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何如此独看得起刘备?
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曹操
曹操为什么如此瞧得起刘备呢?要知道当时刘备在徐州是屡战屡败,要不是曹操拉他一把,刘备都没办法从吕布那儿把老婆给弄回来。
当时的刘备兵马折损殆尽,曹操还是这么瞧得起刘备,居然认为袁绍之流都比不上刘备,难道说曹操当真是眼瞎了不成?
曹操太希望刘备入伙了,抬高他是希望他加盟。三国英雄里面,曹操最喜欢谁?当然是最喜欢关羽。所谓越得不到的东西,他就越珍惜,还真是这么一个道理。
当时关羽死活都不肯从刘备那边转投曹操,曹操这个心里着急啊。于是他想了个办法,既然关羽只想跟着刘备干,那么索性把刘备给收了岂不是更好?
布遣高顺攻之,曹公遣夏侯惇往,不能救,为顺所败,复虏先主妻子送布。曹公自出东征,助先主围布於下邳,生禽布。先主复得妻子,从曹公还许。表先主为左将军,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三国志》
于是曹操收买人心的戏码就出现了,这是曹操惯用的方式。当年许攸前来投靠的时候,曹操是赤着脚出去迎接的。
如今刘关张三兄弟都在许昌,都在他眼皮子底下,他当然是要想各种办法,以此来笼络刘备,从而把刘关张都给收了。收刘关张有很多好处:
- 第一,曹操可以得到关羽。刘备都帮曹操打工了,你关羽难道还能去其他地方干活吗?久而久之自然也就是曹操的人了。
- 第二,刘关张是当时忠义道德的表率,早就以义同生死闻名天下。收下了刘关张,也就等于是告诉世人,他曹操也是一个忠义无双的人。
- 第三,可以体现曹操的大度。要知道当年曹操打徐州是刘备拦着的,曹操攻吕布,刘备也曾出手阻挠,现在曹操收了这三位,可以引来不少人才的相助。
曹操为了收下刘备,除了说出如此肉麻的话以外,还各种款待刘备,当真是三日一小眼五日一大宴,把刘备都给吃胖了。
曹操眼光独到,看得出刘备胸有大志,只是暂时落魄。曹操是什么人?乱世枭雄也。他要是没几分看人的眼光,那还真的不要在这种高层次的境界中混了。
曹操锐利的眼光,一眼就看出了刘备不同凡响的地方。或许那句话根本就不是吹捧,而是曹操真心实意的认可。
他觉得刘备身上,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英雄气概,这一点跟他十分相似。表面上看曹操手下非常多,其实真正能像关羽张飞那么忠于刘备的却没有几个。
曹公以江陵有军实,恐先主据之,乃释辎重,轻军到襄阳。闻先主已过,曹公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及於当阳之长坂。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三国志》
曹操觉得关羽张飞能够誓死追随刘备,这本身就是刘备最可怕的地方。莫说这两人都是万人敌,就算是普通人,那也足够让人感到可怕的。
曹操自己都没有把握说,在一败涂地的时候,荀彧、曹仁这些人可以一直追随自己,所以他对刘备这个人感兴趣。
而且他发现刘备身上有自己缺少的东西。当年白门楼上,曹操抓了吕布。吕布向曹操求情,愿意为他征战天下,曹操一时间都有点小感动,打算重用吕布。
可是刘备这个时候却提起了丁原和董卓的下场,这吓得曹操一身冷汗,连忙把吕布给宰了。可见在这种关头,刘备依旧保持冷静的思考,并且能够提出最容易说服人的理由,不简单。
试探刘备的深浅,曹操这个人的疑心不是一般的重。如果你的才能超过了你的老板,而你却又藏着掖着的话,那么你在这里是做不下去的。曹操作为那个时代最优秀的统帅之一,他必须要了解手下人的心思。
可以说,这一点他还是比较自信的,他认为这个世上,没什么人的心思,他是看不透的。所以他敢于用人,手下什么样的人都有。
对于刘备,曹操一时还拿不准,他不清楚刘备这个人到底有几斤几两。反正肯定是个人才,不过水平是否超过自己呢?曹操没主意。
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三国志》
这一次的酒宴或许是一场试探,首先提出问题,让刘备说说天下有哪些英雄,看看刘备的眼界如何。
等到刘备说出这些英雄,并且说出他们是英雄的理由后,曹操再将这些人一一否决,以此表示自己对他们了如指掌。
最后曹操再抛出自己的观点,说天下只有两个英雄,那就是你和我。这话说出来的时候,曹操在观察刘备的心理变化。
他想看看刘备是心中窃喜,还是心中忧虑。如果是窃喜,那么证明刘备也只是俗人一个,经不起吹捧,如果是忧虑,那么问题就有点大了,说明刘备的水很深。
最让曹操想不到的是,这个时候刘备的表现是惊吓,手里的筷子都给吓掉了。曹操实在是不明白刘备在害怕什么,还在回味刘备这个动作的原因,刘备已经接受天子诏,背叛了他。
总结:刘备没有辜负曹操的如此赞许。刘备此后背叛了曹操,夺取了徐州,又被曹操打下了徐州,妻离子散的情况下,他投靠了袁绍,又投靠了刘表,可谓是狼狈不堪。
到这儿为止,刘备依旧没有什么惊人的表现。等到他遇到了诸葛亮,这才陆续战败了曹操,夺取了荆州、益州和汉中,逐渐有了和曹操一争高低的资本。
可以说刘备的胆略和胸怀,绝对不比曹操差。在军事、用人等方面的能力,彼此也是不相伯仲,甚至可以说刘备比曹操要强,毕竟他开局只有一个碗,饿死也不能盗汉家墓,曹操可以四处盗墓攒钱做大生意。
参考资料:《三国志》
曹操为何如此独看得起刘备?
很正常。古今中外,凡能成大事者,在识人方面都异于常人。
刘备投奔曹操时,虽然很落魄。此前更是屡战屡败,四起四落。在一般人眼里,像刘备这种人,就是流浪军头而已,没前途可言。
但曹操可不是一般人。
在他看来,刘备这种草根出身(草根中的佼佼者),无身份背景,无贵人相助,甚至连运气都没有的人,竟然能百折不挠,始终不放弃奋斗目标,一直在拼搏。实在是世间罕见,太难能可贵了。
英雄惜英雄。同样是创业者(曹操属于贵族中的草根),曹操能体会到刘备的厉害。知道刘备与袁绍、袁术之流,不是一码事。
比起孙策、刘表、马超。
刘备又多了一份让人不得不佩服的韧劲!他这种人,更难对付。
所以。自打曹操见到刘备后,他对刘备的态度大概就是:这个人是我亲自认定的天下第二。
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
公曰:“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
他非常想招揽刘备。甚至,想让刘备做自己阵营的二把手。(从刘备被封为左将军就可以明显看出曹操急于拉拢刘备的心情)
只是,刘备觉得自己与曹操性格不搭。千方百计逃跑,与曹操分道扬镳。
不过,有一说一。
从史料记载来看。曹操虽然认可刘备,承认他是天下第二。但曹操并不认为刘备有资格与自己平起平坐。
在曹操心里,天下第一永远是他自己。刘备再厉害,也只能是老二。
老大和老二,在他看来,是有差距的。
这种差距,不是100分和99分的差距。而是100分与70分的悬殊差距。
所以,我们在史料中就看到了,虽然曹操前期对刘备评价很高。比如赤壁之战,曹操被周瑜打败,他都非要说是刘备打败自己,而周瑜不过是运气好。(在曹操看来,如果是刘备赢了自己一次,他可以接受,但换成别人就不行,哪怕是周瑜)
军既得出,公大喜,诸将问之,公曰:“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备寻亦放火而无所及。
后书与权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但到了后来,刘备真的崛起了,在汉中与曹操正面硬钢,并且还占有上风时,曹操就气急败坏了,不夸刘备了,改成谩骂了,有点像泼皮无赖似的,想在言语上找回面子。
太祖在汉中,而刘备栖於山头,使刘封下挑战。太祖骂曰:“卖履舍儿,长使假子拒汝公乎!待呼我黄须来,令击之。”
一个已经快65岁,且贵为魏王的人,对着一个60岁的人,像个流氓一样,自称爸爸的画面。简直太“美”了。
三国之前,上一个这么不要脸的英雄,还是汉高祖刘邦。
这说明,英雄不问出处,流氓不问岁数,文化再高的人,心态崩了,气急败坏时,也照样会说出粗鄙之语。
汉中之战结束后,曹操率军退走,他完全不能接受自己输给刘备的事实,又听说刘备手下有个法正的狠角色。于是,他马上就把自己失败的原因归因于法正太厉害。
曹公为魏王,王西征,闻法正策,曰:“固知玄德不辨此。”又曰:“吾收奸雄略尽,独不得正邪!”
反正,在曹操眼里。自己是第一,刘备只能是第二。
区区第二,居然能赢第一?还是大胜?这不科学。这其中肯定有猫腻。哦,知道了,原来是因为有法正的辅佐。就是嘛,我就知道一个卖草鞋的渣渣,不可能这么厉害,肯定有人教才打败我的。——这大概就是曹操退出汉中时,他的自我安慰。
总的来说。曹操看得起刘备,很正常。刘备相比于当时其它诸侯,他的身上确实有一种别人都不具备的东西——韧劲。
要么,就别得罪刘备。既然得罪了,就一定要弄死他。你弄不死他,他日后总有一天要回来弄死你。——这就是刘备的可怕之处。
值得一提的是。刘备在识人方面的能力,也非常优秀。综合素质,其实不输曹操。
官渡之战时,所有人都看好袁绍。就连曹操麾下的将领也看好袁绍,纷纷暗中写信,讨好袁绍,提前给自己留好路。
而就在袁绍军中的刘备,却认为袁绍成不了大事,绝对不是曹操的对手。不看好袁绍。变着法的要逃走。
事后证明,他的猜测全中。
在当时,刘备真正服气的军阀,就一个人,就是曹操。别人,刘备都不服。
多年后,刘备拿下半个荆州,招贤纳士,成立了自己的参谋团队后,他的底气足了,对曹操的态度也变了。
之前对曹操,他非常忌惮。能躲就躲。而到了汉中之战时,他根本不怵曹操,他甚至还认为自己比曹操还厉害点。
曹公自长安举众南征。先主遥策之曰:"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
在刘备看来,自己与曹操,不存在鸿沟天堑般的差距。如果自己有与曹操一样的资本,他自认为不会输给曹操。
总体而言。纵观刘备的一生,他一直把曹操视为是自己的死敌。
有时候,刘备还暗中观察曹操。总结曹操的一些失败教训,借以警示自己,少走弯路。
备曰:“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故而失信义於天下者,吾所不取也。”
在刘备看来,曹操既是能与自己平起平坐的枭雄。也是自己前进的榜样。
曹操死后,刘备感到寂寞。于是,他就派人去吊丧。
当然,使者被曹丕撵走了。
紧接着,刘备觉得自己天下无敌,孙权小儿不是自己对手。于是,他随即发动了东征。
夷陵之战,他被打败陆逊后,他的反应都和曹操一样,非说这是天意。不承认陆逊的能力。
备因夜遁,驿人自担,烧铙铠断后,仅得入白帝城。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备大惭恚,曰:“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邪!”
这应该就是英雄相惜吧。一样的优点,一样的毛病。
曹操为何如此独看得起刘备?
史传《三国志》中记载,刘备在徐州当政时,被吕布谋夺击破,刘备遂投奔了曹操。曹操助其兵粮,合击擒杀吕布。随后刘备跟随曹操去了许都,曹操表奏刘备当了左将军,对刘备诚心相交,出则同车,坐则同席。
后来明初小说家罗贯中以《三国志》为母本素材,糅合民间评话和传说,著成《三国志通俗演义》,盛传于世。但在罗本演义中,曹操厚待刘备的“出则同舆,坐则同席”,却避之未提。《演义》以刘备一方为正角,尊刘抑曹,对曹操豪情的一面压缩,对刘备有益的事迹放大,属文学手法提炼正常之举。这也侧面说明了文学作品总是比史传体客观记录,多了一份作者个人的主观倾向性。
同样是厚待,曹操对关羽,《演义》中就大写特写,什么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送房送美女,然后关羽还是决然弃曹而去,这样就更突出了关羽的念旧主之忠义。对刘备,若在写细,曹操曾经恩至义尽,瞬间再反过来描写刘备参与了血带诏反曹联盟,还借机诓了曹操的兵跑路,就会有些不利于对主角的美化抬高了。文学作品毕竟要突出的忠就是忠,奸就是奸,以形成矛盾突出,达成作品的可读性、可娱性。
言归正答,曹操为何看得起刘备,视若一家人。小编散发弄舟这就要从二人性格和当时局势侃扯一番了。
一、局势
大家伙儿读《演义》,看到曹操一下子挟天子以令诸侯,从三流枭雄一步成为超级英才。也认可曹操是大智,着实走了一步妙棋。但外象简单,曹操初步掌控汉庭,就敢马上扬风炸毛吗?不可能,汉献帝再囧,身边还有一些遗老旧臣呢,再遗再老他说话还有份量。曹操为了稳住第一步,不可能上来就大棒子过去。事实也是,曹操迎驾汉献帝于窘迫之时,还跟随献帝的臣僚,曹操都没敢慢怠。比如当朝太尉杨彪、在京北海孔融、国舅董承、议郎赵彦等等,都原官位奉之,另加赏赐。
这些人吃着曹操救济的粮食,却觉得该着,面对曹操时笑脸,转过脸来却又不服曹操独大。曹操也头疼,用自家的班底任了几个汉官吧,总是份量还不行,难免撑不起台面。
擒杀吕布后,结交了刘备,还是号称汉室后裔的,这不现成的联盟之最佳队友吗。
曹操太需要助手了,尤其是有分量,还是之前不在朝中的外强新生势力。拉住新生力量,对抗朝中遗老,是逐渐能让羽丰的曹操的最佳心愿。
所以,刘备跟随曹操入京,曹操百般亲近,恩宠倍加,也算是合乎当时局势的逻辑了。
不能排出的因素还有,当时正当英年、意气风发的曹操可能也是一腔热血,励志匡扶汉室,发现刘备也是扶汉理想,心志想通,便希冀与刘备携手,共谋时局,扫荡群乱。
或许正是刘备的下一步开溜,让他发现,都是些什么人哦,为野心为私欲,一意任行。而遂产生了一步一步专权上位的念头。
二、性格
在《三国演义》中,多处描写曹操多疑、阴诈。实则细读史传,曹操或许在用兵行军进止上多疑,自保求稳先不亏,在用人上还真是有大度、大气的一面。军阀张绣曾让曹操的儿子与爱将丧命,但等张绣来投时,照样接纳;文士陈琳檄文骂曹操之狠之毒,曹操照收为军中秘书长;袁绍谋臣许攸来投,曹操不疑赤脚迎接;关羽辞行,曹操明知日后为敌,依然赠袍相送,例不胜举,无不显示了曹操作为政治家胸襟广阔的一面。世人多言曹操心狡,盖为演义贬笔多用了黑墨所为。
曹操有此心大一面的性格,在许都事事恩好于刘备,也就符合逻辑了,因为他也想有朝廷上的政治联盟,以更好的对付暂时拿不下的遗臣旧老。
再说刘备,《三国志》中记载,刘备少言语、喜怒不形于色,好结交游侠,当时的年轻人都争相依附他。这什么概念,整一个少年老成,自带气场的人物。《演义》中描写他善良、仁弱、好哭,再结合联想真实的刘备一生闯荡、百坚不催,你还能信演义中的形象刻画吗?
可以断言,自古能够仅凭善良仁义打出江山拼天下的,而又不厚黑的人物,就没有出现过。刘备戎马一生,栉风沐雨,百折不挠,断不是演义中描写的那样。真要如演义般那样,群雄争霸中,刘备早嗝屁了。多多展现刘备仁慈的一面,只能说是文学性作品中,树立形象才所需求的。
现今生活中,我们可能也会偶尔遇到某个人,无论当时他尊与卑,就是自带气场,给人以一种阳光、没来由的信任。这里不多论这种人的阅历、亲和、老道,只提世上这种人真有。刘备当如是,不然手下兄弟死心塌地追随他,不然他投奔到那里,都是客的感觉,不是跟班的依附。
或许正是这种自带气场的风度,迷惑了曹操,信之为臂膀。不然曹操也不会说:天下英雄,唯曹与使君也。但也正是这种气场,让刘备从来没有想要屈居人下,始终坚信自己能够闯出一片天来。
曹操再怎么厚待刘备,倘刘备只求余生安稳,平庸享福,也就罢了。但他是刘备,有大志有野心的刘备。终究找个由头,脱离曹操,自行创业去了。
刘备叛离曹操,有读君说他心怀大志,堪当楷模,有读君说他空谈什么扶汉,还不是私心异志,自个儿想当老大,这就属于各人各见了。
喜欢读史的头条君友,您认为刘备是心存汉室,精忠报国,还是野心独存,欲霸天下呢?欢迎留言评论探讨。
我是爱看古书爱侃古事的散发弄舟,欢迎同好关注交流赐教。
曹操为何如此独看得起刘备?
首先,得肯定的是曹操是个真英雄,是个性情中人,年轻时体现得很直观,像个猛子,真真的。虽然随着阅历的增长,学会了自我保护,但内心深处仍然渴望真朋友,也知道什么是真性情!
其次,刘备虽然只是个街头卖鞋的,国难当头,胆气敢为正气生,不顾自个儿身微力薄,多次出生入死,虽屡战屡败,始终不改初衷,赤心可表,英雄惜英雄,曹操当然视他为真英雄!
就象这次的新冠疫情,疫情乍起,鹤唳风惊,广大的医生、护士、安保、保洁、警察、快递、村长……几乎所有的平民百姓都齐心协力,个个都是英雄,可歌可泣!反观美国的全体免疫,虽然富豪满地,高官云集,雄居世界霸主又如何?在世界人的眼里、心里,又何曾有半点英雄本色的美丽?
所以,是不是被人看得起,首先得看自个儿的心是不是真金白银,有没有大爱之心,赤子之心。若只是像疫情中表现得很奇葩的白富美,高富帅,没事时倒也养眼,看起来高大上,拿得出手。大难临头,只怕就是个灰飞烟灭的空心罗卜,摆不上台面!
(图片选自网络)
曹操为何如此独看得起刘备?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我们常说,不能以成败论英雄,看人不能只看其表面,应透过表面看其本质。为什么在刘备屡战屡败时,曹操还能看得起刘备呢?这就是曹操眼光的独到了。
刘备是汉室宗亲,是大汉皇叔。汉朝历经近四百余年,刘姓天下早已深入人心,刘姓就是当时的国姓,更何况刘备是汉室宗亲了,又早年投军报效朝廷,镇压黄巾,让那些极欲振兴汉室的人,自然是刮目相看,是很有吸引力和号召力的。曹操虽一手创下了自己的事业,形成了自己独霸一方的势力,但仍得以汉室皇帝为尊,仍得打着汉家旗号行事,面对汉室宗亲的刘备,又有不俗的经历,曹操自然要高看三分。刘备宽宏仁义,很得民心。我们知道,西汉的创立者汉高祖刘邦,东汉的开国皇帝汉光武帝刘秀,为人都是很宽和仁义的,有能力会纳谏,受到了众人的拥护,最后都取得了天下。刘备大有其先祖之风,以仁者闻名,很有号召力,很会招聚人,其前途不可限量,虽然眼前屡战屡败,那是还没有达到水火既济的程度。刘邦以前也是屡战屡败,但最后垓下一战,项羽自刎,开创了四百年大汉。人都有命乖运骞的时候,刘备虽眼前穷窘,以后一旦有风云际会之时,就会如龙入海的。刘备喜怒不形于色,唯有志向高远者方能如此。一般人容易喜怒表现在脸上,有一点儿光彩的事,就风光无限,兴奋傲骄之气就会溢于言表;而一旦遇到打击,就会沉沉不振,言语也卑微懦弱。而喜怒不形于色的人,因心中有高远的志向,自然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打击动摇不了他,小胜也不能让他忘乎所以,一切都在他的意料之中,有什么可喜有什么可悲的,离自己远大的志向还差得远着呢。刘备在曹操处,不奴颜卑膝,不悲观失望,每天仍正言危行,规矩做事,这让曹操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知道刘备决不是一般的人物。刘备不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仕途,轻易抛之。刘备起身贫寒,曾织席贩履,却能得到别人的赞助,自己拉起队伍,参加了镇压黄巾的战斗。因功后来得了县尉的小官。如果是没有志向的人,一定会很满足,很珍惜眼前的来之不易,但刘备却毫不珍惜,因不满上司的狂妄无理,曾两次弃官不做,远走他方,以求能有大的发展。后来又跟随公孙瓒,救北海孔融,救徐州陶谦。陶谦曾三让徐州,刘备迟迟不受,可见刘备不是贪图一时官位之人。只有志向高远者,方能不贪不占,方能保持仁义清高。曹操阅人无数,自然知道刘备决非久居池中之物也。
正因为曹操对刘备的经历很清楚,透过刘备的经历表象,看出了刘备是个有大志向的人,因此在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才进一步试探刘备,以证自己心中之疑。不想刘备听了曹操称自己为英雄之说,心里非常吃惊,本不喜怒于色的他,竟也失手掉落了筷子,幸好这时天空有炸雷滚过,刘备就以“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就轻松地给唐塞过去了。
曹操为何如此独看得起刘备?
我们都知道《三国演义》中有一段著名的桥段,那就是“青梅煮酒论英雄”。在这个桥段中,曹操和刘备评价天下谁是英雄。在刘备故意敷衍,说了几位当时有实力的地方势力的首领后,曹操都不认同。最后,曹操对刘备直截了当的说明,“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这一句话吓得刘备的筷子都掉到了地上,多亏了当时天上响雷,刘备才借机掩饰了过去。但是,曹操为何要对刘备说这样的话呢?当时刘备屡战屡败,无处容身,来投奔曹操寄人篱下。曹操为何如此看中刘备,将他和自己相提并论呢?
我们看当时刘备的处境。他起兵之后,创业艰难。在好不容易得到徐州为根据地后,可无力守住,被吕布夺走。在无可奈何之下,只得投奔曹操。曹操对于刘备抱有一种复杂的观念,那就是一方面收留刘备,企图利用刘备的实力为自己效力。另一方面对刘备又不放心,感觉他不是那种寄人篱下的人,怕他挖自己的墙角。刘备感觉到了曹操的疑忌,也故意韬光养晦,在家中种菜浇园,躲避曹操的窥探。
但是,在青梅煮酒时,曹操还是直接将疑问提到了桌面上。如果刘备应对失措,那么杀身之祸就随之而来。因此,曹操对刘备说两人都是英雄,里面就包含着试探的意味。刘备虽然在当时因对得体,暂时蒙混过关。可是这一幕也让刘备留下了心理阴影,在日后一得到机会,就马上离开了曹操阵营,去自寻出路了。
曹操对刘备的评价,并不仅仅是试探,在这里也包含着曹操对刘备的欣赏。作为一位有识人之明的政治家,刘备的那点小把戏怎么可能瞒得过曹操的眼睛。曹操对刘备论龙之变化,就明明白白告诉了刘备,他对刘备的一切都十分清楚。这一段对龙的谈论,不但是曹操暗讽刘备,也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华的地方,可以说是《三国演义》一书的文眼所在。曹操论龙之变化说:
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
其实曹操说到此处,就已经对刘备说得十分的清楚了。对于刘备在现今失势之时,不过是隐藏心性,为将来飞腾做准备。双方都是当世英雄,自然都心照不宣。一个单刀直入,一个装聋作哑,不过是在平静之下,暗流涌动罢了。
那么,曹操为何对那么多兵多将广的势力首领,比如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璋等等都不屑一顾,偏偏对刘备如此看重呢?这是因为曹操从刘备的行径中,发现了双方都是一路人。刘备和曹操一样,都有着一颗不甘人下的野心,而且双方采取的手段都差不多,都要统一天下,建立自己的江山。这让曹操对于刘备有了一种惺惺相惜的感情,并不想趁其落难之机,置其于死地。
刘备在政治上,采取的是和曹操相同的策略,那就是以匡扶汉室为口号,建立自己的政治集团。曹操采取的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办法,为以后采取禅让篡位做准备。而刘备则是打着汉室宗亲的旗号,以刘秀为榜样,想要重新建立汉室江山。
这样,曹操和刘备在政治上的方针是相同的。只不过是曹操有家族势力可以依托,加上曹操的雄才大略,势力发展要比刘备快得多。再加上曹操抢先一步,奉迎汉献帝到了自己的地盘,得到了大义的名分。刘备只得以汉室宗亲的身份与曹操周旋,曹操也因为四方未定,处境艰难,暂时不去加害刘备。不过,在以后的岁月里,曹操和刘备使用匡扶汉室的政治旗号,发展自己的势力的手段是相同的。
有了政治旗号,刘备的军事集团就不同于其他的军阀势力。而刘备在集团的建设上,刘备和曹操一样,都重视招揽人才,收取人心。由于刘备来自草根阶层,他经历多,眼力强,能够在基层选拔人才。他手下的关羽、张飞,是曹操羡慕不已的将领。在有了诸葛亮这样强有力的政治人才辅佐后,刘备如虎添翼,得以建立了自己的基业。
在刘备的建设下,他的队伍凝聚力很强。在失去徐州根据地后,由于没有粮草,他的部下饿死也不离去。在多次失败后,刘备的军队每每在被打散后,不久就又再次聚集在刘备的旗下。在荆州南下的时候,十几万老百姓拖家带口跟随刘备撤退。从这里,我们就能够看到刘备个人的魅力和感召力。
而刘备的个人能力也是让曹操刮目相看。如果我们来比较曹操和刘备,就能够发现,刘备的能力和曹操相差不远。这是因为,曹操出身官宦人家,有家族势力可以依靠。他在起兵的过程中,有荀彧、郭嘉这样的谋士为他出谋划策。而刘备和曹操不同。刘备由于出身平民阶层,虽然有汉室宗亲的头衔,可是并不为世家大族所承认。所以,刘备的部下,除了武将比较强外,他没有什么奇谋异士辅佐。
刘备在无奈之下,只能自己承担起这方面的责任。直到法正加入刘备阵营前,刘备的军队作战大都是他亲自指挥的。从历史上来看,刘备的军事指挥能力,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曹操评价刘备的才能和自己不相上下,但是想到计谋的时间比自己要稍迟一些。而刘备在多次打败包括夏侯惇在内的曹操部将后也自信的说,如果曹操来了,我不是对手。像你们这样的将领来,来多少我也不在乎。
如果再加上前期刘备阵营中,文官方面的人才匮乏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刘备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物。在某些方面,刘备的能力甚至超过了曹操。只是先天不足,刘备才错失了时机。在他得到荆州南部四郡作为根据地的时候,相比曹操来说,实在是太迟了。
正是因为看到了刘备的政治、军事的能力,再加上刘备不甘人下的野心,曹操从他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所以曹操才会说,天下英雄唯有你我。这种评价是正确的,这也体现了曹操看人眼光的独到之处。
由于曹操看透了刘备的本来面目,这使得刘备不敢在曹操的手下继续长呆下去。他借机离开曹操后,自己又开始了创业。在经历了种种坎坷之后,在他的努力下,在诸葛亮、关羽、张飞等部下的辅佐下,他终于建立了自己的基业,成为三国的君主之一。刘备的所作所为,无愧于曹操对他的英雄的评价。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