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如果赤壁之战后胜利凭借胜利向曹操称臣,曹操会怎么对待孙权,这样做是否更加明智呢?

孙权没有向曹操称过臣,他只向汉献帝称臣,此后汉献帝禅让大位给曹丕,孙权又向曹丕称臣,那么他为什么不向曹操称臣呢?

因为没有理由嘛!曹操顶天了就是一个魏王和大汉丞相,在魏国他是国王,在汉朝他是丞相,而孙权是汉朝的吴侯,汉朝的侯爵如何向汉朝的丞相称臣呢?

为此,孙权即使在赤壁之战战胜后,想要讨好曹操,其实也没办法向他称臣。但是他可以用其他方式缓和两家之间的关系,比如联姻。

赤壁之战获胜后,孙权锐气正旺,怎么可能称臣呢?

曹操收拾了袁绍以后,打算南下征服刘表和孙权。大军刚到荆州,除了刘备在新野抵抗了一下以外,荆州集团全线投降。

曹操很得意,他认为一统天下指日可待了。没想到这个时候刘备和孙权结成联盟,在赤壁大战中击败了曹操。

  1. 这个时候的孙权如日中天,一方面他早就已经是江东之主,另一方面,他凭借这次的胜利,彻底奠定了自己在江东的地位,让大家觉得跟着孙权有好日子过。
  2. 曹操是出了名的汉贼,至少在南方各路集团眼里是这样。孙策的立身之本,其实就是要从曹操的许昌夺取汉献帝,可惜这一计划被他的早逝给破坏了。
  3. 所以孙权这个时候是不可能向曹操递出橄榄枝的。因为他刚刚稳住了自己在江东的地位,正是收买人心的时候。

这个时候他如果向曹操称臣,那么之前做的一切,可就都白搭了。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高大形象,一下子轰然倒塌,这会让江东群臣觉得没有安全感。

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於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饑疫,死者大半。备、瑜等复追至南郡,曹公遂北还,留曹仁、徐晃於江陵,使乐进守襄阳。---《三国志》

与其跟着一个向曹操称臣的人,为什么自己不直接去北方向曹操称臣呢?这样一来好歹还比在江东地位高一点。这或许是江东群臣的心里想法。

孙权的弟弟孙匡,娶了曹仁的女儿为妻。

孙权在考虑孙刘联盟的同时,其实并没有放弃和北方曹操之间处理好关系。毕竟曹操的强大有目共睹,孙权可不希望曹操的火力只对着自己一家开。

为此孙权想到了一个自古以来都在用的外交好办法,那就是联姻。两个大集团之间,公子千金会选择以联姻的方式成婚。

曹操知孙策强盛,叹曰:“狮儿难与争锋也!”遂以曹仁之女许配孙策幼弟孙匡,两家结婚。留张纮在许昌。孙策求为大司马,曹操不许。策恨之,常有袭许都之心。---《三国演义》

其实两个国家之间,在古代也是常常会使用这一招。孙权的弟弟孙匡,娶了曹仁的女儿为妻,这么一来,孙家和曹家可就是一家人了。

与此同时,孙权的妹妹又嫁给了刘备,而夏侯渊的侄女儿,又嫁给了张飞为妻。这么一来曹操、孙权和刘备其实都是一家人。也就是说,三国是一家人在打三角麻将的故事。

孙刘联盟比孙曹联盟更有价值。

相比较曹操来说,孙权更喜欢跟刘备打交道。为什么呢?因为刘备实力弱小,更好欺负。曹操作为北方大诸侯,拥有全国十分之七八的人口,完全可以藐视孙权。

可是刘备就不同了,最初只有荆州这么一个地盘,还是记账借来的。后来好不容易夺取了益州和汉中,这才逐渐有了规模。

琦病死,群下推先主为荆州牧,治公安。权稍畏之,进妹固好。先主至京见权,绸缪恩纪。权遣使云欲共取蜀,或以为宜报听许,吴终不能越荆有蜀,蜀地可为己有。---《三国志》

不过跟曹操比起来,刘备的实力还是太弱小了。两个相对来说比较弱小的集团在一起合作,才能找到安全感。

一个强大的,一个弱小的在一起的话,那只有强大的集团才会有安全感。像孙权这种实力弱小的诸侯,压根就没有啥安全感可言。

为此他更加愿意跟刘备交朋友,哪怕是要打仗,也是比较愿意跟刘备打仗。因为打曹操不一定能得到好处,可是打刘备得到好处的几率要大得多,参考夺取荆州的战争。

孙权向曹丕称臣,那也是权宜之计。

孙权是三国君主之中,最后一个称帝的帝王。第一个是曹丕,他从汉献帝那里接过皇位,正式推翻了汉王朝。第二个称帝的是刘备,他为了延续汉王朝的江山,只能选择登基称帝。

权以陆逊为督,督朱然、潘璋等以拒之。遣都尉赵咨使魏。魏帝问曰“吴王何等主也”咨对曰“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也”帝问其状,咨曰“纳鲁肃於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於行陈,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州虎视於天下,是其雄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三国志》

孙权迟迟不称帝,其实是希望刘备和曹丕之间打个你死我活,他好从中谋取利益。可是刘备称帝以后,第一件要做的事情,那就是来收拾孙权。

已经和刘备彻底撕破脸皮了,那么这个盟友暂时算是废掉了。这个时候孙权只能去寻找新的盟友,而寻找曹丕这个盟友是要付出代价的。

为什么呢?因为曹丕的本钱比孙权大得多,你想要和他平起平坐,那是不可能的。为此孙权只能低头向曹丕称臣,以此缓解北方对东吴的压力。毕竟孙权根本挡不住曹丕和刘备的同时进攻。

孙权不指望曹丕能出手相救,但是不希望曹丕在这个时候落井下石。策略上是完全正确的,只是称臣这件事,的确也让江东臣民们伤透了心。

总结:称臣只是手段,称帝才是目的。

不管是向汉献帝称臣,还是向曹丕称臣,其实那都只是孙权的手段罢了。为了能够在汉朝还在的时候,不被世人所唾弃,孙权必须要向汉献帝称臣。

为了能够让曹丕暂时打消进攻东吴的打算,孙权不得不向曹丕称臣。其实这些称臣的手段,都是迫不得已而为之。

孙权的最终目的,其实是为了保住江东基业,为了在这里称帝。他虽然没有进取天下的雄心,但是也希望成为一个偏安一隅的雄主。

参考资料:

《三国志》

《三国演义》

孙权如果赤壁之战后胜利凭借胜利向曹操称臣,曹操会怎么对待孙权,这样做是否更加明智呢?

孙权不会这样做的,如果想称臣在赤壁之战前就称臣了,也就不会被诸葛亮忽悠了,让周瑜率军与刘备联合抗曹,没有了孙权的帮助,刘备是不可能成事的,即使有诸葛亮也不行。刘备始终还是实力太单薄,没有稳定的根据地,一定会被曹操所灭。

孙权要选择在赤壁之战称臣,是冒有很大风险的,如果不能胜,将作为战俘,失去了称臣的权力,生死的主动权将掌握在曹操手里,这个悲惨下场孙权是不敢赌的。即使胜利了,损兵折将,两家撒开脸面,再投降,后果根本没有提前投降的效果好。

如果胜利后称臣,以曹操之气度,会大加封赏,就和两家始终没有开过战一样。从宛城张绣的例子就可以看出来,曹操的胸怀还是宽广的,在宛城一战中,张绣不仅杀了他的大儿子,未来的接班人曹昂,还有他的侄子曹安民,曹操的心腹爱将典韦也死了,可谓是损失惨重。

张绣对于曹操来说,根本就是噩梦,是生死仇家。但张绣后来投降,曹操则亲热的不得了,拉住张绣的手问长问短,还和他结成了亲家,对其封官加爵。从此可以看出,曹操是一个很会拉扰人的人,尤其对投降过来的,格外的看重。这也是曹操的高明之处,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如此对待降将,别人投降则不再有顾忌,少了多少刀兵之灾。

孙权毕竟是一方诸侯,称臣后曹操暂时只会安抚,暂时不会对其怎么样的,不过以曹操的作风,还是要逐渐削弱其势力,把东吴之人才慢慢调入中央,瓦解孙权集团,最后彻底收复江东。

不过这一切要在灭掉刘备后才能进行,防止孙权再次反叛。只要让孙权保持中立就是曹操的胜利,灭掉刘备后,孙权就没有什么反抗的余地了。正所谓孤掌难鸣,江东根本独自抗衡不了强大的曹操。

不过这一切根本不可能发生,孙权不是甘于人下之人,怎么会让曹操掌控,性格决定命运,孙权这样的性格就注定他不会称臣。

孙权如果赤壁之战后胜利凭借胜利向曹操称臣,曹操会怎么对待孙权,这样做是否更加明智呢?

如果赤壁之战后,孙权向曹操称臣对于曹操和孙权来说各自有各自的考量,曹操大喜过外,终究孙权还服从我这个大汉丞相,从声势我不至于败得更残。孙权呢?曹操虽败,仍然强大,我战胜你以后再后服于你,你也不敢小觑于我。诸葛亮的退兵前,总要打一个胜仗,也是这个道理。虽然曹操也知道既是孙权臣服了过来,实质上也得不到一点好处,但总归给了面子。曹操就势借朝廷名义任周瑜为南郡太守,任程普为江夏太守,用这两个只有虚职而无实地的封疆大吏,要想取得实地你们到刘备手里去夺吧!

三国群雄,智谋韬略,运筹捭阖,各有千秋,曹孙这样做着实威胁了刘备诸葛亮,但诸葛亮看透了,这不过是玩玩把戏而已,他从容不迫地对策着。

孙权如果赤壁之战后胜利凭借胜利向曹操称臣,曹操会怎么对待孙权,这样做是否更加明智呢?

三国时期,魏蜀吴,实则曹操实力最强,为了蜀吴两国为了不被曹操吞并,选择了孙刘联盟,这个孙刘联盟也是曹操最为头疼的。火烧赤壁就是孙刘联盟对抗曹操,导致曹操大败。

如果,这时孙权向曹操称臣,曹操肯定会接纳孙权,也会善待孙权,但前提是不会给孙权多么大的权利,因为曹操疑心重,身边不会放一头带牙的老虎。一旦孙权向曹操称臣,那么,一直以来令曹操头疼的孙刘联盟就宣告结束了,这是曹操所期盼的。那么,三足鼎立也就不存在了,剩下一个蜀国定然不是曹操加孙权的对手。这样,曹操统一天下就指日可待了。

当然这只是一个假设,东吴几代人打下的江山,孙权怎么舍得轻易转手他人。即使这样做了,孙权的结局也好不到哪去。孙权晚年极度昏庸,而且孙权的后代一个不如一个,而且结局凄惨。曹操早死孙权好多年,曹操死后,孙权极其族人定没有好下场。

孙权如果赤壁之战后胜利凭借胜利向曹操称臣,曹操会怎么对待孙权,这样做是否更加明智呢?

这是不明智的选择,如果这样,孙权离死就不远了,这是反其道而行,这样的傻子,曹操不杀留着何用。赤壁之战只有曹操向孙权投降,你看曹操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还不投降,还向关羽说好话,卖人情也要逃命。

向曹称臣,你以为是好事吗?整个国家灭亡,自己和家人乃至朝廷官员性命如何还不知道?还要受到百般嘲讽和诬辱。晋主是怎样对待刘禅和孙皓的,可想而知。虽然你胜了,胜败还不是一样的,总是在人家的撑控之中。

胜者为寇,败者为王。这没听说过。

孙权如果赤壁之战后胜利凭借胜利向曹操称臣,曹操会怎么对待孙权,这样做是否更加明智呢?

先道个歉,您的这个问题我觉得有些歧义。

歧义就在“称臣”这两个字。因为在名义上,在献帝退位之前,孙权从来就不是“主”,而是大汉王朝的“臣”;曹操也一样,他是汉朝的丞相、武平侯。

两个都是“臣”,谈何“称臣”?

如果我理解不错的话,您想问的是,如果孙权用胜利作为筹码“投降”曹操,会得到什么样的待遇?孙权那样做是不是更好一些?

问题明确了,就让我们来看一看。

我的意见是,如果孙权真的投降,下场不会太好。

一、诸位前车之鉴

曹操在赤壁之战吃了败仗,整个中国的形势在短短的时间里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来作为一方权重的刘表集团灭亡,刘备改变了无立锥之地的境况,从此有了自己的一片根据地;孙权击退了强敌,个人威望大大提升的同时,江东上下也比之前更加团结了;吃了大亏的是曹操,在这之后,他的锋芒再也无法抵达长江以南。

试想,如果孙权在这个时候“顺风投”了,那对曹操来说是多大的一份礼啊。

但他的结局是可以想象到的不好。

有对比,结论才能有意义。让我们看看那几个投降曹操的人都怎么样了。

1、张绣。

张绣是在曹袁相官渡之战前夕(公元199年)来降的。当时曹操给了他隆重的礼遇:赐金封侯,绝口不提杀子覆将的大仇。

但七年后,他在随曹操北征乌桓的途中去世,死因不明;他的儿子张泉后来卷进了谋反一案中,被砍了脑袋。

2、刘琮。

刘琮是刘表最爱的小儿子。在曹军压境时听从荆州众人的建议,在带甲十余万、粮草可支数年的情况下,一箭未发就投降了。

曹操给了他一个青州刺史的位置。但从那以后,在正史上就没了他的踪影。

3、张鲁。

汉中的张鲁,西川的刘璋,再加上那个早死了的荆州刘表,可以说是三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三个“自守之贼”。只是他们都生错了年代,曹操一来,张鲁没怎么抵抗也就投降了。

他是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投降的,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就在许都去世了。虽然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曹操和他的死有什么关系,但说句开玩笑的话,要是张鲁知道自己那么早会死,可能就不会投降了。

由此看来,这些投降的人,很多境况都不是太好。

所以我的意见是,他要是投降了,很大的可能,就像鲁肃对他说过的那样:车不过一乘,随从不过一人,潦潦草草地度过余生。

二、曹操晚年失常

上面那种,我认为还是最好的结局。因为我们看史书可以知道,曹操到了晚年的时候,更加疑神疑鬼,杀心大起,杀了很多意图不轨的人,也杀了很多无辜的人——连跟随自己多年的人都杀,别说他这一个曾被曹操称赞为“生儿子就要生他这样”的人了。

看看这几个人:荀彧,一直为曹操执掌中枢的人,死于公元212年;德高望重的崔琰,死于公元216年;做了多少年相府主簿的杨修,死于公元219年。

再把那个可怜的伏皇后加上,死于公元214年。一起算上前面说过的那几位,这么看来,曹操好像每年不杀点有分量的人,就手痒。

赤壁之战在公元208年结束,如果他在那个时候投降,过不了几年,就会赶上这么一波为期十年左右的大清洗。

也许你会说,曹操降服了孙权,就很有可能统一天下;那时候,他会不会对这个起了关键作用的人倍加感激呢?

我认为不会。

因为他是一个玩权术的。

在这个领域中,唯有利益是永恒不变的。如果真有那么一天,孙权就是那过时了的蔫菜,留着他何用?

足下不死,孤不得安。

这是孙权对曹操的感受,也是曹操对孙权的感受。

文史作者「青谷漾er」为您解答,如果想要交流,欢迎关注、点赞、转发,我每天都会更新。

图片源于网络,侵联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