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废除的是宰相制还是丞相制,你怎么看?
宰相是一种笼统的称呼,丞相是一种职位。宰相要分开来解读,宰就是主宰的意思,相是辅佐的意思,宰相合起来就是辅佐皇帝主宰朝中大事的那个人。
丞相是历代宰相当中的某一个形式,宰相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说先秦时期的太宰、相邦、相国等,汉朝的丞相、大司徒,隋唐的尚书令、中书令、中书舍人、左右仆射,宋朝的同平章事,明朝的内阁大学士,清朝的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等等。
由此可见,朱元璋当年废除的,只是丞相的职位,并没有废除宰相制度。也就是说朝廷里面不单独设立丞相这个官职了,可是没说不设立和宰相相应的官职。
朱元璋觉得丞相实在是多余,影响到了自己发挥。朱元璋精力旺盛,40岁就一统江山,这在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有些人努力了一辈子,也只有三分天下。
朱元璋还没有什么背景,是个泥腿子出身,所以说朱元璋的各方面能力,都是异于常人的。就连生孩子都比别人多,生了二26个皇子,16个公主。
由此可见朱元璋的精力十分旺盛,如此有精力的皇帝,还是一个非常勤勉的皇帝。可是他在勤勉工作的时候,忽然就发现了一个问题,这丞相实在是太烦了。
为什么呢?因为皇帝下面有丞相,丞相下面才是百官。也就是说百官的直属领导,居然是丞相这一个人。精力旺盛的朱元璋觉得,丞相真的是可有可无的一个人,因为所有政务他都有精力一个人搞定,干嘛还要设一个丞相来掣肘自己的皇权呢?
为此朱元璋开始布局,想要废掉丞相制度。他出游期间,朝中大小事务都交给了胡惟庸这位历史上最后一位丞相来打理。
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九月,置四辅官,以儒士王本等为之。寻亦罢。十五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置文华殿大学士,以辅导太子。秩皆正五品。---《明史》
结果胡惟庸是大权在握,为非作歹,甚至有了造反的倾向,当然这是老朱后来给他扣上的一顶帽子,真实性不可考。
朱元璋回来以后,勃然大怒,立刻将胡惟庸及其党羽全部诛杀,受到牵连的人,多达3万人。与此同时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所有政务,从此以后都由他一个人来打理。
朱元璋累得要死要活,最后还是动用了内阁大学士。刚开始废掉丞相以后,老朱觉得神清气爽,因为再也没有人可以掣肘他的皇权了。他认为这是一个创举,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新篇章。
可问题是伴随着老朱岁数越来越大,他的精力也逐渐变少了,这么一来朝中日积月累的事情不减反增,老朱心里很累啊。
二十八年敕谕群臣:“国家罢丞相,设府、部、院、寺以分理庶务,立法至为详善。以后嗣君,其毋得议置丞相。臣下有奏请设立者,论以极刑。”---《明史》
不过自己选的路,累死也要咬牙走完。老朱实在吃不消的时候,甚至觉得做皇帝没意思,一点生活质量都没有。
所以这个时候,他就开始动起了小脑筋,把一些跟权力没什么太大关系的工作,交给别人做,这不就好了吗?
为此朱元璋设立了内阁大学士,这帮读书人只有票拟权,没有决定权,决定权始终在老朱手里。也就是说,奏章先给这帮内阁大学士看,看完了他们各自出一个处理意见,最终决定权,还是在老朱手里。
这一招的确聪明,既减少了工作量,又牢牢把权力掌握在自己手里。到了朱棣及其以后的皇帝,内阁大学士,其实就跟丞相的职权一样,尤其是内阁首辅,也就是过去的丞相了。
一家独大的丞相的确不可取,内阁是比较合理的。老朱自己比较勤劳,所以内阁制度是非常成功的。皇权一家独大,其他人都得靠边站。内阁成员众多,这也化解了权力集中的某一个臣子身上的问题。
可问题是老朱的后代们,却不这么看这件事。他们比较懒,一想到居然还要自己去看这么多奏折和建议,他们的脑壳就大。
当是时,以翰林、春坊详看诸司奏启,兼司平驳。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建文中,改大学士为学士。成祖即位,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明史》
所以从朱棣执政开始,内阁大学士们,基本上就有了座次了。内阁首辅是他们的老大,此外还有内阁次辅是老二,其他人靠边站。
这么一来其实内阁首辅就跟过去的丞相没什么差别了。所以说老朱理想化的管理方案,还是经不住后世子孙们的偷懒。
比如说严嵩、张居正这些内阁首辅,权力几乎达到了巅峰,尤其是张居正在任期间,整个大明王朝,都是靠着他一手维持着,权力地位更甚于昔日的宰相。
其实老朱最初创立的内阁制度,是非常合理的。大家平起平坐,都是内阁大学士,有什么问题商量着来。
只要老朱稍微放点权力,就算皇帝不管事儿,其实内阁也能够凑合着管理整个国家。其实现在很多西方国家依旧沿用内阁制度,从实践成效上来说,的确挺合理的。
总结:皇权太集中,未必是什么好事。慈禧太后时期,皇权被她老人家牢牢掌握在手里,光绪皇帝有名无实,他打算断臂求生,组建内阁,搞君主立宪制。
如果搞成了,不光光绪的权力受到限制,就连慈禧的权力也会受到限制,但是国家肯定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下去的。
可惜慈禧太后当然不会愿意让自己的权力受到影响,于是百日维新宣告失败。其实皇权太集中未必就是一件好事。至少对国家来说,发展方向和未来,全部都靠一个人的思想来左右,这未免太可怕了。
参考资料:《明史》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的是宰相制还是丞相制,你怎么看?
我来回答。长页说史,独立观点,欢迎大家点评。
明太祖废除的是宰相制,这个钱穆和吕思勉的书都这么说的。但其实两者意思一样。
丞相,管行政,汉代三公之一。
-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说:依照文字学原义,丞,是副贰的意思。所谓相,也是副的意思。就如现俗称傧相,这是新郎新娘的副.......正名定义,丞相就是一个副官.是什么人的副官呢?他该是皇帝的副官.皇帝不能管理一切事物,所以由丞相来管理.
- 宰相呢?在封建时代,贵族家庭最重要的就是祭祀.祭祀最重要的在宰杀牲牛.象征这意义,当时替天子和诸侯仍至一切的贵族公卿管家的都称"""宰".到了秦汉统一,.......一切贵族倒下了,只有一个家却变成国家,于是他家里的家宰,就变成国家的政治领袖.
所以,丞相和宰相意义和性质都是一样的,只是不同时期叫法不同.
一,朱元璋废宰相.明朝成立之初是设立了宰相的,胡惟庸就担任了这一职位.但到了洪武13年,就是1380年,胡惟庸造反,明太祖认为必须接受这个教训,不能任由宰相的权力过大,就废除了宰相,不再设立。并且禁止他的子孙设立宰相.因此,明朝除了明初一小段时间有宰相,其他时间是没有宰相的。
二,废宰相的意义及影响宰相本来是总理一国的行政的,是直接向皇帝负责的.现在没有了宰相,朱元璋顺便把三省六部的三省也实质上撤掉了.就变成了,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这相当于,现代,把总理或者首相的职位去掉了,由各个部委直接向主席报告..
这样的改变,就有了三大后果.
- 一切权力集中到了皇帝手里.事物繁多了起来,如果皇帝本身勤政爱民,体力充沛尚可以.朱元璋是第一代皇帝,精力充沛,还可以胜任,朱棣也没问题.到了后来的皇帝,在深宫中长大,就越来越不堪了.这也是明朝许多皇帝不上朝的原因吧,太累了啊.
- 没有了中书省,没有了宰相,又事物繁多,那就必要设立个皇帝的秘书,这就是内阁制的由来.因为这个秘书处在皇宫中,办公地点在中极,建极,文华,武英四殿,还有文渊阁,东阁两阁.这些都在内廷,所以这些人称"""内阁学士".内阁学士原本五品,而六部尚书都是二品.可见地位不高.直到后来,由六部尚书兼任,才重要起来.然而,内阁制却为后来的宦官当权铺平了道路.
- 撤掉了宰相,内阁又没有决定权,什么事情都要皇帝批条子才能施行,后期的明朝皇帝又不上朝,臣子见不到皇帝,怎么办.此时,太监的地位就重要起来了,因为臣子的任何请求,决定都要经过太监才能达到皇帝手里.于是,自然而然的,宦官专权的时代就到来了.
因此,朱元璋撤掉宰相,集中权力到皇帝手里的最终后果就是宦官专权.明一代的宦官的权力可以说是封建制最高峰.朱元璋可能也没想到,他的江山会败在自己的政策手里吧.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的是宰相制还是丞相制,你怎么看?
从意义上来说,是一回事。准确一点来说是废除了宰相制度。因为宰相是一个大众称呼,而丞相是一个官职。也就是说宰相包括丞相。
历代统治者都会总结前朝的经验,加以改革,避免皇权旁落。因赵匡胤在后周宰相范质的帮助下建立宋朝。赵匡胤对宰相的职能进行了行政、军政、财政三大权力的分隔,并且改变了宰相坐着上朝的习惯。弱化相权的同时加强了皇权。可见历代统治者都想方设法的减少外界的威胁。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吸取前朝的经验,设立左右丞相,相互制约。朱元璋对宰相的行事风格和绩效不满意,比如杨宪欺上瞒下,专决省事。后又任命胡惟庸做丞相。
胡惟庸做丞相后,阳奉阴违。时间长了,很多事情都不经过朱元璋。胡惟庸尝到权力的好处后,开始谋求更进一步,致使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胡惟庸经过多年的经营,觉得时机已到,便向内联系平凉侯费聚、吉安侯陆仲亨,向外联合元朝的残余势力密谋反叛。
公元1379年九月,占城国来进贡。满朝上下无人报告,后被外出的宦官发现。朱元璋大怒:认为无人接待使者,有失朝廷脸面。因胡惟庸和礼部相互推脱,朱元璋将相关人员全部下狱。参与胡惟庸谋反的成员涂节向朱元璋告发胡惟庸谋反。引出了著名的胡惟庸案。此后,朱元璋遂罢丞相,革中书省,并严格规定嗣君不得再立丞相,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 十二年九月,占城来贡,惟庸等不以闻。中官出见之,入奏。帝怒,敕责省臣。”——明史
私认为朱元璋不可能不知道胡惟庸谋反的事情,毕竟他有自己的情报机构—锦衣卫。朱元璋也想处理胡惟庸,只是不想引起朝局动荡,毕竟百废待兴。而占城国事件给了朱元璋机会。
废除宰相制度的影响宰相制度的废除,使得皇权得以加强。宰相制度废除以后,加大了皇帝的工作量。后来设立了内阁制度帮助皇帝处理政务。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皇帝用宦官平衡朝臣势力,虽然朱元璋规定宦官不能干政。
私认为朱元璋在废除宰相时的想法是避免宰相把皇帝架空,为朱允炆继位扫清障碍。一不小心干了一件大事。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的是宰相制还是丞相制,你怎么看?
宰相和丞相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中国的宰相起源于春秋时期,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记载的宰相就是管仲,此后宰相制度在各个诸侯国建立起来。而在秦朝的时候终于出现了一个新的官职丞相,自此丞相在中国古代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宰相是一个比较笼统的存在,他是一种象征性模糊的的职务,而丞相是一种具体的职务。宰相表现在职务上就是丞相,还有左右仆射,甚至是后来明朝的内阁首辅,他们都是宰相的一种。从这一点上来说宰相包括丞相,而丞相则是宰相的具体体现形式。
宰相的范围比宰相要大的多,丞相只是宰相的一种,这一样一解释就明白了吧。如果还不明白,那么在换一种说法,那就是一个老汉有五个儿子,其中一个叫小三,小三只是老汉五个儿子中的一个,老汉就是宰相,小三就相当于是丞相,这样就很清楚了吧。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诛杀了嚣张跋扈的胡惟庸废除了丞相,从此大明王朝再也没有了丞相,大明王朝也不再设置丞相一职,从此再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
但是记住朱元璋废除的只是丞相还有丞相制度,也就是说丞相作为一种具体的官职不存在了,可是宰相制度却依然存在,宰相也依然存在。
明朝废除丞相之后,中书省也不存在了,权分六部,但是后来渐渐形成了内阁,内阁首辅的工作和权势其实基本上就可以看做是宰相,也就是说宰相换了一种形式存在,不再以丞相的形式存在。就像宰相可以是中书令,尚书等。
所以朱元璋废除的是丞相制度,而不是宰相制度,宰相只是笼统的称呼而已 。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的是宰相制还是丞相制,你怎么看?
感谢邀请 在中国历史上宰相制也就是丞相制,宰相是中国封建社会辅佐皇帝最高的官员,总览全国政务,并最后呈报皇帝,因而明太祖朱元璋废除的就是宰相制也是丞相制。
宰相制度起源宰相制度起源于先秦时代,奴隶社会有名的如商朝商汤任命商代有伊尹为相,周代周公为太宰,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管仲,他们都为当时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中央集权制国家,明确三公九卿制,规定宰相为百官之首,在后数千年,宰相权力一直伴随皇权,皇帝权力弱时 ,宰相往往威胁皇权,因而皇帝也时常提防宰相。
《史记·陈丞相世家》:“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上述可知宰相权力,秦朝时设置左右丞相,汉朝时与秦朝相差无异,只是以御史大夫为副相,牵制宰相,隋唐时期以三省政务堂长官为宰相,元朝以中书省宰相总理全国政务。至明朝时朱元璋借胡惟庸案废除宰相制度。
总结明朝是在推翻元朝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朱元璋介于历史是有很多丞相独揽大权,架空皇帝的史实,朱无璋不想将来皇权旁落,同时又因元朝时期,中书省宰相常常废除皇帝,皇位更得频繁,因而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皇帝权力,从而废除丞相,以六部分掌全国政务。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的是宰相制还是丞相制,你怎么看?
首先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明朝太祖朱元璋废除的是丞相制度而不是宰相制度因明朝内阁首辅,可以说是宰相。 实际上, 宰相并非官职,宰相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例唐朝的“群相制”,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皆是宰相。
那对废除丞相所造成的影响:
一:皇权的空前强大由于废除了丞相制度,明朝皇权达到空前的强大,使得皇帝可以随意的,建立直属自己的特务机构。例锦衣卫,东西厂。更有着诏狱的权柄可以不用缘由直接捉拿官员。真正的做到封建王朝皇权巅峰,以一人掌控天下。
二:奇葩皇帝的增多虽说废除了丞相制度,增强了皇帝的权利,但也增加了皇帝的压力,明朝皇帝为了不担当这些压力,就诞生了许多爱好产生了许多的奇葩的皇帝。例1,美食达人朱高炽,2,专情皇帝朱见深,3,热心求仙问道朱厚熜,4,木匠皇帝朱由校,等等…
三:奇葩官员的增多明朝由于没有了丞相的统辖,导致了明朝官员整体素质的下降,各个结党营私,争斗不断。更是将骂皇帝视为博取政治名望的捷径,这种病态的官场生态,不能不说是一个王朝的悲哀。
总结:总的来说丞相在中国封建王朝中可谓是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丞相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皇帝的压力,也制衡皇帝的权利,防止皇帝因权利过大而失控。丞相的存在也统辖官员,给各级官员做榜样,防止各个官员之间有过大的争斗,也是给历朝历代有一种“纠错”的能力。
备注:以上图片,皆来自网络,侵权必删,多多包涵。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