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王阳明、张居正、孙承宗哪个能够改变大明朝,延缓它灭亡呢,或者有没有起死回生的可能性?

戚继光和孙承宗都是治兵有术的将帅,张居正是著名的改革派选手,而王阳明属于高层次思想的人才。

这四个人才,其实或多或少都为延缓大明王朝灭亡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放在不同时期,所表现出来的作用,肯定是不一样的。带兵的在和平时期,不顶用。治国的在战乱时期,同样也不顶用。

张居正属于改革派,他在明朝经济衰败的时候作用最大。

万历初年,张居正出任首辅大臣,成为了大明王朝实际上的领导人。他在任期间,严格执行了一条鞭法的改革措施,使得明朝国库收入蹭蹭蹭往上涨。

国家有钱了,那么办事自然就容易了。万历三大征花费大量的钱财,如果没有张居正那十年的积累,根本就做不到。

万历六年,帝用大学士张居正议,天下田亩通行丈量,限三载竣事。用开方法,以径围乘除,畸零截补。於是豪猾不得欺隐,里甲免赔累,而小民无虚粮。总计田数七百一万三千九百七十六顷,视弘治时赢三百万顷。然居正尚综核,颇以溢额为功。---《明史》

由此可见,张居正在明朝经济衰败的时候,果断出手整治经济,这才是他发挥作用的最佳时期。有人说,正是因为张居正一条鞭法的改革,为大明朝延续了60年的寿命。

张居正的改革是要有一个大前提的,那就是国内没有农民起义军的存在。如果那个时候天下已经大乱了,张居正就是再想做出什么改革,其实也是徒劳的。

比如说张居正表示要换算成白银,统一收税。这本身是给百姓们节省了不少税赋,可是如果李自成已经造反了,那还有效吗?当然是无效的,因为人家李自成的条件更优越,闯王来了不纳粮,这你怎么比?

所以说把张居正放在明朝中后期,其实是有道理的。因为这个时候国家经济颓败不堪,但是还没有激起民变,尚且可以通过政治改革延缓大明的寿命。

戚继光和孙承宗是军事强人,他们在明末战乱时作用最大。

戚继光的主要成就,那就是在浙江地区抗倭的事迹。明朝中后期,倭寇在沿海地区兴风作浪。其实倭寇不仅是日本人,主要的头目居然还是大明朝的人,他们的首脑是一个叫汪直的明朝人,实在是讽刺的很。

孙承宗最大的贡献,那就是构筑关宁锦防线,以此抵挡满清南下的趋势。孙承宗掌权的时候,满清大军很难逾越他的阻挡,有他在的大明朝,不用担心北方的战火。

这两位必须要出现在明朝末年才能够延长明朝的寿命。为什么呢?因为只有在明朝末年那个战乱纷飞的年代,他们的作用才能达到最大化。

在晋既去,承宗自请督师。诏给关防敕书,以原官督山海关及蓟、辽、天津、登、莱诸处军务,便宜行事,不从中制,而以鸣泰为辽东巡抚。承宗乃辟职方主事鹿善继、王则古为赞画,请帑金八十万以行。帝特御门临遣,赐尚方剑、坐蟒,阁臣送之崇文门外。---《明史》

可惜这两个人都没有在明朝最后的关头出现,戚继光抗倭十分出色,可是倭寇并不能使得明朝灭亡,只能算是廯疥之疾,而满清大军和李自成大军才是心腹大患。

同样的道理,孙承宗虽然无比接近那个年代,可问题是,孙承宗因为得罪了魏忠贤,被拿下了。他辛苦构筑的关宁锦防线也就此崩塌。

虽然后期孙承宗依旧被启用,但是多年来的心血毁于一旦,崇祯皇帝又是一个没有耐心的人,所以他所发挥的作用就没那么大了。最终只能以身报国,全家为国殉难。

王阳明是思想传播者,他在明朝和平发展时期作用最大。

王阳明的名气实在是太大了,大到什么地步呢?现在很多人,不容许任何人说王阳明一句坏话,他们有些人甚至不明白王阳明伟大在什么地方,就跟风似的吹捧王阳明是明朝最牛的人,没有之一。

其实这种理解是非常错误的,王阳明本人的作为远没有那么大。具体来说,他的军事成就在他的思想成就面前,根本就不值一提。他也无法为大明朝的延续做多少贡献,他最大的成就,那就是他的思想得到了绝大多数文人的支持。

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追捧你的人多了,这帮人又都是名人,那么你的名气一定不会小到哪里去。王阳明如此出名的背后,显然是有若干双推手在推着他。

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籓。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当危疑之际,神明愈定,智虑无遗,虽由天资高,其亦有得于中者欤。矜其创获,标异儒先,卒为学者讥。守仁尝谓胡世宁少讲学,世宁曰:“某恨公多讲学耳。”桂萼之议虽出于媢忌之私,抑流弊实然,固不能以功多为讳矣。---《明史》

其实王阳明的思想对明朝的延续真的起不到多大作用,他的思想只能说是一种伟大的文化产物,和孔子的儒家思想类似,受益者是全人类,而不仅仅是明朝这一个朝代。

学习王阳明思想成才的人有很多,其实不成才的人有更多,只是因为他们不出名,所以就自动被我们给忽略了而已。所以说我认为王阳明的作用,多在于开智,对明朝是否延续的影响并不大。

当然了,人的思想得到开化,那么自然就会做出更多的贡献。这些贡献,在潜移默化当中,肯定还是对大明朝的延续,是有帮助的。

总结:朝代的更迭,不是个人所能决定的。

其实不管是善于改革的张居正,还是善于军事的戚继光和孙承宗,亦或是思想境界比较高的王阳明,他们都不能改变明朝灭亡的厄运。

因为他们所能努力的只有他们专长的某一个方面,而明朝的灭亡,是各方面因素积累起来的结果。

  1. 在政治上,明朝的吏治腐败,在崇祯年间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从上到下全部都是贪官污吏,没有哪一个是可以幸免的。
  2. 在军事上,北方有强大的满清铁骑,西边有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西南有张献忠的大西军,南方的各路军阀诸如左良玉、郑芝龙等人还不愿意听从明朝的统治。
  3. 在经济上,明王朝为了应付军事上的压力,不断施加赋税,可是国库依旧空空如也,老百姓被逼的无奈只能造反,经济实际上已经崩溃了。
  4. 在气候上,小冰河时期的到来,使得明朝全国各地都处于灾荒状态。老百姓都快要饿死了,赋税也收不上来,不亡国才怪。

其实还有很多方面的原因,拿某一个方面的人才过来,就算他是天才,也无法解决这么多困难,所以说必须要所有人才齐心协力在同一个时期,才有可能延长明朝的寿命。

参考资料:《明史》

戚继光、王阳明、张居正、孙承宗哪个能够改变大明朝,延缓它灭亡呢,或者有没有起死回生的可能性?

古语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朝代的更与迭,兴与亡,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先进的必然会取代落后的,如果制度从根本上腐朽了,单凭几位能臣贤将,能在一时延缓其腐朽的过程,但根本不可改变其败亡的结局。

明朝的兴衰历程也是这样的。

明朝从明太祖朱元璋立国,到成祖朱棣中兴,推行的政治制度都符合当时的社会趋势,使得明朝的当时国力强大,外部的边疆稳固,对外的影响力巨大,曾有郑和七下西洋等事。内部百业俱兴,人们的生活稳定。可这些并不代表明朝的政治制度就没有弊端,就是这些弊端,为后期明朝的衰败埋下了伏笔。

明朝之殇

一)宦官当政

宦官当政始于朱棣的统治时期,他是依靠兵力夺得的皇位,皇位的正统性,为诸王及臣下诟病,为打压及防范他们,朱棣就开始倚用宦官,用以监视群臣,在原有的锦衣卫外,设立了历史上著名的特务组织“东厂”,任用宦官掌管,后来权利日盛,《明史 宦官传序》说,从永乐年间开始,宦官有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至此宦官干政,成为明朝政治的一恶例,贯穿明朝中后期的历史,他们的危害在于,宦官的文化水平不高,却肆意弄权,隔断了皇帝与群臣的交流通道,加剧了国家内部矛盾,清代赵翼的《甘四史记·明代宦官》一书曾描述到:“然考其致祸之由,亦不尽曲通文义也,王振、汪直、刘瑾,因稍之文墨;魏忠贤则目不识丁,而祸更烈,大概总由于人主童昏,漫不省事,故若辈得以愚弄而窃或威柄。”

才有了,王振导演的土木堡英宗被俘之辱,宪宗时期的汪直擅政,武宗时期刘瑾引发的“安化王之乱”等一系列事件,对明朝的政体损害极大。

二)朋党纷争

朋党之争历朝历代都有,可到到了明朝却愈演愈烈,成为影响大明政权的顽疾。

明太祖立朝之初,为加强皇权,废除了丞相之职,六部直属皇帝管理,就是为防范朋党,可各部的事太多,就仿照宋制,选任了一些文官为阁臣,组成内阁,参与国事建议及文件发布的工作,但多为兼职,没有实权。但到了明朝中后期,很多皇帝不理朝政,就开始放权,阁臣权益日重,与内廷的宦官发生矛盾,宦官勾结六部的官员与之对立,最为有名的就是“东林党事件”,至此朝政日乱。

三)内乱不止

从明朝建国开始,尽管进行了一系列有效的国家改革,国力恢复,但不知为何天灾特别多。

据史料记载,明中后期,境内持续发生大自然灾难,造成大面积的粮食减产甚至绝产。因为在明中后期,全球气候突然变冷,我国史称“明清小冰期”,从明中后期延续到清朝初期。

天灾是一方面,明朝日渐腐败的朝廷,及不断地官员之间的内耗,税赋日重,搞得民不聊生,起义就应运而起了,史料记载的起义,从明初一直持续到李自成攻陷北京,灭亡明朝。

四)外患不息

元朝政权失败后,大多数蒙古部落独立起来,分裂为两大势力——鞑靼和瓦剌,就是他们一直骚扰大明的北疆。而南边的倭寇从洪武开始,也一直骚扰不断,直到嘉靖末年才被平定。而清朝的兴起,更让明朝应接不暇,连年用兵,让国库日空。

覆巢之下的名臣

当世哲人王阳明

王明阳在明朝是以哲学家的身份出现的,他的“知行合一”,对后世的影响巨大,但在皇权集中的明朝,无非是自我修身与处事的方式,对于明朝的政治根本并无多大的影响,那对历史进程的影响更加有限了。

悲情辅宰张居正

可谓明朝第一能臣,是明朝权利最大的首辅,也是明朝推行改革最多首辅。辅佐年轻的万历帝开创了“万历新政”。

经济上推行的“一条鞭法”,它简化了赋役的项目和征收手续,使赋役合一,并出现了“摊丁入亩”的趋势,让"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 至四百余万",开创了“万历新政”。

在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北边,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

可张居正当国十年,所揽之权,是神宗的大权,张居正的效忠国事,独握大权,在神宗的心里便是一种蔑视主上的表现。

所以张居正逝世后的第四天,神宗就是下令抄家,并削尽其宫秩,迫夺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而且张居正也险遭开棺鞭尸。家属或饿死或流放,张居正在世时所用一批官员有的削职,有的弃市。

张居正想以己之能,延续明朝国运,可最后的悲惨结局,说明如果政治是黑暗的,他的努力也只是徒劳而已。

英雄气短戚继光

戚继光明朝名将,以抗击倭寇扬名,经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后又在北御鞑靼。

张居正病逝后,因他是张居正举荐的,遭弹劾因此遭到罢官,回乡后抑郁而死。

在盛行政治政治倾轧的明朝,戚继光也之才岂能改变明朝国运。

满门忠烈孙承宗

历经三朝,以谋略撑起明末江山,在明朝末年,主要主持对清的作战,尽管功勋卓著,却被罢官在家,最后举家殉国。

孙承宗所处的时期,明朝已经是大厦将倾,政治的弊端已经没有办法改变了,凭他个人之力,无力改变大明朝的最终灭亡。

所以,一个国家想要永久的兴盛,并不能靠几个人能改变,要看它是否符合民心,是否是先进政治制度,是否会内部不断的自我修正。

图片部分来自网络,侵联删除

戚继光、王阳明、张居正、孙承宗哪个能够改变大明朝,延缓它灭亡呢,或者有没有起死回生的可能性?

戚继光是抗倭名将,王阳明是心学宗师、文武兼具,张居正是一代名相,孙承宗是“军战”大家,这四人皆是当世之豪杰。

若只是“保一方安宁,拒外敌于国门”,戚继光、孙承宗与王阳明三人都能够做到;但若需“起死回生,扶国之将倾”,孙承宗与戚继光就不大有这个能力了,而王阳明虽然“文武兼具”,却没有居中辅国的实例。张居正则不同了,他柄国十载,居中持重,在他担任内阁首辅的十年里,大明一扫往日的颓势,蒸蒸日上,海晏河清。

01:一代首辅是这样炼成的

嘉靖二十六年(1547),二十三岁的张居正考中进士,被授“庶吉士”。

明朝历来有“非庶吉士不能入阁”的传统。简单介绍一下这个传统:自明英宗正统皇帝后,科举进士一甲者授予翰林修撰、编修,另外从二甲、三甲中挑选才华出众者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可以说,能够成为翰林或者庶吉士的都是精英中的精英,而是否曾担任过翰林或者庶吉士也成为入阁的门槛。

成为庶吉士后还需学习三年,朝廷会指派经验丰富的官员作为教习来传授各种知识,张居正很幸运,教习中有一位叫做徐阶的内阁重臣,而徐阶非常器重张居正。

张居正入仕的这一年正值严嵩与夏言争夺内阁首辅的白热化阶段,后来严嵩胜出成为内阁首辅。这二人的争斗,张居正是没有资格参与的,但他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对朝廷的政治腐败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嘉靖二十八年(1549),张居正以《论时政疏》 首陈“血气壅阏”之一病,继指“臃肿痿痹”之五病,系统阐述了他改革政治的主张。而这些并没有引起明世宗和严嵩的重视,张居正从这里认识到朝廷问题的根本在于皇帝和严嵩,但他没有能力改变这一切,因此对朝政失去信心。嘉靖二十九年(1550),张居正趁生病的机会休假三年。

离开官场的这三年里,他走遍了各地的名胜古迹,在寄情于山水的同时,张居正也见到了帝国繁华景象下的黑暗,他在《荆州府题名记》 中说:“田赋不均,贫民失业,民苦于兼并。”这一切不禁使他侧然心动,责任感让他重返政坛。

嘉靖四十三年(1564),张居正的老师,内阁首辅徐阶推荐张居正为裕王朱载垕侍讲,成为裕王府的幕僚。这是一次很大的机遇,虽然此时的裕王还未被确立为太子,但谁都知道裕王就是将来的皇帝,而成为他的幕僚就注定了能够飞黄腾达。1566年,嘉靖皇帝驾崩,裕王朱载垕继位,成为帝国新的皇帝,而张居正也以裕王府旧臣的身份擢为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参与朝政。同年四月,又改任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他终于在暗暗的较量中“直上尽头竿”了。

此时在张居正面前还有最后一位对手——首辅高拱。高拱是裕王府的老资格了,深受裕王的信任,但是在与徐阶的交锋中败给了徐阶,后来徐阶致仕后,高拱才成为内阁首辅。

高拱为人专横,喜欢搞一言堂,《明史》说他“才略自许,负气凌人”,也确实是如此。高拱入阁后,与其意见相左,或与他有旧怨的陈以勤、赵贞吉、李春芳、殷士儋都被排挤而走,偌大的内阁只剩下高拱与张居正二人。

高拱“自负”,但连徐阶都未放在过眼里的他却对张居正惺惺相惜,相约将来入阁一同匡扶社稷,不过在“遗诏事件”后,两人也彻底决裂,而张居正亦对高拱心生不满,有高拱在,张居正的改革大业始终无法进行开展,于是张居正在等,他在等一个将高拱彻底扳倒的机会,这个机会终究会来临的。

遗诏事件:1566年,嘉靖皇帝驾崩,按道理应由阁臣共同商议起草遗诏,但徐阶只邀请了门生张居正,而没有通知政敌高拱。高拱此前以为张居正是与他在同一条战线的,经过此事才晓得张居正原来是徐阶的门生,从此与张居正生出间隙。

隆庆六年(1572),朱载垕驾崩,十岁的朱翊钧登基为帝,高拱作为顾命大臣继续担任内阁首辅。本来是没什么的,然而高拱跋扈惯了,竟在内阁说出“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其实这句话本没什么大碍,但他被有心人张居正听到了,于是张居正将此话做了些改动,让政治伙伴“宦官冯保”传到了皇贵妃李氏和陈皇后的耳朵里。

“十岁孩子,如何作人主!”

这简直就是诛心之言,高拱因此事下台,张居正顺利的成为内阁首辅,从此开始他的改革大业。

02:两大改革一扫大明旧日颓势,国家蒸蒸日上,海晏河清

上文中提到张居正入仕不久后在《论时政疏》中提出“血气壅阏”与“臃肿痿痹”之五病,以前他职低位卑,没有办法做出改变,但如今他贵为宰辅,早已不是当日了。

张居正深刻明白帝国的毛病主要就在于“吏治昏暗”,而“财政空虚”、“国防不稳”等一切问题都可以看做是由于“吏治昏暗”而导致的。所以张居正掌权后推行的第一条改革措施就是“考成法”。

“考成法”的具体实施方法就是命每个衙门(包含官员)建立三套账簿,一套送六科与都察院;一套保存于六部;最后一套交于内阁。账簿上记载衙门(包含官员)当年所需完成政绩(工作计划),然后年底考核时核对账簿上所列事项有未完成,以此作为考核官员的依据。张居正又以六科考核六部,内阁考核六科的方式让内阁实际成为朝廷中枢,毫不掩饰的说,张居正把持的内阁是明朝历史上权力最大的一段时期。

考成法带来的效果显著,朝堂一改往日的萎靡之风,做到了政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的效率。在解决好“吏治”这个问题后,张居正推出“一条鞭法”,开始着手于财政改革。

“一条鞭法”即是将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这样做的好处有三点:

  1. 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官员从中渔利;

  2. 减轻了农民负担;

  3. 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在张居正的改革下,朝廷吏治逐渐清明,工作效率有了非常大的提升;朝廷财政也有了一定的好转,太仆寺加上太仓的存银,总数达七八百万两。太仓的存粮也可支十年之用。改革大业尚未完成突然崩逝,十年苦心毁于一旦

万历十年(1582年)六月二十日,张居正病逝。

就在张居正死后不久,言官们开始疯狂上奏,指责张居正生前的罪行,于是万历下令抄家,并削尽其宫秩,迫夺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而改革也因此被迫停止,在张居正病逝的六十二年后,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而死,明朝就此覆灭。

结语

有学者认为张居正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明朝的国祚。

我也是这样认为的,可见当时的明朝在经过张居正的改革后,无论是吏治、财政还是军事都在向上向好发展,而在后来的岁月里,万历皇帝仅凭着张居正改革留下的老底子就打赢了“万历三大征”,但这只是张居正改革十年的效果而已。

张居正的能力是可以实实在在见到的,所以崇祯才会在危难时说“思陵之季,抚髀思江陵,而后知:得庸相百,不若得救时之相一也。”

“救时之相”就是对张居正最好的评价。

戚继光、王阳明、张居正、孙承宗哪个能够改变大明朝,延缓它灭亡呢,或者有没有起死回生的可能性?

关于这个问题,我认为是有可能的,但需要张居正,孙承宗两人联手,真诚合作。具体分析且让我慢慢道来:

戚继光

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山东登州(今山东蓬莱)人,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明朝抗倭名将。

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十余年,保障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

他的战绩主要是抗击倭寇,最著名的是他的练兵方法,还有那个令倭寇闻风丧胆的鸳鸯阵。但我认为戚继光只是一个卓越的将才,统领军队训练作战是没问题的,或许可以延续一下国运,但战略眼光不足以决定明朝的存亡。

王守仁

王守仁,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余姚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兼军事家、教育家。

他虽创立了心学,推行知行合一,是明朝中后期的主流思想学说,直至今天,其学说也是影响深远。当时王守仁的功绩主要是几次平叛(包括宁王那次),但一直未能进入内阁,无法进入政局的中心。当时的他对明朝时局的影响远远没有思想对于后世的影响大。

当然,若给他入阁统领政务,以他那智慧,治政的能力,学术的影响力,也许明朝的风貌会完全不一样。

张居正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幼名张白圭,湖广荆州卫(今湖北省荆州市)人,生于江陵县(今属荆州) ,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

在主政的十年时间里,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财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总括赋、役,皆以银缴,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北边,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吏治上,实行综核名实,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政体为之肃然,国力得以从嘉靖后期的衰弱状态回升,再次焕发出生机,社会矛盾也比之前缓和了不少。

正是张居正的出现,才延续了明朝的国运,没有他这10年的主政,明朝也许到万历就完了。

孙承宗

孙承宗,字稚绳,号恺阳,北直隶保定高阳(今河北)人。明末军事家、教育家、学者和诗人。曾任兵部尚书、辽东督师、东阁大学士等。

与戚继光相比,文官出身的孙承宗是一个帅才,一个战略家。

在边防形势危急的情况下接任成为蓟辽督师,选拔培养了马世龙、袁崇焕等一批文武将领,修筑大城九座,小城堡四十余座,形成以山海关为后盾、宁远为中坚、锦州为先锋的一条伟大防线——关锦防线,期间统领军队收复失地四百余里,逼迫努尔哈赤后退七百里。

若大明同时有张居正和孙承宗,一个主内政,一个主战略部署,通力合作的情况下,我相信必然能开创又一个繁荣的时代,延长明朝的国运。

戚继光、王阳明、张居正、孙承宗哪个能够改变大明朝,延缓它灭亡呢,或者有没有起死回生的可能性?

人生最大的幸运,就是生逢其时、一展抱负!

在华夏的历史上,不乏于危难之际力挽狂澜的天才般的人物,时代为他们搭建了大舞台,他们抓住了登台亮相的机会,得以青史留名。

例如天才般的将领卫青、霍去病,千里奔袭、北击匈奴、逐虏焉支、封狼居胥,为大汉成就不世功业!

例如唐朝的郭子仪,于安史之乱的危局当中,中流砥柱、征讨平乱、匡扶大唐,为唐续命,功莫大焉!

例如汉初开国功臣韩信,以其神鬼莫测的兵法,横扫天下、大败项羽、几无敌手,为大汉的建立立下赫赫之功。

韩信、郭子仪、霍去病等,他们恰好生了那个“需要他们的时代”,恰好碰到了“能够重用他们的帝王”,他们恰好“掌握了改变局势的力量”。 龙虎风云,一旦际会,天下为他们而改变。

人生最大的不幸,就是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无力回天。

有这样一些人,并非才华不出众,并非能力不超群,并非胸中无丘壑,偏偏生在一个“技无所用、才无所施”的年代,努力一生却终无所得,或者,得到的配不上他们的野心与付出。

例如辛弃疾,胸中有百万兵甲,剑下有万夫之勇,原本是沙场点兵、驱逐金兵、恢复大宋江山的不世猛将,偏偏朝廷不思进取、无所重用,郁郁一生;

例如岳武穆,兵法无双、勇力盖世、金兵闻之丧胆,一生所求便是直捣黄龙、踏破贺兰山,却被昏君奸臣所害,遗恨风波亭;

例如大明少保于谦,国家干材、智勇绝伦、一身铁骨,率领百万军民力抗瓦剌,挽大明立国以来最大的危机,却被英宗所杀,一生壮志难酬。

辛弃疾、于谦、岳飞,或是没有碰到对的人,或者没有碰到好的时代,或是缺少了政治权谋,最终郁郁难伸,令人扼腕!

那么,我们从时、势、人、局来分析戚继光、孙承宗、张居正、王阳明四人,就能够很清楚地分析出他们能否让大明朝起死回生。

一、戚继光:一个出现得太早的军事天才

明朝最牛的武将,基本上扎堆出现在开国时代,徐达、常遇春、蓝玉、傅友德等。而到了明朝中后期,军事天才就很难涌现了。

并不是没有,而是缺乏让他们发光发热的舞台。戚继光算是赶上了好时候。

戚继光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在沿海地区抗击倭寇,几乎以一己之力、编练戚家军、获取朝中重臣支持,将浙江地区的倭寇杀得干干净净,从此海靖平安。

然后,戚继光也曾经为大明戍边,戚家军彪悍的战力,为游牧民族为之胆寒,数十年没有大规模的犯边之举。然而,戚继光也就仅止于此了。因为在这个年代,大明依旧强大,缺少让戚继光继续建功立业的机会。

一句话:戚继光生早了,打打倭寇,守守边防,没有赶上那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

二、孙承宗:一个具有超越前战略眼光的盖世强人

孙承宗的年代,大明最大的危机已经显露端倪,那就是来自塞外的后金。

如果再往前推个几十年,谁能想到北方苦寒之地、白山黑水之间,居然会崛起一个叫努尔哈赤的强人。

而李如松、李成梁等事实上的割据军阀,居然会坐视后金发展壮大,最终成为大明亡国的最大威胁。以李家、吴家等军阀的军事实力,如果扫穴犁庭、直捣黄龙,哪有后金入关?

孙承宗敏锐地看到了后金对大明造成的威胁,费尽心力构筑了固若金汤的关宁锦防线。高筑城、广积粮、屯精兵,日夜坚守,清兵数十年未能破关。

更重要的是,孙承宗针对后金的作战模式,优化了城防立体防御作战,依托大明在科技、装备上的优势,将北方防线守得滴水不漏,清军望关而兴叹!

如果孙承宗能够一直被重用,那么大明的历史很有可能改写,可惜他遇到了史上最强太监九千岁魏忠贤, 在关外后金虎视眈眈的时候,他却在天牢里蹲苦窑!结果,他以毕生精力构筑的北方防线就此分离崩析!

而在明朝内部,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起义更是如火如荼,可以说,李自成攻入北京,其实上大明已经亡了!再也不可能组织起国家规模的军事行动了!

其后,孙承宗在危难之时,又被崇祯皇帝起用,可此时大明已经病得奄奄一息,孙承宗纵有经天纬地之才,又有何用?

所以,即使是戚继光、孙承宗这样的战争强人,放在明朝即将灭亡的崇祯时期,也难以作为。

其一,大明没有钱,财政上拿不出钱来编练强军,钱哪去了?都被明朝的官员们贪污了。最后……被李自成打得交了出来!

其二,崇祯皇帝生性多疑、刻薄寡恩,那些能打的不是坐牢,就是被他罢官、甚至是处斩。崇祯是勤政,可缺乏政治眼光,勤快就是乱来。

否则,以戚继光和孙承宗的军事才华,如果能够得到皇帝的大力支持和充分信任,就李自成那点能力,还真不够他们打的!

大明是穷,可如果国内平定,依然有潜力可挖,戚继光、孙承宗率军守卫北边,国内励精图治,谁敢说大明没有回天之力?

三、张居正:大明排名第一的政治家

如果要给明朝所有的政治家排个名次,我绝对把这一票投给张居正。万历登基之后,张居正出位内阁首辅,开始辅佐皇帝治理这个庞大而臃肿的帝国。

大明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缺钱!为什么缺钱?因为土地大规模兼并,许多良田托庇于官员名下无须纳税。张居正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

万历六年,帝用大学士张居正议,天下田亩通行丈量,限三载竣事。用开方法,以径围乘除,畸零截补。於是豪猾不得欺隐,里甲免赔累,而小民无虚粮。总计田数七百一万三千九百七十六顷,视弘治时赢三百万顷。然居正尚综核,颇以溢额为功。---《明史》

张居正是一个改革家,它改革的核心就是重新丈量田亩、实行实地实征,短短时间内极大地充实了国库。万历能够有底气有能力发动“三大征”,主要就是张居正的治理之功。

可以说,张居正就是万历朝的中兴之臣!如果张居正出现在明朝最为危险的末世之时,以他政治家的眼光和智慧,一定能够最大程度上去解决大明的内忧外患。

然而,张居正解决不了最重要的问题:

即他根本无法得到崇祯皇帝的信任!张居正之所以能够一展抱负,归根到底是万历皇帝和太后对他的充分信任和倚仗!就张居正那性格和脾气,在崇祯年间可能早就去蹲天牢了!

四、王阳明:一个无法预测的全能圣人

王阳明的名气和他在思想界的地位,远比戚继光、张居正、孙承宗要高得多。然而,在务实上,尤其是军事和政治上,王阳明是远不如以上三人的。

他的主要成就,体现在思想、文化上。这样的人在历史上并不鲜见。例如孔子、孟子等。

但是从历史的时间尺度来看,这些思想家发挥过什么作用?没有!

真正推动历史进步、造成王朝更替的,反而是那些务实派,例如发明家、军事家、科学家,甚至是阴谋家。

思想家并不是没有用,但是一种学说,一种思想,往往要历经千百年的沉淀、消化、吸收才能够成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而且,不一定能够成功。

席卷大明天下、攻破北京城的李闯王,它跟老百姓谈思想谈文化了吗?没有!他只说了一句话:闯王来了不纳粮!当年红军发展队伍的时候,讲大道理了吗?没有,只写了一个标语:老乡,参加红军可以分到土地。

因为他们抓住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核心需求!所以才能够以星星之火燎原!

戚家军为什么战力如此彪悍、冠绝明朝?因为士兵拿的是双饷啊!

王阳明的思想,如果出现在明朝末期,根本不会起到什么作用,越是伟大的学说思想,越需要安定团结的政治、社会环境来推广。

乱世之中,吃饱饭比听课重要。打跑后金鞑子比学文化重要。所以,即便王阳明生活在明朝的末世,也无法为明朝延续生命。

总结:时代的大潮,如黄河长江之水,浩浩荡荡,无可抵御。朝代的更替,也如同山川之崩、大河决荡,不是任何一个人所能够改变的。

无论是军事征伐无双的戚继光,还是战略眼光超前的孙承宗,亦或是治国有方的张居正,或是思想光耀千古的王阳明,都不可能改变明朝灭亡的现实。

  1. 在经济上,明朝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赋税沉重、国库空空、百姓流连、造反不断、田地抛荒;

  2. 在军事上,长城外的后金虎视眈眈,陕西的李自成剿之不绝,四川的张献忠杀人屠城,可谓内忧外患、无力回天。

  3. 在人才上,那些军事干才、治世能臣,都被崇祯杀得干干净净,满朝尽是争权夺利、党争不断,为求清名置国家于不顾,泛于空谈而无挽社稷倾颓的良策!

  4. 在政治上,皇帝多疑寡恩,官吏腐败不不堪、贪婪成性,食尽民脂民膏,老百姓焉能不反?

  5. 在大环境上,虫灾、洪水、小冰河的低温,导致庄稼绝收、百姓逃亡,出现了百里无人烟,千里无鸡鸣的惨状。

这样的大明,即使是张居正、戚继光、孙承宗、王阳明齐至,又有何用?改朝换代天地宽,顺应历史的潮流,开始一个新的时代吧!

戚继光、王阳明、张居正、孙承宗哪个能够改变大明朝,延缓它灭亡呢,或者有没有起死回生的可能性?

我认为戚继光、王阳明、张居正、孙承宗,他们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明朝的灭亡,如果将他们放到明末时代,同时皇帝对他们充分的信任,充分遵寻落实他们的政治和军事主张,那么很有可能让明朝起死回生。

一个朝代的兴衰存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政人,即皇帝和大臣,事在人为也说的是这个道理。反观明代以前的历史,多少王朝的存亡中,皇帝和大臣都起了重要作用,以隋朝为例,由隋文帝杨坚创立,在隋文帝、大臣高炯、武将杨素等君臣的一起努力下,统一南北,征服匈奴,安定社会,繁荣经济,开创了“开皇之治”,而到了二世隋炀帝杨广时期,横征暴敛,陷人民于水火之中,迅速消耗了前期的积累,也迅速葬送了大隋王朝。

一个明君加上一群贤臣可以让一个破财的王朝兴盛,一个昏君加上一批佞臣也可以让一个兴盛的王朝迅速灭亡。

而戚继光、王阳明、张居正、孙承宗有延缓大明王朝的能力,如果充分发挥他们才能,也有可能让大明起死回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