢迎和尊重。
挣扎的早期跳槽:离职即“失业”。从很早很早的时候开始,刘备就喜欢辞职。
他早年讨伐黄巾有功,作了安喜尉。
不久,因为看不惯都邮,把领导暴打一顿(是刘备亲自揍的,不是张飞所为),“弃官亡命”。
后来,何进派都尉丘毅到丹阳募兵,刘备又跟了过去,因为功劳,作了下密丞。
没多久,“复去官”,又不干了。
后来,刘备又作了高唐令。不久,哥们被黄巾贼所破,只好去投老同学公孙瓒了。
用今天的话说:这一次,刘备都不是主动离职,是被业绩淘汰了···
看来:在混出名堂以前,刘备和刚入社会的一般职场人士差不多,辞职的去处是:再找工作。
不过,从他投靠老同学公孙瓒开始,他的职业生涯就开始开挂了。
开挂的职场生涯:到哪里都获得“顶格”待遇。投靠老同学后,刘备跟随田楷一起干袁绍。“数战有功”,作了平原相。
从此开始,刘备同学的每次跳槽都风光无限。
投靠陶谦前,陶谦为了挖刘备,在刘备刚到徐州时,就从最精锐的丹阳兵中抽出4000来给刘备!
这还不算,陶谦老人家在去世前,甚至表示“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居然把诺大的徐州,传给了初来乍到的刘备!
当然,刘备当时还搞不过另外一个跳槽猛人吕布,被迫投靠了曹操。
曹操表刘备为左将军,“出则同舆,坐则同席”,可以说,就是郭嘉、荀彧,也没有这般待遇呀!
刘备反了曹操后,再次创业失败,又投靠了袁绍。
“四世三公”的袁绍,居然“身去邺二百里,与先主相见”!
去投靠刘表时,“表自郊迎,以上宾礼待之,益其兵”。
可以说,刘备每次跳槽,都得到了“顶格”欢迎和尊重。
那么,刘备身上究竟有什么东西,值得各路英雄如此器重呢?
强大的人才班底郭嘉在劝曹操杀刘备时曾说:备有雄才而得众心,张飞、关羽皆万人之敌也,为止死用。
可见:在刘备投靠曹操前,刘、关、张的名声就已经非常大,张飞、关羽更是有“万人之敌”的名号!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得到刘备,也就是同时得到刘、关、张三个良将,这无疑是令任何诸侯都垂涎三尺的。
名望刘备出身寒微(暂时不提什么汉室宗亲吧),不过,他的名望很早就积攒出来了。
袁谭,是刘备举荐为茂才的。
堂堂袁绍的长子为何要区区刘备举荐,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不过,以常理而言,这件事应该早于袁绍与公孙瓒闹翻,应该是很早以前的事情。
可见:刘备很早开始,就在积累自己的人脉了。
而在刘备势单力薄时,他已经攒出不少名望了。
刘备在徐州时,孔融、陈登等一众大名士,都推他继领徐州,大士族陈群也愿意被他征辟,可见他至少已拥有了超出一般名士的影响力。
任用这样一个有名望的人,是收取天下人心的重要象征。
而杀掉这样一个有名望的人,将使诸侯在天下士人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
曹操说“不可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他所顾虑的,正是刘备的名望和影响力。
“业绩”不错在打工生涯中,刘备的“业绩”一直还不错。
跟随公孙瓒时,他随田楷在青州与袁谭大战,数战有功。
而在他离开后不久,田楷战败,袁绍攻取了青州。
跟随曹操时,刘备奉命找臧霸交出作乱人士。
刘备灵活处理,从中斡旋,使臧霸心服曹操,在袁曹争雄过程中,独当一面,使曹操不再为青州-徐州一线而担忧。
给袁绍打工时,“刘备略汝、颍间,自许以南,吏民不安,太祖以为忧”。
刘备在南线的骚扰,加剧了曹操的粮食困难,几乎使曹操在官渡坚持不下去。
投靠刘表后,刘备驻于新野,以为北面屏障。
刘备在博望击败夏侯惇,挫败曹军。尽管刘备因兵力少无法深入,但仍暂时安定了北线。
看来:尽管刘备不断跳槽,但他每次都能做出一些业绩,确实“好用”。
相对靠谱的“用人风险”只论及人才班底、实力基础、海内知名度,吕布只会比刘备强。
可是,用吕布风险确实很高。
跟随丁原,杀丁原;跟随董卓,杀董卓;投靠刘备,夺人州郡···
相比之下,刘备靠谱得多。
刘备离开公孙瓒时,带走的是“自有兵千余人及幽州乌丸杂胡骑,又略得饥民数千人”。
除了少许幽州乌丸杂胡骑外,刘备基本没带走老东家什么资源。
刘备投靠袁绍后,虽然内心已经“阴离绍”,但仍然在汝、颍间打曹操的游击,支援袁绍。是袁绍官渡战败先败,刘备才投靠刘表。
刘备在刘表手下,尽管诸葛亮《隆重对》已明确提出要想办法夺荆州,但刘备始终没有对刘表,乃至刘琮动过刀子。
可以说:除了对死敌曹操“不讲究”外,刘备每次跳槽,都没有损害老东家的利益。
正因如此,刘璋后来才会傻乎乎地请刘备入川帮忙。
当然,那时候的刘皇叔,已经变了···
刘备是个靠谱的人。
他有靠谱的团队、靠谱的能力、靠谱的名望、靠谱的为人处事方式。
因此,无论是四世三公的贵公子袁绍,名士出身的刘表陶谦,或者是英雄盖世的曹操,都极为希望与他合作。
靠谱的人,在任何时代,都会受到欢迎。
刘备前期到处投奔人,为什么到哪谁都很尊重很客气?
简单来说,是因为刘备有能力。
刘备前期是没有稳固的根据地,没能练出一支忠诚强悍的军队,但这并不代表他对别人没有价值,他前期最拿得出手的不是手下,而是他本人,是他当打手的能力。
另外,跳槽在乱世中太常见了,像刘备这种被迫跳槽并不存在什么名声不好的情况,只有像吕布这样弑杀旧主跳槽的人才比较损声望,事实上,刘备能够一直跳槽还一直被接受恰恰跟他声望有些关系。
从公元184年参与平定黄巾之乱到公元212年与刘璋反目,刘备先后帮助过田楷、孔融、陶谦、吕布和刘璋,这为他博得了不少的仁义之名,使得他在跳槽时颇占优势,毕竟没有哪个老板不想要个仁义幌子招揽人心的。
当然,更大的原因还是现实条件的制约,那些接受刘备的老板,其实大多是想让他当打手的。
刘备头上虽然顶着一个汉室宗亲的名头,但这个名头对他的跳槽之旅几无帮助。在东汉末年,汉朝已经延续了400年,汉室宗亲多如牛毛,刘备这一支早已败落。他的祖先——中山靖王刘胜之子刘贞因违反酌金律被革除爵位,也就是说,他这一支其实当了三百多年的平民,到最后连谱系都搞不清楚。
不过刘备的父祖在州郡里做过官,好歹给他登上汉末政治舞台提供了最低级的一张入场券。尽管小时候老爹就去世了,跟老妈织席贩履勉强度日,但在同宗刘元起的资助下,他还是拜在了大儒卢植的门下,与公孙瓒成为同学。
一开始,刘备大概是想靠自己的努力博取晋升的,在中山商人张世平和苏双的资助下招揽了几个兄弟(关羽、张飞就是在这时候跟刘备认识的),然后带着他们一起投军去镇压黄巾军去了。
刘备是涿郡人,涿郡地处边境,民风剽悍,可年轻的刘备估计也没见识过真正的战场,稍有不慎,便是血肉横飞,残酷的生死搏杀让他迅速成长,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跑不了就装死,反正活下去是第一要务,立功是次要的。
在这种玩命的节奏下,刘备才得以因功获封安喜县尉,不久却因为裁员的事怒鞭督邮,挂印而去。转身刘备又参加了毌丘毅的队伍,讨伐黄巾军有功,封下密丞,之后为高唐县尉、高唐县令。
很不幸,县令没当多久,刘备就被贼兵吊打,不得不逃亡出县,前去投奔老朋友公孙瓒。此时公孙瓒已经官至中郎将,割据一方。
鉴于刘备只是个县令,又是战败逃亡,那么他带的人绝对不会多,相对于兵强马壮、敢与袁绍争雄的公孙瓒而言,这点人跟没有一样,他收留刘备纯粹是看着同学关系,知道刘备是个能打的人,所以他很快派刘备和田楷去打袁绍。
刘备又立了战功,一步步升到平原国相(相当于平原郡太守),总算有了自己的一座城,能够发展一下的自己的势力。在他的努力下,他很快拥有了一支千余人的军队和幽州乌丸杂胡骑的外援。
194年,曹操进攻徐州,陶谦不敌,派人四处求救,刘备和田楷都收到了求救信。刘备这次可谓倾巢而出,而且应当在对战中有突出表现,让陶谦看到了他的打手潜质,甘愿拿出四千丹阳兵换取刘备跳槽。刘备果断跳槽,而曹操因为吕布偷袭兖州,不得不撤兵,徐州危机解除。
次年,陶谦病逝,刘备继任徐州牧,不久就跟发兵夺取徐州袁术开战。双方僵持之际,吕布已经被曹操击败,前来投靠刘备,刘备收留了他,但吕布却趁刘备刚刚接手徐州、内部不稳的时机,偷袭刘备,刘备大败亏输,反而成了吕布的小弟。
吕布不杀刘备也是形势所逼,他需要同时面对曹操和袁术,实在有点力不从心,培养刘备做打手是个不错的选择。这想法跟刘备当初收留他如出一辙,所不同的是吕布知道防患于未然,一看刘备又招揽了一万多人马,立马感到巨大威胁,直接跟刘备撕破脸,打得他大败而逃。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刘备干脆投奔了曹操,而曹操正有征伐吕布的打算,就给刘备兵马粮草,让他去做打吕布的先锋。结果刘备又败了,曹操派夏侯惇去救援,一样惨败,曹操只好亲自出马,灭了吕布。
刘备投靠之时,曹操集团的意见并不统一,程昱力主杀掉刘备,曹操却认为要拿他当牌子,招揽天下英才。
《三国志·武帝纪》载:公曰:“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
在曹操麾下,刘备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尊重,不仅获得了中央政府的官职,还与曹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被曹操评价为“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可刘备是不愿久居人下的,趁着曹操身陷官渡的机会,夺取徐州反叛。本来在刘备的设想中,曹操脱不开身,他手下那些将领自己足以应付,结果曹操给了刘备天大的面子,抛下袁绍直冲他而来,刘备又一次大败亏输,就连关羽都丢了。
刘备前去投奔袁绍的情况跟当初投奔公孙瓒差不多,不过这次刘备多少还有点残兵,在袁绍那里招揽一下,也有几千人马。
刘备知道袁绍想拿他当打手,他也看出袁绍没什么前途,就主动请缨要到曹操的后方去捣乱,得以脱离官渡之战的漩涡。
刘备千里跨过曹操的地盘,一时间大杀四方,曹操派一个将领就杀一个将领,直到曹操打完官渡之战转身,刘备立刻派人去跟刘表联系。
此时刘表面对着来自北方霸主曹操的巨大压力,正是用人之际。刘备对阵曹营的多次战绩证明了他的能力,刘表也有意培养他当自己的北部挡箭牌。
总的来说,前期的刘备长期弱小,很难对接纳他的人构成主要威胁,加上他善于分析形势,每一次跳槽都是先给人好处并且表现的比较卖力,即便你怀疑他靠不住也会想利用他,刘表就是最好的例子。
事实上,在刘备崛起之前,真正视他为大敌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曹操。即便在官渡之战前夕,曹操冒着被袁绍偷袭的风险,也要转身拍死刘备。
值得注意的是,刘备辗转流浪了二十几年,投奔了这么多领导,从来都没有反噬老板的先例,这或许是刘璋放心地迎他入蜀的原因吧。
刘备前期到处投奔人,为什么到哪谁都很尊重很客气?
刘备人生的中前期有七起六落。
第一次崛起是黄巾起义时,率领部队剿黄巾军有功,封安喜尉。(相当于县公安局长)第一次跌落是因为他这个县尉编制在朝廷得不到承认,有个督邮故意为难他,惹得他勃然大怒,揪着督邮鞭打一顿后,亡命而去。
第二次崛起是后来投奔毌丘毅,并跟随毌丘毅招兵有功,得拜高唐令。(相当于县长)
第二次跌落是在高唐县当县令期间,被贼兵所击破,被迫投奔好朋友公孙瓚。
刘备第三次崛起是他在公孙瓒麾下担任平原国相期间得到孔融举荐,率部救援陶谦,屯兵小沛,待陶谦死后,得到徐州大士族的拥戴,入主徐州。
注意了。这个时间段,很难说刘备在毌丘毅和公孙瓒手下受到了尊重。
因为当时天下大乱,乱的就像十几年前的互联网混战一样。无论是刘备这种创业失败的小老板,还是公司颇有规模的公孙瓒,其实都对未来很迷茫。所以,与其说刘备在毌丘毅、公孙瓒麾下能有一席安生之地,是他受尊重,倒不如说是刘备自己有本事,能利用既有的公司资源东山再起。
换而言之,当时投奔毌丘毅和公孙瓒的人绝不止刘备一人,获得毌丘毅和公孙瓒天使投资扶持的未来之星也绝不止刘备一人。大家给取所需,相互利用。
只不过最后,大多数人都没有混出头,在历史上没有留下名字而已。
刘备的第三次跌落是坐镇徐州期间,因收留吕布,导致徐州被袭取,妻子离散,他被迫依附吕布继续屯兵小沛。
后来刘备在小沛期间招了点兵马,遭到吕布忌讳,又被赶出了徐州,以近乎于光杆司令的身份投奔到曹操麾下。
刘备第四次崛起是投奔曹操后,受到了曹操格外的器重,拜豫州牧兼左将军。后来刘备借机离开,重回徐州,在杀掉曹操任命的徐州刺史后,再次入主徐州。
曹操和刘备在这一时期,关系非常好。那句著名的:“今天下英雄,使君与操耳”,就是曹操在这一时期说的。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曹操当时确实对刘备很尊重,但当时受曹操尊重的不止刘备。比如张绣主动投降曹操后,也获得了极高礼遇。
曹操先是牵着张绣的手,一起参加宴会;接着又让自己儿子曹均娶了张绣的女儿,两家结为儿女亲家;后来曹操又封张绣为破羌将军,增食邑两千户。当时天下户口剧减,十户才留下一户。将领当中封邑没有达到一千户的,唯独张绣特别多。
从张绣受礼遇可以看出,曹操敬重刘备,有很明显的招揽人心的意思。如果刘备和张绣是一个心态——你礼遇我,我就不走了,那刘备后来也就没有后来了。他大概率会成为曹操部将。
刘备第四次跌落是曹操为了解除刘备这个后患之敌,赶在官渡决战前夕抽空亲征,打爆了刘备,打得刘备主臣失散,妻子流落,被迫投奔袁绍。
这一时期,是刘备前期最低落的时候,没有之一。当时关羽被迫投降曹操,张飞也与刘备失散,刘备真的变成了光杆司令。
刘备的第五次崛起是因为他叛曹,使得让他身上附有了一层抗曹的光环。而当时正是袁曹决战于官渡的前夕。袁绍为了招揽天下人心,便在特殊时期给了刘备至高礼遇——亲自出城两百里迎接刘备。
后来刘备提出去曹操后方打游击,搞点小动作恶心曹操,获得袁绍批准。而刘备自此便龙回大海,又在南方豫州打出了一片天地。
其实在这一时期,刘备也可以安心就在袁绍公司打工。但他看穿了袁绍的为人,知道他必不是曹操的对手。且刘备也知道自己和曹操的关系。袁绍若败,他岂有好果子吃?所以他便在官渡决战前夕离开了袁绍。
刘备的第五次跌落是官渡之战后,曹操亲自南征刘备,打得刘备几乎全军覆没,被迫率残部投奔刘表。
由于当时刘备的江湖地位已经很高了,是抗曹的旗帜性人物,所以刘表对刘备也给予了亲自出城迎接,以上宾礼待之的至高礼遇。
刘备第六次崛起是他被刘表接纳后,屯兵于新野。因刘表需要他给自己看大门,便划拨给了他一支军队。刘备因此再度恢复元气。
刘备第六次跌落是曹操摆平袁氏后,亲自南下征讨荆州。当时刘表病故,蔡瑁等荆州士族瞒着刘备,裹挟刘琮投降,而刘备事先对此不知情,等他知道后,为时已晚,只得携民渡江逃亡江陵。但在半路上被曹军追兵追上,并暴打一顿,俩女儿被俘虏。刘备再次率残兵逃亡。
刘备第七次崛起是联吴抗曹,打赢曹操,接到南郡,成为荆州牧,开始了他的新人生。
总的来看。刘备的中前期人生,其实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他领徐州之前,那段时期他在江湖上谈不上受到什么尊敬。他当时之所以能三起三落,全凭个人本事。也可以说,是刘备运气好。如果他早期不幸战死于沙场,他后来也就没有后来了。
第二阶段是领徐州后,跻身诸侯之列,刘备有了一定的江湖地位和名声。再加上他一直以抗曹的形象立足于江湖,而接纳他的袁绍和刘表又跟曹操有矛盾。所以他在袁刘那里自然就会受到尊敬了。
刘备前期到处投奔人,为什么到哪谁都很尊重很客气?
因为东汉末年,中原地区严重缺马,缺马就是缺骑兵。而刘备手里有一支仅次于吕布并州骑兵的乌丸骑兵,他当然到哪儿,哪儿吃香了。
所以我们看到吕布带着不足一千并州骑兵就可以从长安杀到兖州,再到徐州;而刘备虽然没有那么多骑兵,但是根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来看,刘备到徐州见陶谦的时候,麾下至少有五六百乌丸骑兵,这在当时中原地区绝对是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
如果大家对乱世有概念的话就能知道,每逢乱世,步兵是真的不值钱,因为只要能让乱世老百姓吃饱饭,甚至给他们一口吃的,就不愁招不到士兵。
我们还是看《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刘备还在公孙瓒部将青州刺史田楷麾下效力时,田楷稍微给了刘备一点粮食,刘备很快就招募到数千饥民。
时先主自有兵千馀人及幽州乌丸杂胡骑,又略得饥民数千人。
其实很长一段时间里,刘备这个小团体核心武力就是一块跟着他从涿郡乡下混起来的游侠以及幽州丸杂胡骑;跟随刘备的涿郡游侠就等于是基层军官,只要能招到饥民,很快就能搭起一个上万人规模军队的架子,而乌丸杂胡骑则是刘备赖以在中原各大势力之间游走的主要依仗。
还是根据《三国志·先主传》,陶谦一看刘备来援,就非常高兴,直接给了刘备四千丹杨兵,就让刘备离开田楷到徐州效力。
既到,谦以丹杨兵四千益先主,先主遂去楷归谦。
从这一段记载看,陶谦当时肯定是不缺步兵的,不然不会一给就是四千丹杨兵;另外来说,陶谦看重刘备什么呢?
当时刘备声名不显,陶谦麾下也不是没有得力的将领,比如曹豹在当时徐州就是很有名的将领。
那么只能认为陶谦看重的是刘备那几百乌丸杂胡骑。
毕竟陶谦曾经随皇埔嵩讨伐过凉州的羌人北宫伯玉叛乱,深知少数民族骑兵的威力。
刘备前期到处投奔人,为什么到哪谁都很尊重很客气?
你有用的时候,别人当然会尊重你;你没用的时候,别人不欺负你就不错了。
真实世界没有那么多善意满满,更多的则是冷酷计算。
刘备也是如此。他的创业起点,可能是汉末诸侯中最低的。其他人要么是官宦世家、要么是累世门阀,如曹操、袁绍这些人。再低一点儿,比如孙策,也有父亲孙坚留下的一批老将军死命效忠。唯有刘备,彻头彻尾的一个草根,创业起点不会比刘邦更高。
所以,刘备要是不受排挤,反而受人尊重,那才是见了鬼。但,事在人为,要是玩关系攻略,刘备应该是乱世里面最强的。否则,他也不会从一介屌丝打成三国雄主。而刘备一直被人尊重,就是因为关系攻略搞得好吗?
01.刘备贫而不贱,但也高不到哪里去刘备,确实穷到织席贩履的地步,但没钱并不等于贱。
刘备是大汉宗室后裔。而且宗室后裔之间,也会相互照应。刘备读过书,拜名士卢循当老师,与豪贵公孙瓒是同学。读书,在当时是个稀缺技能;同学和老师,在当时也是稀缺人脉。
这主要是其同族叔叔刘元起的帮助。没有刘元起,刘备和他的老母亲就只能一直在楼桑村卖草鞋为生。
所以,刘备虽然是屌丝,但家族在当地还是有势力的。借着家族势力,借着老师和同学的人脉,刘备在涿郡一带就不可能被人瞧不起。加之,性格沉稳、擅长交际,所以地方豪侠豪族也愿意交好刘备。
因此,刘备在创业之初,非常阳光灿烂。至少比受胯下之辱的韩信,要强很多。
02.刘备创业之初,屡受排挤只不过史书给一笔带过了。刘备应该是积极主动地干了很多事,而真实世界却从不给他论功行赏,他到哪都受排挤。
黄巾起义爆发,刘备开始创业,凭借军功,当了安喜县县尉。官不大,但总算进入仕途,已经登堂,至于是否能入室、是否拜三公,就看他自己的能力了。但,大汉朝廷马上搞了一次全国公务员大裁员。原因很简单,为平黄巾起义,肯定是封了太多的官、赏了太多的爵,这时候就该卸磨杀驴了。杀谁呢?袁绍、曹操这种人,想也别想,你根本就不敢杀。所以,只能杀刘备这种起点要多低就多低的驴。说是鞭打督邮,然后弃官不干了,实际就是被排挤出了官场。
但,刘备与李世民一样,都有积极主动的性格。被排挤也不灰心,所以继续干。大将军何进,派毌丘毅去丹杨募兵。刘备就在中途加入了,算是毛遂自荐地主动投靠。与盗贼作战有功,于是刘备被封下密县丞,算是第二次进入仕途。然后呢?说是辞官不干了,但实际还是干不下去、被排挤走了。当然还没完,刘备百折不挠,后来又当上了高唐尉和高唐令。但结局还是一样,干不下去,只能从哪来回哪去。
03.不能靠本事吃饭,只能玩关系攻略要知道东汉是个豪族社会,刘备这种草根宗室,跟草根平民没啥区别。
所以,走正规渠道、靠本事吃饭,刘备这种纯屌丝就是混到死混不出名堂。那怎么办?关系攻略啊!这时候,刘备也差不多30岁了,意气消磨了、人情练达了,也知道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了。
人就是这样,年少爱上层楼、粪土当年万户侯,而等自己撞够了南墙、消磨了棱角,也只能活成自己最不想成为的人。
刘备去投靠自己的同学公孙瓒。
到这个时候,刘备才算受到了尊重。但公孙瓒凭啥尊重刘备?因为刘备有用啊。
正跟幽州牧刘虞和大豪族袁绍争权夺利呢,公孙瓒这时候最需要的就是帮手。可以说,就两类人:一类是有本事的人,能帮自己争权夺利的人;一类是狗腿子,可能没啥用,但肯定能当小弟。而刘备可以说就是这种复合型人才。同学关系、少年发小,而且还打过仗、立过功,这还有啥可说的。
04.几经挫折,但刘备一直有用
再之后,刘备又投靠了徐州牧陶谦,但也不能说投靠。因为曹操借父亲被杀,所以把陶谦往死里打。这时候刘备和青州刺史田楷是带着兵过去帮忙的。所以,刘备在陶谦这里,就不可能不受尊重。陶谦表刘备为豫州刺史,刘备也终于升格为州级诸侯了。但州级诸侯也分高下,陶谦才是名副其实的州级诸,刘备只是挂了个名,还得听陶谦的。
之后天下讨伐袁术,刘备明显是站到了正义的一方。再之后,徐州被吕布给端了,只能投靠曹操。而曹操跟吕布早就结了梁子,所以死命支持刘备干吕布,表荐刘备为豫州牧。这之后,就是中原混战,而刘备一直是个棋子。投曹操、投袁绍,期间还跟汉献帝和外戚董承搭上了关系。
待到官渡之战后,刘备只能南下投靠刘表。到这个时候,刘备已经不是刘屌丝了。但,他是大汉皇叔吗?大汉皇叔的名号,别人想认就认、不想认就不认。而刘豫州这个名声,却是叫响了。刘备曾是中原的州级诸侯。而刘表要想争锋中原诸侯,就需要借助刘备这样的人,虽不说千金买骨,但招兵买马是需要的。
刘备的上升之路,一点儿都不顺,多少次都被打回原点。但无论是对公孙瓒、对陶谦,还是对曹操、袁绍和刘表,刘备这个人一直都有用。而有用的人,就一直都会被尊重。
05.关系攻略重要吗?人脉其实是个伪命题刘备因为依附了公孙瓒,所以才能进入事业的上升期。看来关系攻略真的很重要,人脉真的很重要。
但,实际上呢?
实际的前提条件是刘备一直有用。你有用了,你才能施展什么关系攻略,才能借力和营造各种人脉,才能一直获得别人的尊重。
所以,关系攻略重要吗?
如果说关系攻略重要,那项羽这个鹰派十足而且一鹰到底的人,就不能成为楚霸王。因为除了叔父项梁和龙且这个铁磁,项羽这家伙跟谁的关系都不怎么样,几乎是得罪了所有人。
项羽不行,刘邦肯定行。所以,擅长搞关系的刘邦,打败了没朋友的项羽。而刘邦真得行吗?
魏王豹为什么造反了?就是被刘邦从盟友欺负成了死敌。后来,韩信陈兵临晋,郦食其游说魏王豹。但魏王豹是怎么说的:刘邦这个情商已经低得没底线了,根本就不知道尊重人,骂诸侯就跟骂奴才一样,我就是死也不愿见他。
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耳。今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群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也,吾不忍复见也。
刘邦跟魏王豹相处的时间并不长,而魏王豹反思此段经历,居然用了一句“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耳”,都开始感叹人生、感慨哲学了。你就说刘邦是怎么欺负魏王豹的吧。都已经这样了,你还能说刘邦真的擅长所谓的关系攻略和人脉经营吗?
人脉就是弱者的意淫。总是以为出卖尊严、出卖人格、出卖微不足道的小帮助,然后幻想高能量的人能提携一下自己,斤斤计较所谓的人情账。
但,真实世界的合作都是交易。项羽跟江东子弟的交易是:我是情商低,但我能带你们打胜仗,你们不会在战场上被玩死。刘邦跟天下豪杰的交易是:我是“慢而侮人”,但该给你们的土地、赏赐和爵位,一分不少。
然后刘备呢?刘备的确情商高,刘备也是关系攻略的高手,更擅长编故事、拉人脉。但刘备一直有用,所以一直被尊重。所谓关系攻略、所谓人脉经营,都是有用的副产品,有更好,没有也无所谓。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