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一家出了那么多才子,是不是遗传高智商的基因?
曹操家几个儿子,几乎每一个都非常有才华,这是智商遗传决定的吗?智商肯定有遗传,毕竟曹操本人也十分聪明,而且很有才华。
可是也不能忽略了后天的教育问题。曹操和他媳妇儿卞夫人,是真的懂教育,看看他们培养出来的几个孩子,就知道他们的家庭教育有多成功了。
卞夫人的几个儿子,都不简单。曹操原来有个正妻是丁夫人,因为曹操在外面招惹张绣的婶娘,结果被张绣反水,使得曹操的长子曹昂被张绣军给杀了。
这件事深深伤害到了丁夫人,为此丁夫人决定要跟曹操离婚,一个人回乡下住了,曹操这才把家里的事情全都交给了卞夫人来打理。
- 卞夫人给曹操生了4个儿子,分别是曹丕、曹彰、曹植和曹熊。这四个人里,至少有三个大家都是非常熟悉的。
- 曹丕也就是后来建立曹魏王朝的魏文帝,曹植才高八斗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曹彰是有万夫不当之勇的猛将,只有曹熊没有太多名声。
- 4个儿子里,至少有3个是非常有才华的,这不由得让人就感到吃惊了。因为一所学校里面,上千学生,能够培养出一到两个优秀的,也已经是不错的了。
卞夫人把自己的儿子,居然能培养得个个都那么优秀,可见卞夫人个人的教育方法是非常独到的。
曹丕和曹植与曹操齐名,在文学史上,合称为三曹。其中曹植的文采是最高的,后世称之为才高八斗,留下的名篇佳作也是最多最经典的。
文帝为太子,左右长御贺后曰:“将军拜太子,天下莫不欢喜,后当倾府藏赏赐。”后曰:“王自以丕年大,故用为嗣,我但当以免无教导之过为幸耳,亦何为当重赐遗乎!”长御还,具以语太祖。太祖悦曰:“怒不变容,喜不失节,故是最为难。”---《三国志》
曹彰虽然不喜欢习文,但是卞夫人懂得因材施教,不可能个个都成为大才子,这样太书生气了。所以根据曹彰的爱好,卞夫人也将他培养成了一代名将。
曹操独特的培养方式,不是孙刘能比的。刘备的儿子刘禅,资质就比较平庸了。孙权的那几个儿子,没有哪个是有什么雄才大略的。所以说他们俩的教育方式存在一定问题。
曹操就不一样了,他刚创业的时候,就知道带着自己的孩子们南征北战,一直跟随在自己身边,这是为什么?为了让他们能够耳濡目染。
同样的事情,从书本上看来的,和自己亲身体验到的,那就是完全不一样。曹操就是希望自己的儿子们,能够对战场上的一切都十分熟悉。
太祖问之,冲对曰:“世俗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不吉。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太祖曰:“此妄言耳,无所苦也。”俄而库吏以啮鞍闻,太祖笑曰:“儿衣在侧,尚啮,况鞍县柱手?”一无所问。冲仁爱识达,皆此类也。凡应罪戳,而为冲微所辩理,赖以济宥者,前后数十。太祖数对群臣称述,有欲传后意。---《三国志》
他这一辈子,创业未必能够彻底成功,他希望自己的孩子们能够接力上来,继续完成他没有完成的心愿。这就是曹操培养孩子的方式。
而刘备是怎么培养刘禅的呢?他压根就没想到要培养下一代,一来刘禅实在是太小了,二来刘备最初一直就那么一个儿子,整天当个宝一样看待,哪里舍得把他成天带到战场上呢?显然这种教育方式是错的。
孙权就更别提了,他自己都没怎么上过战场,上战场也是各种打败仗。在军事上没什么能力的孙权,只好在政治上培养孩子。
结果搞得几个孩子为了争夺大位,打得不死不休,这种失败的教育也让孙氏一族后继无人,实在是撑不起重担。
良好的学习氛围,也是曹操子嗣成才的重要原因。曹操是一统大北方的诸侯,他手底下的文臣武将真的是数不胜数。刘备当个宝一样的徐庶,到了曹操那儿,也只是默默无闻的地步。
曹操手下著名的智多星至少有荀彧、荀攸、程昱、郭嘉、贾诩、司马懿和杨修等等,这些人都可以成为曹操那几位公子的老师。
魏国既建,迁太子中庶子。每与大谋,辄有奇策,为太子所信重,与陈群、吴质、硃乐号曰四友。迁为军司马,言于魏武曰:“昔箕子陈谋,以食为首。今天下不耕者盖二十余万,非经国远筹也。虽戎甲未卷,自宜且耕且守。”魏武纳之,于是务农积谷,国用丰赡。---《晋书》
这些可都是当时天下顶尖的智囊,他们的脑子转起来比谁都快,所以得到这些人的帮助,曹家那几个小伙子,学问自然差不到哪儿去。
好的学习氛围,绝对是决定一个人能够学习成才的重要原因。为什么现在很多家长都要给自己的孩子买学区房?其实就是为了一个好的学习氛围。
学区房师资力量是得到保障的,这就是为什么学区房越来越高价的重要原因。谁都想要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惜资源是有限的。
曹操占据了这么多优秀的教育资源,那么刘备和孙权那边的教育资源自然就相对匮乏了。当然了也不能说没有,只是因为他们的集团比较小,这些资源更多是要利用在治理国家和防备对手上,没什么时间管辖公子们的教育问题。
智商当然是绕不过去的一道坎。很多人不太愿意相信智商,其实智商的确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加上百分之一的天赋才能成功,其实没有那百分之一的天赋,其实还是很难成功。
智商的差距是实实在在的,否则也不会出现有学生能轻松考上清北,有学生甚至连高中这一关都跨不过去。
曹操家族的智商,显然是比较高的。从曹操这一代开始,其实就已经体现出来了。曹操遗传下的曹丕、曹植、曹冲包括曹彰,智商都比一般人高,这可就不是概率问题了,否则这个概率实在是太大了。
当然了,大多数人的智商是在一个水平线上的,你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超过大多数人,在小范围内,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想要靠自己的努力,超过所有人,这是不现实的。
参考资料:
《三国志》
《晋书》
曹操一家出了那么多才子,是不是遗传高智商的基因?
说到遗传因素,老子英雄儿好汉的情况有,老子英雄儿笨蛋的也很多。
曹操的儿子中,曹丕、曹植、曹冲的才情和智商表现的特别亮眼,一个称了帝,一个能七步作佳诗,一个有办法知道大象体重。这是巧合吗?
我们中国历史上从来就不缺高智商的聪明人,只是大多数人没有被挖掘和表现的机会。设想一下,如果曹操的这几个儿子出生在寻常百姓家,可能连读书的机会都没有,哪有什么展现文采的舞台?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人才往往是历经苦难一步步打拼出来的,很少靠遗传基因与生俱来。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除了汉武帝和唐太宗等个别有为之君外,一般是开国皇帝雄才大略,后世之君的能力往往依次递减,直至最后失去对王朝的掌控,而出现改朝换代。
曹操一家出了那么多才子,是不是遗传高智商的基因?
世界上谁跑得最快?博尔特算老几?说曹操,曹操就到。曹操跑得最快。就像传奇唱的那样,想他时,他在天边。想他时,他在眼前。曹操就那么深入人心。
说真的,只要是明白人,都会给曹氏点赞。四曹太有才太优秀了!
遗传是肯定的。自私的基因总会自己优先。
教育是必须的。老子那么优秀,对儿子们总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所谓近朱者赤。儿子肯定要受到老子的熏陶。
三曹的文学水平不提了。仅称大象的曹冲就足以令人汗颜了。可惜天妒英才。
曹操一家出了那么多才子,是不是遗传高智商的基因?
本是同根生,相残何太惜!那高智商里总是无情冷酷,呜呜呜呜,呼呼呼呼……
曹操一家出了那么多才子,是不是遗传高智商的基因?
曹操家出才子的原因我想从曹操家族的历史传承来做一个解答。
曹操本姓夏侯,夏侯家族自汉朝开国元勋夏侯婴时发达,到曹操这一代时已经历时400余年,我不愿做学究,不想研究他们到底传承了多少代,但按照20年一代人来推算的话传到曹操这一代时应该已经传了20余代。
在夏侯家族的历史传承中,400余年间并没有出现过败落的情况,也就是他们家一直都是望族,所以家族中历代交往之人都是社会贤达,加之身处高位家底又很丰厚,所以他们家的子弟在400余年间都是处于一个养尊处优的状态,历时400余年,家族子弟等于都是在被社会最优秀的人才熏陶,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曹操家族的才华是在经历了漫长的积累后在曹操得势以后在曹操这一代集中的绽放了出来!
至于说是不是在曹操这一代才结出了光辉灿烂的硕果,我不好说肯定的答案!但是可以从另一个方向来寻求答案,那就是曹操家族很可能早就有了绝对的优秀,可优秀并不等于安全,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个道理我们普通人懂,曹操家族也不可能不懂,因为在很多时候优秀就是灾祸的根源,所以我认为曹操家族在曹操之前不显山不漏水,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够优秀,应该是在藏拙,是在以平凡享受安全和富贵,而在曹魏得势以后除了在位皇帝和曹操的儿子曹植还绽放了一下最后的光彩以后就再也没有了他们的身影,我想应该也是处于一样的道理,那就是非皇帝家庭在藏拙不愿意显露才华被关注到,而曹魏丧权以后,我认为并不是曹家人不行了,而是曹家子孙更不敢再露头了!至于曹家人哪里去了,这个就不好说了,历史太漫长了,这样一个辉煌的家族到底去了哪里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莱恩校尉
曹操一家出了那么多才子,是不是遗传高智商的基因?
我是护理专业出身,没有系统的研究过遗传学,在此我不对曹家的基因发表任何看法。
我谨从两个方面来阐述,曹操一家出了诸多才子,不仅仅和智商有关,还和社会环境、家庭背景有关。
一个人的成功真的是先天决定的?我想很多人都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都知道环境可以造就人。在好的学习环境里,人更容易的进入学习的状态,让学习效率更高。于是,现在的很多家长,开始盲目的追求“学区房”,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可是谁知道,孟母三迁以后,孟子依然没有努力学习,总是在学习的时候走神儿,还不在乎,为自己找借口说,刚才背会了,现在忘了。是孟母把自己刚织好的布剪断,告诉孟子,布如果被剪断了,就不能做成衣服,如果织布的人都这样,半途而废,那么人人都会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读书犹如织布,一旦停歇,就会功亏一篑。孟子非常羞愧,发誓好好读书,最终成为了一代先贤,后世称为“亚圣”。
我们同样熟“伤仲永”的故事。仲永幼时聪慧,他的父亲不让他学习,总是让他用神童的身份来为自己赚取收益,久而久之,仲永就和普通人一样了。这说明,人聪慧仅仅是一方面,要想成功更主要的是一心向学,勤耕不辍。
曹氏一门,可以说是书香门第。曹操的父亲曹嵩官至太尉,更是官宦世家,有读书的条件,加上曹操一心向学,广泛涉猎群书,因而文学造诣很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曹丕、曹植、曹冲在曹操的影响下,耳濡目染,也难免会以父亲曹操为榜样一心向学,加上家里藏书颇多,所以三兄弟成为才子的概率很大。事实也正如此,除了曹冲早夭以外,曹氏三父子开启了“建安文学”的先河。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曹操官至丞相,难免有阿谀奉承之人。可曹操又比较刚正,不喜欢阿谀奉承的小人。诸多的谋臣墨客只能退而求次其,围绕在曹丕曹植身边,寻求升迁之路。很多时候为了应付曹操的考核,曹丕兄弟们就想集思广益,找文人们捉笔带刀,瞒天过海,糊弄曹操,杨修不就曾为曹植过了好几个难关吗?
再者,作为文坛大佬的曹操,需要文坛的所有人去敬仰。于是乎,所有的奖项都会向曹氏一门靠拢,这也就和现在的星二代,奖项虽然是孩子拿,但全看在长辈的影响力大不大。
前些年一部很火的电影,就讽刺了一个现状。袁华的征文在区征文比赛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题目就是《我的区长父亲》。那么会曹丕、曹植会不会也凭借曹操的声望,被人捧到风口浪尖呢,我们不得而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