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三国中有哪些既重要,又存在度比较低的人?

贾诩

陈登绝对是三国中非常重要,但是存在感最低的一个英雄。这哥们儿先辅佐陶谦,后辅佐刘备,再辅佐吕布,转而投靠曹操,继而保卫广陵,多次击败东吴大军。

陈登有一个非常特别的爱好,那就是喜欢吃生鱼片。吃得多了以后,身体内全都是寄生虫,那种感觉你能明白吗?结果就因为这件事,把他给活活搞死了,年仅39岁。

陈登辅佐陶谦、刘备时,伤透了心。

陈登25岁就举孝廉,可见他家里还是很有关系的。他老爸陈珪是沛相,好歹也是地方大员。陈登早年做官就深得民心,因为他爱民如子,扶老携幼。

此后陈登得到了陶谦的重用,在徐州饥荒年间,他被启用为典农校尉,专门负责徐州地区的粮食种植,以此减轻饥荒。

如果是太平时候,陈登或许就这么老老实实做下去了。可是当时是乱世,天下诸侯割据一方,陈登自然也希望自己的主公陶谦,能够保卫徐州的安宁。

下邳陈登谓先主曰“今汉室陵迟,海内倾覆,立功立事,在於今日。彼州殷富,户口百万,欲屈使君抚临州事”先主曰“袁公路近在寿春,此君四世五公,海内所归,君可以州与之”登曰“公路骄豪,非治乱之主。今欲为使君合步骑十万,上可以匡主济民,成五霸之业,下可以割地守境,书功於竹帛。若使君不见听许,登亦未敢听使君也”---《三国志》

结果陶谦手下人半路把曹操的老爸曹嵩给宰掉了,曹操立刻带着大军前来徐州,扬言要杀光徐州百姓,为他老爸报仇雪恨。

这把陶谦给吓得,四处求援。陈登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这个主公,在乱世根本就没有生存的能力。

这个时候陈登看到了新的希望,天下诸侯不敢来救,唯有刘备带着借来的3000人马前来与曹操对抗,并且大胆写劝和信给曹操,希望他罢兵。

曹操屠戮了三城以后,因为背后遭到吕布的偷袭,所以曹操就走了。从此刘备在徐州大得人心,陈登认为刘备的确有在乱世成就功业的能力,所以尽心尽力辅佐刘备。

等到陶谦把徐州送给刘备以后,陈登对刘备抱有很大希望。可是这个时候吕布来到徐州,陈登万万没想到,因为刘备收留吕布,徐州就这么被吕布夺走了。

从这儿开始,陈登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光有仁义和志向,是无法在乱世生存的,只有实力才能代表一切,所以陈登归顺了实力强大的曹操。

陈登被封为广陵太守,多次击败东吴大军。

吕布夺取了徐州以后,刘备联合曹操一起把吕布给收拾了。可是徐州的归属权,当然是归了曹操,为此陈登也就成了曹操的部下。

陈登被曹操任命为广陵太守,治所也就在现在的扬州城区以北。这地方紧挨着江东地区,所以南边的孙策早就对这里虎视眈眈。

  1. 孙策打下了皖城以后,派人直奔广陵地区而来。目的那就比较明显了,孙策要主攻匡琦城,而且带去的兵马非常多,足足是陈登守军的10倍之多。
  2. 陈登压根就不担心孙策的进攻,他将城门紧闭以后,偃旗息鼓,表现得萎靡不振的样子。可是在暗地里,陈登却在偷偷观察着孙策大军。
  3. 等到孙策军疲惫懈怠的时候,陈登突然命人打开了城门,直奔孙策大军冲杀过去。孙策这边压根就来不及防备,结果大败而归。

陈登亲自擂鼓,助长了士兵们的士气,杀得孙策大军丢盔弃甲,一战成名。孙策当然不气馁,又派亲弟弟孙权前来攻打匡琦城。

陈登一边派人去找曹操来帮忙,一边操作自己的缓兵之计。他派人在援兵前来的必经之路上堆积了不少干柴,数量众多。

趁着半夜的时候,陈登将这些干柴全部点燃,孙权认为是曹操的援兵已经到了,乱了方寸。趁着这个机会,陈登命人杀出,再次击溃了江东大军。

如果陈登保不住江陵,那么长江以北的多数地区,都将会沦为孙策地盘。这对曹操来说,是致命的,所以说陈登对曹魏集团的作用非常大。

陈登在地方上声威太大,不得不被曹操调走了。

陈登在广陵地区,多次击败孙策的军队,保住了长江以北的领土。同时他治理地方也很有办法,使得老百姓们对陈登十分依赖。

陈登此时已经闻名天下,谁说起他都会竖起大拇指,这件事也引起了曹操的注意。曹操知道,封疆大吏在地方上呆久了,很容易出问题。

备曰“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於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表大笑。备因言曰“若元龙文武胆志,当求之於古耳,造次难得比也”---《三国志》

所以曹操就将陈登调往了河南濮阳做东郡太守,陈登离开广陵的时候,老百姓们扶老携幼,个个都带着行李,打算跟陈登一起前去赴任,这把陈登给感动的一塌糊涂。

要是陈登真带着这么多老百姓上路,那他的好日子可能就要到头了。疑心病那么重的曹操,一定会觉得这么有才能的陈登,将来铁定有异心。

刘备多年以后,在刘表那边谈到陈登的时候,连连赞叹他是当世英才,像他这种文武双全又十分有胆识的人,只有古代才有,现在的人当中,根本就没人比得上。

连刘备这样的乱世枭雄都这么评价陈登,可见陈登在天下英雄心目中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角色了。

总结:病从口入,这一点也不假。

陈登是公元201年病逝的,这一年,刘备刚刚南下投靠荆州刘表,而曹操已经击败了袁绍,占据了中原地区。三国最精彩的环节尚未开始,陈登这位英才就陨落了,这就是他为什么没有存在感的原因。

广陵太守陈登得病,胸中烦懑,面赤不食。佗脉之曰“府君胃中有虫数升,欲成内疽,食腥物所为也”即作汤二升,先服一升,斯须尽服之。食顷,吐出三升许虫,赤头皆动,半身是生鱼脍也,所苦便愈。---《三国志》

陈登特别喜欢吃生鱼片,这毛病最终也葬送了他。据说当时华佗给他治疗的时候,发现他一肚子的虫子,吃了药吐出了一大把虫子。

可惜他管不住自己的嘴,依旧乱吃生鱼片,等到他下次再次得病的时候,恰好华佗不在这边,结果就活活病死了,可见病从口入是千真万确的事情。

参考资料:《三国志》

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三国中有哪些既重要,又存在度比较低的人?

在三国时这样的人不少,如曹魏的乐进,在战场上勇往直前,和吕布混战也不弱少许,最后成为曹操的五子良将之一。

东吴的朱然,就是他协助马忠抓住了关羽,在夷陵战役中战胜了刘备,之后接替了吕蒙的位置。

还有高览、高顺、郝昭、陈到等等,这些人不止战力不俗,统兵能力也是不可小觑。

三国时,这样的人很多,不是几句话能说的清楚的。

有时间再一起交流 。

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三国中有哪些既重要,又存在度比较低的人?

徐庶,为了尽孝,投本曹操。

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三国中有哪些既重要,又存在度比较低的人?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推送动历史进程的,不单单是那些大人物 还有一些,也许是名不见经传,亦或是淡泊名利,也有可能是被史官厌恶的,不过,总会有那么一些人 看起来好像没什么关系,但其实,确实不可缺少的部分。

一.毒士贾诩

我们先来说说题主提到的贾诩,贾诩出场的时间很早,最先是属于凉州官吏,服侍董卓,说他重要,是因为贾诩的计策,间接导致了东汉的没落与灭亡。

公元192年,董卓被吕布刺杀,长安大乱,同时,还有董卓旧部李榷、郭汜,本来大家是想着赶紧跑回大本营,贾诩的毒便渐渐发威了,如果跟着李催回凉州,王允组织义军讨伐怎么办?于是乎,贾诩便建议李催等人杀回长安,断绝王允的反扑,以求自保。贾诩的计策很全面,如他所料,李李榷、郭汜杀进长安,烧杀掳掠,还杀掉了王允,完全毁掉了长安的治安。并引发了一系列蝴蝶效应:吕布出逃、献帝失踪。

吕布出逃:吕布被李郭击败,仓皇出逃,之后引发了偷袭兖州、抢夺荆州等大事件,间接影响了刘备和曹操的事业发展。

献帝失踪:献帝失踪 ,引发荀彧提出迎天子以令不臣的口号,使得曹操握住了献帝这个活宝箱 间接导致了东汉政权的架空。

所以说,贾诩很重要,没有他,可能三国的格局就不会产生了,是贾诩的自保毒计,毁坏了东汉的最后一点体面。说他存在度低,确实,虽为魏晋名臣之首,但是在大家心里第一个想到的谋士一定是司马懿郭嘉之流,贾诩还挺冤枉的。

二.凤雏庞统

庞统的名气是大,但是存在感实在是不敢恭维。号称卧龙凤雏得一可得天下,怎奈出场几年就被乱箭射死。庞统一生就有两次献计,一次是赤壁之战的连环计,确实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非常重要的计策,使得曹操大败,三分天下局势形成。第二次献计也就是刘备入蜀后的上中下三计,但是不久后便身死落凤坡。而这也是蜀汉的一个大节点,如果庞统不是死在这时候,诸葛亮就不会离开荆州,这样荆州就不会失,二爷不死,夷陵之战就打不起来,如此这样,三国的格局又会大变,蜀汉两州并进,必定让曹操颔首低眉,或许还能实现匡扶汉室的大梦想。

也因此我把庞统算在内,存在感真的不高,但是又发挥了很大的蝴蝶效应,两次改变了鼎立的战力分配。

三.三大护卫

三国鼎立局面的根本,是曹操刘备孙权三个人的存在,战乱年代,是很容易死人的,君主的护卫就非常重要了,护卫一般武艺高强,但是军事能力就未必非常优秀了,但是,如果没有他们,主公就不能安稳的掌控局势了,所以 他们非常重要,又非常没有存在感。

曹操的恶来、虎痴:曹操的护卫有两个,恶来典韦在曹操前期,主要在宛城以死保卫曹操逃亡。虎痴许褚在征讨马超时,拼死护住曹操,防止马超突袭,两次都是生死存亡,没有这两个护卫,曹操也不知道死了多少次了。

刘备的陈到、赵云:刘备的护卫其实也有两个,不过在演义里,陈到和赵云合成了一个人,陈到其实相当忠勇,乃刘备亲军“白毦军”统帅,一直跟随刘备身边领军,白毦军是刘备的一支特种兵,也许以见刘备对他的信任,立下过赫赫战功,只是演义不曾提及,知名度不行。

孙权的周泰:周泰是一直跟随孙权的,自打孙策时代就是,周泰和蒋钦都是扬子江水贼出身,武艺高强,更擅长水站,于儒须之战和合肥之战,都护卫孙权周全,因多次血战,身上有十多处刀疤,曾因出身被江东士族子弟质疑,但被孙权一一指出刀疤位置使众人叹服。

东吴周泰不减魏之、蜀之也。壮哉丈夫!可用可用!不独救权,且再救徐盛,益不可及矣!而仲谋报之,亦可谓一知己矣

我列举也只是一小部分而已,一个国家往往都是一砖一瓦叠起来的,很多人物默默付出,只是史书记载有限,我们不知道罢了,但是他们的重要性是绝对不可否定的。

我是@三清真气 ,你们的看法呢?

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三国中有哪些既重要,又存在度比较低的人?

三国时既重要又存在度低之人,非庞统庞士元莫属。

时有"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一说,可见其何等重要!但其辅佐刘备倘未大展才华,便于落鳳坡惨死。存在度之低实在无人可及,又令观者至今叹息!

同意便可点赞。👏

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三国中有哪些既重要,又存在度比较低的人?

三国中有哪些即重要,又存在度比较低的人,莫过于 郝昭

估计很多人听都没有听说过,但就是这个求郝昭顶住了诸葛亮第三次北伐,守住了陈仓,如果不郝昭拼死守住陈仓,或许诸葛亮就会重走韩信之路,历史就有可能重写了。

陈仓对长安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所以这一次诸葛亮选择进攻陈仓,其目的也非常明显,就是直指长安。长安是雍凉等州的首脑重镇,如果蜀军能攻克长安,关西魏军危在旦夕,一鼓可取。

经过首次北伐失败后,诸葛亮重整旗鼓,进行了第二次北伐,

与韩信的“暗度陈仓”相比,诸葛亮这一次则是明抢陈仓, 诸葛亮选择陈仓为突破点,应该是个临时决定,认为陈仓魏军守军较少,才一千来人,可以一战破取。所以,蜀军只带了为数不多的粮食,踌躇满志的来攻陈仓,结果在陈仓城下,诸葛亮吃了陈仓守将郝昭一记大闷棍,“陈仓已有备,亮不能克”

所以,诸葛亮这一次北伐无功而返。而郝昭仅在这一役中出现过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